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四首
古诗四首(通用13篇)
古诗四首 篇1
教学目标:通过预习课文学会自学生字新词,借助字典或注释了解每首诗的意思。从课文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背诵。展开想象,感受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课外积累苏轼、杜甫、龚自珍、林升的诗。
教学重点:了解每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诗宋词千古流传,你知道那些唐代大诗人?他写了哪些诗,背一背。
二、作者简介:苏轼、杜甫、龚自珍、林升
三、自学古诗
1、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自学生字。
2、借助字典或注释了解每首诗的意思。
3、小组交流诗意
《饮湖上初晴后雨》《题临安邸》《江南逢李龟年》《乙亥杂诗》
四、进一步理解古诗
1、理解诗意,指生讲解古诗的意思,教师对于疑难的问题适当进行点拨。
2、指导朗读古诗。
3、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4、指名朗读古诗。
5、练习背诵。
五、作业:背诵古诗,积累古诗
课后反思:学生能借助已有方法自学古诗,有些同学还能通过查找资料理解,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但对《乙亥杂诗》还不能理解作者当时的情感。 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时,教学中,我对诗句不作过多的讲解,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另外,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景象进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生的朗读。但不是“为朗读而朗读,漫无目的地读”而是每一次的读都有明确的要求,让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体现了“以读带讲、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我巧妙而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景象进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比如在体会雨中西湖的“奇”时,先让学生找出诗中带“水”的字,然后引出描写雨中西湖的句子“山色空蒙雨亦奇”并让孩子们在老师的描述中闭上眼睛想象雨中西湖的“奇妙”,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所以就有了孩子们的“到处都是朦朦胧胧的看不清,很美!”“我仿佛进入到仙境一般。”的感受。再亲自感受西湖雨中的“奇”(课件:诗句意境)在无形中,孩子对这一句诗的体会已经非常的深刻了。然后,再通过各种方式的诵读,孩子们的情感在诵读中得以深华。在引导学生质疑上也体现了“实”。在学生汇报了读懂描写西湖“晴”的诗句后,引出最后两句,并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质疑,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水平。如“西子是谁?”“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我并没有急于解决,而是把问题转向了学生:“西子是谁呢?谁知道?”“是啊,作者为什么要把西湖比作西子呢?”很巧妙地把“球”又传给了学生。
古诗四首 篇2
一、教学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珍视友情的高尚情操。
2、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说出课文后第1题句子中6个带点词的确切意思,并能正确理解诗句。
3、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能正确地背诵和默写3首古诗。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难点: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赠汪伦》和《题临安邸》两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解释有关词语和诗句。练习朗读,背诵和默写这两首诗。
教学过程
1、回忆学法,揭示课题。
(1)回忆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说说学古诗的基本方法。出示学法:
理解课题,认识作者;解释字词,讲说诗意;
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2)揭题。今天我们继续运用上述方法来学习三首诗,要以学生自学为主。
2、指导学习《赠汪伦》。
(1)理解课题,简介李白及有关本诗的故事。
(2)听录音,初知内容。
(3)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逐句理解.
理解第1句。“将放行”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我很快就要坐船离开这里了。
理解第2句。“踏歌”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忽然听到岸上有人用脚步打着节拍,边走边唱的声音。
这两句主要写什么?(主要是叙事,展示一幅离别送行的画面。)
理解第3句。“千尺”是虚指,极言谭水之深,是夸张的说法。
理解第4句。“不及”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虽然桃花潭水有千尺深,却比不上汪伦为我送行的情谊深。
这两句诗用桃花潭来比喻汪伦的感情,以水深比喻情谊深。第3句诗用了夸张的写法。
(4)总结。
○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珍视友情。)
○背诵这首诗。
3、指导学习。《题临安邸》。
(1)理解课题,简介诗人及有关的背景知识。
(2)听录音,初知内容。
(3)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①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②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③逐句理解。
理解第1、2句。
“休”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那些统治者在西湖边上听歌赏舞、寻欢作乐的生活到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
看图帮助理解诗句含义。
理解第3句。“暖风”、“熏”、“醉”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终日只知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
理解第4句。
“直”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那些统治者简直把这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者家汴州了,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异族侵占的半壁江山。
(4)总结。
①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讽刺南宋统治者只顾游山玩水,醉生梦死,忘记了山河破碎的耻辱,将收复北方失地完全置之脑后的可耻行径。)
③背诵这首诗。
4、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1、2、4(1)(2)、5(1)(2)(4)。
(2)背诵这两句诗,并准备默写。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第三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解释有关词语的句子。
3、练习朗读,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4、完成有关作业。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先背后默写前两首古诗,个别学生写在灯片上,然后出示灯。
全班评价纠正。
2、指导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理解课题,简介陆游及有关的背景知识。
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①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②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③逐句理解。
理解第1句。“三万里”形容黄河的长,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黄河实际长一万多华里。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翻该,向东流入大海。
理解第2句。“五千仞”也是虚指。形容华山的、雄伟高大。学生拭答后,教师讲述:五千仞高的华山直插云霄。
这两句主要写景,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夸张、化静为动,使人感到景物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
理解第3句。“遗民”、“泪尽”、“胡尘”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北方沦陷区老百姓在异族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哭于了。
理解第4句。“南”、“王师”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他们盼望南边的宋朝军队收复北方失地,解救他们,盼了一年又一年。
这两句描述了北方人民的境遇和盼望解放的急迫心情。
(4)总结。
①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百姓的同情。)
③背诵这首诗。
3、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3、4(3)、5(3)和6的练习。
(2)有余力的学生课外选学李白、陆游的诗一首抄录并背诵。
古诗四首 篇3
教材分析:
《赠汪伦》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作。天宝十四年(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
(今属安徽)游桃花渣,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因此十分
感动,便写下了这首诗,赠送给好友汪伦。
《题临安邸》作者是南宋临安人林升。这是一首题写在临安旅店墙壁上的诗,它描述了诗人在
杭州的所见所闻及所感,讽刺和揭露了南宋统治者只顾游山玩水,醉生梦死,忘记了山河破碎
的耻辱,将收复北方失地完全置之脑后的可耻行径。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所作。这首诗充分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
好河山的热爱,对沦陷区老百姓的同情与对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慨。
教学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珍视友情的高尚情操。
2.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说出课文后第1题句子中6个带点词的确切意思,并能正确理解诗句。
3.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能正确地背诵和默写3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难点: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录音、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赠汪沦》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大家学习背诵了很多古诗,
在学校古诗背诵活动中表现得特别出色,你们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吗?
