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优化测控

《藤野先生》优化测控(精选16篇)

《藤野先生》优化测控 篇1

  【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粗字注音:

  芦 huì________  nì________名  托 cí________

  红_________  不________  责________

  2、写出下列加粗词语在句中的恰切解释。

  ① 除下帽来,油光可____________。

  ② 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____________。

  ③ 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 一段落已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几部时事的片子。____________

  ⑥ 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揣摩所填词语的意味:

  ①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____________,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____________极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大概是____________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____________似的喝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每当想偷懒时,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联系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假设藤野先生说出抑扬顿挫的话,可能会说什么呢?试写一下(3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5、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选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无非”理解为____________,表达出作者____________的情感。“这样”指代____________,这一句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这儿的“确”和“但”在语气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实在标致极了。”“标致”你怎么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认为作者写这一部分内容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第十一位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有一所小学校,因为各方面条件极差,一年内已经陆续走了七八位教师。

  当村民和孩子们依依不舍地送走第十位教师后,就有人心寒地断言:再不会有第十一位教师留下来。

  乡里实在派不出人来,后来只好请了一位刚刚毕业等待分配的女大学生来代一段时间课。不知女大学生当初是出于好奇或是其他什么原因,总之很快和孩子们融洽地生活在一起。

  三个月后,女大学生的分配通知到了。村民们只好像以往十次那样带着各家的孩子去送这位代课教师。

  谁知,无法预料的情形发生了──那天,在代课教师含泪走下山坡的那一瞬间,背后突然意外地传来她第一节课教给孩子们的古诗: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

  那背诵的声音久久回荡,年轻的代课教师回头望去,二十几个孩子齐刷刷地跪在高高的山坡──没有谁能受得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孩子们目光中蕴含的情感,顷刻间让她明白:那是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和纯真而无奈的挽留啊!

  代课教师的脚步凝滞了。她重新把行李扛回小学校。她成了第十一位老师。往后的日子她从这所小学校里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孩子去读初中、高中、大学……这一留就是整整二十年。

  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正是女教师患病被送往北京治疗的期间。我一直想去探望她,但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成行。

  我终究没能见到这位乡村女教师。当我终于有机会来到这所小学校时,已有一位男教师来接她的班。新来的教师对我说:她患了绝症,从北京回来的只是她的骨灰。我看到她的骨灰装在一个红色的木匣里,上面没有照片。

  临行时,这位男教师还告诉我,这所学校没有第十二位教师的说法。无论以后谁来接班,永远都是第十一位。这是所有能在这里工作的教师的光荣,他说。还有就是这所小学校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是什么,他没有立即告诉我,当时他只是微笑着对我说:明天早晨,你就会知道。

  第二天,我早早从距小学校几里远的乡招待所起来,刚刚爬到院墙外那座高高的山坡,就远远地听到白居易那首熟悉的诗句: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

  我想起,今天是新生开学的第一课。

  10、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送走第十位教师后,就有人心寒地断言:再不会有第十一位教师留下来。”“心寒”一词与文中哪句话照应?开头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无法预料的情形”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没有谁能受得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改成问句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代课老师的脚步凝滞了,为什么?她作出了怎样的选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描写女教师骨灰时,为什么强调“上面没有照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这所小学“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你如何理解“第十一位”这个题目的含义?

  【写作】

  18、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的恩师。在鲁迅独处异国他乡,在失望中苦苦追求,在追求中常遭侮辱的时候,是藤野先生给了他无私的关爱和真诚的鼓励。恩师难忘。在你近八年的求学生涯中,有没有令你感念的恩师呢?在班里和同学交流一下。

  【参考答案】

  〖积累与运用〗

  1、荟 匿 辞 fēi xùn jié

  2、① 照

  ② 即“模糊”,这里指马虎、不讲究。

  ③ 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这里指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④ 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这里指考试不及格。

  ⑤ 这里是动词,放映。

  ⑥ 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3、① 油光可鉴 标致

  刻画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实在标致极了”,用反语表明了作者对他们的厌恶和嘲讽。

  ② 物以希为贵 

  作者到仙台后,受到了免交学费的优待,和职员们在生活上的关心。对于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特殊的关照,反映出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而作者感到的不是真正的尊重和友好,而是“物以希为贵”,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自尊心。

  ③ 酒醉 “酒醉”是形容人处于高度兴奋、迷狂以致难以自已的状态。这里说的是国人“闲看”枪毙犯人时的表现。看客们不但对自己受剥削受压迫麻木不仁,而且对他人受残害而抱围观、鉴赏、兴奋不已甚至幸灾乐祸的态度。作者对黑暗政治的压迫下和落后封闭的文化熏染下的国民的劣根性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4、略(答案能联系课文内容,模仿藤野先生口吻,说些鼓舞鲁迅奋进的话语即可)

  〖阅读〗

  (一)

  5、主要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

  6、只不过 对东京的失望 “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丑行

  这一句领起前两段内容,写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反感,为下文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埋下了伏笔。

  7、“确”表示肯定花的漂亮;“但”表转折,花虽然漂亮,可是人却是丑陋的,令人作呕。

  8、“标致”本义是妩媚动人,多用在女性身上。此处用来形容“清国留学生”,是反语。

  9、作者在这一部分写了在东京的所见,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促使先生对东京失望,为下文离开东京到仙台见到藤野先生作了铺垫。或者说这一部分写清国留学生学跳舞、赏樱花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答对大意即可)

  (二)

  10、主要讲述了一个偏远贫穷的小山村始终没有教师肯留下,一位代课的女大学生为了小山村的孩子们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成了永远的第十一位。

  11、“因为各方面条件差,一年内已经陆续走了七八位教师”。开头写“走”与后文女教师的“留”形成强烈的对比,更突出女教师精神的可贵。

  12、二十几个孩子齐刷刷地跪在高高的山坡上,背诵女教师第一节课教他们的古诗,以此来挽留女教师。

  13、有谁能受得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呢?

  14、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纯真而无奈的挽留,以及身为教师的神圣使命感使代课教师脚步停住了。她选择了留下,并且一留就是二十年。

  15、说明女教师为小山村的孩子们奉献了一切,而自己却一贫如洗,连一张照片都没有。

  16、新生开学第一课,在小山坡上学生们背诵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作为开学典礼,以示对女教师的纪念。

  17、“第十一位”浓缩了这个感人故事的精髓,具有更强烈的震撼力。同时,用数字为题,题目新颖,耐人寻味。

  〖作文〗

  18、提示:学生可以口头作文也可以书面作文,可选取老师的典型事例,学习《藤野先生》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也可以记某个比较难忘的片断,等等。尽由他们自己发挥。

《藤野先生》优化测控 篇2

  一、说教材

  该课文是八年级下期语文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追述自我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生活侧面,揭示人生好处。《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早年留学日本期间,正值日俄战争,许多日本人深受狭隘民族主义的毒害,但藤野先生毫不受恶劣空气的影响。鲁迅深切感受到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怀着感激的情绪,颂扬了他的师德,颂扬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鲁迅原先想走“学医救国”的道路,但“匿名信风波”和“电影事件”极大地伤害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使鲁迅认识到要拯救国家,就要医治国民的麻木、愚昧,这就需要用文艺唤醒沉睡的国民。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这一举动正是作者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表现。我们也明白初中的学生也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青春叛逆时期,让他们了解名人、伟人的经历,理解他们的人格魅力和人生追求,能够唤起学生内心完美的情感,引导他们思考自我的追求。所以依据课文资料和学生的实际状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资料和主题;

  2、理清思路,梳理线索,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3、学习选取典型事件,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4、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让学生感受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所在。

  二、说教法、学法

  本文篇幅较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教学需要2个课时。而且如果讲课时不分巨细、面面俱到,势必会顾此失彼,给学生“零碎”的感觉。这就要求教师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突出重点、难点。在这篇文章的两个重点中,和藤野先生的交往是叙事线索,学生比较好把握,所以我把攻克“感受藤野先生高贵品质”这一重点,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体会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从易到难的掌握本文的两个重点。而课堂要真正地成为学生的课堂,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务必调动学生的用心性。为此,我设计一中心“问题”促使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法,在合作交流中完成对课文的解读,引导学生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但要领会鲁迅的爱国主义情感,课文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的词语、句子,就务必让学生透过朗读获得体验。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出示“读一读,写一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二)导入新课

  学必求良师。一位好的老师有时会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鲁迅在国家风雨飘摇的时候,远赴他国求学,在苦苦追求而屡遭侮辱时,一位恩师以无私的爱和真诚的帮忙给了鲁迅莫大的斗争勇气。这位恩师就是——藤野先生。

  (三)整体感知,探讨研读:

  第一:首先让学生阅读标题,揣测文章资料,思考如果没有阅读课文,假如让你来写这篇文章,你会写些什么,主题会是什么?此环节让学生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一般会说写一些和老师之间发生的故事,用写事来反映这个人。这时候老师表扬学生,因为他的写作思路和大文豪鲁迅是一样的。然而,老师此时也要点到课文是从开头就开始写鲁迅和藤野先生之间的故事吗?引起学生对文章段落层次的思考及鲁迅这样安排材料的意图。

  第二:让学生默读全文,圈点出文章变换的几个地点,层次按照时光和地点的转移划分文章的段落,明确本文的段落层次,重点研读鲁迅和藤野先生的交往部分。

  (1)在,表达对的厌恶;

  (2)在,回忆与的交往;

  (3)在,表达对藤野先生的和。

  (透过圈点整体感知文章结构,从而明确全文是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

  (四)研读赏析

  在这一环节重点突破本课的另一个个学习重点——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并学习透过选取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要求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速读第二部分“在仙台”。(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1)、在这一部分主要叙述了哪几件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评价鲁迅心中的藤野先生。说说理由。

  结合第一题总结出这一部分共叙述了四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多方面的高尚品质:(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完成板书。)

  修改我的讲义——正直热诚、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纠正解剖图——热情关心、严格要求

  关心解剖实习、正直无私、真挚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认真求实、治学严谨

  使学生认识到透过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的好处。在第二题中透过“伟大”这个词,连通课文的前后,让学生重点了解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这一高尚品质,鲁迅虽然是弱国的国民,但藤野先生却给他满腔热忱的帮忙和指导,鲁迅的医学专业成绩“及格”。这“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期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期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可日本的“爱国青年”对此却无端猜疑,“借”了鲁迅的笔记查看,他们的言行充满对弱国国民的歧视。藤野先生和“爱国青年”对鲁迅的态度截然不一样,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遇到了一个如此好的老师,可鲁迅又为什么会弃医从文呢?是什么触动了他?(引起学生的思考,自然地过渡到第二课时的重点资料。)

  第二课时,安排了拓展延伸——比较赏析——情感迁移的教学环节。利用文章多层面的资料,透过拓展延伸,把握对文章感情线索——鲁迅的爱国之情的理解,并在拓展延伸的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与质量,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辨潜力的发展,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让课内教学走向课外,同时能提高学生的的语言表达潜力。

  (一)此诗译成白话诗

  祖国啊,我的心灵无法逃脱丘比特的神箭,虽然你风雨飘摇,像夜晚一样黑暗。即使你并不了解我的情感,我也要将一腔热血向你奉献!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导入:引入鲁迅的《自题小像》,介绍参读材料,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导入环节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对鲁迅爱国之情的钦佩感慨,营造一种激昂的课堂教学气氛。)

