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册中国当代诗四首
第三册中国当代诗四首(精选4篇)
第三册中国当代诗四首 篇1
教学目的:了解一些中国当代诗不同的风格特点。
鉴赏诗中新颖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细腻的感情。
教学设想:在学生对诗歌已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首先介绍一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诗歌尤其是朦胧诗的特点。然后依次朗读、分析体会四首诗作,鉴赏诗人新颖丰富的意象,理解诗人复杂热烈的情感。当代诗在字面上没有什么障碍,可让学生多读多想,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抒发自己的见解,关键环节可加以提示和指导,以便使学生对本课有正确的理解。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要点:鉴赏诗中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细腻的感情;
教学步骤 :
一、 导入 :中国当代诗歌创作方法和风格多种多样。它的繁荣期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朦胧诗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它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二、 简介舒婷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本节我们主要鉴赏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女诗人,她初中毕业以后曾去福建插队,后回城当工人,《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一九七九年,成诗却早在一九七六年四五之后的动荡时代,因此这首诗有着沉重的历史感,表达了一种希冀光明的痛苦。
三、 诵读指导:
诗歌是抒情的载体,诵读是读者与作者沟通的最佳方式,作者抒发了何种感情,是通过何种方式抒情的,她的希冀存于何方,都需要我们通过诵读加以体会。
本诗先抑后扬,体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音节奏。第一节,长句式,多节拍,仿佛是一首从低音缓慢升起的乐曲,给人一种沉重感。第二节,诗句简短急促,情绪强化深切。第三节诗句拉长,节拍增多,这种起伏变化,造成全诗节奏反复回旋,为第四节把全诗推向颠峰创造了条件,第四节,节奏更快,而且排比的运用加强了语言的力度,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亢,激昂的高峰。在诵读时一定要注意这种节奏变化。
四、 分析诗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第一节:提问:在第一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分别是什么?
明确:在第一节中 ,诗人创造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五个竟象。
提问:这些意象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诗人所写意象都体现了历史上祖国的特点,概括出祖国长期处于贫穷和落后的状态。
提问:在本节中,表现了诗人看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本节中,诗人回溯了祖国数百年贫困落后的历史,心情深沉而悲痛。
第二节:提问:本节诗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
明确:不是。本节既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写出了人民的希望。
提问:找出本节的修辞手法并加以分析。
明确:本节诗运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用“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比喻人民心中渺茫的难以落实而双从未消失的对幸福未来的希望。这种希望并未因长期的贫困而丧失。
提问:联系上下节,说说本节在全诗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明确:本节为全诗情感结构上转折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以下的诗句开始出现亮色和激情。
提问:第三节的感情色彩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三节的感情色彩由悲哀一变而欣喜亢奋。与上一节形成鲜明的对比。提问:联系时代背影,找出诗人感情变化的原因 。
明确:四人帮的覆灭,使古老的中国从迷梦中苏醒,从苦难中奋起。共产党领导下的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伟大斗争,正在逐步实现世世代的梦寐以求的希望和理想。诗人为此不已,感情层层递进,层层加深,提问诗人运用哪些意象表达了这种感情?
明确:诗人用的意象有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这一切正是祖国母亲的写照一切都刚刚开始,一切都充满了希望。
第四节:提问:第四节中诗人抒发的感情与第三节有何异同?明确:第四节中诗人抒发的感情紧承上节,但程度有所加强,诗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提问:本节都写了哪些内容?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明确:本节中,诗人再次强调了我与祖国唇齿相依、不可分割的关系。我是祖国机体的一部分,小我与大我有杨的结合在一起。诗人将抑制不住的强烈感情化作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愿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取得她的富饶、荣光、自由,去实现她的伟大理想。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使诗的思想为之升华。