出示[课件一]
1.看谁最聪明,能让动物巧进诗句笼
泥融飞(燕子)
自在(娇莺)恰恰啼
一行(白鹭)上青天
早有(蜻蜓)立上头
柴门闻(犬)吠
北风吹(雁)雪纷纷
2.世上颜色千般好,看你填哪一种最妙?
霜叶(红)于二月花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两个黄鹂鸣(翠)柳
千里(黄)云(白)日曛
春来江水(绿)如(蓝)
万(紫)千(红)总是春
3.李白诗句垂千古,看谁马上吟得出?
①(不敢高声语) ②白发三千丈 ③(举头望明月)
恐惊天上人 (缘愁似个长) 低头思故乡
④(朝辞白帝彩云间) ⑤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里江陵一日还 (疑是银河落九天)
二、交流资料
我们刚才吟诵了李白的诗句,通过以前的学习,你对李白有哪些了解?(学生简介李白的
生平)李白一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今天咱们再学习一首,请大家齐读诗题--《赠汪伦
》。
课前我们已经查阅了和课文有关的资料,谁能结合你查阅的资料谈谈你对汪伦的了解?(
学生交流有关资料)
老师也查阅了一些资料,在这本《中国名胜大辞典》中,我知道李白和汪伦能成为好朋友
,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你们想听吗?(师讲故事):
[内容简介] 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
,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
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
。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
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
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
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
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
了,即兴吟诗一首--《赠汪伦》。
三、学习古诗出示[课件二]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1.按自学提示自学古诗:出示[课件三]
①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
②结合资料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③提出不懂的问题
2.组内交流
3.检查自学情况:
①纠正字音: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②找出难记的字,交流识记方法。
"潭"字:学生边说记忆方法,教师边板书,并用红色笔提醒大家注意"潭"字右上部是两
个竖,而不是"西"。
③了解诗意: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其他同学纠正或补充。
④质疑解答,重点理解"深千尺"、"踏歌声"和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深千尺:夸张,说明桃花潭的水很深。
踏歌:一边用脚打节拍,一边唱歌。(哪个同学愿意到前面表演,帮助学生理解?)
问:大家见过这样的送别方式吗?大家想一想,平常家里来了客人,我们是怎样送人的
?可现在李白走了,汪伦把他送出村口、送上船,还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为他送行,从这里你感
受到了什么?(汪伦与李白的情谊特别深)试着读出你的感受。(练读-指读-齐读)
师:有个问题也一直在困扰着我,你们愿意帮我解决吗?桃花潭水深与汪伦送"我"的情谊有什么
关系?(学生讨论)
师小结:我明白了,这是用水深比喻情深(板书:水深--情深),是啊!纵然桃花潭的水
再深,也比不上汪伦与李白的情谊深啊!让我们通过读来表达他们之间那种浓浓的深情。
自由朗读--指名读--评读--再指读--齐读--师生轮读
4.配乐背诵出示[课件四]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听的歌。此时此刻你就是李白,此时你就站
在船头,让我们把对好友的深情尽情表达出来吧!(生边看图边自由朗读--指读--评读)
5.哪些同学可以背诵?(指名背诵--会背的齐背)
四、扩展学习
1.现在老师为你们提供了6首,供你们自学欣赏,请你选择其中一首,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
习。
教师提供古诗学习方法和6首送别诗,学生任选一首自学:《送元二使安西》、《晓出净
慈寺送林子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
京》《别董大》
2.汇报学习成果(或朗读、或背诵、或说诗意、或讲故事)
五、引导课外练习。
这节课先交流到这里,语文课外活动时再继续展示同学们的学习成果。
教后小记:
《赠汪伦》是一首千古传诵的送别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进行了古诗
教学新的尝试,把《大纲》要求掌握的另外6首送别诗,归纳整理,并提供相关图画及重点词语
的解释,以一带六扩展阅读,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阅读量,并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
式和内容,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
第二课时《竹石》
一、导入:
1.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
——板桥)
2.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
(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
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
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
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3.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
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
1.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
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2.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4.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根据学生学情板书:咬定 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 东西南北风
三、体情
1.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
2.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
(板书:咏物明志)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3.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4.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
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
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诗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五、巩固
在画的空白处题写《竹石》,要求默写。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写竹的诗句。
竹 石
郑燮
板书设计:
咬定 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 东西南北风
咏物明志
教后小记:
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
验。教学过程讲究承接、回环,从入课时赏画到结课时在画上题诗,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第三课时
一、指导学习《题临安邸》。
1.理解课题,简介诗人及有关的背景知识。
2.听录音,初知内容。
3.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①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②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③逐句理解。
理解第1、2句。“休”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
还有高楼,那些统治者在西湖边上听歌赏舞、寻欢作乐的生活到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
看图帮助理解诗句含义。
理解第3句。“暖风”、“熏”、“醉”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暖洋洋的春
风把这帮终日只知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
理解第4句。“直”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那些统治者简直把这临时避难的杭
州当作者家汴州了,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异族侵占的半壁江山。
4.总结。
①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讽刺南宋统治者只顾游山玩水,醉生梦
死,忘记了山河破碎的耻辱,将收复北方失地完全置之脑后的可耻行径。)
③背诵这首诗。
二、指导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理解课题,简介陆游及有关的背景知识。
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2.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3.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4.逐句理解。
理解第1句。“三万里”形容黄河的长,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黄河实际长一万多华里
