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范进中举》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范进中举》课文原文及教案(通用12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范进中举》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1
课文
范进进学回家,母亲,妻子俱各欢喜。正待烧锅做饭,只见他丈人胡屠户,手里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走了进来。范进向他作揖,坐下。胡屠户道:"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如今不知因我积了甚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我所以带个酒来贺帝你。"范进唯唯连声,叫浑家把肠子煮了,烫起酒来,在茅草棚下坐着。母亲自和媳妇在厨下造饭。胡屠户又吩咐女婿道:"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比如我这行事里,都是些正经有脸面的人,又是你的长亲,你怎敢在我们跟前装大?若是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这就是坏了学校规矩,连我脸上都无光了。你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所以这些话我不得不教导你,免得惹人笑话。"范进道:"岳父见教的是。"胡屠户又道:"亲家母也来这里坐着吃饭。老人家每日小菜饭,想也难过。我女孩儿也吃些。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可怜!可怜!"说罢,婆媳两个都来坐着吃了饭。吃到日西时分,胡屠户吃的醺醺的。这里母子两个,千恩万谢。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次日,范进少不得拜拜乡邻。魏好古又约了一班同案的朋友,彼此来往。因是乡试年,做了几个文会。不觉到了六月尽间,这些同案的人约范进去乡试。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个狗血喷头,道:"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来!我听见人说,就是中相公时,也不是你的文章,还是宗师看见你老,不过意,舍与你的。如今痴心就想中起老爷来!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趁早收了这心,明年在我们行里替你寻一个馆,每年寻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你问我借盘缠,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风!"一顿夹七夹八,骂的范进摸门不着。辞了丈人回来,自心里想:"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因向几个同案商议,瞒着丈人,到城里乡试。出了场,即使回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被胡屠户知道,又骂了一顿。
到出榜那日,家里没有早饭米,母亲吩咐范进道:"我有一只生蛋的母鸡,你快拿到集上去卖了,买几升米来煮餐粥吃,我已是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范进慌忙抱了鸡,走出门去。才去不到两个时候,只听得一片声的锣响,三匹马闯将来。那三个人下了马,把马拴在茅草棚上,一片声叫道:"快请范老爷出来,恭喜高中了!"母亲不知是甚事,吓得躲在屋里;听见了,方敢伸出头来,说道:"诸位请坐,小儿方才出去了。"那些报录人道:"原来是老太太。"大家簇拥着要喜钱。正在吵闹,又是几匹马,二报、三报到了,挤了一屋的人,茅草棚地下都坐满了。邻居都来了,挤着看,老太太没奈何,只得央及一个邻居去寻他儿子。
那邻居飞奔到集上,一地里寻不见;直寻到集东头,见范进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邻居道:"范相公,快些回去!你恭喜中了举人,报喜人挤了一屋里。"范进道是哄他,只装不听见,低着头往前走。邻居见他不理,走上来,就要夺他手里的鸡。范进道:"你夺我的鸡怎的?你又不买。"邻居道:"你中了举了,叫你家去打发报子哩。"范进道:"高邻,你晓得我今日没有米,要买这鸡去救命,为甚么拿这话来混我?我又不同你顽,你自回去罢,莫误了我卖鸡。"邻居见他不信,劈手把鸡夺下,掼在地下,一把拉了回来。报录人见了道"好了,新贵人回来了。"正要拥着他说话,范进三两步走进屋里来,见中间报帖已经升挂起来,上写道:"捷报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启蒙,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当下众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娘子哭哭啼啼,在厨下收拾齐了,拿在草棚下。邻居又搬些桌凳,请报录的坐着吃酒,商议他这疯了,如何是好。报录的内中有一个人道:"在下倒有一个主意,不知可以行得行不得?"众人问:"如何主意?"那人道:"范老爷平日可有怕的人?他只因欢喜狠了,痰涌上来,迷了心窍。如今只消他怕的这个人来打他一个嘴巴,说'这报录的话都是哄你的,你并不曾中。'他这一吓,把痰叶了出来,就明白了。"众邻都拍手道:"这个主意好得紧,妙得紧!范老爷怕的,莫过于肉案上的胡老爹。好了!快寻胡老爹来。他想还不知道,在集上卖肉哩。"又一个人道;"在集上卖肉,他倒好知道了;他从五更鼓就往东头集上迎猪,还不曾回来。快些迎着去寻他。"
一个人飞奔去迎,走到半路,遇着胡屠户来,后面跟着一个烧汤的二汉,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正来贺喜。进门见了老太太,老太太大哭着告诉了一番。胡屠户诧异道:"难道这等没福?"外边人一片声请胡老爹说话。胡屠户把肉和钱交与女儿,走了出来。众人如此这般,同他商议。胡屠户作难道:"虽然是我女婿,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我听得斋公们说:打了天上的星宿,阎王就要拿去打一百铁棍,发在十八层地狱,永不得翻身。我却是不敢做这样的事!"邻居内一个尖酸的人说道:"罢么!胡老爹,你每日杀猪的营生,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阎王也不知叫判官的簿子上记了你几千铁棍;就是添上这一百棍,也打甚么要紧?只恐铁棍打完了,也算不到这笔帐上来。或者你教好了女婿的病,阎王叙功,从地狱里把你提上第十七层来,也不可知。"报录的人道:"不要只管讲笑话。胡老爹,这个事须是这般,你没奈何,权变一权变。"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把方才这些小心收起,将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卷一卷那油晃晃的衣袖,走上集去。众邻居五六个都跟着走。老太太赶出来叫道:"亲家,你只可吓他一吓,却不要把他打伤了!"众邻居道:"这自然,何消吩咐。"说着,一直去了。
来到集上,只见范进正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胡屠户凶神似的走到跟前,说道:"该死的畜生!你中了甚么?"一个嘴巴打将去。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心里到底还是怕的,那手早颤起来,不敢打到第二下。范进因这一嘴马,却也打晕了,昏倒在地。众邻居一齐上前,替他抹胸口,捶背心,舞了半日,渐渐喘息过来,眼睛明亮,不疯了。众人扶起,借庙门口一个外科郎中的板凳上坐着。胡屠户站在一边,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自己心里懊恼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想一想,更疼的狠了,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帖着。
范进看了众人,说道:"我怎么坐在这里?"又道:"我这半日,昏昏沉沉,如在梦里一般。"众邻居道:"老爷,恭喜高中了。适才欢喜的有些引动了痰,方才吐出几口痰来了,好了。快请回家去打发报录人。"范进说道:"是了。我也记得是中的第七名。"范进一面自绾了头发,一面问郎中借了一盆水洗洗脸。一个邻居早把那一只鞋寻了来,替他穿上。见丈人在跟前,恐怕又要来骂。胡屠户上前道:"贤婿老爷,方才不是我敢大胆,是你老太太的主意,央我来劝你的。"邻居内一个人道:"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又一个道:"老爹,你这手明日杀不得猪了。"胡屠户道:"我那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的?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的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你们不知道,得罪你们说,我小老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想着先年,我小女在家里长到三十多岁,多少有钱的富户要和我结亲,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说罢,哈哈大笑。众人都笑起来。看着范进洗了脸,郎中又拿茶来吃了,一同回家。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到了家门,屠户高声叫道:"老爷回府了!"老太太迎着出来,见儿子不疯,喜从天降。众人问报录的,已是家里把户送来的几千钱打发他们去了。范进拜了母亲,也拜了丈人。胡屠户再三不安道:"些须几个钱,不够我赏人。"范进又谢了邻居。正待坐下,早看见一个体面的管家,手里拿着一个大红全帖,飞跑了进来:"张老爷来拜新中的范老爷。"说毕,轿子已是到了门口。胡屠户忙躲进女儿房里,不敢出来。邻居各自散了。
范进迎了出去,只见那张乡绅下了轿进来,头戴纱帽,身穿葵花色圆领、金带、皂靴。他是举人出身,做过一任知县的,别号静斋,同范进让了进来,到堂屋内平磕了头,分宾主坐下。张乡绅攀谈道:"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范进道:"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无缘,不曾拜会。"张乡绅道:"适才看见题名录,贵房师高要县汤公,就是先祖的门生,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弟兄。"范进道:"晚生侥幸,实是有愧。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可为欣喜。"张乡绅四面将眼睛望了一望,说道:"世先生果是清贫。"随在跟的家人手里拿过一封银子来,说道:"弟却也无以为敬,谨具贺仪五十两,世先生权且收着。这华居其实住不得,将来当事拜往,俱不甚便,弟有空房一所,就在东门大街上,三进三间,虽不轩敞,也还干净,就送与世先生;搬到那里去住,早晚也好请教些。"范进再三推辞,张乡绅急了,道:"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若要如此,就是见外了。"范进方才把银子收下,作辑谢了。又说了一会,打躬作别。胡屠户直等他上了轿,才敢走出堂屋来。
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一封一封雪白的细丝锭子,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口里说道:"也罢,你而今相与了这个张老爷,何愁没有银子用?他家里的银子,说起来比皇帝家还多些哩!他家就是我卖内的主顾,一年就是无事,肉也要四五千斤,银子何足为奇!"又转回头来望着女儿,说道:"我早上拿了钱来,你那该死行瘟的兄弟还不肯,我说:'姑老爷今非昔比,少不得有人把银子送上门来给,只怕姑老爷还不希罕。'今日果不其然!如今拿了银子家去,骂死这砍头短命的奴才!"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过程与方法: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描写人物的手法;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了解范进这一形象的典型性,了解作品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品味小说的语言,领略古代小说的讽刺艺术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我国封建社会,要改变个人命运,大多数人只有凭借参加科举考试,凭“四书五经”才能敲开仕途的大门。可惜有人中举了,却疯了,他就是范进。今天,我们就借吴敬梓的眼睛,通过范进及其身边人来感受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答案示例:全文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l~2段):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
第二部分(3~11段):写范进中举后情景。
2.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
答案示例: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
第一层写昏厥:用“看”“念”“拍”“笑”写范进喜极的动作,用“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写范进昏厥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中“噫’写出惊喜过望的心情,说“好了”是因几十年追求功名,一旦实现,富贵荣华滚滚而来。
第二层写疯跑:用“爬将起来”“拍着手大笑”“飞跑”这些动作描写,写足了范进的疯劲,用重复的语言,写狂喜的心情。
第三层写跌倒:用富有讽刺性的外貌描写,写范进一脚端在塘里的丑态,“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包含了极其强烈的讽刺意味。
第四层写疯走集上:“拍着笑着”的动作描写,写尽范进的疯态。
三、研读分析
1.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
答案示例: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文章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2.范进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试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
答案示例: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大半生穷困潦倒,到54岁才考进秀才。他中举之前,邻里没有周济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范进中了举,情形就完全不同了。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改变就使他惊喜得发了疯。那可憎可笑的疯癫形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范进的喜疯病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治好后,他回忆疯中的情景,别的都“昏昏沉沉”记不得,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
3.范进中举前后,周围人对他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课文用什么手法写出这些变化?
