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精选12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感受体验我国民间艺术宝库里戏曲京剧风格和韵味,进一步激发 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用风趣、幽默、诙谐地情绪表演《蝈蝈和蛐蛐》

  教学重难点:通过歌曲的演唱和分角色设计表演唱,进一步体验以京剧音乐为素材而创作的浓郁京韵。

  教学用具: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夏天的夜晚,当人们都进入梦乡的时候,田野却热闹了起来,同学们说说看都有些什么?(生回答,师出示一蝈蝈和蛐蛐的图片)

  2、他们两个还有一个故事呢!这个故事的名字就是《蝈蝈和蛐蛐》。在南边的山坡上,在一块青青的草地,草地上住着蝈蝈和蛐蛐小哥俩,它俩吃饱了肚皮没事做的时候啊,老爱在一起吹牛皮。这不,今天天气挺好的,小哥俩又走出了家门,唱歌吹牛皮了。我们来听听!

  播放歌曲《蝈蝈和蛐蛐》。

  二、新课教学

  1、师:带着问题再次聆听歌曲范唱。歌曲分为几段?情绪与风格又是怎样的呢?

  生:回答。(三段,第一乐段8小节;第二乐段是中间带有反复记号的部分,9小节;第三段是最后的13小节。歌曲的曲调吸取了我国北方戏曲(如京戏)、说唱(如评剧)的音乐素材创作而成。风趣、幽默、诙谐。

  2、教师范唱,学生来跟着伴奏来哼鸣或跟着老师一起唱。

  3、听教师范唱第一乐段,让学生找出相同的乐句(即前三句)。

  1)切分节奏型的知识点。(1)教师示范,引导学生进行练习。(2)加入自己的名字来唱唱看。

  2)乐段最后前倚音的解决。可让学生画圈或摇头来帮助学生演唱。

  3)介绍两个人物“蝈蝈”和“蛐蛐”,他俩一唱一和开始“吹牛皮”。让学生连起来唱唱第一乐段。

  4、学唱第二部分。以说唱的形式各自吹虚自己的本领。

  (1)教师可直接引导学生进行第二部分的演唱。

  (2)说白部分由教师来打节奏,学生来说,再慢慢引导学生边拍手,边说。

  5、学唱第三乐段。(1)教师可分别演唱带切分、附点、装饰音和不带切分、附点、装饰音的两种唱法,让学生进行对比。

  (2)再分乐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学,加入声势演唱。

  6、完整的演唱全曲。可让学生适当的加入身体动作,。

  三、创编活动

  1、根据乐曲描绘的音乐形象,分组分角色来设计表演,可以加入伴奏或其它肢体动作。

  2、分组进行表演。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得出来一个怎样的道理的呢?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融趣味性与论理性为一体的歌曲《蝈蝈和蛐蛐》,它告诫人们,要踏踏实实、千万不能浮浮夸夸,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篇2

  教学重点:

  1、 感受诗歌的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2、 感受诗歌的建筑美,学写一首小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自然的美无处不在,有时候即使极普通的昆虫如蝈蝈和蛐蛐,只要细心观察大胆想象,你也会发现其中的深刻内涵和浓郁情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感受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笔下的它们的别样风采吧。

  二、体会标题的作用

  首先让我们在读中感受一下标题,看看标题与内容有什么联系。

  活动方式:先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老师的读旨在让学生体会朗读的节奏、语气、情感等,再请同学们齐读。

  (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师提示:标题中的两个对象可以交换位置吗?学生自然会明白诗歌先描写蝈蝈后描写蛐蛐。)

  (生答后板书:揭示描写对象,体现诗歌思路)

  三、感受诗歌的形象

  下面我们换一种方式读,请男生读第一节,女生读第二节,注意要进入到诗的画面里去,看看你看到、听到、想到什么,准备回答老师的提问。生读完后老师提出如下问题,要求边问边答。

  1、 用一个词语说这首诗描写了蝈蝈与蛐蛐的什么?(声音)

  2、 作者把它们的声音分别说成什么?(乐音、歌儿)共同说成什么?(大地的诗歌)

  3、 用作者的话说大地的诗歌有什么特点?(两节的开头句)

  生答后师完成如下板书(在板书时要学生思考第四个环节的第一个问题)

  蝈蝈 乐音 从来不会死亡

  声音 大地的诗歌

  蛐蛐 歌儿 从来没有停息

  四、品味诗歌的意境

  请大家讨论一下,说说这两节诗在结构上、表达方式的运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五、体会诗人的情感

  作者借蝈蝈与蛐蛐歌颂了大自然的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什么感情?