  (二)赏读品析

  1、读: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圈点出能表现作者爱国情怀的字词、句。

  培养学生检索筛选、决定信息的潜力,理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爱国之情,使学生能够在自我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如“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实在标致极了”“油光可鉴”等)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老师引导学生体会到鲁迅白描手法刻画灵魂的高超艺术功力,鲁迅抓住“盘辫子”的特点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与其说是写外貌,不如说是画灵魂——他以简洁而又朴素的语言表现了极深刻、极丰富的资料,有画龙点睛之效。使学生的艺术认识潜力有所提高。

  2、说:老师提出话题:"如果没有爱国热情,鲁迅就"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言。(回答问题时,要朗读课文中能表现鲁迅情感的句子)

  例如:如果没有爱国热情鲁迅就不会东渡日本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如果没有爱国热情,鲁迅就不会厌恶“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就不会对东京充满失望之情,就不会前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

  如果没有爱国热情,就不会对日本所谓“爱国青年”义愤填膺,就不会弃医从文……

  (这一个话题能够激活学生所有的思维,设置了一座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对话的桥梁,在这种分析中,学生能够加深了对作品主题的深入理解,体会到作品的感情线索是鲁迅的爱国之情。从而也明白课文开头部分所起的作用。)

  3、探究补疑: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能够是不理解的,也能够是质疑)

  (三)情感迁移

  鲁迅来日本学医,是想医学救国,当他发现体格健全的国民,也只能做毫无好处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是,他选取了弃医从文。从鲁迅的人生选取中你想到了什么?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思索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让同学明白人生的选取要有好处。

《藤野先生》优化测控 篇3

  课题:《藤野先生》           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1、体会鲁迅先生深厚的师生感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动作、外貌等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及其思想品质。

  学习重点、难点:1、通过对藤野先生外貌、语言、动作的分析理解人物形象及其思想品质;

  2、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品析,体会深厚的师生感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学法指导:在理清文章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对鲁迅先生和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的几件事情的分析,理解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及其思想品质。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原因的分析和文章语言的品析,体会鲁迅先生深厚的师生感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1、了解时代背景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汉字

  绯(    )红    油光可jiàn (    )    芦荟(    )   畸(    )形  不逊(    )    诘(    )责    杳(    )无消息  yi(    )扬顿挫  深wù(    )痛疾  瞥(    )   发髻(    )   驿(    )站          

  樱(   )花   解剖(    )  颇(    )冷   芦荟(    )

  3、本文选自《         》,是一篇________性质的________(文体),我们还学过《                》,也出自这部作品集。

  4、文章记叙了“我”和藤野先生直接交往的事有哪几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仙台,“我”还遇到了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藤野先生的描写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描写,都用了哪些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情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用一句话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助学

  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变换了几次地点?根据以上两点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的线索是怎样安排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由朗读第一部分,标出最能表现清国留学生丑态的词语和句子,说说作者是抓住了怎样的主要特征,又是怎样来描写清国的形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非”对表达句子有什么作用?文章这一部分并没有写到藤野先生,离题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巩固练习: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绯红(fěi) 不逊(xùn)         b.瞥见(piē) 畸形(qí)

  c.诘责(jié) 诲(huǐ)           d.驿站(yì) 托辞(cí)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b.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

  c.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

  d.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

  3.、选出词语或加点字的解释全对的一组(       )

  a 油光可鉴:镜子      客死:死在异国他乡    介意:放在心上

  b 不逊:谦逊          匿名:隐藏            凄然: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

  c 深恶痛疾:痛恨      杳无消息:远得不见踪影   适值:正好遇到

  d 斗乱:飞腾杂乱      诘责:质问            顿挫:声音高低转折,和谐悦耳

  4、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第二课时

  一、课堂助学

  1、请细心体会以下两个句子所蕴涵的情感:

  (1)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谁安稳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课文的6—23段,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首先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是通过哪几件典型事例来写自己同藤野先生的交往的,这些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怎样的思想品质。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事    例 思 想 品 质

  1 

  2 

  3 

  4 

  3、学习24—31段,思考以下问题:

  1)这一层次写了几件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件事促成了作者怎样的刺激并最终促使了作者作了怎样的极为重要的人生选择?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巩固练习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语句中加点副词的表达作用。

  1)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居然睡安稳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尾,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改正。”回答文后问题:

  (1)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改为“同时也感到一种感激和不安”可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删去加了着重号的词语,语句不是更简洁吗?你的意见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部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

  “你改悔罢!”

  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实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我这才回忆起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得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①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②给俄国人当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选段记叙了促使鲁迅做出弃医从文决定的两个重要事件,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两个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划线句中表述的因果推论是什么人的逻辑?你怎样理解作者的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原文分析“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我的意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见变化”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意见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段①②处有两个冒号,前一个冒号的用法是:____________,后一个冒号的用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段中加点的“偏”“也”去掉后也能读通,你如何理解这两个词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一句话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我”经历的事情和“弃医从文”的选择,对你有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课时

  一、课堂助学

  1、学习第三部分,回答问题:

  1)与藤野先生告别后,作者说:“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这些话应该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一面说自己并没有与藤野先生联系,似乎忘记了藤野先生,一面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那么作者是怎样来体现他的怀念之情?

  2、这篇回忆录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作者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径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课堂上看电影,这些事实和藤野有什么内在联系?鲁迅是用什么中心思想统摄全篇的?

  二、巩固练习: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语句中加点副词的表达作用。

  1)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2) 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2、读“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尾,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改正。”回答文后问题:

  (1)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改为“同时也感到一种感激和不安”可以吗?

  (2)删去加了着重号的词语,语句不是更简洁吗?你的意见如何?

  3、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

  但不知怎的,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7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所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作者怀念藤野先生有哪些具体的行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良心发现”是指:________;“增加勇气”是指______________;“正人君子”用了________修辞方法,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_______效果。

  3.结尾划横线句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选段中划波浪线的“小”和“大”,为什么这句话能概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这句话能否改成“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但他的姓名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但不知怎的,我总还时时记起他,”你知道作者时时记起藤野先生的理由吗?请结合全文作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藤野先生》优化测控 篇4

  沧州第五中学 王凯梅

  一、说教材

  (一)对课文的理解:

  该课文是八年级下期语文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追述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生活侧面,揭示人生意义。《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写此文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清文章思路和线索,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叙事能与抒情有机结合,能抓住主要特征写人。

  2、  过程与方法目标:提高默读的速度和质量,培养默读的技能。通过综合知识积累,拓展视野,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脉络。

  3、  情感与价值目标:体会鲁迅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以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其中把握内容和主题,学习记叙文中选取典型的事例真实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崇高品质的写作方法,感受藤野形象是学习重点。

  对鲁迅弃医从文的行为的理解把握鲁迅思想成长的脉络是教学难点 。

  二、                说教法学法。

  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深刻,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了解写作本文时的鲁迅和文中鲁迅的时代处境,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采用资料搜集法、交流讨论法,激励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精神。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拓深文章的内容。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为让学生学有所获,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辨色彩,要让学生。所以教法重点就在探究学习上,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之后,可采用讨论法、仿写法等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整体教学是现代教学的一大理念,特别是融入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来,大容量,课堂建构的高、精、深也成了一种趋向。因此我采取了拓展迁移式、质疑深入式、比较赏析式的教学思路,安排了三课时分层推进。

  第一课时:要求学生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掌握字词、理清课文脉络,把握文章的写作线索之一——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1、  听读课文圈点出需要积累的词语,解决生字词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2、  请学生根据提前从网络、书籍等渠道收集到的有关鲁迅的资料,从生平经历、性格特点、文学贡献三个方面进行四人小组的合作讨论交流,每组派一个代表选择一个方面谈谈对鲁迅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爱国思想,理解鲁迅留学日本是为了寻求救国之路。

  3、  让学生默读全文,圈点出文章变换的几个地点,层次按照时间和地点的转移划分文章的段落,将课件中的空缺处填写完整: 

  (1)在        ,表达对             的厌恶; 

  (2)在        ,回忆与             的交往; 

  (3)在        ,表达对藤野先生的       和       。 

  在资料交流讨论环节中,可以培养学生筛选、判断信息的能力。通过圈点整体感知文章结构,从而明确全文是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

  第二课时,安排了拓展延伸——质疑创造——比较赏析的教学环节。利用文章多层面的内容,通过拓展延伸,把握对文章感情线索——鲁迅的爱国之情的理解,并在拓展延伸的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与质量,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辨能力的发展,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让课内教学走向课外,同时能提高学生的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导入  :打开自制教学软件《藤野先生》封面,在乐曲的伴奏下介绍参读材料。

  此诗译成白话诗 

  祖国啊,我的心灵无法逃脱丘比特的神箭, 

  虽然你风雨飘摇,像夜晚一样黑暗。 

  即使你并不了解我的情感, 

  我也要将一腔热血向你奉献!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导入  环节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对鲁迅爱国之情的钦佩感慨,营造一种激昂的课堂教学气氛。

  (二)拓展延伸

  1.读: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圈点出描写“清国留学生”外貌的词语,标注出他们在日本东京做的事情是什么。

  2. 说:教师利用课件介绍我国的“辫子文化”,让学生迅速默读一篇文章——鲁迅《头发的故事》(节选),然后讨论“清国留学生”辫子盘在头顶,说明什么?

  补充课外阅读资料,拓宽阅读视野培养学生检索筛选、判断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独立理解这些“清国留学生”的本质是效忠清王朝,是思想腐朽的保皇党。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教学理念。

  同时老师引导学生体会到鲁迅白描手法刻画灵魂的高超艺术功力,鲁迅抓住“盘辫子”的特点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与其说是写外貌,不如说是画灵魂——他以简洁而又朴素的语言表现了极深刻、极丰富的内容,有画龙点睛之效。使学生的艺术认识能力有所提高。让学生感受到鲁迅抱有满腔的爱国热情。

  3.说:老师提出话题:"如果没有爱国热情,鲁迅就——————————"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言。

  例如:如果没有爱国热情鲁迅就不会东渡日本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如果没有爱国热情,鲁迅就不会厌恶“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就不会对东京充满失望之情,就不会前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就不会弃医从文……

  这一个话题可以激活学生所有的思维,设置了一座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对话的桥梁,在这种逆向分析中,学生独立自主的了解了行文的严谨结构,加深了对作品主题的深入理解,体会到作品的感情线索是鲁迅的爱国之情。

  (三)质疑创造

  1.速读全文,参照参考资料填表说明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序号       

  事例

  思想品质

  1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2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3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4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2.质疑:

  让学生讨论:这个答案正确吗?学生先是认为正确。我提供下列名言,启发他们质疑:        朱熹:“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陆九渊:“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然后启发指导质疑,鼓励创造:(1)典型事例是四个吗?(2)藤野先生的品质仅仅是“认真负责”、“严格要求”之类吗?(3)藤野先生是否对每个学生都如此“认真负责”?(4)仅仅说说藤野先生“不怀民族偏见”准确吗?

