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
《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精选12篇)
《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 篇1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
执教:程红兵
评析:钱伟康
师: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包括怎么称呼他,怎么说他的。
生:“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是全家的恐怖”,“花花公子”。
师:“花花公子”是对于勒的评价吗?
生:不是。花花公子是说有钱人家的子弟,而于勒家不是,于勒家比较穷。
师:对,请继续找。
生:坏蛋、流氓、无赖。
师:这是直接指于勒吗?
生:不是,这是就一般情况说的,但实际上暗指于勒。还有“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于勒”,“他可真算得上一个有办法的人”,“这个小子”,“他是个法国老流氓”,“这个家伙”,“这个贼”,“那个讨饭的”,“这个流氓”。师:很好,这个同学找了很多,还有没有?
生:“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师:对,这几句话很重要。现在我把同学们找的主要的板书在黑板上。
板书:
全家唯一的希望
全家的恐怖(坏蛋、流氓、无赖)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
这个家伙这个贼、这个流氓
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请同学们把这些评价分分类,分类的标准是哪些话是在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说的,并说说是什么情况,他们对于勒又采取了什么态度。请按时间顺序说。
生:“分文不值的于勒”,“全家的恐怖”是在同一种情况下说的,因为于勒把自己应得的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师:对,占了钱。他们对于勒采取什么态度?
生:把他赶走了。
师:你怎么知道是赶走的?
生:课文用“打发”一词,可知是把于勒赶走的。
师:下面依次有哪些话是在同一情况下说的?
生:“全家唯一的希望”,“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是在他们接到于勒两封信以后说的。师:信中哪些话导致他们这么说?
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发了财……一起快活地过日子。”
师:于是这一家人每到星期日干什么?
生:到海边的栈桥上等于勒回来。
师:这位同学说“等于勒回来”,这个“等”字用得好不好?请说说道理。
生:不好,“等”字不能说明这一家人此时热切盼望于勒回来的心情
。师:你认为应该用什么词?
生:应该用“盼”字。
师:很好,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个“盼”字,文章哪些细节体现了“盼”字?
生:“父亲总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师:于勒在不在这只船上?
生:不在。
师:你怎么知道?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生:“竟”表示意外,父亲希望于勒能出乎意料地来到身边,表现了他急切盼望的心情。
师:说得好。真是望眼欲穿,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刻相见。还有什么细节体现“盼”?
生:“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
师:这句话是体现“盼”吗?
生:这句话主要体现这家人高兴、得意,还有几分骄傲的心情,把信给别人看,为了炫耀。
师:还有什么细节体现“盼”?
生:“果然,10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
师:很好,10年时间丝毫没有减少他们的希望,反而增加了。还有吗?
生:“对于勒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这笔毫无着落的钱竟然列入了他们的开支计划,可以看出他们急切盼望于勒回来的心情。
师:这位同学分析在理。文中还有一个细节充分体现了急切盼望的心情。请同学们认真看。生:“那时候大家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
师:他们真的看到了吗?
生:没看到,是他们脑海中出现的幻觉,人到了急切的程度才会出现幻觉。
师:说得好,这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再看其他几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生:最后几句话是在见到于勒时说的,当他们发现于勒是一个穷水手时,菲利浦夫妇就大骂于勒是贼是流氓。
师:是当面骂的吗?
生:不是,是背着于勒骂的。
师:为什么要背着?
生:生怕于勒重新拖累他们,同时也生怕好不容易找到的女婿知道这件事,因为这位女婿是冲着于勒那封发财的信才下决心求婚的。
师:后来这一家人又怎样了?
生:为了避开于勒,他们改乘另外一条船
。师:我们把情节理一下,请看板书:
赔钱……盼
占钱………赶
有钱……赞
没钱………骂 避
从以上板书可以看出,小说情节不长却也曲折起伏,特别是后面情节的安排,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如果我们把课文分成两大部分的话,应该分在哪里?
生:从开头到旅行之前为第一部分,从动身旅行到最后为第二部分。
师:我用一幅对联概括两大部分的内容: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这家人盼于勒,盼了十年,希望与日俱增,甚至在脑海中出现了幻觉,明明远在天边,却如近在眼前,把骨肉同胞当成摇钱树,为了用于勒的钱订了上千种计划。一朝相逢,期望中的富翁变成了穷水手于勒,他们失望沮丧,本是同根生,相逢就是不相认,骨肉兄弟如同陌生的路人,前后之间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切因为什么?这幅对联少了一个横批。请同学们来拟。
生:人不如钱。
师:请解释一下。
生:于勒这个人还不如钱重要,盼于勒是假,盼于勒的钱是真
。师:有道理。还可以从这件事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来考虑。
生:“金钱至上”,盼是因为有钱,避是因为没钱,在人们的眼中金钱是至高无上的。
生:“世态炎凉”,开始他们热切盼望于勒,后来发现于勒没钱,就避之唯恐不及,根本没有兄弟亲情。
师:同学们拟得非常好,跟老师想的一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由家庭这个细胞看出社会整个肌体的情况,以小见大,可见其主题是深刻的。现在我们再来作第二次分类,看看我们前面找出的评价分别是谁说的。
生:“全家唯一的希望”,“全家的恐怖”,“分文不值的于勒”,“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这些都是大家的看法。“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这个流氓”,“这个贼”是母亲克拉丽丝说的。“这个家伙”是父亲菲利浦说的。“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是若瑟夫说的。
师:很好。这么归类以后,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同一个人前后态度截然不同,母亲克拉丽丝开始极力夸赞于勒,后面又恶意咒骂于勒。师:由此可以看出人物的什么性格?请谈谈你对克拉丽丝的看法。
生:这个人太无情义,满脑子只有金钱,非常自私、势利,只管自己的得失利害。
师:菲利浦夫妇都是小人物,不是十恶不赦的恶棍、坏蛋,但由于他们对待亲兄弟的态度,我们从心底鄙视他俩的人格。还有什么发现?
生:菲利浦夫妇有些不同,克拉丽丝骂于勒是贼是流氓,菲利浦只说于勒是这个家伙,说明菲是有点同情于勒的。
师:这位同学观察比较细致,但我们看看菲利浦是不是同情于勒?为什么?
生:不是,因为菲利浦最终没认自己兄弟,本是同根生,相逢就是不相认,由此看出他也是无情的,他也是以金钱为重的,菲与克只是有点程度不同罢了。
师:很好,具体说说。
生:克拉丽丝更泼辣,更冷酷,更有心计,因而她也更令人讨厌。
师:这一家人都是一个态度吗?你们看看还有什么发现?
生:若瑟夫和他的父母不同。
师:好,我们来齐读文章写小若瑟夫的一段话:从“我看了看他的手”———“我的亲叔叔”。(读略)
师:同学们还没有把文中的感情读出来。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里一共三句话,前二句写谁?
生:写于勒。
师:是谁的目光看于勒?
生:若瑟夫的。
师:我读一下,你们看这目光包含了什么?(师读
)生:目光饱含了怜悯之意,对穷困潦倒的于勒充满同情。
师:第三句是写谁的心理活动?
生:若瑟夫的心理活动。
师:“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三个短语同指一个对象,何以要反复?“父亲的弟弟”是针对谁说的?“我的亲叔叔”强调什么?
生:“父亲的弟弟”是针对父母说的,反映了若瑟夫对父母不认兄弟的困惑和不满,“我的亲叔叔”强调一个“亲”字,表明若瑟夫内心充满侄叔亲情。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遍。(生读)
师:这一遍读出了感情。若瑟夫与父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对比有何作用?
