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伊索寓言》学案
读《伊索寓言》学案(精选14篇)
读《伊索寓言》学案 篇1
学习要点
1. 在反复研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主旨;
2.培养发现、研究探讨、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揣摩、理解文中意蕴深刻的语句的能力;
4.提高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训练自己的逆向和多角度思维。
关于本文的主旨
文章最后一段有一句话是解读全文的一把钥匙。
“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这就是说,现代社会的人事,是非分别,善恶的果报,并不像寓言所讲的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情形要复杂得多,是非颠倒,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的情形是常有的。生活在现代社会。要避免碰壁上当,头脑就不能那么简单幼稚。人事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才有清醒的认识,才有适当的对策。贯穿全文的一个深刻见解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在恶的一面,随着经验的积累,人也变得越来越狡猾了。作者对每个寓言故事的“纠正”通过联类引伸,来洞烛世相,讲的就是现代社会那些不良行为乃至丑恶现象,比起寓言故事来说,其手法要狡猾的多。
把握了精神实质,领会了文章真义,就容易读懂了,就可以看出哪些话是话里有话,哪些话是反语。
文章开头的三段内容如何理解
文章的前三段文字初看与主旨无关,实质是文章的灵魂所在。它通过正反不同的类比把人的丑陋思想充分开拓出来了。
第一段谈的是应当如何客观对待现实和历史的问题。虽然作者举的是人事的例子,但他实际上指出了人们过于自尊,不肯承认他人的劣根性。作者在这里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因而,更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第二段,作者写的是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对待历史的态度。历史是有着丰富的内涵的,很值得我们去吸取和借鉴。但是由于人类的唯我独尊,不肯承认他人的长处,因此常常小看历史,并歪曲历史的本来面目,忽视历史的价值。
第三段,总体上写的是作者由《伊索寓言》引起的感想。值得注意是作者在此段中隐含了丰富的思想感情:一是作者对这部书还是十分肯定的(“大可看得”)。二是,这部书也未免太纯朴了,不足以反映我们今天的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现代文明”其实是一个反语,指的是现代人的奸猾与做作。“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暗示的是我们的见解与经历比起古人来更丰富得多。“发迹后访穷朋友、衣锦还故乡的感觉”说的是人类的盲目自尊与自爱。而正是因为这样的思想感情,导致了人类的许多丑陋现象。
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与价值
这篇文章的主旨可以定为,作者借评价《伊索寓言》,对各种伪善的社会现代进行揭露和批判。例如蝙蝠的故事写的是对那些伪善者的揭露。蚂蚁和促织的故事可能至少有四层意思:一层写促织不知为自己作长远打算;二层写的是蚂蚁落井下石。三层用逆向联系法,写的是对那些“坐看着诗人穷饿、不肯借钱的人”的诅咒。第四层意思,写的是对某些学无所长,只知拾人牙秽的腐儒的讽刺。类似道理我们很容易从中体会出来。
对于《写在人生边上》的价值所在,袁良骏先生作过这样的评价:
(《写在人生边上》)十篇散文……每篇有每篇的精采之处,难怪人们至今对它们好评如潮。首先,作者写的虽然是散文,用的却是小说家之笔,是小说和散文的结合。《边上》不仅是小说与散文的结合,也是知识与想象的结合。钱氏知识渊博,其散文在中、西典故的运用方面都有过人之处,尤其西典运用之娴熟、恰切更为出色。中典的运用频率虽低于西典,但熟练、准确程度却同样可以媲美。《边上》的第三个特点是有不少独特的人生感悟,这些感悟也许显得怪诞甚至荒谬,但细细品味便觉出它们的妙处了。
钱氏的深刻、哲理中,蕴涵着大量尖锐、辛辣的讽刺。这种讽刺,往往给人以尖刻、阴冷之感,这就构成了钱氏散文的又一特点。作者对社会、人生的观察,对人情的剖析,可以让人不寒而栗。钱钟书不象有些作家那样对人间充满激情,笔下春温和煦,他对人生的关爱和理想通过冷峻、尖刻的讽刺折射出来。
以上特点,都是通过钱氏独特的语言风格表现出来的。冷峻、尖刻、富于思辨和哲理,使钱氏散文特别耐人寻味。
把握了这些意思,理解钱氏文章的精神内核就容易了。
如何看待文章结尾的一句话
理解最后的一段话是有一定的困难的,但这段话却是文章的精华所在。下面是我们的解读:
这几个例子可以证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古代儿童读物真是不宜作现代儿童的读物吗?显然不是。而是这部书可能太纯正了,不能反映出现代社会的奸诈。)卢梭在《爱弥儿》卷二里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举狐狸骗乌鸦嘴里的肉一则为例,说小孩子看了,不会跟被骗的乌鸦同情,反会羡慕善骗的狐狸。(卢梭的话本身就有一定的思辨性的反叛精神,但也并不无道理;对卢梭的话也持不同的看法,为自己的论证张扬,足见钱氏的创见)要是真这样,不就证明小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吗?(意思是我不赞成认为小孩子坏。)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把话语引向自己的论证范筹之内,对成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象在禽兽中间一样的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两相比较各有优长,再一次对社会上的伪善行为批叛。)。缘故是,卢梭是原始主义者,主张复古,而我呢,是相信进步的人(反语——我相信人类的进步,但人类在进步当中的伪善行为却不能不食令人警醒)——虽然并不象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到:“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巧妙的自谦与自夸——诸位都没有看透!这就是我的功劳。)
作者的行文思路与行文技巧
从文学评论或读后感的角度讲,此文可以是先讲大道理,然后再结合原文进行论述。这也符合一般论述性文体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采用了先说道理再行论述的这一形式,而在语言使用上却用了类比的方法与比喻的技巧,读来既有一种哲学的深思,又有文学的华彩:
我认为,……钱先生的类比思维和逆向思维都相当发达,而且学贯中西、博闻强记,对学问对人生都有洞察幽微的独到见解,加上向来都非常重视比喻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因此他的作品甚至学术著作总是妙喻连珠、美不甚收,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与可读性,形成了自己幽默机智、卓而不群的独特风格。假如将比喻艺术从他的作品中抽去,钱钟书将不成为钱钟书。
如文中普通人年长与年幼的对比。年长女人与年幼女人的类比。古代与现代的类比。在类比当中,我们看清了人类思想的劣根性。而在下文中,在总体上运用类比的情况下,借助逆向思维引出了相反的结论。这些结论无不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此外,据称运用大量运用比喻的方法写作论文,现代中国最杰出者为钱钟书一人。这是我们在阅读此文时所要注意的。
反馈练习
一、选择题
1.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人比蝙蝠聪明对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 。
②据柏拉图《菲得洛斯》对话篇说,促织 ,变成诗人。
③从禽兽变到人,你看中间需要多少进化 !
④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 ,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
a.使用 进化 历程 说辞 b.施用 蜕化 过程 说辞
c.使用 蜕化 过程 补偿 d.施用 进化 历程 补偿
2.对下面一段话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到处碰壁上当。
a.人世间是非不分,行善常得恶报。恶人常享善果,一切既不清楚也不公平。
b.有些人总是处处碰壁,就是因为读了寓言,把人事看得太简单了。
c.人心险恶,社会复杂,心地善良的人步入社会以后必然会处处碰壁。
d.生活在现代社会,要避免碰壁上当,头脑就不能那么简单幼稚。人事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才有清醒的认识,才有适当的对策。-
3.对句子“时代愈古,愈在前,它的历史愈短,时代愈在后,它积的阅历愈深,年龄愈多”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史记载的内容都比较少,现代史记载的内容都比较多。
b.古代的历史一般都比较短,现代的历史一般比较长。
c.时代如人,越古的人,寿命越短,越是现代人,寿命越长。
d.时代如人。古代的人,如同小孩子,阅历浅;现代的人,如同长者,阅历深。
4.下列各句横线前后都是因果关系,而横线上应填入的关联词语不同于其他项的是( )
a.老婆子贪心不足,希望她一天下两个蛋,加倍喂她。从此鸡越吃越肥,不下蛋了—— 戒之在贪。
b.我们看了《伊索寓言》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这是 穷朋友要我们的帮助,小孩子该我们教导。
c.狼信以为真,专心寻刺,被驴踢伤逃去, 叹气说:……
d.寓言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到处碰壁上当, 我认为寓言要不得。
5.下列加横线的成语,易产生误解,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钱钟书这篇文章观点新颖、说理深刻、材料丰富、文章精当,堪称不刊之论。
b.到了平民中间,他又成了屈尊下顾的文化分子。
c.这篇通讯虽然写得不错,但报道不及时,已是明日黄花了。
d.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二、填空题
1.《读〈伊索寓言〉》选自 集 ,作者 ,曾用笔名 ,是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创作了大量的学术著作,响誉海内外。1947年,他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 ,被译成多种文字,并被搬上了银幕。
2.自己得到便宜,却向别人诉苦经,“以免旁人来分甜头”。用一句俗语说明 。
三、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一)
这几个例可以证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卢梭⑾在《爱弥儿》卷二里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举狐狸骗乌鸦嘴里的肉一则为例,说小孩子看了,不会跟被骗的乌鸦同情,反会羡慕善骗的狐狸。要是真这样,不就证明小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吗?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12),也象在禽兽中间一样的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缘故是,卢梭是原始主义者,主张复古,而我呢,是相信进步的人——虽然并不象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道:“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1.“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孩子读寓言需要一个好的环境,成年人只顾自己,使社会变得肮脏喧闹,孩子们就无法读书。
b.作者借题发挥,呼吁净化社会环境,成年人要为后代创造纯洁朴实的社会空间。
c.寓言故事都是成人编给儿童看的,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看你编的寓言故事是不是有好的教育意义。
d.作者借题发挥,从读书转向环境保护,认为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洁净安定的环境,是成年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2.卢梭反对小孩子读寓言是因为 ;
作者认为寓言要不得是因为 。
3.如何理解文中“我是相信进步的人”这句话?
答: 。
4.文段中的“苍蝇”比喻什么人?
答: 。
(二)
大度读人
一个人就是一本书。
读人,比读其他文字写就的书更难。我认认真真地读,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
有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着伞悄悄地先走了。
当你读他时,千万别埋怨他。因为他自己不愿意被雨淋着(况且是人家的雨伞),也不愿意分担别人的困难,你能说什么呢?还是自己常备一把伞吧。
有的人,在你有权有势的时候,围着你团团转,而你离职了,或无权无势了,他却躲得远远的。
当你读他时,千万要理解他。因为他过去是为了某种需要而赞美你,现在你没有那种功力了,也就没有必要再为你吟唱什么赞美诗了。在此,你就需要静下心来,先想一下自己过去是否太轻信别人呢?
有的人,在面对你倾诉深情的时候,语言的表达像一条流淌的清亮甜美的大河,而在河床底下,却潜藏着一股污浊的暗流。
当你读他时,千万别憎恨他。因为凡是以虚伪为假面来欺骗别人的人,人前人后活得也挺艰难,弄不好还会被同类的虚伪所惩罚,你应该体谅他的这种人生方式,等待他的人性回归和自省吧。
有的人,在你辛勤播种的时候,他袖手旁观,不肯洒下一滴汗水,而当你收获的时候,他却毫无愧色地以各种理由来分享你的果实。
当你读他时,千万别有反感。因为有人肯于分享你丰收的甜蜜,不管他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理,都应该持欢迎的态度。你做出一点牺牲,却成全了一个人的业绩欲,慢慢地,会让他学会一些自尊和自爱。
有的人,注意外表的修饰,且穿着显示出一种华贵,而内心深处却充满了空虚,充满了无知和愚昧,那种无文化的形态,常常不自觉地流露在他的言语行动中。
当你读他时,千万别鄙视他。因为他不懂得服装是裁缝师制作的,仅仅是货币的标志,而人的知识、品德和气质,却是一个人的真正的人生价值。对于庸俗的人,你应及时对照一下自己的行为。
……
读别人,其实也是在读自己,读真、读善、读美的同时,也读道貌岸然背后的伪善,也读美丽背后的丑恶,也读微笑背后的狡诈……
读人,量重要的是读懂怎样的人。
读人,是为了要做一个真正的人。
因此,读人时,要学会宽容,要学会大度,因此才能读到一些有益于自己的东西,才能读出高尚,才能读出欢乐,才能读出幸福。
尽管我还没有读完这本“人之书”,但我会一直努力从各个方面去阅读。
1.“读人”的“读”在文中的语境词义是什么?