五、内容总结:歌颂祖国,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历代诗人写出了不少佳作。从十年浩劫中生活过来,有着太多坎坷经历的诗人舒婷,更能体会出祖国的个人命运不可分割的关系,面对凝聚着灾难和获得尊重的祖国,很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为个人不幸而悲伤,为祖国不幸而忧虑,同时又为个人与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忧患意识与历史责任感。本诗就是诗人表达这种理念与心声的动人乐章。
艺术特色鉴赏:提问:本诗是朦胧兰代表作之一,朦胧诗大都有一些不易理解的地方,本诗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特征?明确:关于“我”的理解是一个难点,在不同的章节中我既指诗人自己,指整个古老的中华民族;我既是祖国肌体的一部分,也是伟大祖国形象的代表。另外象征、隐喻等手法,也是本诗流派特色的体现。丰富新颖的意象创造更是本诗一大突出特色。
六、布置作业 :练习感情朗读本诗,作书后相关练习。
第二课时《我热爱秋天的风光》、《山民》
一、导入 :上节课我学习了一首中国当代诗歌 ,这节课我们学习另两首诗。
二、鉴赏《我热爱秋天的风光》
1、 介绍作者及本诗的特点提出学习要求
梁小斌是我国当代诗坛上优秀的一员,他的代表作是《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等。我热爱秋天的风光》更是以轻快、流畅、内涵丰富多样而著称,
2、 诵读指导:本诗像一首辉煌而又沉静的咏叹调,用语质朴,节奏流畅,比较讲究音韵。读时应注意读出轻快的节奏和韵律。
3、 内容解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阐述内容大意。一般学生可体会出诗人歌颂秋天的迷人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秋天的热爱,或者可以更深一步理解到诗人歌颂秋天是因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借歌颂秋天可以告诉读者耕耘必有收获,勤劳才能成功的道理,但因有些诗句较朦胧,其中蕴涵的深意学生难以理解,可适当加以点拨,
1)、歌唱自然、歌唱秋天是我国诗歌中常见的咏物题材,但本诗却拥有一些独到的特征,如开关一句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就将秋天不可说透的永恒的意韵提示出来了。
2)、诗的第二节用“河流”这一意象写出了秋天生生不息的变化。诗的第三节诗人把自己完全投入到牧业在的怀抱,可谓物我两忘,在这里我和秋天无法相互分,能得到的只能是一种感觉,在轻松的语句中蕴涵了沉甸甸的内涵,诗人对秋天的热爱充分显露,
最后三节,写秋天给诗人的感悟,河流两岸还荡漾着我优美的思想同,秋天的存在使我想起在耕耘之后会有收获,秋天引得诗人浮想联翩,并且为我有一颗种子已经被遗忘而深深懊悔。是秋天让诗人了自己的使命,从而点明了作品的主旨------只有创造,人生才会有所收获。是秋天使诗人明确了自己的使命,从而点明了作品的主旨-------只有创造,人生才会有所收获,
艺术鉴赏:首先让学生自由发言,讨论本诗艺术特色,然后加以点拨。
明确:本诗在艺术上最主要的特点为内涵的丰富。在平静中蕴涵着平凡的真理。让读者静静领略了秋天的永恒精神。诗人一笔两写,既写了自然之美,又写了自然的永恒。秋天作为人类一种生存的河流,永远昭示着生命与耕耘,创造与收获。
三、鉴赏《山民》,
1、介绍作者:韩东,当代作家,诗人,主要诗集有《白色的石头》等。
2、本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叙述了一个山民追问他的父亲,并感到山的沉闷,萌生了要改变环境的愿望,但是,不知道最后是走出了大山还是最终没有走出去,作品只是这写到了他的遗憾。
3、作品创作的年代、背景:本诗写于一九八二年,改革开放的初期,人们的思想落后保守,是改革的最大障碍。
4、 提问:作品中的各种意象都有什么象征意义?
5、 提示:山,象征着封闭、愚昧、落后贫困,而且无穷无尽、无休无止。
海,象征着开放、富裕、先进,是理想的乐土 。
6、 小结:作品中蕴含着对传统生活方式、传统文化封闭特点的批判,对真正的思想解放的呼唤。
7、 讨论:怎样看待山民这个艺术形象?
这个人虽然最终不知是走出了大山,还是没有行动,但是,他毕竟觉醒了,所以,他是一位思想解放者,值得称赞。
四,作业 :熟读我热爱秋天的风光》,将《山民》改写成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文。
第三课时《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一、 复习检查:
二、 阅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一)、海子,一个孤独的理想主义诗人,他以牺牲尘世生活为代价献身诗歌事业。写作这首诗时,面临生命的两难选择:选择尘世则放弃诗歌理想,弃绝尘世则将导致弃绝生命本身。
(二)、这首诗,注意读出其轻柔明丽的特点。
(三)、赏析这首诗:
1、 第一节,诗人虚构了一幅远离尘世喧嚣的生活图景。
提问:诗人在这一小节中,怎样描绘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生活?
明确:A、平凡人的生活:“关心粮食和蔬菜”;
B、自由闲散人的生活:“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C、隐逸诗人的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评析:诗人在上大学之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在封闭的环境中长大;大学毕业后蛰居在京郊昌平,又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他很想走出封闭,走向广阔的大地,走向海边。他想望着平凡生活,又不和其光,同其尘,而保持清静独立,独立于社会人群的边缘,然而这种生活是虚无缥缈的,现实世界何处可以“喂马,劈柴”?他怎能独居一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才开始这种生活,或许今天过得有些暗淡?在海子的诗心中,幸福是田园牧歌的主题,属于未来,属于幻想。把逃逸当成美和希望之所在,美则美矣,但只能神往而不能身往,有海客谈瀛洲的天真,又有着潇洒、遁世隐情。
2、 阅读第二小节:这一小节写了什么?