答案示例:小说运用对比手法,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通过写周围人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范进未中举前,家里断粮有没有乡邻来接济。中举后乡邻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范进疯了都是众邻居来帮忙。表现了众乡邻对权势者或敬畏或滔媚,对不幸者冷酷无情,体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4.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答案示例:讽刺。本文的特色在于它的讽刺艺术。本文主要用了对比、夸张和细节描写直接写实三种讽刺的表现形式。
(1)对比:范进中举前后在贫富、哀乐、荣辱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在人物关系上是“冷”和“热”的鲜明对比,以及范进本人从唯唯诺诺到圆滑世故的变化;
(2)夸张:范进喜极而疯,胡屠户一巴掌居然能治疯;
(3)细节描写直接写实:白描式的细节描写,如“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前后对比的细节描写,如范进中举前,胡屠户离开范进家时“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范进中举后,胡屠户离开范进家“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夸张性的细节描写,如屠户打了一巴掌后,手掌弯不过来;对范进的细节描写,卖鸡时和发疯时的表现,让我们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下文人的迂腐、病态和畸形的心理。
四、课堂小结
本文着力刻画了范进这个热衷科举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描述了穷秀才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经历,深刻揭露并辛辣地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其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本篇课文的核心在于揭露了科举制度的弊端,福建教师招考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对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进行对比。
课文解析
作者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出生于一个科甲鼎胜的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由于家族的影响,他少时曾热衷于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落第后来又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平常变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清了清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写下了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这部取材于封建科举考试的小说问世以来得到世人极高的赞誉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谪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有足称讽刺之书”作者吴敬梓以极尽嘲讽之妙笔、辛辣刚劲的语言刻画了一大批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儒林群丑,抨击了僵化的考试制度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而节选自《儒林外史》第3回的《范进中举》则是全书最精彩的片断之一它通过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及中举前后生活遭遇的变化,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科举制度腐蚀读书人灵魂、摧残人才及败坏社会风气的罪恶,穷形尽相地表现了封建末世的世道人心,对各类市侩小人,进行了有力的鞭笞和嘲讽该文有以下几个特点:
1、曲径通幽的故事情节展现出独特的形象
《范进中举》这个片断选自《儒林外史》第3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故事情节虽是着眼于平凡小事,但由于作者巧妙的安排,竟具有一波三折的特点基本情节如下:范进进学,岳丈祝贺—→借钱遭骂,范进偷试—→范进卖鸡,捷报到家—→范进发疯,屠户治病—→乡绅造访,馈银赠屋—→范进送银,屠户回家人物性格随着情节的发展变化逐步体现出来出于对封建科举制度的亲身体验和满腔痛恨,吴敬梓以其独运匠心的情节设置与性格刻画,栩栩如生地塑造了范进这个集百丑于一“疯”的典型形象以及前倨后恭、恬不知耻的胡屠户和圆滑世故、谎话连篇的张乡绅等形象,入木三分地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弊害和对社会风气的败坏,让人在闹剧中认清社会,有曲径通幽之妙。
2、别具匠心的讽刺手法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1)运用对比映衬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强化了讽刺效果例如:中举前,范进饥寒交迫,受尽人间白眼和嘲讽,然而中举后一切天翻地覆:醒来后的范进对平日惧怕的岳父胡屠户也不怕了,由先前称其“岳父”改呼为“老爹”;时常嘲弄他的众邻居、素不相识的张乡绅也都来套近乎了,房子、田产、金钱、奴仆,不招即来这样,通过前后生活境遇和心态的强烈对比,把范进腐儒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2)通过对典型细节的夸张描写,突现人物性格的本质最精彩的莫过于“中举发疯”和“胡屠受赠”且看:胡屠户一边“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一边假意推辞道:“你且收着”并不等范进说完,“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千恩万谢”之后,“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用“攥”“舒”“缩”“揣”四字,使这个见钱眼开、虚伪做作的市侩小人丑态跃然纸上。
(3)戚而能谐,笑声中含有极端的憎恶,增强了作品讽刺的力量胡屠户在小说中的表现可以概括为“前倨后恭”当范进穷困潦倒的时候,他觉得把女儿嫁给这么一个穷鬼,简直是倒了一辈子的运可当范进中举后送给他银子,他立即吹牛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这些话引起了众人的哄笑,他自己也洋洋自得正是在笑声中让人感受了胡屠户的卑劣可笑、范进的悲哀和世风的低下
3、纯熟的白话式语言使人物“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作品以纯熟的古代白话写成,几乎都是采用白描的手法,语言简练、浑厚,有真意,少做作,少粉饰,不卖弄,没有浮泛语小说还用了不少方言口语、俚语、歇后语,对于表现各阶层人物的声态起了很好的作用,这些语言充分表现了作者的艺术才华,作者也正是以这样高超的语言艺术,来达到高度的讽刺效果的,正因为如此,这部作品在五四时期被人称为绝好的国语文学。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范进中举》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一、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二、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与今天口语的差异。
三、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教学设想
一、使学生理解对比手法和讽刺艺术,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二、第一课时采用以读为主了解大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达到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第二课时抓住中举前后对比进行分析,使学生感受文中的讽刺艺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预习。
1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要求:
(1)了解作者吴敬梓。
(2)了解课文内容。
(3)《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2自读排障、疑难词语补充解释。如:进学、烂忠厚、闯将来、
权变等。
(为什么古代的白话小说中有这么多难懂的词?一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好多当时通用的习惯用语,现在已被淘汰,如古代称“妻子”为“浑家”,称秀才为“相公”。二是文言文对口头语言的影响。如“谨具贺仪”“华居”等。所以,我们在阅读古代白话小说时,要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以免产生歧义。)
3结合注释默读全文,体会文中句子的含义。
二、设疑导引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对他的发疯应该怎样理解?
2、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课文是怎样运用对比的?对比的运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4、试将《范进中举》与《孔乙己》作一个总体的比较。
三、讨论释疑。
小结:
这一节课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讨论中的疑难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课里继续分析,进一步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
一、师生共同讨论,完成第一课时“练习”:重点归纳总结对比的运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1通过对比,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主题思想。
我们以“中举”为分界线,将三个人物中举前后的语言、行动等等作了一系列的对比,从而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个(范进)醉心功名;一个(胡屠户)庸俗势利;一个(张乡绅)逢迎拉拢。中举前后三个人物的种种变化,无不受封建科举制度的制约。可见文章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科举制度和缔造这种制度的黑暗社会。
2通过对比,讽刺鞭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们试分析三种不同的对比形式,来看对比达到的艺术效果。
①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分的对比,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那中了举人的范老爷:“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丑态之一)“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丑态之二)“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丑态之三)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举人老爷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眼前这个形象却是:穷酸、疯颠、荒唐。对比十分强烈,岂能不教“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从而收到了理想的艺术效果。
②通过同一人物对同一事件因情势的不同而前后语言行动都不同,揭示矛盾,形成对比,来达到讽刺的目的。
胡屠户两次贺喜的表演,同一地点,对同一对象,评价截然不同。前面是说“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后来“现世宝”成了举人,成了老爷,语言立刻变化,说“……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
中举前后在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完全两样。中举前,范进去向胡屠户借盘费,“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凶神似的”样子简直令人发指。中举后’“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居然“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这一打一骂相映成趣,讽刺鞭挞何等深刻,胡屠户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
③通过人物的言词与截然相反的事实之间的对比,来揭示人物丑恶的灵魂,取得良好的讽刺效果。
中举后,张乡绅来了,张口一个“世先生”,闭口一个“亲切的世弟兄”,而且“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又送银子,又送房子。既然如此亲近,那么当初,当初范进“家里饿了两三天”“抱着鸡”“寻人买”时,你这位“至亲骨肉般”的世弟兄到哪里去了呢?人物的言词与当实初的事实一对比,那丑恶的灵魂,那可鄙的形象不是昭然若揭了吗?
