中国现代诗四首

中国现代诗四首(精选5篇)

中国现代诗四首 篇1

  教案示例

  《再别康桥》《死水》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两首诗意象运用的特点。

  通过学习,体会两首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教学难点:《死水》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

  播放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主题曲《飞的理由》,并展示徐志摩的图像。

  伴着这熟悉的乐曲又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时代,他曾经悄悄地来了,又轻悄悄地走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传世之作《再别康桥》。今天,就让这乐声伴随我们,走进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二 解题:

  放映有关康桥的录像或幻灯片,教师或学生(事先布置给学生检索有关资料)结合画面解说徐志摩与康桥的关系及相关背景。

  三 配乐朗诵

  乐曲:《人间四月天》主题曲

  听读要求:注意体味诗人对康桥的感情。

  四 学生吟诵、品味、欣赏

  多种形式的诵读、小组互动式

  (1)明确本首诗的意象,诗人避开了一般离别时的告别对象,选择了“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从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个人以清新飘逸之感。诗人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了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成分。独具特色的象选择,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营造出一种清新感。

  (2)理解作者作别母校的感情在诗中字里行间的体现。

  (3)体会这首诗如何体现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 ① 押韵(请学生在诗终画出韵脚); ②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③ 回环复沓,开头和结尾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绘画美主要表现在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青草”“彩虹”“星辉斑斓”等有色彩的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解决疑难。

  各组代表就其中的某一方面汇报,教师适时提出巡视中发现的疑难点,提出讨论,将学习引向深入。

  以闻一多对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主张过渡,引入对《死水》的学习。

  先从“三美”入手体会形式上的美,再把握诗中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教案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两首诗意象运用的特点,通过品味欣赏,体会两首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该教案设计体现了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的思想。

  探究活动

  (1)学生自愿结组,对徐志摩的诗歌和闻一多的诗歌进行比较,看两者的异和同。

  (2)学生可就本课书中自己喜欢的一位诗人进行研究,建议切入点小。

  (3)可以召开现代诗歌朗诵会或现代诗歌赏析会,材料来源于课本、读本或其他诗集等。

  (4)可以就自己最喜欢的一首现代诗,写一篇评析鉴赏笔记,挑选有见地的班上交流。

中国现代诗四首 篇2

  教案示例

  《再别康桥》《死水》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两首诗意象运用的特点。

  通过学习,体会两首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教学难点 :《死水》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

  播放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主题曲《飞的理由》,并展示徐志摩的图像。

  伴着这熟悉的乐曲又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时代,他曾经悄悄地来了,又轻悄悄地走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传世之作《再别康桥》。今天,就让这乐声伴随我们,走进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二 解题:

  放映有关康桥的录像或幻灯片,教师或学生(事先布置给学生检索有关资料)结合画面解说徐志摩与康桥的关系及相关背景。

  三 配乐朗诵

  乐曲:《人间四月天》主题曲

  听读要求:注意体味诗人对康桥的感情。

  四 学生吟诵、品味、欣赏

  多种形式的诵读、小组互动式

  (1)明确本首诗的意象,诗人避开了一般离别时的告别对象,选择了“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从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个人以清新飘逸之感。诗人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了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成分。独具特色的象选择,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营造出一种清新感。

  (2)理解作者作别母校的感情在诗中字里行间的体现。

  (3)体会这首诗如何体现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 ① 押韵(请学生在诗终画出韵脚); ②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③ 回环复沓,开头和结尾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绘画美主要表现在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青草”“彩虹”“星辉斑斓”等有色彩的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解决疑难。

  各组代表就其中的某一方面汇报,教师适时提出巡视中发现的疑难点,提出讨论,将学习引向深入。

  以闻一多对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主张过渡,引入对《死水》的学习

  先从“三美”入手体会形式上的美,再把握诗中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板书设计 :     

  教案点评:

  本教案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两首诗意象运用的特点,通过品味欣赏,体会两首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该教案设计体现了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的思想。

  探究活动

  (1)学生自愿结组,对徐志摩的诗歌和闻一多的诗歌进行比较,看两者的异和同。

  (2)学生可就本课书中自己喜欢的一位诗人进行研究,建议切入点小。

  (3)可以召开现代诗歌朗诵会或现代诗歌赏析会,材料来源于课本、读本或其他诗集等。

  (4)可以就自己最喜欢的一首现代诗,写一篇评析鉴赏笔记,挑选有见地的班上交流。

中国现代诗四首 篇3

  教案示例

  《再别康桥》《死水》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两首诗意象运用的特点。

  通过学习,体会两首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教学难点:《死水》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