明确:这一小节,诗人表达了要和每一个亲人分享幸福的愿望。
(阐释:一分幸福和别人分享,一分幸福就变成了两份;将一份忧愁和别人分担,一份忧愁就变成了半份。)
3、 第三小节:这一小节中,诗人表达了关心自然,关爱他人的愿望。在这里,没有争斗,只有祝福。
4、 小结:在这前几节中,诗人层层深入地表达了自己对于幸福的理解,由个人到亲情,由亲情到友情,到自然社会,诗人的心胸也显得逐渐开阔,但是……
5、 阅读最后一句:“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评析:这正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也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的“……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是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笙箫。”——诗人刚刚对世人敞开了他的心怀,但立刻关上了门,他内心深处仍不愿放弃对自己最纯洁的理想的追求,不甘心做一个庸俗的人。他内心正处于世俗生活和纯洁理想的矛盾之中,这种两难的选择令他痛苦不堪,两个月以后,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像一颗流星划过天际,发出了短暂而异常眩目的光华。
三、 布置作业 :准备一两首诗练习朗读;写一篇课外诗歌的评论文章。下节课将你所选择的诗歌或所写的评论朗读给大家。
第三册中国当代诗四首 篇2
教学目标 :
1.理解诗中多种意象所表达献身祖国的愿望和不同角度所揭示热爱秋天风光的感情。
2.掌握诗行间意象转换和诗意跳跃的朗读节奏,以表达全诗的主旨和各节的要义。
教学重难点: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主体自我与客体现实合而为一并占优势的艺术想象对深化思想感情的作用。意象叠加和意象特征强化二者对表达主体感情的作用。
2.《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中的比喻使主体自我能投入客体现实,把人与自然的哲理形象化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通过贯穿教学过程 的、由浅人深的朗读指导,启发学生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与诗人建立心理桥梁,取得感情共鸣,进而在理性认识指导下,提高朗读质量。这是一个心理与认识之间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
教学设计:
关于《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教学构想
1.理顺逻辑层次:在预习中初步了解诗歌内容、捕捉感情基调后,认识全诗四小节的逻辑结构——长期的贫困,痛苦的希望,绯红的黎明,无私的奉献。
2.感知意象特征:
意象在本诗中具有主体自我与客体现实合而为一的特殊意义,所以,要把每一个意象都从这个高度给以解释,从而对这个高度的理解也具体起来。例如第一节的第一个意象“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树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中的“我”既是“你”祖国这个客观实体相对的主观自我,即“我”只是祖国田野河边的破旧的老水车,但是,老水车数百年来一直同一样落后破旧的纺纱机那样纺着疲惫的、喑哑低沉的歌,岂不又是我们贫困落后的祖国的代表?这样,祖国落后的历史便成了诗人自我的组成部分。这种写法是跟那些被歌颂的祖国是一方、作为歌颂者的诗人是另一方的写法有着明显的不同的。
又如第二节在思想内容上稍增亮色,写出“我”是祖国“痛苦的希望”时,便把“我”也是把“祖国”比喻成另一个意象:“是‘飞天’(佛教壁画或石刻中的空中飞舞的抻)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既古老落后依旧,又有花朵落到地面之可能,即“我”也新生,祖国也新生的希望在前。
上面两节的意象,为了突出特征,加了许多定语,限制其外延,深化其内涵。而第三节的意象,虽然从分号来看,有五个之多,但是,何尝不能从博喻的角度来说明“这一个一簇新的理想”,即一改它的抽象为生动的具体:“神话的蛛网里挣脱”就是从因袭的框框中突破,“雪被下古莲的胚芽”就是承受着沉重的、历史重担的压迫的新生力量正在穿透一切障碍,“挂着眼泪的笑涡”就是黑夜迷路中看到前面灯光的喜悦与信心,“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就是为了正前方的理想而开展一场跟时间比速度的赛跑,“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就是漫漫长夜已是尽头、曙光已在涌动、理想的红日就要眺出来了!——在这里,不但多角度地展示了祖国作为理想的化身的威力,而且有层次地从主体自我与客体现实的合而为一递进到主体自我占优势,从而使感情的抒发更有深度与力度。
在第三节中,胚芽、笑涡、起跑线、黎明都服从于也服务于“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的“簇新的理想”的构思铺排。“簇新的理想”既是“你”的所有,也是“我”的所在:胚芽、笑涡属于“你”,但是,胚芽、笑涡就是“我”,所以,“我”是属于“你”的,这是第一层次;起跑线、黎明就是“我”,“我”就是“你”——祖国啊!这是第二层次。这样,祖国的理想、前途、一切,就是“我”的理想、前途、一切,“我”和祖国就是这样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我”甚至在主客合一中占了更可抒情的优势。