生:突出了双方的性格。
师:对。孩子是纯真的,大人是世故的;孩子是诚实的,大人是虚伪的;孩子是善良的,大人是势利的;孩子是慷慨的,大人是刻薄的。作者为何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
生:表明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希望人们能像若瑟夫一样,多一点同情,多一点友爱,多一点善良,他希望社会能更好一点。
师:好。下课。
【评析】听程老师上的《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感到很有特色,兹略述于后。
1 精选教学切入口。对于小说的一般教法,或从整理故事情节入手,或始于人物形象分析,而程老师却另辟蹊径,他把菲利浦一家对于勒的不同评价作为切入口。由于菲利浦一家对于于勒发迹和落魄的不同的反应,是作品的主要内容和情节,也最能显示人物的思想性格,因此,程老师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和讨论,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把握主题,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世态炎凉和金钱至上的丑恶本质,而且有助于学生对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乃至语言文字的全方位理解,进行整体感悟和整体把握,避免了肢解作品的弊端。
2 充分调动语文因素。既然是文以载道,我们当然应当以文明道,那种贴标签,或是不着边际的架空分析,都是不足取的。请看程老师的示范,他抓住一个“盼”字,引导学生联系小说中大量的细节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切地认识到,菲利浦一家企盼于勒回来,决不是什么亲人团聚,而是在他们看来,于勒能带来世上最为宝贵的金钱;程老师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世态炎凉,又引导学生分析对于勒的不同称呼所包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小见大,细腻至极。这样的阅读分析,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于一体,既使学生掌握了语言文字的表达作用,更使学生受到有益的思想教育。
《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 篇2
教学目的:
1、理解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理解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性格的方法。
教学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
教学重点:
注意把握小说的三要素。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介绍作者。
莫泊桑,世界短篇小说之王,法国小说家,代表作有《羊脂球》、《俊友》。
三、听课文录音。
(理清课文层次,理清故事情节。)
1、盼望于勒。
2、夸赞于勒。
3、巧遇于勒。
3、躲避于勒。
四、小说以什么为线索安排材料?
(以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为线索安排材料诉。)
五、正音,辨字。
(见课文预习提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
理解人物的形象入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本课内容,讲授新课。
三、复述小说的情节。
盼——赞——遇——躲(于勒)。
四、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
阅读课文第96-98页,回答下列问题。
1、菲利普认出卖牡蛎的穷水手就是于勒时,“突然好象不安起来”,这是心里……所致;“他向旁边走了几步”,是想……;“瞪着眼”看女儿、女婿,是怕……。这一系列动作描写,加上表情的描写,层次分明地写出了人物……,……以致……的心理状态。
2、“父亲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别把男孩子惯坏了”主要运用了……的描写方法,提示了菲利普……及菲利普夫人……的心理。
3、母亲亲自看清那卖牡蛎的果真是于勒后,等丈夫确认那个人真是于勒时,她暴怒起来。她为什么突然暴怒起来?……从中可以看出人物的……、……、……的性格。
4、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亲弟弟,我的亲叔叔”,这句话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5、……、……青年人的行动和菲利普夫妇的……、……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五、总结。
小说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提示了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细腻地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提示了小说的主题。
六、布置练习。
完成《掌握语文》中的“语段精读”部分内容。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巩固练习。
教学重点:
加深对小说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出示练习题。
1、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我两个姐姐。
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计较半天。
可是每星期日……多么惊奇啊!
对这三段文字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C)。
A、交代“我”家拮据的家境。
B、交代“我”母亲的思想意识。
C、写“我”家有到海边栈桥散步的习惯。
D、写“我们”一家人盼望于勒。
2、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驶向远方“一句运用——修辞手法,表现了人物的心情。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就走开了。”
(1)母亲为什么暴怒起来?
(2)母亲叫我去付钱的原因是什么?
(3)这段文字刻画了母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 篇3
李 波
在设计教案时,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是至关重要的。为了达到自然而新颖的目的,我时常设计多种不同的导语,然后通过比较、实践来求得最佳的导入效果。以《我的叔叔于勒》一课为例。
《我的叔叔于勒》导入方法一
有一首歌中这样唱道:“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山也还是那个山也,梁也还是那个梁……爹是爹来娘是娘……”我听后感觉很幼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此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当今这个人心浮躁的社会里,似乎只有日月星辰才是亘久不变的,其实血浓于水的亲情也应该在金钱和地位面前岿然不动。但有时这只是人们的一种美好的愿望。很多时候,面对金钱和地位,亲情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看他们的兄弟情意能否经得起时间和金钱的考验。板书课题,学习新课。(这种导入思路加强了课内外的勾连,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学生还没有接触文章之前导入的话,会使学生对文章的认识更加深刻。但这只是教师的个性化的理解,能否激起学生的共鸣,存在不确定性。)
《我的叔叔于勒》导入方法二
在世界文坛上,擅长写短篇小说者比比皆是,但真正称得上大师的,却寥寥无几。19世纪后半叶法国作家莫泊桑是文学星空中灼灼耀眼的一颗巨星。他一生写了约300篇中短篇小说。其中的名篇佳作,令人心驰神往。发表于1883年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这样一篇作品。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我的叔叔于勒》,领略莫泊桑短篇小说的风格、特色和魅力。板书课题,导入新课。(通过交待作者和其创作的风格来导入新课,侧重知识性,这是最传统最常规的导入方法,适合于学生对文章有了一定的了解或初步感知之后。很多名家在设计导入时常常用此方法。但这种说教式的导入,学生不太感兴趣,容易流于形式。)
《我的叔叔于勒》导入方法三
我们有很多同学是独生子女,能告诉我还有哪些同学不是?(学生举手示意)哪位同学愿意为我们介绍一下自己的兄弟姐妹?(请一二位同学介绍)你和自己的兄弟姐妹的关系怎样?如果有一天你和自己的兄弟姐妹在金钱、地位上发生变化,你们的这种亲情还会保持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总结引申)在现实生活中,手足之情并不会像大家想得那样美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体会一下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板书课题,导入新课。(这种导入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可以使学生自觉参与到这种思考中来,容易触发学生独特的个人体验,更容易参与到思考和讨论中去。所以这是一个让学生有话可说并且容易说好的话题,将文本和生活进行链接,触发了学生的情思。)
通过试讲和在实际教学中的验证,第三种方法效果最好,受到学生的青睐。
由此可见,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小小的导入却蕴含着深刻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在我们意蕴丰厚的课堂上,具有很多优化的空间。我们应该不断地拓展思路,更新思想,使我们的课堂贴近生活,走向开放,充满艺术性。
《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 篇4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第78—87页。这是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学习,感受小说所反映的人与人关系的淡漠炎凉,领会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小说明线、暗线交织的结构安排,理解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
2.学习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懂得这些手法的作用。
3.理解侧面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4.领会作者以小见大的创作特点,掌握小说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
1.教师请学生分别按照不同的人称复述课文,一方面梳理小说主要情节,一方面从不同角度理解小说主题。
2.设置问题,使问题逐步推进,带领学生把握小说的叙述线索:
3.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4.教师组织学生自主讨论,评价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能够领会小说中描绘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漠炎凉,感受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
2.学生领悟“我”的善良、纯真,感受“我”对于勒叔叔的同情心,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理解作者铺排的悬念、巧妙的构思,学习小说明、暗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2.领会侧面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深化主题所起的作用。
3.学习心理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难点
1.领会作者选取典型事件、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2.结合现实社会、自身生活经验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突破
1.教师要求学生以不同人称复述课文,从而让学生站在不同人物的角度感受,领会小说主题。
2.学生结合朗读中的感性认识对菲利普夫妇作出评价,同时需要在文章中找出依据。
教学准鱼
教师准备
1.第一课时前,了解莫泊桑的有关作品及写作风格。
2.第二课时前,准备莫泊桑的另一篇代表作《项链》,以供学生对比学习。
学生准备
1.第一课时前,翻,解除生字词的障碍。
2.第二课时前,尝试口头或笔头按照顺叙改写小说,体会与原文有何不同效果;思考教师布置的课后思考题。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结合中国古诗《七步诗》,导入 新课。 1.背诵《七步诗》,体会诗作创作背景。
2.组织学生分组、分人称复述课文。 2.分组、分人称复述课文。
3.设置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握小说叙3.通过教师引导逐步深入小说叙述中心。述线索。
4.引导学生理解小说主题。 4.梳理小说线索,明确小说主题。
5.布置课后思考题。 5.思考课后习题,准备进入下一课时的学习。
一、导入 新课,通过复述梳理小说情节(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请学生集体背诵《七步诗》,讲述古诗的创作背景。 。
2.《七步诗》反映了曹丕、曹植兄弟俩的关系,《我的叔叔于勒》同样叙述了人与人的一种关系,结合相同点,导人新课。 ,
3.组织学生通读课文,梳理小说主要情
节。将学生分组,分别按照“我”、菲
利普、于勒三个不同的人称复述,只
要求复述清楚即可。
1.全体背诵《七步诗》,体会曹植作诗时无奈悲凉的心情。
2.结合教师的讲述,把握课文叙述的重点是“人与人的关系”,进入新课的学习。
3.分组阅读、讨论、交流后,自告奋勇地复述小说主要情节,叙述清楚是基本要求,可适当的加入自己的想象发挥。
二、设置问题。逐步推进,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叙述线索(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对学生的复述作出评点,结合以菲利普为人称的复述,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变化。
2.提问: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变化可以看出他们对于勒态度变化的线索是怎样的?启发:最开始于勒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一部分时,人们打发他去了美洲。
3.提问: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是表现出来的人物行为,如果深入人物内心,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情感变化又是怎样的?