  播放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主题曲《飞的理由》,并展示徐志摩的图像。

  伴着这熟悉的乐曲又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时代,他曾经悄悄地来了,又轻悄悄地走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传世之作《再别康桥》。今天,就让这乐声伴随我们,走进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二 解题:

  放映有关康桥的录像或幻灯片,教师或学生(事先布置给学生检索有关资料)结合画面解说徐志摩与康桥的关系及相关背景。

  三 配乐朗诵

  乐曲:《人间四月天》主题曲

  听读要求:注意体味诗人对康桥的感情。

  四 学生吟诵、品味、欣赏

  多种形式的诵读、小组互动式

  (1)明确本首诗的意象,诗人避开了一般离别时的告别对象,选择了“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从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个人以清新飘逸之感。诗人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了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成分。独具特色的象选择,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营造出一种清新感。

  (2)理解作者作别母校的感情在诗中字里行间的体现。

  (3)体会这首诗如何体现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 ① 押韵(请学生在诗终画出韵脚); ②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③ 回环复沓,开头和结尾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绘画美主要表现在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青草”“彩虹”“星辉斑斓”等有色彩的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解决疑难。

  各组代表就其中的某一方面汇报,教师适时提出巡视中发现的疑难点,提出讨论,将学习引向深入。

  以闻一多对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主张过渡,引入对《死水》的学习。

  先从“三美”入手体会形式上的美,再把握诗中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教案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两首诗意象运用的特点,通过品味欣赏,体会两首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该教案设计体现了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的思想。

  探究活动

  (1)学生自愿结组,对徐志摩的诗歌和闻一多的诗歌进行比较,看两者的异和同。

  (2)学生可就本课书中自己喜欢的一位诗人进行研究,建议切入点小。

  (3)可以召开现代诗歌朗诵会或现代诗歌赏析会,材料来源于课本、读本或其他诗集等。

  (4)可以就自己最喜欢的一首现代诗,写一篇评析鉴赏笔记,挑选有见地的班上交流。

中国现代诗四首 篇4

  再别康桥

  徐志摩

  教学目标 :领会诗歌的韵律美;

  体会诗歌的重章叠句;

  了解作家作品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高高瘦瘦,儒雅飘逸,而又充满忧郁的主人公――徐志摩。

  二. 解题:

  1. 康桥。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2.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在他的许多朋友中,包括师辈的梁启超、同辈的郁达夫、陈西滢、刘海粟等,亦包括晚辈的陈梦家、沈从文等,没有一个不赞赏佩服他的才华和品行的,正如沈从文所言:“他那种潇洒与宽容,不拘迂,不俗气,不小气,不势利,以及对于普遍人生方汇百物的热情,人格方面美丽放光处,,他既然有许多朋友爱他崇敬他,这些人一定会把那种美丽人格移植到本人行为上来。”足见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作为新月社的灵魂人物,他的诗歌创作的成就当奉为本世纪文学之圭臬,但他的散文风格也是一有风格,陈西滢、沈从文、梁实秋、周作人都曾一致称赞他的文章华采之美,他的学生们更是推崇备至,赵景深认为像徐志摩那样“文彩华丽,连吐一长串珠玑的散文作者,在现代还找不到第二个。”甚至有人认为他的散文的独特风格则“是诗的一种形式。”无论如何,徐志摩的散文是有其独特之韵味的。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 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充满着诗人气质的作家,徐志摩短暂的人生的旅途中既表现出这位旷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时亦流露出这位生活在乌托邦之国中的理想主义者的幼稚和可笑。在他的散文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在以英美的民主度量中国国情时的尴尬与滑稽,而在这之下,同时亦藏着一个知识分子的拳拳爱国之心。徐志摩不但爱情上是一个“情种”,在政治上亦是个赤子。他的许多散文揭露社会黑暗,抨击时弊,表现了资产阶级文人慷慨激昂的人道主义情感。当然若是论徐志摩的散文深义,它恐怕既无鲁迅之深刻尖锐及宏阔感,郁达夫之练达及沧桑感,但就其抒情性特征则是任何一位现代散文家不可比拟的,它的散文始终充溢着饱满的激情,哪怕是颓废,读来亦痛快淋漓,决无缠绵有泥淖之感。 我不知道徐志摩是还有“恋月”情绪,月亮作为一种爱情的象征物,在他的心目中永远成为一种美好的凝结迪在他的散文《鬼话》中有所阐释。颂月、恋月、赏月在徐志摩有散文中屡见不鲜它正好与其爱情的赞美诗句形成珠联壁合的内在勾连,不仅构成了徐志摩诗的灵魂。在徐志摩的爱情书简中,那一时被人传扬的《爱眉小札》里炽热的爱情火焰曾燃烧了多少青年的热血。在这些篇什中,真正体现了这位爱情大师对爱情执著追求时的那种天真与浪漫。 徐志摩的诗文都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他就像追求美丽的女子那样,首先看中的是华美的外表,储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说:“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他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这正道出了徐志摩为人为文的风格,语言的华彩,夸饰的造句直接构成了他散文的外在美,再与之澎湃的内在激情相匹配,俨然是一个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或许正是因为他太注重外表之美,形式之美,而忽视了人生内涵的锻造,使他的诗文有时进入虚幻与颓废境界,当然,即便是表现这样的内涵,同样也横溢着他那华丽外表之美。这印证在他的爱情生活中亦是如此,他与陆小曼的后期爱情出现的危机,同样也是他一开始只注重外在美的结果吧!

