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
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精选2篇)
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 篇1
第6课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内容
本文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写的短篇小说,文中展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
的冷酷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2.了解小说中刻画人物性格时运用的主要方法。
3.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FI头表达能力。
2.学习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
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理解作者对文中主人公深切的同情。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学习本文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
2.学习通过表情、行动、心理、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难点
1.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
2.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教学突破
1.梳理小说情节,感悟起伏曲折的情节所表达的深刻主题。
2.诵读欣赏文中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
静教师准备
1.课前查找相关资料。
2.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查字典解决生词。
2.熟悉课文,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介绍作者,导入 新课。 1.了解作者情况,进入新课学习。
2.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2.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3.设置问题,分组研读。 3.分组讨论问题。
4.归纳小结。 4.完成课后练习。
一、导入 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点名让学生结合预习介绍作者。
1.一生介绍作者:莫泊桑(1850---
1893),19世纪法国著名的小说家。
代表作有《羊脂球》《项链》等。其他
同学补充。
2.补充:他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当
过兵,做过小公务员,目睹了资本主
义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所以他
有深厚的创作基础。他特别善于写
揭露资产阶级社会道德的短篇小
说。《我的叔叔于勒》就是其中的一
篇。
3.指导学牛自读课文并思考小说的主
要人物和故事情节脉络.、
2.听教师讲解。明确:这篇作品,以第
一人称“我”——一个天真的孩子的
语言、行动、心理,与其父母形成性
格鲜明的对比,使中心思想突出地
表现出来。
3.自读课文,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二、梳理情节,整体感知(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讲解:这篇小说描写了一个普通小
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引导学生梳
理小说情节并提问:课文可分为几
个部分?每部分分别写的是什么?
2.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并
提出问题,思考:于勒到底是什么
人?他到哪里去了?后来回来了没
有?引出下文。
3.讲解:第二部分(第5—19段),故事
的发展:赞扬于勒。这部分插叙于
勒的情况,交代菲利普夫妇盼望于
勒回来的原因。指导学生自读这部
分内容。
4.继续讲解:这部分,先概括介绍于勒
的身份情况和菲利普一家对于勒的
态度。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句
子。
1.展开思考。在教师引导下梳理小说
结构。明确:课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故事的开
端:盼望于勒。介绍菲利普家的家
庭成员、经济状况、生活境况和全家
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的到海边
栈桥去散步,盼望、等待于勒回来。
2.齐声朗读第一部分,并思考教师出
示的问题。准备学习课文第二部
分。
3.听教师讲解并做笔记。然后自由朗
读这部分内容。
4.找出:“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
候是全家惟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
是全家的恐怖。”
5.提问:为什么于勒的家人对他的态
度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呢?让学生
认真读这部分内容,找到其中的原
因。
6.指导学生浏览第三段部分。讲解:
菲利普一家去哲尔赛岛旅行时,不
料意外地在船上见到了“衣服褴褛
的老水手”于勒,菲利普夫妇的态度
也立即由盼望变为害怕。
7.讲解:第四部分(第48—49段),故事
的结局,躲避于勒。菲利普夫妇怕
穷水手又回来吃他们的,急忙改乘
另一艘船回家,以免再遇见他。小
说的情节达到了高潮,人物的性格
也淋漓尽致地显露出来。菲利普夫
妇立即从盼望于勒变为害怕、咒骂
于勒。
5.熟读这部分内容,并找出原因。转
化的关键是于勒的两封来信,转化
的原因是钱财。于勒的第二封来信
还促成了菲利普二女儿的婚事。菲
利普家的人们长期切盼着、幻想着
于勒回国来,认为这是“十拿九稳的
事。”这也说明菲利普家处于可悲又
可怜的境地。这个被菲利普全家殷
切期盼着、千呼万唤仍不见出来的
于勒,到底怎么了?这给读者造成
悬念,也为下文故事情节的突变作
了很好的铺垫。
6.听教师讲解,记笔记。第三部分(第
20—47段),故事的高潮:与于勒邂
逅相遇。
7.听教师讲解,记下要点。通过划分
段落层次,了解故事的情节,感悟起
伏曲折的情节所表现的深刻主题。
三、小结(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小结:这篇小说以菲利普夫妇因于
勒贫富而变的态度,组成了曲折的
情节,展现了金钱社会中人与人的
冷酷关系。
2.指导完成课后练习一。
1.积极配合教师,思考课文主题。从
故事的波澜起伏的情节中,认识到
在金钱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
系。
2.完成课后练习一。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复习上次课知识,进入本课。 1.复习上次课知识,进入新课。
2.设置问题,讨论交流。 2.设置问题,。讨论交流。
3.小结全文。 3.小结全文。
一、导入 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入 新课:上节课我们分析了小说
的故事情节,你们一定还记得这是
怎样的故事吧?请两三位学生复述
故事。
2.给予鼓励。指出:小说采用第一人
称,以“我”的眼睛,真实地摄入19
世纪法国社会地世态人情,读来让
人感到真切深动而又凄婉悲凉。
3.提问:小说的主人公是谁?有人说
是于勒,有人说是菲刺普夫妇,你认
为呢?请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
1.复述故事,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
其他同学补充。
2.听讲,记下要点。
3.读课文,崽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二、组织学生讨论(约 分钟)
I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给3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讨论。
2.引导学生从题目上分析。这篇小说
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对
1.自由讨论发言。各自说出自己的理
由。
2.受到启发,继续思考,讨论。
于勒却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
写,而对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用了
很多笔墨。那么,到底谁是本文的主
人公呢?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3.补充说明: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