1.通过阅读找出称呼的变化:坏蛋、流氓、无赖à正直、有良心的人à小子、家伙、贼、流氓。
2.根据教师启发,找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变化的线索:打发他走à盼望、赞扬à又骂又躲。
3.在教师的引导下,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理解课文。相互讨论交流后回答: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情感变化的线索是:恐怖à希望à恐怖、仇恨。
三、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小说主题(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分析:于勒的命运变化小说没有直接交待,而是隐含在菲利普夫妇对他的称呼、态度、情感等等变化中,以及辅以老船长的叙述交待的。
2.提问:小说描写这种种变化,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3.提问:小说描写了许多人物形象,那么主要描写的人物是谁?为什么?
4.布置课后思考:主要描写的人物是菲利普夫妇,为何文章标题又为《我的叔叔于勒》?
1.通过小说对菲利普夫妇的描写把握于勒的命运变化:在家行为不正一出外发财一最后穷困潦倒。
2.回答:于勒命运的变化引起了菲利普夫妇的种种变化,反映出当时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淡漠炎凉,即便是亲情也不再能维系什么,更显人情的悲凉。
3.联系上下文思考回答:小说着重描写的是菲利普夫妇。如果正面描写于’勒,那只能反映他在当时社会中的个人遭遇,不能说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漠炎凉,悲剧意味会大大降低。
4.课后思考,为下一节课作准备。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分析小说的结构特点,指导学生领会1.学习小说巧妙、合理的结构安排,掌悬念设置的作用。 握悬念设置的作用。
2.朗读教学,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 2.分角色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
3.学习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刻 3.领会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画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物性格特点所起的作用。4.组织学生自主研讨对菲利普夫妇的4.自主阅读、探讨、评价菲利普夫妇,有评价,深入理解小说主题。 理有据的评价人物形象。
一、引导学生体会小说的结构安排(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通过学生复述的方式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进入新课的学习。
2.提问:于勒的命运变化是小说安排的暗线,作者是怎样一步步接近于勒真实的生活状况的?
3.总结:小说悬念的设置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1.复述课文,从整体上把握小说。
2.通读课文,领会作者在结构上的巧妙安排:父亲那句永不变更的话设置了小说最初的悬念,于勒的最初出场代表着全家的希望。随后在船上相遇的情节,也是安排的一波三折,设置了吃牡蛎、向船长问询的曲折,最后才确定那个穷途潦倒的水手就是于勒。
3.结合课文体会悬念设置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体会作者巧妙、合理的构思。
二、认识小说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采取多种方式请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请学生结合朗读谈谈对菲利普夫妇的看法,要求学生为自己的评价在文中找出依据。
3.提问:菲利普夫妇在由怀疑到确认于勒身份的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小说中是怎样描写的?
1.踊跃参与,在朗读中体会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
2.认真阅读课文,分组讨论,结合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评论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
3.结合课文回答:菲利普先生先是觉得不安,然后和妻子商量,进而向老船长问询,并且在问询时还小心翼翼的绕着圈问于勒的有关情况。菲利普
4.总结:小说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段来刻画人物形象,同时,作者在描写中还很有层次感,人物形象也逐步丰满起来。太太则由害怕到哆嗦到暴怒,态度一步一步的发生变化。
4.通过教师的讲解,深入领会语言、行动、心理等各种描写方式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三、结合人物形象的理解。引导学生自主评价(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出上节课留的课后思考题:主要描写的人物是菲利普夫妇,为何文章标题又为《我的叔叔于勒》?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你对菲利普夫妇的做法有何看法?注意把握评价的标准和尺度。一方面引导学生认识人与人关系的淡漠炎凉;另一方面据文中交待的菲利普夫妇的生活状况理解人物的行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回答:小说的叙述人称是“我”,是从“我”的视角来看待整个事情的发展,因而小说在描写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的同时,还描写了“我”对于勒叔叔的态度。以于勒为文题中心就能引领两种态度,存在对比,同时也包含着作者对“我”的肯定。
2.自主探究、分组讨论,有理有据地发表自己的评价。结合教师的点拨引导,对小说主题形成正确的理解。
本课总结
《我的叔叔于勒》是这个单元中唯一的一篇外国文学作品。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这篇小说结构上巧妙的构思、安排,以及把握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既要注意作品创作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又要把握作品创作的共通之处,从共通处切入,引导学生理解体会。
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点:称呼的变化坏蛋、流氓、无赖à正直、有良心的人à小子、家伙、贼、流氓
明线 :
态度变化 打发他走 à盼望、赞扬à又骂又躲
情感变化 恐怖 à希望 à恐怖、仇恨
暗线——于勒 在家行为不正à出外发财 à最后穷愁潦倒
面: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理解作品主题是欣赏文学作品的关键,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一定要根据作品本身进行文学欣赏活动。对于菲利普夫妇的评价就应该结合作品提供的所有线索来进行。培养学生从文中找依据的阅读习惯,在以后的学习中迁移运用。
教学探讨与反思
通过小说的学习,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欣赏、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欣赏方法与技巧的传授,因而,在小说作品的学习中,关键是要带领学生领会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补充资料
莫泊桑(1850_-1893),法国作家。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他应征入伍。莫泊桑的母亲醉心文艺、喜爱诗歌,在其影响下,他少年时代就开始憧憬成为一名诗人,13岁开始了他的诗歌创作。后来莫泊桑师从福楼拜,每逢星期日就带着新习作,从巴黎长途奔波到鲁昂近郊的福楼拜的住处去,聆听福楼拜对他前一周交上的习作的点评。莫泊桑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0多部中短篇小说。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与欧·亨利、契诃夫并称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段,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莫泊桑的小说结构精巧,构思巧妙,摹写人情世态,独具一格。
《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 篇5
“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出小但完整的戏剧,打开一扇令人顿觉醒豁的生活窗口,读他的作品的时候,可以是哭是笑,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
——左拉
【学习目标】
1、感悟跌宕起伏的情节,在情节中发现多维的深刻主题
2、掌握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揭示人物的心理,刻画人物的性格的描写方式
3、体会莫泊桑小说精妙的艺术构思,感受他的匠心独运
【基础积累】
1、字词
2、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最主要的是什么?
3、小说的情节由_____、___、_____和_____构成。
4、描写人物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和心理描写等。
5、《我的叔叔于勒》选自国著名文学家的短篇小说集。
6、本文以为主线,以为副线来安排情节,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
7、本文的主人公是。
8、文章的情节按照:开端(盼于勒)——发展——高潮
——结局(躲于勒)结构全篇。
【感受课文】
1、你第一次读了这篇小说,感受最深的是哪一点?