在完成上述分析后,由学生概括、归纳,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答案不必强求一律。
二、师生继续讨论,将《范进中举》与《孔乙己》作一个总体比较。
明确:
我们将两篇文章从三方面进行比较:
1人物和主题思想。
范进与孔乙己同是读书人,一个到晚年终于中举而发疯,一个始终没有进学,潦倒而死。从思想性格方面来说,他们都热衷于功名,迂腐可笑,疯的不知为何而疯,死的不知因谁而死,麻木不仁,可悲可怜。因此,这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摧残他们的精神,摧残他们的肉体。
2作者的态度和讽刺手法。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都运用了讽刺手法,但又有区别。前者是对主人公(范进)尖锐的嘲笑,那“抱着鸡,手里插了草标”的形象,那“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后者对孔乙己的嘲讽,严厉而冷峻,却并不显露,那又脏又破的长衫,那“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的神情,描绘得那样淋漓尽致。
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呢?吴敬梓对笔下的人物是的尖锐的嘲笑,无情的鞭挞,因为他痛恨封建科举制度;鲁迅对他笔下的人物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为作者希望他能从麻木中觉醒,以便拯救中华民族。由此可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由作者对该形象的态度所决定。
3表现手法。
《范进中举》主要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而《孔乙己》则选取人物一生中几个富有表现力的片断,放在一个典型的环境里,去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三、布置作业完成“揣摩运用”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范进中举》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3
1、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作者,熟悉课文情节,通过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对比,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学生能总结本文的主题,并教会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
3、学会运用人物动作、语言、外貌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2、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高,学生语文考试合格率高,但是仍然有一些学生比较懒惰,自觉性差,教学时采取简约的教学方法,达到训练学生能力的目的。
3、重点难点
1、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学生能总结本文的主题,并教会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
2、学会运用人物动作、语言、外貌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语言导入
吴敬梓,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早年也曾热衷功名,但考场屡屡失意,同时在家境由富到贫的变化中,他也饱尝世态炎凉,这些使他对现实,尤其对科举制度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促使他写下了长达三十万字的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他的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吴敬梓的小说《范进中举》。
活动2【测试】自学检测
1、介绍作者,之后完成练习册2题。齐读三遍,注意识记。
2、给下列加点横线的字注音作揖带挈腼腆星宿商酌兀自长亲桑梓忌讳
3、解释下列词语,并在括弧里注音带挈:提携。倒运:倒霉。腆着:挺着。央及:恳求。舍与:施舍给,赏给。商酌:商量,考虑。桑梓:家乡叙功:评功
4、本文分几部分?请归纳段意(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完成)
5、用简洁的语言给大家复述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请四名学生叙述)
活动3【导入】自主探究,导学达标
1、小说的中心事件是什么?(范进中举) 2、围绕这个中心事件,作者按事件发展的顺序,写了哪两个时间段的情况?(中举前和中举后)
3、分析人物形象
(1)这篇小说都写了哪些人物?(请学生回答)
(2)众多的人物中,想一想谁是小说的主人公?
活动4【导入】精彩赏析
(1)范进是作者浓墨重彩刻画的一个人,你认为文章中关于范进的描写中,哪个情节最精彩?明确:范进喜极而疯
(2)作者是怎样刻画的?(小组合作解决)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几层?试归纳。
第一层写昏厥,用“看”“念”“拍”“笑”写范进喜极的动作描写,用“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写范进昏厥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中“嗷’写出惊喜过望的心情“好了”几十年追求功名,一旦实现,富贵荣华滚滚而来第二层写疯跑用“爬将起来“拍着手大笑”“飞跑”这几个动作描写,写足了范进的疯劲用重复的语言,写狂喜的心情。
第三层写跌倒用富有讽刺性的外貌描写,写范进一脚端在塘里的丑态,“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包含了极其强烈的讽刺意味。
第四层写疯走上集“拍着笑着”的动作描写范进的疯态。请一名学生找出范进中举喜极发疯的表现的动词,说说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什么好处。学生动笔做题,教师巡回指导,之后,学生展示。之后教师归纳,教给方法。(四层法即手法描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有什么好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描写了范进在受尽百般屈辱后突然听到中举消息后,喜悦至极发疯,可笑癫狂的场景,表现了范进热衷功名富贵,利欲熏心的性格特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精神的毒害,批判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人物形象鲜明,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5、从以上变化对比和具体分析中,可以看出范进是个怎么样的人?学生动笔归纳。师生探究明确: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大半生穷困潦倒,沉迷仕途,热衷功名富贵,利欲熏心,总是习惯的“唯唯连声”,逆来顺受,甘受屈辱。中举后,他判若两人,圆滑世故,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耽误了大好年华。
6、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师生共同探究得出: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滚滚来。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文章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精神的毒害,批判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活动5【练习】训练提升
训练提升:学生完成练习册题目3、4、5、6,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做练习。
活动6【讲授】小结
封建科举制使落第者贫困潦倒,同时也使及第者飞黄腾达,范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封建科举制任意摆布读书人的命运,造就了一大批精神空虚、人格沦丧的人,甚至毒化了整个社会,一个缺乏良知与真诚支撑的社会是令人恐怖的,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的人物的性格、命运注定是扭曲的,这或许就是范进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的社会认识价值所在。下节课,我们将分析胡屠户、张乡绅的人物形象,并探究对比手法运用的好处。
活动7【作业】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第七题。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范进中举》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4
吴敬梓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儒林外史》的介绍。
2.讽刺艺术的表现形式——夸张、对比、写实。
(二)能力训练点
1.欣赏小说的讽刺艺术。
2.比较阅读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对丑恶现象进行辛辣讽刺的艺术。
二、学法引导
因《范进中举》是长篇小说节选,学生要想较好地完成该课的学习目标,宜课外阅读《儒林外史》全书,对该书的整体情况,包括所刻画的人物,所选取的典型题材,反映的主题,主要的艺术手法有个大体的了解。学习本文时,着重从范进的语言、动作分析其性格,抓住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遭遇及中举后喜极而疯的原因的讨论分析,理解本文的主题及艺术特点。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个性鲜明的人物语言与动作。
(2)对比、夸张与直接写实在讽刺小说中的作用。
2.难点
旧小说中的雅语与口语。
3.疑点
同是读书人,范进与孔乙已有何不同?
4.解决办法
重点问题主要由学生阅读分析得出答案,难点多参照文下注解解决,疑点采取结合上几节课内容进行两个人物的比较的方法解决。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重点、难点: 范进喜极而疯的戏剧性结局
(一)明确目标
1.介绍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2.从范进中举前后地位、经济状况变化把握科举制度的罪恶,从周围人的态度变化了解世态。
3.范进喜极而疯片断精读。
(二)整体感知
《儒林外史》是古代讽刺小说中的精品,所以在一开始应予以介绍并鼓励课外阅读,这也能促进学生对本课知识、人物主题的认识。而后分析课文内容,熟悉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重点剖析主人公范进的遭遇及性格。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以一幅能概括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境遇的对联导入课文。
2.作家、作品简介
吴敬梓,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早年也曾热衷功名,便考场屡屡失意,同时在家境由富到贫的变化中,他也饱尝世态炎凉,这些使他对现实,尤其对科举制度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促使他写下了长达三十万字的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
3.自己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体会语气,语调的运用,注意文下注释中一些旧小说中的词语的解释。
(2)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将选文分成“中举前”和“中举后”两个部分。
4.根据插图,复述课文梗概。
5.整体感知课文:
(1)找出课文中写得比较精彩的地方,试作简要分析。
(2)课文中这些精彩之处都是围绕哪个中心情节展 开的?
6.范进形象分析
(1) 中举前后,范进产生了那些变化?(从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对人态度等方面来谈)
中举前
学生默读第1、2两段,[思考]两段有哪些地方能表现范进的社会地位与经济状况?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参加乡试,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如“这十几年,不知猪油也曾吃过两三回”,“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几句可见范进家境贫寒,而胡屠户对他的轻侮中可见他社会地位低下,面对屠户的训骂,他竟然“唯唯连声”。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赴试,更表现出他对功名的热衷。
中举后
学生读第5段范进喜极而疯片断,给其划分层次,并分析这里有哪些文句的反复,这种反复说明了什么。
明确:范进喜极而疯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昏厥一疯跑一跌倒一疯走集上。这里拍手的动作、笑的表情多次重复,“我中了”一句话反复出现。拍手、笑印证了他是因喜而疯,“我中了”体现他念念不忘的是科举,一旦中举,喜极而疯,这一情节的设置,充分表现了范进的利欲熏心,从而揭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学生读第5至12段,[思考]范进中举之后地位、经济状况发生哪些变化?这说明了什么?范进对胡屠户的态度有何变化?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中举之后,范进地位马上提高,这从周围众邻居的称呼“范老爷”,胡屠户的言行, 张静斋上门几件事都可看出。而张静斋送钱送房子,可见范进经济状况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更预示他从此将走上富贵之路。他对胡屠户的称由“岳父”转为“老爹”,可见他性格中有虚伪的一面。
从中举之后看,范进已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新贵,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贵,但他也马上表现出虚伪、世故的性格,对胡屠户态度变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这就表现他已被科举制度所腐蚀,所同化。
(2)作者设计范进“喜极而疯”的用意何在?