  通过阅读参读材料二——当代研究鲁迅的专家、上海华东师大教授王晓明先生《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第3章《离乡者的悲哀》(节选)以及参读材料之三——藤野先生的《谨忆周树人君》,可以得出结论了——藤野先生的品质是: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与尊重。这,是比“认真负责”之类更难能可贵、也更使鲁迅感激和终生怀念的品质。“认真负责”之类,失之肤浅。因此,方才的表格应改成

  序号       

  事例

  思想品质

  浅层的

  深层的

  1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与尊重。

  2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3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4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5

  惜别

  友好与尊重

  新课程标准第一句话就说:“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 这要求语文教学也要把培养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而创造,往往始于一个“疑”字。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质疑和创造。完成学习本文选取典型的事例真实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崇高品质的写作方法,感受藤野形象的学习重点。

  (四)比较赏析: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从两个角度比较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

  1.    藤野先生与其他关心鲁迅先生的教职员的比较。正衬藤野先生的品质。这些人关心鲁迅,只是“物以稀为贵”,不是尊重。

  2.    藤野先生与“爱国青年”的比较。反衬藤野先生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和尊重;

  在比较分析中,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离开仙台的原因——因为爱国的热情,所以鲁迅要寻求别样的道路来改变国民的精神面貌。

  这个教学环节是利用文章多层面的对比,通过反复的比较赏析,把握文章特色,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完成教学难点 ——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行为把握鲁迅思想成长的脉络

  (五)总结归纳:本文以作者与的交往叙事线索,以作者的爱国之情为感情线索,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怀念之情。

  第三课时:分析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的语言,感受鲁迅的爱国之情。

  齐声朗读文章的第三部分,感受作者对的赞颂和思念之情

  藤野先生

  在东京

  失望厌恶

  板书设计 :

  在仙台

  思想改变

  回国后

  思念感激

  附录:参阅材料一我国的“辫子文化”:

  在清朝以前,我国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所以,头发终身不剪(和尚、尼姑除外)。20岁举行冠礼之后,把头发束在头顶,上面加“冠”。清人入主中原之后,强制推行清朝法式:将前额头发剃掉,后面留起辫子,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清朝末年,有反清思想的知识分子,例如鲁迅,率先把辫子剪去。所以当时仅凭辫子就可以辨别对清王朝的态度。也有的辫子剪掉后又后悔了,就续一条假辫子。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假洋鬼子”就是这样。还有一种是革命来了,就把辫子盘在头顶,用一根筷子别住;革命失败了,就放下来。阿Q就是这样。

  《头发的故事》(节选):——鲁迅

  “老兄,你可知道头发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和冤家,古今来多少人在这上头吃些毫无价值的苦呵!

  “我们的很古的古人,对于头发似乎也还看轻。据刑法看来,最要紧的自然是脑袋,所以大辟是上刑;……至于髡,那是微乎其微了,然而推想起来,正不知道曾有多少人们因为光着头皮便被社会践踏了一生世。

  ……

  “我出去留学,便剪掉了辫子,这并没有别的奥妙,只为他不太便当罢了。不料有几位辫子盘在头顶上的同学们便很厌恶我;监督也大怒,说要停了我的官费,送回中国去。

  “不几天,这位监督却自己被人剪去辫子逃走了。去剪的人们里面,一个便是做《革命军》的邹容,这人也因此不能再留学,回到上海来,后来死在西牢里。

  “过了几年,我的家景大不如前了,非谋点事做便要受饿,只得也回到中国来。我一到上海,便买定一条假辫子,那时是二元的市价,带着回家。我的母亲倒也不说什么,然而旁人一见面,便都首先研究这辫子,待到知道是假,就一声冷笑,将我拟为杀头的罪名;有一位本家,还预备去告官,但后来因为恐怕革命党的造反或者要成功,这才中止了。

  参阅材料二《离乡者的悲哀》(节选)

  当代研究鲁迅的专家、上海华东师大教授王晓明先生《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第3章

  鲁迅到日本去的时候,日本的国力正是逐渐强盛,独霸东亚的野心也日渐膨胀,又刚刚在甲午海战中歼灭了中国的北洋水师,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有的报纸就公开宣称:“西洋人视中国人为动物,实际确乎不得不产生动物、下等动物的感觉,因此,他们(指中国人)在生理上已失去人类的资格。”因此,鲁迅在这个时候去日本留学,便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歧视和轻蔑。他走在东京的大街上,就常常遭受少年人的辱骂。你不但生活在陌生人中间,而且是生活在陌生人的鄙视和轻蔑中间,请想一想,一个自尊自重的中国人,怎么能忍受这样的处境?

  鲁迅见到的许多留学生,偏偏又是那样不争气,非但不从日本人的轻蔑中汲取自我警策的动力,反而以自己的种种乖行,不断地证明那轻蔑的正当。就以与鲁迅同住的留学生来说吧,有整天把地板踏得咚咚作响,尘土飞扬地学跳舞的,也有不遵守客店里新老客户循序洗澡的惯例,抢先钻近洗澡间,把水泼得四溅的。在这样的日常小事上都如此令人讨厌,其他的方面就更可想而知。一面是日本人的轻蔑眼光,一面是这些同胞的不成器的丑态,难怪鲁迅一拿到修习日语的毕业证书,便立刻跑到偏僻的仙台去。

  仙台又怎样呢?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里,只有鲁迅一个中国人,那些讨厌的同胞的嘴脸,自然是可以免见的了,但是,日本人那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在仙台同样很盛。仙台报纸上的辱骂中国人的言论,一点都不比其他地方温和,鲁迅所在的那个班的学生中,也同样有对他白眼相加,毫不掩饰的人。他学习成绩中等,便有同学以为是得了老师的暗中帮助,于是托词去检查他的笔记,甚至写信向他发出威胁。课间放电影,映到日本军人挥刀砍杀中国人,而围观的其他中国人一脸麻木的时候,也有同学大声地议论:“只要看中国人的样子,就可以断定中国是必然灭亡……”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这样傲慢,鲁迅初到仙台,就有教员热心地张罗食住,任课的教授当中,更有藤野严九郎那样满怀善心的人,就是同班同学中,也有好几位不满意那些傲慢者的粗暴,特别站出来替鲁迅辩护。但是,尽管如此,这些事情仍然给鲁迅非常强烈的刺激……

  参阅材料三

  《谨忆周树人君》               

  藤野先生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作“猪头三”。在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 

《藤野先生》优化测控 篇5

  一、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把握文章的线索。

  通过教师讲授和小组合作,学生可较为熟练地进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结合创作时代背景,学生可深刻体会作者深刻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教师讲授和小组合作,学生可较为熟练地进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本文的线索,学生可深刻体会作者深刻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学生说说自己遇到的最难忘的老师,并说说原因,互动两轮,顺势引题。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教师提问,学生独立思考,回顾:散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是对零散的散文语言材料加以整合,加工,使之更加有序,情感或观点更加鲜明的语言组织方式。)

  朗读全文,独立思考,本文详写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

  (明确:改讲义、匿名信事件、观看教学影片、送别)

  同桌讨论,与藤野先生相关的是哪几件?另外两件如何归类?

  (明确:改讲义、送别是叙述作者与藤野先生间的互动,次两件是照应了标题《藤野先生》,是文章的明线;匿名信事件、观看教学影片是与作者的爱国情感相关,属于暗线。)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通读全文,学生独立思考:关于藤野先生,本文写了几件事?几件详写?几件略写?

  (明确:详写的有改讲义和送别;略写的有被当做扒手、询问裹小脚、担心作者不参加解剖课。)

  同桌讨论,改讲义这件事体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性格特征?

  小组合作,探讨一下其它几件事体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送别——没有民族间的偏见;询问裹小脚——治学严谨,对自己专业领域里的知识盲点非常感兴趣;担心作者不参加解剖课——作为教师,认真负责;尊重他人的信仰,没有民族偏见;被当做扒手——不拘小节。)

  独立思考: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藤野先生是一位生活中不拘小节,工作中治学严谨,认真负责,人格上非常尊重他人,没有民族偏见的教师。)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小组讨论,本文提现了作者怎样的爱国思想?

  (明确:体现了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心路历程,展现了鲁迅先生对祖国深沉的热爱之情,以及设身处地思考如何唤醒中国人麻木思维的深切的社会责任感。)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

  小结:结合板书请学生集体简述本文说明的内容,结束课文。

  作业:对比阅读本文与《阿长与山海经》,分析一下从人物描写的方法上看二者有何异同,从所反映的中心思想上看,二者有何异同。下节课分享。

《藤野先生》优化测控 篇6

  一、自主学习

  1、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2)背景链接

  本文记叙的是作者1902年赴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当时的中国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其中就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1902年4月鲁迅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一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3)相关资料

  藤野严九郎(1874—1945)日本福井县人,世代为医,藤野严九郎是藤野家第六代医生。

  1896年从爱知医学校毕业,留校作解剖学教师奈良坂的助手。1901年10月,藤野应聘到仙台医专任解剖学讲师,其时藤野刚刚满27岁。他和敷波重次郎教授担任一年级的解剖学理论。他还担任二年级的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一年级的专业课只有解剖学,一年级的正副班主任大体上照例由敷波和藤野担任。班主任管理的范围很广,据当时仙台医专规定,诸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管理教导、出席情况、考试成绩的统计以及教室的整理和保管,都由正副班主任负责。1904年7月6日,即大约鲁迅到仙台前两个月,藤野由讲师升为教授。1915年决定成立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被迫于6月底提出“请求免职”,1917年回故乡自立诊所,1945年8月11日在福井逝世,享年72岁。

  2、给加点字注音。

  绯红宛如驿站解剖油光可鉴

  畸形不逊匿名血管深恶痛疾

  诘责挟着教诲杳无消息瞥

  二、问题点拨

  1、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

  2、“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

  3、“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4、“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

  1、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2、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

  3、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

  4、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

  5、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6、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

  7、谈谈匿名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8、匿名信事件说明了什么?

  四、交流展示

  交流展示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拨及互动答疑的内容

  五、抽测达标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角jiǎo 号角 角落 头角 群雄角逐

  B、笼lóng 笼子 牢笼 笼屉 烟笼雾锁

  C、量liáng 思量 打量 测量 量体裁衣

  D、削xuē 剥削 削减 瘦削 日削月割

  2、对下面一段话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A、比喻 借代 夸张

  B、比喻 夸张 反语

  C、夸张 反语 拟人

  D、反语 比喻 对比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班主任的教育下,韩志颖很快克服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B、全校同学讨论并听取了王校长关于教育改革的报告。

  C、菜市场向居民供应青菜、萝卜、土豆、苹果等蔬菜。

  D、开展优质教学活动后,李老师的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六、拓展延伸

  对于课文主旨的理解,下面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

  (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七、学生感悟

  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和事迹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要求:选自己熟悉的人来写,写前要认真观察,并能做出进一步的接触和深入了解。)

《藤野先生》优化测控 篇7

  【积累运用】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粗的字注音:

  fēi( )红    芦huì( )    不xùn( )     nì( )名信

  诘责( )    畸形( )    深恶痛疾( )    发人深省( )

  2、解释下列词语,加粗的字另作解释:

  ⑴ 深恶痛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油光可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竭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凄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学常识填空并回答问题:

  本文与我们在七年级下学期与八年级上学期所学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文均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__________》一书。从这三篇文章的内容来看,你能不能推测出三文的写作先后?请说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文章中运用了许多反语,如“实在标致极了”“问问精通时事的人”“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几句中加点的词语都是反语,请你说说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这些词的含义是什么?