2、根据情节的发展,来分析一下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莫泊桑写人物,不在外貌描绘上下工夫,而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这内心世界的揭发,又决不*作者的叙述,而是用人物的动作语言,让他们自己自然的去表露。
课文“提示”指出:“要求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情,准确理解人物的心理状态。”请找出描写菲利普夫妇神情和言行的语段,通过读,体会菲利普夫妇的内心活动。并概括他们对于勒的态度。
菲利普:语言
神态
心理
动作
菲利普夫人:语言
神态
心理
动作
3、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造成他们态度多变的原因是什么?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变来变去的态度中有什么不变的东西?分析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
4、文中菲利普夫妇与于勒相遇时,于勒“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菲利普夫妇才能指挥全家“安然脱险”,设想假如那个卖牡蛎的于勒偶然间抬起头来,其目光与菲利普夫妇的目光相遇,请你选择一种最有可能出现的场面,并从课文中找出这种选择的依据。
a于勒想相认,菲利普夫妇也想相认
b于勒想相认,菲利普夫妇却不想相认
c于勒不想相认,菲利普夫妇却想相认
d于勒不想相认,菲利普夫妇也不想相认
5、读完课文之后,巧妙的情节设计,丰富的人物形象肯定会久久的在你的脑海里回旋,你可以考虑下面的问题:
(1)、我最感兴趣的细节
(2)、我最感兴趣的人
(3)、我眼中的菲利普夫妇
(4)、我眼中的若瑟夫
(5)、我眼中的于勒
6、关于本文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的:
【阅读分析】
一、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
2、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
3、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4、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二、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手法。
1、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2、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3、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4、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
三、选择题。
1、选出文章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理解有误的一项
a、这个标题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菲利普夫妇的丑恶灵魂。
b、这个标题的重点在“我的叔叔”四个字上。
c、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
d、于勒命运的变化,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
2、本文开始描写“我”家生活拮据的作用是
a、表明资本主义社会人民生活得很苦。
b、表明“我”家本是一个勤劳的家庭,可是生活得并不好。
c、说明急切盼望发了财的于勒回家的原因。
d、写明家里人的吝啬,为后文作埋伏。
3、文中反复写于勒来信的作用是
a、引出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
b、表明于勒是个讲感情的人。
c、表明于勒已经是个“有钱人”并且是个善良的人。
d、表明菲利普夫妇当初把于勒打发到美洲去是正确的。
4、对句式的类型和句式的变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这是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是:“既然你知道不是他,就不该这样胡说八道。”
b、“我也正是这么想呀!”这是祈使句,改为陈述句是:“我也正是这样想的。”
c、“这无可疑了。”这是陈述句,改为感叹句是:“这有什么可疑的呢?”
d、“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这是否定句,可以改为双重否定句:“后来大家没有一个不说话。”
四、语段分析
1、朗读从开头至“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品味:
(1)“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说说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于勒,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把这话改为“于勒,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其实是个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吗?
(3)“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删去这句话,有什么影响吗?
(4)菲利普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归来?是怎样表现的?
2、朗读“果然,十年之久·····风俗习惯”,品味:
“对于勒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写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把这句话改为:“对于勒叔叔回国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一些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买一处住所。”好吗?
3、分角色朗读“哲尔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至结尾。品味:
(1)“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把这段改为“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你看错了·····对吧?’”不是更合理些吗?
(2)“我心理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删去加着号重的话,不是更为简洁些吗?
五、阅读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阅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a、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b、她很快地说:“·····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c、母亲赶紧对他说:“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d、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重新回来拖累我们的。”
e、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
①删去以上五句话中加线的词语,好吗?
②母亲对于勒的称呼有哪些变化?为什么?
③c句中的“他们”指谁?为什么怕“他们”看出来?
2、阅读第39—47段,然后答题:
1、“狼狈不堪”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
2、文中对于勒的肖像描写透露出于勒哪些方面的情况?
3、“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个句子表现了“我”什么心理?
4、在给于勒十个铜子小费这件事上,“我”和母亲有不同的表现。你认为这分别体现了他们什么性格?
5、文中有一细节描写:“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请你设想当时父亲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试用父亲的口吻把它写出来。
六、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2法郎交给父亲,母亲__①__(a、怀疑b、犹豫c、诧异d、激动)起来,就问:“吃了3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l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__②__(a、升b、跳c、现d、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1、结合语境,给文中横线处选填恰当的词语。
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2、文中加点的两个“狼狈”意思一样吗?怎么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写菲利普夫妇和若瑟夫时各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反映了他们什么性格特点?
4、从描写角度看,选段写于勒,运用了________描写。选段描写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我”叫。本文为什么要用第一人称来写,在文中起何作用?
6、画曲线的句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这默念的三句话意思有什么异同?作者为什么重复写?这表现了“我”什么心理?
7、“我心里默念道:‘这就是我的叔叔…’”中,“心里默念”为什么不能改成“叫出声来”
8、作者在小说结构上安排了旅行这一转笔。对此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情节发展舒缓下来。
b、使情节发展有所起伏。
c、为后面遇见于勒的情景作铺垫。
d、为便于插入景物描写以丰富表达方式。
9、在给于勒10个铜子小费这件事上,“我”和“母亲”有不同的表现,试作简要评论。
10、“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文章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11、文段中“我”、他、父亲、母亲的名字依次是________。
七、阅读第一部分回答问题
1、第一段是一段概述,交代了三方面的情况,在文中找出15个字加以概括。
2、在文中用“——”标出“家里样样都要节省”中的“样样”指代哪些内容。
3、“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中的“永不变更”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境?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表明了这是父亲的一个长久的话题,已经成了他的“口头禅”了。说明于勒的回来对于他、 对于他的全家是多么重要。
b、说明父亲知识贫乏,不会用更多的语言表达出盼望于勒回来的心情。
c、说明父亲年岁大了,人也变得啰嗦了,一句话总要重复说。
d、父亲十分珍重亲情,对多年未归的弟弟十分盼望。
4、“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惊喜”的原因是什么?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没有想到他要回来,他却回来了。b、他回来了,就能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
c、他回来了,就会还清“占用”的钱。d、出走十余年现在回来了,以手足之情能不“惊喜”吗?
5、文章第④段本是父亲说的话,应接在第③段后面,这里作者把它另作一段,其用意是什么?
八、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尚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
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1、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
a、表现男主人公的阔气、文雅。b、表现男主人公充阔气的虚荣心。
c、一方面反映男主公爱慕虚荣,追求风雅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为下文吃牡蛎、遇于勒,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伏笔。
2、阅读第二段回答:母亲不让若瑟夫吃牡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a、怕把男孩子惯坏了。b、怕他吃了要生病。c、怕多花钱。
3、第二段文字表现出母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a、关心、爱护孩子。b、自私、庸俗。c、吝啬、虚荣。
4、阅读五、六、七段回答;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这一句中的省略号表现了男主人公怎样的心理?
a、有些话不能说。b、不知说什么好。c、发现于勒后的恐慌害怕。
5这几段文字塑造菲普夫妇形象的社会意义是什么?