。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翻该,向东流入大海。
理解第2句。“五千仞”也是虚指。形容华山的、雄伟高大。学生拭答后,教师讲述:五千
仞高的华山直插云霄。
这两句主要写景,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夸张、化静为动,使人感到景物不仅雄伟,而且
虎虎有生气。)
理解第3句。“遗民”、“泪尽”、“胡尘”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北方沦
陷区老百姓在异族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哭于了。
理解第4句。“南”、“王师”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他们盼望南边的宋朝
军队收复北方失地,解救他们,盼了一年又一年。
这两句描述了北方人民的境遇和盼望解放的急迫心情。
5.总结。
①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百姓的同情。)
③背诵这首诗。
古诗四首 篇4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学会(送孟浩然之广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三个生字。
2.能借助注释说出(送孟浩然之广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并熟读这两首诗。
3.感受两首诗中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点:借助注释尝试说明诗句大意,教师针对学生试讲中的问题,适当作些指点。
难点:古诗中古今义不同的字、词的理解。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1.揭题。
2.出示第一首古诗的题目,齐读题目,根据注释说说题目的意思。(强调孟(meng)的读音,“之”的意思。)
3.教师范读全诗,强调个别宇的读音。
4.自学课文,要求:
(1)自学生字。
(2)读通诗句。
(3)对照注释逐句理解诗意,并在认为须重点解释的宇旁注上符号。教师巡视,重点词作适当的点拨。
5.交流汇报学习结果。指名逐句串讲诗意。集体评议,教师点拨,补充或矫正。(重点理解:故人一老朋友;尽一消失;唯见一只见;天际一天边。)
6.小结:
(1)这首诗许人紧扣哪个字展开?
(2)前两句叙述“送”的什么?后两句借什么抒发“送”时的什么感情?
7.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背诵全诗。
8.小结前一首诗的学习方法:理解题意一朗读一借助注释
理解井说说诗句的大意一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一背诵。用以上学法自主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9.学生汇报自学结果。教师有针对性地指点。(山东一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独——孤身一人,异乡——他乡,倍——加倍,遥一远。)
10.学生质疑,教师答疑。
11.完成作业本上第1题中的前3小题。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学懂<示儿)的诗意。
2.感受<示儿)诗中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3.默写三首古诗。
教学重点
1、感受<示儿)诗中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默写三首古诗。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新课。我们曾学过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知道了诗人是因为什么事而难以入眠。
2、揭题释题:①读题后指出,这是陆游85岁时所作的绝笔诗。也就是诗人用诗写下的遗嘱。②”示”是告知的意思。
3.引导自学。
(1)低声自由吟诵。
(2)以小组为单位议论诗中不懂之处。
(3)教师点拨。
元:通“原”,本来;但:只;定:平定、收复。
无:匆,不要;乃:你的;翁:父亲。
(4)学生试解释诗句的意思,再说诗的大意。
(5)思考:读了《示儿》,想想诗人晚年关心的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统一祖国是诗人毕生的)心事,直到临终不忘。由此表现出他的强烈爱国热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5.背诵并默写三首诗。(完成作业奉上第3题。)
6.作业:完成作业本上第1题中(4)小题、第2题,有兴趣的学生可做第4题。
古诗四首 篇5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学会本课8个生字;解释带点的词语;了解每首诗的意思;朗读、背诵课文;默写《示儿》《春望》想象诗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动口、动脑、动手的学习方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用动口、动脑、动手的学习方法学习古诗。动脑,指认真思考,边读边想;动口,指读一读,说一说,不懂的问一问;动手,指圈画词句,写眉批旁注等。要提示学生经常在阅读中运用这一方法,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诵读古诗,培养语感。体会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动口、动脑、动手的学习方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掌握新字词,积累词语,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知道读书方法,养成良好读书习惯。
教学难点:
个别生独立识字方法和能力的培养。语言情感的体会和表达。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学自己喜欢的一首诗。(可采用小组学习。)
1、学生借助字典、词典、注释自学,大体了解诗句。
2、小组汇报。
3、汇报成果:
1)说说古诗大概意思。
2)结合已学过的诗理解本课诗的内容
《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南望王师又一年”对比理解,体会诗人情感。
3)知道理解古诗中的字、词含义。
4、指导感情朗读,培养学生语感。
5、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积累语言。(配乐)
二、根据诗意或书上提供的图片,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描绘诗中的景象。
1、生准备。
2、小组汇报。
3、汇报成果,积累语言。
4、带着自己的想像,诵读诗句,培养语感。(配乐)
5、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三、布置作业:(选其一)
1、搜集四位诗人写的其他古诗。
2、搜集有关边塞的古诗。
课后反思:学生在阅读中能够用动口、动脑、动手(圈画词句,写眉批旁注等)的学习方法学习古诗,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诵读古诗的过程培养了语感,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背诵并默写课文。根据学生实际,扩展学习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二、背诵古诗。(本课)
三、默写其中的任意一首古诗:
四、拓宽学习内容:
1、将自己收集的古诗在小组中交流。
2、汇报交流诗的含义,理解作者感情。
3、评价:
4、熟读古诗,(积累语言)背诵收集的故事。
五、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古诗。
古诗四首 篇6
简析
这首诗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设计意图
通过《古诗两首》的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在当前的古诗教学中,首先要打破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备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激发学习兴趣入手,带领学生遨游诗作的海洋。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几各种可行的方法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不仅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对某些难点会形成不同意见,产生分岐的理解。他们是辩论会的辩手,讨论会的论者,教师则是辩论会的主席,既要鼓励学生的独立见解,又要在重点、难点之处,适时点拨指导,恰当地梳理问题,使学生在从辩到悟的过程中获得提高。就古诗学习而言,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的朗读。如在第一次初读过程中,可以读通读顺为基本要求;第二次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就有感情表现的要求;在理解诗歌意境后第三次朗读就要能读出气势,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创造性的朗诵。这样层层深入地练习必定能提高学生诵读水平。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还要注意课内外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课前,让学生查阅有关李白的资料,鼓励诵读诗人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信息积累量。在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课外积累的成果,又可给学生充分的成就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讨论学习,自读自悟读懂诗歌含义,体会诗歌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和诵读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读懂诗歌含义,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
1、谈话激趣:同学们,在开展今天的学习活动前,我们先去庐山游览一番,欣赏一下庐山风光吧! 2、学生观看庐山风光片,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3、请学生谈谈自己对庐山的印象,畅所欲言。4、导入新课:庐山风景迤俪,吸引了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在游览庐山后题写的诗作《望庐山瀑布》。
