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最美的坟墓》优质教学设计

《世间最美的坟墓》优质教学设计(精选13篇)

《世间最美的坟墓》优质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散文的情与景的完美结合。

  2.体会文章取材小而立意深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鉴赏评价文章的能力。

  2.体会作者对伟人列夫?托尔斯泰的祟敬之情。

  3.培养学生高尚的人生追求。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分析.讨论

  一.导入新课

  由托尔斯泰的墓导入。

  二.介绍作家茨威格(见课件)

  三.简介列夫?托尔斯泰(见课件)

  四.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找出描写托尔斯泰墓的句子。

  2.初步体会作者的主观情意。

  五.检查学生思考的情况

  六.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1.请学生朗读写托尔斯泰墓的有关句子。

  (板书“坟墓”)

  2这些句子体现了托尔斯泰坟墓怎样的特点?

  明确:自然﹑简朴﹑朴素。

  3.这种美是一种什么样的美?

  明确:朴素美。

  4.作者认为朴素的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文中哪些句子直接抒发了作者的这种感情?

  明确:“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更感人的了”,“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感人坟墓”,“人们重新感到……更打动人心的了”,“看上去再也没有像树林中……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5.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注意重音。

  6.分析“他的外孙女……”一段文字,你能从这些文字里感受到什么?

  明确:追求一种自然宁静的远离世俗的幸福。

  7.文中哪些文字体现了托尔斯泰所追求的意境?

  明确:“夏天……冬天……”

  8.“这个小的……当中的一个。”由此作者联想到了拿破仑﹑歌德﹑莎士亚 的墓冢,并进行了比较,你能说说作者的用意吗?

  明确:反衬出托尔斯泰伟大的人格美。

  七.拓展训练1

  让学生做91年高考是题。

  九、拓展训练3

  “椅子坟”的调查。

《世间最美的坟墓》优质教学设计 篇2

  一、说教材:

  1、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世间最美的坟墓》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 必修)语文教材第

  一册第三单元《外国散文两篇》中的第一篇,这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

  本单元由四课五篇文章组成,其中一篇记游形式的散文,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

  一篇序言形式的散文,两篇寓情于景的散文。单元教学要求是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概括内容要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本单元前几课已经对单元学习重点“概括要点,提取精要”进行了学习,本课

  主要解决的就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概括能力。

  2、课文简析:

  《世间最美的坟墓》是一篇平淡其外激情其中的散文。表面看这似乎是一篇游记——记游托尔斯泰墓,但在实质上它是一篇抒情散文,借游览托尔斯泰墓抒发作者对这位伟大作家的崇敬之情,并表达这样一种观念:精神的力量可以长久地震撼人们的心灵,并让人们永久记住。学习这篇散文,应注意引导学生体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引导学生注意理解“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

  3、教学目标:

  高中教学大纲对学生阅读能力训练要求中明确提出“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所以,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我强调“三突出原则”,即突出“大纲要求”,突出“课文重难点”,突出“学情特点”,依据本课文“自读提示”和“训练重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领会本文寄寓在对墓地朴素美描绘中的对托尔斯泰伟大人生选择的赞美。

  (2) 加深学生对朴素美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运用本单元学习的方法,继续训练概括文章内容要点,揣摩语言的能力。

  4、教学重点与难点:

  在本册前面单元学习中,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整体感知、揣摩语言、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等阅读方法,结合本单元具体情况,我把“概括要点,揣摩语言”定为本课的重点。

  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之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因此,“加深学生对朴素美的理解,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则被定为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现代教学理论要求:课堂教学要贯彻启发式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考虑到本文在单元的位置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打算采用“自读与点拨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在诵读熟悉的情况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达成目标。

  具体教法是:

  (1) 诵读激情法:就是在诵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会文章的美感。

  (2) 问导法:这里的“问”绝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串讲串问,而是一种开启学生创造心智的具有点拨意义的“问”,这里的“导”就是引导帮助学生达成目标。

  (3) 点拨法:即“相机诱导,适时点拨”,当学生思维出现障碍时,就要教师帮助点拨,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能力。

  三、说学法:

  大纲要求:“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叶老也提出了“教是为了不教”,所以,在学习指导和能力训练上,我的做法就是“导读为重,理解为主,训练为辅”。

  (1) 速读课文,习用圈点、勾画、批注法。

  (2) 在教师指导下,理解朴素美的含义和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

  (3) 抓关键词、句的读书法。

  四、说教学程序:(安排一课时)

  (一) 本课的课堂导入语我是这样设计的:

  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位伟人,你死后希望自己的坟墓建成一个什么样子呢?

  (学生自由讨论,指名回答)

  那么,作为一代伟人的列夫托尔斯泰,他的墓地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板书课题),看看在他笔下“托尔斯泰的墓”是不是最美的。

  导语的设计不仅在于激趣,还在于激思,激情,而且应争取学生的参与,挖掘学生智力潜能,激活他们的思想,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为本课的顺利进行作准备。

  (二) 交代学法:

  此前已有有关的阅读知识作铺垫,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其课堂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勾画、批注、质疑、讨论等方法,把握课文,达成目标。

  (三) 自读指导:

  1、诵读指导:

  学生齐读课文。

  (1)解决生难字词。

  (2)感情基调。

  在朗读中,注意体味作者语言的特点,体会景物描写中渗透的感情色彩。

  诵读的目的在于激情,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能正确理解作者包含的深厚的感情。其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感,这是进行阅读理解关键环节。

  2、整体感知,概括要点:

  整体阅读是进行阅读理解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求学生迅速把握文章的基本意图与大体走向,概括要点,语言要简明,如文中有现成语句,可借助有关词语概括;如没有,可用自己的话概括。因此,我打算采用问导法与点拨法,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

  (1) 文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托尔斯泰墓的特点?

  点拨:朴素。

  (2) 托尔斯泰墓具有哪些具体的特征?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描写的?

  点拨:没有:十字架 墓碑 墓志铭 名字

  只有: 小小长方形 土丘 鲜花

  没有: 好奇(破坏宁静)

  只有: 敬意

  对比手法。

  (3) 为什么说朴素是最美的?

  学生自由交流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不要求答案统一。

  3、辨别筛选,提取精要:

  这一环节,我打算采用抓关键词,句的读书法,即让学生自由的进行阅读交流,勾画,找出相关的语句,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 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思考其作用。

  点拨:学生找出后,全班齐声朗读。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反衬出墓地的宁静。托尔斯泰墓周围的自然景物与其他墓地的奢华装饰形成对比,更显示了坟墓的朴素。优美的自然景物也给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增添了温暖、优美的色彩,使读者不仅受到“严肃”,更感受到美好、动人。

  (2) 筛选并概括作者对托尔斯泰墓的评价的句子。

  点拨:托尔斯泰墓是作者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中最宏伟、最感人的,它的逼人的朴素引人敬慕、感人至深。

  (四) 课堂训练:

  课堂训练的目的,主要是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达成课堂目

  标,因此,我设计了以下5个题,从不同方面训练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题:

  1、“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姓名地被人埋葬了”意思是:

  A(他的一生)曾像流浪汉一样坎坷,曾像士兵一样战斗。

  B(他)终于与流浪汉、士兵那样的社会底层民众融为一体。

  C(他)就像倒毙的流浪汉、无名的阵亡士兵一样在世上消失了。

  D(他的声名)像流浪汉、士兵等劳苦大众那样被社会吞噬。

  2、作者用那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来进行比较。这样写起到什么作用?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可以显示出三人与托尔斯泰思想品格的差异,从而表明托尔斯泰才真正伟大。

  B从坟墓的迥然不同的风格,可以反衬托尔斯泰墓的逼人的朴素。

  C三个人都闻名世界,只有伟人与伟人相比较,才能使人体会到这幽暗小土丘的“宏伟”。

  D前文虽提到托尔斯泰墓与其他伟人的墓不同,但较笼统,以这三人的墓为例,读者才能得到具体而深刻的印象。

  3、者说托尔斯泰墓“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从文中找出两个

  具体表写参观者这种崇敬之情的句子。

  4、如果要简述托尔斯泰墓的环境和形状,下面的语句中哪四项是必不可少的?

  A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

  B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

  C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

  D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E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

  F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G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H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

  L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

  5、作者为什么说“特殊的日子”?