a、对孩子不溺爱。b、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人们追求虚荣、冷酷自私、金钱至上的风气。
c、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家庭关系。
【感悟人生】
1、“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马克思、恩格斯说:“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了。”
马克思说:“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
【创新写作】
1、假设在船上的于勒不是真正的于勒,而是与于勒相貌酷似的人,菲利普一家从哲尔赛岛到家时,出来迎接他们的竟然是发了大财荣归故里的于勒,这时……
2、下面有一段情境,请续写。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说道。“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与丈夫的同样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们的亲弟弟……”
3、假设破了产,又重新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一种情景。
4、假设课文中出现的“于勒”是假的,这一切都是真正的“有钱的于勒”买通船长演出的一曲双簧戏。当真“于勒”为“若瑟夫”的言行而感动,拿着支票来到菲利普一家人面前时,请你发挥自己的想像,描绘一下菲利普夫妇的神态和心理。
5、假设在哲尔赛岛上,“穷于勒的事”被“我”的姐夫知道了,请设想一下事情会怎样发展,
《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 篇6
一、其他问题或片段
(1)13——15,照应第一部分,再次竭力渲染,铺排盼望之情,也为后文于勒再为“恐怖”作好铺垫。
(2) 16段中的“上千种计划”,富有讽刺意味,毫无着落的财产,竟然列入了他们的开支计划,十分可笑,也显得可怜、可鄙。
(3)17、18段笔触幽默有趣:姐姐们28、26岁了还“老找不着”对象,从一个新的角度是“拮据”;公务员看中二姐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含蓄的指出,他是看到即将到来的财产才上门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4)19段,顺着二姐结婚的情节,自然的引出了去哲尔赛岛旅行的情节。
二、 归纳主题;概括写作特色。
1、 小说主题:
小说的结局往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菲利普夫妇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怎样的社会现实?从中可见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原因可以有很多,比如:①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②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行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③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④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⑤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⑥是菲利普夫妇的金钱利己意识造成的。⑦是社会文化造成的。这篇小说展示了于勒从穷到富、再到穷的升沉过程,描述菲利普夫妇对于态度的几度变化,揭露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势力统治下小资产阶级的自私冷酷、极度虚的心理,也反映了在这种社会制度下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同时,也通过写若瑟夫对穷于勒的怜悯,表达了看重骨肉情意、同情贫弱者的思想感情。(设题目的:学生进一步理解主题,明确19世纪法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金钱关系,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总结: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弟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触目惊心的惨象,艺术的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2、艺术特色:
巧设悬念
讨论:①我们一看到这篇小说,马上被它吸引,并急于读完,关键在于小说设置了悬念,能不能找出文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
如:开端部分,菲利普一家人为什么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于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曾是灾星的于勒,现在为什么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等。
鲜明的对比
三、作业:做《导与练》及《作业手册》未完成之题。
《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 篇7
教学设想:
本文为九(上)第二单元第二课,单元主题为“学会读书——感悟·品味·赏析”。这一单元收录的四篇文章都是小说。小说通过塑造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揭示人性的假恶丑,彰显人性的真善美。它对人物内心活动揭示之深刻,对人物性格刻画之细腻,是其实文学样式所无法比拟的。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学生通过对小说的阅读,在享受审美愉悦中,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同时引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本单元上承七年级的小说单元,下启九(下)的小说单元,对于养成阅读小说的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态度变化,尖锐地指出了金钱左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使是亲兄弟也概莫能外。作者用平常的的人物,平常的情节,表现一个普通的主题,可是能表达得深刻,能够给人启发,耐人寻味。
小说通过人物描写来传递作者的思想以及写作意图。教学过程中,应以人物为中心,在情节发展的动态中分析人物。由点及面,分析人物性格,从而揭示小说主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和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体会小说起伏曲折的情节和精妙的艺术构思。
过程与方法:
1.品读对菲利普夫妇的精彩的描写,把握文中菲利普夫妇的形象。
2.运用朗读想象法,体会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中心的人与人的关系,批判极端利己主义的人生观。
2.学会同情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体会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及其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难点:
多元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学方法:
朗读想象法 批注阅读法 讨论探究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本课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体会小说起伏曲折的情节和精妙的艺术构思。
3.体会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及其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品读对菲利普夫妇的精彩的描写,把握文中菲利普夫妇的形象。
2.运用朗读想象法,体会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中心的人与人的关系,批判极端利己主义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线索,体会小说起伏曲折的情节和精妙的艺术构思。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及其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给加点字注音。
拮据(jié) 栈桥(zhàn) 阔绰(chu)
褴褛(lán lǚ) 牡蛎(mǔ lì)
二、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莫泊桑。
莫泊桑,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曾拜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为师。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0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是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列的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短篇小说构思别具匠心,情节变化多端,描写生动细致,刻画人情世态惟妙惟肖,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莫泊桑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除了《羊脂球》(1880),这一短篇文库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还创作了包括《一家人》(1881)、《我的叔叔于勒》(1883)、《米隆老爹》(1883)、《两个朋友》(1883)、《项链》(1884)及《西蒙的爸爸》、《珠宝》、《小步舞》、《珍珠小姐》等在内的一大批脍炙人口、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短篇佳作。 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也达到比较高的成就。他共创作了6部长篇:《一生》(1883)、《俊友》(又译《漂亮朋友》,1885)、《温泉》(1886)、《皮埃尔和若望》(1887)、《像死一般坚强》(1889)和《我们的心》(1890),其中前两部已列入世界长篇小说名著之林。
2.前面我们通过《故乡》一文的学习,了解了旧中国农民、小市民的悲惨生活。那么,旧时代外国的底层人物的生活又怎么样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同走进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去看一看。
三、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并完成下列填空题:
( )于勒→( )于勒→( )于勒→( )于勒
明确:“盼”、“赞”、“见”、“躲”
由此可见,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转变是本文的线索(明线)。
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可将课文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1—4节),盼。
第二部分(5—19节),赞。
第三部分(20—47节),见。
第四部分(48—49节),躲。
四、交流互动
1.菲利普夫妇态度的转变具体体现在他们对于勒的不同评价上,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并思考变化的原因。
明确:“坏蛋”、“无赖”、“流氓”→“正直”、“有良心”→“好心”、“有办法”→“小子”、“贼”、“讨饭的”、“流氓”
变化原因:于勒贫富状况的变化。(暗线)
2.分角色朗读20-47节,结合有关菲利普夫妇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的语句,说说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人。
明确:
“突然……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心理骤然紧张,想躲开穷水手的眼睛,怕于勒认出来;
瞪着眼“看女儿、女婿”——怕他们发现这个秘密;
“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多年的美梦破灭了,心中充满了恐惧,怕穷弟弟又成为他的负担,而这一切给他的`打击确是太突然、太沉重了。
“他低声”对妻子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么像于勒?”——虽“像”但仅仅是猜疑,还没有确定“是”于勒,但菲利普夫妇已经被吓得失魂落魄了。
小结:动作、语言的描写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使我们看到菲利普是个虚伪、势利、自私、冷酷、只认金钱不认人的势利者。
五、质疑交流
你怎样看待菲利普夫妇这样的人?
六、自主小结
本文以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转变为明线,以于勒贫富状况的变化为暗线,展现了虚伪、势利、自私、冷酷、只认金钱不认人的势利者菲利普夫妇的形象。
七、反馈练习
为小说续写结尾。
八、布置作业
1.完成《同行》相关1-3题。
2.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附板书: (明线) (暗线)
开端——盼
菲利普夫妇 发展——赞 于
(态度的变化) 高潮——见 勒(贫富状况的变化)
结局——躲
自私、冷酷、贪婪、
惟利是图、势利
第二课时
本课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文中除菲利普夫妇外,其他人物的形象及其作用。
2.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品读对其他人物描写的语句,把握文中人物的形象及其作用。
2.用讨论探究的方法,多元解读文章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同情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
教学重点:
1.分析并理解文中除菲利普夫妇外,其他人物的形象及其作用。
2.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多元解读文章主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指名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二、交流互动
(一)本文有哪些环境描写的语句?分别有什么作用?
明确:环境描写只有两处:
第一处:20节:“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
景色静谧,色泽美丽。烘托出菲利普夫妇欢乐的心情。
第二处:48节:景色黯淡,烘托出菲利普夫妇失望、沮丧的心情。
环境描写虽然简略,却极妙衬托了人物的心理变化。
(二)文中除菲利普夫妇外,其他人物有什么特点?他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1)关于于勒:
于勒成为穷水手,不外乎挥霍无度或竞争失败,既出乎人们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他从小“行为不正,糟蹋钱”,沾染了资产阶级的恶习,很容易挥霍浪费、入不敷出;而竞争失败,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司空见惯的事情。他的一生,可以概括为:年轻时浪荡,中年时得意,老年时沦落。
(2) 关于“我”
与菲利普夫妇认出于勒后的“恐怖”、“愤怒”相比,“我”的同情,体现出青年人的善良、纯真。
(3)关于姐姐和女婿
他们的婚事以金钱为转移,说明不仅菲利普夫妇崇尚金钱,拜金主义是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
追问:本文的主人公究竟是谁?
明确:
提示:小说的主题在谁身上体现的,谁就是小说的主人公。
追问:那么,小说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呢?
(三)本文的主题究竟是什么?