  标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通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人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语段练习】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 a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b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c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d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选文第一自然段中“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中“这事”是指什么?请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中加点的四个“他们”,所指对象与其他三个不相同的一项是( )。

  3、文章中画横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何种情感?试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  )

  a、日本青年无视社会公德,“我”十分气愤。

  b、日本青年那一声叫得特别大,影响了“我”观看时事片的情趣,所以觉得特别“刺耳”。   

  c、日本青年为了报复“我”上次匿名信事件的失败,故而大吼大叫:因此“我”十分厌恶。

  d、日本青年看到枪毙中国人,兴灾乐祸,严重地伤害了。“我”的民族自尊心,故而“我”觉得十分“刺耳”。   

  5、从选文来看,造成作者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与__________这两件事。 (每一道横线上不超过6个字)

  【课外语段练习】

  ①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与众不同。我气恼,我愤怒──怎么会一生下来就是裂唇 !我一跨进校门,同学们就开始讥嘲我。我心里很清楚,弯曲的鼻子,倾斜的牙齿,说起话来还结巴。  

  ②同学们问我:“你嘴巴怎么会变得这样?”我撒谎说小时候摔了一跤,给地上的碎玻璃割破了嘴巴。我觉得这样说,比告诉他们我、生来就是兔唇要好受些。我越来越敢肯定:除了家里人以外,没有人会爱我,甚至没人会喜欢我。   

  ③二年级时,我进了老师伦纳德夫人的班级。伦纳德夫人很胖、很美、温馨可爱:有着金光闪闪的头发和一双黑黑的、笑眯眯的眼睛。每个孩子都喜欢她、敬慕她。但是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爱她,因为这里面有一个很不一般的缘故──

  ④我们低年级同学每年都有“耳语测验”。孩子们依次走到教室的门边,用名糍着渚盘的耳朵,然后教师在她的讲台上轻轻说一句话,再由那个孩子把话复述出来。可我的左耳先天失聪,几乎听不到任何声音,我不愿意把这件事说出来,因为____。

  ⑤不过我有办法对付这种“耳语测验”。早在幼儿园做游戏时,我就发现没有人看你是否真正捂住耳朵,他们只注意你重复的话对不对,所以我每次很装用手盖紧耳朵。这次,和往常一样,我又是最后一个测验,每一个孩子都是兴高采烈,因为他们的“耳语测验”做得很好。我心想老师会说些什么呢?以前老师们一般总是说“天是蓝色的”或者是“你有没有一双新鞋”等等。   

  ⑥终于轮到我了。我把左耳对着伦纳德老师,同时用有手紧紧捂住了右耳,然后把手抬起一点,这样就足以听清老师的话了。  

  ⑦我等待着……,然后伦纳德老师说了8个字,这8个字仿佛是一束温暖的阳光直射我的心田,这8个字抚慰了我受伤的、幼小的心灵,这 8个字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

  ⑧这位很胖、很美、温馨可爱的老师轻轻地说道:

  ⑨“我希望你是我女儿!”     

  1、本文第②段写的“我越来越敢肯定:除了家里人以外,没有人会爱我,甚至没人会喜欢我”是什么原因呢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自尊心越来越强。

  b、“我”越来越孤僻,性格变得越来越古怪。  

  c、因为跨进校门后嘲笑“我”的人越来越多。   

  d、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我”生来就是兔唇。   

  2、下列四句填写在第④段末尾横线上最合适的一项是( ):

  a、“我不说别人是看不出来的。

  b、说出来伦纳德夫人会不喜欢我的。

  c、我知道自己有办法过关的。

  d、说出来同学们会更加嘲笑我的。

  3、本文第⑦段写道:“这8个字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那么,“我”先前对人生的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听了伦纳德夫人的“这 8个字”以后“我”对人生的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第③段已经写了伦纳德夫人“很胖、很美、温馨可爱”,第⑧段又写她“很胖,很美、温馨可爱”,这除了与上文照应以外,在表达上还有个很重要的作用,这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谈谈伦纳德夫人是怎样一位老师。

  【参考答案】

  〖积累运用〗

  1、绯 荟 逊 匿 jié jī wù xǐng

  2、⑴ 厌恶痛恨到了极点,也作“深恶痛绝”。疾,痛恨。

  ⑵ 光亮得可以当镜子照。鉴,照。

  ⑶ 尽力。竭,用尽。

  ⑷ 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

  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阿长与《山海经》 朝花夕拾 按照作品的写作先后顺序来看,应依次是《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

  因为作品的内容依次是童年、少年求学与青年时期东渡日本求学。

  4、标致:形容十分丑陋。

  精通时事:指精通一些无聊的事情。

  正人君子:指反动文人。

  〖课内语段练习〗

  1、日本“爱国青年”查“我”的听课笔记一事。

  2、d

  3、深深的自责精神,作者并不因为自己是误看到这一幕而原谅自己,表现了作者强烈的自省精神。

  4、d

  5、“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

  〖课外语段练习〗

  1、b

  2、d

  3、认为没有人会喜欢“我”“我”感受到了大家的关爱。

  4、含蓄地表现她的品德高尚。

  5、她是一位富有爱心、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的老师。

《藤野先生》优化测控 篇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正确读写理解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外貌、动作的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藤野先生医学无国界的伟大灵魂和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思念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外貌、动作的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爱国情怀。

  三、谈话导入

  引导学生谈论鲁迅笔下的三位恩师,进而导入课文《藤野先生》。

  四、初读

  1、背景: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开始以笔做武器来抗争。

  2、内容:

  (1)文章分成几个部分来写的?

  (去仙台学医的直接原因;作者在仙台学医的经历;“我”离开仙台后的故事)

  (2)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呢?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

  (离开东京之缘由;仙台求学受优待;初识藤野先生;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了解女人裹脚;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离别先生)

  五、析读

  层次一:感受人物

  小组合作讨论:找到描写藤野先生的句子,并谈谈感受。

  (一)“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1、这是从哪些角度描写的藤野先生?

  (动作描写、外貌描写以及语言描写)

  2、藤野先生是怎样的形象?

  (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

  3、还有没有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

  (“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4、从这里看出来他又是怎样的形象?

  (生活简朴的学者形象)

  5、模仿一下先生介绍自己的动作和语气。

  (二)“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1、“的确”一词能否去掉呢?

  (不能,因为该词正说明藤野先生工作的严谨细致,但又说话和蔼可亲)

  2、从这儿咱们能看出藤野先生的形象是?

  (治学严谨又温和的学者)

  3、联系前文,找找拿回批改的讲义时,“我”的反应是?

  (“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

  4、为什么又会感觉到不安和感激呢?

  (讲义中有那么多纰漏和错误让先生费神;藤野先生对我的热情和关心)

  5、还能从哪些事情上看出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添改讲义,关心解剖实习,了解裹脚)

  层次二:探究文本

  1、课文除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什么?

  (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

  2、本文题为《藤野先生》,为什么作者还用了大量篇幅写和藤野先生无关的见闻和感受?

  (这些事或是与藤野先生有直接的关系,或是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在那种环境下的难能可贵)

  六、品读

  文中共有两条叙事线索,大家能不能找出来?

  (明线: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没有民族偏见——怀念先生;

  暗线:鲁迅的爱国主义情感——弃医从文)

  七、小结作业

  作业:如果你是鲁迅先生,多年后再看藤野先生照片,会对他说些什么呢?发挥想象,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随笔。

《藤野先生》优化测控 篇9

  教学目的:(1)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学重点:课文阅读。 

  教学难点 :课文思想的理解和主题的确定。 

  教学时数:3课时。 

  预习质疑 

  一,导入  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    打开自制教学软件《藤野先生》封面,在日本古筝曲《樱花》的伴奏下介绍: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最敬重的老师 ;叙事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最看重的作品。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他的目的是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时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增田涉说没有打听到。鲁迅先生叹息说:“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 

  2,    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藤野先生》的主题的理解是浅陋的,甚至是错误的,包括各种教辅资料和《教师用书》,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把半个多世纪的错误纠正过来。借此,还可培养同学们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预习课文。 

  1,听课文录音,标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 

  2,给生字注音:驿站  教诲  瞥见  畸形  不逊  诘责  匿名  杳无消息  油光可鉴  烂熳  芦荟  挟着  芋梗  宛若  绯红  深恶痛疾  系住菜根 

  3,整体理解课文,填空:《藤野先生》选自《            》 ,体裁是           。 

  4,按照时间和地点的转移,本文可分为以下三部分: 

  (1)在        ,表达对             的厌恶; 

  (2)在        ,回忆与             的交往; 

  (3)在        ,表达对藤野先生的       和       。 

  5,提出自己的疑问,特别是“无疑之疑”。 

  阅读课文    

  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在东京。 

  1.指名朗读,正音。欣赏樱花盛开的上野公园及富士山的图片。 

  2,“无非”是什么意思?表现作者什么感情?——只不过,表达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  

  3.理解作者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的艺术匠心: 

  提问: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作者抓住了什么特点?——抓住了“盘着大辫子”的特点。 

  为什么抓这个特点?——因为在当时,有无辫子,可以区分对清王朝的态度。 

  教师介绍当时关于辫子的知识: 

  在清朝以前,我国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投影以上文字),所以,头发终身不剪(和尚、尼姑除外)。20岁举行冠礼之后,把头发束在头顶,上面加“冠”。清人入主中原之后,强制推行清朝法式:将前额头发剃掉,后面留起辫子,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投影以上文字)之说。清朝末年,有反清思想的知识分子,例如鲁迅,率先把辫子剪去。所以当时仅凭辫子就可以辨别对清王朝的态度。也有的辫子剪掉后又后悔了,就续一条假辫子。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假洋鬼子”就是这样。还有一种是革命来了,就把辫子盘在头顶,用一根筷子别住;革命失败了,就放下来。阿q就是这样。 

  为此,鲁迅还写过一篇《头发的故事》(后附)。 

  “清国留学生” 辫子盘在头顶,说明什么?——留着辫子,不肯剪掉,说明他们效忠清王朝,是思想腐朽的保皇党;而辫子盘在头顶,又说明他们追求时髦,显示自己赞成“维新”。一旦维新失败,还可以把辫子放下来,表示自己是保皇派。总之,不伦不类,不土不洋,是首鼠两端的两面派。 

  教师评:鲁迅抓住“盘辫子”的特点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实际上是在画他们的灵魂。他以极简练的语言表现了极深刻、极丰富的内容,真是大师,大手笔! 

  4.理解作者语言修辞的艺术: 

  “形成一座富士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比喻。有嘲讽意味。 

  如果有学生认为是夸张,则作如下说明:用此比喻,既表现了它的高,又表现出它的形状。若说是夸张,则夸张过分,夸张不当。因为夸张的修辞方法要求,既要明显地说大话,又不能夸大得不着边际。鲁迅先生就举过一个例子: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好的夸张;说“广州雪花大如席”,则夸张不当。 

  “油光可鉴”是什么意思?答案:“油光可鉴”是说头发上擦了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 

  “鉴”是什么意思?什么词性?鉴,原意是镜子,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照镜子。 

  小知识《“鉴”和“监”》(用电脑投影,也可作为“语文环境”写在黑板报上): 

  “监”,甲骨文写作“    ”,金文写作“    ”,像一个人在盛水的“皿”中照自己的影子,意思是“照镜子”,引申为“镜子”。后来有了铜镜,“监”又写成了“鉴”。 

  “标致”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什么感情?——原意是漂亮,这里是反语,用于讽刺,表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 

  将“成群结队”和“实在”删去好不好?为什么?——不好,因为“成群结队”表示“清国留学生”逛公园、赏樱花的人很多;“实在”对“标致”起强调作用。删去后削弱了讽刺的力量。 

  “精通时事”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答案:指了解许多无聊的事,也是讽刺说法。 

  5.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鲁迅为什么厌恶和嘲讽“清国留学生”?——鲁迅是抱着“科学救国”的目的去日本留学的,但是,这些“清国留学生”置国破家亡于不顾,白天逛公园,晚上学跳舞,打着“维新”的旗号,却又忠君保皇,不学无术,所以鲁迅厌恶他们。 

  提供参读材料《自题小像》(见课本26页),印证以上观点: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将此诗译成白话诗(投影): 

  祖国啊,我的心灵无法逃脱丘比特的神箭, 

  虽然你风雨飘摇,像夜晚一样黑暗。 

  即使你并不了解我的情感, 

  我也要将一腔热血向你奉献! 