在第四节,这种联系和优势又有了进一步的分析与明确,从而为全诗的高潮作了准备。“我是你十亿分之一,堤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这就把“我”和“你”的关系说得更为形象与哲理了:“我”是“你’的一切中的“一”,又是“你”的“一”的一切。就前者而言,“我”只是“整体”中的一个“个别”;就后者而言,“我”又是所有“个别”汇集而成的“整体”。正因为这样,下面又可以通过两个意象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或者简直就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地写出了“我”或者说“祖国”怎样从苦难的历史的“迷惘”中走向对前途的“深思”,而且随着实践的深入掀起了“沸腾”的思绪和情潮,另一方面,所有“个别”的奉献换取了“整体”的富饶、荣光和自由。
综上所述,我们在感知意象特征的基础上已各有重点地理解了各节诗组的思想重点与艺术特色,从中可以而且应该把握朗读的节奏,处理好语调、音量和重音问题了。
3.理解“意象叠加”的好处,激活想象思维
上文“感知意象特征”是解决诗中的意象特征“是什么”的问题,这里主要解决意象“为什么”叠加的问题,而在学生的想象思维被激活以后,又有一个在诗歌朗读甚至在诗歌创作中“怎么样”强化意象的研究性课题需要我们去深入钻研。
在第一节,老水车和歌所显示的落后与疲惫,矿灯和隧洞所显示的艰辛与缓慢,稻穗和路基所显示的贫瘠与破败,纤绳和臂膊所显示的痛苦与抗争——这一系列相同性质的意象的叠加,加深了我们对祖国落后、贫穷、破败和对劳动人民艰辛、痛苦、抗争的感受,尤其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这个意象把受苦受难但又顽强不屈的祖国母亲的形象浮雕在我们眼前,我们感同身受,我们奋起捍卫,我们怎么会不愿化身为祖国的希望啊!
于是,通过第二节的过渡,在第三节又以叠加的意象表明我们作为祖国的“簇新的理想”的代表,一定会冲破“思想的牢笼”茁壮成长,在不断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上,接好、也传好革命接力棒,去迎接一轮一轮喷薄而出的红日!这样,簇新的理想就同簇新的现实之间,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千秋万代,生生不息。
这样,在第四节,就由对消极现象的感觉(“迷惘”)向思维的深度(“深思”)和情感的飞跃(“沸腾”)发展了,同时,这种思维和情感的交融,又化为对自己责任的认识,化为为祖国献身的精神。诗人的情感和思维的层次就是如此递进的。
而当我们反复吟咏、朗读之中逐步加深对意象叠加作用的理解并摸索到诗作情感隧洞之轨迹的时候,我们的想象思维也被大量激活,而且跃跃欲试起来。
关于《我热爱秋天的风光》的教学构想
1.主体自我与客体现实之间的分——合——分
本诗开头两句“我热爱秋天的风光/我热爱这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是把“我”和“秋天”二者分开来的,即“我”是“秋天”的歌颂者、欣赏者。但是,自从介入比喻“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以后,“我”便同秋天这条河流交融在一起了。当然,这种交融与上一首舒婷的诗不同,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地合而为一,而是旨在让“我”投入于河流之中,静静地沐浴,直到让河流把“我”洗黑,培育“我”成熟,旨在构成这个想象中的意象,以完成诗意的主题。而这时,“我”和秋天的风光又分开来了,以便与本诗的开头照应。由此可见,这种主客两体的分合关系使结构既活泼又严谨。
2.通过设喻来创造意象的抒情作用
本诗是通过设喻——“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来打开抒情的闸门的。诗人把“秋天”比作“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既与前面的诗句相联系,由秋天的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使人想象到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的历史的长度与厚度,又与后面的诗句相衔接,由自然创造出来的人沐浴其中的意象使人感悟到这条河流的广度与深度,同时又是“当土地召唤我去收割的时候”的大自然所特有的风光:既然秋天是一条河,那么,在秋阳高照的时候,它已经被太阳“翻晒”一过,所谓“翻晒”,就是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我”既然置身于秋光之中,这时便自然地投入这条河流之中,或者说让河流在“我”身躯上流淌,直至把“我”洗黑。——在这里,又萌生出无限的童趣来:“我”被受阳光翻晒、过滤、检验过的河水洗黑的过程,实际上是被涤荡、净化,使自己成长、成熟的过程;成熟后又被河水巨大的冲击力“抛”到地上,这时“我”又得到了一个仰望秋天的机会——啊!金黄的稻德在鳞次栉比的“屋顶”上泛着光芒。这是“我”躺在地上看到的,自己突然得到了一个新的视角!