2.正文中有5组“有的人……你读他时……”请把这5组共10段文字的另外4组内容概括出4个要点来。
(1)
(2) 要理解势利的人
(3)
(4)
(5)
3.作者在文中说“读别人,其实也是在读自己”,请你说出其中的道理来。
4.下面不属于“大度读人”内涵的两项是( )
a.一个人就是一本书。读人,比读文字写就的书更难。
b.读人,就是要善于体谅别人的困难,不依赖别人。
c.读人,也不要埋怨别人太势利,要反思自己而不轻信于人。
d.读人,不要反感别人来分享你的胜利果实,这是让他学会自尊自爱。
e.读人,要努力从各个方面去阅读他、读出其本质来。
参考答案
一、 1.d 2.d 3.d 4.b 5.d
二、1.散文 《写在人生边上》 钱钟书 中书君 《围城》
2.得便宜卖乖
三、(一)
1.b
2.怕寓言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
怕寓言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处理世事会处处碰壁。
3.“我”相信社进步,真善美定将战胜假丑恶。
4.苍蝇比喻那些妄自尊大,不自量力的人。
(二)
1.观察研究的意思
2.(1)不要埋怨自私的人;(3)别憎恨虚伪的人;(4)别反感分享你丰收果实的人;(5)别鄙视内心空虚,无知愚昧的人。
3.“读别人优点,是为了学习真善美;读别人的缺点,是为了引以为戒,自警自醒。对此宽容大度,才能有益于己。”
4.a、e
读《伊索寓言》学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一)研读本文,了解和体会作者散文的写作特色。本文“言人所未言,见人所未见”,“玉想琼思,妙喻珠联,警句泉涌,谐谁天生,涉笔成趣。”“是一棵人生道旁,历尽春秋,枝繁叶茂的智慧树,钟灵毓秀,满树的玄想之花,心灵之果,任人随意观赏。”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能提出疑难问题,并尽量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多问几个“为什么”,经过质疑解难,深入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
(二)研读作者关于九个故事的议论,解决疑点,读懂这篇含蓄甚至隐晦的文章。在研读过程中理清思路,揣摩语言,概括要点,筛选信息,把握文意。这样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质疑解难,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
(三)积累下列词语。
厌恨 怜悯 阅历 信而好古 思慕 衰朽 历程 发迹 衣锦还故乡 高超出世 卖 弄风雅 上流社会 屈尊下顾 狂吠 星象 失足下野 坐并观天 恼羞成怒 娇小 各得 其所 相安无事
二、难点、重点分析
(-)第一部分(前两个自然段)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
分析:
(1)为了纠正(伊索寓言)浅薄的见解,首先要树立一个观点,把人类历史比作人的一生,古代是人类的童年时期,现代是成人时期。这就使人明白了《伊索寓言》那样浅薄、幼稚的原因。又由于成人总是喜欢小孩子,这就使人明白了人们喜欢《伊索寓言》的原因,即:我们反比古人复杂了,思慕古代也许只是喜欢其幼稚,也许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成熟。作者洞烛世相,就从第一部分开始。
(2)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经验,以此入题,容易理解我们思慕古代,有如大人喜欢小孩子一样。说两类人,目的是说大人与小孩子的关系,第二种人只是一个比较,有比较,就清楚大人对小孩子的喜欢含有卖老(居高临下,摆老资格)的成分。作者对下面九个寓言故事的纠正,在第一部分中立下了基调。
(3)对“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这句话如何理解?
这句话是反语,用于讽刺。现代与古代相比,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当然大大进步了,但现代社会的阴暗面也远比古代丑恶复杂。在这方面,所谓“进步”只是越来越狡猾,把狡猾也看作进步,以至“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显然是自以为是,缺乏自知之明,作者的批判精神已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二)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怎样理解?
分析:
(1)作者真的认为“《伊索寓言》是不宜作现代儿童读物的”吗?并非如此。
卢梭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他认为小孩子不辨是非,有可能学坏。这里卢梭是指出了读寓言可能发生的负面作用。而本文作者认为,“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也就是说,如果社会具备高度的精神文明,孩子们读寓言,会有益于身心发展。
至于作者提到卢梭说小孩子不同情被骗的乌鸦,反会羡慕善骗的狐狸,证明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这并非作者同意此说法,而正是借此指出了战害小孩子心灵的社会风气、社会原因。
(2)“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作者的观点恰恰相反,作者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以上这些话,作者是说对儿童的教育不能只讲真善美,不能把真善美简单化和理想化,以致脱离了社会实际,这样对孩子有害无益。同时,作者呼吁净化社会环境,为下一代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
(3)“卢梭……主张复古”认为社会应回到原始状态,那是倒退,也是不可能的。作者相信进步,相信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相信真善美终将战胜假恶丑。尽管伴随文明的进步,有些人的心越来越坏,但假恶丑终究是站不住的,而要战胜假恶丑,就要认识假恶丑,世界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
(4)为什么在“我是相信进步的人”之后又连带一句“虽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这里作者顺便抨击了自封为英雄、以救世主自居、贪天之功据为己有的狂人。这种人像苍蝇一样可笑,实际上对历史的前进丝毫没有推动作用,却把一切功劳归于自己。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学生默读全文,思考总体结构、研讨。
[作者简介]伊索(约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寓言作家。传说原为奴隶,后获得自由。善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遭杀害。所编的寓言陆续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形式发表,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其中《农夫和蛇》、《狼和小羊》等寓意深刻,常被引用。有各种文字译本,对欧洲文学中的寓言创作,影响很大。
教师明确:本文是一篇读后感。读后感的一般结构为“导入 ——读后之感——总结”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1、2两段,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第二 部分为第3到第12段。借《伊索寓言》里九个故事联类引申,洞烛世相,—一纠正浅薄的见解,表达作者独到之见,是全文的主体。第三部分为最末一段,是全文的总结。
(二)学生朗读1、2自然段,质疑解难。
教师在学生研讨之后明确:这一部分内容可参见“难点、重点分析”之(一)。
(三)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质疑解难。
1.“它至少给予我们三重安慰”应如何理解?
明确:“三重安慰”都是讽刺。(1)“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实质上就是对于狡猾的智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2)“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实质上是远比古代的人狡猾。(3)我们“进化”了,把人类的早期看做“穷朋友”、“小孩子”,这“进化”,实质上是越来越狡猾。
2.“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是不是反语。
明确:不是反语。是将要对以下九个故事,进行独到、深刻的分析,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新的见解。作用是引起下文。
(四)引导学生对九个故事进行研读、解决疑点。
1.学生读蝙蝠的故事,让学生研读后,说一说寓言的原意是什么,作者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以下八个故事,研读的步骤同此)。
教师明确:原意是讽刺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附炎趋势,仰人鼻息,毫无原则可言。
作者议论“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是讽刺故意标新立异、以求虚名的人,他们自吹自擂,总吹嘘自己与众不同,比别人高明。他们以己之长,贬人之短,(这“长”也未必是真有所长)从不虚心学习别人,总以为自己有骄傲的资本,在不同场合使出不同的骄傲资本,自高自大,傲视别人。)
2.学生读蚂蚁和促织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原意是讽刺只图安逸,只想不劳而获的人。作者议论“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样,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等。”作者指出,大作家死后成为别人赚钱的资本。这些文章的作者们往往在作家生前与作家并无深交,甚至关系不睦。这些人在作家死后写些不负责任的文字,是以“介绍”为名,行“养活”自己之实。五十年代周作人化名周遐寿写了些介绍和回忆鲁迅的文章,当属此类。但应注意的是,一些严肃的、实事求是的评介作家的文章,其作者不应受到指责。
3.学生读狗和自己的影子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原意是讽刺贪婪和多疑。
作者议论“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用”。有些人没有自知之明,他们从来不能承认错误、改正错误,他们拒绝批评,老虎屁股摸不得,谁如果批评了他,他会大嚷大闹,反咬别人一口。作者用这则寓言斥责无自知之明,掩饰缺点和错误的劣性。
4.学生读天文学家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他只望着高处,不管地下”结果“失足掉在井里”,原意是讽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一心想往上爬却必然摔跤的人。
作者议论“下去之后,决不说是不小心掉下去的”,“就是下去之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主要是讽刺一些下台人物,不承认失败,仍在美化自。他门羡慕权势,梦想自己终究还会再爬上去。他们企图东山再起,恢复已失去的天堂。鲁迅先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中提到的那些塌台的政要权贵,当属此类人物。 5.学生读乌鸦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乌鸦把孔雀的长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应选”,原意是讽刺伪装者,它惹起众怒,下场可悲。
作者的议论:“这只乌鸦借来的羽毛全给人家拔去,现了原形,恼羞成怒,提议索性大家把自己天生的毛羽也拔个干净,到那时候,大家光着身子,看真正的孔雀、天鹅等跟乌鸦有何分别。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讽刺一种故意否定大家,借以抬高自己的人,他们的手法是把水搅浑,造成人人都有缺点和错误的局面,大家谁都有缺陷,谁都不行,彼此彼此,这种人从中得到了满足。“这个遮羞的方法”是指借攻击和低毁别人来掩饰自己的无能和丑陋。
另外,这种人还有一个特点:自己得不到的好处,千方百计让人家也得不到,谁比自己好就打击谁。
6.学生读牛跟蛙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牛有我这样大吗?”原意是讽刺不自量力、夜郎自大的人。
作者的议论,“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作者讽刺一种人不承认自己有缺陷,硬把自己的缺点说成是优点,聊以自慰,不思进取。他们把坏反说成是好,便无是非可言了。
“各得其所,当然会相安无事”是反语。这些人不肯自责,把自己摆在常有理的位置,不肯相让,这类人遇到一起,不肯相让,争执和冲突就会不可避免,当然不会相安无事。
7.学生读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老婆子贪。已不足,希望她一天下两个蛋”,原意是讽刺贪婪,讽刺急于求成。
作者议论,“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讽刺有钱人吝啬,一毛不拔,不肯施舍,不肯帮助别人。作者指出,人越富就越贪婪,不要指望阔人能善心来周济穷人。
8.学生读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原意是讽刺狐狸得不到葡萄,便说葡萄是酸的,以此自我安慰。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看到别人取得了成绩,心存嫉妒,便说那成就并没什么了不起。
作者议论,“诉苦经可以免得别人来分甜头”。用意有二:(1)有一种人得到了非分之果,他把这甜头独吞之后,用诉苦来骗人,以保护既得利益。他担心别人来分享甜头,偏把获取说成失落和苦难,仿佛自己一百个不合算,现实生活中这类人所在多有。(2)前提可以假设诉苦者的甜头是应得的,为了避免别人嫉妒,不让别人分走成果,只好诉苦,这诉苦出于无奈,而且言不由衷。这里主要是为了讽刺嫉妒者。
9.学生读驴子跟狼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狼信以为真,专心寻刺,被驴踢伤逃去”,原意是赞扬驴的机智,讽刺恶狠的愚蠢可笑。
作者的议论,“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指出有些医生是凶手伪装的,居心叵测。伪善者常是杀戮生灵的屠夫。作者本意是揭露那些披着羊皮的狼,这些伪善者打着治病救人的幌子,行害人杀人之实,他们是统治者的帮凶,但面目早经伪装,一时难以识破,因而人们不可过于天真。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作者并非在抨击所有的医生,但用以指一部分误人的庸医,未尝不可。
(五)课文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怎样理解?