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
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
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
“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
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
4.讲解:莫泊桑短篇小说的成就最为
突出,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
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
概括出生活的本质。他的短篇小说
侧重描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巧妙,
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善于用精练笔墨
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我的叔叔于
勒》也是这样的一篇小说。指导学生
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探究本文的写作
特点:(1)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
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
(2)构思巧,情节曲折。
5.引导学生对小说的主题展开讨论:
这篇小说的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
其实于勒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菲利
3.听教师讲解,讨论明确:小说题为
《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
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未来。
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那短
短的一瞬。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
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
于勒这一件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
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上,从
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
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
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全文主
题思想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
菲利普夫妇。
4.讨论交流:如写菲利普忽然看见两
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漂亮的太太吃
牡蛎,他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
了,”走到其妻子和女儿身边问:“你
们妻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菲利普
夫人则怕花钱,迟疑不决,“很不痛
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
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
病的。”’这些语言、动作,揭示了菲
利普装阔气好虚荣的心理,菲利普
夫人虚伪、爱面子的心理。
5.积极讨论发言。最后明确:这篇小
说通过主人公菲利普夫妇对至亲兄
弟于勒态度的变化,揭示了在金钱
普夫妇才是主要人物。小说采用叙
述者的口吻叙写。“我”是线索人物。
菲利普没有把穷水手于勒当作亲兄
弟看待,但小说中的“我”认为于勒还
是“我的叔叔”。于勒的命运构成小
说情节的变化,是为刻画主人公菲利
普夫妇服务的,在对于勒的态度的变
化中完成了主人公的性格刻画。小
说的题目也揭示了菲利普夫妇受金
钱腐蚀的丑恶灵魂。
6.补充: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述
的:“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
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
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
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
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
何别的联系了。”(《共产党宣言》)
万能的腐蚀下精神的堕落,揭露和批
判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
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6.结合课文,领会这段话的意思。
三、总小结(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请5位
同学分别扮演“我”、菲利普、菲利普
夫人、船长、于勒。
2.作出评价。并指出:阅读小说关键
是要学会分析人物形象,这就要求
从人物的语言、神态等方面人手。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大家对此都有
了深刻的印象了吧1
1.5位同学分别读“我”、菲利普、菲利
普夫人、船长、于勒。分角色朗读课
文。
2.听讲,做好笔记并反复体会。
本课总结
这篇小说以菲利普夫妇因于勒贫富而前后变化的态度,组成令人惊叹的情节波
澜,表现世态的炎凉,通过神情、动作、语言描写,形象地表现他们嫌贫爱富、虚伪自
私的灵魂,从而展现了金钱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酷现实。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
学到了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同时加深了对金钱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认
识。
板书设计
第6课我的叔叔于勒
开端:盼于勒
发展:赞于勒
高潮:见于勒
结局:躲于勒
菲利普夫妇:自私、贪婪、庸俗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莫泊桑小说结尾很有特色,往往情节急转直下,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
中,造成一种引人人胜的艺术效果。结合课文的结尾父母巧遇于勒的有关情节,与
同学交流,说说这样的构思在课文中有什么好处。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栈( )桥 牡蛎( ) 煞( )白
撬( )开 诧( )异 褴( )褛( )
拮( )据( )
2.解释加点字的字义。
(1)与日俱增
(2)莫名其妙
(3)狼狈不堪
(4)全力以赴
(5)悬崖勒马
3.填空。
(1)课文中出场的人物有菲利普、菲利普妻子、大姐、二姐、二姐夫、我、两位先生、
两位太太、船长、于勒等,其中主要人物是——。
(2)本文的中心意思是 。
4.判断正误,在正确的说法后面打“√”,在错误的说法后面画“×”。
A.《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的“我”是一个有同情心,有正义感的人。( )
B.《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简洁明快而又富于个性
化的语言描写。 ( )
c.《我的叔叔于勒》一文通过“我”和于勒之间的冲突,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 )
D.《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结尾部分的景色描写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
( )
答案与提示:
1.略 ,
2.与:同;名:说出;堪:忍受;赴:往,做;勒:收住缰绳。
3.(1)菲利普、菲利普妻子;(2)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先是盼望,后来是躲避于
勒的态度的变化,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纯粹是金钱关系。
4.A.√B.√C.×D.√
◇个性练习设计
1.小说的标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2.这篇小说是怎样巧妙安排情节的?