所有这一切,都是由创造意象而得以开发的抒情资源。
3.主体与客体的融合使人与自然的哲理形象化
本诗在生动而诙谐的抒情以后,又深入到理性的认识:“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两岸还荡漾着我优美的思想。”从意象的创造可知,秋天这条河流是无边无际的,但是,秋天确实告诉我们许多有关人和自然的哲理,那么,就让这些优美的思想作为河流的两岸吧。“两岸”其实可以理解为秋天的河流中的哲理沉淀所在。
你看,秋天的风光就是大自然中水、土、阳光三者导演出来的生动奇特的活剧。在这里,河流日夜流淌,阳光普照,庄稼在田野上生生不息:古老与新生相互映衬,深沉与稚嫩前后参照,斑斓与纯一互为表里,耕耘与收获循环往复,洗黑的身子与金黄的屋顶各异其趣,种子的遗忘与秋天的存在适成对照。——正因为这样,“我”要长时间地欣赏与咀嚼,欣赏“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咀嚼它与人类同步而进、与时代同步而行的哲理。
在上述三点教学构想中,要随时辅之以朗读指导,使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同朗读感情的处理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抒情式的朗读习得思想,把握内容,驾驭主题,熟练朗读技能。
第三册中国当代诗四首 篇3
教学目标 :
1.理解诗中多种意象所表达献身祖国的愿望和不同角度所揭示热爱秋天风光的感情。
2.掌握诗行间意象转换和诗意跳跃的朗读节奏,以表达全诗的主旨和各节的要义。
教学重难点: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主体自我与客体现实合而为一并占优势的艺术想象对深化思想感情的作用。意象叠加和意象特征强化二者对表达主体感情的作用。
2.《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中的比喻使主体自我能投入客体现实,把人与自然的哲理形象化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通过贯穿教学过程 的、由浅人深的朗读指导,启发学生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与诗人建立心理桥梁,取得感情共鸣,进而在理性认识指导下,提高朗读质量。这是一个心理与认识之间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
教学设计:
关于《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教学构想
1.理顺逻辑层次:在预习中初步了解诗歌内容、捕捉感情基调后,认识全诗四小节的逻辑结构——长期的贫困,痛苦的希望,绯红的黎明,无私的奉献。
2.感知意象特征:
意象在本诗中具有主体自我与客体现实合而为一的特殊意义,所以,要把每一个意象都从这个高度给以解释,从而对这个高度的理解也具体起来。例如第一节的第一个意象“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树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中的“我”既是“你”祖国这个客观实体相对的主观自我,即“我”只是祖国田野河边的破旧的老水车,但是,老水车数百年来一直同一样落后破旧的纺纱机那样纺着疲惫的、喑哑低沉的歌,岂不又是我们贫困落后的祖国的代表?这样,祖国落后的历史便成了诗人自我的组成部分。这种写法是跟那些被歌颂的祖国是一方、作为歌颂者的诗人是另一方的写法有着明显的不同的。
又如第二节在思想内容上稍增亮色,写出“我”是祖国“痛苦的希望”时,便把“我”也是把“祖国”比喻成另一个意象:“是‘飞天’(佛教壁画或石刻中的空中飞舞的抻)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既古老落后依旧,又有花朵落到地面之可能,即“我”也新生,祖国也新生的希望在前。
上面两节的意象,为了突出特征,加了许多定语,限制其外延,深化其内涵。而第三节的意象,虽然从分号来看,有五个之多,但是,何尝不能从博喻的角度来说明“这一个一簇新的理想”,即一改它的抽象为生动的具体:“神话的蛛网里挣脱”就是从因袭的框框中突破,“雪被下古莲的胚芽”就是承受着沉重的、历史重担的压迫的新生力量正在穿透一切障碍,“挂着眼泪的笑涡”就是黑夜迷路中看到前面灯光的喜悦与信心,“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就是为了正前方的理想而开展一场跟时间比速度的赛跑,“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就是漫漫长夜已是尽头、曙光已在涌动、理想的红日就要眺出来了!——在这里,不但多角度地展示了祖国作为理想的化身的威力,而且有层次地从主体自我与客体现实的合而为一递进到主体自我占优势,从而使感情的抒发更有深度与力度。
在第三节中,胚芽、笑涡、起跑线、黎明都服从于也服务于“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的“簇新的理想”的构思铺排。“簇新的理想”既是“你”的所有,也是“我”的所在:胚芽、笑涡属于“你”,但是,胚芽、笑涡就是“我”,所以,“我”是属于“你”的,这是第一层次;起跑线、黎明就是“我”,“我”就是“你”——祖国啊!这是第二层次。这样,祖国的理想、前途、一切,就是“我”的理想、前途、一切,“我”和祖国就是这样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我”甚至在主客合一中占了更可抒情的优势。
在第四节,这种联系和优势又有了进一步的分析与明确,从而为全诗的高潮作了准备。“我是你十亿分之一,堤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这就把“我”和“你”的关系说得更为形象与哲理了:“我”是“你’的一切中的“一”,又是“你”的“一”的一切。就前者而言,“我”只是“整体”中的一个“个别”;就后者而言,“我”又是所有“个别”汇集而成的“整体”。正因为这样,下面又可以通过两个意象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或者简直就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地写出了“我”或者说“祖国”怎样从苦难的历史的“迷惘”中走向对前途的“深思”,而且随着实践的深入掀起了“沸腾”的思绪和情潮,另一方面,所有“个别”的奉献换取了“整体”的富饶、荣光和自由。
综上所述,我们在感知意象特征的基础上已各有重点地理解了各节诗组的思想重点与艺术特色,从中可以而且应该把握朗读的节奏,处理好语调、音量和重音问题了。
3.理解“意象叠加”的好处,激活想象思维
上文“感知意象特征”是解决诗中的意象特征“是什么”的问题,这里主要解决意象“为什么”叠加的问题,而在学生的想象思维被激活以后,又有一个在诗歌朗读甚至在诗歌创作中“怎么样”强化意象的研究性课题需要我们去深入钻研。
在第一节,老水车和歌所显示的落后与疲惫,矿灯和隧洞所显示的艰辛与缓慢,稻穗和路基所显示的贫瘠与破败,纤绳和臂膊所显示的痛苦与抗争——这一系列相同性质的意象的叠加,加深了我们对祖国落后、贫穷、破败和对劳动人民艰辛、痛苦、抗争的感受,尤其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这个意象把受苦受难但又顽强不屈的祖国母亲的形象浮雕在我们眼前,我们感同身受,我们奋起捍卫,我们怎么会不愿化身为祖国的希望啊!