1、作者真的认为“《伊索寓言》是不宜作现代儿童读物的”吗?
2、“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作者的观点恰恰相反,作者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这与卢梭的看法针锋相对,你是如何理解的?
3、作者说:“我是相信进步的人。”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4、为什么在“我是相信进步的人”之后又连带一句“虽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六)在研读九个故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把握中心思想。
教师明确:最后一段有一句话是解读全文的一把钥匙:“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会处处碰壁上当。”
这就是说,现代社会的人事、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并不像寓言中所讲的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情形要复杂得多,是非颠倒,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的情形是常有的。
这就是说,生活在现代社会,要避免碰壁上当,头脑就不能那么简单幼稚。人事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才有清醒的认识,才能采取适当的对策。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通过《伊索寓言》与现代社会中种种卑劣行径的比较,说明现代有些人远比古代寓言所说的狡猾者狡猾得多,因此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这才不致碰壁上当。
(七)词语解释。
1.厌恨:厌恶痛恨。
2.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3.阅历:由经历得来的知识。
4.信而好古:语出《论语》,意思是相信并喜好古代的典章文化。
5.思慕:思念,仰慕。
6.衰朽:衰落、衰老。
7.历程:经历的过程。
8.发迹:指人变得有钱有势。
9.衣锦还故乡:古时指做官以后,穿起锦绣的衣服,回到故乡向亲友夸耀。成语为
“衣锦还乡”,也说“衣锦荣归”。
10.高超出世:好极了,好得超过世人的水平。
11.卖弄风雅:向别人显示、炫耀自己的(其实并不高明的)文学素养。
12.上流社会:旧时指社会地位高的人们。
13.屈尊下顾:降低了身份来观察民情。屈尊,降低身份俯就。
14.狂吠:狗狂叫。
15.星象:指天空中星体的明暗、位置等现象。古代迷信的人往往借观察星象来推测人
事的吉凶。
16.失足:行走时不小心跌倒。
17.下野:执政的人被迫下台。
18.坐井观天:比喻眼光狭小,看到的有限。
19.恼羞成怒:由于羞愧和恼恨而发怒。
20.娇小:娇嫩,小巧。
21.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22.相安无事:相处没有矛盾、冲突和争执。
(八)练习题示例。
要证明自己的观点,就要讲根据,讲理由。讲理由好像很难,其实并不难,其中包括运用我们熟悉的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的复句或一群句子。仿照下面的句子,表明自己的观点,讲明自己的理由。
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示例:我认为寓言可以让孩子们读。因为寓言通过短小的故事把人类的智慧和善良教给孩子们,教得具体生动、亲切感人。孩子们读了寓言,会认识到人世间的喜悦与悲伤、成功与失败都像寓言中讲述的那样,蕴含着有益的哲理。他们长大了就会时时处处关心别人、关心集体,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九)布置作业 :
1、课后练习题。
2、同步练习讲义。
读《伊索寓言》学案 篇3
重点:体会寓言寓意,学会创作寓言。
难点:寓言与童话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2.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注意引导学生留意宙斯和赫拉的身份)
3.结果令赫耳墨斯满意吗?他值得同情吗?
4.分析人物性格,点明寓意。
5.小结写作特点。
6.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寓言故事,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讲“夜郎自大”“井底之蛙”等有同样寓意的故事,开展交流活动。
(二)《蚊子和狮子》
1.蚊子为什么能打败狮子?
2.蚊子为什么会败给蜘蛛?
3.点明寓意。
4.小结写作特点。
5.请学生说出知道哪些点明同样寓意的故事。(《龟兔赛跑》)
6.请给课文加上一个不同的结局。
板书设计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伊索寓言》
想
身价(自命不凡,妄自尊大,爱慕虚荣)
问
说明了自命不凡,爱慕虚荣的人,结果往往只会适得其反,遭到别人的轻视。
情节一波三折。
《蚊子和狮子》————《伊索寓言》
胜 败
狮子———蚊子———蜘蛛
扬长避短 得意忘形
———骄兵必败
———构思精巧,拟人神似,描写生动。
教案点评:
寓言故事本身简单明了,因此不过多地揣摩字句,而要在整体感知的环节上多下功夫。
探究活动
1.可把《蚊子和狮子》编排成课本剧,或者作为极好的朗诵素材,对学生进行朗诵指导,分角色朗读等,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2.学生搜集伊索寓言的相关资料,以及搜集优秀的寓言故事,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开一个寓言故事交流会。
读《伊索寓言》学案 篇4
课前游戏:
1.写“聪”字:
请你围绕该字的各部件说一句成语且与“聪明”有关。
2.读绕口令:(ppt)
板凳与扁担
板凳宽,扁担长。
扁担没有板凳宽,
板凳没有扁担长。
扁担绑在那板凳上,
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
扁担偏要扁担绑在板凳上。
喇嘛与哑巴
打南边来了个哑巴,腰里别了个喇叭;
打北边来了个喇嘛,手里提了个獭犸。
提着獭犸的喇嘛要拿獭犸换别着喇叭的哑巴的喇叭;
别着喇叭的哑巴不愿拿喇叭换提着獭犸的喇嘛的獭犸。
不知是别着喇叭的哑巴打了提着獭犸的喇嘛一喇叭;
还是提着獭犸的喇嘛打了别着喇叭的哑巴一獭犸。
喇嘛回家炖獭犸;
哑巴嘀嘀哒哒吹喇叭。
一.引入课文
1.怎样使自己聪明呢?——“书犹药也,可以治愚。”
2.《伊索寓言》简介
二.学习课文
(一)示范指导——学习《狐狸和葡萄》
1.出示任务:今天我们要从写法上和读法上研究研究寓言的特点。
2.方法提示:通读——研读——联想
3.通读:了解文章结构——明显的两段结构,前两自然段讲述一个故事,最后一自然段点明寓意。
质疑:①文章标题用“狐狸和葡萄”妥不妥?
②“够”在本文中的用法(字典里解释:①数量上可以满足需要;②达到某一点或某一程度;③用手等伸向不易达到的地方去接触或拿来。)
4.研读:(ppt)画出重点语句——“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
5.反思:
①换种说法——原谅自己是堕落的开始;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应该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寻找躲避的借口。(ppt)
②寓言新编(ppt)
——我编故事,你说道理:
学校要举行书法比赛,好多同学都在努力练习,唯独张兵不认真。比赛结果一出来,张兵自然是名落孙山。看见获奖同学上台领奖,张兵说:“在学校拿个奖有啥稀罕的!”
“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
6.小结:通过以上读书活动,我发现寓言的结构特点——小故事+大道理,我觉得读寓言时必须多联想。
(二)尝试运用——学习《牧童和狼》
1.通读:讲了个什么故事?
2.研读:①谁能读出牧童两次大叫的不同情感?②请你画出重点语句。
3.联想:
①(ppt)下列说法你认为哪些与本文寓意相似:戏弄别人等于戏弄自己;真到假来假亦真,假到真来真亦假;聪明总被聪明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有时候大人不如孩子聪明。
②(ppt)寓言新编——你编故事,我说道理:
“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三)分享成果——用以上方法学习《禅和狐狸》:
1.用一句成语概括重点句“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吃一堑,长一智;前车可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2.讨论课后第4题:你知道《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蝉为什么没有被骗?(我认为蝉读了寓言!)
3.(ppt)寓言新编——你说故事,他讲道理。
三.总结:
1.朗读童谣(ppt)
寓言寓言,聪明药丸。
小小故事,道理万千。
故事生动,道理浅显。
多读寓言,赛过神仙。
2.敲开你的“聪明丸”:为《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和寓意配对,在现场的老师和同学帮助下结对出场。
附:板书计划
通读 小故事
研读 12 伊索寓言 大道理
反思 多联想
读《伊索寓言》学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 揣摩难句含义,探讨文章主旨。
2、 通过本文的学习,加深对复杂社会的认识。
3、 通过本文的学习,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
揣摩难句含义,探讨文章主旨。
三、教学难点
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
大家小时侯读过寓言故事吗?(回答:读过)那么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叫寓言?(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或教训。寓言中的故事都是讽喻和比况,具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它所写的人或人格化了的物,大都是反面的或性格有缺陷的;不注重形象的具体描绘,篇幅短小。)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寓言的特点:带有讽刺和劝戒性质,主人公多是人格化的物,篇幅短小。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几则《伊索寓言》中的小故事。
2、 讲析
⑴关于“伊索”
伊索(约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寓言作家。传说原为奴隶,后获得自由。善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遭杀害。所编的寓言陆续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的形式发表,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其中《农夫和蛇》、《狼和小羊》等寓意深刻,常被引用。有各种文字译本,对欧洲文学的语言创作,影响很大。
⑵引导问题:大家都小时候也都读过《伊索寓言》,那么它到底是一本成人读物还是儿童读物呢?如果你要看一些为人处世的书,是选择《伊索寓言》还是选择一些现代读物,譬如《心灵鸡汤》,为什么?
(大家各抒己见)
讨论得出:《伊》内容比较简单,而现在社会比较复杂,不太适用。
⑶针对这个问题(是否适宜做儿童读物),作者也有自己的观点,下面我们一起来看最后一段。大家看最后一段共有几个人的观点,他们的观点是否相同?
结论:观点相同(不适宜)但理由不同。
卢梭:认为将小孩变得复杂了。
作者:将小孩变地幼稚了。
⑷下面我们就返过头来看看体现作者观点和理由的例子。教师带领分析第一个故事《蝙蝠的故事》,其他教给学生分组讨论分析。
3、 作业:
⑴思考分析其他几则寓言故事
⑵掌握字词、文学常识。
第二课时(讨论点拨为主)
教学过程:
1、 让学生讲解、分析后八则寓言。依次指出寓言原寓意、作者对此寓言的体会、自己对这则寓言的独特体会。
2、 教师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点拨。分析完,引导学生再回到最后一段,进一步明确中心思想。
3、 思考:前三段有何作用?提出引导问题:《伊索寓言》既然不适合儿童去读,不适合当今社会,那为什么人们还要去读呢?
明确:有三重安慰。
4、 讲析前三段
第一段
两类人
}→长辈喜欢小孩(卖老)
两种关系
第二段
古代
}→现代思慕古代(卖老)
现代
第三段
“伊索寓言大可看得” 第一,增进我们对现代文明的骄傲
{ 第二,愈觉得我们是成人,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 }→三重安慰
第三,从禽兽到人,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
5、 小结:
《伊索寓言》是一篇不大好懂的文章,作者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去考虑古老的寓言,将它赋予了现代的意义,给了我们许多的启发。
6、 作业:
完成本课相关练习。
上一篇:读《伊索寓言》课堂教学实录
下一篇:读《伊索寓言》教案2
读《伊索寓言》学案 篇6
重点:体会寓言寓意,学会创作寓言。
难点:寓言与童话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2.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注意引导学生留意宙斯和赫拉的身份)
3.结果令赫耳墨斯满意吗?他值得同情吗?
4.分析人物性格,点明寓意。
5.小结写作特点。
6.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寓言故事,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讲“夜郎自大”“井底之蛙”等有同样寓意的故事,开展交流活动。
(二)《蚊子和狮子》
1.蚊子为什么能打败狮子?
2.蚊子为什么会败给蜘蛛?