明确:
(1)金钱关系说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弟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触目惊心的惨象,艺术的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文中最能揭示这一主题的是菲利普夫妇,而“我”是见证人;于勒则是贯穿始终的线索人物。所以,按这种解读,菲利普夫妇是主人公。
(2)虚荣说
小说通过展现虚伪、势利、自私、冷酷、只认金钱不认人的势利者菲利普夫妇的形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爱慕虚荣的社会风气。
文中最能揭示这一主题的仍然是菲利普夫妇。所以,按这种解读,主人公也是菲利普夫妇。
(3)同情说
作者并非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菲利普夫妇。他们并非大奸大恶,只是被社会爱慕虚荣、拜金主义的风气所腐蚀,作者是把矛头指向了整个社会。
同时,作者也表现了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的辛酸。
按这种解读,主人公既有菲利普夫妇,也有于勒。
三、自主小结
本文环境描写虽然简略,却极妙衬托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其他人物或衬托主要人物,或为线索人物,也是表现主题不可或缺的人物。而对于本文的主题,则可以尝试多元解读。
四、反馈练习
用几句环境描写来衬托你考试失利后的心情。
五、布置作业
1.完成《同行》剩下的题目。
2.阅读莫泊桑的小说作品《项链》,分析主人公及其形象以及小说的主题。
《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 篇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感知文章主要内容。2.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
2、过程与方法:把握小说的情节构思,锻炼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19世纪法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摒弃虚荣心,提高道德观念。
学情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重点: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从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运用对比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 讨论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 介绍作者,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普发战争爆发了,他应征入伍,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战争结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从事专门文学创作。XX年间他写了解情况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二 检查预习——引导学生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形、义:
拮据(jié jū)(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栈桥(zhànqiáo)(火车站、码头、矿山等的形状像桥的一种建筑。用于装卸货物,有的栈桥也供旅客上下用。码头的栈桥延伸到海里。)
牡蛎(mǔ lì)(一种软体动物,也叫蚝〔háo〕,产于浅海的泥沙里或石上,有两片壳,肉味鲜美,可供食用,也可入药。)
褴褛(lánlǘ)(〔衣服〕破烂。)
撬(qiào)开(用刀或棍捧等的一头插入缝孔中,用力扳或压另一头,以拨、挑开东西。)
煞白(shàbái)(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诧异(chàyì)(惊讶、奇异。)
三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学生复述故事梗概。
2. 课文分析
a、教师:请同学们扫读课文,把课文中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找出来。
同学们扫读课文,勾画圈点,找出课文前后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是: 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
b、学生们分组讨论发言: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
教师指名回答后小结。
为于勒当初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于勒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 意还他们钱,而且还可 以多给他们钱——破产又失去了钱,又可能要回来花他们的钱。
c、教师:在上面这一过程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又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读书讨论,教师引导小结: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d、小说的结局往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菲利普夫妇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怎样的社会现实?从中可见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原因可以有很多,比如:①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②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行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③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④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⑤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⑥是菲利普夫妇的金钱利己意识造成的。⑦是社会文化造成的。这篇小说展示了于勒从穷到富、再到穷的升沉过程,描述菲利普夫妇对于态度的几度变化,揭露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势力统治下小资产阶级的自私冷酷、极度虚的心理,也反映了在这种社会制度下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同时,也通过写若瑟夫对穷于勒的怜悯,表达了看重骨肉情意、同情贫弱者的思想感情。(
四 发散训练
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言行会怎样?用150个字来完成。
五 课堂小结
这篇小说主要通过富有个性化的描写和鲜明的对比反映了菲利普夫妇的性格,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这点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
六 作业布置
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训练。
板书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于 勒:穷―――富―――穷 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菲利普夫妇:撵―――盼―――躲
恨于勒——开端(盼于勒)——发展(赞于勒)——高潮(怕于勒)——结局(躲于勒)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体会文章巧妙的构思,理解曲折的情节。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19世纪法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摒弃虚荣心,提高道德观念。
学情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巧妙的构思,理解曲折的情节。
教学难点:充分认识亲情对于人生的意义远胜于金钱。
教学方法:合作 探究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 检查字词、文学常识掌握情况
二 分角色朗读
角色分配:“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于勒、船长、旁白
要求:读出对人物的理解
三 研读文章
讨论:
①我们一看到这篇小说,马上被它吸引,并急于读完,关键在于小说设置了悬念,能不能找出文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如:开端部分,菲利普一家人为什么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于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曾是灾星的于勒,现在为什么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等。
②这篇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对于勒却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描写,而对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用了很多笔墨。谁是本文的主人公呢?
最终明确: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未来。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那短短的一瞬。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件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上,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全文主题思想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四 课堂练习——创新写作
下面有一段情境,请续写。 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 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说道。“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与丈夫的同样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们的亲弟弟……”。
五 课堂小结
同学们,课文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劈出了病态社会中人性的扭曲,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剧,使菲利普夫妇淡漠了爱心和同情,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关照生活,思索人生,我们找到了健全、美好心灵的答案,让我们再说一次——让世界充满爱!
六 布置作业
写作练习: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的是个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言行会是怎样的?请设想一下。用 150个左右的字完成。
板书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菲利普夫妇 于勒 “我”
憎恨害怕———奉为福星——深恶痛绝
(赶)————(盼)————(躲)
可悲? 可怜? 深思……
课堂练习
一、填空。
1、《我的叔叔于勒》选自________国著名文学家________的短篇小说集《羊脂球》。
2、本文以________________为主线,以于勒的命运为副线来安排情节,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3、本文的主人公是________。
二、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 )
2、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
3、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
三、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手法。
1、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
2、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
3、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语言描写( )
4、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 )
四、选择题。
1、选出文章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理解有误的一项( )
a、这个标题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菲利普夫妇的丑恶灵魂。
b、这个标题的重点在“我的叔叔”四个字上。
c、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 ——菲利普夫妇
d、于勒命运的变化,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
2、本文开始描写“我”家生活拮据的作用是( )
a、表明资本主义社会人民生活得很苦。(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辛酸)
b、表明“我”家本是一个勤劳的家庭,可是生活得并不好。
c、说明急切盼望发了财的于勒回家的原因。
d、写明家里人的吝啬,为后文作埋伏。 ×
教学反思
通过小说的学习,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欣赏、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欣赏方法与技巧的传授,因而,在小说作品的学习中,关键是要带领学生领会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整个课堂以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为主,以教师的引导为辅,采用小组竞赛法和四人小组、同桌研读交流法为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冲破心理束缚,说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与见解。
《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 篇9
教材分析
莫泊桑的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在艺术手法上造诣很深。他的作品题材丰富多彩,行文波澜起伏,故事情节巧妙曲折,用洗练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发表于1883年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一篇体现他艺术风格、特色和功力的佳作。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是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的,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社会的认识。
本课的阅读教学拟以从分析情节人手,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丰富内蕴。力求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用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创新、多元评价作品的主题,领会其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在评价认识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拮据、阔绰、煞白、诧异、与日俱增、十拿九稳”等词语。
2、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及其作用。
3、了解莫泊桑及其小说创作。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细致地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化描写的方法。
2、把握小说的情节构思,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3、品评小说的语言,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提高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丰富内蕴。
教学方法
l、诵读法莫泊桑的小说语言简洁明快,幽默机智。课文在技巧的运用上很出色,如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等方面。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或分角色朗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和表情是如何揭示心理活动和刻画人物性格的。课堂教学以朗读揣摩为主。
2、探究讨论法这篇小说的内蕴很丰富,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主动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以释疑,培养解读小说的能力。如从情节分析人手,探讨作品主题。
3、续写法在把握原作主题,抓住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流畅自然的结局续写,以深层揣摩课文立意和波澜起伏的情节铺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文意,多角度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了解情节发展的因素。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说:“没有一个讽刺作家能写尽金银珠宝底下的丑恶。”的确。金钱能够影响到人与人的关系,这不仅在过去、在国外,即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这也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关于金钱对资本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曾有过精彩论述。
投影:
马克思、恩格斯说:“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没有别的联系了。”
马克思说:“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社会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便是纯粹的金钱。金钱能使冰炭难容、势不两立的人亲密起来,同样,也能使亲密无间的人形同陌路。法国优秀的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以他卓有成就的小说对此作了准确犀利的阐释。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小说,去体会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普法战争爆发了,他应征入伍,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战争结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专门从事文学创作。10年间他写了300多个短篇小说和6个长篇小说,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小说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人们精神的堕落。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小说内容,勾画并疏解疑难字词。
投影:
拮据(jie2 ju1):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阔绰(chuo4):排场大,生活奢侈。
煞白(sha4):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诧异(cha4):觉得十分奇怪。
褴褛(1an2 lu3):(衣服)破烂。
张皇:惊慌,慌张。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十拿九稳:喻很有把握,也说十拿九准。
栈桥(zhan4) 牡蛎(1i4)
2、学生听读全文,明确人物关系,尝试复述故事梗概。
要求:找出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不同称呼的词语及其态度的变化。
教师明确:
贫:坏蛋、流氓、无赖。
富: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有办法的人。
贫: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
菲利普夫妇: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3、学生讨论:
小说情节富于变化,跌宕曲折,引人人胜,关键在于设置了悬念,构思巧妙,请找出文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如:开端部分,菲利普一家人为什么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于勒是个什么样的人?曾是灾星的于勒,现在为什么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等。
4、学生精读全文,思考:
(1)文中的于勒是怎样的一个人?请尝试从课文内容中归拢于勒的“简历”。
(2)菲利普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FI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
(4)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试根据下面的提示。多角度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
原因一结果(逻辑)
期待一破灭(心理)
开端一发展一高潮(情节发展)
悬念一结局(技巧)
学生思考后精彩回答,教师归结:
(1)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钱,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视为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做生意赚了钱,并且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同住。于是,哥哥、嫂子把他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之后,重又潦倒落魄,沦落成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他又重新成为哥嫂的“恐怖”,被弃之家门外。
(2)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拮据,不仅“样样都要节省”,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但是,他们知道了以前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的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而且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嫂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于是“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定了婚。
(3)学生可能会得出如下分析:
①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
②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行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
③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
④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
⑤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
⑥是菲利普夫妇的金钱利己意识造成的。
⑦是社会文化造成的。
教师引导:其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4)于勒挥霍家产,被送到海外。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逻辑)
于勒发财,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解困。于勒成了穷光蛋,希望破灭了。(心理)
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情节发展)
菲利普一家等待于勒归来,为什么?于勒在海外发财了。不料于勒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失望怨恨而归。(技巧)
四、研读探究
1、分角色朗读。
角色分配:“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于勒、船长。要求:读出对人物的理解。
2、学生合作探究:
(1)这篇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的主题的?