于是,通过第二节的过渡,在第三节又以叠加的意象表明我们作为祖国的“簇新的理想”的代表,一定会冲破“思想的牢笼”茁壮成长,在不断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上,接好、也传好革命接力棒,去迎接一轮一轮喷薄而出的红日!这样,簇新的理想就同簇新的现实之间,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千秋万代,生生不息。
这样,在第四节,就由对消极现象的感觉(“迷惘”)向思维的深度(“深思”)和情感的飞跃(“沸腾”)发展了,同时,这种思维和情感的交融,又化为对自己责任的认识,化为为祖国献身的精神。诗人的情感和思维的层次就是如此递进的。
而当我们反复吟咏、朗读之中逐步加深对意象叠加作用的理解并摸索到诗作情感隧洞之轨迹的时候,我们的想象思维也被大量激活,而且跃跃欲试起来。
关于《我热爱秋天的风光》的教学构想
1.主体自我与客体现实之间的分——合——分
本诗开头两句“我热爱秋天的风光/我热爱这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是把“我”和“秋天”二者分开来的,即“我”是“秋天”的歌颂者、欣赏者。但是,自从介入比喻“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以后,“我”便同秋天这条河流交融在一起了。当然,这种交融与上一首舒婷的诗不同,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地合而为一,而是旨在让“我”投入于河流之中,静静地沐浴,直到让河流把“我”洗黑,培育“我”成熟,旨在构成这个想象中的意象,以完成诗意的主题。而这时,“我”和秋天的风光又分开来了,以便与本诗的开头照应。由此可见,这种主客两体的分合关系使结构既活泼又严谨。
2.通过设喻来创造意象的抒情作用
本诗是通过设喻——“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来打开抒情的闸门的。诗人把“秋天”比作“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既与前面的诗句相联系,由秋天的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使人想象到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的历史的长度与厚度,又与后面的诗句相衔接,由自然创造出来的人沐浴其中的意象使人感悟到这条河流的广度与深度,同时又是“当土地召唤我去收割的时候”的大自然所特有的风光:既然秋天是一条河,那么,在秋阳高照的时候,它已经被太阳“翻晒”一过,所谓“翻晒”,就是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我”既然置身于秋光之中,这时便自然地投入这条河流之中,或者说让河流在“我”身躯上流淌,直至把“我”洗黑。——在这里,又萌生出无限的童趣来:“我”被受阳光翻晒、过滤、检验过的河水洗黑的过程,实际上是被涤荡、净化,使自己成长、成熟的过程;成熟后又被河水巨大的冲击力“抛”到地上,这时“我”又得到了一个仰望秋天的机会——啊!金黄的稻德在鳞次栉比的“屋顶”上泛着光芒。这是“我”躺在地上看到的,自己突然得到了一个新的视角!