3.点明寓意。
4.小结写作特点。
5.请学生说出知道哪些点明同样寓意的故事。(《龟兔赛跑》)
6.请给课文加上一个不同的结局。
板书设计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伊索寓言》
想
身价(自命不凡,妄自尊大,爱慕虚荣)
问
说明了自命不凡,爱慕虚荣的人,结果往往只会适得其反,遭到别人的轻视。
情节一波三折。
《蚊子和狮子》————《伊索寓言》
胜 败
狮子———蚊子———蜘蛛
扬长避短 得意忘形
———骄兵必败
———构思精巧,拟人神似,描写生动。
教案点评:
寓言故事本身简单明了,因此不过多地揣摩字句,而要在整体感知的环节上多下功夫。
探究活动
1.可把《蚊子和狮子》编排成课本剧,或者作为极好的朗诵素材,对学生进行朗诵指导,分角色朗读等,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2.学生搜集伊索寓言的相关资料,以及搜集优秀的寓言故事,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开一个寓言故事交流会。
读《伊索寓言》学案 篇7
教学目标:
1.理清文中作者的阅读感受,认真探讨文章的中心意思。
2、理解文章中难句,体会这些句子中隐含的意思。
3、抓住文中词语,体会作者语言风趣的特点。
4、了解本文把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的写法,练习写读后感。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讨中心,理解语句。难点:体会难句的隐含意思教学方法:发现式阅读训练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问:从小学到现在,学过哪些寓言?(学生回答)
问:什么是寓言?(学生回答)
明确:一种带有劝喻性或讽刺性的小故事,常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无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在阶级社会,它是人民群众在没有*的情况下,揭露统治阶级的一种曲折、隐晦的斗争手段,故又被称为“奴隶的语言”。问:有谁知道《伊索寓言》?(学生回答)
明确:《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被释放奴隶伊索所编,搜集有古希腊民间讽喻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教故事,共三百五十余篇。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总结,寓言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和被压迫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伊索寓言》毕竟是公元前6世纪的奴隶所作,寓言的内涵带有其阶级局限性和当时的社会特点。那么,当时间转入到21世纪,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和审视这些寓言的内涵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进入钱钟书先生写的《读〈伊索寓言〉》。
二、介绍作者
1、学生自读课后有关资料,划出相关信息。
2、检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号,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他的学术著作是中国最早的丰富而详赡的中西比较诗论。另一部学术著作,对《诗经》、《易经》、《老子》、《左传》、《史记》、《楚辞》、《太平广记》等,不仅作了许多新的考释,而且做了许多有创见的赓扬,并将中西文化和文学做了许多有意义的比较和研究。同时还著有散文集,短篇小说,长篇小说。特别是他的长篇小说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刻画人物惟妙惟肖,作品已被译成多种外文。
三、课文研读
(1)、学生揣读课文,鼓励发现问题,质疑讨论。
(2)、讲了几个寓言故事?这几个寓言的原意是什么?钱钟书又赋予了什么新的内涵?
广泛讨论,结合现实深入探究,逐步明确:
1、《蝙蝠的故事》的原意是什么?明确:讽刺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趋炎附势,毫无原则可言。人“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讽刺什么?明确:讽刺故意标新立异、以求虚名的人,他们自吹自擂,总吹嘘自己与众不同,比别人高明。他们以己之长,贬人之短,(这“长”也未必是真有所长)从不虚心学习别人,总以为自己有骄傲的资本,在不同场合使出不同的骄傲资本,自高自大,傲视别人。
2、《蚂蚁和促织的故事》的原意是什么?明确:原意是讽刺只图安逸,只想不劳而获的人。作者的议论意在批判什么?明确:作者议论“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样,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等”。作者指出,大作家死后成为别人赚钱的资本。写这些回忆或研究文章的作者们往往在作家生前与作家并无深交,甚至关系不睦。这些人在作家死后写些不负责任的文字,是以“介绍”为名,行“养活”自己之实。
3、《狗和自己影子的故事》的原意是什么?明确:讽刺贪得和多疑。“可见有些东西不要对镜自照。”这个说法揭示了某种人怎样的劣根性?明确:有些人没有自知之明,他们从来不能承认错误、改正错误,他们拒绝批评,老虎屁股摸不得,谁如果批评了他,他会大嚷大闹,反咬别人一口。作者用这则寓言斥责无自知之明,掩饰缺点和错误的劣性。
4、《天文学家的故事》原意是什么?明确:讽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一心想往上爬却必然摔跤的人。“真的,我们就是下去以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这里“眼睛向上”是什么意思?
明确:主要是讽刺一些下台或下野人物,不甘心失败,仍在美化自己。他们羡慕权势,还是一心向上爬。他们企图东山再起,恢复已失去的天堂。
5、《乌鸦的故事》原意是什么?明确:“乌鸦把孔雀的长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应选”,原意是讽刺伪装者,它惹起众怒,下场可悲。“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讽刺什么?
明确:讽刺一种故意否定大家,借以抬高自己的人,他们的手法是把水搅浑,造成人人都有缺点和错误的局面,大家谁都有缺陷,谁都不行,彼此彼此,这种人从中得到了满足。“这个遮羞的方法”是指借攻击和低毁别人来掩饰自己的无能和丑陋。自己得不到的好处,千方百计让人家也得不到,谁比自己好就打击谁。
6、《牛和蛙的故事》中“牛有我这样大么?”原意是什么?明确:原意是讽刺不自量力、夜郎自大的人。“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讽刺什么?明确:讽刺一种人不承认自己有缺陷,硬把自己的缺点说成是优点,聊以*,不思进取。他们把坏反说成是好,便无是非可言了。“各得其所,当然会相安无事”是什么意思?明确:是反语。这些人不肯自责,把自己摆在常有理的位置,不肯相让,这类人遇到一起,不肯相让,争执和冲突就会不可避免,当然不会相安无事。
7、《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原意是什么?明确:原意是讽刺贪婪,讽刺急于求成。“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讽刺什么?明确:讽刺有钱人吝啬,一毛不拔,不肯施舍,不肯帮助别人。作者指出,人越富就越贪婪,不要指望阔人能善心来周济穷人。
8、《狐狸与葡萄》中“这葡萄也许还是酸的”,故事原意是讽刺什么?
明确:原意是讽刺狐狸得不到葡萄,便说葡萄是酸的,以此自我安慰。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看到别人取得了成绩,心存嫉妒,便说那成就并没什么了不起。作者说,“诉苦经可以免得别人来分甜头”。有何用意?明确:用意有二:(1)有一种人得到了非分之果,他把这甜头独吞之后,用诉苦来骗人,以保护既得利益。他担心别人来分享甜头,偏把获取说成失落和苦难,仿佛自己一百个不合算,现实生活中这类人所在多有。(2)前提可以假设诉苦者的甜头是应得的,为了避免别人嫉妒,不让别人分走成果,只好诉苦,这诉苦出于无奈,而且言不由衷。这里主要是为了讽刺嫉妒者。
9、《驴子跟狼的故事》原意是什么?明确:原意是赞扬驴的机智,讽刺恶狼的愚蠢可笑。作者为什么说“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明确:指出有些医生是凶手伪装的,居心叵测。伪善者常是杀戮生灵的屠夫。作者本意是揭露那些披着羊皮的狼,这些伪善者打着治病救人的幌子,行害人*之实,他们是统治者的帮凶,但面目早经伪装,一时难以识破,因而人们不可过于天真。
(3)在研读九个故事的基础上,结合“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会处处碰壁上当”,请你谈谈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
明确:这句话就是说,现代社会的人事、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并不像寓言中所讲的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情形要复杂得多,是非颠倒,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的情形是常有的。也就是说,生活在现代社会,要避免碰壁上当,头脑就不能那么简单幼稚。人事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才有清醒的认识,才能采取适当的对策。
(4)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明确: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经验,以此入题,容易理解我们思慕古代,有如大人喜欢小孩子一样。说两类人,目的是说大人与小孩子的关系,第二种人只是一个比较,有比较,就清楚大人对小孩子的喜欢含有卖老(居高临下,摆老资格)的成分。作者对下面九个寓言故事的纠正,在第一部分中立下了基调。
(5)“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这句话怎么理解?明确:这句话是反语,用于讽刺。现代和古代相比,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当然大大进步了。但根据人类进化历程,过去的人们思想比较简单、纯朴、幼稚;而现在社会的阴暗面也远比古代丑恶复杂。在这方面,所谓“进步”,只是越来越狡猾,把狡猾也看作进步,以至“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显然是自以为是,缺乏自知之明。
(6)“它至少给我们三重安慰”应如何理解?
明确:“三重安慰”都是讽刺。
(1)“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实质上就是对于狡猾的智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2)“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实质上是远比古代的人狡猾。(3)我们“进化”了,把人类的早期看做“穷朋友”、“小孩子”,这“进化”,实质上是越来越狡猾。
四:课文小结
导入(1-2)——从两类人、两种关系入手读后感
主体(3-12)——借《伊索寓言》里九个故事联类引申,洞烛世相,一一纠正浅薄的见解,表达作者独到之见
总结(13)——全文总结
五:课后作业
(1)积累下列词语:
怜悯、信而好古、思慕、衰朽、历程、发迹、衣锦还乡、下野、狂吠、卖弄风雅、屈尊下顾、坐井观天、恼羞成怒
(2)课外阅读小说《围城》
读《伊索寓言》学案 篇8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把这则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2、 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知道这三则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能从中受到教益。
教学重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从中获得启示和教益。
教学准备:课外阅读《伊索寓言》,了解《伊索寓言》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谈话揭题
1、 板书“寓言”提问:同学们,还记得什么叫寓言吗?课外你们读过或听过《伊索寓言》哪些故事呢?谁能给大家介绍伊索和他的寓言吗?
2、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伊索寓言》里的三个故事。
二、 初读感知
1、 自由读文,提出自读要求:
(1)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课文的句子;
(2)边读边思考:这三则寓言各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 检查自读效果:
(1) 出示词语卡片:
狐狸 葡萄 馋得 酸的 惊慌失措 粪便 戒心
a、 指名读、抢读;
b、 指导“馋”、“慌”与“谎”的写法;
(2) 指名读文,注意指出“狐狸”、“葡萄”中的第二个字的读音是轻声,
(3) 联系读文理解“惊慌失措”、“一贯”、“圈套”、“戒心”;
三、 再读复述
1、 自由读文,试着复述这三个故事;
2、 指名读文,复述故事。
四、 作业布置
1、 每字写两遍。
2、 课后继续读这三则故事,用“||”试着给每个故事分段。
3、 课外朗读《伊索寓言》并写下心得体会。
第二课时
一、复习
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其中一则寓言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感悟,理解寓意
(一)《狐狸和葡萄》
1.课文中哪些词语是描写这幅抓插图上的内容的?
2.“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他”会想哪些办法呢?。
3.用课文里的一个词来说明狐狸想尽办法的结果。此时此刻,狐狸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可他又是怎么说的呢?为什么这样说?
4、齐读最后一句话,这句话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
5.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
师:学习了这则寓言后,你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吗?请把你要说的话写在课文下面吧。
1、学生写话
2、学生交流体会。
一、精读感悟《牧童和狼》、《蝉和狐狸》
(一)学习《牧童和狼》
1、谁能给大家说一说《狼来了》的故事?(指名说)
2、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板书《牧童和狼》)。
3、默读这则寓言,思考:牧童两次喊“狼来了”村民们反应有什么不同?牧童看到村民们的样子他的反应是怎样的?
4、体会:牧童两次“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两次听到“大叫”的不同情感。
5、生活中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
6、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寓意的理解
(二)学习《蝉和狐狸》
1、自由读文,思考:这则寓言与《狐狸和乌鸦》一文中狐狸所用伎俩有何异同?蝉与乌鸦表现一样吗?为什么它们会有不一样的表现呢?
2、生活中或是电视、其它媒体中听过或看过这样的例子吗?
六、作业布置
1、同学或伙伴之间说说这三则寓言
2、修改读《伊索寓言》心得体会,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3、继续选读《伊过寓言集》。
附:板书设计
12、 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狐狸:虚荣,口是心非
《牧童和狼》牧童 :不诚实,罪有应得
《狐狸和蝉》蝉 :善于观察、思考,能识破坏人说好话的欺骗手段,对小人做到“防人之心不可无”
读《伊索寓言》学案 篇9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孩子们好!
师(板书:寓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指板书)知道什么叫寓言吗?
杨晓佳:寓言就是小故事。
冯纪香:寓言是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通过这个道理使我们得到启示,受到启发。
师(板书:伊索):知道这个人吗?谁能介绍一个《伊索寓言》?