2、理解诗句意思
(1)听古诗朗读,学生自由跟读。(2)初读古诗,熟悉诗歌内容。(学生评议标准为熟读。)(3)回忆古诗的学习要点:字、词、句、篇。(4)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各种方法(联系上下文、查阅工具书、与已经学过的古诗对照等方法)自学古诗。(5)小组汇报,教师作适当的点评。利用多媒体课件突破理解难点:生,弥漫;川,河流;三千尺,指瀑布很长;疑,怀疑;落九天,从天的最高处泻落。(汇报中要给每一个学习小组发言、补充的机会)(6)朗读练习: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瀑布的气势雄伟。可采用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后评议的方法。
(二)由配乐诗朗诵《枫桥夜泊》导入新课。
1、游览过苏州园林的人大概都知道著名的寒山寺里有一块石碑,刻的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全诗借景抒情,通过夜泊枫桥见到的江南水乡秋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旅途中惆怅、孤寂的心情。这首诗读来琅琅上口,千古流传,据说日本现行的几种小学教科书里也选了它。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放朗读磁带或师范读)
2、 指名翻译《枫桥夜泊》
明确:乌啼: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啼叫,说明天将亮。
江枫:江边的枫树。
姑苏:苏州的别称。
整首诗的意思是:秋凉也半,霜气逼人,月亮落下去了,耳听乌鸦几声啼叫,眼看这江边的枫树和江岸的渔火,使人愁闷难眠。姑苏城外的寒山寺里,半夜的钟声,由远远地飘入客船中旅人的心扉…….
3、体会诗歌的意境,开展朗读竞赛(读出语言的描绘的魅力)
(三)背诵积累古诗。读背无定法,只要能表现文章内容,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就是最好的。
课后小结:这两首古诗学生先前已经会背,因此重点是帮助学生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境。我首先补充了作者的写作背景,使学生理解作者是在什么环境下写出的诗歌。然后启发学生运用想象,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继续练习把诗句补充完整。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学习《江雪》
1、观看电脑画面,初步感受画面的意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感受)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江雪》教师范读古诗。学生结合课外资料介绍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后世称他为“柳河东”,他是中唐时期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改革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学生自学用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3、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2)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舟:第一笔是撇,第三笔是横折钩。翁:部首是“羽”字底,第五笔是横折钩。孤: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是“瓜”不是“爪”。径:注意与“经”字的区分。钓:注意与“钩”字的区分。动手书空写一写。(3)理解字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绝:尽。径:小路。踪:脚印,踪迹。孤:孤独,孤单。 舟:小船。翁:指老头。寒:寒冷。蓑笠:身披蓑衣,头戴斗笠。(4)结合注释和投影中的解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鸟儿已经飞绝,
万径人踪灭。条条小路不见一个行人。
孤舟蓑笠翁,只有一叶小舟,上面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人。
独钓寒江雪。迎着风雪,在独自垂钓。
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5)让学生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4、指导朗读(1)结合电脑欣赏当时的意境,听配乐朗读。(听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朗读提示:应用那种不怕困难,敢于同困难做斗争的语气读)(2)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练习,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竞赛,而后评议出最佳选手。(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5、填写诗句
6、背诵古诗(自己先练习,而后汇报)
二、学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语。)
3、句子的理解: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介绍古诗
(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美读古诗,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课后小结:这两首诗歌的含义不易于理解,补充适当的背景资料十分必要。特别是《江雪》这首诗歌,学生在了解了柳宗元的生平以及一些主要的事迹后,对于他的孤寂的心情能够有所体会。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吟诵、背诵课文。能读出诗歌的语调和节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吟诵诗文。
出示诗文汉字条。 教师有节奏、有语调地配乐范读,给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吟诵兴趣。 学生小声自由练习吟诵诗文。 指名吟诵诗文。(多次进行)(表扬读得正确、读得有感情的同学。) 分各种形式吟诵诗文。 集体吟诵诗文,并配上古琴音乐。
古诗四首 篇7
教育在线
【设计思想】
诗歌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韵律美。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感悟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为创设美好意境、抒发内心哀乐所运用的高度凝炼的语言,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从而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趣味。诵读是教学诗歌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那种善于倾注强烈感情的诵读既能让我们体会“无地-沙鸥”的凄凉落魄;又能使我们回味苏轼李白的豪放不羁……
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能力,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都较以前大大改变。因此,在教学这四首诗时,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培养他们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以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实施方案】
教学目标 :
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
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40分钟×2)
教学方法和手段:讨论交流为主,多媒体教学,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四首诗,结合对诗人身世、写作背景的了解,准确理解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 :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新课,检查课前积累。
1.导入 语。
2.学生活动:
举手发言,列举中国爱国名人名言或他们的爱国事迹1例。
3.切入本课,明确目标: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幻灯片出示本堂课学习目标]
二、 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四首古诗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1.范读:
1)多媒体画面、诗文、配乐朗诵。
2)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
1)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投影]
2)学生活动:4人一组,各抒己见,并努力使对方接受。如对方不接受,则应竭力反驳。
注意:陈述理由或反驳意见要有依据。
提示:可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探究诗中意境,体味真情实感。[明确:《春望》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泊秦淮》抒发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过零丁洋》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3.组织班级交流。
1) 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2) 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4.变换角色,模仿诗人,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1) 如果你是诗人,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会带着怎样的情感分别吟诵这四首诗呢?