《世间最美的坟墓》优质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与列夫托尔斯泰及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

  2.研读课文,把握课文以简朴的语言写朴素的坟墓的特点。

  3.掌握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

  4.通过阅读课文,提升对美的判别和认识能力,提高审美品味,培养高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1.掌握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

  2.通过阅读课文,提升对美的判别和认识能力,提高审美品味,培养高尚的人生追求。

  教学难点

  分析作者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课前准备

  搜集作者与托尔斯泰的有关资料。

  教学方法

  朗读 分析 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的东西,总能带给我们美的愉悦,美的享受。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晃动着美的身影,比如年轻清秀的面庞,设计精美的黑板报,以及我们上学时一晃而过却印在心里的蓝蓝的海,这些因为和谐,因为色彩,都能给我们一种美感。再如高大宏伟的建筑,洁白坚挺的纪念碑,松柏掩映的烈士陵园,因为宏伟,因为庄严,也给我们一种美感,一种肃穆美。然而,还有一种美,与这些都不相同。既没有色彩夺目的外表,也没有高大宏伟的气势,但却被称作“最美”——世间最美的坟墓。

  只是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的土丘,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甚至连死者的名字都没有,为什么能被称为最美?美在哪儿呢?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出来的?今天我们来学习茨威格写的一篇《世间最美的坟墓》。

  二、检查预习。

  组内交流搜集的资料,了解作者和列夫托尔斯泰。师补充介绍写作背景。

  明确: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等。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在生活的平淡中渲染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1942年2月22日,目睹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暴行而自感无能为力,流亡的茨威格与妻子一道自杀于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郊寓所,以一个弱者的绝望与悲愤,向人间的罪恶不义发出最后抗议。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十九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他以自己一生辛勤的创作,登上了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创作总结。《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的一部长篇小说。尚有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等。

  写作背景:茨威格于1928年——托尔斯泰诞辰100周年,瞻仰了托尔斯泰墓,被坟墓的朴素及透过朴素流露的伟大精神震撼了。他借《世间最美的坟墓》这篇游记抒发了对托尔斯泰的崇敬之情。

  三、出示目标。

  多媒体展示四个教学目标

  四、整体感知。

  (一)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朗读课文。

  注意作者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思考:为什么作者认为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出示图片托尔斯泰墓。(幻灯显示)

  2.这就是茨威格笔下的世间最美丽的坟墓。那么,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墓到底美在哪里呢?我们通过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能发现它的美?

  明确:(1)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

  (2)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3)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4)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3.体现了托尔斯泰墓怎样的特点呢?

  明确:自然、普通、朴素、宁静

  朴素 远离尘嚣 没有装饰 没有墓碑

  4.作者认为朴素的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文中哪些句子直接抒发了作者的这种感情呢?

  (1)“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

  (2)“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3)“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

  (4)“看上去再也没有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5.这种朴素对到他安息地来的人又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影响?

  明确:“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作纪念。”这种对内心的强烈震撼引发的是一种崇高的敬意。

  6.作者在描写了托尔斯泰墓逼人的朴素之后,又说明墓中“包容着当代最伟大人物当中的一个。”此处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以及作用?

  明确:对比。墓的朴素与墓主人的伟大形成强烈的对比。

  作用:更能衬托出托尔斯泰的伟大,给读者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7.除此之外,文中还有对比的运用吗?对比说明什么?

  明确:有,是托尔斯泰墓与其他几位伟人的墓的对比。

  出示图片拿破仑的墓穴,歌德的灵寝,莎士比亚的石棺。(幻灯显示)

  说明:更表明托尔斯泰墓的“朴素”,使读者产生更具体深刻的印象。

  作者正是通过对比这种写作手法,生动而又深刻地表现了托尔斯泰墓的美。

  可见,对比在写作中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手法,大家在今后的写作中便可以采用,这会使你本来平平的文章出现一点闪光,使你本已出色的文章更加完美。

  五、讨论发言,拓展延伸。

  在茨威格的眼中,托尔斯泰人格的朴素美是美的,那在我们的眼里,什么是美呢?

  (同学发言,简评,总结)

  大家所说的,无论是外表美还是内在美,都是一种感觉,一种体验,也就是心灵上的一种震撼,所以,真正的美是不仅能有一种瞬间的愉悦,还要能引起内心长久的震撼,这种内心的震撼又会赋予事物更持久的美感,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美在内心,让我们记住托尔斯泰的这句名言,让自己的青春因为可爱而在生命中留下一个美丽的回忆。

  六、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墨描写了一个极为朴素的墓地,尽管这是一个极朴素的墓地,但他与伟人高尚的心灵联结在一起。作者受到感动,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这世间最美的坟墓中。使文章内容与形式、情感表达与理性思考完美统一,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多媒体显示)

  七、布置作业。

  结合自身感受,依据本课的写作特点写一篇读后感。

《世间最美的坟墓》优质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世间最美的坟墓》为河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十四课。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于1928年游历俄国,参观托尔斯泰墓后写的一篇游记。表面看这是一篇游记——记游托尔斯泰墓,但在实质上它是一篇抒情散文,借游览托尔斯泰墓抒发作者对这位伟大作家的崇敬之情,表现作者对朴素、恬淡人生的追求,是一篇平淡其外激情其中的散文。学习这篇散文,应注意引导学生体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引导学生注意理解“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

  教学设计思想:

  首先通过学生自读,教师范读整体了解课文内容;再通过介绍人物加深理解;最后,由教师引导讲述、学生讨论把握课文语言,体味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味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2.把握课文以简朴的语言写朴素的坟墓的特点,理解“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

  3.掌握对比手法和衬托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理解“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鉴赏美的良好习惯。

  2.引导学生理解朴素美、人格美的内涵,争做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墓“最美”?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味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二)教学难点

  “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生命终结无可避免。古往今来,世人对生命的最后的驿站——坟墓作了各种不同的诠释。坟墓通常是什么样子的?什么样的坟墓是美的坟墓?让学生思考:(答案不定).世间有哪些美的坟墓?

  课件展示世间公认美的坟墓的图片并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幻灯片25)。请同学们概括出这些坟墓的特点(幻灯片6)

  作者认为上述的坟墓都不是最美的!作者是何许人?

  作者简介:(课件展示,幻灯片7)

  到底在他眼里怎样的坟墓才是最美的?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来到俄国参观世间最美的坟墓——托尔斯泰的坟墓!(课件展示托尔斯泰的坟墓的图片,幻灯片8),并介绍托尔斯泰其人

  3.托尔斯泰简介:(课件展示,幻灯片9-14)

  二、引导点拨,展开教学

  (一)引导学生感受托尔斯泰墓与前面列举的名人的坟墓的差异(课件出示图片,幻灯片15,使学生直观地加以比较,从而得出结论),试用一词概括对托尔斯泰墓的整体感觉——朴素。

  (二)听读课文(课件出示幻灯片16,播放课文朗读),划出值得注意的字词以及体现托尔斯泰墓朴素的句子

  1.正音(课件展示:幻灯片17)

  2.体现托尔斯泰墓朴素的句子:(生回答后用课件展示:幻灯片18)

  师点拨:托尔斯泰墓的周围,该有的却什么都没有,我们看到的只是随处可见的阳光、白雪、一个长方形的土堆和稀疏的木栅栏,以及四周盛开的鲜花和几株大树,听到的只是清风拂过树梢时发出的“飒飒”声响。如果要给这样的“朴素”再加一个修饰语的话,那便是文中的一个词——逼人。的确是“朴素”扑面而来,不知道同学们感受到了没有。下面我们一起有感情的读一读这些句子吧!

  (三)感受托尔斯泰墓的“朴素美”

  1.请一些同学谈谈读完了这些文字,除了“朴素”,还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的答案不一)

  师小结:我们还感受到了一种“美”,这里景色优美,环境宁静,很美。让我们再来看看那些亲临墓地的人们有什么感受吧!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明确:

  “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震撼每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课件直观展示,幻灯片19)

  3.再找出表现作者感受的句子,明确: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也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

  “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4.师点拨、引导:来这里参观的人们心里受了强烈的震撼,作者更是用了三个“之最”来表达感受——世间最美、最宏伟、最难忘的坟墓。感受都比我们深刻。这不由得引起我们的思考:托尔思泰墓为什么有这么大的神奇力量?墓冢的朴素,与人们的崇敬形成了怎样的联系,这种关系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后,课件展示(幻灯片21)

  (四)探讨:请同学们谈一谈对美的认识。

  1.生思考,讨论,形成意见,回答

  2.师点拨:托尔斯泰坟墓的美,其原因不仅在于它的形式,还在于托尔斯泰本人的一种人格的美!是他的形象宏伟,品格感人!其实“美”不仅仅是指能给人们带来视觉享受的有形的东西,它还包括那些强烈地冲击人们的心灵的、给人们以心灵的震撼力的事物。震撼越是强烈,审美的效果便越好。“美”还在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幻灯片22)

  (五)思考:文章结尾为什么要提到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

  课件展示三位伟人的坟墓图片及简介(幻灯片24,25,26)

  生思考,讨论,形成意见,回答

  明确:对比。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他们的坟墓虽然豪华、华丽,但这并不为过,这和他们伟人的声名是和谐统一的,而托尔斯泰墓的朴素与他淡泊名利的品格是一致的,因而人们认为它是最美的,那就让这位伟人享受这种自然、宁静,幸福地安睡在这片远离尘嚣的林阴里,让我们默默地向托尔斯泰墓告别吧!