  (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旨的揭示。)

  引导小结并板书:(引导:刚才我们从哪些方面感受了这首诗歌的美点?)

  标题美 形象美 意境美 情感美

  六、学一学写法——烘云托月写小景

  第一步:观察一种景物,想想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或者说有什么独特之处,写一句有情味的观点句。

  第二步:在这句有情味的观点句的引领下,描写一段有情味的景物。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篇3

  课时目标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2、揣摩语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体会大自然的多面及其生生不息的美好。

  课时重点

  感受诗歌的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课时难点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展示目标

  大自然的美无处不在,有时候即使极普通的昆虫如蝈蝈和蛐蛐,只要细心观察大胆想象,你也会发现其中的深刻内涵和浓郁情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感受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笔下的它们的别样风采吧。

  二、体会标题的作用

  首先让我们在读中感受一下标题,看看标题与内容有什么联系。

  活动方式:先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老师的读旨在让学生体会朗读的节奏、语气、情感等,再请同学们齐读。

  (师提示:标题中的两个对象可以交换位置吗?)

  (生答后板书:揭示描写对象,体现诗歌思路)

  三、感受诗歌的形象

  下面我们换一种方式读,请男生读第一节,女生读第二节,注意要进入到诗的画面里去,看看你看到、听到、想到什么,准备回答老师的提问。生读完后老师提出如下问题,要求边问边答。

  1、用一个词语说这首诗描写了蝈蝈与蛐蛐的什么?(声音)

  2、作者把它们的声音分别说成什么?(乐音、歌儿)共同说成什么?(大地的诗歌)

  3、用作者的话说大地的诗歌有什么特点?(两节的开头句)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构思艺术。

  能力目标

  1.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2.揣摩精美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学习诗歌,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察诗人对自然的感应,深入理解生命底蕴,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用心领悟田园诗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突破方法: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蝈蝈与蛐蛐》,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诗歌意象并激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来赏析诗歌画面,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自学《夜》。

  突破方法:教师引领学生学习《蝈蝈与蛐蛐》,时刻提醒并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然后,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自学《夜》,也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由选择自主阅读。目的是利用好自读课,让学生自主阅读,充分体验各种自学方式所带来的阅读快乐。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小组学习法:采用小组 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学《夜》。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在这个单元学习中我们一起赏过了雪,听过了雨,看过了星,今天我们要来一个垄上行,到田园中去走走。复习田园诗的知识(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提示学生背诵《过故人庄》《饮酒》《归园田居》等田园诗,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

  设计(二)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时,她会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与力量。英国诗人 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和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熔铸而成的美的赞歌。

  二、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

  1.济慈简介。(见“资料链接”)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在课文里标记出节奏、重音与情感。师生交流朗读体验,选取自己最喜欢、最拿手的片段作朗诵示范。如开头要读得缓慢深情,“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感叹句要语调上扬感情强烈,“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反复出现,可以读得快读得高些,结尾句里“鸣叫”要读得悠长些。

  分小组朗读比赛,调动学生的情绪。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比如:男同学读这诗就可以读得激情满怀,女同学则可 以读得深情款款。

  3.初步理解诗的内容与结构,试给诗歌加一个副标题。

  给诗歌添加一个恰当的副标题,如同《雨说》一样。拟题如“写给大地的赞歌”“歌咏大自然”“四季的歌”等,都表达出诗歌的主旨。

  4.感受画面。老师朗读诗歌,请学生闭上眼睛想像 ,从这首优美的诗歌里,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结合具体词句,用散文的笔法描述出来。(多媒体出示:读了……,我仿佛看到……)

  提示:“盛夏的豪华”让我仿佛看到夏日午后的阳光透过密密的枝叶,撒在林间草地上的点点碎碎的笑容。

  “飘荡”和“沉醉”让我仿佛看到静寂的树林里,蝈蝈开始吹响号角,奏起欢快而喜悦的节奏。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让我仿佛看到大雪纷飞的夜晚,屋外寒风呼啸,万籁俱寂,屋内温暖如春,安详静谧。玻璃窗上水汽弥漫,作者拥着火炉,昏昏欲睡,朦胧中听到蛐蛐的歌唱,以为又回到了夏天。

  5.激发想像,拓展空间:诗人只选取两种景物来写,也只写了冬夏两幅画面。但诗歌带给我们的感受绝不仅仅是这些。“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从这首优美的诗歌里,你还能想 像到哪些画面?请用优美的诗句,诗意表达。(多媒体出示:读这首诗,我还能看到……)