刘怡然:伊索是古希腊一个大寓言家,他被喻为故事大王。
刘凌峰:据说他是一个奴隶,特别聪明,在古希腊特别有名。他写的寓言故事流传非常广泛。
王 婕:《伊索寓言》里的故事都是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来写的,把小动物都赋予了生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邰金悦:《伊索寓言》里的故事都非常短小,而且每个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伊索寓言》里的三则小故事。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认真读一读这三则故事。注意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生读文)
师:现在有把握认识这课的生字新词吗?
生:有!
师:好!现在我们来做个读词语的小游戏,我出示生词卡片,每组读两个词,如有一处读音有误,那该小组就会被扣除平时分的五分。要不要再看一看课后的生字?
生:不用!
师:那我们就开始读词语活动了。(师出示词语分小组读,第三小组出现了两次失误,把“酸味”的“酸”读成平舌音,把“惊慌失措”中的“措”读成了翘舌音而被扣除十分。)
师:范写“馋”、“㤺”,生书空。
师:我们把生字的读音巩固了一遍,相信你们现在有把握把文章读好了吧?我们找三位同学读这三则故事,每个同学读一则。其他同学一边听他们读音的正误,一边思考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指名读文)
杜梦婷:刚才杨晓佳读文很有感情,把牧童叫喊“狼来了,狼来了!”读得很真切,感情表达很到位。
杨晓佳:总的比我不如韩家盛读的好,在有些小地方我比他可能好一点点,但我还得向他学习。他把故事的每个细节的朗读处理得很不错。
冯纪香:我想给他们提个小小的建议。
师:可以,我先代他们三位谢谢你啊,你说吧。
冯纪香:刚才他们三个在读书的过程中都有一些失误或错误,没能做到“字字入目”,希望以后他们三个在读书的过程中要注意这一点。
师:你的这个建议真好!这不仅是对他们三位提出的建议,这也是老师对全班同学提出的要求,希望大家以后读书都要做到“字字入目”,这样才能把书读正确了。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一则小故事,读时把这几个“拦路虎”给消灭掉:“白费劲”、“无望”、“成熟”,开始吧。
(生读文)
师:指名读《狐狸和葡萄》第一节,这一段哪句话是具体写“白费劲”的?
范咏钰:“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这句话是具体写“白费劲的。
师:想想看,狐狸会想出哪些办法够葡萄呢?
冯纪香:它先助跑一段路,然后猛地跳起来,但却失败了。
刘道钰:它搬来一块大石头放在脚下垫着,可石头不够高,它就又搬来一块。可两块石头放在一起,一是不牢固,二是高度不够,结果还是没有够到葡萄。
郑渊:把拿来一根棍子去敲葡萄,可葡萄架太高,还是不能够着。
周兴鹏:它去爬葡萄架,可支葡萄架的棍子太细太软,它的爬树的本领又不行,几经努力还是失败了。
张亮:它用向葡萄扔小石子,可它的瞄准水平实在太差,一个也没有砸下来。
师:刚才你们说的这些都是狐狸在干什么?
生:绞尽脑汁想办法。
师:但结果怎样?
生:没有够着。
师:这就叫?
生:白费劲!
师:狐狸绞尽脑汁想办法结果却白费劲。此时此刻,狐狸心里是怎么想呢!
戚国灿:狐狸望着那挂满枝头的葡萄想:唉!今天我怎么这么倒霉啊!一个也吃不到嘴角。
潘俊豪:累死了!今天真是白忙活!
师:这就叫什么?
生:无望!
师:你们真聪明!再动动你们的聪明脑,默读这则故事的一、三小节,思考这两小节中“成熟”一词的不同含义。
生读文。
韩家盛:第一个“成熟”指的是食物生长到一定的时候长熟了。第二个意思我说不上来。
(此时教室里很安静,没一个举手回答第二个成熟的意思)
师:你们现在不敢举手,原因是你们现在思考的还不够?
生:成熟!
师:是的,这就是第二个成熟的意思,它是“成熟”这个词的引申义。还可以举例说明?
冯纪香:妈妈说,我现在身体还没有发育成熟,不能穿太瘦的内裤。(同学们一片哗然。)
师:你妈妈教育是对的,这就是成熟的引申义。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话把这则故事叙述出来吗?
冯纪香、杜梦婷叙述故事。
师:请用心读第二则故事,理解“惊慌失措”和“一贯”的意思。
(生读文)
潘俊豪:因为担心、紧张,乱了方寸。课文里指村民们担心放羊孩子的安危而紧张地不知拿什么好,跑去救他。
师:课文里不仅写到村民们的“惊慌失措”,还写到了谁的“惊慌失措”?
周兴路:还写到了放羊孩子的惊慌失措。
师:想象一下,放羊孩子是怎样惊慌失措的呢?
戚国灿:他一看狼真的来了,吓得连忙大喊大叫又大哭起来。
杜豪:放羊的孩子吓坏了,一边到处躲避,一边叫声呼救。
师:这就是?
生:惊慌失措。
师:这则故事最后一小节齐读一遍,思考“一贯”的意思。
生齐读这节课文。
李静:“一贯”就是“经常”。
师:哪位同学能把这则故事叙述出来吗?
刘妮、刘中娜叙述故事。
师:联系《狐狸和乌鸦》一课,默读《蝉和狐狸》,思考“圈套”、“戒心”的意思,并思考蝉和乌鸦的结局为什么会不一样?
生读文。
刘怡然:“圈套”在这里就是“计谋”的意思。
董术艺:“戒心”是防备中计的心思。
孙渝雯:“戒心”就是防备的意思。
刘凌峰:蝉和乌鸦的结局不同是因为乌鸦爱听甜言蜜语,而蝉却善于观察发现,所以蝉能识破狐狸的计谋,蝉救了自己。
师:蝉是如何识破狐狸的计谋的呢?请从文中找出根据。
张晨:从“自从看到你的粪便里掺杂着蝉的翅膀,我对你就怀有戒心了。”这句话里看,蝉是从狐狸的粪便里看到同伴的翅膀便知道狐狸曾吃过它的同伴,所以狐狸一说甜言蜜语,蝉马上就知道狐狸是想骗自己,从这里它识破了狐狸的计谋。
师: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话叙述这个故事吗?
杜梦婷、韩家盛叙述故事。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三则故事,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的意思叙述出来,说明你们很了不起!课后希望你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能很有感情地把这三则故事读好,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三则寓言的理解。继续读一读《伊索寓言》这本书,把你的心得体会,抄写下点明故事寓意的语句来。下课!
生:老师再见!
师:孩子们再见!
读《伊索寓言》学案 篇10
一、学习目标:
1、探讨中心意思(借助重点语句的理解弄清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2、深入思考,读懂有个性特色、有思想深度的作品。
3、走近钱钟书。
补充资料:钱钟书在清华读书时就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当学生时,就被人们视为老师的“顾问”,他读书之多,中英文功底之雄厚,远远超出了他的同龄人。也有敢于质疑的精神,曾指出当时学术界颇有影响的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源流》一书的瑕疵,震动文坛。(“他记忆精博,思力敏锐,辩才无碍”。“他随时都在动脑筋,读书的时候是他思想最活跃的时候,所以每读完一书,其精神实质全被吸收……最难得的是好学不倦,不论处什么环境都手不释卷……他好比一个精神世界的美食家,什么品种的美味都要尝一尝。” --郑朝宗《怀旧》)
另外参看课文后面的附录。重点强调并推荐其长篇讽刺小说《围城》。
二、教学程序:
(一) 读全文,说说初读感受和读文疑点。
(二) 探讨性阅读,读懂较有难度的文章,如何深入?――1、主要暗示语句的寻找(寻找解读文章的钥匙――点睛之处):文本总有语句告诉你作者到底要表现什么思想,关键是把这些话找出来体会分析。2、中间部分的材料各表现作者的什么见解?它与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何联系?
(三) 具体深入的问题:
1、 从标题看,文章是读后感,那么作者读后究竟对《伊索寓言》持什么态度?
《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2、 文章一、二、三段的作用?作者对人类的“进步”、“现代文明”持什么态度?
作用是通俗地解题:说明人们为什么喜欢读《伊索寓言》;持讽刺与否定的态度――越来越狡猾,越来越复杂,却自以为是“智慧”。
3、 蝙蝠的故事:――可鄙的自高自大!(蝙蝠是冒充同类,而人,却总要找到比同类强的理由和资本,在任何场合都想傲视别人,自高自大)
4、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可笑的是非定论!(故事中是扬蚂蚁贬促织,而人世间同样的事情该赞扬谁?世间的是非已不再那么可以简单判断)
5、 狗和它的影子的故事:――可恨的无知狂吠(在狗的身上看到了如狗一般狂吠乱叫,惹不得的无自知之明的人)
6、 天文家的故事:――虚荣的自欺欺人!(不甘心下台下野下面子,寻找理由聊以自慰)
7、 乌鸦的故事:――可悲的嫉妒心理(自己没有优点,也不甘心认可别人。自己得不到的好处,也千方百计让别人得不到。谁比自己好就打击谁对付谁,以求遮丑遮羞)
8、 牛跟蛙的故事:――可怜的自我陶醉(“Q”劲十足,不思进取)
9、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为富不仁!(越肥越富的人,越是不肯付出)
10狐狸和葡萄的故事:――贪得无厌,不知满足;为保所得,狡猾诉苦。
11驴子跟狼的故事:――伪善皆是。(打着伪善的幌子干尽坏事的大有人在)
三、启示:读书的价值在于思考!
让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自己对《伊索寓言》以及寓言故事的作用的意见。未必要赞同作者文章里的观点,却应当从中明白一个道理:读书的目的不是尽信书本,而是促自我思考,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见地。
教后记:
理解文章的关键和汲取借鉴的关键在于弄清几个对比关系:
人们怎么看待《伊索寓言》――――――作者怎么看待《伊索寓言》(把握文章主旨)
伊索怎么说―――――――――――――作者怎么说(读懂文章材料)
钱钟书怎么读文――――――――――― 我自己怎么读文(敢于质疑,善于思考)
[1]
[1]
读《伊索寓言》学案 篇11
一、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在交流中丰富自己的知识。
2.总结读寓言故事的方法。
3.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交流中体会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
1.师:相关的资料和作业纸
2.生:①仔细阅读《伊索寓言》 ②认真做好读书笔记。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一见如故
说起寓言,大家一定不陌生吧。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或教训。 [课件]提示:寓言是一种带有劝谕性的小故事。
最近,我们读了《伊索寓言》。
1.通过阅读和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请你简要地介绍伊索和《伊索寓言》。(伊索,古希腊寓言作家。传说是奴隶,后凭借聪明才智获得自由。善讲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所编寓言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的形式发表,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其中《农夫和蛇》、《狼和小羊》、《狐狸吃葡萄》等故事寓意深刻,常被引用。有各种文字译本,对欧洲文学中的寓言创作影响很大。)材料:伊索介绍
2.小结、过渡。
关于《伊索寓言》,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的一段对白值得向大家一读:“你连伊索寓言都没有读熟,可见你是多么无知和懒惰。”确实,《伊索寓言》是一本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集,也是世界上读者量最多的一本书。《伊索寓言》中的故事,每一篇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寄托着教训和哲理,有对富人贪婪自私的揭露;有对恶人残忍本性的鞭挞;有对劳动创造财富的肯定……还有许多寓言,教人如何处世,如何做人,怎样识别是非好坏,怎样变得聪明、智慧。《伊索寓言》是古希腊人民留给世界的一笔精神遗产。所以,我们有必要去阅读,甚至一读再读。
今天我们就再来读读《伊索寓言》。
(二)、一睹为快 自我发现
1、《伊索寓言》一共十卷,翻开目录,读读题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故事中的人物大都是动物或与动物打交道,出现的频率最多的如:狼、狮子、狗……牧人、渔夫……)板书:[人物形象:——动物、与动物打交道的人、神]
2、哪些寓言故事非常熟悉?你读过哪些故事?和你的书香小队成员合作读一读讲一讲其中的一个故事,好吗?