2) 学生活动:
①走进那个时代,把自己当作诗人,用诗的语言抒发心声。
②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
③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读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播放背景音乐]
3) 同学互评,教师点拨,适当进行比较鉴赏。[明确:《春望》(忧伤)、《泊秦淮》(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悲怆豪壮)、《过零丁洋》(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三、重放配乐朗诵,学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读。
1) 跟读。
2) 教师小结:诗歌是激情的产物,不是带着强烈感情的人是朗读不好诗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深入体会诗人情感;采取多种朗读手段,充分调动自身激情。
四、拓展提高:
你最喜欢哪一首诗?为什么?
1.思考。
2.交流、点评。[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理解了四首诗的思想内容,学习了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诗。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加练习,养成良好的朗读诗歌的习惯。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进一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品味诗歌字里行间的爱国深情,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 :品味名句,体会真情。
教学过程 :
一、 复习旧知,导入 新课。
[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
1.导入 语:
[音乐停]上节课,同学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了四首古诗,理解了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在朗读中学会了审美,提高了文学欣赏的水平。不知道同学们还能不能背诵这四首古诗?
2.集体有感情地背诵四首古诗。
二、品味诗歌名句,体会深沉情思。
1.这四首诗都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你认为四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2.自由朗读,边读边思,并结合有关资料,在书旁写下自己的想法。
3.小组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请同学点评。
4.组织班级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加以引导。
内容摘要: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
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更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该汗颜的是座中那些点歌的人。足见诗人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年老久病,无所作为。但“不自哀”则引出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现实转入梦境,自然而巧妙,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方法指导:
①发挥想象,感受意境。②联系实际,体会真情。③品味语言,学会鉴赏。
5.集体朗读一遍。
三、 能力迁移:
运用已学知识朗诵并赏析自己课外收集到的爱国诗歌一首。
1.在小组里有感情地朗读自己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请别的同学点评。
2.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推荐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说出推荐理由。
3.学生互评,教师小结,以肯定成绩、鼓励为主。
四、 拓展提高:
1.回归课文,再读古诗四首。
思考:吟动人诗篇,品诗中深情。古人触景伤怀,为国忧思,这给了你哪些启发?
2.交流、点评。
五、课堂总结。
[音乐声起(同课前)]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愿同学们早日成材,梦想成真!
(姜堰 张桂喜)
古诗四首 篇8
一、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烽火(fèng) 簪(zāo) 夜泊(pō)b.阑(lán) 戍轮台(shù) 僵卧(jiāng)c.溅(jiàn) 搔(sāo) 抵(dǐ)二、为下列加粗的字词选择正确的义项1.不胜簪 a.胜利 b.能承受 c.不能承受( )2.家书 a.家里的藏书 b.家里的书籍 c.家信( )3.隔江 a.长江 b.大江 c.秦淮河( )4.尚思 a.还 b.高尚 c.尚且( )5一经 a.经过 b.《诗经》 c.一部儒家经典( )三、下列诗句出处、作者及朝代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唐朝b.“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山先生全集》——文天祥——南宋c.“隔江犹唱《后庭花》”——《全唐诗》——杜牧——唐朝d.“家书抵万金”——《杜诗详注》——杜甫——唐朝四、按要求默写。1.《春望》中,千古传诵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2.《泊秦淮》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表明作者身闲志不闲,壮志不移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4.《过零丁洋》中,用带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a二、1.b 2.c 3.c 4.a 5.c三、a四、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3.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4.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上一篇:《送你一束转基因花》检测题
下一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古诗四首》同步训练
古诗四首 篇9
之一
慈溪市周巷镇第二小学 许金苗
【教学片段】
片段一:
师:古人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说诗中的景物背后隐藏的就是诗人的感情。请同学们反复读诗,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景物进行扩充,联系自己进行想象,体会一下诗人是怎样通过景物来表现愁思的?
生A:乌鸦在树上呱呱地叫着,十分凄凉、恐怖。诗人孤零零地睡在舟中是多么孤独、哀愁啊!
生B:诗人心中充满哀愁,却没有人可以让他倾诉心中的哀愁。他望着渔船里的灯火,心想渔民今天夜里捕鱼大丰收,多高兴啊,自己什么也没有,就更愁了。
生C:漫天寒霜多么冷,诗人的心跟这寒霜一般冷。
……
师:诗人彻夜难眠,他为什么而愁呢?
生A:诗人可能因为做生意亏本了,欠了一屁股债,怕债主逼债而愁。
生B:我查过资料,诗人因为赶考没考中而愁。
生C:诗人可能为觉得辜负了父母的希望而愁。]
师:想象一下,诗人临行前,母亲会为他做些什么?对他说些什么呢?
生A:母亲会为他收拾好行李。
生B:母亲会嘱咐他早日回来。
……
师:这让人想起孟郊的一首诗——
生:(会意,背《游子吟》)
……
片段二:
师:从《山行》这首诗中描绘的景色来看,杜牧的心境跟张继一样吗?
生:一样,也是悲秋。
师: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A:我是从“寒山”上看出来的。“寒山”是树木叶子落了,光秃秃的山,看了让人觉得哀愁。
生B:我从“石径斜”中看出“愁”来的。石径弯弯曲曲,路一定很难走,怎么会不愁呢?
师:你们讲得有点道理。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一路的红叶?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啊?我们来欣赏一下。
(欣赏红叶图)
说说你们的感受。
生:(说感受,诵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二月春花是怎样的,回忆一下以前课文中描写春花的句子。
生:(背《燕子》一文中的句子:“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师:(背《春》一文的句子:“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你觉得这二月春花怎么样?