  鼓励学生积极想像,示例:读这首诗,我还能看到春天树林间的百鸟千啭。

  读这首诗, 我还能看到秋天南飞时叫声连连的大雁。

  读这首诗,我还能看到冬去春来,冰雪融化时的流水潺潺。

  读这首诗,我还能看到山崖上一粒松树的种子在悄悄地发芽。

  6.探究领悟:由上一环节的诗意表达,教师自然过渡,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短小但内涵丰富、风格大气的特点。

  诗歌通过联想将两个画面叠印在了一起,诗人只选取两种景物来写,但留给读者更多想像空间,大自然的歌手还有很多,大地歌声不断,以少胜多。通过引发读者的想像,丰富诗歌的内涵。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生机勃勃,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 爱和由衷的赞美。

  7.教师小结:抓住诗中意象,可以体会诗歌的情感;放飞想像力,可以感受诗歌的美丽。《蝈蝈与蛐蛐》这首诗选取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蝈蝈和蛐蛐作为代表,表现了大自然四季“歌声”不断的特点,构思巧妙、意境精美。这可算是诗人济慈对大自然的敏锐的心灵感应吧。我们也可以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

  学生美读诗歌,放飞心灵,感受济慈如月光般清丽恬静的诗风。配乐舒伯特《小夜曲》。

  三、诗歌创作——为大自然写首歌

  1.寻找动听的歌声。

  大自然的歌声还有哪些?鼓励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如蝉的叫声,池塘里青蛙的“呱 ——呱——”声,树林里的鸟叫声,冰雪覆盖下的流水声,深夜里传来狼的嚎叫声,乌云深处传来奔雷的轰鸣声等。

  2.感受大自然的生机。

  教师示范:大自然的活力表现在——春天破土的嫩芽。

  学生自由想像,如:冬天常绿的青松,雪地吐露芬芳的腊梅,年年南来北往的大雁等。

  3.学生模仿课文自己吟诵一节,课堂朗读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大胆交流。

  教师可示范,如:大自然的画卷呀,从来都不会单调。当所有的树因寒风的袭击而枯黄,点缀在这枯黄的世界中就有一团青绿,那就是松树的挺拔风姿啊!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当所有的花朵在冰雪中消失,隐藏在某个角落就有一种芳香,在空气中飘荡,那就是寒梅的芬芳啊!……

  四、指导自读《夜》

  四人小组合作共同学习《夜》,具体方法:

  1.小组成员共同完成“ 读一读”部分,“写一写”和“画一画”部分自由选择独立完成。

  2.展示学习成果,体验成功感受。请各个小组课堂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师生自由点评。在自学和点评的过程里,教师只起 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要让学生感到自主学习的快乐,评价时多关注学生的优点,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五、课堂小结

  教师: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是极为平常的昆虫叫声,在诗人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极为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人对诗歌的感悟有所不同。但是,赏析诗歌的方法是相通的。今天的课堂只是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次学习赏析实践的机会,希望以后你们能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真正进入诗歌美妙的境界。

  六、布置作业

  课下阅读外国优秀诗篇,并选择几首背诵。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林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独运。

  3、揣摩诗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用心领悟田园诗的 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时安排:1

  教具准备: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方法:诵读法 感悟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平常的昆虫的 叫声,在 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今天,我们将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引领下,区倾听生命的赞歌。

  二、 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 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 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 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 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 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 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 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 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 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

  四、 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三的 写作训练。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篇6

  《外国诗两首》

  教师寄语:“谁不说俺家乡好。”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感受诗的节奏。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3.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4.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学习重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学习难点: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关于写作背景: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黑人谈河流》这首诗是休斯乘车去墨西哥的旅途中一气呵成的,他自己说“用了十分钟至一刻钟时间”。诗人在谈到这首诗的写作过程时,从他父亲对自己同胞的那种“奇怪的厌恶感”,说到他不理解父亲的想法,因为“我是个黑人,我非常喜欢黑人”。接着,诗人谈到列车缓缓从密西西比河上的铁桥上驶过,他由这条古老的河想到黑人的命运,想到林肯总统为了废除奴隶制,亲自乘木筏沿着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到新奥尔良,他又想到黑人过去生活中的其他河流——非洲的刚果河.尼日尔河和尼罗河。诗就这样产生了。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虔信(   ) 镶嵌(   )  深邃(    )  晨曦(   )  沐浴(   )潺潺(  )瞰望(   )黝黑(   )

  2.解释下列词语

  理智: 

  虔信:

  神圣:

  慰藉:

  深邃:

  晨曦:

  沐浴:

  二、理解探究

  1.怎样理解“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一句的内涵和作用。

  2.思考:《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面? 这些内容在诗中起何作用?