所有这一切,都是由创造意象而得以开发的抒情资源。
3.主体与客体的融合使人与自然的哲理形象化
本诗在生动而诙谐的抒情以后,又深入到理性的认识:“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两岸还荡漾着我优美的思想。”从意象的创造可知,秋天这条河流是无边无际的,但是,秋天确实告诉我们许多有关人和自然的哲理,那么,就让这些优美的思想作为河流的两岸吧。“两岸”其实可以理解为秋天的河流中的哲理沉淀所在。
你看,秋天的风光就是大自然中水、土、阳光三者导演出来的生动奇特的活剧。在这里,河流日夜流淌,阳光普照,庄稼在田野上生生不息:古老与新生相互映衬,深沉与稚嫩前后参照,斑斓与纯一互为表里,耕耘与收获循环往复,洗黑的身子与金黄的屋顶各异其趣,种子的遗忘与秋天的存在适成对照。——正因为这样,“我”要长时间地欣赏与咀嚼,欣赏“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咀嚼它与人类同步而进、与时代同步而行的哲理。
在上述三点教学构想中,要随时辅之以朗读指导,使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同朗读感情的处理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抒情式的朗读习得思想,把握内容,驾驭主题,熟练朗读技能。
第三册中国当代诗四首 篇4
教学目标 :
1.理解诗中多种意象所表达献身祖国的愿望和不同角度所揭示热爱秋天风光的感情。
2.掌握诗行间意象转换和诗意跳跃的朗读节奏,以表达全诗的主旨和各节的要义。
教学重难点: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主体自我与客体现实合而为一并占优势的艺术想象对深化思想感情的作用。意象叠加和意象特征强化二者对表达主体感情的作用。
2.《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中的比喻使主体自我能投入客体现实,把人与自然的哲理形象化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通过贯穿教学过程 的、由浅人深的朗读指导,启发学生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与诗人建立心理桥梁,取得感情共鸣,进而在理性认识指导下,提高朗读质量。这是一个心理与认识之间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
教学设计:
关于《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教学构想
1.理顺逻辑层次:在预习中初步了解诗歌内容、捕捉感情基调后,认识全诗四小节的逻辑结构——长期的贫困,痛苦的希望,绯红的黎明,无私的奉献。
2.感知意象特征:
意象在本诗中具有主体自我与客体现实合而为一的特殊意义,所以,要把每一个意象都从这个高度给以解释,从而对这个高度的理解也具体起来。例如第一节的第一个意象“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树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中的“我”既是“你”祖国这个客观实体相对的主观自我,即“我”只是祖国田野河边的破旧的老水车,但是,老水车数百年来一直同一样落后破旧的纺纱机那样纺着疲惫的、喑哑低沉的歌,岂不又是我们贫困落后的祖国的代表?这样,祖国落后的历史便成了诗人自我的组成部分。这种写法是跟那些被歌颂的祖国是一方、作为歌颂者的诗人是另一方的写法有着明显的不同的。
又如第二节在思想内容上稍增亮色,写出“我”是祖国“痛苦的希望”时,便把“我”也是把“祖国”比喻成另一个意象:“是‘飞天’(佛教壁画或石刻中的空中飞舞的抻)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既古老落后依旧,又有花朵落到地面之可能,即“我”也新生,祖国也新生的希望在前。
上面两节的意象,为了突出特征,加了许多定语,限制其外延,深化其内涵。而第三节的意象,虽然从分号来看,有五个之多,但是,何尝不能从博喻的角度来说明“这一个一簇新的理想”,即一改它的抽象为生动的具体:“神话的蛛网里挣脱”就是从因袭的框框中突破,“雪被下古莲的胚芽”就是承受着沉重的、历史重担的压迫的新生力量正在穿透一切障碍,“挂着眼泪的笑涡”就是黑夜迷路中看到前面灯光的喜悦与信心,“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就是为了正前方的理想而开展一场跟时间比速度的赛跑,“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就是漫漫长夜已是尽头、曙光已在涌动、理想的红日就要眺出来了!——在这里,不但多角度地展示了祖国作为理想的化身的威力,而且有层次地从主体自我与客体现实的合而为一递进到主体自我占优势,从而使感情的抒发更有深度与力度。
在第三节中,胚芽、笑涡、起跑线、黎明都服从于也服务于“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的“簇新的理想”的构思铺排。“簇新的理想”既是“你”的所有,也是“我”的所在:胚芽、笑涡属于“你”,但是,胚芽、笑涡就是“我”,所以,“我”是属于“你”的,这是第一层次;起跑线、黎明就是“我”,“我”就是“你”——祖国啊!这是第二层次。这样,祖国的理想、前途、一切,就是“我”的理想、前途、一切,“我”和祖国就是这样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我”甚至在主客合一中占了更可抒情的优势。
在第四节,这种联系和优势又有了进一步的分析与明确,从而为全诗的高潮作了准备。“我是你十亿分之一,堤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这就把“我”和“你”的关系说得更为形象与哲理了:“我”是“你’的一切中的“一”,又是“你”的“一”的一切。就前者而言,“我”只是“整体”中的一个“个别”;就后者而言,“我”又是所有“个别”汇集而成的“整体”。正因为这样,下面又可以通过两个意象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或者简直就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地写出了“我”或者说“祖国”怎样从苦难的历史的“迷惘”中走向对前途的“深思”,而且随着实践的深入掀起了“沸腾”的思绪和情潮,另一方面,所有“个别”的奉献换取了“整体”的富饶、荣光和自由。
综上所述,我们在感知意象特征的基础上已各有重点地理解了各节诗组的思想重点与艺术特色,从中可以而且应该把握朗读的节奏,处理好语调、音量和重音问题了。
3.理解“意象叠加”的好处,激活想象思维
上文“感知意象特征”是解决诗中的意象特征“是什么”的问题,这里主要解决意象“为什么”叠加的问题,而在学生的想象思维被激活以后,又有一个在诗歌朗读甚至在诗歌创作中“怎么样”强化意象的研究性课题需要我们去深入钻研。
在第一节,老水车和歌所显示的落后与疲惫,矿灯和隧洞所显示的艰辛与缓慢,稻穗和路基所显示的贫瘠与破败,纤绳和臂膊所显示的痛苦与抗争——这一系列相同性质的意象的叠加,加深了我们对祖国落后、贫穷、破败和对劳动人民艰辛、痛苦、抗争的感受,尤其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这个意象把受苦受难但又顽强不屈的祖国母亲的形象浮雕在我们眼前,我们感同身受,我们奋起捍卫,我们怎么会不愿化身为祖国的希望啊!