  三.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对比阅读柳永《雨霖铃》,领会作者的感情。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帝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再别康桥》:淡淡的别愁,哀而不伤。

  四.体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1.韵律美。四句一节,单行与双行错开排列,每节换韵。于整齐中见变化,每节押韵,逐节变韵,追求章节的波动和旋律感。 练习:读这首诗的感受像:( )

  A、倾听岳飞高唱《满江红》。 B、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C、领略白居易笔下瑟琶女的弹唱。 D、静听肖邦的小夜曲。

  2.重章叠句:继承诗经的传统。

  死 水

  闻一多

  教学目的:领会诗歌中死水的象征意义。

  体悟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再别康桥》

  二.导入  新课。

  (8月17)搜狐网新闻:美能源部司法部策划荒唐闹剧 李文和案真相大白 8月14日,美国各大媒体都纷纷刊登了美国司法部13日公布的一份厚厚的调查报告,该报告称,闹得沸沸扬扬的李文和间谍案竟是一件冤假错案。报告称,这宗闹剧的始作俑者系美国能源部,而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则接受了能源部的误导,没有对能源部的结论进行调查与质疑,就对李文和进行了长达4年的审查,并将其关押了9个月,还对他提出了59项重罪起诉。报告称,在这一事件上能源部和FBI都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美国自诩为人权卫士。但是种族歧视十分严重。且是历史由来已久。闻一多是著名的爱国诗人,于1922年赴美留学,深切感受到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激发起强烈的爱国热情。1925年,诗人心理怀着对祖国炽热的爱和由衷的希冀从美国归来,但黑暗的社会现实却令痛心与捻。于是,他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以艳丽鲜明的语言来刻写丑恶,再以精心刻写的丑恶来加强对现实批判与否定的力度。从那激愤的反语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死水》是闻一多的名篇。

  三.学生诵读《死水》,体会诗歌的艺术特点,象征意义。

  每行诗以四音节为主,双行押韵,每节一韵。

  四句一节,每句九字,排列整齐。

  遣词造句绘声绘色,华美的词藻给以视觉绘画感。

  象征意义:把旧社会比为死水,象征地描写出和辛辣地嘲讽了那丑恶的现实,鞭挞了反动统治者,抒发了无比憎恶和悲愤的心情。

  体味本诗时,应整体理解死水的象征意义。不宜一句句拆开来理解。

  四.课堂背诵《死水》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教学目的:了解诗人艾青

  理解和把握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

  一.题解:

  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1928年就读于杭州西湖艺术学院,次年留学法国。1932年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被捕,在狱中开始写诗,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1937年后辗转于武汉、山西、桂林、重庆等地,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1年到延安,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主编《诗刊》。1949年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等职。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到黑龙江、新疆等地劳动。文化大革命中一再遭到批判。1976年10月后重新获得写作权利,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副会长,被法国授予文学艺术最高勋章。现任《诗刊》编委,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诗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之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归来的歌》等,论文集有《诗论》、《艾青谈诗》等。