  三、拓展延伸

  讨论:对学生化妆,穿高档华丽服装的看法。

  四、作业

  (一)读一部托尔斯泰的名著

  (二)预习新课

《世间最美的坟墓》优质教学设计 篇5

  一、 教学目标:

  1.学习散文寓情于景和对比的手法。

  2.学会抓住关键句品读文本的阅读方法。

  3.领悟“美”的内涵,感受托尔斯泰朴素中蕴含绚烂、平淡中蕴含醇厚的人格境界。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抓住关键句品读文本的阅读方法。

  2.领悟托尔斯泰人格境界之朴素中的绚烂和平淡中的醇厚。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问题设置法+品读法

  五、教学过程:

  一) 导入:跟着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脚步,去俄国探访一处世间最美的坟墓。

  二) 初读课文,回答问题:

  1、这处坟墓埋葬的是哪一位伟大的人物?大家知道他哪些情况?

  2、世间最美的坟墓,这“美”字,有一个同义词,那就是——

  漂亮和美有何不同?

  (外在的;视觉感知;B、可以是内在的,需用心体会)

  3、美需用心体会,那么请大家调动自己的思维和想象,融入情境。有感情散读课文,用心去体会托尔斯泰墓的美。

  4、学生描述:托尔斯泰的墓地在哪里?是什么样子的?找出课文中的语句。

  5、当你面对着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长方形土丘,你会产生一种“最美”的感觉吗?

  (引发学生的讨论)

  三)精读课文,赏析:

  1、提问:像托尔斯泰这样伟大的人物,完全有资格享受世界上最豪华的葬礼,长眠于最华丽的陵墓中,可他为什么会默无声息地埋身于这片土地?

  A、托尔斯泰的愿望B、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

  2、为什么大家都觉得托尔斯泰要追求的是这种幸福?(安宁的幸福)

  教师补充:联系他的生平。

  从坟墓那朴素的外观上,我们看见了托尔斯泰那——朴素的灵魂

  3、现在大家觉得这个墓是不是比你们初次感受时美一点了?看出其中的丰富的内涵。文中将托尔斯泰墓与那些墓作了对比?作者对这些坟墓有何评价?

  拿破仑的墓穴、歌德的灵寝、莎士比亚的石棺。

  托尔斯泰墓更美,“最美”。

  4、齐读课文第二节。体会一下长眠于这片树林中的托尔斯泰感受到的幸福吧。

  说说幸福体现在哪些地方?(环境美)

  5、文章是怎样描写环境的?这段优美的景物描写最打动你们的是那些词语?为什么?

  6、能体现参观者崇敬之情的有哪些句子?(态度、情绪、举止)

  后人为何对托尔斯泰有如此之高的敬意?(崇敬他人格的伟大)

  联系作者的生平,成就。

  六、总结全文:

  

  七、作业布置:

  1、系统了解一下托尔斯泰的生平和思想,写一篇人物评传。

  2、有计划地选读托尔斯泰的作品。

《世间最美的坟墓》优质教学设计 篇6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味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2、把握课文以简朴的语言写朴素的坟墓的特点,理解"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

  教学时间:

  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作者及人物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

  )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和翻译作品。自幼喜好文学作品。早期推崇唯美主义,相信通过抽象的道德教育可以改变人的精神面貌。他从唯美主义到人道主义到反法西斯主义,始终没有跨出资产阶级意识范畴。最终携妻在巴西自杀。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

  托尔斯泰(1828~1910),不仅是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作为俄国和西欧现实主义优秀传统的继承者,他以大量卓越的艺术作品,把现实主义推向了辉煌的高峰,从而极大丰富了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宝库。

  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列宁对作者的评价: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托尔斯泰的创作是"全人类艺术发展中向前跨进的一步"。鲁迅对作者的评价: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的巨人"。

  二、出示问题:

  1、我们想像中的托尔斯泰墓应该是怎样的?

  2、托尔斯泰墓实际是怎样的?

  3、作者为什么认为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4、概述本文的写作特点。

  三、赏析课文:

  四、作品赏析:

  第一步:理清思路,把握全文

  1、速读全文,说出本文主要内容

  记游托尔斯泰墓,抒发作者对这位伟大作家的崇敬之情。

  2、读第一段,它主要写什么?写作顺序如何?怎样划分层次?

  写托尔斯泰墓给人的总印象

  写托尔斯泰墓的地点,环境,形状等

  写树的由来,引出托尔斯泰的愿望

  层次:三层(1)托尔斯泰墓宏伟感人。

  (2)托尔斯泰墓普通平凡

  (3)托尔斯泰墓的修建是作家本人愿望

  第二步:理清段落间关系

  1、两段间的衔接

  有过渡句(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额树木之下。后事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衔接自然紧密

  2、两段内容上的关联

  读第一段会产生如下疑问:

  第一、第二两层的内容是否矛盾?如果不矛盾,它们是怎样统一的?

  可以从第二段去寻找答案

  第三步:抓住关键词、句,赏析文章(以第二段为例)

  1句:承接上文

  2句:世间最美,印象最深,最感人,(点题)

  3句: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排比)(朴素)

  4句:不留名姓(类比)

  5句: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他接近人民)

  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人民崇敬他)

  (破坏宁静:参观墓地)

  6句:朴素(托尔斯泰墓的基本特征)

  7句:描写景物(衬托墓地宁静、朴素)

  8句:朴素,最伟大人物(作者直接赞扬)

  9句: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

  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10句、朴素、打动人心(再次肯定了上句)

  第三步:重点分析托尔斯泰墓的描写:

  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坟墓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的名字也没有。

  概括托尔斯泰墓的特点:朴素:远离尘嚣、没有装饰、没有墓碑

  第二教时

  一、进一步研读课文:

  1、作者为什么要叙述托尔斯泰的儿时的故事?(自由回答)

  叙述托尔斯泰的儿时的故事,揭示托尔斯泰内心对美和幸福的渴求,使托墓的朴素之中有了一种不平凡的内涵。

  2、 "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的意思是什么?

  就像倒毙的流浪汉、无名的阵亡的士兵一样在世间流失。

  把托尔斯泰与流浪汉、无名士兵进行对比,在对比中人们感情的波澜被激发了起来。

  3、"夏天,风儿……和暖的阳光……;冬天,白雪……"这段景物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由于没有奢华的装饰,描写自然景物更显示坟墓的朴素。

  景物描写还渲染出墓地宁静肃穆的气氛,让人感到在这样的环境中这位睡其中是幸福的。同时,景物的变化表明时间在行进中,让感受到一个伟大的灵魂的永恒不变。"

  4、作者用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来进行比较,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意在衬托出托墓逼真的朴素中所蕴含的不平凡。人物英名盖世,坟墓却平凡普通,在这个似乎不相称的统一体中,人们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5、作者说托墓"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从文中找出两个具体描写参观者这种崇敬之情的句子。

  "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在在声说话。"

  "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着纪念。"

  6、如何理解"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可引原文回答,也可自己表述。)

  "无论你在夏天或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人物当中的一个。"

  托尔斯泰的坟墓极普通、极朴素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小土丘,无人守护,无人管理,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名字也没有。但它是"世间最美的坟墓",其所以美,正是因为朴素的坟墓里面埋葬着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坟墓的平凡普通与伟人英名似乎不相称,但正是作者的立意所在,普通蕴含伟大,对比中使人发现一种不同寻常的精神力量。

  7、说说这篇散文的中心思想。

  借游览托尔斯夫墓抒发了作者对这位伟大作家的崇敬之情,并表达这样一种观念:精神的力量可以长久地震撼人们的心灵,并让人们永久记住。

  8、作者为什么说"特殊的日子"?