3.小说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与提示:
1.《我的叔叔于勒》这个标题强调了于勒在作品中的地位,点明了于勒与菲利普
夫妇一家的亲属关系。作者对于勒本人着墨不多,主要通过侧面来展示他的经历、
遭遇和性格特征,但他对作品情节发展和主题的表现却起了关键作用。小说以他为
纽带,推动情节的发展。标题寄寓了作者对于勒的同情,对菲利普夫妇的谴责。小
说是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故事的。标题正是采用了叙述者“我”的口吻来表达的。
菲利普夫妇认钱不认亲,而他的儿子若瑟夫却偏偏要认“我的叔叔”,这就无情地鞭
挞了像菲利普夫妇那样丑恶的拜金主义者,含义很深刻。
2.这篇小说取材于19世纪法国的日常生活,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作者构思极
为精巧。他先以洗练的笔墨叙述了菲利普一家拮据的生活情况和他们对于勒衣锦
荣归的企盼,构成强烈的悬念;再插叙于勒在菲利普家中地位的变化,进一步渲染于
勒锦荣归的气氛;然后出其不意地安排于勒落魄归来,与兄嫂游船巧遇的场面,把故
事一下子推向戏剧性的高潮。这种情节大起大落的巧妙安排,不仅收到了出人意料、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而且把菲利普夫妇由恐怖到希望、由希望到躲避的的内心
世界和小市民“唯钱是亲”的丑恶灵魂暴露无遗,大大深化了主题。探讨与反思
3.(1)事情是“我”耳闻目睹,使人感到真实可信。(2)通过“我”的眼睛和心灵,便
于揭露丑恶的现实。(3)用讲故事的方式,有更多的自由。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课情节比较完整,事情起因、经过、结果俱全。从故事的结果人手,分析、研究
造成如此结果的原因,对于理解课文内容有积极作用。把这种“析因”的阅读理解的
方法,教给学生,对提高阅读能力大有益。
补充资料
1.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法国小说家。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他的舅舅和母亲都
很有文学修养,使他从小受到文学熏陶,13岁时就开始写作诗歌。1870年,他到巴黎
学习法律,正值普法战争爆发,他应征入伍。退伍后,从1872年开始,先后在海军部
和教育部任职员,工作之余,他孜孜不倦地写作小说,得到著名作家福楼拜的指导。
1880年,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羊脂球》问世,奠定了他在法国文坛上的地位。他的
作品大部分写于1880---1890年间,有中、短篇小说约300余篇,长篇小说6部,游记3
部.以及大量文学和时政评论文章。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著名的作
品有《羊脂球》、《菲菲小姐》、《米龙老爷》、《一个女长工的故事》、《归来》、《我的叔叔
于勒》、《项链》等。这些作品有的描写法国人民在普法战争中的爱国感情,揭露资产
阶级的怯懦无耻;有的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遭遇寄予的同情;有的则反映资本
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以及小资产者的虚荣心理。他的长篇小说取得比
较高的成就,比较重要的是《一生》和《俊友》。1893年7月因精神病严重发作而去
世。
2.本文的写作背景
《我的叔叔于勒》写于一八八三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当时的法国,资产阶
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也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
起来。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
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
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本篇小说就是以这样的社会背景写
出来的。
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 篇2
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第78—87页。这是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学习,感受小说所反映的人与人关系的淡漠炎凉,领会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小说明线、暗线交织的结构安排,理解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
2.学习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懂得这些手法的作用。
3.理解侧面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4.领会作者以小见大的创作特点,掌握小说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
1.教师请学生分别按照不同的人称复述课文,一方面梳理小说主要情节,一方面从不同角度理解小说主题。
2.设置问题,使问题逐步推进,带领学生把握小说的叙述线索:
3.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4.教师组织学生自主讨论,评价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能够领会小说中描绘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漠炎凉,感受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
2.学生领悟“我”的善良、纯真,感受“我”对于勒叔叔的同情心,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理解作者铺排的悬念、巧妙的构思,学习小说明、暗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2.领会侧面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深化主题所起的作用。