  诗歌特点:诗的形象完全依赖语言的表现。艾青对于自己诗歌语言的基本要求便是"适切"、"准确"(注:《诗论·谈谈写诗》),"最能表达形象"(注:《诗论·诗的散文美》)。所以他坚持必须从生活斗争中提炼,他的语言反映出他对客观现实的认真观察和理解,凝聚着他从中产生的真情实感,又表现了他优异的创造力。他排除对华丽铺饰的模仿,没有古旧的羁绊,也很快摆脱了欧化的影响,创造出朴素生动的富有生命力的语言。他的劳绩丰富了我国新诗歌的艺术语汇,增加了新诗的艺术表现能力。

  由于作者对语言的上述要求,加上他"不受拘束地表达"(注:《艾青选集·自序》)的愿望,他虽然尝试过多种诗体,但真正使他觉得能适应这激烈变动的生活内容,应该成为新诗的"主流"(注:诗论·诗与时代),自己写来也得心应手的,则是自由体诗。他擅长以散文式的诗句自由地抒写;他的诗歌富于丰满的形象与诗意,并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脚韵或字数格式的划一,却具有内在的旋律与整齐和谐的节奏。艾青的诗,标志着"五四"以后自由体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又给以后的新诗创作带来了很大影响。

  二.时代背景:写于1938年。抗日战争初期。国土沦丧,人民蒙爱深重苦难。

  抗战开始,艾青满怀热情地寻求着光明,"从中国东部到中部,从中部到北部,从北部到南部,又从南部到西北部"(注:《艾青选集·自序》),终于找到了光明的所在--延安。这几年中,他一面不倦在寻求,一面辛勤地写下了大量诗歌。他的诗作,倾诉着民族的苦难,歌颂了祖国的战斗,深切的反映出抗战的时代精神;他的诗作,又表现了个人的风格特色和艺术才华。艾青,是抗战前期具有重大成就的一个最有代表性的诗人。

  三.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

  土地――日寇侵略的国土 (土地,常用的意象,表祖国)

  河流――人民的泪流成了河

  风――人民反抗的旋风

  黎明――敌后抗日根据地是人民的希望

  赞 美

  穆 旦

  教学目的:了解穆旦和时代背景

  了解穆旦新诗的特点

  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

  一.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天才的翻译家,西南联合大学的才子,曾与日本侵略军残酷厮杀的中校,刚正不阿笔锋犀利的报人,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的奇异混合体,中国式的普鲁弗洛克,呼求上帝、冷峻而又热切的中国诗人,留美硕士,历经苦难的爱国者,深情真挚的丈夫和父亲,优秀的副教授,含冤去世的"历史",曾被浓云遮蔽的星辰、出土的宝石--这就是穆旦(查良铮)(1918--1977)

  穆旦原名查良铮,是查初白(慎行)的后人,1918年生于天津。穆旦则取义 "慕旦"也。他算得早慧,6岁就有作品发表,十几岁时的诗就气度不凡,1935年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38年随迁西南联大,对英美诗歌深感兴趣,尤好叶芝、艾略特、奥登。1942年曾参加远征军入缅甸抗日,这段不算平凡的经历尽管他本人很少提及,但其影响一定是深远的。1949年赴美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攻读英美文学硕士学位,1951年回国,致力于英俄诗歌的翻译,1958年被打成"历史",然著译不辍,1977年病逝于天津。有诗集三册:《探险队》、《穆旦诗集(1939-1945)》(自费自选集)、《旗》;译著甚丰,主要有《欧根·奥涅金》、《唐璜》等。

  穆旦早在四十年代就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青年诗人,他的诗在上海诗人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四十年代初期,闻一多遍选《现代诗钞》时,选入了他诗作十一首,数量之多仅次于徐志摩一首。1948年初,方宇晨的英译《中国现代诗选》在伦敦出版,其中就选译了穆旦诗九首(1)。1952年,穆旦的两首英文诗被美国诗人赫伯特·克里克莫尔(Hubert Creekmore)编选入《世界名诗库》(A Little Treasury of World Poetry)(2), 同时入选的其他中国诗人只有何其芳。穆旦诗作的艺术风格、诗学传统、思想倾向和文学史意义,在四十年代就被一些诗人和评论家较为深入地讨论着,并被介绍到英语文学界。