生A:五彩缤纷。
生B:生机勃勃。
师:可是这霜叶却比“二月春花”更红、更美!那杜牧的心境跟张继一样吗?
生A:有点不一样。开始他是愁的,后来看到了这么美的枫叶,就不愁了。
生B:枫叶不经受寒霜就不会这么红,人不经历困难也不会成熟。杜牧明白了一个道理,就不再忧愁了。
……
片段三:
师:让我们来个异想天开,假如让杜牧遇到张继,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生A:张兄,你不要太在意了。人生难免会有挫折。其实,挫折有什么不好呢?它可以使你变得成熟。古话说得好:“失败乃成功之母。”你要坚信它,不要再伤心了,快从逆境中爬起来吧!乐观点,做一个生活的强者。记住,只有经历风风雨雨的打击,千锤百炼的磨练,人生才能放射出最耀眼的光芒。
生B:兄台,你落榜了,可未必是件坏事。俗话道,在人生的道路上难免会有磕磕碰碰,多一份挫折就多一份稳重。人生道路如果没有坎坷,而一帆风顺的话,摘到的果子未必甜哦。让我们重新开始,快乐地面对每一天。落榜没事,我们还可以去考,不相信每一次都考不中。
生C:兄台,我俩相遇便是有缘。我也劝你一句:遇到伤心事不要悲观,要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失败,问题在哪里。做事不要太鲁莽,否则后果难预料;也不要太伤心,命运不相信眼泪。
……
【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教学古诗总是侧重于诗句的疏解,思想的分析,较少涉及诗歌意境的感悟,认为意境感悟对小学生而言是比较艰深的。因而,意境感受一度在诗歌教学中缺席。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诗歌意境教学渐渐被重视,而且出现了一些优秀的课例,如王自文的《古诗二首》、郑雪琴的《江雪》等。这一变化十分可喜,因为只有意境才能使诗歌发挥陶冶心灵的作用。
如何引导学生那颗幼小的心灵深入到那优美而又深邃的诗歌意境中去呢?我以为对话就是一道通向诗意的桥梁。如何展开对话?以上课例使我深受启发。
1、以互文构建广阔的“对话场”。
有人说,“诗不是锁在文句之内,而是进出历史、空间里的一种交谈”。这话指出,想要与诗交谈必须先得做到能够“进出历史、空间”。学生相应的知识、经验的储备成为他们能否与诗对话,走进诗歌意境的关键。现代解构主义互文读解理论认为,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在一个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并以各种多少能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文本,这些他文本有助于此文本的读解。因而,教师应该根据古诗文本,去唤起或开掘学生隐藏着的文字文本或经验文本,构建广阔的“对话场”,在交流碰撞、相互作用中加深诗意的理解。
以互文构建“对话场”,我认为可以运用以下策略:补充,如,课前秋词、秋诗的交流,“愁”字的分析,意在渲染一种气氛,与新授古诗构成一个“意境圈”,使诗意感受显得丰满;联系,如通过联系《燕子》一文中有关春色的句子以及《春》一文中有关春花的句子,让学生感受到二月春花的美艳,从而体会到霜叶的绚丽,作者对它爱得深沉;整合,如将《山行》与《枫桥夜泊》这两首情感截然不同的诗歌整合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意境更加立体。
2、以想象催动心灵的对话。
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主要元素,体悟诗意绝对不能回避意象。意象就是饱含着诗人思想情感色彩的形象,透过这些形象营造的情境进入诗人的心灵世界,就是由“象”而得“意”的过程,这一切必须借助想象。想象是学生与诗人、与文本对话的桥梁。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联系经验,寻言明象。语言背后形象的唤起,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催化。在读诗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加以扩展,想象连缀成画面,便能获得深刻的形象感染。如在品味愁思时,让学生对景物进行扩展,然后切己体察,从而感悟诗人的情感:有的从“江枫”生发,扩展为隐隐约约的江枫,像妖魔鬼怪似的江枫,从中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忧愁;有的从“霜满天”入手,扩展为寒冷的霜,弥漫江天的霜,想到诗人冷得发抖,想到诗人心冷,从中悟到诗人的愁。
(2)创设情境,连类万象。所谓情境实质上就是一个富有形象感,充满感情色彩的场景或氛围。在情境的催化下,想象被激活了,枯燥的文字转化成了丰富的形象,丰富的形象又生发出更为多彩的画面,使静态的阅读注入了动态的生成,使隐含的诗歌意境逐渐显现,逐渐展示出它的美丽与动人。如展示红叶图片,唤起了学生心中“红叶似火”,“红叶像天边的火烧云那样鲜艳,那样壮观”,“红叶像喝醉了酒似的姑娘,多么娇艳”等等形象,充分领略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绚丽景致,体验到了诗人对秋天热烈的歌颂与深沉的爱恋之情。
古诗四首 篇10
《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
摘自:教育在线
【设计思想】
诗歌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韵律美。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感悟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为创设美好意境、抒发内心哀乐所运用的高度凝炼的语言,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从而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趣味。诵读是教学诗歌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那种善于倾注强烈感情的诵读既能让我们体会“无地-沙鸥”的凄凉落魄;又能使我们回味苏轼李白的豪放不羁……
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能力,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都较以前大大改变。因此,在教学这四首诗时,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培养他们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以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实施方案】
教学目标 :
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
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40分钟×2)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讨论交流为主,多媒体教学,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四首诗,结合对诗人身世、写作背景的了解,准确理解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 :
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检查课前积累。
1.导入 语。
2.学生活动:
举手发言,列举中国爱国名人名言或他们的爱国事迹1例。
3.切入本课,明确目标:
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
[幻灯片出示本堂课学习目标]
二、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四首古诗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1.范读:
1)多媒体画面、诗文、配乐朗诵。
2)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
1)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投影]
2)学生活动:4人一组,各抒己见,并努力使对方接受。如对方不接受,则应竭力反驳。
注意:陈述理由或反驳意见要有依据。
提示:可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探究诗中意境,体味真情实感。
[明确:《春望》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泊秦淮》抒发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过零丁洋》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3.组织班级交流。
1)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2)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
[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4.变换角色,模仿诗人,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1)如果你是诗人,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会带着怎样的情感分别吟诵这四首诗呢?