  6.理解与题目和中心的关系: 

  这一段并没有写藤野先生,是否离题?答案:不离题。这一段有两个作用:第一是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引出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第二个,学了后文才会知道。 

  二,阅读“过了一星期……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以下三个文段阅读题既可以作为课堂练习,也可以布置为课后作业 ): 

  1,概括这两个事例,写成小标题:——(1)添改讲义;(2)纠正解剖图。 

  2,文中的 “讲义” 有哪两个意思?——前者指讲课内容,后者指课堂笔记。 

  3,“我”为什么“很吃了一惊”?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因为看到藤野先生亲自给“我”这个外国学生改讲义。 

  4,“我”为什么“不安和感激”?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不安”是因为讲义中有那么多的脱漏和错误让先生费神。“感激”的是藤野先生的热情关心。       

  5,把“都用红笔添改过了”的“添改”改为“修改”可以吗?——不可,“添改”比“修改”更费神。 

  6,藤野先生给鲁迅添改讲义是否偶一为之?请从文段中找出根据。——不是。有两处可证明:1,藤野先生要求每一星期送给他看一回;2,这样一直继续到藤野先生教完了他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7,填空:藤野先生给作者改讲义改得十分认真,其中 

  最能表现改得全面的词语是——“从头到末”; 

  说明改得细致的词语是 ——“不但……连……一一” ; 

  说明改得及时的词语是——“第二三天便还我”。 

  8,藤野先生添改讲义这件事表现了他什么思想品质?——认真负责。 

  9,“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既反映了藤野先生对学生的             ,又反映了他对科学问题的                 。 

  10,投影图片:藤野先生为鲁迅改正的讲义。 

  三,独立阅读“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解释词语: 

  正值                        不逊                            

  匿名                        诘责                         

  2,“爱国青年”指的是                                                                    的青年。加引号表示                。 

  3,“爱国青年”写给鲁迅的匿名信的主要内容是                                                                                       。 

  4,“干事却又竭力运动”的“运动”在这里是         的意思。 

  5,对“中国是弱国……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的正确理解是                                                                  。 

  6,“影几片时事的片子”的“影”是    词,意思是        。

  7,“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的“中国人”指                  的中国人和                            的中国人。 

  8,“他们拍掌欢呼起来”的“他们”是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也似的喝彩”的“他们”是                            。 

  9,“呜呼,无法可想”是对                        无可奈何的慨叹。“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                                        。 

  10,“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                           。概括地说,“变化”的原因是                                                    。 

  11,这个文段既表现了日本“爱国青年”              、                    的思想和对中国人的         ,又表现了鲁迅先生强烈的             精神。 

  四,独立阅读课文结尾两个自然段(可布置为作业 ): 

  1,第一段中,热情赞颂和高度评价藤野先生的语句是                                       和                                     。 

  2,“小而言之”意思是                            。 

  3,结尾一段,作者怀念藤野先生的具体行动有三:

  (1)                ;(2)                 ;(3)                                  。 

  4,“良心发现”指的是                                           。 

  5,“正人君子”是讽刺那些                                         的文人。这是运用           的修辞方法。 

  6,“深恶痛疾”是          短语;“良心发现” 是          短语;“增加勇气”是          短语;“黑瘦的面貌”是          短语。 

  五,进一步深读课文,研讨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和本文主题。 

  1,本文的特点之一是“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请大家完成课后练习一:填表,说明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2,提供“教师教学用书”的答案,讨论:这个答案正确吗?  

  序号        

  事例 

  思想品质 

  1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2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3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4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3,启发质疑,提供下列名言(投影): 

  朱熹:“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陆九渊:“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要为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 

  本校校训:明理,创新。 

  5,指导质疑,鼓励创造。(1)典型事例是四个吗?答案:不是,应是5个,还有“惜别”。(2)藤野先生的品质仅仅是“认真负责”之类吗?答案:不是,应是某种更高尚、更感人,更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作者在后文说:“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仅仅是认真负责之类,不能称为“伟大”。(3)藤野先生是否对每个学生都如此“认真负责”?答案:不是。只是对鲁迅一人,因此还引起了其他学生的怀疑。(4)说藤野先生“不怀民族偏见”准确吗?答案:不准确。只要他不象“爱国青年”那样歧视鲁迅,就是“不怀民族偏见”了。他对鲁迅不但不歧视,反而比对日本学生更关心,更热情,更优待。 

  6,提供参读材料——当代研究鲁迅的专家、上海华东师大教授、博士王晓明先生《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第3章《离乡者的悲哀》(节选),投影: 

  鲁迅到日本去的时候,日本的国力正是逐渐强盛,独霸东亚的野心也日渐膨胀,又刚刚在甲午海战中歼灭了中国的北洋水师,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有的报纸就公开宣称:“西洋人视中国人为动物,实际确乎不得不产生动物、下等动物的感觉,因此,他们(指中国人)在生理上已失去人类的资格。”因此,鲁迅在这个时候去日本留学,便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歧视和轻蔑。他走在东京的大街上,就常常遭受少年人的辱骂。你不但生活在陌生人中间,而且是生活在陌生人的鄙视和轻蔑中间,请想一想,一个自尊自重的中国人,怎么能忍受这样的处境? 

  鲁迅见到的许多留学生,偏偏又是那样不争气,非但不从日本人的轻蔑中汲取自我警策的动力,反而以自己的种种乖行,不断地证明那轻蔑的正当。就以与鲁迅同住的留学生来说吧,有整天把地板踏得咚咚作响,尘土飞扬地学跳舞的,也有不遵守客店里新老客户循序洗澡的惯例,抢先钻近洗澡间,把水泼得四溅的。在这样的日常小事上都如此令人讨厌,其他的方面就更可想而知。一面是日本人的轻蔑眼光,一面是这些同胞的不成器的丑态,难怪鲁迅一拿到修习日语的毕业证书,便立刻跑到偏僻的仙台去。 

  仙台又怎样呢?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里,只有鲁迅一个中国人,那些讨厌的同胞的嘴脸,自然是可 以免见的了,但是,日本人那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在仙台同样很盛。仙台报纸上的辱骂中国人的言 论, 一点都不比其他地方温和,鲁迅所在的那个班的学生中,也同样有对他白眼相加,毫不掩饰的 人。他学习成绩中等,便有同学以为是得了老师的暗中帮助,于是托词去检查他的笔记,甚至写信向他 发出威胁。课间放电影,映到日本军人挥刀砍杀中国人,而围观的其他中国人一脸麻木的时候,也有同 学大声地议论:“只要看中国人的样子,就可以断定中国是必然灭亡……”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日本人 都这样傲慢,鲁迅初到仙台,就有教员热心地张罗食住,任课的教授当中,更有藤野严九郎那样满怀善 心的人,就是同班同学中,也有好几位不满意那些傲慢者的粗暴,特别站出来替鲁迅辩护。但是,尽管 如此,这些事情仍然给鲁迅非常强烈的刺激……

  5,  得出结论,揭示答案:藤野先生的品质是: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与尊重。这,是比“认真负责”之类更难能可贵、也更使鲁迅感激和终生怀念的品质。“认真负责”之类,失之浅陋。因此,方才的表格应改成(投影):  

  序号        

  事例 

  思想品质 

  浅层的 

  深层的 

  1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与尊重。 

  2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3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4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5 

  惜别 

  友好与尊重 

  8,提供参读材料之三——藤野先生的《谨忆周树人君》,印证以上观点: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作“猪头三”。在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 

  教师评:藤野先生对本文的理解,应该是有权威性的。从他的文章中,不仅能证明他“看重中国人”,还能知道其中原因——少年时学习汉文,受过中国文化的熏陶。 

  六,研讨课文其他内容与主题的关系,进一步理解本文主题。 

  1,藤野先生的品质是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和尊重,那么,本文又渗透着鲁迅先生什么思想感情?答案: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本文的暗线;明线是写藤野先生。 

  2,具体说明哪些事例渗透着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答案:(1)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2)只记得“水户”、“日暮里”两个地名;(3)对艰苦的生活不以为意,发奋学习以救国;(4)对“爱国青年”的愤怒;(5)弃医从文。 

  3,为什么写只记得两个地名?答案:“日暮里”——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水户”——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朱舜水是明末思想家,明亡后曾进行反清复明活动,事败后长住日本讲学。他是浙江余姚人,离绍兴很近,可谓鲁迅先生的“同乡”,鲁迅很敬重他。目的:表现自己的爱国主义感情。 

  4,再次概括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说明写这一内容的目的。答案:看电影事件使鲁迅先生认识到:医学救不了中国,要救中国,首先要改变人们的精神,而改变人们的精神,首推文艺,因此弃医从文。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反衬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 

  5,写“爱国青年”是什么目的?答案:反衬藤野先生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和尊重;反衬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 

  6,写其他教职员对鲁迅先生的关心是什么目的?答案:正衬藤野先生的品质。这些人关心鲁迅,只是“物以稀为贵”,不是尊重。 

  7,“惜别”时,藤野先生“似乎想说话”,但为什么“竟没有说”?答案:尊重鲁迅的人生选择。(电脑投影藤野先生赠鲁迅的照片及背面题字) 

  8,归纳本文主题,有两个要点:1,表现藤野先生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和尊重;2,抒发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七,填表,理解本文语言强烈的感情色彩。 

  描写对象 

  作者态度 

  典型词语 

  藤野先生 

  感激,热情赞扬, 收藏讲义,写文章怀念 

  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是伟大的 

  “清国留学生” 

  厌恶 

  实在标致极了  精通时事 

  “爱国青年” 

  义愤,因此弃医从文 

  刺耳 

  麻木的国民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酒醉也似的喝彩  呜呼,无法可想! 

  “正人君子” 

  讽刺 

  “正人君子”之流   深恶痛疾 

  八,理解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人物外貌的写作艺术。 

  1,本文写人物外貌,注意抓住特征,画出灵魂,因而用极简练的文字表达了极深刻丰富的内容,例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盘辫子”的特征。请你说说,写藤野先生抓住了什么特征?答案:黑瘦,八字须,戴眼镜,穿衣模糊,有时忘记带领结,冬天穿旧外套,寒颤颤的。总之,当时典型的严谨治学、生活简朴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2老师总觉得作者写藤野先生的外貌不太漂亮,因此改为下面一段文字,可以吗? 