3.学习心理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难点
1.领会作者选取典型事件、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2.结合现实社会、自身生活经验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突破
1.教师要求学生以不同人称复述课文,从而让学生站在不同人物的角度感受,领会小说主题。
2.学生结合朗读中的感性认识对菲利普夫妇作出评价,同时需要在文章中找出依据。
教学准鱼
◆教师准备
1.第一课时前,了解莫泊桑的有关作品及写作风格。
2.第二课时前,准备莫泊桑的另一篇代表作《项链》,以供学生对比学习。
◆学生准备
1.第一课时前,翻查字典,解除生字词的障碍。
2.第二课时前,尝试口头或笔头按照顺叙改写小说,体会与原文有何不同效果;思考教师布置的课后思考题。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结合中国古诗《七步诗》,导入 新课。 1.背诵《七步诗》,体会诗作创作背景。
2.组织学生分组、分人称复述课文。 2.分组、分人称复述课文。
3.设置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握小说叙3.通过教师引导逐步深入小说叙述中心。
述线索。
4.引导学生理解小说主题。 4.梳理小说线索,明确小说主题。
5.布置课后思考题。 5.思考课后习题,准备进入下一课时的学习。
一、导入 新课,通过复述梳理小说情节(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请学生集体背诵《七步诗》,讲述古诗
的创作背景。 。
2.《七步诗》反映了曹丕、曹植兄弟俩的
关系,《我的叔叔于勒》同样叙述了人
与人的一种关系,结合相同点,导人
新课。 ,
3.组织学生通读课文,梳理小说主要情
节。将学生分组,分别按照“我”、菲
利普、于勒三个不同的人称复述,只
要求复述清楚即可。
1.全体背诵《七步诗》,体会曹植作诗时
无奈悲凉的心情。
2.结合教师的讲述,把握课文叙述的重
点是“人与人的关系”,进入新课的学
习。
3.分组阅读、讨论、交流后,自告奋勇地
复述小说主要情节,叙述清楚是基本
要求,可适当的加入自己的想象发
挥。
二、设置问题。逐步推进,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叙述线索(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对学生的复述作出评点,结合以菲利
普为人称的复述,要求学生找出文章
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变化。
2.提问: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变
化可以看出他们对于勒态度变化的
线索是怎样的?启发:最开始于勒占
用了菲利普应得的一部分时,人们打
发他去了美洲。
3.提问: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
是表现出来的人物行为,如果深入人
物内心,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情感变
化又是怎样的?
1.通过阅读找出称呼的变化:坏蛋、流
氓、无赖à正直、有良心的人à小子、
家伙、贼、流氓。
2.根据教师启发,找出菲利普夫妇对于
勒态度变化的线索:打发他走à盼
望、赞扬à又骂又躲。
3.在教师的引导下,由表及里,逐步深
入理解课文。相互讨论交流后回答: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情感变化的线索
是:恐怖à希望à恐怖、仇恨。
三、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小说主题(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分析:于勒的命运变化小说没有直接
交待,而是隐含在菲利普夫妇对他的
称呼、态度、情感等等变化中,以及辅
以老船长的叙述交待的。
2.提问:小说描写这种种变化,表现了
什么样的主题?
3.提问:小说描写了许多人物形象,那
么主要描写的人物是谁?为什么?
4.布置课后思考:主要描写的人物是菲
利普夫妇,为何文章标题又为《我的
叔叔于勒》?
1.通过小说对菲利普夫妇的描写把握
于勒的命运变化:在家行为不正一出
外发财一最后穷困潦倒。
2.回答:于勒命运的变化引起了菲利普
夫妇的种种变化,反映出当时社会人
与人关系的淡漠炎凉,即便是亲情也
不再能维系什么,更显人情的悲凉。
3.联系上下文思考回答:小说着重描写
的是菲利普夫妇。如果正面描写于
’勒,那只能反映他在当时社会中的个
人遭遇,不能说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
淡漠炎凉,悲剧意味会大大降低。
4.课后思考,为下一节课作准备。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分析小说的结构特点,指导学生领会1.学习小说巧妙、合理的结构安排,掌
悬念设置的作用。 握悬念设置的作用。
2.朗读教学,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 2.分角色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人物
的性格特点。
3.学习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刻 3.领会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对刻画人
画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物性格特点所起的作用。4.组织学生自主研讨对菲利普夫妇的4.自主阅读、探讨、评价菲利普夫妇,有
评价,深入理解小说主题。 理有据的评价人物形象。
一、引导学生体会小说的结构安排(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通过学生复述的方式复习上节课所
学内容,进入新课的学习。
2.提问:于勒的命运变化是小说安排的
暗线,作者是怎样一步步接近于勒真
实的生活状况的?