集体交流、展示
3、在没有读过的这些故事中,哪个故事题目最吸引你?读读题目,猜猜故事情节,看看与你想的是否一样?
4、议一议,说说这些故事的结构特点。板书:[结构特点:先讲故事,再点明寓意]
总之,伊索寓言中反映的生活经验非常丰富多彩。这些经验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指导生活,这就是伊索寓言的生命力所在。伊索寓言中每则故事后面都附有“教训”,这些“教训”显然是后人添加的,其中有的比较切题,有的并不切题,甚至牵强附会,阅读时不必受这些“教训”的束缚,这样更可以体会寓言所蕴含的智慧的丰富性。
(三)、边读边聊 汲取营养
1、说说人物
(1)在这些(读过或听过的)故事中,你喜欢或讨厌哪些人物?为什么?
(2)说说《蝉和狐狸》中的蝉。(善于观察,机警、聪明的人)
具体表现:仔细观察,察觉有诈,摘树叶试探
用一句话概括: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老师这儿也有两句话说明这个意思:
推荐出示:(1)英国哲学家罗索说:“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是教育极为重要的一部分。”(2)善于吸取教训会使一个人迅速成长起来。
2、明白寓意
寓言最大的写作手法是比喻、拟人,以物喻人,以此喻彼。
以《蝉和狐狸》为例,在读过的故事中或生活中有没有类似这样的人或事呢?板书:[写作手法:比喻、拟人]
交流心得:例故事中:《亡羊补牢》中的牧羊人;《装病的狮子》中的狐狸……
生活中:手机上接到中奖的短信不加理睬……
3、小结:通过交流,我们知道书中的很多故事,反映的生活经验丰富多彩。这些经验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指导生活,这就是《伊索寓言》的生命力所在。
4、最近所读的《伊索寓言》故事中,还有哪些故事和故事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像?
交流读书感受。
(四)、拓展延伸 激发兴趣
《伊索寓言》寓言还有许多值得向大家推荐的地方:
1、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幽默夸张,生动、形象地再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蝉和狐狸》中的狐狸,它的语言再现了它的狡猾、爱说奉承话的特点。)
2、不同的故事中相同的人物形象有着不同的性格。(如《狼和小羊》中的小羊是弱小的,《小羊和狼》中的小羊是智慧的。)
(五)、后续活动 深化效果
《伊索寓言》是一本非常耐读的好书!再读寓言,选择完成相应的作业:
1、选择喜欢的故事表演给同学欣赏。
2、续编故事:有一天,《蝉和狐狸》中的蝉遇见了《乌鸦和狐狸》中的乌鸦……
3、确定故事的角色,创编一个新的寓言故事。
(六)、意犹未尽 特别推荐
有人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的多的东西。也有人说寓言是一座独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梁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见了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寓言很美,美在简洁,美在内涵,美在语句。
1、继续读《伊索寓言》
(1)《伊索寓言集》有许多版本,选择合适自己的一本进行阅读,要持之以恒,读完整本书。
(2)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如果是自己的书,可以在书上圈圈划划,也可以在书上随手记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如果是借来的书,就要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作记录,也可以自制读书卡片,抄写点明故事寓意的语句,采用多种方式留下自己读书的痕迹。
(3)制订读书计划,坚持每天必读,根据自己的情况规定一个时间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整本书读完。
2、另推荐《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克雷洛夫寓言全集》、《希腊寓言》
(七)、成果展示
1、以小组为单位,将读书卡粘在事先准备的白纸上作为一份小报。
2、将小报贴在读书栏上,在全班展示。
读《伊索寓言》学案 篇12
      [教学目标 ]
    1、探讨中心意思(借助重点语句的理解弄清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2、深入思考,读懂有个性特色、有思想深度的作品。 
    3、走近钱钟书。 
[补充资料]
    钱钟书在清华读书时就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当学生时,就被人们视为老师的“顾问”,他读书之多,中英文功底之雄厚,远远超出了他的同龄人。也有敢于质疑的精神,曾指出当时学术界颇有影响的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源流》一书的瑕疵,震动文坛。(“他记忆精博,思力敏锐,辩才无碍”。“他随时都在动脑筋,读书的时候是他思想最活跃的时候,所以每读完一书,其精神实质全被吸收……最难得的是好学不倦,不论处什么环境都手不释卷……他好比一个精神世界的美食家,什么品种的美味都要尝一尝。” --郑朝宗《怀旧》) 
    另外参看课文后面的附录。重点强调并推荐其长篇讽刺小说《围城》。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方法]
    研读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 读全文,说说初读感受和读文疑点。 
(二) 探讨性阅读,读懂较有难度的文章,如何深入?
1、 主要暗示语句的寻找(寻找解读文章的钥匙――点睛之处):文本总有语句告诉你作者到底要表现什么思想,关键是把这些话找出来体会分析。
2、 中间部分的材料各表现作者的什么见解?它与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何联系?
(三) 具体深入的问题: 
    1、 从标题看,文章是读后感,那么作者读后究竟对《伊索寓言》持什么态度? 
    《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2、 文章一、二、三段的作用?作者对人类的“进步”、“现代文明”持什么态度? 
    作用是通俗地解题:说明人们为什么喜欢;持讽刺与否定的态度――越来越狡猾,越来越复杂,却自以为是“智慧”。 
    3、 蝙蝠的故事:――可鄙的自高自大!(蝙蝠是冒充同类,而人,却总要找到比同类强的理由和资本,在任何场合都想傲视别人,自高自大) 
    4、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可笑的是非定论!(故事中是扬蚂蚁贬促织,而人世间同样的事情该赞扬谁?世间的是非已不再那么可以简单判断) 
    5、 狗和它的影子的故事:――可恨的无知狂吠(在狗的身上看到了如狗一般狂吠乱叫,惹不得的无自知之明的人) 
    6、 天文家的故事:――虚荣的自欺欺人!(不甘心下台下野下面子,寻找理由聊以自慰) 
    7、 乌鸦的故事:――可悲的嫉妒心理(自己没有优点,也不甘心认可别人。自己得不到的好处,也千方百计让别人得不到。谁比自己好就打击谁对付谁,以求遮丑遮羞) 
    8、 牛跟蛙的故事:――可怜的自我陶醉(“Q”劲十足,不思进取) 
    9、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为富不仁!(越肥越富的人,越是不肯付出) 
    10、狐狸和葡萄的故事:――贪得无厌,不知满足;为保所得,狡猾诉苦。 
    11、驴子跟狼的故事:――伪善皆是。(打着伪善的幌子干尽坏事的大有人在) 
(四)启示:读书的价值在于思考! 
    让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自己对《伊索寓言》以及寓言故事的作用的意见。未必要赞同作者文章里的观点,却应当从中明白一个道理:读书的目的不是尽信书本,而是促自我思考,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见地。 
  
    小结:理解文章的关键和汲取借鉴的关键在于弄清几个对比关系: 
    人们怎么看待《伊索寓言》――――――作者怎么看待《伊索寓言》(把握文章主旨) 
    伊索怎么说―――――――――――――作者怎么说(读懂文章材料) 
    钱钟书怎么读文―――――――――――  我自己怎么读文(敢于质疑,善于思考)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
(一)谈读本文的感想(不拘一格,各抒己见。)
(二)作者生平轶事 
      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因他周岁“抓周”时抓得一本书,故取名“钟书”。 
     钱钟书出生于诗书世家,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中学时擅长中文、英文,却在数学等理科上成绩极差。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仅得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其中英文更是获得满分,于1929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在这一时期,他刻苦学习,广泛接触世界各国的文化学术成果。1933年大学毕业。1935年和作家、翻译家杨绛结婚。同年考取公费留学生资格,在牛津大学英文系攻读两年,又到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一年,于1938年回国。曾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 
      钱钟书深入研读过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览和研究,著有多部享有声誉的学术著作。他的散文和小说也很出色,特别是长篇小说《围城》,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可谓家喻户晓。 
      钱钟书从小就聪明过人,但他的天赋主要表现在文学上。他喜欢随心所欲地自由发挥,特别不愿意按部就班地逻辑推理,因此对数、理、化等课程深恶痛绝。钱钟书进入中学读书后逐渐喜欢上了英语。钱钟书所在的中学是美国圣公会办的教会学校,大部分课程都是用英文讲授。他的英语成绩很好,但是他从不上英语课,也不看英语教科书,上课也不记笔记,而是低头看外文原版小说。因此,他的英文几乎完全靠自学,充分表现了他卓异的语言天赋。 
    尽管学习成绩很好,但在生活方面,钱钟书确实有点“痴气”。比如,他总分不清东西南北, 一出门就分不清方向;穿衣服不是前后颠倒,便是内外不分。最出洋相的是上体育课,作为领队,他的英语口令喊得相当宏亮、准确,但他自己却左右不分,不知道该怎么办。口令喊对了,自己却糊里糊涂不会站,常常闹得全班哄堂大笑,自己却莫名其妙。聪明过人却又时常“糊涂”,这就是叫人难以捉摸的钱钟书。(参见孔庆茂著《钱钟书》,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年版。)
      钱钟书学识渊博,记忆力惊人。在清华大学读书时,他就与吴晗、夏鼐被誉为清华“三才子”。与陈衍老人的交往更体现了这一点。陈衍,号石遗,晚清“三大诗人”之一,在当时的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石遗老人对当时的诗人学者甚少许可,但是对钱钟书却另眼相看。每年寒暑假钱钟书从清华回无锡,石遗老人都要邀他去自己家。有一次,石遗老人说起清末大诗人王  运:“王  运人品极低,仪表亦恶,世兄知之乎?”钱钟书对曰:“应该是个矮子。”石遗笑说:“何以知之?”钱钟书说:“王死时,沪报有滑稽挽联云‘学富文中子,形同武大郎’,以此得之。”石遗老人点头称是。又说王 运的著作只有《湘军志》可观,其诗可取者很少,他的《石遗室诗话》中只采用某两句,但已记不起是哪两句了。钱钟书马上回答:“好像是‘独惭携短剑,真为看山来’”。石遗老人不由得惊叹:“世兄真是好记性!” (出处同上)
钱钟书先生作为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成就举世瞩目。晚年的钱钟书闭门谢客,淡泊名利,其高风亮节为世人所称道。 
有位外国记者曾说,他来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万里长城,二是看钱钟书。他把钱钟书看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还有一个外国记者因为看了钱钟书的《围城》,想去采访钱钟书。他打了很多次电话,终于找到了钱钟书。钱钟书在电话里拒绝了采访的请求,并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鸡呢?” 
      中央电视台开辟了一个面对大众的颇受欢迎的《东方之子》栏目,许多人拚死往里钻,以一展“风采”为荣,但当节目制作人员试图去采访钱钟书时,却遭到了他坚决的拒绝。美国一所著名的大学想邀请他去讲学,时间是半年,两周讲一次,一次40分钟,合起来大约是8 个小时的时间,而给予的报酬是16万美元,但钱钟书丝毫不为所动。还有人在巴黎的《世界报》上著文称:中国有资格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非钱钟书莫属。 钱钟书对这个评价不但不表示接受,反而在《光明日报》上写文章质疑诺贝尔文学奖的公正性。 
                  (参见胡中原《悼念钱钟书先生》,《温州晚报》1998年12月27日)
      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按照钱钟书先生遗愿,先生后事一切从简,遗体由两三个亲人送别就行了,不举行任何悼念仪式,不保留骨灰,并恳辞花篮、花圈。 
      火化当天,在现场送行的,始终只有20多个人,包括钱钟书的女婿、外孙、外孙女,他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一些朋友。还有一些人是听说后自愿赶来的。 
      钱钟书的遗孀、著名学者杨绛把一小朵紫色的勿忘我和白玫瑰放在钱钟书的身体上。火化间的门关上时,别人劝她离开,她说:“不,我要再站两分钟。”她眼睛里隐隐有泪花。
     钱钟书的遗体火化后,根据他生前的意愿,骨灰就近抛洒。  
  “这样的大学者,代表了一个时代。如果大家都知道了,光海外来的,可能就会有上千吧?”社科院外文所的薛先生说。  
      钱钟书走了,我们还是读他的书吧。先生就活在书里。 
(三)介绍钱钟书的名言 
    1、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 
    2、人谓我狂,不知我之实狷。 
    3、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 
    4、打狗要看主人面,那么,打猫要看主妇面了。 
    5、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 
    6、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 
    7、笑的确可以说是人面上的电光,眼睛忽然增添了明亮,唇吻间闪烁着牙齿的光芒。 
    8、假道学的特征可以说是不要脸而偏爱面子。 
    9、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不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 
    10、如果你吃到一个鸡蛋,觉得好吃,你又何必去认识下蛋的母鸡呢? 