  他,既有高仓健一样的体魄,又有三浦友和一样的相貌。脸色白而透红,眼睛大而明亮,头发整齐而又有一点波浪。他穿着一套笔挺的西装,洁白的衬衣上打着一条漂亮的领带,皮鞋擦得又黑又亮。一走上讲台,就用洪钟一样的声音说:“我,就是藤野严九郎。”

  答案:不好,失去了特点,象电影明星,不象藤野先生。 

  3,写藤野先生的外貌,先写八字须、眼镜,再写黑瘦,可以吗?答案:不可,应先整体,后局部,这才符合人们观察和描写事物的习惯规律。 

  九,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组织讨论。 

  巩固深化 

  一,归纳知识要点 

  1,按拼音写汉字: téng野先生  yì站   油光可jiàn    yì扬顿挫  yóu 言 jī形  jíe责  yǎo无消息 

  2,解词:驿站  教诲瞥见  畸形  不逊  诘责  匿名  绯红  兼以  客死  犹言 标致  适值  凄然  挟着  掌故  杳无消息  深恶痛疾 抑扬顿挫  油光可鉴 

  3,填空:《藤野先生》选自《            》 ,体裁是           。本文“在仙台”一段写了藤野先生                ,               ,                      ,                    ,          五个事例,表现了他                                                                 。 

  二,写作(或说话)练习 

  选一位任课老师,抓住他的特点写(说)一段话,不说他是谁,让大家猜,以猜出者为成功。 

  例文1: 

  他的外貌,可用3个字概括:高,瘦,黑。这正如他的诗所写:泥巴浸透的皮肤,小时候就泛着油亮。这套脱不去的黑装,一度晾晒在我的心上。(生物老师) 

  例文2: 

  他的脸上总有一种忧郁,因为他的命运和共和国联在一起;他的背有点驼,这是他过久地伏案工作的结果。有人送诗给他:你的背,象一座桥,连起通往知识宝库的大道;你的背,象一张弓,一支支箭由此射向成功。(语文老师) 

  三,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字 

  文段1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又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 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文段 2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实在标致极了。”(略) 

  1.文段1出自《 》,体裁是 ;文段2出自《 》,体裁是 。答案:《孔乙己》,小说,《藤野先生》,散文。 

  2.两段文字都是 描写,文段1描写了孔乙己的 、 、 和 ;文段2只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 。答案:外貌,身材,面容,胡子,衣着;辫子。 

  3.文段1表现了孔乙己 的性格特点;文段2表现了“清国留学生” 、 的性格特点。答案:自命清高;忠君保皇,不学无术。 

  4.两段外貌描写主要的相同点是什么?——答案:用外貌描写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或:(抓住特点,画出灵魂) 

  四,完成课后其他练习。 

  附:鲁迅《头发的故事》节选 

  “老兄,你可知道头发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和冤家,古今来多少人在这上头吃些毫无价值的苦呵!

  “我们的很古的古人,对于头发似乎也还看轻。据刑法看来,最要紧的自然是脑袋,所以大辟是上刑;

  ……至于髡,那是微乎其微了,⑷然而推想起来,正不知道曾有多少人们因为光着头皮便被社会践踏了一生

  世。

  “我们讲革命的时候,大谈什么扬州三日,嘉定屠城⑸,其实也不过一种手段;老实说:那时中国人的反

  抗,何尝因为亡国,只是因为拖辫子⑹。

  “顽民杀尽了,遗老都寿终了,辫子早留定了,洪杨⑺又闹起来了。我的祖母曾对我说,那时做百姓才难

  哩,全留着头发的被官兵杀,还是辫子的便被长毛杀!

  “我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只因为这不痛不痒的头发而吃苦,受难,灭亡。”

  n两眼望着屋梁,似乎想些事,仍然说:

  “谁知道头发的苦轮到我了。

  “我出去留学,便剪掉了辫子,这并没有别的奥妙,只为他不太便当罢了。不料有几位辫子盘在头顶上的

  同学们便很厌恶我;监督也大怒,说要停了我的官费,送回中国去。

  “不几天,这位监督却自己被人剪去辫子逃走了。去剪的人们里面,一个便是做《革命军》的邹容⑻,这

  人也因此不能再留学,回到上海来,后来死在西牢里。你也早忘却了罢?

  “过了几年,我的家景大不如前了,非谋点事做便要受饿,只得也回到中国来。我一到上海,便买定一条假辫子,那时是二元的市价,带着回家。我的母亲倒也不说什么,然而旁人一见面,便都首先研究这辫子,待到知道是假,就一声冷笑,将我拟为杀头的罪名;有一位本家,还预备去告官,但后来因为恐怕革命党的造反或者要成功,这才中止了。 

  地址:河北邢台八中;邮编:054000;办公电话:0319-2050633;e:。

《藤野先生》优化测控 篇10

  ● 作业导航

  1、深入理解鲁迅先生的人生选择;

  2、仔细体味重点语句的含义;

  3、掌握一定量的字音、词义。

  一、基础部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绯红(fěi)    不逊(xùn)

  b、瞥见(piē)  畸形(qí)

  c、诘责(jié)   诲(huǐ)

  d、驿站(yì)   托辞(cí)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b、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

  c、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

  d、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

  3、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下列加粗词语的含义:

  ⑴ 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________________,暗线是_______________。本文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中心组织材料,按_____________顺序组织材料。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 )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5、在上文的“( )”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6、“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是_________(谁)的看法,你能用一个例子批驳这种错误看法吗?

  7、“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

  8、作者先离开东京,又离开仙台,两次选择的目的是什么?他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何 启示?

  9、概括文段大意。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10~14题: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节选)

  季羡林

  我认识老舍先生完全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三十年代初,我离开了高中,到清华大学来念书。当时老舍先生正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济南是我的老家,每年暑假我都回去。有一年暑假,我的同学李长之告诉我,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要我作陪。在旧社会,大学教授架子一般都非常大,他们与大学生之间宛然是两个阶级。要我陪大学教授吃饭,我真有点受宠若惊。及至见到老舍先生,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大学教授。他谈吐自然,蔼然可亲,一点架子也没有,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是听音乐,是一种享受。从那以后,我们就算是认识了。

  中国人民苦斗了一百多年,终于迎来了解放的春天。我在当时所谓故都又会见了老舍先生,上距第一次见面已经有二十多年了。

  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忽然建议,要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讲的地道的北京饭一定会是非常地道的,都欣然答应。商议的结果是到西四砂锅居去吃白煮肉,当然是老舍先生做东。他同饭馆的经理一直到小伙计都是好朋友,因此饭菜极佳,服务周到。大家尽兴地饱餐了一顿。虽然是一顿简单的饭,然而却令人毕生难忘。当时参加宴会今天还健在的叶圣陶老先生、吕叔湘先生大概还都记得这一顿饭吧。

  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用不着我来细加评论,我也没有那个能力。我现在写的都是一些小事。然而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豹窥一斑,鼎尝一脔,不也能反映出老舍先生整个人格的一个缩影吗?

  10、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地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巍如山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鼎尝一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各用一句话概括作者与老舍先生交往的几件事。

  12、从全文看老舍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13、作者对老舍先生的思想感情怎样?

  14、比较本文和《藤野先生》的异同。

  ★ 试一试

  15、看下面一段演讲词,邹韬奋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1936年10月19日,邹先生在上海各界公祭鲁迅先生的大会上只发表了一句话演讲:“今天天色不早,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部分

  1、d

  2、c

  3、⑴ 油光可鉴:指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用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

  标致:漂亮。此为反语,用来讽刺。

  ⑵ 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至极。

  4、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时间先后

  5、: !

  6、某些日本人 例略

  7、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

  8、一心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启示略。

  9、看电影事件促使鲁迅先生弃医从文。

  二、提高部分

  10、略

  11、① 三十年代初,我陪老舍先生吃饭;

  ② 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请大家吃地道的北京饭。

  12、是一个和蔼可亲、谈吐自然,说话京味十足,广交各界朋友的大学教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文学家、语言大师。

  13、赞扬老舍先生光如日月,巍如山斗的道德文章。

  14、学生只要能积极思维,说到几点即可。

  15、赞扬鲁迅先生在恶劣环境下战斗不屈的精神。

《藤野先生》优化测控 篇11

  昆山市一中  朱湘前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段落结构。

  2、着重分析藤野的形象,以及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即本文的明线及暗线。

  一、导入  新课

  (在课题封面上,单击任意处进入菜单,然后单击“导入  新课”按钮进入下一页,注意一定要单击蓝色的按钮处,以下均同)

  1、由学生介绍作者及作品。

  2、教师总结(单击任意处进入下一页)。另外,每页下面有两个按钮,绿色表示“回主菜单”,蓝色表示“回上一张”。

  3、教师讲解时可以进入下三张,均为已学过的鲁迅作品。

  二、写作背景

  1、本文写作背景。

  2、鲁迅留学日本的经历。

  3、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图。

  三、段落结构

  1、 阅读课文。

  2、 理清课文的三大部分。

  四、人物形象

  1、出示藤野先生图片。

  2、通过“目睹印象”和“耳闻亲见”的分析,概括出藤野先生的学者形象。

  3、讨论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的四件事,并由此概括出藤野先生高尚品质。教师作小结。

  五、课文暗线

  1、学生分组讨论,哪些地方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2、分“在东京”、“去仙台”、“弃医从文”、“怀念先生”四个部分分析爱国主义感情。

  六、小结退出

  1、教师小结本课。

  2、退出。

《藤野先生》优化测控 篇1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线索,找出文中主要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讨论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联系现实,关心时事。

  4、品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反语的运用。

  【教学重点】

  1、理思路、找线索,析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1、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及反语的运用。

  2、对真正“爱国性”的理解。

  3、思考中日关系中当前面临的问题。

  【教学设想】

  1、本文篇幅较长,是用早期白话写成的,又有很多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求学生课前要做好预习,要多读课文。课上时间不可能通读,只能是有重点地朗读。

  2、为了增加阅读量,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课前要求学生多读鲁迅的作品,其中鲁迅简历、《〈呐喊〉自序》、关于藤野先生的资料、鲁迅留学时的国内国际背景等为必读内容。这也是符合新课标语文学习要向课外延伸的要求的。当然,教师也要多查找和本文有关的资料,并在适当的时机展示,师生共同补充资料,互相讨论,体现了师生双方民主、平等、合作的理念。

  3、语文学习的延伸还有一个方向,那就是向生活的延伸。我们今天学习《藤野先生》和十年前应该有很大的不同。十年来中日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把“爱国青年”和藤野先生做对比时,在分析那些人的“爱国”性及其思想根源时,很自然地会涉及到日本的国民性问题,很自然地会联系到当前日本社会越来越严重的右倾化问题,通过学习本文应该引起学生对当前中日困难关系的关注和思考。我们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如何正确地对待其他民族。要学会和其他国家民族和平友好相处,提高对日本严重右倾化的警惕。

  4、本课的广度体现在对课文内容的大量补充及对当前中日关系的关注上;深度体现在对“爱国青年”的“爱国”性的分析上及对“真正的爱国主义”的讨论上。

  5、我认为尊师不是本文主题的第一义项。故在本课中只粗略提及。

  6、本文知识点众多,学习时不求面面俱到,但重点是必须完成的,难点是必须要突破的,通过研讨学习一定要让学生情感上有触动、思想上有收获、语文能力上有提高。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结构、线索。

  2、找出“我”和藤野先生交往时的主要事例,并对这些事例进行分析,理解其中体现的藤野先生的品质和作者的爱国精神。

  3、分析部分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鲁迅是大家所熟悉的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你知道他最难忘、最使他感激的老师是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来解开这个疑问。

  二、根据预习,提示生字

  挟着 芋梗汤 诘责 寒颤颤 畸形 绯红

  (注:以上生字都是课本注释中所没有的)

  三、学习读第一自然段

  提醒学生注意:为什么称为“清国留学生”?写清国留学生时,着重抓住了他们外貌的哪个特征来写?

  辫子是民族压迫的象征,也是封建专制的象征。为什么这么说?请大家讨论。

  (中国人原来是不留辫子的,满清入关后,“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之后中国人的脑后才拖上了一根辫子,所以说辫子是民族压迫的象征。另外留辫子也是表示对满清王朝的忠心,所以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者如孙中山及后来的毛泽东等人都是先剪掉自己的辫子以示和专制政权的决裂)

  可是这些清国留学生对辫子的态度如何呢?