3.总结:小说悬念的设置可以增强作品
的艺术感染力,推动小说情节的发
展。
1.复述课文,从整体上把握小说。
2.通读课文,领会作者在结构上的巧妙
安排:父亲那句永不变更的话设置了
小说最初的悬念,于勒的最初出场代
表着全家的希望。随后在船上相遇
的情节,也是安排的一波三折,设置
了吃牡蛎、向船长问询的曲折,最后
才确定那个穷途潦倒的水手就是于
勒。
3.结合课文体会悬念设置在文中所起
的作用,体会作者巧妙、合理的构思。
二、认识小说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采取多种方式请学生分角色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
2.请学生结合朗读谈谈对菲利普夫妇
的看法,要求学生为自己的评价在文
中找出依据。
3.提问:菲利普夫妇在由怀疑到确认于
勒身份的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小说中
是怎样描写的?
1.踊跃参与,在朗读中体会菲利普夫妇
的性格特点。
2.认真阅读课文,分组讨论,结合对人
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评论菲利
普夫妇的性格特点。
3.结合课文回答:菲利普先生先是觉得
不安,然后和妻子商量,进而向老船
长问询,并且在问询时还小心翼翼的
绕着圈问于勒的有关情况。菲利普
4.总结:小说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
等多种手段来刻画人物形象,同时,
作者在描写中还很有层次感,人物形
象也逐步丰满起来。
太太则由害怕到哆嗦到暴怒,态度一
步一步的发生变化。
4.通过教师的讲解,深入领会语言、
行动、心理等各种描写方式对塑造人
物形象的作用。
三、结合人物形象的理解。引导学生自主评价(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出上节课留的课后思考题:主要描
写的人物是菲利普夫妇,为何文章标
题又为《我的叔叔于勒》?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你对菲利普夫妇
的做法有何看法?注意把握评价的
标准和尺度。一方面引导学生认识
人与人关系的淡漠炎凉;另一方面据
文中交待的菲利普夫妇的生活状况
理解人物的行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
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回答:小说的叙述人称是“我”,是从
“我”的视角来看待整个事情的发展,
因而小说在描写菲利普夫妇对于勒
的态度的同时,还描写了“我”对于勒
叔叔的态度。以于勒为文题中心就
能引领两种态度,存在对比,同时也
包含着作者对“我”的肯定。
2.自主探究、分组讨论,有理有据地发
表自己的评价。结合教师的点拨引
导,对小说主题形成正确的理解。
本课总结
《我的叔叔于勒》是这个单元中唯一的一篇外国文学作品。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这篇小说结构上巧妙的构思、安排,以及把握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既要注意作品创作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又要把握作品创作的共通之处,从共通处切入,引导学生理解体会。
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点:称呼的变化坏蛋、流氓、无赖à正直、有良心的人à小子、家伙、贼、流氓
明线 :
态度变化 打发他走 à盼望、赞扬à又骂又躲
情感变化 恐怖 à希望 à恐怖、仇恨
暗线——于勒 在家行为不正à出外发财 à最后穷愁潦倒
面: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理解作品主题是欣赏文学作品的关键,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一定要根据作品本身进行文学欣赏活动。对于菲利普夫妇的评价就应该结合作品提供的所有线索来进行。培养学生从文中找依据的阅读习惯,在以后的学习中迁移运用。
教学探讨与反思
通过小说的学习,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欣赏、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欣赏方法与技巧的传授,因而,在小说作品的学习中,关键是要带领学生领会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补充资料
莫泊桑(1850_-1893),法国作家。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他应征入伍。莫泊桑的母亲醉心文艺、喜爱诗歌,在其影响下,他少年时代就开始憧憬成为一名诗人,13岁开始了他的诗歌创作。后来莫泊桑师从福楼拜,每逢星期日就带着新习作,从巴黎长途奔波到鲁昂近郊的福楼拜的住处去,聆听福楼拜对他前一周交上的习作的点评。莫泊桑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0多部中短篇小说。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与欧·亨利、契诃夫并称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段,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莫泊桑的小说结构精巧,构思巧妙,摹写人情世态,独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