    11、人生像一座围城,城外面的人拼命想进来,城里面的人拼命想出去。 
(四)作家与作品 
      钱钟书在学术著作方面主要有《谈艺录》、《管锥编》、《宋诗选注》等,其中《管锥编》突破了许多人文学科领域,将中西文化和文学做了很多有意义的比较和研究,融广博的知识和精卓的见解于一体,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钱钟书同时还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等。无论他的散文或小说,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尤其是长篇小说《围城》,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已被译成多种外文。《围城》以留学生方鸿渐回国后的恋爱纠葛和寻职经历为线索,展现抗战时期的大都会、小城镇以及高等学府的生活图景,刻画了一群独特的知识分子,讽刺了文人陋习。因此,《围城》享有“新《儒林外史》”之誉。 
      本文选自钱钟书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这部散文集除本篇外,还收有《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窗》、《论快乐》、《说笑》等,共计10篇。 
(五)作品赏析 
      本文选取了《伊索寓言》里的9个寓言故事,别出心裁,从大家熟悉的故事中引发新意,观点新奇,但又言之有理,令人叫绝。通过本文,作者告诫读者,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也变得更加狡猾,我们必须有所提防,才能避免上当受骗。文中提出了很多警世哲理,值得用心体会。 
      关键知识点 
      钱钟书,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著名学者,代表作有小说《围城》、学术著作《管锥编》等。 
      补充知识点 
    1、《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的作者相传是古希腊寓言家伊索。他擅长编讲浅显易懂而寓意深刻的故事。所讲故事陆续经过后人加工,写成诗和散文,最后由拜占廷僧普拉努得斯汇编成现今流行的《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其中一部分(如《狼与小羊》、《狮子与野驴》等)用凶恶的动物比喻人间的权贵 ,嘲笑和鞭挞奴隶主阶层,反映了平民及奴隶的思想感情。另一部分(如《乌龟与兔》、《牧人与野山羊》等)则总结了生活经验,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伊索寓言”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流传广,影响大。 
    2、卢梭与《爱弥儿》 
      卢梭(1712~1778),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法国“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困难条件下坚持自学,终于成为博学多才的平民知识分子。《社会契约论》是卢梭论述其政治思想的代表作,阐述了“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的思想,以及人民有权推翻暴君、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思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集中表现在《爱弥儿》一书中。这部书是他用20 年时间思考、3年时间写成的。在《爱弥儿》这部闻名世界的论教育的著作中,卢梭根据他的唯物主义感觉经验论的认识论思想,提出了按照人的认识发展过程和自然法则,对他所假定的教育对象“爱弥儿”进行教育,使其身心自由发展的“自然教育”理论。但是,《爱弥儿》一出版就和它的作者一起遭到了厄运,法国议会正式裁决《爱弥儿》为异教邪说,并立即签发逮捕令,要将卢梭打入监牢。
      历史是公正的。《爱弥儿》很快便被世人所认可,它所论述的教育理论,在教育史上引起了一场伟大的革命,给后人以很多有益的启发,以致于歌德称颂它为“教育的自然福音”。 
    3、钱钟书的幽默与睿智 
      钱钟书学问博大精深,通贯中西。其作品机智隽永,无处不体现出作者的幽默与睿智。略举一例。《围城》中方鸿渐留学快要毕业的时候,迫于父亲和岳父的两面夹攻,才知道留学文凭的重要,“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的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随后,方鸿渐骗了一个爱尔兰骗子的假文凭,还吓唬了这个骗子。作者议论道:“这事也许是中国自有外交或订商约以来惟一的胜利。”这些文字既有不落俗套的比喻,又有精辟警世的议论,文章幽默又耐人寻味。 
     要达到这种幽默,必须睿智。幽默与睿智,相辅相成,钱钟书兼而有之;二者缺一,就不是完整的钱钟书了。 
    4、钱先生与孔方兄 
      姓钱的钱先生,一生似乎没有真穷过,也似乎没有发过财,应该说他是一位精神贵族。困居上海孤岛写《围城》的时候,他窘迫过一阵,辞退保姆后,由夫人杨绛操持家务,所谓“卷袖围裙为口忙”。那时他的学术文稿没人买,于是他写小说的动机里就多少掺进了挣钱养家的成分。一天500字的精工细作,却又绝对不是商业性的写作速度。这时,全靠黄佐临导演上演了杨绛的四幕喜剧《称心如意》和五幕喜剧《弄假成真》,并及时支付了酬金,才使钱家度过了难关。 
      时隔多年,黄佐临导演之女黄蜀芹所以独得钱钟书亲允,开拍电视连续剧《围城》,实因她怀揣老爸一封亲笔信的缘故。钱钟书是个别人为他做了事他一辈子都记着的人,黄佐临40多年前的义助,钱钟书40多年后还报。 
      进入80年代,从天上往钱家掉钱的事接二连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邀请钱老讲学,开价16万美金,交通、住宿、餐饮免费提供,可携夫人同往。钱钟书拒绝了,他对校方特使说:“你们研究生的论文我都看过了。就这样水平,我给他们讲课,他们听得懂吗?” 
     英国一家老牌出版社,得知钱老有一本写满了批语的英文大辞典,派出两个人远渡重洋,叩开钱府的大门,出以重金,请求卖给他们,钱老说:“不卖!” 
      对送进家门的硬通货不屑一顾的人,忽然有一天玩兴大发,要做一回富翁。那是1979年冬,钱钟书收到四册《管锥编》的8000元稿费,10元一张,显得挺厚。钱钟书把钱一分两半装进两个纸袋,一边拍打着一边对杨绛说:“走,逛商场去!揣着钱不买东西做一回富翁。” 
      不知道是衣服的钱袋鼓呢还是找到了富翁的感觉,钱钟书看上去昂首挺胸,杨绛宛如保镖护驾,一边走,她一边提醒:“注意提防小偷。” 
      古典文学组的人找钱老借钱,他问:“你要借多少?”答:“1000元。”钱钟书说:“这样吧,不要提借,我给你500元,不要来还了。”同一个人第二次来借,他还是如法炮制,依旧对折送人。 
      他当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编者注)期间,给他开车的司机撞伤行人,找到钱老想借医疗费。钱老问明情况,说:“需要多少?” 
      司机答:“3000。” 
      钱老说:“这样吧,我给你1500,不算你借,不用还了。” 
      “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会迷信这个东西吗?”他指着孔方兄的怪脸说。
                                                                    (张建术) 
    5、年登大耋,名满天涯 
     钱钟书先生的家位于国宾馆附近的南沙沟,那是国家统一盖的“部长楼”。钱老家里简朴极了,20平方米的书房,光光的黄木地板,没有地毯。一张写字台,一把靠背椅。写字台上堆满书籍和信件,旁边一只竹木躺椅,是他休息用的。对面摆着十分简易的沙发和茶几。这就是钱老那许多博大精深的撼世之作的诞生地。 
      今年86岁的钱老,和许多学者一样,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额头硕大,言谈惊人。但又和许多学者不一样。他决不迎合,决不讲违心话干违心事,岿然于自我。他和夫人杨绛生活得有滋有味,潇洒自如。两位大学者、大作家夫妇之间既温馨和谐,又互相尊重。这是典型的中国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缩影,钱老和夫人常常坐在家中谈天说地、读书写字,乐趣融融
[1] [2] 下一页
读《伊索寓言》学案 篇13
语言基础知识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方格内。 寓言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2.给下列多音注音组词。铺 ( )___ 喝 ( )___( )___ ( )—— 强 ( )___ 倒 ( )____( )___ ( )_____背 ( )___ 吐 ( )__( )__ ( )__3.给下列短语加上恰当的量词。五__寓言 一__店铺 一__雕像 一__蝉 一__狗 一__肉 一__口袋 一__镜子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欠妥的一组是( )a.无奈之下,只得甘拜下风。甘拜下风:佩服别人,自认不如。b.欲求防患未然,莫如深谋远虑。防患未然:防止不要发生这样的事。c.本则寓言于贪慕虚荣,妄自尊大者,确是当头棒喝。当头棒喝:当头一棒或大声一喝,促其领悟。比喻促人醒悟的警告。d.此辈视而不见自身缺陷,无端索垢求疵,非议他人。无端:无缘无故。5.选词填空。蚊子着__号角,向狮子飞__过去,专__对方的鼻子和四周无毛的地方__。狮子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__破了,也没能__住蚊子。(奏 冲 拣 啃 挠 抓 吹 扑 挑 咬 逮 捉 叮)语言表达训练6.《嘴里衔肉的狗》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7.给《蚊子和狮子》安排一个与课文不同的结局。8.下面语段中划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在横线上。 一天,有位父亲带着小儿子去乡下旅行,(1)想让他认识一下穷人是怎样生活的。旅行结束后,父亲问:(2)“你知道这回穷人是怎样过日子了吧?”儿子回答:“我发现咱家仅有一个水池通向花坛的中央,可他们竟有一条望不到头的小河;(3)我们的花园里仅有几盏灯,可他们才有漫天的星星;我们的院子只有那么一点儿,他们的院子却有整个农场那大!”儿子说完,父亲哑口无言。儿子接着说:(4)“感谢让我明白了我们有多么贫穷!”(1) (2) (3) (4)9.请为下面这则新闻拟—个标题。(20字以内)本报讯 母亲节前夕,一位姓陈的女士突然收到10岁女儿的来信。在信中,火辣的歌词着实让陈女士迷醉了一回。 昨日下午,陈女士向记者展示了这封独特的祝福信:色彩鲜艳的图案和文字装满了整页白纸,其中最火辣的就是摘自流行歌曲的表白语:“今生因你痴狂,此爱天下无双!””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你是我的玫瑰,你是我的花,你是我的爱人,是我的牵挂!’’信纸的一角,机灵的女儿也没忘了“顺便”检讨一下学期考试成绩不理想的问题。 女儿称,劳动节和母亲节连着到来,她便想出这种特别的方式来感谢母亲。她还拿出自己一直舍不得用的压岁钱,为妈妈买了一束漂亮的康乃馨。10.如果你是皮埃尔先生,在下面情景中,你将怎样得体而幽默地要回自己的大衣? 饭厅内,皮埃尔发现一个客人错穿了他的大衣,于是异常谦恭地碰了碰这位顾客:“对不起,请问您是不是皮埃尔先生?” “不,我不是。”那人回答。 “啊,”皮埃尔舒了一口气,“__________”二人相视一笑,客人愉快地脱下了大衣。11.请阅读下面几段文字,概括出你得到的信息。(1)今年,复旦大学在自主招生中,不仅看重考生的学业成绩,还对考生进行了严格的面试,然后才决定是否录取。(2)今年举办的“隆力奇”杯第十二届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除了评判选手的歌唱水平外,还有综合知识问答这一环节,虽然只占1分,却往往成为影响选手排名的关键。(3)5月中旬,法国敲定了进军德国世界杯的23人大名单,在预选赛中表现突出的球星皮雷,因在赛场上与人有过争吵而未能入选。(4)首届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学生谢彦波,被人们称为“神童”、“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因不能处理好与导师的关系,被迫中途结束了在美国的留学生涯。