(四)总结、扩展
本课对于范进形象的分析是一个重点内容,通过分析,我们重要的是明确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孔乙己没有进学、潦倒一生,范进进了学又如何?不过变为统治阶级的走卒而已,不同的命运、相同的主题。
(五)拓展阅读
神医袁体庵
子孺言:明末高邮有袁体庵者,神医也。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狂,笑不止,求体庵诊之。惊曰:“疾不可为矣,不以旬数矣,子宜急归,迟恐不及也。若道过镇江,必更求何氏诊之。”遂以一书寄何。其人至镇江,而疾已愈。以书致何,何以书示其人。曰:“某公喜极而狂,喜则心窍开张而不可复合,非药石之所能治也。故动以危苦之心,惧之以死,令其忧愁抑郁,则心窍闭,至镇江当已愈矣。”其人见之,北面再拜而去。吁,亦神矣。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对胡屠户描写部分,体会人物性格。
2.课外阅读《儒林外史》第四、五、十三至十五回。
第二课时
重点、难点: 文章的主题和写法
(一)明确目标
1.胡屠户形象分析。
2.对比、夸张、写实的讽刺手法。
3.《儒林外史》精彩片断阅读。
4.范进与孔乙己形象比较。
(二)整体感知
本课时以讽刺艺术的欣赏为重点,以胡屠户的形象分析其实也贯穿这一内容,范进与孔乙己比较、精彩片断阅读求粗不求细,大致轮廓出现后让学生自己揣摩。
(三)教学过程
1.以胡屠户为例,分析本文的讽刺艺术。
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讽刺艺术。讽刺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夸张、反语以及直接写实等。
[思考]本文主要用丁哪几种形式?结合胡屠户形象分析逐一进行说明。
明确:主要用了对比、夸张和直接写实三种。
(1)对比 胡屠户对范进的前后态度变化。
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一一“贤婿老爷”。
对范进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一一“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贺礼: “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一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动作:“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一一“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那手早颤起来”,“干思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通过对比,表现出胡屠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
(2)夸张
胡屠户打了范进之后,“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众人回家时,“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这种细节上的夸张,用漫画式的笔法显示出胡屠户对范进畏惧、巴结的情态。
(3)直接写实
第12段,这里胡屠户的动作“攥”、“舒”、“缩”、“揣”及“紧紧”、“连忙”两个词活画出他那副贪财虚伪的小人相。
通过对比、夸张、写实的手法,胡屠户的性格跃然纸上:这是一个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他欺贫爱富、贪财虚伪、庸俗自私。
学生讨论文中对其他人物的讽刺描写,如用夸张的手法描写范进喜极而疯的情状。
2.请从胡屠户、乡邻、张 乡绅对范进态度的变化这个角度分析他们的性格特征。
胡屠户:截然不同的两副嘴脸,充分表现出他的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
乡 邻:趋炎附势,谴责了封建社会的丑恶的道德风尚。
张静斋:是作者刻画的次要人物。作者具体描写了“张老爷拜会新贵范老爷”的场面,他结交新贵,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
(四)总结、扩展
本文与《孔乙己》相比,是通过一个中举的人,围绕“中举”这一事件,描写各色人等的种种丑态,从而揭露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揭露当时社会中趋炎附势的世态。作者用了对比、夸张、直接写实的手法对这些人物进行描写、讽刺,大大加强了文章的批判性。
1.下面进行《儒林外史》精彩片断的阅读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找一个带有明显讽刺的片断进行阅读,然后集中讨论。
示例1 第四回写到范进到知县汤奉处打秋风,当知县看到范进因守制而不用银镶杯箸,不用象箸时,很担心他不用荤酒,正在此时,却见范进“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这才放心。一句“大虾元子”的描述将范进虚伪的性格暴露无遗,同时也表现出封建礼教的虚伪性。
示例2 第五回写到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个指头,众人都不得要领,其妾赵氏猜出他的心事“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恐费了油”,挑掉一茎之后,严监生“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这两个指头使严监生与葛朗台一样,成为世界文学画廊中著名的吝啬鬼形象之一。
比较阅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作为比较的双方应具有可比性,即有共性与个性。同样,除了范进与孔乙己,还可进行丁举人与张静斋的比较,胡屠户与张静斋的比较。这些比较都有利于深入地把握人物性格。
2.将《范进中举》与《孔乙己》作一个总体比较。
我们将两篇文章从三方面进行比较:
(1) 人物和主题思想。
范进与孔乙己同是读书人,一个到晚年终于中举而发疯,一个始终没有进学,潦倒而死。从思想性格方面来说,他们都热衷于功名,迂腐可笑,疯的不知为何而疯,死的不知因谁而死,麻木不仁,可悲可怜。因此,这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摧残他们的精神,摧残他们的肉体。
(2 )作者的态度和讽刺手法。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都运用了讽刺手法,但又有区别。前者是对主人公(范进)尖锐的嘲笑,那“抱着鸡,手里插了草标”的形象,那“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后者对孔乙己的嘲讽,严厉而冷峻,却并不显露,那又脏又破的长衫,那“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的神情,描绘得那样淋漓尽致。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呢?吴敬梓对笔下的人物是的尖锐的嘲笑,无情的鞭挞,因为他痛恨封建科举制度;鲁迅对他笔下的人物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为作者希望他能从麻木中觉醒,以便拯救中华民族。由此可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由作者对该形象的态度所决定。
(3)表现手法。
《范进中举》主要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而《孔乙己》则选取人物一生中几个富有表现力的片断,放在一个典型的环境里,去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五)布置作业
1.比较《范进中举》与《变色龙》的讽刺艺术。
2.根据有关历史资料,结合课文,谈谈你对科举制度的了解,并把它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范进中举》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5
一、复习导入
二、重点分析范进,附带分析胡屠户、张乡绅等的人物形象
⑴那么,围绕这个“好”字,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一、范进中相公回家,可曾说过“好”?发过疯?为什么?
预设:没有说“好”字,没有发疯。因为中相公并没有使他改变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
⑵中举前他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是怎样的?从课文中找出原句来。
预设1:经济状况非常贫穷:住的是“茅草棚”;吃的是“小菜饭”“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去乡试回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
预设2:社会地位非常低下:胡屠户骂他“现世宝”“癞蛤蟆”“尖嘴猴腮”,还“啐”他吐沫,他还“唯唯诺诺”。
⑶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偷偷参加乡试,这说明了什么?(预设:对功名的极度热衷。)
过渡:以上是范进中举前的种种表现,他还没有得到他想要的“功名”,所以,他既不说“好”,也没有发疯。下面看问题二、范进中举后有哪些变化?我们还是从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两方面来分析。
预设1:经济状况明显好转: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又搬些桌凳,请报录的坐着吃酒”;胡屠户“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张乡绅送银赠房。
预设2:社会地位也有显著提高:邻居都来帮忙,称之为“范老爷”;胡屠户称之为“文曲星”“贤婿老爷”;张乡绅与之称兄道弟。
⑶(肯定生的答案,并作简单小结)特别是胡屠户前后判若两人,素未谋面的张乡绅也赠银赠房,你认为他们是虚伪的,还是真心的?为什么?
预设:虚伪的。他们巴结范进,是因为范进“中了”“好了”,对他们自身都有好处。
师:我们可以用些什么词来形容他们?
预设:趋炎附势、嫌贫爱富。
⑷此时,范进对于这些人的巴结,态度又如何?
预设:范进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岳父”转为“老爹”;以前与家门口那些做田的、扒粪的拱手作揖,平起平坐,现在与张乡绅迎逢自如。看来,范进也并不是一个老实的角色!而是一个虚伪、圆滑。
⑸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出:中举后,范进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能说说范进中举发疯时大叫“好”的内涵到底是什么?(请注意表格前后对比)
预设:内涵就是:只要中举了,从此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完全改变。以前贫困潦倒,万人唾骂,现在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有好多人巴结。
⑹原来如此。那么请你设想,范进在大嚷“好”的瞬间,他究竟可能想到了什么?
(生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师注意引导,不要太过分)
⑺归根到底,一个“好”字,表明那一瞬间,范进曾产生过多少思想活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上半世甜酸苦辣的热望,下半世即将纷沓而至的荣华富贵,都随着一声“好”风驰电掣似地卷过范进的脑海。一个“好”字,将范进这样一个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满脑功名利禄,一心升官发财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正是作者的点睛之笔!