于是,通过第二节的过渡,在第三节又以叠加的意象表明我们作为祖国的“簇新的理想”的代表,一定会冲破“思想的牢笼”茁壮成长,在不断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上,接好、也传好革命接力棒,去迎接一轮一轮喷薄而出的红日!这样,簇新的理想就同簇新的现实之间,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千秋万代,生生不息。
这样,在第四节,就由对消极现象的感觉(“迷惘”)向思维的深度(“深思”)和情感的飞跃(“沸腾”)发展了,同时,这种思维和情感的交融,又化为对自己责任的认识,化为为祖国献身的精神。诗人的情感和思维的层次就是如此递进的。
而当我们反复吟咏、朗读之中逐步加深对意象叠加作用的理解并摸索到诗作情感隧洞之轨迹的时候,我们的想象思维也被大量激活,而且跃跃欲试起来。
关于《我热爱秋天的风光》的教学构想
1.主体自我与客体现实之间的分——合——分
本诗开头两句“我热爱秋天的风光/我热爱这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是把“我”和“秋天”二者分开来的,即“我”是“秋天”的歌颂者、欣赏者。但是,自从介入比喻“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以后,“我”便同秋天这条河流交融在一起了。当然,这种交融与上一首舒婷的诗不同,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地合而为一,而是旨在让“我”投入于河流之中,静静地沐浴,直到让河流把“我”洗黑,培育“我”成熟,旨在构成这个想象中的意象,以完成诗意的主题。而这时,“我”和秋天的风光又分开来了,以便与本诗的开头照应。由此可见,这种主客两体的分合关系使结构既活泼又严谨。
2.通过设喻来创造意象的抒情作用
本诗是通过设喻——“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来打开抒情的闸门的。诗人把“秋天”比作“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既与前面的诗句相联系,由秋天的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使人想象到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的历史的长度与厚度,又与后面的诗句相衔接,由自然创造出来的人沐浴其中的意象使人感悟到这条河流的广度与深度,同时又是“当土地召唤我去收割的时候”的大自然所特有的风光:既然秋天是一条河,那么,在秋阳高照的时候,它已经被太阳“翻晒”一过,所谓“翻晒”,就是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我”既然置身于秋光之中,这时便自然地投入这条河流之中,或者说让河流在“我”身躯上流淌,直至把“我”洗黑。——在这里,又萌生出无限的童趣来:“我”被受阳光翻晒、过滤、检验过的河水洗黑的过程,实际上是被涤荡、净化,使自己成长、成熟的过程;成熟后又被河水巨大的冲击力“抛”到地上,这时“我”又得到了一个仰望秋天的机会——啊!金黄的稻德在鳞次栉比的“屋顶”上泛着光芒。这是“我”躺在地上看到的,自己突然得到了一个新的视角!
所有这一切,都是由创造意象而得以开发的抒情资源。
3.主体与客体的融合使人与自然的哲理形象化
本诗在生动而诙谐的抒情以后,又深入到理性的认识:“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两岸还荡漾着我优美的思想。”从意象的创造可知,秋天这条河流是无边无际的,但是,秋天确实告诉我们许多有关人和自然的哲理,那么,就让这些优美的思想作为河流的两岸吧。“两岸”其实可以理解为秋天的河流中的哲理沉淀所在。
你看,秋天的风光就是大自然中水、土、阳光三者导演出来的生动奇特的活剧。在这里,河流日夜流淌,阳光普照,庄稼在田野上生生不息:古老与新生相互映衬,深沉与稚嫩前后参照,斑斓与纯一互为表里,耕耘与收获循环往复,洗黑的身子与金黄的屋顶各异其趣,种子的遗忘与秋天的存在适成对照。——正因为这样,“我”要长时间地欣赏与咀嚼,欣赏“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咀嚼它与人类同步而进、与时代同步而行的哲理。
在上述三点教学构想中,要随时辅之以朗读指导,使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同朗读感情的处理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抒情式的朗读习得思想,把握内容,驾驭主题,熟练朗读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