2)学生活动:
①走进那个时代,把自己当作诗人,用诗的语言抒发心声。
②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
③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读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
[播放背景音乐]
3)同学互评,教师点拨,适当进行比较鉴赏。
[明确:《春望》(忧伤)、《泊秦淮》(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悲怆豪壮)、《过零丁洋》(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三、重放配乐朗诵,学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读。
1)跟读。
2)教师小结:
诗歌是激情的产物,不是带着强烈感情的人是朗读不好诗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深入体会诗人情感;采取多种朗读手段,充分调动自身激情。
四、拓展提高:
你最喜欢哪一首诗?为什么?
1.思考。
2.交流、点评。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理解了四首诗的思想内容,学习了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诗。
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加练习,养成良好的朗读诗歌的习惯。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进一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品味诗歌字里行间的爱国深情,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 :
品味名句,体会真情。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旧知,导入 新课。
[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
1.导入 语:
[音乐停]上节课,同学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了四首古诗,理解了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在朗读中学会了审美,提高了文学欣赏的水平。不知道同学们还能不能背诵这四首古诗?
2.集体有感情地背诵四首古诗。
二、品味诗歌名句,体会深沉情思。
1.这四首诗都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你认为四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2.自由朗读,边读边思,并结合有关资料,在书旁写下自己的想法。
3.小组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请同学点评。
4.组织班级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加以引导。
内容摘要: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
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更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该汗颜的是座中那些点歌的人。足见诗人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年老久病,无所作为。但“不自哀”则引出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现实转入梦境,自然而巧妙,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方法指导:
①发挥想象,感受意境。②联系实际,体会真情。③品味语言,学会鉴赏。
5.集体朗读一遍。
三、能力迁移:
运用已学知识朗诵并赏析自己课外收集到的爱国诗歌一首。
1.在小组里有感情地朗读自己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请别的同学点评。
2.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推荐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说出推荐理由。
3.学生互评,教师小结,以肯定成绩、鼓励为主。
四、拓展提高:
1.回归课文,再读古诗四首。
思考:吟动人诗篇,品诗中深情。古人触景伤怀,为国忧思,这给了你哪些启发?
2.交流、点评。
五、课堂总结。
[音乐声起(同课前)]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愿同学们早日成材,梦想成真!
古诗四首 篇11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古诗,能说出诗歌大意,归纳学习方法。
2、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领悟“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哲理意味。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两首诗。
教学重点:感悟、积累、应用语言
教学难点、关键:
1、理解《游园不值》的第一句。
2、领悟“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哲理意味。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
记得在我的学生时代,曾经学到过一篇著名作家朱自清爷爷写的文章,叫《春》。有些话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给大家朗诵几句,好不好?师朗诵: “春天像……”写得美吗?这几句话,赞美了春天万物复苏、繁花似锦、生机勃勃地喜人景象。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两首宋朝诗人写的古诗,看看古人眼中、笔下的春天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用朱自清的《春》中的一组排比句引入,既是联系新知,是下面诗文整合的一个铺垫和引子,又含蓄地揭示了诗文。同时又暗示学生,老师学生时代学过的课文还记忆犹新,说明优美文章的段落是需要长期积累,记忆的。)
二、打开书,自己读读《春日》《游园不值》这首诗。觉得哪一首难学?
三、学《游园不值》
1、读题目,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想到友人的花园内去游玩,但没有碰上他。)
2、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们以前学到过很多方法,回忆一下,有哪能些好方法?(补省略、换语序、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
板书:补换查看
3、请大家用这样的方法字古诗
4、反馈:齐读1、2句。练写“屐、扉”。
(设计意图:高年级写字教学不该忽视,更不该遗忘。)
1)经过自学,你学懂了哪个词或那句诗?来汇报一下。
*“怜”“应”分别解释成什么?
*辩析“怜”的字义,根据下句的意思来确定。
让学生得出“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设计意图:回忆总结理解古诗的方法很有必要,“善教者授其法也”,五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理解古诗的方法,在回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创新的方法,是照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字字落实的方法,也为今后的古文学习打下基础。)
诗人游园心切,然久扣柴扉而不开,该是多么失望,该怎么读这两句话?
2)正当诗句有占垂头丧气的时候,猛一抬头,看到什么了?(一枝红杏)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齐读。
引导学生说成感叹句、反问句。
a、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呀!(呀!一枝红杏伸出墙外来啦!)
b、满园的春色怎么能关得住呢?(一枝红杏不是伸出墙外来了吗?)
说出了诗人的惊喜心情,该怎么读这两句?(男女分工读)
(设计意图:因地制宜,既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又能让学生充分感悟诗人看到一枝红杏后那种由失望到惊喜的心情变化。)
3)齐读整首诗,读出心情的变化。
(设计意图:读出心情的变化是第一个层次的朗读要求。)
5、诗人兴冲冲地来游园寻春,结果只看到了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为什么就那么高兴了。
6、你们想不想去欣赏一下这满园的春色?