  3. “我认识河流”在《黑人淡河流》诗中有什么深刻含义?

  4. 《黑人淡河流》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释疑

  1. 在《祖国》中,诗人主要采用了什么方式来抒发感情的?

  2. 《黑人谈河流》中排比句的内涵是什么?

  3.诗中反复出现“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样深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四、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了解河流:

  我了解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

  比人类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晨曦中我在幼发拉底河沐浴。

  在刚果河畔我盖了一间茅舍,

  河水潺潺催我入眠。

  我瞰望尼罗河,在河畔建造了金字塔。

  当林肯去新奥尔良时,

  我听到密西西比河的歌声,

  我瞧见它那浑浊的胸膛

  在夕阳下闪耀金光。

  我了解河流:

  古老的黝黑的河流。

  我的灵魂已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1.你怎样理解“河流”这一高度凝练的意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节诗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节诗列举了四条河流,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老的黝黑的河流”比喻:______________。

  5.最后一节在文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老 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这刻不知道下刻的伞,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选出语句分析不当的一项……………………(    )

  a.“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形象地展示了老马的负重与悲苦。

  b.老马“把头沉重地垂下”“有泪只往心里咽”,看出老马逆来顺受、不思反抗、心胸狭窄的情态。

  c.表面是写马,而实际是写人。写旧中国备受奴役的劳苦大众。

  d.诗人善于用动词,“扣”“垂”“咽”等词语,都深深地烙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

  2.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    )

  a.这首诗只截取了装车那一刻的情景,画面也突现了老马头部的动作,却表现出老马凄惨的处境和悲苦的命运。

  b.诗中的老马在肉体上和精神上都受着沉重的压力,它在苦难的生活中挣扎、企盼,它的性格中有善良、有坚韧,更有不屈的反抗。

  c.这首诗,有人认为表现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有人认为有诗人的影子,也有人认为诗人要表现的就是一匹可怜的老马。读者如何理解,自可见仁见智。

  d.这首诗语言朴素而传神,像“横竖”“扣”本是极平常的口语,用于诗中却能真切地反映出老马的命运及诗人对它的深切同情。

  达标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

  1.写出下列形近的字读音并组词。

  凄(    )(     )耀(   )(     )

  萋(    )(     )曜(   )(     )

  稻(    )(     )畔(   )(     )

  蹈(    )(     )判(   )(     )

  滔(    )(     )叛(   )(     )

  2.文学常识填空

  《祖国》一诗的作者是      (国别)诗人          (姓名);《黑人谈河流》一诗的作者是美国黑人文艺运动的领袖          (姓名),被誉为“               ”。

  3.如何理解这首诗中“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一句的“奇异”的含义?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明天,天一亮

  雨果

  明天,天一亮,原野露曙色,

  我就要动身。我知道你在跻望。

  我行经森林,我行经山泽,

  我再不能长此天各一方。

  我注视着思念踽踽地走,

  什么也不闻,什么也不见,

  怀着忧心,俯着背,交叉着手,

  白昼,我觉得如同黑夜一般。

  我不看直下江流的远帆,

  也不看落日散成的彩霞,

  几时我到了,就在你的墓前,

  放下一束青枝和一束花。

  1.第一节诗中“我知道你在跻望”这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我注视着思念踽踽地走”,这一句写得好在哪儿?

  3.为什么诗人认为“白昼,我觉得如同黑夜一般”?

  4.诗人在这首诗中是如何来表达他对女儿的深切思念的?试找出诗句加以分析。

  《外国诗两首》学案答案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虔信(qián)   镶嵌(xiāngqiàn)   深邃(suì)   晨曦(xī)   沐浴(mù)潺潺(chán)瞰望(kàn)黝黑(yǒu)

  2.解释下列词语

  理智:辨别是非、利害关系以及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的能力。

  虔信:恭敬而又可信任。

  神圣:形容极其崇高、庄严。

  慰藉:安慰、欣慰。

  深邃:深远。

  晨曦:太阳初升时的微光。

  沐浴:洗头和洗身。泛指洗澡。

  二、理解探究

  1.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这一句统摄全诗,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这是个奇特的想法。下面的诗句围绕这种“爱情”展开。

  2.

  诗人对俄罗斯山河风景和人民生活热烈讴歌。冷漠沉静的草原,随风晃动的森林,奔腾的激流,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闪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远近相映、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动的画面。打谷场丘堆满丰收的谷物,农家茅舍覆盖着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恰似一幅绝妙的民俗图,洋溢着俄罗斯的生活气息。在《祖国》中,诗人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还详细描述自己在原野夜色中旅行的感受,以及和农民一起欢乐的场景。诗人没有使用激烈昂扬的口气直接抒发对祖国的爱,只让自己的情感在寻常的生活里缓缓释放。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里,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俄罗斯祖国深切的爱,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3. 