(2)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从行文看,对于勒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着墨,而对菲利普夫妇的刻画却用了很多篇幅。那么,本文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学生研讨,教师适时引导、点拨,明确:
(1)阅读这篇小说,使我们走进了19世纪的法国社会,去体验当时法国平民百姓的酸甜苦辣。小说描写的是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生动勾勒出了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市民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势利、自私、贪婪,于勒的身世浮沉,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
有关作品的主题可以理解为:①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人和人的关系。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于勒被弃的遭遇是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社会的概括。恰如马克思、恩格斯说:“现代的资产阶级家庭是建筑在什么基础上的呢?是建筑在资本上面,建筑在私人发财上面的。”②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作品中的菲利普是一个既可鄙又可怜的形象。他们挣扎在社会的底层,也正因于勒的恶行,将一家人的生活拖累到贫困中不能自拔。生活的艰辛,乃至女儿出嫁都成了问题。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摆脱生活窘迫的唯一救命稻草,可现实是他们遇见了无脸归来的穷困潦倒的于勒。面对无奈的现实,他们的选择无疑是艰难的。势利,作为人类普遍的劣习和商品社会必然会衍生的生活现象,是超越时代、地域的。
(2)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未来。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即短短的一幕。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件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上,从而刻画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寄予自己的情感评判的。因此,小说的主人公应是菲利普夫妇。“我”作为叙事主体贯穿全篇。
五、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展开合乎情理的想象,依据下列情境提示,续写小说的结局:
(1)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
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地说道。“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与丈夫的同样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们的亲弟弟……”
(2)假如破了产,又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请抓住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创造性描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赏词析句,引导学生揣摩小说语言。
2、把握小说人物形象,联系生活实际,体验与反思。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请学生互相交流各自富有创意性的结局续写,并以小组为单位推举优秀习作在班上宣读,师生共同点评。
二、研读品味
1、请学生表情诵读全文,思考:投影: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独到之处在于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
(1)请同学们品味下面的语句,揣摩母亲在希望破灭时的心理和感情。
①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②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
③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2)“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默念的三句话意思有什么异同?为什么重复写?这表现“我”的什么心理?
学生思考后发言,教师适当点拨:
①虽然母亲听到了那个穷水手就是于勒的消息。但发财梦使她不愿相信这是真的,于是“吞吞吐吐”地责怪丈夫“胡说八道”。
②等她亲自看清楚那卖牡蛎的果真是于勒以后,也惊恐地“哆嗦”起来,但仍存一些希望,所以叫丈夫再去向船长打听。
③当最终证实那穷水手就是于勒时,看到丈夫“神色很狼狈”,想起于勒以前占有过他们应得的一部分遗产,而以后又给过他们发财的“希望”,现在这种希望竟成了泡影,于是旧怨新仇一齐发作,“突然暴怒起来”,破口大骂。她自私、冷酷、惟利是图的性格,随着她的语言和心理变化,一层层地发展,至此毕露无遗。
(2)这默念的三句话中,从字面的人物关系看,没有什么不同。但从排列的顺序分析,作者是很具匠心的,最后重复“我的叔叔”,其中却加上一个“亲”字,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境地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对父母无义寡情的困惑、苦闷及不满。这是一句包含讽刺意味的心里话。
2、合作探究,体会匠心构思。
(1)文章开头在写了菲利普一家的家境后,不接着写于勒,而是写他们一家星期天到海边栈桥散步的习惯,写父亲永不变更的话。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文中关于于勒去美洲前后的情况,是运用什么方法交代的?这部分内容对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
(3)写二姐婚事的成功,全家决定举行婚礼之后到哲尔赛岛旅行,这与整个故事情节有什么关系?
(4)安排两位先生请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这样一个细节,作用是什么?
(5)“我”给于勒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一段描述,对表现主题起什么作用?
学生合作探讨后回答,教师点拨;
(1)这样叙述是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知道于勒是谁,他在哪里,为什么菲利普一家都急切盼望他回来,从而使情节发展更有吸引力。
(2)插叙。介绍于勒的经历,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更突出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的急切心情,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3)二姐婚事的成功,引出了去哲尔赛岛旅行,从而创造遇见于勒的机会,把故事引入对中心事件的叙述。
(4)这一细节牵动了菲利普的虚荣,使他也产生了请家人吃牡蛎的念头。而由此才使菲利普与于勒进一步接近,并终于认出了于勒,使情节发展急转而下,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
(5)这段描述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把菲利普夫妇冷酷无情、惟利是图的本质暴露得十分充分。
三、体验反思
1、教师简要归结文中主要人物形象:
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而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精细、刻薄、泼辣。文中的“我”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于勒则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受害者和失败者。
2、请同学们畅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和启示。
学生探讨交流,教师点评:
(1)不要把理想的实现寄托在别人身上,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奋斗、去争取。
(2)在金钱和亲情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3)对弱者应多付出爱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课堂练习(视情况完成)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课文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劈出了病态社会中人性的扭曲。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剧,使菲利普夫妇淡漠了爱心和同情,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观照生活,思索人生,我们找到了健全、美好心灵的答案。
六、布置作业
1、写一篇反映当今社会人际关系的小作文,文体不限,立意自定。
2、有人说,势利是人类普遍的劣习和商品社会必然衍生的生活现象,它是超越时代和地域的,“菲利普”永远不会绝迹。你是否也这样看呢?请以短文阐说。
七、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 篇10
李 波
在设计教案时,导入 新课这一环节是至关重要的。为了达到自然而新颖的目的,我时常设计多种不同的导语 ,然后通过比较、实践来求得最佳的导入 效果。以《我的叔叔于勒》一课为例。
《我的叔叔于勒》导入 方法一
有一首歌中这样唱道:“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山也还是那个山也,梁也还是那个梁……爹是爹来娘是娘……”我听后感觉很幼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此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当今这个人心浮躁的社会里,似乎只有日月星辰才是亘久不变的,其实血浓于水的亲情也应该在金钱和地位面前岿然不动。但有时这只是人们的一种美好的愿望。很多时候,面对金钱和地位,亲情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看他们的兄弟情意能否经得起时间和金钱的考验。板书课题,学习新课。(这种导入 思路加强了课内外的勾连,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学生还没有接触文章之前导入 的话,会使学生对文章的认识更加深刻。但这只是教师的个性化的理解,能否激起学生的共鸣,存在不确定性。)
《我的叔叔于勒》导入 方法二
在世界文坛上,擅长写短篇小说者比比皆是,但真正称得上大师的,却寥寥无几。19世纪后半叶法国作家莫泊桑是文学星空中灼灼耀眼的一颗巨星。他一生写了约300篇中短篇小说。其中的名篇佳作,令人心驰神往。发表于1883年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这样一篇作品。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我的叔叔于勒》,领略莫泊桑短篇小说的风格、特色和魅力。板书课题,导入 新课。(通过交待作者和其创作的风格来导入 新课,侧重知识性,这是最传统最常规的导入 方法,适合于学生对文章有了一定的了解或初步感知之后。很多名家在设计导入 时常常用此方法。但这种说教式的导入 ,学生不太感兴趣,容易流于形式。)
《我的叔叔于勒》导入 方法三
我们有很多同学是独生子女,能告诉我还有哪些同学不是?(学生举手示意)哪位同学愿意为我们介绍一下自己的兄弟姐妹?(请一二位同学介绍)你和自己的兄弟姐妹的关系怎样?如果有一天你和自己的兄弟姐妹在金钱、地位上发生变化,你们的这种亲情还会保持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总结引申)在现实生活中,手足之情并不会像大家想得那样美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体会一下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板书课题,导入 新课。(这种导入 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可以使学生自觉参与到这种思考中来,容易触发学生独特的个人体验,更容易参与到思考和讨论中去。所以这是一个让学生有话可说并且容易说好的话题,将文本和生活进行链接,触发了学生的情思。)
通过试讲和在实际教学中的验证,第三种方法效果最好,受到学生的青睐。
由此可见,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小小的导入 却蕴含着深刻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在我们意蕴丰厚的课堂上,具有很多优化的空间。我们应该不断地拓展思路,更新思想,使我们的课堂贴近生活,走向开放,充满艺术性。
由《我的叔叔于勒》导语 设计引发的思考
《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 篇11
《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以菲利普夫妇对待兄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本质。在教学时,我抓住课文中对菲利普夫妇态度变化的缘由──“福音书”来教学生理解课文。
在教学时,我先让同学们带着感情反复阅读课文,大致理解内容后,我说道:“莫泊桑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叙述于勒写了一封家信,菲利普夫妇把它当作拯救全家命运的‘福音书’,急切盼望发了财的于勒从美洲回来给他们家带来好运。假如这篇文章中没有这封信会是怎样的情景?作者写了这封信又起了什么作用?”