  (他们十分珍视这根辫子……)

  这里作者用了一个词“标致”,“标致”的本意是什么?

  (漂亮)

  鲁迅真的认为这样很漂亮吗?

  (讨论)

  那他实际的意思是什么?

  (丑陋)

  通过这里的讨论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反语”。

  (就是说反话,字面的意思和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正好相反)

  事实上,反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使用,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同学们很可能会举出一些很有趣的例子)。

  提问:第一段写清国留学生在干什么?

  (赏樱花)

  指读第二段:他们又在干什么?

  (学跳舞)

  他们做这些事应不应该呢?

  为了更好地讨论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给补充一些历史资料:鲁迅去日本留学是什么年代?当时中国是什么样的状况?

  (鲁迅于1902年去日本留学,1904年去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当时正是中国积贫积弱受列强欺侮的时候……腐朽的满清政府与列强鉴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通过补充资料和讨论,使同学们认识到鲁迅对这些只知游乐置国家民族命运于不顾者的鄙视,所以鲁迅离开东京到了仙台。

  从鲁迅和那些“清国留学生”的不同表现中我们能感受到鲁迅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正是本文叙事的一条暗线。请大家在下文的学习中注意这一点。

  板书:鲁迅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暗线)

  四、课文的主体故事就发生在仙台,现在请大家根据地点的变换理清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

  师生总结板书:

  在东京(1~3):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

  在仙台(4~35):写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离开仙台后(36~38):写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五、速读课文,练习一下概括能力,说出作者和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几件事

  讨论之后在第二部分后板书:

  1、添改讲义;

  2、纠正解剖图;

  3、关心解剖实习;

  4、想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从这几件事中可看出藤野先生的什么特点?结合讨论幻灯展示藤野先生的照片及鲁迅在仙台医专学习时的课堂笔记(内有藤野先生修改的笔迹)。

  板书: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

  六、鲁迅为什么要到仙台去学医呢?课前已经让大家读了鲁迅的《〈呐喊〉自序》,谁能给解释一下?

  (请同学们给补充资料)

  (从鲁迅小时候他父亲的病说起……说到鲁迅讲的关于中医的过分的话:中医是有意或无意的骗子……说到他学医的两个目的: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从这里我们能再次感受到鲁迅忧国忧民的情怀。

  (如时间允许的话,教师也可在这里给补充资料:日本的维新确是从医学的引进开始的:一个叫前野良泽的人根据一本来自荷兰的《解体新书》的指导去解剖尸体,结果让他感到震惊的是,书中的插图竟与人体构造分毫不差。从此日本人逐步认识到西方科学的先进,开辟出一条通向近代学术的道路,使日本迅速成为一个强国)

  那么鲁迅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了呢?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开这个疑问。

  第二课时

  〖主要内容〗

  1、分析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讨论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关注中日当前面临的问题。

  4、分析有深刻含义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找一个同学回忆一下鲁迅先生去日本学医的原因……那么作者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了呢?

  主要是因为两件事,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看是两件什么事,并准备复述。

  二、一边复述一边分析

  第一个事件我们给它命个名可以叫它什么事件?

  (可以叫“匿名信事件”,也可以叫它“漏题事件”)

  “终于这流言消灭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鲁迅到底是不是得到藤野先生泄漏出来的题目?那些爱国青年这样做说明了什么?

  (说明他们对弱国国民的无端歧视)在这里可指读“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也无怪他们疑惑”句,使学生认识这种逻辑的荒谬,体会作者当时极度愤慨的感情。

  另:在这里教师也可给学生补充一些资料:事实上日本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有崇华倾向,在从隋代开始活跃的中日交往中,日本一直是甘当小学生的。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此时日本才认识到了中国的落后,后来日本也遭受到了西方列强的侵扰。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迅速崛起超过中国,从此又对中国采取极端鄙视的态度。称当时的中国人为“戴猪尾巴的家伙”,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很多类似“爱国青年”的人……

  接着复述第二个事件:我们可以叫它什么事件?

  (电影事件)

  在这里请同学们给补充资料:当时的日俄战争是怎么回事?

  (战争本身就是令中国人屈辱的事)

  鲁迅为什么听得“这一声特别得刺耳”?

  (再次体会鲁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精神)

  为什么“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教师幻灯展示下面这段话并指读:

  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在讨论这句话的同时,为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教师可用幻灯展示一张1905年摄于中国东北开原城外的照片:

  一个中国人被当作俄国侦探,被日军斩首。围观的中国民众神情麻木。

  此时教师可问:那个被斩的人健壮吗?围观的人健壮吗?……可这种健壮的躯体在这里只用做什么?(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这些看客是什么心理?(看热闹,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民族耻辱。可见改变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现在我们来看鲁迅弃医从文的决定,是为了个人的前途吗?

  展示幻灯片:

  鲁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不过他的这个决定对我们中国人来说真是一件幸事,从此中国少了一个高明的医生,却多了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多了一个唤醒民族的文化巨人。

  三、促使鲁迅做出弃医从文决定的这两件事都和“爱国青年”有关,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他们的这种爱国性: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国主义?这种爱国主义是否可取?

  经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他们的这种所谓爱国主义,是一种极端的爱国主义,是一种狭隘的爱国主义,达到了蔑视仇视别的国家和民族的程度。比如侵华时期,他们认为大和民族是最优秀的种族,其他民族(如中华民族)都是劣等民族;法西斯德国也宣扬大日耳曼主义,残酷迫害犹太人。他们这种扭曲了的爱国主义,这种不正常的民族情绪是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发动侵略战争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基础。

  那么我们应有什么样的爱国主义呢?讨论总结后幻灯展示:

  爱国青年:极端、狭隘、扭曲的爱国主义:蔑视、仇视其他民族和国家。

  正确的爱国主义:既热爱本民族,又对其它国家民族抱一种友善的态度。

  四、现在我们再来看藤野先生,他除了我们分析过的具有“正直热诚、治学严谨”的特点外,和“爱国青年”比,他还有哪点精神是更为可贵、更让鲁迅为之感动的?

  板书:

  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对一个弱国国民给以应有的尊重、热情的关怀。

  此处教师幻灯展示一段文字资料:(再幻灯展示藤野先生送给鲁迅的照片及后面的题词)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的日本人还骂中国人做猪头三。所以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的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是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如果周君因此而在小说里和友人之间把我当作恩师谈着,我要是早读到该有多好啊!既然他至死还想知道我的消息,倘早通了音信他本人也该多么喜欢啊!

  ──摘自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从这段文字及照片中我们也可看出藤野先生对中国人的态度与爱国青年有多么大的不同,同时从中我们还能看出藤野先生对鲁迅的深情厚谊。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相信在日本还是像藤野先生这样对中国人民抱友好态度的人的人占多数,像“爱国青年”那样的极右分子占少数,在今天也应是如此。

  我们也可从文中找出一段鲁迅对藤野先生给以高度评价的话。齐读“但不知怎的,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这段要求学生读出感情。如“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句要读出重音、读出深情;同时对“小而言之”“大而言之”句还要做理解分析)

  五、寻疑解难

  从文中找出有疑问的话或有深意的语句,提出来发表评论或供大家讨论。

  (为了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此处的问题由学生自行找出,讨论解决。应该说,本课的篇幅较长,知识点众多,难理解的语句也有很多,学生找出哪句话来评论和讨论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而且在课上的有限时间里也不可能都处理完。教师采取的策略就是,学生提什么问题就讨论什么问题,不求课上把所有的问题都讨论完,至下课时为止。──事实上事关对内容和人物理解的重要问题都已处理过了,所以此处可以灵活处理。)

  学生可能提的问题有以下这些:

  1、对“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一句的理解及“正人君子”这一反语的运用。

  2、如何理解在仙台医专所受到的“优待”?写这件事和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3、作者为什么对“日暮里”和“水户”印象深刻?

  4、如何理解“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这句话?

  5、本文的写法特点。

  ……

  六、总结、延伸拓展(幻灯片展示)

  1、课下读鲁迅的作品。

  2、从写作的角度看,本文有哪些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3、当前的中日关系现状被称为“冰点”。查找资料看中日关系中有哪些具体问题?造成目前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

  〖第二课时板书〗

  漏题事件

  鲁迅:弃医从文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电影事件

  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对一个弱国国民给以应有的尊重、热情的关怀。

《藤野先生》优化测控 篇13

  教学目的

  一、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理解“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何尝”、“似乎”等副词对表达句子意思的作用。

  二、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设想

  一、讲清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和“我”的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抓住物征写人的方法,以及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藤野先生的高尚风格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二、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

  三、充分运用课后的练习进行教学;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时教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通读课文,辨清应掌握的字的形、音及词语的准确含义。理清文章脉落、记叙顺序,分清课文中变换的几个地点,了解全文记叙的几件主要事情,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3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

  1  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横线处内容让学生回答)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同学们讨论、回忆。教师归纳、明确。)现在我们再学习鲁迅的一篇文章。(板书课题)

  2  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学生回答,由教师归纳明确: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朝”读zhāo,早晨的意思。早晨的花到晚上拾起来,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3  介绍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在阅读时:

  1  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2  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阅读课文可请学生范读或老师范读,大家边听边看边想,但一定要有情感。还可以用放课文录音磁带的方法进行。)

  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

  三、阅读完毕,根据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归纳,提示要点。

  1  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提问,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

  (1)绯(fēi)红:鲜红。

  (2)宛如:好像。

  (3)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4)遗民: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  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③大礼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5)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6)陌(mò)生:不熟悉。

  (7)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8)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9)匿名(nì):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10)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ǎo):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12)瞥(piē)见: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14)喝(hè)彩:大声叫好。

  (15)决意:拿定主意,。

  (16)发髻(jì):挽束在头顶或脑后的头发。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2  (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4)与藤野先生相处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谨求实的精神。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第二部分(第4—36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四、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请一学生朗读,同学们看书并考虑: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学生议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

  1  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2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

  3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第3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由记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

  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板书段意:写“我”在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以及离开东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五、布置作业 。

  1  朗读这一部分课文,复习研习的内容。(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  完成“理解·分析”题一、二。

  3  预习课文第二部分。该部分可分几个大层次?各层次写了些什么内容?概括各层层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复习第一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问题与答案参看第一课时的)

  二、在课后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

  明确:该部分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第二层(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第三层(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第四层(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三、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的内容。

  学生默读第4、5两段,思考下列问题: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居然”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

  1  因为“日暮里”中“日暮”会使作用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他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  “大概是物以希以贵罢。”“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3  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中要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刻苦精神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  “居然睡安隐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竟没有想到的意思。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之外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以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的生活上的刻苦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板书第一层次层意:写“我”到仙台途中的所见和在仙台受到的优待,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四、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二层次内容。

  学生快速诵读课文的第6—23段,并思考下列问题;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作者着得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学生边复述课文内容,边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归纳,明确:

  1  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胡,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检朴的崇高品德。

  2  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直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板书第二层次层意:记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中的几件事,赞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五、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次内容。

  指导学生结合文中有关注释,仔细阅读课文的第24—31段,并思考下列问题:这一层次写了几件事?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又要离开仙台,并弃医学文?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明确:

  1  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既用写匿名信者的卑劣行为来反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又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终于这流言消灭了”,鲁迅的正义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的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结合课文注释,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作者这样做的原因:中国民众的愚味、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发体现。

  2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上述两件事,尤其是后一件事情是鲁迅决心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根本原因。同时,也给下文写与藤野先生的惜别作了铺垫。

  板书第三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原因,充分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