  遍布世界的大大小小的河流,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摇篮,是人类精神与物质文明的发祥地。“我认识河流”这一句诗的象外之旨,就是我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4.

  在《黑人淡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三、合作释疑

  1.

  直抒胸臆是本诗抒情的主要方式。一开头,诗人就说“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接着诗人使用了几个表示让步的句子强调他对祖国的这种爱情是无以替代的。又接着“我爱……,我爱……”,诗人反复强调,把自己炽热的爱国感情融化在俄罗斯生活的动人画卷之中。因此,直抒胸臆是诗人抒情的主要方式。

  2. 

  兰斯顿?休斯在《黑人谈河流》这首诗中,以不可遏止之势,把诗人胸中的郁积宣泄出来,他用一幅一幅的历史图画,把我们的思想带到了绵邈的人类的洪荒时代,让我们感到了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黑人民族的伟大作用。把抽象的哲理,完全融会于形象的诗句之中。

  3.

  河流是祖国历史和文明的象征, 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沉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四、课内精读

  1.可以把它理解为历史的象征。 

  2.承上启下。

  3.这是诗人以夸张的手法回顾历史,“我”的身影掠过亚、非、美三大洲,从古代到现代,在每一个地方都有令“我”难忘的河流。

  4.黑人的历史。

  5.这是诗人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强化突出了主题。

  五、拓展延伸 1.b 2.c

  达标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

  1.略 2. 略

  3.

  这首诗,诗人是把两种爱国主义的观点对照着写的,一种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深入人心的,一种是虚伪的、华而不实的、脱离人民的。诗人说,“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奇异”就表现为不同于统治阶级的传统说教;诗人的爱国热情是经过自己的心灵对祖国的感受,又经过自己的头脑对祖国的思考而形成的。这种感情是任何力量都压制不了的,也不是任何别的感情所能代替的。

  二、

  1.明明是诗人自己渴望早一点见到女儿墓,却写女儿在翘首待父。这种换位的写法表明了诗人爱女儿之深。他永远不肯相信女儿已死去,觉得女儿仍在盼望见他,这样写就写活了父女间那份依依深情。     

  2.把内心抽象的思念化作具体可感的行动,这种写法既新奇,又真实,恰切地表达了诗人急于赶路去见女儿的心情。   

  3.在诗人心中,女儿是光明和希望。失去女儿,就失去了一切。女儿已死,见不到她,诗人便无心去做任何事。这还是表达诗人对女儿爱之深,思之切。    4.第一节用“我行经森林,我行经山泽”表明路途之远,和赶路之急;第二节用“什么也不闻,什么也不见”表达用心之专一;第三节用“不看远帆,不看彩霞”表达诗人之执着。这样,那份急切、执着与专一的思念之情就被表达得真挚动人了。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篇7

  关于作者:

  普希金,俄国的伟大诗人。

  本诗主题:

  这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读了这首诗后同学们一定会有像高尔基所说的我开始读普希金诗时,好像我走进了树林中的一片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的感觉。

  首先朗读全诗,了解诗的大体内容。

  一、读准字音

  忧郁、向往、瞬息

  二、词

  解词:

  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三、学习本诗

  思考:

  1、这首诗蕴含着什么人生哲理?

  生活是本教科书,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才能战胜挫折,真正学会生活。

  2、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诗人用诚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假如受到了生活的欺骗,不要消沉,要积极面向未来,战胜自己,做生活的主宰。

  《未选择的路》

  关于作者: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著名诗人。他出版过十多部诗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另外还有《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口语人诗,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的诗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流传广泛,深为人们喜爱。

  先朗读本诗,熟悉全诗。

  一、读准加粗字的音

  伫立涉足萋萋

  诱人幽寂人迹

  二、解词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三、学习本诗

  思考:

  1、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这句话象征了什么?为什么?

  我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象征了如何抉择人生的道路;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魅力。

  2、本诗能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的句子是哪些?