带着这个问题,我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组讨论,讨论的气氛相当浓厚,同学们把自己的意见小组中发表出来,讨论后,我让每个组选一名代表在全班发言。
第一组一学生说:“这封‘福音书’充满了矛盾。我们的根据是于勒抛开‘买卖很好’的生意不做,而要去南美‘作长期旅行’,这不合情理。‘作长期旅行’为什么不能给家里人写信呢?既然能‘作长期旅行’为什么不能回家一趟呢?又说‘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还说‘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显而易见,这是一封矛盾百出的信件。这封信也不是什么‘福音书’,我们认为它是一封宣布于勒生意倒闭的‘破产书’,完全不能给菲利普一家带来什么好运。”
第二组一学生回答:“菲利普夫妇把这封信当成一份把全家从苦难中拯救出来的‘福音书’,这完全是他们一厢情愿。于勒真的发了财,也可直接往家里寄钱,大可不必等到回来时才把钱带回来。我们认为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刻划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
第三组一学生说:这封‘福音书’在全文中也是一条重要的穿插线索,于勒的形象完全靠它来改变。在没有写这封信前,于勒是一个‘坏蛋’、‘流氓’、‘无赖’……一封家书,他的形象完全颠倒过来,变成了一个‘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有办法的人’。因而我们认为这封‘福音书’在塑造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的变化上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四组一学生发言:“于勒的这封‘福音书’对菲利普一家生活也同样起了个不小的变化。尽管它漏洞百出,但菲利普夫妇‘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还把它当作女儿找丈夫的‘保险书’,而且每个星期‘都要衣冠整齐到海边’去等候发了财的于勒回来。他们把这封信当成了向人炫耀的资本,当成了他们生活的精神寄托。这种在虚无的基础上建立的寄托必将化为泡影。”最后我小结道:“作者写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家书,完全是为了刻画菲利普夫妇贪婪势利的性格特征的需要,这也是‘福音书’所产生的作用。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真正态度,完全取决于金钱,这在他们见到卖牡蛎的于勒的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 篇12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认识小说丰富的思想性。
3、理解对比手法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目标1、2、3。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认识小说主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
ppt、莫泊桑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短篇小说巨匠。法国作家左拉说:“读他的作品,可以是哭或者是笑,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代表作、他最著名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我们会哭,还是会笑?又能引发怎样的思考?
二、ppt跳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跳读,人物对话学生分角色朗读;了解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
三、ppt理清故事情节,弄清人物情感态度变化的原因。
1、理清故事梗概,了解情节结构,认识菲一家与于勒亲疏关系的不断变化。
(在这个大起大落极富戏剧性的故事里,于勒和菲利普一家的亲疏关系不断发生着变化。是怎样变化的呢?)
2、是什么决定着于勒和我们一家的亲疏关系?(经济状况,贫富变化)
完成情节结构图展示:
四、寻找主人公,把握人物形象和主题。
在这个因为钱而上演的故事里,有哪几位重要人物?到底他们谁是主人公呢?
1、找出主人公并说明理由。
(1)“我”,若瑟夫,贯穿了全文始末,作者通过“我”的眼观察,用“我”的口叙述,“我”见证了整个故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我”也反衬了菲夫妇自私、无情;还表现了作者对亲情的期许与呼唤。但“我”只是线索人物,他若为主人公,那作品表现的就是歌颂童真、单纯、重亲情。但这不是作者着力表现的。
(2)于勒,题目就是“我的叔叔于勒”,但他的贫富变化,人生浮沉,是菲夫妇情感态度变化的原因;若他是主人公,那主题就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或恶有恶报。但这更不是作者着力表现的,相反作者通过若瑟夫内心独白与呼喊和多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表现了对于勒的同情。
(3)菲夫妇,全篇小说主要写他们两口子的精彩表演,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通过他们的言行神态极其变化塑造了极具个性特点的鲜明形象:自私贪婪、冷酷无情的小人物形象,并通过他们表现了主题。
2、总结方法:寻找主人公就是寻找作者着力刻画的最能体现作者创作意图的人物。
3、根据主人公分析小说主题。
(1)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2)小人物的悲哀
(3)人性的扭曲
4、既然主人公是菲夫妇,为什么题目不是《菲利普夫妇》或《我的爸爸妈妈》(平淡)?既然主题是金钱销蚀了亲情,人性被金钱扭曲,为什么题目不是《亲情薄如纸》或《钱啊钱》(直白)?
五、结束语:
1、作为莫泊桑的代表作品,作为传世之作,它在艺术特色方面也是亮点多多。下节课我们将探究它的艺术特色,并进行课本剧表演。同学们,下节课值得期待。(若上2教时用此结束语)
2.钱啊钱!家里出了一个一生大起大落的于勒,于是一份关于“金钱与亲情”的考卷严峻地摆在了菲利普一家的面前,他们做出了不同的回答。他们的回答让我们哭不出来,却笑得沉重。这是一份能穿越时空的考卷,它或者已经而且必将让我们面对,留给我们关于金钱与亲情与爱情与人性的思考。面对金钱的拷问,我们该做出怎样的答案?同学们,让我们的答案折射更多亲情的珍贵,爱情的美好和人性的光辉!
(若只展示第一课时,可以此作结束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艺术特色,表演课本剧。
教学过程:
一、分析艺术特色
生动传神的形象刻画:语言动作神态
强烈鲜明的对比手法:人物言行神态情感的前后变化,菲父母与女婿;若瑟夫与父母
寓意深刻的景物描写:不同的画面和色彩
紧凑巧妙的情节结构:插叙,船
平中见奇的小说题目:《菲利普夫妇》《我的爸爸妈妈》平淡;
《亲情薄如纸》《钱啊钱》直白
(题目探讨可放在第一教时)
二、与小说中的人物或作者对话
通过穿越时空的对话表达自己的认识、理解、感悟、评价、收获等。
三、质疑
四、表演课本剧(研讨与练习三: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
1、表演;观看并思考。
2、课本剧中人物与课文中人物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两者根本没变的是什么?(对金钱的追求)
五、结束语:
钱啊钱!家里出了一个一生大起大落的于勒,于是一份关于“金钱与亲情”的考卷严峻地摆在了菲利普一家的面前,他们做出了不同的回答。故事让我们哭不出来,却笑得沉重,留给了我们关于金钱与亲情与爱情与人性的思考。这是一份能穿越时空的考卷,它或者已经而且必将让我们面对。该写下怎样的答案呢?同学们,让我们的答案折射更多亲情的珍贵,爱情的美好和人性的光辉!
(结束语可调到第一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