  托翁诞生一百周年(1828-1928)。

  二、分析写作特点:

  1、结合感受进行描写。

  2、巧妙运用衬托手法。A、分析下列结合感受进行描写的文句:

  ⑴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更宏伟、更感人的了。⑵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的坟墓。⑶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似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

  ⑷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

  衬托手法的运用:正衬:这个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反衬:老残军人退休院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情感。

  三、拓展迁移:

  我们常常听到朴素美、自然美、心灵美、社会美等这样一些关于"美"的词语。结合课文请谈谈你对"美"的看法。

  四、作业:

  《导学与同步训练》基础知识1 4 5

《世间最美的坟墓》优质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运用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从题材、技巧、思想内容三个方面入手,指导学生带着情感阅读文本,揣摩语句,概括提炼文章主旨。

  2.学习课文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主题、情感的艺术技巧。

  3.学习课文通过写景状物体现主旨的方法,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

  4.引导学生理解“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感悟生命真谛,培养学生崇高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1.了解、掌握、运用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理解托尔斯泰墓“美在何处”,“为何最美”。

  2.体会文章如何运用清丽简洁的语言描绘景物的“朴素美”,感受“朴素美”的震撼力,结合实际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教学难点

  1.本文涉及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死观,学生首先会对文章的取材及内容有疑惑;另外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必须了解两位文学家的精神内涵,这对学生又是一难点。

  2.引导学生挖掘“朴素美”的内涵,把握文本的主观性和学生的个人体验的结合点,避免产生距离感。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方法

  阅读法、诵读法、问导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学生课前借助名著类书籍或上网查资料,以PPT的形式完成《寻找托尔斯泰》、《寻找茨威格》这一主题作业,准备介绍给全班同学。

  2.课前阅读或者欣赏影视:托尔斯泰的《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阅读茨威格的《回望昨日的忧伤》等作品。

  二、课堂导入(结合学生的介绍对托尔斯泰加以总结)

  以《追梦人·神秘园》为背景音乐配以说明文字如下:

  列夫·托尔斯泰

  一个震撼世界文坛的响亮名字;

  一位出身贵族却心系平民的杰出作家、文学巨匠;

  他被誉为“19世纪俄国的巨人”、“最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和“天才艺术家 ”;

  他是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他是世界进步人类的骄傲,他被公认为全世界的文学泰斗;

  他是一位文学巨匠,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战争与和平》是他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

  《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

  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不懈追求,登上了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那么,拥有着如此辉煌成就的伟人最终会将自己的灵魂安息于何处?

  让我们怀抱最真挚的感情和作者一起瞻仰托尔斯泰灵魂的安息之地吧!(出示课题)

  三、课文学习

  (一)介绍阅读法:

  通过反复的诵读来疏通音义、理解内容、体味感情。朱熹说:“文须多诵数遍,自然上口,永久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现’,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四级阅读法:

  音义读——文意读——情境读——美感读

  (二)分级阅读。

  一级阅读(音义读)

  1.词语积累

  尘嚣chénxiāo 荫庇yīnbì 禁锢jìngù

  飒飒sàsà 穹隆qiónglóng 墓冢mùzhǒng

  2.多音字

  空 空kng地

  挖空kōng

  3.形似字

  当 即jí

  既jì 然

  二级阅读(文意读)

  1.速读课文找出客观描写托尔斯泰坟墓的句子,概括托尔斯泰墓的特点。(在文本中圈画出关键句、关键词)

  (1)描写托尔斯泰墓的句子。

  明确:

  ①“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

  ②“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

  ③“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④“风儿俯临,在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2)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托尔斯泰墓的特点。

  坟墓特征——朴素

  只有:长方形土丘、几株大树、开满鲜花、不关闭的木栅栏

  没有:守护者、管理者、十字架、墓碑、墓志铭、姓名

  2.跳读课文画出作者对托翁墓直接评价的句子,讨论作者为什么认为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1)作者对托翁墓直接评价的句子

  明确:

  ①“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

  ②“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③“人们重新感到,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能打动人心的了。”

  ④“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

  ⑤“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

  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2)概括茨威格对托尔斯泰墓的评价。(也用文中的一个词)

  总体评价——最美

  (3)探究:联系两次阅读的结论,我们可以在“朴素”与“最美”之间替茨威格画上等号,那么你是否认同呢?请从以下的一些世界著名的陵墓与托尔斯泰墓的对比中去思考,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请同学简单介绍托尔斯泰和茨威格的背景资料——知人论世,深入挖掘伟人的人格力量。

  明确:

  坟墓的风格与主人的人格完美的结合——“返朴归真”之美

  作者的思想与托翁的思想惊人的一致——“心灵相通”之美

  开放的圣地与游人们的呵护配合默契——“世人认可”之美

  尽管这是一个极普通,极朴素的墓地,但它和伟人高尚的心灵联结在一起,也可以说,正是墓地惊人的朴素与墓主人的伟大形成鲜明的对比,感动了作者。作者又将自己被剧烈震撼的情感通过朴素的语言传达出来,多少情思、多少感慨,都包含在平淡朴素的文字中,使文章的形式与内容、情感的表达与理性的思考都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级阅读(情境读)

  1.要求学生以导游者的身份,根据课文的描写,向前来瞻仰的游客介绍托尔斯泰墓。

  2.采用的艺术手法:对比(详讲)、排比(略讲)、白描(略讲)

  排比:“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突出托尔斯泰墓的朴素)

  白描:(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本文是一篇寓情于景的散文,借助于对景物的描绘抒写个人情感。

  例如:“夏天,风儿俯临,在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A: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活泼的景物可增添一点生气和温暖的色彩,使读者不仅感受到“严肃”,更感受到美好、动人。

  B:墓地周围的自然与其他墓地的奢华装饰形成对比,更显示出坟墓的朴素。

  C: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反衬出墓地的宁静。

  3.探究:作者是如何让我们身临其境去感受到坟墓之美的?

  明确:

  对比的运用:

  (1)无名墓冢 ——伟大声名

  (2)托尔斯泰墓的朴素--其他伟人墓的奢华

  (3)瞻仰者的心情 --观赏者闲情

  (4)尊严圣地 --孤寂冷清

  (5)永为后人敬畏朝拜--无人守护、无人管理

  4.想一想:与几位伟人的坟墓的比较能表明什么?

  明确:托尔斯泰墓与拿破伦墓穴和莎士比亚石棺的奢华美相比:“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反衬出托尔斯泰墓的朴素和“宏伟”,使读者产生更具体深刻的印象。

  5.品味语言:文字清丽简洁,行文朴素自然,简朴的语言写朴素的坟墓,却蕴含作者深挚动人、油然而生的热烈感情。

  四级阅读(美感读)

  1.拓展阅读,体会感受。

  (1)世间最美的坟墓——逼人的朴素。

  对有的人来说,墓地就是他的一种生命体态,一副心灵表情。托翁墓便和其作品一样,为世间添设了最壮阔最优美的人文景观。这位一生都梦想作农民的人,终于有了一间朴实得可被称作“农舍”的茅舍,他睡在自己亲手种下的阴凉里,那阴凉将随着时间的飘移而愈发盛大……

  墓地——如果非要为生命留下遗址的话,那它应该是富有美感的,应充分体现“生命”特征(而非“死亡”特征),应注重地理节约、以不破坏自然的和谐与完整性为前提。如此,墓地将不失为人类生态中的一抹重要风景。

  应以对生命的尊重态度对待它,应最大限度地赋予它以爱意和活性。一块好的墓地,看上去应像“家”一样,是适于生命居住的地方:干净、朴素、安谧、祥和、自由,阳光、水分、草木、风雨、呼吸皆充足,符合生命本身的审美设计和要求。因为,它是一个灵魂永远栖息和长眠的田园,是生者为自己保存一段情感一场怀念的地方,是人间离上帝和天堂最近的所在。因此它最神性、最人道、最纯净……

  世上有些墓地,虽巍峨巨硕,如宫殿般豪华,却由于缺乏自然感和生命性,并不感人。比如埃及法老的金字塔、中国的秦始皇陵、明孝陵……凸起的都太夸张、太生硬,有意突出“业绩”反将生命格式化,强调权力至尊反使人格符号化,扎眼的体形,空荡荡捆着一团死气和历史瘴雾,太具表面的公共色彩和彰显意味,太具物质的膨胀力……总之,有一种疏远人世的工具味,让人觉得那只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庙宇或殿堂,高高在上,流布奢华糜烂之感,虽威风凛凛,反远离了人间体息和泥土的温情,一点儿不像生命栖息的地儿。