三、分析本文的主题
⑴基于以上分析,你认为是谁使范进受人奚落,又是谁使范进平步青云?这一切都告诉了你一个什么问题?
预设: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
(追问)仅仅使知识分子?胡屠户他们呢?
预设:还毒害了人民。
⑵对!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不仅仅是读书人,还包括像胡屠户、众邻居这些目不识丁的平头百姓。这说明封建科举的流毒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不仅导致读书人为之疯狂,而且导致当时社会中趋炎附势的炎凉世态。
有一副对联为证,请看:“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写得入木三分,毫不夸张。
四、拓展练习
1、有人认为:范进中举,大家一片欢喜。而所谓的“大喜”,其实是他个人的“大悲”,乃至民族、国家的“大悲”。就这一观点,发表你的看法。
2、假如范进不中举,他会有一番怎样的境遇?试用描述一下,字数在400字左右。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范进中举》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卓越的讽刺艺术,提高阅读和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
2、了解文章是如何用鲜明的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表现主题的。
3、感知人物性格,学习运用动作、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点
1、如何辨证看待封建科举制度(联系现实)。
2、深入分析对比手法的运用。
3、掌握人物描写方法。
三、教师准备
1、熟悉教材以及与教材相关的小说中涉及到的其他内容(如范进中举前后的故事情节)
2、认真研读《教学用书》p196—210,在广泛吸收的基础上加以归纳。
四、学生预备
1、自行了解有关作者及作品的简单文学常识
2、通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3、感知情节,能流利复述。
4、初步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比较其中举前后的变化。
五、学习过程
1、对联导入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类似对联: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引入文章:
古人云:人生三大乐事——喜极而疯者
2、作家作品(学生交流、教师补充)
3、复述情节
4、分析问题
(1)故事涉及到的人物(主要人物是?)
(2)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
家境——第一段结尾处、第二段开头、第二段结尾、第三段开头、第十一段结尾、补充《教学用书》p206内容
地位——连买肉的都瞧不起(联系范进中举起的艰难历程,《教学用书》p204出场时的描写,五十多岁的老童生,不读书考试不行吗?)、岳父任意辱骂到不敢打,连做过知县的乡绅也来巴结(为什么?预备官员)
本人态度——唯唯诺诺,老实巴交(p155),对胡屠夫的称呼(岳父——老爹),发疯的过程(层次感)(为何如此?补充《教学用书》p205-206有关内容),很快与张乡绅打成一片,补充第四回有关内容(《教学用书》p207)
他人态度(岳父、张乡绅、邻居))
岳父:语言、动作、神态、行为(两次贺喜所送的东西)(前倨后恭)(细节描写,拿银子时的动作描写)
5、问题探究
造成这一切变化的根源是什么?(封建科举制度)
简单介绍相关常识,增强对文章内容的了解。
6、概括人物形象特征
范进——猥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可从范进对待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判断),热衷功名受封建文化毒害。中举前唯唯诺诺,中举后则坦然地同方面大耳的张乡绅平起平坐,打起官腔,成了封建社会的新贵,特权阶级的人员。(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报录人在范进发疯后镇定的提出了解救方法,可见他见过类似的情形。)
胡屠户:欺贫爱富,粗俗势利,蛮横倨傲(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后)的市侩形象。
张乡绅:早已中举,做过知县,是地方上的一霸。范进中举的当天就来拉拢,送银送房,与范进称兄道弟。这就表明他急于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以达到巩固和扩大自己权势和目的的道貌岸然,老奸巨滑的性格。
7、总结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以人物自己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如范进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先前的“岳父”到中举后的“老爹”。
运用细节描写、侧面烘托。如范进发疯的过程。用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胡屠户为女婿扯衣服后襟,拿银子时的动作等
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范进中举惊喜得发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但并不失真。“中举发疯”在当时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会有实情”的,因而是真实可信的。当时的读书人热衷“举业”,一旦功名到手就如痴如醉,惊喜若狂。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对比手法主要用于描写胡屠户这个人物,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六、深化拓展(提高部分)
深入研究一下范进发疯的本原意识,讲讲《范进中举》一文所体现的科举制度对中国文人人格的解构与重构。
范进因中举而发疯,可以说是原有人格被解构而新的人格未被及时重构的外现。当然要论述这种解构,就要说一说中国文人普有的二元意识,就要说一说中国所特有的二元文化。
中国的文化有两种对立性很强互补性也很强的载体,一种是儒家文化,一种是道家文化。从汉代开始,儒道两家文化几乎同时形成规模,然后并驾前行。但是,儒家文化要求入世,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求人的利益服从于社会(政治)利益,这就必然形成中国文化中凝重不堪的官本位意识。道家文化出世,注重人自身的存在,认为个性的张扬是人的根本幸福,这就必然形成中国文化中人本位意识。
民族文化的这种意识截断,必然造成文人的人格分裂。最典型的是李白。
李白的生命中就充满着个性张扬和功名富贵不能兼顾的痛苦。当功名看似唾手可得之时,他高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但是当他获得了很好的机会,径直来到玄宗的身边时,他发现,他的天才也就是用来写一写“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之类的消遣诗时,而他自己在玄宗眼里只是一个玩物时,当他发现他的功名富贵需要用他的人格去换取时,他受不了。于是他衣袖一拂,高昂起尊严的头颅,飘然离开了玄宗,也离开了京城,离开了富贵,他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当然,离开京城他发现他个性的张扬和功名富贵依然是不可兼顾的。他的痛苦于是更深,他无奈地呻吟了,他吟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后来有个传说,认为李白死于醉后捞月溺毙。虽然过于浪漫和传奇,但我觉得想象出这种死法的人对李白是了解的,在李白的知音中应排第一!因为,这种浪漫和现实才真正能够反映李白的人格在对立中的分裂和人生价值的失落。
到苏东坡,苏东坡的特殊经历使他以儒家入世的思想应付成功,却又不得不以道家出世的思想来安慰失败。于是他“达则兼济天下(儒),穷则独善其身(道)”—— 在他这里儒道似乎被完美地合二为一了。从此,中国文人们似乎觉得他们可以在人格缺失的社会中游刃有余地生存而不必担心人格的分裂了。所以,他们给了苏东坡以过高的赞扬和歌颂。
其实不然。苏东坡的儒道两学并没有在他内心的大道上并行不悖,他的道学其实只是儒学的一种无奈的补充,是一声儒学的感叹,一种扭曲,一种变异,在他的内心他还是以儒学的入世思想为体的。我们看他的作品就知道了。仕途顺畅时,他的诗歌就表现出一种酣畅淋漓的痛快。
如《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这中间的太守多么得意洋洋,虽为“老夫”却表现出“少年”一样的狂放,一名文职太守,却要“亲射虎”,而且向孙权看齐!这是多么豪放和酣畅啊!
如果无官做了,那就是另外一种口气。如《前赤壁赋》中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从字面上看是无比地旷达与轻松的,然而骨子里却是“吃不到葡萄只有说葡萄酸”的痛苦。
正如他的歌吟:“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这首诗歌的基调应该是很放达的了,可是文句中了讲得很清,要想“不辞长作岭南人”,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日啖荔枝三百颗”;如果不能呢?那怕就是恕不奉陪了。这一肚子酸气憋得不行,一汪泪水难以流出,只好憋回心室,露出一脸苦笑。而现在很多人就错把这苦笑当成欢颜。
所以,苏轼的潇洒是装的。其实是没官当的痛苦。
不过苏轼的潇洒装得格外真诚而美丽,所以后世的人们在有了类似于他的遭遇时也需要像他那样装,最后,苏东坡的名声就空前大了。
所以说,范进因中举喜而疯,李白因不用怨而狂,苏轼因贬官惧而逃,表现虽然各异,其实质都是把自己的人生价值比量于官场的成功与失败。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意识就这么广泛地存在于中国文人的心目中。
当然,这种思想的产生是有其社会背景的,这个社会背景就是中国文人做官则八抬大轿,黄金美人,不做官就一无是处,所以在中国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格言,“学而优则仕”的信条,也有“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警言。书生的有用与无用,全在于皇帝的重用与否,重用了则要风有风,要雨有雨;不被用则一无用处。其实不管用还是不用,归根到底中国文人都是被动的,都没有独立的人格。
这种情形在中央电视台《康熙王朝》中姚启圣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姚启圣,鄙视满夷,拒不合作。荣华富贵难动其心,艰苦磨难罔动其志。针对他的“非暴力不合作”,康熙在万般无奈之下,以蛮治之:不问罪,先关入监狱,酒菜招待;但是不审议,不定罪,因为他本无罪;尤其是不给他书,没人理,让他在无聊中过日。六十天下来,姚启圣“盛”气消落;回京路上,康熙又把他放在冰天雪地里一冻,姚启圣“圣”气也消落。这时间,康熙让他进入暖轿,一本杂书,一碟剩点心,康熙脚下一个角落,他姚启圣就知道感激了,于是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康熙脚下的顺民进而成为顺臣了。而一旦为康熙所用,他就立即提出了平定中国台湾的方略“三可剿”“三可抚”,恩威并施。于是被康熙授与平台大权,从而成为平台的风云人物。
其实中国文人的命运就是这样:为人所用,或者说为人所不用。用时可顶天立地,成宏伟大业;不用,则仅是养马匹夫,粪土不如。姚启圣的命运转变我觉得深刻地揭示了中国文人的两条思想局限。其一是“士为知己者死”;其二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被许多中国文人奉为圭臬的话语看起来是富丽堂皇的,确实也支撑起了中国文人的笔挺的脊梁,但是它同时也取消了中国文人独自站立的资格。你看“士”是要为“知己者死”的,它就是这样直接地、明目张胆地取消了“士”的独立资格。而什么是“达”呢?达就是有“人”赏识;什么“穷”呢?穷就是没人赏识。总之一句话,“士”的命运总掌握在别人的手中。
可以说,在“士为知己者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窠臼中,中国文人自己放弃取得独立人格的可能。
当然中国文人独立人格缺失的另一原因是缺少社会支撑。传统家天下的封建社会对于言论不是采取支持和鼓励,而是采取镇压与禁锢,所以在中国有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非常有名的小说甚至也要为谁是它的作者而争论不休,因为作家写了小说往往不敢承认,弄不好就有文字狱,杀身之祸,抄家之灾;版权的保护更是从不提及,这又使文人缺失了经济自立的条件。无论是精神和物质中国文人的脊梁都缺少社会支撑。
人格的彻底缺失最终把中国文人的价值追求全部逼仄到仕途之上。所以,范进中举就会高兴得发疯。因为,中举使他从“孙子”一下子上升到“老爷”,从没有基本的人格而直接有了高贵的官格。一个人面对如此的命运巨变不发疯才奇怪。
说到底是一个人权问题,在人权没有保障的社会,即使是有一两个敢于直言宁死不屈的人也往往被无声无息地弄死,同时这种毫无价值的死亡让人连死的勇气也缺乏。我曾经听说文革中的烈士张志新在被执枪毙前先被割断了喉管。这个虽然是传闻,但是我相信。因为中国有产生这种残酷情形的社会和文化环境。正是这样的环境使任何勇敢的人都要注意说话的风险。一个勇敢的人可以不怕死,但是没有人不怕毫无价值地而且无声无息地死掉!