  一片树林里分开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3、这首诗语言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读来亲切。在朴素自然的语言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篇8

  赵杰全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教学构想】

  1、这两首都是田园诗。田园诗一般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因人、因诗而异,各有其特点。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对两首诗的具体内容、景物描写、语言特点、感情意蕴等方面进行比较。

  2、欣赏《蝈蝈与蛐蛐》一诗,可根据它上下两部分相互呼应的特点,让学生感受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所表现的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生机。欣赏《夜》一诗,要抓住夜景的静谧、美丽的特点,体会蕴含其中的诗人的情感。

  3、教学诗歌,不作多讲,而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像进入诗的意境。在关键处点拨,多让学生自己用心领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蝈蝈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约翰•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幼喜爱文学。1816年发表处女作《哦,孤独》。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崭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他的诗想像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像”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及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布置作业新课标第一网

  熟读成诵,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第二课时

  一、作者简介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1916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革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以动写静 静谧)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布置作业

  【练习说明】

  1、《蝈蝈与蛐蛐》一诗中,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样理解的?

  此题意在让学生感受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全诗的主旨。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2、反复朗读《夜》,完成下列各题:

  ⑴ 用你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中所写的夜景。

  ⑵ 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⑶ 这首诗与郭沫若的《静夜》给你的感受有什么异同?

  此题意在让学生体会诗中所写夜景的特点和蕴含其中的诗人的情感。

  明确:

  ⑴ 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所写的夜景,要注意夜景静谧而美丽的特点。

  ⑵ 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⑶ 这是同题材诗的比较。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的夜景、美丽的月色。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像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对这两首诗,可从具体内容、景物描写、语言特点、感情意蕴等方面进行比较。重在让学生体会,不求面面俱到和过细的分析。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篇9

  习题解答

  一 《祖国》一诗中,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大地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谈谈你的看法。

  解答:在《祖国》中,诗人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还详细描述自己在原野夜色中旅行的感受,以及和农民一起欢乐的场景。诗人没有使用激烈昂扬的口气直接抒发对祖国的爱,只让自己的感情在寻常的生活里缓缓释放。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里,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俄罗斯祖国深切的爱,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二  朗读《黑人谈河流》,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答:1.在《黑人谈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国和故土的寻根。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样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积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人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篇10

  外国诗两首

  教学目标 :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二、   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   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   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   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   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   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   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   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  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  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

  四、   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   布置作业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篇11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节奏,体会诗歌内涵。

  2.通过联想想像,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和抒写的情志。

  3.收集与作者、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资料,进一步掌握读诗品诗的方法。

  学习重点

  1.对诗歌节奏、韵律的把握。

  2.对诗歌“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领会,体会诗中的言外之意。

  (解说:在学习了一些诗歌的基础上,学生应进一步掌握品味和解读诗歌的方法。按照学生的实际和“单元提示”中“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还要展开想像和联想,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等要求,确定“自读要求”1、2。为了帮助学生提高探究能力,培养读诗兴趣,确定自读要求3。)

  [自读程序]

  一、交流经验,相互启发

  鼓励学生交流自己读涛的经验,在读诗方法上相互启发,进而相互指导,为自读做好准备。

  二、初步感知,把握节奏

  1.学生初读诗歌,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蔚蓝   雾霭  桅杆  乐疆

  清澈  祈求  暮色

  负债  蒙恩  束缚

  2.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诗歌节奏、语气等。

  三、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1.各学习小组学生间采用合作的方式,进一步正音,把握朗读时的节奏,推举出各组朗诵代表。

  2.各学习小组交流在图书馆、网络、资料室等收集到的有关莱蒙托夫、泰戈尔的资料,整理后推举出各组发言人。

  3.各学习小组任选一首诗进行讨论,就诗歌的内涵、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交流,达成一致后准备班内交流。

  四、诵读诗歌,把握内涵

  1.各学习小组采用“朗读十资料十提出见解”的方式展示本组朗读能力,提出本组理解意见。

  2.学生自由发言,通过讨论,对两首诗内涵有大体一致的看法,但允许多元解读下的不同看法。

  五、品读语言,领悟感情

  参考问题:

  1.“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一句应如何理解?

  2.“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

  3.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情感经历谈谈对“你在欢乐中倾注了你的心”这句话的理解。

  4.“你完成了你的生存,/你点亮了你自己的灯;/你所有的都是你自己的,/你对谁也不负债蒙恩;/你仅仅服从了/你内在的力量”几句诗给你怎样的启示,这和上面所说的“欢乐”有怎样的关系?