  (2)《有的人》节选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2.总结

  尽管这是一个极普通、极朴素的墓地,但它和伟人高尚的心灵联结在一起,也可以说,正是墓地惊人的朴素与墓主人的伟大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感动了作者。作者又将自己被剧烈震撼的情感通过朴素的语言传达出来,多少情思、多少感慨,都包含在《世间最美的坟墓》平淡朴素的文字中,使文章的形式与内容、情感的表达与理性的思考都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作者深切的歌颂托尔斯泰不重名声、追求朴素自然的高贵品格。在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歌颂中,也体现了作者的价值判断——最朴素最动人。

《世间最美的坟墓》优质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托尔斯泰及文章作者茨威格的成就及著作。

  2、感受文章“平淡其外、激情其中”的散文语言

  (二)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根据文章核心内容提出问题,并利用问题探究、分析课文的能力。

  2、示范并练习:利用与文章协调的音乐来控制语速和情绪的朗读技巧。

  (针对中专幼教专业)

  (三)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多形式地接触名家名著,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追求。

  2、理解并领会文章所描绘的“朴素美”以及托尔斯泰的人格美

  教学重点、难点:

  启发引导学生探求托尔斯泰的坟墓美在何处,真正理解并领会文章所描绘的“朴素美”以及托尔斯泰的人格美。

  教学方法:

  情境法、诵读法、启发引导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询问学生对“坟墓”的感受。

  教师归纳:恐怖、阴冷、哀伤……,总之很难和“美”产生联系。虽与坟墓有关,但我们要展开的却是一段寻“美”的历程,希望大家用心感受,你们会有一份美的收获。(多媒体出示课题)

  2、根据课题提出问题(板书)

  谁的坟墓?

  什么样的坟墓?

  为什么是最美的坟墓?

  (要求学生将对问题的思考贯穿于接下来的学习中,借此引导学生学会根据文章核心内容分析理解课文)

  二、课文讲析

  (一)谁的坟墓?

  播放课件,了解托尔斯泰的成就及著作,感受其显赫的声名。

  (二)什么样的坟墓?

  1、看图片

  并对比世界著名陵寝图片谈感受

  2、读课文

  (1)关于作者:斯蒂芬·茨威格(课件)

  (2)(配乐朗读))教师朗读课文第一段做示范,学生朗读第二段,注意感受朗读语速与音乐节奏的配合,体会文章的内在情韵。(引导学生学习:利用与文章协调的音乐来控制语速和情绪的技巧)

  3、体会词句

  (1)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到描写托尔斯泰坟墓的句子,体会并归纳托尔斯泰坟墓的特点:朴素逼人

  (2)思考:朴素=最美?(用问题引导学生作进一步探求,不是简单回答问题)

  (三)为什么是最美的坟墓?

  1、人们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到托尔斯泰的坟墓?

  敬仰,这种情绪甚至感染了周围景物(情景交融)

  2、这种发自心底的敬仰来自什么?

  对比其它声名显赫的伟人墓地(课件显示)

  3、出示直接评价托尔斯泰墓的句子:

  理解作者的“宏伟感人、打动人心、剧烈震撼”都指向了墓主人的人格美

  4、对前面的思路进行归纳(板书)

  震撼

  无名墓冢 伟大声名

  朴素逼人 对比 反差 无比敬意

  托尔斯泰墓的朴素 其他伟人墓的奢华

  人格美

  三、拓展与小结

  (播放课件)跟随著名主持人王利芬老师再次造访“世间最美的坟墓”,在情境中感悟托尔斯泰人格的高尚之美。

  四、布置下节课活动

《世间最美的坟墓》优质教学设计 篇9

  [导入  课文]

  师:从一些书中或影视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或看到很多豪华的、规模宏大的坟墓,如古埃及国王的金字塔、中国秦始皇的秦王陵等等,我想,有的同学可能已经到过西安参观过秦王陵。今天,我们将随着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到俄国去拜谒“世间最美的坟墓”——托尔斯泰墓吧![板书课题及作者]

  [感知课文]

  师:下面我们一边听示范朗读录音,一边看书,请同学们将描写坟墓的句子画上线。

  (放磁带)

  师:(扫视全班)好,谁来给大家读一读写托尔斯泰墓的句子?

  (板书“坟墓”)

  生:“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人物当中的一个。”

  生:还有“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这一节。

  师:好的,刚才两位同学所读的文字体现了托尔斯泰墓怎样的特点呢?

  生:普通、不华丽、宁静。

  生:简朴、不奢侈。

  生:自然、不求名声、无意让人凭吊。

  (板书“自然、简朴、不求名声”)

  师:很好。作者以其质朴的语言,突出了伟人墓冢的朴素,而这种朴素,在作者的心目中是最美的。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呢?

  生:(齐答)自然美、朴素美。

  (板书“朴素美”)

  师:作者认为朴素的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文中哪些句子直接抒发了作者的这种感情呢?

  生:“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

  生:(补充)“看上去再也没有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师:下面请一位男生朗读这四句,读出重音,体会感情。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哪些词读了重音?

  生:(齐答)“再没有”“更宏伟”“更感人”“最美的”“最深刻的”“最感人”“再也没有”“更打动人心”“庄严肃穆”“深藏着”。

  师:如此普通的坟墓,在作者的心目中它是世间“最美的”,你能体会到吗?

  [探究分析]

  师:下面,我给大家朗读“他的外孙女跟我讲”到本段末尾这段文字,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呢?(师读)

  生:我感受到晚年的托尔斯泰在追求一种恬静、自然的幸福。

  师:你能给同学们讲具体些吗?

  生:他儿时听到关于幸福的古老传说,就和哥哥在庄园里亲手种树,多么天真无邪,多么富有童趣。而饱经忧患、历经磨难的托尔斯泰晚年回想起这些往事,突然觉得“自然、宁静、远离世俗”才是幸福的,于是他愿意将自己埋骨于此处。

  师:说得很精彩。(边说边鼓掌,学生也跟着鼓掌)

  师:其实,他给我们诠释了哪句话的含义?

  生:(齐答)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

  师:要理解这段话其实并不很难,只要我们善于抓住其中的一些语言信息,比如:“远离尘嚣”“饱经忧患”等,再结合我们对托尔斯泰生平的了解。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夏天、冬天墓地的景物描写,你可以想象出两幅怎样的画面,你能说出这两幅画面的意境吗?

  生:宁静、轻柔、和谐、静穆、温煦。

  师: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生:“风儿”“俯临”“和暖”“嬉戏”“温柔”。

  师:这些词语多么温情,让人感到这位伟人安睡在这样的环境中是一种幸福,享受到了一种宁静、自然、和谐的幸福。

  师:哪位女生给大家读读这段文字?用自己有声的语言来表现这种意境,传达其中的感情。

  (一女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人物当中的一个。”由此,作者想到了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墓冢,并进行了比较,你能说说作者的用意吗?

  生:从这些坟墓的迥然不同的风格,更反衬出托尔斯泰墓的逼人的朴素。

  生:这三个人与托尔斯泰一样都闻名世界,只有伟人与伟人相比较,才能让人体会到这幽暗的小土丘的“宏伟”,才能让人感到托尔斯泰的与众不同。

  师:从以上同学的分析中,不仅让我感到托尔斯泰墓外形的朴素美,更能让我感到墓中人的人格美。

  (板书“人格美”“外”“内”)

  师:以上三位伟人的墓美不美?

  生:(齐答)美!

  师:这是一种什么美?

  生:是一种豪华的美、华丽的美。

  师:这种“美”与他们“伟人”的名声是和谐统一的。这是符合常人心理的,伟人死后,人们会用自己认为是最好的方式来纪念他们。

  师:你认为托尔斯泰墓美不美?

  生:(齐答)美!

  师:这又是哪一种美呢?

  生:是朴素美。

  师:这种“美”与他淡泊名利的品格也是和谐统一的。因而,作者认为它是“世间最美的”。(板书“最美”)

  师:作者在文中的结尾处直接抒发了这种赞美、崇敬之情,前文中有两处是具体描写。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生:“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作纪念。”

  师:好,让我们默默地向托尔斯泰墓告别吧。

  [再造活动]

  [再造活动1]

  师:下面我要求你们以一个导游者的身份,向前来瞻仰的游客作介绍。请看课本前的插图。(学生们读课文,看插图)

  师:谁来当导游?