然而,一个社会,文化人没有人格,整个社会也就不会有人格,而没有人格的社会往往是缺乏良知的。没有良知,何来真诚?缺少良知,没有真诚,这样的社会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恐怖的。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范进中举》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3、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4、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教学重难点
1、范进、胡屠户的形象对比(重点)。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2、《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小说虽以明朝为背景,反映的却是清朝的社会现实。
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
童试—秀才(生员、相公、进学)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他们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
二、整体感知
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以下问题。
1、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小说可分成哪两个部分?
中举前中举后
2、说说中举前、中举后各写了哪些事?用四字短语概括。
屠户贺喜范进借钱范进发疯屠户治疯乡绅拜访
3、读这篇小说中,你觉得哪个人物最可笑又可厌?
胡屠户
4、胡屠户可笑在哪里?找出课文句子来回答,并归类。
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一一“贤婿老爷”。
对范进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一一“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贺礼:“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一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动作:“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一一“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那手早颤起来”,“干思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对女儿婚姻的态度:“倒运”,“累了我多少”,“可怜可怜”—女儿像有些福气
5、胡屠户的表现可用四个字概括,哪四个字?
前倨后恭。
6、小说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出胡屠户怎样的性格?
通过对比,表现出胡屠户欺贫爱富、嗜钱如命、趋炎附势、贪财虚伪的市侩性格。
7、乡邻们的变化说明了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表现了什么样的社会风气?
嫌贫攀富,冷漠势利,整个社会都弥漫着冷漠炎凉的气息。
8、张乡绅是个怎么样的人?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道貌岸然老奸巨滑他和范进称兄道弟,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杨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好为将来仕途发展作铺垫。
9、张乡绅对待范进态度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当时官场结党营私、官官勾结、相互舞弊的事实
三、课堂小结
从小说中三类人的变化,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奉承,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表现出了科举制度下的世态炎凉,这正是范进所生活的社会环境,那么,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同学们自己先自读分析。
四、布置作业
1、自读分析范进的形象。
2、体会小说用了哪些手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讲授新课
1、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说说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
自私虚伪,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
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置老母和妻子挨饿于不顾,可见他急切地艳羡功名富贵。
2、范进为什么会发疯?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这是喜极而疯。范进中了举,几十年来的贫苦屈辱一旦改变就惊喜得发疯了。
说明他的灵魂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之深。
从中举之后看,范进已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新贵,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贵,但他也马上表现出虚伪,圆滑世故的性格,对胡屠户态度变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这就表现他已被科举制度所腐蚀、所同化,同流合污。
3、范进中举,喜极而疯,那么中举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
范进中举,从一个人的命运看,是于他有利,改变了他的命运,但是透过范进看当时的读书人,悲剧普遍存在,如果不能中举或中举后变成疯子、傻子,就是一场真正的悲剧,表面看来是喜剧,本质看来是悲剧,从个人来看,把一生浪费在科举考场中,是范进的人生悲剧,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扼杀他们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是国家民族的悲剧,
4、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讽刺。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讽刺艺术。讽刺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夸张、反语以及直接写实等。本文主要用了对比、夸张和细节描写直接写实三种。
(1)对比:上节课分析的围绕着范进中举前后在贫富、哀乐、荣辱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在人物关系上是“冷”和“热”的鲜明对比,以及范进本人从唯唯诺诺到圆滑世故的变化。
(2)夸张:范进喜极而疯,胡屠户一巴掌居然能治疯。
(3)细节描写直接写实:白描式的细节描写,如“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十几回。”“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了过来。”前后矛盾的细节描写,如范进中举前,胡屠户离开范进家“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范进中举后,胡屠户离开范进家“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夸张性的细节描写,屠户打了一巴掌后,手掌弯不过来。范进的细节描写。卖鸡时和发疯时的表现,让我们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下文人的迂腐、病态和畸形的心理。
三、课堂小结
小说以范进中举为中心事件,对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进行了对比刻画,形象生动的刻画了他周围的人,尤其是对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和范进“中举后”的不同表现,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世态和人心,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2、预习《香菱学诗》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范进中举》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8
是一堂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我的课堂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的:1、探讨小说中的讽刺艺术;2、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协作交流能力;
3、写作模仿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教学难点 :如何在小说中运用讽刺艺术。(通过对比、夸张的手法达到讽刺效果)
电教手段:计算机网络教学,学生和教师在网络机房进行学习(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探讨)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集体责任感、交流创新能力
课件制作:素材搜集来自互联网和教学参考资料,dreamweaver mx制作网络课件。
使用软件工具还包括:word、asp、flash5.0、firework mx、cuteftp
(制作:邓湘云)
课件地址:
教学环境:计算机网络机房(校园网宽带接入国际互联网)
课时安排:2课时
1、 创设情境——封建科举制度简介,作者吴敬梓简介
2、 明确任务
l 探求小说讽刺艺术的表现手法
l 根据学习过程的提问,讨论问题并做出结论。
l 模仿讽刺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写一段讽刺小作品。
3?协作学习
① 思考问题,形成小组观点,并用bbs交流。
② 形成各自结论作品。
为了完成任务,同学们需要经历哪些过程?请仔细看下面的步骤,并按要求一步步进行。
1)、分好三人小组(课前已经完成)
2)、小组成员阅读文章中,5—9自然段。思考:小说的讽刺艺术表现手法是什么?(讨论,把小组的结论写下来。)
*示例:我们小组认为,…………
3)、故事欣赏(的图片故事)
4)、范进中举前后有什么变化?胡屠户又有怎样的变化?作者用什么写作手法来体现这种变化的?(阅读课文,并作出总结,写下来。)
5)、在“自由阅读”资料中任意选择一篇讽刺小说阅读,思考:小说中运用了什么方法来体现讽刺效果?(学习建议:选择一篇小说,仔细阅读,分析其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达到了讽刺的效果,小组成员讨论,并写下你们的结论。)
教师在网络课件中列出如下资料:
*《国王说再来一次》——马克·吐温(美国)(短篇)
*《官场现形记》节选——李宝嘉(清朝)(中篇)
*《报 应》 ——佚名(现代讽刺小说)(短篇)
* 示例:我们小组认为,小说的讽刺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
6)、小说的讽刺艺术表现手法究竟是什么?请做出总结。
7)、创作并讨论。模仿并运用小说讽刺手法,小组创作一段讽刺小作品。最后到讨论区发布小组结论和作品,和同学们交流。
4、 探讨交流,给出评价
小组成员在bbs上根据各个小组的发言,评价各个小组的作品。
教师在课堂上给出总结性评价。
课后,根据小组的课堂表现、发言记录、课件中“评价标准”给优秀小组鼓励。
……………………………………………………………………………………………………
在课堂教学完成以后,根据当时的记录和回忆,写下了这篇课堂实录,做为日后参考和教后反思。
——课堂实录
(在学习前要做的准备)
1、 全班以3人为单位划分小组,小组实力平均;
每个小组中有三个角色选择
信息处理员:负责搜集整理所需的资料
信息发布员:负责将小组结论和作品发布到讨论区
创意小作者:负责组织语言,写好小组结论总结和课堂习作。
2、指导学生学习思想和方法:小组成员一起学习,交流协作,对自己和伙伴的学习过程都应该
真负责,积极合作。强调只有以小组为单位达到教学要求才算达到了学习目标。
3、预习课文
实验课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因为在教学中,每一个细小的变化都可能导致更多可能。为此,我做了如下的安排:
(1)为划分好小组,教师首先要求课代表根据班级同学的情况,平时表现划分小组,尽力做好能力平衡,因为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讨论协作更加实际(如果分组能力不平衡,则会导致课堂上只有少数几个小组认真完成任务,而其它小组无所事事),而且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用于探索。在小组的“代号”上也颇费了一点功夫,最后确定了“奋进号”、“挑战者”、“探索号”、“神州号”等20多个小组代号。在学习之前,利用心理暗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在进入网络教室,学习课文之前,对学生的学习思想指导很重要。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让学生了解为什么采取这种网络学习方式。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四位猎人去郊外狩猎,他们来到狩猎区,猎人甲突然兴奋的说:“看!那里有野鸭!”猎人乙是个身手敏捷的好射手,他定睛一看,屏住呼吸,举枪就射,清脆的枪响过后,一只野鸭坠落在远处的草地上。此时,猎人丙也带着猎狗前往那个方向找寻猎物去了,等了一会儿,他带着刚才射中的野鸭回来了。猎人丁则升起篝火,将野鸭做成了美味的佳肴。正当大伙分享今天的胜利果实的时候,猎人甲突然提出了问题:“今天我们四人谁的功劳最大呢?”同学们,你们认为呢?