  注意事项:

  1.尊重学生的解读和品味,不用所谓“标准答案”限制学生。

  2.对个性化、创造性的意见要引起重视。

  3.引导学生结合诵读时的感受和与诗人相关的背景资料的理解进行诗歌品读,防止出现架空分析和胡乱联系的情况。

  (解说:诗歌的内涵或者言外之意本就没有固定、惟一、标准的答案,读诗品诗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融入主体体验和个性见解的过程。设计这样的“自读程序”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使他们能最大限度地融入读诗品诗的过程;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通过交流合作达成较为一致的看法;对诗歌内涵和诗人感情的把握是建立在学生充分诵读、充分品味、充分交流基础之上的。总体上看,读诗经验指导读诗感知,激活诵读时的情感投入和品读时的个性理解,最后达到“与诗人心灵对话”的最终目标。)

  [自读点拨]

  一、关于莱蒙托夫

  米哈依尔·尤利耶维奇·莱蒙托夫(1814—1841),俄国诗人。出身贵族,不到3岁,母亲去世,由外祖母抚养成人。莱蒙托夫自幼性格忧郁、孤僻。1828年人莫斯科贵族寄宿中学,开始写诗。1830年考入莫斯科大学,中途转至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1834年毕业后在骠骑兵团服役。1835年发表长诗《哈吉·阿勃列克》和剧本《假面舞会》。1837年2月普希金遇难,莱蒙托夫写了《诗人之死》一诗,愤怒指出杀害普希金的凶手就是俄国上流社会。这首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诗篇震撼了俄国文坛,奠定了诗人作为普希金继承者的地位,然而却遭到沙皇反动当局的仇视,莱蒙托夫因此被流放高加索。同年发表《波罗金诺》,歌颂人民在卫国战争中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英雄气概。经外祖母多方奔走,莱蒙托夫于1838年4月从流放地返回彼得堡原部队。不久,发表民歌体长诗《商人卡拉什尼科夫之歌》,赞扬不畏强暴的精神。1839年发表歌颂叛逆精神的长诗《童僧》。1840年长篇小说《当代英雄》问世,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继奥涅金之后又一个“多余人”形象——毕巧林。1841年2月回彼得堡休假,完成著名长诗《恶魔》。莱蒙托夫本想趁休假之便设法离开军队,全力投入文学创作,但所得到的是限令48小时内离开首都。回高加索后,一些仇恨诗人的彼得堡贵族唆使青年军官马尔蒂诺夫与莱蒙托夫决斗,结果诗人饮弹身亡,年仅27岁。莱蒙托夫的艺术天才没有得以充分发挥,正如高尔基所说:“莱蒙托夫是一曲未唱完的歌。”尽管如此,他仍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篇。

  二、关于泰戈尔

  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生于加尔各答市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13岁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4年至1911年担任梵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著名遗言《文明的危机》。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五十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一千五百多幅画,谱写了难以计数的众多歌曲。文、史、哲、艺、政、经范畴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精。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重要诗作有诗集《故事诗集》(1900)、《吉檀迦利》(1910)、《新月集》(1913)、《飞鸟集》(1916)、《边缘集》(1938)、《生辰集》(1941);重要小说有短篇《还债》(1891)、《弃绝》(1893)、《素芭》(1893)、《人是活着,还是死了?》(1892)、《摩诃摩耶》(1892)、《太阳与乌云》(1894),中篇《四个人》(1916),长篇《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与世界》(1916)、《两姐妹》(1932);重要剧作有《顽固堡垒》(1911)、《摩克多塔拉》(1925)、《人红夹竹桃》(1926);重要散文有《死亡的贸易》(1881)、《中国的谈话》(1924)、《俄罗斯书简》(1931)等。

  三、如何理解“帆”

  莱蒙托夫的《帆》并非只是单纯地描写景致,诗人赋予“帆”的内涵无疑是丰富的。一种理解认为,此诗表达了诗人向往、追求自由的思想,“帆”寄托着诗人的情感,是诗人追求自由的自我写照。另一种理解认为,“孤帆”、“寻找”、“不安分”、“祈求风暴”,表现了诗人积极的战斗姿态,表达的是作者虽内心孤独却渴望斗争的激情。因此,对“帆”的理解是多元的,其含义是丰富的。

  四、如何理解“萤火虫”

  绝不能简单地赋予“萤火虫”一个崇高的精神,从诗中可以看到,萤火虫首先是“欢乐”,其次是“自己”的,它“冲破了黑暗的束缚”,微小,但并不渺小,“因为宇宙间一切光芒,都是你的亲人”。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即使微小如萤火虫,也有属于自己的人生欢乐和人生意义;即使微弱如萤火,也有与太阳、月亮一样的光芒,也有自身的价值。

  五、关于诗歌的“言外之意”

  诗歌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因此读诗时更应注重引领学生一起透过文字表面,探寻隐藏在跳跃、变化的诗句下面的“诗人的心”。从两首诗看,二者的共同点即:赋予平常事物丰富的涵义,通过“帆”、“萤火虫”等的意境,表达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对生命的尊重。这需要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去感受、领悟。