  生:(出发前)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想必大家早有耳闻,他的著名作品《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在座的也一定有人拜读过,然而,他最后的安息地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有幸带大家到那里去缅怀这位“19世纪俄国的巨人”。

  (行进中)托尔斯泰原是一个贵族青年,由于受过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他从一个进步的贵族青年转变成为一个具有宗法制农民思想的代表,他热爱人民,同情人民,这些思想在他的作品里均有体现,其中《复活》是他跟贵族地主阶级彻底决裂的代表作,也是他创作的最高峰,列宁曾高度评价他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他的灵寝会是怎样的呢?

  (到达目的地)这儿就是这位世界伟人的安息地,大家不必惊讶它的普通。这完全是按他老人家的意愿办的:在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曾听过一个古老而又美丽的传说,说是亲手种树的地方会成为幸福所在,他便和他的哥哥在自己的庄园里种下了几棵树苗,到了晚年,他突然想起了这桩与幸福有关的儿时往事,饱经忧患的他若有所思,当即表示将来愿意埋骨于此处。后事完全照这样办了。你们看,这些高大的白桦树日夜守护着这位老人,树上的鸟儿还在为他歌唱呢!这是大自然赐给老人的幸福,难怪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把它誉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好,让我们默哀三分钟,来缅怀这位老人吧!

  师:说得很好!(全班热烈鼓掌)

  [再造活动2]

  师:托尔斯泰墓如此的普通、简朴,作者说它是“最美”的,请谈谈你对“美”的认识。

  (学生情绪激昂,很踊跃)

  生:黄山的奇峰陡峭、松柏参天,黄河的咆哮,这都是美的,是一种壮美;桂林山水、杭州西湖也是美的,这是一种秀美。

  生:你走在大街上,迎面走来一位妙龄女郎,面目清秀,穿着入时,可谓美矣,当她与你擦肩而过,不经意将手伸入你的腰包,你再回头看她,还会认为她美吗?

  生:晨曦中,那为城市美容的环卫工人的身影,我认为是美的。

  生:什么是美?美是人们对某一事物的真实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不同的人,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顽皮天真的小孩,在他们眼里,世间的一切都是那么新奇,都那么美。血气方刚的棒小伙,有崇高的理想与抱负,在他们眼里,充满活力的精神风貌是美的。事业有成的中年人,身强体壮,在他们眼里,拼搏与创造是美的。年逾花甲的老人,身心已有了一丝疲惫,需要夕阳红时的那片宁静与安详,他们认为宁静就是美。

  [教学小结]

  师:很好,以上这些同学从多种的角度、不同的方面谈到了什么是美,比如有自然美、行为美、心灵美,还谈到了对美的认识。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美的事物,关键是要我们能去用心发现它、认识它,这就要求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罗丹曾说:“艺术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茨威格有这样的一双“眼睛”,但愿我们班的每位同学也能有这样的一双“眼睛”。

《世间最美的坟墓》优质教学设计 篇10

  14 世间最美的坟墓(第1课时)   

  课题

  课时

  1课时

  使用人

  学习

  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 文学常识,积累文中字词2.聘问质朴的语言及衬托、对比表现手法的运用效果。3.感受列夫·托尔斯泰震撼人心的人格魅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重难点质朴的语言及衬托、 对比表现手法的运用效果。感受列夫·托尔斯泰震撼人心的人格魅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学习内容

  一、感悟新知1.走进作者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尤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19xx年后任报社编辑。他早期致力于诗歌创作与翻译。欧战爆发后,流亡瑞士,从事反战和平活动 。战后埋头写作。曾出访过苏联,与高尔基相识。1933年法西斯上台,他再次流亡,加入英国国籍,后辗转流寓巴西,终因 对欧洲前途的绝望偕妻自杀。他一生中著有多种名人传记,突出 再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并用精湛的心理分析手法,在中短篇小说《狼子野心》上取得了独特的成就。其著名作品有刻画中产阶级妇女感情生活和不幸命运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及谴责法西斯迫害的《象棋的故事》等。他仅有的一部长篇小说《烦躁的心》。我喜欢:2、认 识下列生字,为朗读课文扫清障碍。茨威格     墓冢         飒飒        禁锢墓志铭    穹窿         栅栏        嬉戏文中还有那些字需要我们注意,请写在下面。3.请从文中勾画出四处描写托尔斯泰墓环境和形状的句子 。4.请用文 中一个词概括托尔斯泰墓的基本特征。二.探究新知 1、托尔斯泰为什么不要富丽、豪华的坟墓,而要选择这么一个土丘作为自己的安息之地呢?得到的启示是什么?2. 作者更是用了四个“之最”来表达感受——世间最美、最宏伟、最难忘的坟墓。感受都比我们深刻。这不由得引起我们的思考:托尔思泰墓为什么有这么大的神奇力量?三.归纳总结我学到了:四.达标检测1.茨威格    墓冢         飒飒        禁锢墓志铭    穹窿         栅栏        嬉戏2.列夫·托尔斯泰            国作家,主要作品《            》《              》《        》。3.我要学习托尔斯泰的:

  师生随笔

  学习反思

《世间最美的坟墓》优质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揣摩语句提炼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2.引导学生理解朴素美、人格美的内涵,争做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3.领会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4.培养学生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鉴赏美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墓“最美”?

  教学难点 :“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

  教学设想:运用提问、讨论法,借助多媒体一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

  一、  课前三分钟演讲:我所看到的美

  二、  导入  课文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人类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关于“美”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美的标准多种多样,美的种类五彩缤纷,美的事物更是不胜枚举。我们也学过不少描写美的文章,如写月下荷塘“朦胧美”的《荷塘月色》,写北平秋天的“清”、“静”、“悲凉”之美的《故都的秋》等,那么,十九世纪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关于美的标准是什么呢?他要展示给我们的美的事物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共同讨论的就是茨威格的。(出示课题及作者)

  三、  出示图片:奢华浩大的秦始皇墓(兵马俑)、金碧辉煌的明十三陵、奇特神秘的古埃及法老墓金字塔、典雅华丽的印度泰姬陵、简陋寒伧的托尔斯泰墓。你们认为哪座墓最美?

  四、  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为什么茨威格认为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五、  分析课文:

  1.找出文中最能概括坟墓特点的词语。(朴素)

  2.“朴素”的外在具体表现在哪里?

  1) 远离尘嚣的长方形土堆; (极为普通)

  2) 无人守护,无人管理;      (入土为安,不劳顿他人)

  3) 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甚至连名字也没有。 (淡泊名声)

  3、托尔斯泰墓是如此的平凡普通,但他却是一个不平凡的人,是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一位世界“重量级”作家。[介绍托斯泰生平(一):列宁称他为“伟大的艺术家”,从事创作60多年,创造出了许多杰出的作品。“由于这些作品提出的社会问题之重大以及艺术成就之高,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了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一个多世纪过去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仍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作品的思想力量仍强烈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这么一位伟人,为什么愿意埋葬在这样一个荒郊野外“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之中呢?(找原句回答)

  “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

  1)“饱经忧患”在文中表现在哪句话?

  “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

  2)“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含义?(联系生平理解)

  托尔斯泰生平(二):1828年出生在俄国一古老的贵族家庭。他在从事创作的同时还广泛研究哲学、宗教、道德和伦理问题,更加认清了沙皇专制的黑暗和剥削阶级的腐朽,促使他的世界观由贵族地主向宗法式农民转变。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起,他把土地上所得收益和作品版税全部放弃。晚年,他深感自己的信念和生活方式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几度想离家出走,实现过平民生活的理想。1910年10月27日晚上出走,只有一个医生和他一道坐上去南方的火车,着凉得肺炎,在一车站下车,死在这个小站上。这位伟大的老人对儿子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爱真理,非常地爱真理。”

  名人的一举一动都备受社会关注,要合乎规矩,符合身份,稍不留神就会遭到非议。托尔斯泰是名人中的名人,但却不能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为声名所累”的感受比谁都深。

  3)“新的、美好的启示”是什么?

  “埋骨于那些亲手裁种的树木之下”就能获得幸福。托尔斯泰生前精神饱受痛苦,希望死后在这样朴素的坟墓中灵魂获得安宁、幸福。

  4.作者认为他获得了安宁、幸福吗? (获得了)                                     从哪里体现的?                  (墓地的宁静,写景部分)

  “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1)用“风儿”、“俯临”、“嬉戏”、“温柔”等温情的词语,让人感到在这样的环境中,这位伟人安睡其中是何等幸福。

  2)选取“夏天”“冬天”两个季节中的景物来装饰托尔斯泰墓,表明时间在行进中,让人感到一颗伟大的灵魂永恒不变,永世长存。

  5.人们参观此墓时的心情如何?(用原文回答)

  “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

  “没有一个人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6.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庄重肃穆?