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各有不同,但都是集中在“认可某个猎人的功劳”这一答题思路上,经过一番七嘴八舌的讨论,有一位同学提出了特别的想法:四个人功劳一样大,因为这件事是依靠四个人分工一起完成的。(我认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边听边在不断寻求与其他人不同的答案,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其它同学对这个回答感觉有点意外,小声议论起来。我暗喜,这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教师:很好!同学们,合作交流是现代社会的劳动者不可缺少的能力,它可以让工作学习更有效率。今天我们就要运用这种能力来帮助大家完成课堂学习任务。
(这堂课,2003年10月23日上午第一节,课前针对学生进行了充分指导。包括上课过程简介,操作方法和分组,角色等。课堂上,学生反应较快,大多数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入了讨论区,并留言。课堂教学得到了焦亚洲老师的协助。)
上课前,提前5分钟带同学们进入教室,按课前分好的小组坐好,告诉同学们课件主页的地址,简要介绍了学习界面,开始上课。
教学环境:(网络机房的基本配备:无盘工作站,学生机60台,配置:cpu—赛扬1g,内存—128m,整合主板。网络是星形拓扑结构,学生机自带100m网卡,教师服务器一台,web服务器一台,网络机房宽带接入英特网。这样的硬件设备保证了网络课件的正常运行和网络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 创设情景,课堂导入 :
小说是人类社会的百科全书,读小说不仅能使人得到艺术享受,而且从中得到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感悟。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清代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这部小说的语言有着典型的讽刺艺术特点。
这节课,同学们就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揭开小说讽刺艺术的神秘面纱。在这,你不仅是学生,也是一位小小鉴赏家,或者一位创意写手,也可能是一个信息搜集、处理的行家。希望大家和自己所在的小组伙伴作为一个整体团队,通过合作来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让我们开始吧!
课堂情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浏览课件页面。由于课前做了分工,小组能力水平较平均(学习能力、信息能力),此时每个小组都能在信息搜集员的操作下开始阅读、浏览课件内容。
教师此时应该注意要求学生按步骤开展学习即可。
三、 聚焦任务,指导学习
1、 确定主题:通过教学目标 分析确定本课主题——探讨小说讽刺艺术。
2、 明确课堂上要完成的三个任务:
l 探求小说讽刺艺术的表现手法
l 根据学习过程的提问,讨论问题并做出结论。
l 模仿讽刺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写一段讽刺小作品。
3、简要介绍学习过程中要用到的软件工具。
四、 循序渐进,交流协作
同学们在浏览完前两个内容基础上,按照这一过程中的学习步骤,进行学习交流。
三人小组根据“学习步骤”中提出的几个问题,成员之间讨论交流,并将小组的结论用电脑记录下来(输入txt文本)。在网络课件中教师已经给出了一些网上资源,供学生查阅。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与问题有关的资料。
教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可以到各个小组的身边,指导学生讨论或者检查学习情况。课堂教学情况从表面看有些无序(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学生统一听课,而此时,学生分组学习,分组讨论)。但实际上大部分学生是在阅读、思考、交流。
课堂学生情况:学生在课堂中分小组学习,各个小组成员之间会有交流讨论,而且各个小组的学习进度会有不同。各个学习小组会将自己已经讨论出的结论发布在bbs上,供教师和其它小组阅读评价。
教师课堂指导:可在课堂上走入各个小组中,指导学生,也可以在bbs上对学生的回答结论点评,同时可将言之有理的小组结论推荐给同学们阅读评价(用bbs留言簿)。同时针对小组学习中碰到的普遍问题,在课堂上给出有益的指导。
五、 模仿创作,评价探讨
学生在明确小说讽刺艺术的表现手法以后,运用“对比、夸张”来创作一段讽刺小作品。
这一过程中,学生将当堂创作,并将作品发布到bbs上,各个小组和老师会对作品做出自己的评价。
在这种探讨交流的气氛中,学生敢想,敢写,也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最后,更据各个小组的表现,各组成员将按照“评价标准”里的内容给自己小组打分。
教师也会在课后按照课堂表现情况和发言记录,给予表现出色的小组以奖励。
教后反思、值得注意:
1、 阅读速度与课堂适应能力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不平衡,日常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
2、学生的合作能力要培养。
强调团队合作;计算机是工具,学习工具;在“协作学习”的7个步骤中,有难度的可以先到讨论区交流,然后一边讨论一边完成后面的任务。或者向老师请求指导。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范进中举》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会用简练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2、分析范进形象,体会世态炎凉。
3、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的讽刺艺术。
4、认识科举制度的毒害,正确思考读书的目的。
学习重点:
分析范进形象,认识科举制度的毒害,体会讽刺艺术。
学习难点:
认识科举制度的毒害。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中国有句古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道出了封建社会读书人读书的目的。千千万万的读书人把考科举当作自己升官发财、光宗耀祖的敲门砖,为了中举而神魂颠倒,范进就是其中的一个。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吴敬梓的小说《范进中举》。
二、 出示学习目标
三、 预习检测:
读准下列词语:
带挈 锭子 亲家 扒粪
啐痰 腆着 桑梓 绾头发
四、介绍作者及《儒林外史》
五、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用简练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中秀才—考举人—范进发疯—胡屠户治疯—张乡绅来访
这篇小说都塑造了那些人物形象呢?主人公是谁?
六、分析范进形象:
1学生跳读课文,划出与范进有关的语句。
2合作探究:你认为范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忍气吞声、逆来顺受
热衷功名
圆滑虚伪
3描写范进最精采也最能体现他热衷功名的是哪一段?
学生齐读第五段,这一段从那些方面描写了范进?
外貌
语言
动作
哪个同学来读一读范进的语言?
范进始终说的一句话是:好了,我中了!为什么中了就好了?同桌交流
中了—就会出人头地、有钱有势、享受荣华富贵
不中—受侮辱、嘲笑,看不起
文中那些地方体现出这一点?
中举前后对比,揭示出范进热衷功名的原因。范进热衷功名到了发疯的地步,探究发疯原因,认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范进发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没有关系?人们的灵魂都被扭曲了,所以说科举制度不仅毒害了范进这样的读书人,也毒害了整个社会。
七、探究:作者是怎样运用讽刺手法的?
(1)、夸张手法
(2)、对比手法
八、思考:
范进中举了,金钱地位就都有了,那么,我们读书的目的呢?