  (解说:了解作者,目的在于帮助我们解读诗歌,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但是教学中不能因此就一定要将之作为知识去灌输、传授,点拔时可考虑在学生交流时适当补充。而对“帆”、“萤火虫”的理解在点拔时就更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既然我们认可了对诗歌的多种理解,那就不能用惟一固定的“标准答案”去限制学生个性化的多元理解。尤其是学生融入自我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的见解,本身就是丰富的课程资源,必须给予尊重和重视,点拔时应鼓励学生多读多说。)

  (黎胜)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篇12

  一、阅读下面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实践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它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

  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1、这首诗可以分为两节,请找出标示诗歌层次的两句诗:

  ⑴                               。

  ⑵                               。

  2、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

  3、诗中写盛夏的勃勃生机的景象和冬天的寂寞冷清的景象,这与写蝈蝈和蛐蛐有什么关系?

  。

  4、品析下列加粗词语的表达作用:

  ⑴ 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

  。

  ⑵ 从炉边就弹起了/蛐蛐的歌儿

  。

  5、请写出下列诗句中加粗词语的朗读语气。

  ⑴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

  。

  ⑵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

  6、本诗描写夏天的景物有什么作用?

  。

  7、描写冬天的景物又有什么作用?

  。

  8、概括这首诗的主题。(用诗中的话)

  。

  二、阅读下面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实践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

  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闪着银色的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1、说说这首诗写出了夜的什么特点?

  。

  2、第四节诗与第一、二节诗构成反复,这样写有何妙处?

  。

  3、品析下列加粗动词的表达作用。

  ⑴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

  ⑵ 浸水的原野的青草,/也闪着银色光芒。

  。

  4、体会下列叠词的妙用。

  ⑴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

  ⑵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

  5、将最后一节诗,改成一段抒情性文字。

  。

  三、阅读下文,进行阅读实践

  又一个五月之夜

  (俄)费特

  多美的夜色!温馨笼罩了一切!

  午夜的时分亲爱的家乡啊,谢谢!

  挣脱冰封疆界,飞离风雪之国,

  你的五月多么清新,多么纯洁!

  多美的夜色!繁星中的每一颗,

  重新又温暖柔和地注视着心灵。

  空中,尾随着夜莺那婉转的歌,

  到处传播着焦灼,洋溢着爱情。

  白桦期待着,那半透风的叶子,

  腼腆的招手,抚慰人们的目光,

  白桦颤动着,像新娘面临婚礼,

  既欣喜又羞于穿戴自己的盛装。

  啊,夜色,你无形的容颜柔和,

  无论什么时节也不会使我厌倦!

  情不自禁吟唱着最新谱就的歌,

  我再一次信步来到你的身边。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

  2、诗中两次写到“多美的夜色”,两者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

  3、诗人主要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写描写景物,请各举一例。

  。

  4、请分析诗中感叹号的表达作用?

  。

  【自主探究】

  探究导向:

  《蝈蝈与蛐蛐》与《夜》这两首诗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都是写景诗,都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请你认真阅读课文,找出更多的相似之处来。

  探究心得:

  。

  【参考答案】

  一、阅读下面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实践

  1、⑴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⑵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2、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3、诗中用盛夏勃勃生机的景象烘托了蝈蝈鸣叫的悦耳,用冬天寂寞冷清的景象衬托了蛐蛐鸣叫的动听。

  4、⑴ 写出了蝈蝈的无比欢悦

  ⑵ 写出了蛐蛐的鸣叫美妙。

  5、⑴ 应读出赞美的语调。

  ⑵ 应读出亲切的语调。

  6、展现了盛夏的美妙。

  7、表现了严冬冷清的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与前面的氛围形成对照,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

  8、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二、阅读下面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实践

  1、写出了夜静谧、美丽的特点。

  2、以反复的吟咏,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造成诗的节奏美与旋律美。

  3、⑴ 巧用拟人,写出了明月的温情。

  ⑵ 精选动词,写出了明月的皎洁。

  4、⑴ 巧用叠词,写出了夜的无比宁静。

  ⑵ 以溪水的轻轻歌唱,反衬了夜的静谧。

  5、符合诗意即可。

  三、阅读下文,进行阅读实践

  1、描写了家乡五月的美丽夜色

  2、第一节的“多美的夜色”确定了赞美家乡夏日夜景、抒发喜悦心情的感情基调,第二节的“多美的夜色”引起下文,引出对家乡夏夜美景的具体描写。

  3、⑴ 白桦树颤动着,像新娘面临婚礼。

  ⑵ 空中,尾随着夜莺那婉转的歌。

  4、运用感叹号很好地表达了对夜景的赞美之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