  因为人们尊敬、敬仰这位伟人。

  7.人们如此敬仰他,是否仅仅因他的坟墓极为朴素?

  不是,因为他生前具有伟大的成就、高尚的人格,即人格美(不重名声,淡泊名利,品格高尚,精神崇高)

  8.文中还提到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墓地的奢华,其作用是什么?

  这里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反衬托尔斯泰墓逼人的朴素。伟人与伟人比,使人体会到这幽暗小土丘的“宏伟”,更能震撼人的心灵。

  9.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有什么作用?

  无名墓冢与托尔斯泰伟大声名的对比,庄严肃穆的气氛与观赏闲情的对比,这些对比都形成极大的反差,无不使人感受到托尔斯泰墓的“逼人的朴素”和托翁的崇高精神境界,突出了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这一主题,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除此之外,文中还有一处正面对比,即托尔斯泰与“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的正衬,强化突出了托尔斯泰的平凡普通。

  10.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墓是最美的?

  墓的外形:朴素美

  }  最美

  墓的实质:人格美

  11、文章对托尔斯泰墓这一中心意象作了四次描写,这四次描写有什么不同?(从课文中找出这四次描写)。

  文中四次用平淡朴素的文字描写朴素的托尔斯泰墓这一中心意象,语义上层层拓展,步步加深。

  六、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七、讨论:学完本文后,同学们对美有什么新的认识?

  1)平凡朴素也是一种美;

  2)人格美是永恒的伟大的美。

  八、总结:

  在商品经济大潮中,人们对美的认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许多人羡慕那些花枝招展、风流倜傥然而心灵扭曲、沾满铜锈的人,而鄙视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满身灰土的环卫工人。有些同学抛弃纯朴、纯真美,一味追求“轰动效应”,刻意讲究穿着打扮。其实,只要我们高举文中关于“美”的两面大旗,那么在我们的眼里、心中,《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永远是“潇洒的俊男”,而夏朝的桀、商朝的纣虽仪表堂堂,却永远是“人渣”、是“暴君”。

  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中说:“有的人活着……人们永远记住他。”让我们以之共勉吧。

  九、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

《世间最美的坟墓》优质教学设计 篇12

  一、了解写作背景1、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其作品早期有唯美主义倾向,尤其善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深入探索人的灵魂。他的作品匠心独具,充满人道主义精神,有相当的社会批判成分,尤其是“以罕见的温存和同情”(高尔基语)塑造了不少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1922)、《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1922)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美等国。1940年到巴西,时值法西斯势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遂于1942年2月22日同夫人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他的回忆录《昨日的世界》(1942)正体现了他对于欧洲文明以及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2、列夫 • 尼古拉耶维奇 • 托尔斯泰(1828~1910),不仅是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作为俄国和西欧现实主义优秀传统的继承者,他以大量卓越的艺术作品,把现实主义推向了辉煌的高峰,从而极大丰富了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宝库。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复活》。     列宁对作者的评价: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托尔斯泰的创作是“全人类艺术发展中向前跨进的一步”。鲁迅对作者的评价: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的巨人”。  托尔斯泰是茨威格“从心底深深热爱”的作家,托尔斯泰以他“非凡的人性和前所未闻的深厚情感”,他的“出类拔萃,超越了人类一切平庸”的伟大,令茨威格“折服”。1928年茨威格去参加托尔斯泰诞生一百周年纪念,在苏联逗留了两周,散文《世间最美的坟墓——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是他向托尔斯泰致敬之作。二、             课文主旨分析茨威格将托尔斯泰的墓地称为“世间最美的坟墓”并以此为题,这种“最高级”的评价中饱含了作者对托翁人格的深刻理解与崇敬之情。托翁之墓美在何处,答案自然也就是文章的中心了。我觉得,对于这个问题可以有两个层次的理解:其一,这是一种怎样的“美”?在文中,多次出现作者对墓地的评价,最明显有两处,第一处,在文章中,开门见山,落笔点题,茨威格就说“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也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第二处在第二段开头:“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如果我们比较一下两次评价的区别的话,不难发现,后者是前者的递进,是对托尔斯泰墓地所蕴涵的深刻意义的挖掘。第一段的评价在表述上更多侧重于墓地给人的心理感受:“宏伟”突出的不是墓地的规模,而是体现出的托翁的伟大人格给人的印象;“感人”突出了墓地对参观者情感的冲击。就第一段的文字而言,也还没有接触到“美”的本质,但是通过对于安宁的周围环境以及简朴的墓地形状的介绍,已经为下文揭示墓地之美作了足够的铺垫,尤其是提到托翁选择墓地的缘由——追寻幸福时,读者会被深深打动。第二段,作者提出了“最美”一说,并揭示了墓地之美的本质——“朴素”。这个词语在文中出现了两次:“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人们重新感到,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朴素”一词的含义是:“朴实、朴质;不浓艳,不华丽;不奢侈”,这种含义体现在作者的描述中:墓地的外形是朴素的,声名显赫的作家身后之留下的仅仅是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没有任何人工的纪念性的标识,陪伴死者的只有身前亲手种植的树木以及周遭最单纯美好的自然景物,就像他希望的那样:“要像埋葬叫花子那样用最便宜的棺材为我做一个最便宜的坟墓”;墓地的内蕴也是朴素的:安息的死者愿意以这种方式避开世人的喧扰,他不需要虚浮的掌声、鲜花和眼泪,也没有任何对尘世名利的留恋,只希望如同初生的赤子一般一无牵挂地重回大地母亲的怀抱,也许,在这自然安静的一隅,终于能够找到童年开始就追寻的幸福。这抛开一切世俗愿念,追寻真正自我的行为背后,便是反朴归真、去除任何“雕饰”的“朴素”之美。其二,为什么这种朴素之美是“最美”的?在第二段中,作者运用了比较的手法,突出了朴素之美的价值。尤其是将托尔斯泰的墓地与其他三位伟大人物的墓地作了比较,反衬出了前者所体现出的人格力量是最伟大的。但凡世间伟大的人物在死后往往免不了主动或被动的被以某种物质的形式保持声名“不朽”,所以,才会有堂皇的陵寝;然而岁月无情,历史总是无声的坚定的碾压着“过去”而前进,当年的金戈铁马,当年的舞榭歌台,再怎样呼风唤雨的人物最终也不过是历史著作里的几片发黄的书页,人类长河里的一朵浪花。后世子孙在瞻仰的时候,已经不复当年埋葬死者时的慷慨悲歌和崇仰敬畏,更多的是参观者的好奇和一点世俗的喧哗,对于追求“不朽”的死者而言,这好奇这议论就是最大的侮蔑,没有世人足够真诚的敬意、崇拜作支撑,“不朽”便只是枉谈。生者用经久不腐的质料表达对死者的纪念,但最后往往给人印象最深的便是仪式美,对逝者精神人格的追忆反而会退居其次。形式越盛,越是喧宾夺主,华美的陵寝挽留不住渐渐远去的声名,尤其是当形式之美超过精神之美时,所谓墓碑、墓志铭都会成为笑柄。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都是伟人中的伟人,但是他们的陵墓在茨威格的眼中,“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作者用了这样一些字眼来形容墓地蕴含的精神力量:“逼人的”、“扣人心弦”、“打动人心”、“感人至深”、“震撼”,每一个词语都表达了作者对托翁的崇敬。这正是因为彻悟人生的托尔斯泰在最后的岁月已对人生的一切虚名浮利毫不在意,他只想简单地回到自然中,回到七十五年前年少时埋下“绿树枝”的林间,那“绿树枝”是他整整一生都在探索和实践的启示物:追求幸福,毁灭人类一切罪恶,促使人类象兄弟般相爱。这个过程真正体现了托翁人格上的“朴素”之美:绚烂之后归于平淡的宁静与安详,历经沧桑之后的看淡得失的超脱与深邃。当托尔斯泰毅然抛开了一切外在的华美的形式时,他伟大的人格便一览无遗,熠熠生辉,神圣不朽。那是世间“最美的”,让所有人肃然起敬。我们无法到达托翁创造的文学高峰,我们更加无法到达他人格的高峰。托尔斯泰英文传记之一的作者艾尔默·莫德这样评价托尔斯泰:  “为了赢得人们的爱,真诚地寻求这个启示的人,在他的探索中无需完全成功。他甚至可能会失败,然而他的榜样却比在物质世界所能获得的最辉煌的成功,更足以使得人生更有价值。”托尔斯泰一生都希望回到农民的质朴状态,但无意中,他却完成了一个圣徒的使命。三、             课文艺术形式分析就此文的艺术形式而言,最突出的是两点:对比的运用使文章思想鲜明,精致的语言准确地传情。(一)、对比的运用其实,对比是一种相当富有戏剧性的手法,茨威格的作品中恰恰最善于抓取那些微妙动人的戏剧性时刻,使得作品的意向和主题更加深刻鲜明;读者阅读时也更富有情绪的快感。在文中有两处对比形成巨大反差,耐人寻味。一处是托尔斯泰的赫赫声名与墓地的简单朴素形成对比。托翁的声名之显无需再论,茨威格侧重描写是令人惊诧的墓地与周遭景物。墓地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这个提法在文中又出现了两次:“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墓地之简已经无法不给人再多的描绘空间,可谓是简朴至极了。周围景物也是如此:没有壮美的风光,奇异的景观,通往墓地的是“一条羊肠小道”而已,墓地周围甚至没有守卫,有的只是一些灌木丛,唯一特别的是“几株大树荫庇”、“(墓)上面开满鲜花”,大树是托尔斯泰手植的,鲜花是自然的祭品。墓地风格与死者的声名形成巨大的反差,引发了读者的情感激荡,在对托翁肃然起敬之余,陷入深深的思考:为什么托尔斯泰为自己选择了这样的一个安息之地?从而去探究他的精神世界。这处对比让我们看到托尔斯泰抛开名利的勇气,看到了他追求至善至真至美人生的愿望,看到了朴素的背后伟大宽阔的胸怀。正如培根讲的:“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另一处是将托尔斯泰墓地与其他三位伟人的墓地形成对比。这处对比中又有两层对比:其一,墓地本身的比较;其二,人们对不同的墓地的不同反应形成对比。对于托尔斯泰这样伟大的人物而言,他与普通人的区别是没有不够有震撼力的,只有伟大的人物才能衬托更加伟大的人物。在这种对比中,托翁的精神品质被戏剧性地推到了极至,茨威格对其的景仰也到达了极至。墓地之间的区别更多的是通过参观者的反应来传达的,茨威格这样写道:“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惟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在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候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参观者的情感是侧面描写,其目的是更加真切地体现了托尔斯泰人格力量的影响力。这篇散文短小精悍,千字不到,而且基本是按照参观的顺序来写的,本来容易留于平淡,而这三处对比恰似在方寸间起了波澜,文思周折,意蕴无穷。(二)、精致的语言茨威格的语言风格一向精致细腻、敏感动人,此文也不例外。这种风格在描绘墓地景象时尤为突出。比如,第一段“这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中,“孤零零”一词并无凄凉感,与前文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相应和,体现出一种遗世独立的感觉。又如,第二段中:“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这是景物描写,选取的都是自然界中寻常而美好的事物,其中“冬天”一说则是作者的联想。作者在描写时运用了人格化的手法,富于这些景物一种抒情意味,有安详的气息,表现了对墓地的美好感情。此类精美准确的语言表达在文中俯拾皆是,值得我们好好体味。 深邃的主题,巧妙的手法,精致的语言使得这篇千字散文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散文中的精品。