  五十年代初以来,穆旦频受政治运动的打击,身心遭到极大的摧残,被迫从诗坛上销声匿迹,转而潜心于外国诗歌的翻译,直到骤然去世。穆旦去世多年以后,才逐渐被人们重新认识。人们出版他的诗集和纪念文集,举行"穆旦学术讨论会",给予他很高的评价。"二十世纪中国诗歌大师"的排行榜上,他甚至被名列榜首。这种种的不寻常,被称为"穆旦现象"。穆旦已成为诗歌界回顾历史、着眼当前和展望未来都不能轻易绕过的重镇。

  穆旦生前只出版过三本诗集:《探险队》、《穆旦诗集(1939-1945)》和《旗》。在他去世后,海内外都出版了他与几位诗友的合集,他的个人选集和全集也相继面世。穆旦另有一些佚诗、佚文和遗作,特别是晚年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由于种种原因,至今不能公开发表。作为翻译家的查良铮,则向人们奉献了拜伦、普希金、雪莱、济慈、艾略特、奥登等诗人的译著二十多本,质量均属上乘,深受人们的敬慕与欢迎。这些精美的译诗,也是穆旦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穆旦对艾略特诗艺的接受,不仅体现在诗学理论方面,同时表现为对其词汇、意象乃至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大量借鉴与化用。

  二.时代背景:写于抗战时期,诗歌歌颂劳动,歌颂人民,是三四十年代的主流。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三.诗歌特点:不重意象格式,重意象的描绘。意象的聚合(其它两首:整体象征《死水》;逐一象征《我爱这土地》

  三.诗歌结构:

  第一节:美丽的祖国呵,有多少故事,我的一颗中国心拥抱着你们――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第二节:劳动者 只相信实干,他放下了锄头,投入了战斗,――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第三节:他抛弃了他的家,他们忍受饥饿,但他从不回头,为他而感动吧――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第四节:悠久而又荒芜的大地,我们在等待――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1]

  [1]

中国现代诗四首 篇5

  教案示例

  《再别康桥》《死水》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两首诗意象运用的特点。

  通过学习,体会两首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教学难点 :《死水》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

  播放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主题曲《飞的理由》,并展示徐志摩的图像。

  伴着这熟悉的乐曲又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时代,他曾经悄悄地来了,又轻悄悄地走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传世之作《再别康桥》。今天,就让这乐声伴随我们,走进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二 解题:

  放映有关康桥的录像或幻灯片,教师或学生(事先布置给学生检索有关资料)结合画面解说徐志摩与康桥的关系及相关背景。

  三 配乐朗诵

  乐曲:《人间四月天》主题曲

  听读要求:注意体味诗人对康桥的感情。

  四 学生吟诵、品味、欣赏

  多种形式的诵读、小组互动式

  (1)明确本首诗的意象,诗人避开了一般离别时的告别对象,选择了“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从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个人以清新飘逸之感。诗人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了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成分。独具特色的象选择,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营造出一种清新感。

  (2)理解作者作别母校的感情在诗中字里行间的体现。

  (3)体会这首诗如何体现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 ① 押韵(请学生在诗终画出韵脚); ②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③ 回环复沓,开头和结尾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绘画美主要表现在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青草”“彩虹”“星辉斑斓”等有色彩的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解决疑难。

  各组代表就其中的某一方面汇报,教师适时提出巡视中发现的疑难点,提出讨论,将学习引向深入。

  以闻一多对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主张过渡,引入对《死水》的学习

  先从“三美”入手体会形式上的美,再把握诗中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板书设计 :     

  教案点评:

  本教案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两首诗意象运用的特点,通过品味欣赏,体会两首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该教案设计体现了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的思想。

  探究活动

  (1)学生自愿结组,对徐志摩的诗歌和闻一多的诗歌进行比较,看两者的异和同。

  (2)学生可就本课书中自己喜欢的一位诗人进行研究,建议切入点小。

  (3)可以召开现代诗歌朗诵会或现代诗歌赏析会,材料来源于课本、读本或其他诗集等。

  (4)可以就自己最喜欢的一首现代诗,写一篇评析鉴赏笔记,挑选有见地的班上交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