7、放媒体欣赏满园春色。
8、用学过的或课外看到的诗文描绘满园春色。
(设计意图:诗文整合、新旧知识整合、课内外整合,通过调动学生头脑中优美诗文的储备,强化了语言的积累、应用。正如巴金所说,“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
欣赏着你们动情的朗诵,我又想起了《春》里的那几句话,跟老师一起朗诵,媒体出示:“春天象……”
(设计意图:再次吟诵《春》中的排比句,好似在已掘过的泥地上再掘了一锄,打下了更深的烙印。)
四、学《春日》
1、你们吟诵了那么多优美的诗文来描绘这满园的春色,其实《春日》这首诗中好几句也可以用来描绘这满园的春色,有没有兴趣一起来研究一下?请你跟边上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一起来研究找到哪几句可描绘满园的春色?
找到哪几句可描绘满园的春色?
任选一句或几句或用朗读、或用自己的话来描绘
(设计意图:顺势研读《春日》,形成了一种诗中有诗、景中有景的意境,课堂结构呈现出一中曲径通幽,别有洞天的态势,这是和古诗本身的意境幽远相和谐的。)
2、反馈:“我找到了哪一句”、“我用……来描绘”
(设计意图:朗读指导要从纯粹的技巧性的指导转向“启发语感、训练朗读”之路上来,注重边读边想象,真正读活语言,“读出声,读出形,读出情,读出神。)
这首诗诗人朱熹向我们描绘的是泗水河边,无边无际的大好春色,春光真是无处不在啊!让我们一起读整首诗。
五、回归第一首诗,体会“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深刻意蕴。
刚才,我们和诗人叶绍翁一样,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联想了满园的春色。同学们,是什么唤起了我们对满园春色的联想?
再指导读《游园不值》中最后两句。
其实,这两句诗,诗人含蓄地告诉了我们,一切新生事物,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
(至此为直,整堂课的结构已实现“递归”,这两句诗的第二次朗读,升华了学生的认识与情感,深化了文章瓣主旨。)
六、回归全课整体
1、学完了这两首诗,老师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朱自清爷爷写的话,一齐读“春天像……”
(跟我们今天学的那几句诗联系得起来的?)
(设计意图:最后再用《春》当中的排比句整合两首诗,找到诗、文中的契合点,进行概括、总结,使整堂课的结构回归一个“圆”。)
2、配乐齐诵两首古诗。
七、学生自己设计作业。
画、说、写、背、演、默、收集两位诗人的诗或春天的诗。
(设计意图:把代表老师至高权力的“布置作业”的权力下放给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了课堂的主人。同时,学生还有选择作业的权力和自由,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自己设计作业的五花八门,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和其他各学科知识间的整合、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板书:
查 看 补 换 屐 扉
联系上下文
古诗四首 篇12
(一)教学目标
1、认真看注解,正确理解每首诗的意思。
2、观察插图,想象诗中的意境。
3、体会诗人在古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能在诵读中较准确地把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5 练习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1、启发学生认真看注解,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2、根据诗句意思。结合观察插图,想象诗中的意境。
3、诵读时能较准确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在古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检查朗读古诗:
1、请四句同学分别读古诗,大家评议。
2、齐读四首古诗。
二看注解,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边看注解,边理解诗句的意思。
2、投影出示,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1)读句子,写出带点字的意思。
1、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2、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3、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4、遗民泪尽胡尖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2) 指名读字义,全班齐计字义
3、分组讨论,理解诗句的意思。
每人讲一讲古诗的意思,互相补充。
4、质疑
对着注解,后,仍不理解的字,词。句提出
5、指名讲解每首古诗的意思。
三看插图,想象诗中的意境。
1、提问:
(1) 每幅插图中年描绘的情景,体现了哪些诗句的内容。
(2) 观察每幅插图后,你有什么感受?
明确:
(1) 第一幅: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第二幅: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第三幅:秦时明月汉时关。
第四幅: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 要点:
一、感情深厚。难舍难分
二、热爱故乡,思念故乡。
三、希望过和平的生活,反对战争。
四、希望收集失地,热爱祖国。
古诗四首 篇1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诗中描写的优美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体会感情,想象诗的意境。
乐学善思
办法诵读、探究、想象。给学生充分自学的空间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二、学诗感悟:
1.解题:道,路。《三衢道中》是说在三衢山路行走中的所见所闻。
2.自读全诗,依据注释理解诗中生字新词。
3.检查自学情况,理解诗句中有关词语。
①“梅子黄时”,指春末夏初梅子成熟的时期,这段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带一般为阴雨天,空气潮湿,衣物等容易发霉。也叫黄梅天。
②“泛”,乘船。却,再。
③“绿阴”,绿树的浓阴。“不减”并没有少多少。
④“黄鹂”,黄莺。这种鸟的叫声清脆婉转。
4.指名读全诗。思考:
①作者在这首诗中抓住了哪些事物特点来说自己行走中的所见所闻?本诗四句话,突出四点:第一,“梅子黄时日日晴”,突出天气之好——晴。第二,“小溪泛尽却山行”,泛:乘船;却,再。突出了行——在小溪中乘船而行,行之尽头又顺山路登山而行。第三,诗中第三、四句是第二句的承接,将水路与山路进行比较,特点是:绿阴相差无几——可见小溪两岸翠树叠峰,绿阴覆盖溪面。而不同的是,在山路行走多了黄莺清脆的叫声。)
②作者抓住这四个事物的特点,体现了作者的什么心情?(游兴浓厚。)
③为什么作者游兴这样浓呢?(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梅子成熟时应为阴雨天,这年却特殊,天天是晴天。在这种天气里,在小溪上行船,在山间小路上行走,多么舒畅!泛舟小溪,听着潺潺的水声,已够美了,再行走山路,绿阴不减,又添鸟鸣,超发高兴。)
④作者是在游兴浓厚的愉快心境中写的这首诗。(启发学生联系自己在野外游玩时的情形,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小结:《三衢道中》作者以简洁的语言叙述了自己游览中的所见所闻,给读者展现出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试着讲一讲全诗的意思,并想象是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你想像到的美丽景色。
四、有表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五、总结学法:
1、释题
2、自读自悟3师生共同交流对诗中词句的理解4体会诗人的情感5背诵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