《世间最美的坟墓》优质教学设计 篇13

  《世间最美的坟墓》教案

  教材分析:

  《世间最美的坟墓》为河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十四课。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于1928年游历俄国,参观托尔斯泰墓后写的一篇游记。表面看这是一篇游记——记游托尔斯泰墓,但在实质上它是一篇抒情散文,借游览托尔斯泰墓抒发作者对这位伟大作家的崇敬之情,表现作者对朴素、恬淡人生的追求,是一篇平淡其外激情其中的散文。学习这篇散文,应注意引导学生体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引导学生注意理解“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

  教学设计思想:

  首先通过学生自读,教师范读整体了解课文内容;再通过介绍人物加深理解;最后,由教师引导讲述、学生讨论把握课文语言,体味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味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2.把握课文以简朴的语言写朴素的坟墓的特点,理解“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

  3.掌握对比手法和衬托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理解“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鉴赏美的良好习惯。

  2.引导学生理解朴素美、人格美的内涵,争做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墓“最美”?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味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二)教学难点

  “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生命终结无可避免。古往今来,世人对生命的最后的驿站——坟墓作了各种不同的诠释。坟墓通常是什么样子的?什么样的坟墓是美的坟墓?让学生思考:(答案不定).世间有哪些美的坟墓?

  课件展示世间公认美的坟墓的图片并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幻灯片2--5)。请同学们概括出这些坟墓的特点(幻灯片6)

  作者认为上述的坟墓都不是最美的!作者是何许人?

  作者简介:(课件展示,幻灯片7)

  到底在他眼里怎样的坟墓才是最美的?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来到俄国参观世间最美的坟墓——托尔斯泰的坟墓!(课件展示托尔斯泰的坟墓的图片,幻灯片8),并介绍托尔斯泰其人

  3.托尔斯泰简介:(课件展示,幻灯片9---14)

  二、引导点拨,展开教学

  (一)引导学生感受托尔斯泰墓与前面列举的名人的坟墓的差异(课件出示图片,幻灯片15,使学生直观地加以比较,从而得出结论),试用一词概括对托尔斯泰墓的整体感觉——朴素。

  (二)听读课文(课件出示幻灯片16,播放课文朗读),划出值得注意的字词以及体现托尔斯泰墓朴素的句子

  1.正音(课件展示:幻灯片17)

  2.体现托尔斯泰墓朴素的句子:(生回答后用课件展示:幻灯片18)

  师点拨:托尔斯泰墓的周围,该有的却什么都没有,我们看到的只是随处可见的阳光、白雪、一个长方形的土堆和稀疏的木栅栏,以及四周盛开的鲜花和几株大树,听到的只是清风拂过树梢时发出的“飒飒”声响。如果要给这样的“朴素”再加一个修饰语的话,那便是文中的一个词——逼人。的确是“朴素”扑面而来,不知道同学们感受到了没有。下面我们一起有感情的读一读这些句子吧!

  (三)感受托尔斯泰墓的“朴素美”

  1.请一些同学谈谈读完了这些文字,除了“朴素”,还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的答案不一)

  师小结:我们还感受到了一种“美”,这里景色优美,环境宁静,很美。让我们再来看看那些亲临墓地的人们有什么感受吧!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明确:

  “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震撼每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课件直观展示,幻灯片19)

  3.再找出表现作者感受的句子,明确: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也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

  “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4.师点拨、引导:来这里参观的人们心里受了强烈的震撼,作者更是用了三个“之最”来表达感受——世间最美、最宏伟、最难忘的坟墓。感受都比我们深刻。这不由得引起我们的思考:托尔思泰墓为什么有这么大的神奇力量?墓冢的朴素,与人们的崇敬形成了怎样的联系,这种关系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后,课件展示(幻灯片21)

  (四)探讨:请同学们谈一谈对美的认识。

  1.生思考,讨论,形成意见,回答

  2.师点拨:托尔斯泰坟墓的美,其原因不仅在于它的形式,还在于托尔斯泰本人的一种人格的美!是他的形象宏伟,品格感人!其实“美”不仅仅是指能给人们带来视觉享受的有形的东西,它还包括那些强烈地冲击人们的心灵的、给人们以心灵的震撼力的事物。震撼越是强烈,审美的效果便越好。“美”还在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幻灯片22)

  (五) 思考:文章结尾为什么要提到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 ?

  课件展示三位伟人的坟墓图片及简介(幻灯片24,25,26)

  生思考,讨论,形成意见,回答

  明确:对比。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他们的坟墓虽然豪华、华丽,但这并不为过,这和他们伟人的声名是和谐统一的,而托尔斯泰墓的朴素与他淡泊名利的品格是一致的,因而人们认为它是最美的,那就让这位伟人享受这种自然、宁静,幸福地安睡在这片远离尘嚣的林阴里,让我们默默地向托尔斯泰墓告别吧!

  三、拓展延伸

  讨论:对学生化妆,穿高档华丽服装的看法。

  四、作业

  (一)读一部托尔斯泰的名著

  (二)预习新课

  媒体和资源:

  教学评价: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