你得到的主要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课内同步阅读比较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12-18题。【甲文】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选自《伊索寓言》)【乙文】在秦汉时期,中国的西南地区聚居着许多少数民族部落,其中有一支叫做“夜郎”。夜郎部落的首领被称为“竹王”。传说很久以前,有人在当地的一条江面上发现一节竹筒顺水飘来。他把竹筒剖开,里面躺着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就是夜郎国的第一个首领。到了汉朝,夜郎等部落纷纷脱离中央政权独立称王。夜郎部落的首领自封为夜郎侯。由于交通不便,夜郎人世世代代深居山里,从来没有人走出山去,加上附近的几个部落都没有夜郎的人多,于是夜郎侯认定自己的国家是天底下最大的了。有一次,夜郎侯带着随从走到一座高山前,他仰望着山顶,得意地说:“你们看,夜郎国的山多么高,难道天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随从们齐声回答:“肯定没有了!”夜郎侯又来到一条大河边,他望着滚滚的河水,傲慢地说:“你们看,夜郎国的河多么宽,难道天下还有比这条更宽的河吗?”随从们又齐声回答:“绝对不会有了!”于是夜郎侯更加觉得夜郎国了不起,更加自高自大起来。公元前122年,汉武帝派使者去印度联络国事。使者途中经过夜郎国,被那里的人围住询问。当使者向他们说明自己的身份时,夜郎人惊讶地问道:“汉与夜郎哪个大?”使者听了哈哈大笑,说:“大汉王朝有州郡几十个,夜郎国还远远不及一个郡,你们说哪一个大呀?”夜郎人听了全都目瞪口呆。(选自《史记·西南夷列传》)12.甲文是 故事,乙文取材于 故事。两篇文章都寄寓深刻的道理:甲文讽喻 ;乙文中“夜郎自大”后来比喻 。13.甲、乙文都以 为主,间用 ,不过甲文结尾用一句 性的话,点明文章主旨,这种表达方式是乙文没有运用的。14.甲、乙文都以传神之笔描写人物的表情,如甲文中用一个“ ”字描写赫耳墨斯的表情,乙文中用“ ”、“ ”两个词语描写夜郎侯的神态,使形象更显得真切。15.甲、乙文都巧妙地运用了对比中的 手法,如甲文中“ ”,乙文中“ ”,具有____意味。16.甲文开头写“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他有这个想法,也就是甲文结尾所说的“ ”和乙文中所说的“ ”。17.甲文用简短的心理描写,深入揭示了赫耳墨斯 ______的性格,使人洞见其内心的 。乙文用生动的对话(语言描写)描写,写出了夜郎侯和随从们 的性格。18.甲文中雕像者最后回答后,不写赫耳墨斯的反应,更 。如果要写赫耳墨斯听了回答后的反应,可用乙文中“ ”这个词语。课外拓展阅读阅读下文,回答19-23题。衣 衫①有一天,美和丑在海边邂逅,她们互相怂恿:“咱们到海里去游泳吧。”②于是她们脱下衣衫,在海水里游泳。过了一会儿,丑回到海岸上,穿上本来属于美的衣衫,径自走她的路了。③接着美也从海里出来了,找不到自己的衣衫。她又太羞怯,不敢赤身裸体。于是她只好给自己穿上本来属于丑的衣衫。美也径自走她的路了。④所以,直至今日,世上的男男女女,错把丑当作美,美当作丑。⑤然而,有些人看见过美的真面目,尽管她穿错了衣服,他们还是能认出她来。有些人认得丑的真面目,衣衫蒙骗不了他们的眼睛。 (选自《流浪者》)19.根据上下文,推断下列词语。①邂逅:②怂恿:20.这篇文章共有5段,可分作三部分。请用“‖”在下面划分。① ② ③ ④ ⑤21.“世上的男男女女,错把丑当作美,美当作丑。”揭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22.这篇文章的中心是什么?23.从内容和表现形式来看,这篇文章的体裁是________。(供选择词语:童话、神话、寓言) 语言基础知识1.略2.铺 (pū)铺张 喝 (hē)喝水(pù)店铺 (hè)喝彩 强 (qiáng)坚强倒 (dǎo)倒闭(jiàng)倔强 (dào)倒立背 (bēi)背负 吐 (tǔ)吐气(bèi)脊背 (tù)呕吐3.则 家 尊 只 条 块 只 面4.b解析:“防患未然”的意思是在灾害还没有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5.吹 扑 挑 咬 抓 逮 语言表达训练6.人越是贪得无厌,最后往往一无所得。7.蚊子撞到蜘蛛网上,一动也不能动。它有战胜狮子的经历,而今要死在蜘蛛的手里,真是难过极了,懊悔极了。它懊悔自己战胜狮子以后太得意忘形了。这时,蜘蛛一步步向蚊子爬了过来,张开大嘴,蚊子闭上眼睛等待着那可怕的时刻。就在这时,从那棵高大的松树上掉下一滴松脂,不偏不斜正好落在蜘蛛身上,顷刻,蜘蛛就被松脂包住了,再也动弹不得。由于松脂的重量,蜘蛛网被拉破了,蚊子也因此得救了。解析:这一题是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求异思维。要注意想象的合理性。8.(1)词浯误用。将“认识”改为“见识、了解” (2)语序不当。"这回”应放到句子的前面。(3)关联词搭配不当。“才…改为“却”。(4)成分残缺。在“感谢”后加上“父亲”,/加上“他”、“他们”、“生活”均可。解析:只要修改正确、符合文意就可以。9.母亲节一10岁女孩用火辣歌词表达对母亲的爱。10.示例:那我没弄错,我就是他.您错穿了他的大衣。解析:要注意答案要得体、幽默、通顺。11.现代社会更看重人的综合素质(或“德才兼备”、“全面发展”)课内同步阅读12.寓言 历史 自命不凡爱慕虚荣者的一文不值 愚昧无知,自以为了不起13.叙述描写 议论14.笑 得意 傲慢15.反衬 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大汉王朝有州郡几十个,夜郎国还远远不及一个郡 讽刺16.爱慕虚荣,自高自大17.自命不凡 卑劣 妄自尊大18.耐人寻味 目瞪口呆课外拓展阅读19.①偶然相见②鼓动别人做某事(通常指不好的事情)20.①‖②③‖④⑤21.世上有许多人在分辨美与丑时,往往只看外表。22.认识美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其本质。23.童话
读《伊索寓言》学案 篇14
《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三则伊索寓言学完了,回想这课的教学轻松却不失深刻。三个短小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让人情不自禁地要循着故事情节读下去。故事结尾,一句精炼的话语道出寓言的深刻内涵,引发学生去思考,去回味。为了使得教材的有效性得以更好的发挥,我在教学中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1.填补文本空白。寓言故事的短小,也就常常会有一些可供学生进行想象的空间存在。例如《狐狸和葡萄》一课,当狐狸想尽办法也没吃到令它直流口水的葡萄时,它的内心世界一定有着丰富的话语。于是我就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想象。学生兴趣来了,尽情地交流之后,故事的寓意也就自然显现出来了。
2.用好肢体语言。在语言故事《牧童和狼》中,先后写到了牧童的两次大叫。我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体会,自己琢磨这两次的大叫有什么不同。有所体会之后,让学生开始表演了。最后在出色的表演中学生揣摩到了牧童的心理,肢体语言传递出的是他们对牧童否定,对寓意的深刻领会。
3.注意故事对比。《蝉和狐狸》与我们曾经学过的故事《狐狸和乌鸦》有其相似之处,但一贯被视为狡猾的狐狸在这则故事中没能实现自己的心愿。抓住这个不同结局,我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乌鸦会上当而蝉没有呢?这个以旧带新话题吸引了学生,他们便在品味故事文字的同时,自觉地探究出蝉的聪明所在,也就是故事想告诉我们的深刻寓意。
《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由于教学进度上和同规班级差了两课时,所以打算今天一节课把《伊索寓言》上完。仔细阅读这篇课文,感觉比前面的《成语故事》要简单,简单之处在于:三个成语故事的道理要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自己感悟,而本文的三个故事不仅情节简单,而且文章的最后都用精辟的语言把寓意揭示了出来,似乎不需要老师讲过多的内容。于是,课就这样进行了。我打破了常规的做法,把三个寓言混在一起讲,也就是先熟悉故事情节,再分别理解寓意。故事情节自然没有问题,因为主人公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物(狐狸、蝉、狼),而且这些故事在学生还没有入学的时候就已经被当做睡前故事听过许多遍了。而在揭示寓意的时候,学生虽然能很快地找到表示寓意的句子,也能很流利地读出来,甚至结合课文内容也可以说出自己的理解。但是,我们知道,故事所要揭示的道理已经不能再局限在课文中,局限在几个动物的身上,它要求学生深刻理解,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所以,当我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对三句话的理解,学生竟然目瞪口呆,无法回答。我突然认识到:学课文就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不能太过简单地看待看似简单的问题,否则,学生的学习是虚的,是无效的。
《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寓言,是通过一个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给人以启示。寓言像一座独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纷繁复杂的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中,去感悟生活的内在意义。我们本课的教学目的,就是在理解寓言故事的前提下,品味寓言的语言,感受寓言的简洁美、内涵美和语言美。
本课的三则寓言,表面上看浅显易懂,我采用了短课文长教,浅课文深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咬文嚼字”品出内涵,品出味道。
1、体会语言文字的美。
比如,经过“垂”和“挂”的比较,反复推敲,细细品味,精心筛选,觉得只有“垂”字最为恰当地表现了沉甸甸的成熟了的葡萄缀满了葡萄藤的景象。小学生通过品词品句,领悟了语言文字的优美。
其次通过语言文字的品味,归纳出伊索寓言的特点。更进一步要求,根据其特点,开动脑筋自如地运用语言文字来改写、续写、编写寓言。那就惟有老老实实、扎实实地做到“读书为本”。所以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得到道理的领悟
通过品读语言,提高学生语言的表现力。这样更感性一些,能上得更有语文味。在课堂评价语言上,我更注重了倾听和及时评价,更注重抓住细节,不同角度地评价。评价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减少了平日里比较随意的评价
2、充分发挥想象。寓言故事的短小,也就常常会有一些可供学生进行想象的空间存在。
如《狐狸和葡萄》一课,狐狸会想尽办法吃葡萄,于是我就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想象,学生兴趣来了,尽情地交流:
有的学生说:它先助跑一段路,然后猛地跳起来,但却失败了。
有的学生说:它拿来一根棍子去敲葡萄,可葡萄架太高,还是不能够着。
有的学生说:它用向葡萄扔小石子,可它的瞄准水平实在太差,一个也没有砸下来。
还有学生说:它去爬葡萄架,可支葡萄架的棍子太细太软,它的爬树的本领又不行,几经努力还是失败了。
学生的想象力让我欣喜,然后我再让学生体会狐狸此时的心情,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了前面充分的理解作铺垫之后,故事的寓意学生自然而然就说出来了
3.注意故事对比。
《蝉和狐狸》与我们曾经学过的故事《狐狸和乌鸦》有其相似之处,但一贯被视为狡猾的狐狸在这则故事中没能实现自己的心愿。抓住这个不同结局,我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乌鸦会上当而蝉没有呢?这个以旧带新话题吸引了学生,他们便在品味故事文字的同时,自觉地探究出蝉的聪明所在,也就是故事想告诉我们的深刻寓意。
4、改编故事,深层消化。
在学完《牧童和狼》这一则寓言以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撒谎”的小故事,写一篇令自己反省的短文,注意学习寓言的语言之简洁美、内涵美和语句美。“读”“写”是紧密联系的,在读中学写,把读中学到的写作技巧及时运用到写作之中,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师的又一重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