九、小结:
通过分析范进形象,我们体会到了科举的罪恶。读书没有错,但读书的目的不仅仅为了升学,我们要树立“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材”的正确观念,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读书人。
《范进中举》课后反思:
《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最精彩的片段之一,它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读书人灵魂、败坏社会风气的罪恶,教学时重点应放在分析范进这个人物形象上,从而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我在教学中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 亲近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我接触到的班学生程度差,学生连第一排都不敢坐,生怕老师提问,我笑眯眯地亲自把学生的凳子搬到第一排,拉着学生的手让他们坐下,抛开课本,走到学生中间说:“老师很喜欢大家,这一节就想和大家聊聊天。”学生来了兴致:“老师,聊什么话题呀?”我说:“聊范进呗!大家都是读书人,比比谁的读书思想境界高.”课堂气氛轻松随意,遇到难题多让学生讨论,教师不包办,有学生发言,及时鼓励:“你这么聪明,老师太喜欢你了!”“小小年纪便有如此志向,从你身上,我看到了我们国家的希望!”慢慢的,学生开始畅所欲言,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2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读小说当以分析人物为重点,很多教师都是对范进中举前、中举后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详细地对比分析,这样,学生必须熟悉课文才能找准确,找全面,根据学情,我把长课文简单化,先整体感知范进,再重点赏析“范进发疯”片段,中了,为什么好了,不中,为什么不好,对比揭示范进热衷功名的原因,体会科举制度的毒害,不蔓不枝。
3、注重情感价值观教育。
在探讨“范进发疯”的原因时,学生认识肤浅:范进中举太高兴了。我及时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学校的很多学生都考上了大学,他们为什么不发疯呢?范进考了多少年?他为什么不寻别的出路?如果我们考不上大学会怎么办?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科举制度下封建社会的黑暗,同时又感受到我们所处社会的光明与幸福。引导学生摆正读书心态,不是为了升学而读书,要做对社会有用的读书人,这是教书育人的最终目标。
不足之处:
《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讽刺艺术也是学习的重点,我没有引导学生探究讽刺手法,课堂容量较小。
总之,这堂课后我最深的体会是: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平时多听课 ,多学习,才能提高教学水平。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范进中举》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10
(一)导入新课
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二)检查预习
1.《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三)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四)讨论: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2.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②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3.孔乙己沦为乞丐,可范进中举了“老爷”,两个人的命运相反,为什么说《范进中举》一文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毒害?
(两个人思想本质是一样的。在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凭科举道路而改变社会地位的只是极少数,若范进考不中,命运也将是凄惨的。所以写范进中举后而发疯正是从另一个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范进中举》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11
1、 全班以3人为单位划分小组,小组实力平均;
每个小组中有三个角色选择
信息处理员:负责搜集整理所需的资料
信息发布员:负责将小组结论和作品发布到讨论区
创意小作者:负责组织语言,写好小组结论总结和课堂习作。
2、指导学生学习思想和方法:小组成员一起学习,交流协作,对自己和伙伴的学习过程都应该
真负责,积极合作。强调只有以小组为单位达到教学要求才算达到了学习目标。
3、预习课文
实验课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因为在教学中,每一个细小的变化都可能导致更多可能。为此,我做了如下的安排:
(1)为划分好小组,教师首先要求课代表根据班级同学的情况,平时表现划分小组,尽力做好能力平衡,因为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讨论协作更加实际(如果分组能力不平衡,则会导致课堂上只有少数几个小组认真完成任务,而其它小组无所事事),而且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用于探索。在小组的“代号”上也颇费了一点功夫,最后确定了“奋进号”、“挑战者”、“探索号”、“神州号”等20多个小组代号。在学习之前,利用心理暗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在进入网络教室,学习课文之前,对学生的学习思想指导很重要。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让学生了解为什么采取这种网络学习方式。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四位猎人去郊外狩猎,他们来到狩猎区,猎人甲突然兴奋的说:“看!那里有野鸭!”猎人乙是个身手敏捷的好射手,他定睛一看,屏住呼吸,举枪就射,清脆的枪响过后,一只野鸭坠落在远处的草地上。此时,猎人丙也带着猎狗前往那个方向找寻猎物去了,等了一会儿,他带着刚才射中的野鸭回来了。猎人丁则升起篝火,将野鸭做成了美味的佳肴。正当大伙分享今天的胜利果实的时候,猎人甲突然提出了问题:“今天我们四人谁的功劳最大呢?”同学们,你们认为呢?
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各有不同,但都是集中在“认可某个猎人的功劳”这一答题思路上,经过一番七嘴八舌的讨论,有一位同学提出了特别的想法:四个人功劳一样大,因为这件事是依靠四个人分工一起完成的。(我认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边听边在不断寻求与其他人不同的答案,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其它同学对这个回答感觉有点意外,小声议论起来。我暗喜,这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教师:很好!同学们,合作交流是现代社会的劳动者不可缺少的能力,它可以让工作学习更有效率。今天我们就要运用这种能力来帮助大家完成课堂学习任务。
(这堂课,2003年10月23日上午第一节,课前针对学生进行了充分指导。包括上课过程简介,操作方法和分组,角色等。课堂上,学生反应较快,大多数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入了讨论区,并留言。课堂教学得到了焦亚洲老师的协助。)
上课前,提前5分钟带同学们进入教室,按课前分好的小组坐好,告诉同学们课件主页的地址,简要介绍了学习界面,开始上课。
教学环境:(网络机房的基本配备:无盘工作站,学生机60台,配置:CPU—赛扬1G,内存—128M,整合主板。网络是星形拓扑结构,学生机自带100M网卡,教师服务器一台,WEB服务器一台,网络机房宽带接入英特网。这样的硬件设备保证了网络课件的正常运行和网络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 创设情景,课堂导入 :
小说是人类社会的百科全书,读小说不仅能使人得到艺术享受,而且从中得到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感悟。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清代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这部小说的语言有着典型的讽刺艺术特点。
这节课,同学们就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揭开小说讽刺艺术的神秘面纱。在这,你不仅是学生,也是一位小小鉴赏家,或者一位创意写手,也可能是一个信息搜集、处理的行家。希望大家和自己所在的小组伙伴作为一个整体团队,通过合作来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让我们开始吧!
课堂情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浏览课件页面。由于课前做了分工,小组能力水平较平均(学习能力、信息能力),此时每个小组都能在信息搜集员的操作下开始阅读、浏览课件内容。
教师此时应该注意要求学生按步骤开展学习即可。
三、 聚焦任务,指导学习
1、 确定主题:通过教学目标 分析确定本课主题——探讨小说讽刺艺术。
2、 明确课堂上要完成的三个任务:
l 探求小说讽刺艺术的表现手法
l 根据学习过程的提问,讨论问题并做出结论。
l 模仿讽刺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写一段讽刺小作品。
3、简要介绍学习过程中要用到的软件工具。
四、 循序渐进,交流协作
同学们在浏览完前两个内容基础上,按照这一过程中的学习步骤,进行学习交流。
三人小组根据“学习步骤”中提出的几个问题,成员之间讨论交流,并将小组的结论用电脑记录下来(输入TXT文本)。在网络课件中教师已经给出了一些网上资源,供学生查阅。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与问题有关的资料。
教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可以到各个小组的身边,指导学生讨论或者检查学习情况。课堂教学情况从表面看有些无序(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学生统一听课,而此时,学生分组学习,分组讨论)。但实际上大部分学生是在阅读、思考、交流。
课堂学生情况:学生在课堂中分小组学习,各个小组成员之间会有交流讨论,而且各个小组的学习进度会有不同。各个学习小组会将自己已经讨论出的结论发布在BBS上,供教师和其它小组阅读评价。
教师课堂指导:可在课堂上走入各个小组中,指导学生,也可以在BBS上对学生的回答结论点评,同时可将言之有理的小组结论推荐给同学们阅读评价(用BBS留言簿)。同时针对小组学习中碰到的普遍问题,在课堂上给出有益的指导。
五、 模仿创作,评价探讨
学生在明确小说讽刺艺术的表现手法以后,运用“对比、夸张”来创作一段讽刺小作品。
这一过程中,学生将当堂创作,并将作品发布到BBS上,各个小组和老师会对作品做出自己的评价。
在这种探讨交流的气氛中,学生敢想,敢写,也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最后,更据各个小组的表现,各组成员将按照“评价标准”里的内容给自己小组打分。
教师也会在课后按照课堂表现情况和发言记录,给予表现出色的小组以奖励。
教后反思、值得注意:
1、 阅读速度与课堂适应能力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不平衡,日常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
2、学生的合作能力要培养。
强调团队合作;计算机是工具,学习工具;在“协作学习”的7个步骤中,有难度的可以先到讨论区交流,然后一边讨论一边完成后面的任务。或者向老师请求指导。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范进中举》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12
三维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文章内容,欣赏讽刺艺术。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总结归纳能力,口头表达等能力。
3、 德育目标:
① 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民的毒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②培养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1、 学生通过讨论理解文章内容,欣赏讽刺艺术。
2、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总结归纳、口头表达等能力。
教学难点 :范进发疯的原因及文章主题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与内容:
一、导入 (3分钟)
今天我们学习第十九课《范进中举》,此文节选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昨天早读课,我们已经解决了生字词,朗读了课文,并了解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有关知识。
首先请大家把自读提示默读一遍,把重要的句子画起来。(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学生自由发言(7分钟)
谈读了这篇小说后的感想,师板书。
三、师生共同讨论(3分钟)
把板书的各种感想同类组合,避免重复,使之更简明。
四、各小组选择议题(2分钟)
五、分组讨论(8分钟)
要求:①做好笔记并列出发言提纲,使之条理化。②选出组长。
六、由组长上讲台发言,其它小组可以质疑、补充。(17分钟)
七、教师补充并总结(4分钟)
本文是《儒林外史》中最精彩的片段之一。它通过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及中举前后生活遭遇的变化,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科举制度腐蚀读书人灵魂、摧残人才及败坏社会风气的罪恶,穷形尽现地表现了封建末世的世道人心,对各类市侩小人,进行了有力的鞭笞和嘲讽。
八、作业 布置:(1分钟)
请大家把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行为、语言及对范进的态度用表格的形式列举出来,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