  六、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四层次内容。

  学生阅读32—35段,考虑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要点:藤野先生听说“我”不学医,并要离开仙台,甚感“悲哀”、“凄然”,他“叹息”,并赠照题辞“惜别”,还希望“我”回赠照片,并常来信告诉他状况。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先生对鲁迅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鲁迅是终生难忘的。

  板书第四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时,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

  总结:课文第二部分(4—35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的意思,同学们可根据研习各个层次的内容及层意来进行归纳。

  七、布置作业 。

  1  朗读这一中分,复习这一节课上研习的内容。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  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36—38段),考虑这部分写了些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的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内容及写作特点。指导完成课文后全部练习。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复习第二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问题与答案参看第二课时的)

  二、请学生郎读36—38段,思考下列问题:

  这部分的三段,各写的是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些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  第36段,写“我”没有给藤野先生寄照片和通信的原因。对“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也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这句话怎么理解?作者对中国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对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竟”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文字的笔调是十分含蓄压抑的。尽管如此,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还是充分地显示出来。

  2  第37段,写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感激之情以及对他的崇高评价。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第38段,写把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化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如何化怀念为力量?作者为了怀念藤野先生,一是装订收藏他改正的讲义(即讲稿)来作为“永久的纪念”,但因丢失,非常惋惜;二是把藤野先生的赠照挂在书桌对面的东墙上,时时可以看到,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自己的斗争勇气和力量,用自己战斗的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里的“正人君子”是反语,意在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御用文人。作者用这种“韧”的战斗精神和坚持继续战斗的行动,来表达自己对藤野先生的仰慕、怀念之情。

  4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似乎”表明并未真地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但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而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之情。

  总结:请同学们依据第三部分研习的内容归纳该部分的意思。

  板书第三部分的意思: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继续进行顽强战斗。

  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的真挚情感。

  三、总结全文,请学生归纳中心思想,概括本文写作特点。

  1  脉落分明,记叙有序,按照表现人物品质的需要组织材料。

  2  抓住特征和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描绘人物。

  (由上内容均可由学生根据研习的内容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四、布置作业 。

  1  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和事迹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要求:选自己熟悉的人来写,写前要认真观察,并能作出进一步的接触和深入了解。)

  2  选读几段感情色彩浓烈的文字。

《藤野先生》优化测控 篇14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并根据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制定了“藤野先生”课时的教学设计方案。问题提出,引导思路,合作学习,总结,精神学习,并运用多媒体课件等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和课前准备的材料共同研究,学习。巩固已学的生字和生词。从课文中寻找文中“写藤野外貌特征的语句,说明他们的作用”,“分析文中四件事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为什么说他的性格在我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讨论的结果;最后,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习任务分析

  “藤野先生”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八年级的内容,篇幅很长,让人回味。

  本文共有3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3课时进行学习。第一课时主要学习生字、词语和前四段的内容,为第二课时打下基础;第二课时主要学习4——35段第三课时学习剩下的两段。学习记述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此部分比较难懂,教师必须认真的引导学生理解。

  (1)学习重点

  学习重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特征和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品评重点句段,领会思想感情。

  (2)学习难点

  学习难点:在叙事中如何运用心理描写抒发感情。

  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是中学八年级的学生,以前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加上平时对鲁迅的了解,因此,学习此文有认知基础。通过对第一课时的学习,已能正确朗读绳子、生词;初步具备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但是对于鲁迅的思想感情的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找出文中写藤野外貌特征的语句,学习抓特征描写人物的写法。

  (2)文中写藤野与我交往的四件事,分析每件事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3)标注作者对藤野深厚感情的语句,理解作者为什么说“他的性格在我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教学准备

  通过学生对第一课时的了解、料的查阅,多媒体课件进入课文的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设计,我们已初步了解藤野先生离开东京,前往仙台,那么鲁迅对仙台是什么样的印象呢?

  二)新课教学

  一、在仙台鲁迅与藤野初次相识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细读课文,分析外貌描写的作用。

  他的脸“黑瘦”“戴着眼镜”表明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居然能概括讲述书的内容,说明他_____________。

  他“穿衣服太模糊”“冬天是一件旧外套”说明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朗读藤野为我“添改讲义”语段,分析这件事体现了藤野怎样的思想品德?作者对藤野的感情是如何表述的?找出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词语。

  三、纠正解剖图和关心解剖实习两件事表现了藤野怎样的品质?

  四、如何理解藤野询问中国女人裹脚一事?

  五、从相识相处到惜别,作者对藤野怀着深厚的感情,跳读课文,标注关键词语。

  六、同样是日本人,别的日本人是如何对待中国人的?与藤野相比,你觉得他伟大在何处?由此我们知道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一)前提测评

  解词:

  模胡 掌故 订正

  寒颤 落第 畸形

  (二)明确目标,预习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情,根据小组情况分配任务,预设第四和第六个问题稍难,教师指点小组板书讲解。

  (三)课堂展示:

  预设:

  1、外貌描写主要是抓特征。

  2、作者对藤野的感情应抓住我的心理描写分析。

  3、关于询问女人裹脚一事学生可能不能总结:求实精神。

  4、对藤野的感情可总结为:感激—怀念—愧疚

  5、写其他日本人主要是为了衬托藤野,要求学生概括日本青年所做的几件事: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

  三)课堂小结

  本堂课只要学习抓人物特征和选典型事迹表现人物思想品德的评优秀小组,布置下节课的任务

  

  一、概括人物形象:藤野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归纳写作特点: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的?

  三、回忆自己读书生活中哪位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抓住人物的特点进行口头描述并整理成文字。

  资源媒体的应用

  课前布置学生利用户联网查阅有关鲁迅的内容,以便于对课文的了解,教师在网络上找一些关于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是的生活状况,以共教学之用,这既为课堂教学效率做好准备,有能引起教师和学生的共鸣。采用提问问答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进入课堂的学习。

《藤野先生》优化测控 篇15

  

  一、初读课文。

  1 本文选自鲁迅先生的 集《 》。初一已学过这个集子里的一篇《 》。这些散文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试释“朝花夕拾”的意思 。

  2 这篇散文以深沉的感情,回忆了一九○四年夏末至一九○六年初春,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断。全文按按时间的先后和地点的变换可以分为 , , 三部分。请在文中标出各部分的起止。

  3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试把它分层并在文中标出各层起止。

  二、研读课文

  1 读①②③节课文,思考并做题。

  ①按原文填空。

  “……,但花下也缺不了 的‘ ’的速成班。也有 辫子; 平的, 帽来, ,宛如 。还要将脖子 。 标致 了。

  “……,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 要 地响得 ,兼以满房 。

  ②根据所填的字,体会作者用传神之笔稍加勾勒,就活画出了清国留学生们 、 、 的丑态,揭露了其

  的灵魄。

  ③“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④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格,并具体说说修辞的作用。

  ──“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修辞格 作用 。

  ──“实在标致极了。”

  修辞格 作用 。

  ⑤试写出段落大意: 。

  2 读④⑤节课文,思考并做题。

  ①文章回忆作者去仙台途中,只记得 和 两个地名,联系课下注释,这表明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

  ②文章写作者初到仙台医专的一些职员的好奇、优待,对下文写藤野先生和鲁迅的友谊有怎样的作用?写艰苦的生活,与上文写“清国留学生”腐化堕落的生活有怎样的关系和作用?

  ③文章写生活的艰苦,笔调诙谐幽默,把这些句子标出来并体会这些描写表明了鲁迅怎样的生活态度?

  ④解释词语的含义。

  物以为贵: 。

  美其名曰: 。

  好意难

  别寻相宜: 。

  ⑤试写出层意: 。

  3 读⑦─(23)节课文,思考并做题。

  ①文章先用白描手法,抓特征描写藤野先生的外貌,又从留级生和自己的所见中,补充一些细节,把有关的地方找出来,这些描写,表明藤野先生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②接下去,文章通过具体事例的记叙,赞颂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重点写了几件事,试概括写出来。

  a: 。

  b: 。

  c: 。

  d: 。

  这些事例表现了藤野先生在教学、治学方面怎样的精神作风? 、 、 、 。

  ③试写出层意: 。

  4 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赤诚相待,可受日本军国主义毒害的青年又怎样呢?读(24)─(31)节课文。

  ①作者在这部分主要追叙了哪两件事?试概括写出a: , b: 。

  ②哪一件事对鲁迅的触动最大?鲁迅的思想因此起了怎样的变化?

  ③“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这些议论表现了鲁迅怎样的思想感情。应怎样理解?

  ④试写出层意: 。 5 读(32)─(35)节课文。

  ①文章是怎样写惜别情景的?这些描写表现了他们师生之间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试写出层意: 。

  6 回顾④─(35)节内容,试归纳出段落大意

  。

  7 读(36)节一文末。

  ①这一部分追叙作者的深切怀念之情,把对藤野先生高度评价的语句画出来,细读体会。

  ②读“每当夜间疲倦……的文字”,做题,

  a: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偷懒: ;良心: ;正人君子: ;深恶痛疾: 。

  b:“正人君子”的引号有什么作用?如去掉引号,又不改变原意,可以怎么做? ; 。

  c:这几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

  ③试归纳出段意 。

  三、总览全文。

  本篇以 的思想为主线,按 的先后和 的变换为顺序来组织材料。首先写“我”去仙台之前(在东京)的 ,自然引出仙台之行。接下去写“我”在仙台的 。依次写了去仙台途中的 ,初至仙台 。着重追叙了 同时也写了 ,这部分追叙既高度赞扬了 ;也深沉地写出了我 。最后写“我”离仙台以后(在北京),再次抒发了 ,进而表达了 。全文脉络清晰,线索分明,内容丰富,而中心明确突出。自学考查题。

  (一)给下列加黑的字注音。

  ( ) ( )( ) ( ) ( )( )( )( )

  油光可, 发 驿站, 着 解

  (二)写作练习。

  用第三人称写一篇短文,叙述鲁迅在仙台的经历,着重叙述他的思想变化。

  题目可《鲁迅先生在仙台》

《藤野先生》优化测控 篇16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2.领会各组织材料之间内在联系和文章语言的感情色彩。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习本文脉络文明、记叙有序的方法。

  2.学习采用白描手法,抓住特征刻画人物。

  (三)智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本文,体会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学习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结合课文内容学习,让学生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二、学法引导

  1.指导学生查阅有关鲁迅先生资料。

  2.编列课文结构提纲,找出课文中描写藤野先生语言、行动的句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与先生交往的典型事例。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学习精选若干片段材料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

  2.通过语言行动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先生的语言、行动的语句。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2.结合背景介绍,壹阅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了解。

  3.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问题的思考、讨论,解决本课的难点”、“疑点”。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作了解性阅读,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线索;进行理解性阅读,理解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层。

  (二)整体感知

  课文是鲁迅先生回忆早年留学日本生活的散文。事隔20多年,在鲁迅先生的心目中,那一段生活最值得回忆的,是自己的恩师藤野先生,足见藤野先生师德的感人。藤野先生少年时期学过汉语,对中国怀有崇高的敬意。尽管时值日俄战争,许多日本人深受狭隘民族主义的毒害,但是蘑野先生丝毫不受恶劣空气的影响。鲁迅先生深切感受到蘑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怀着感激的心情,颂扬了藤野先生的师德,颂扬了藤野先生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阅读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课文中所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 

  1.导人课文,板书课题。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线索。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注意生字词。

  (2)扫清字词障碍。

  3.进行理解性阅读,师生共同活动,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教师有感情的地朗读第一部分。

  (2)讨论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3)讨论有关句子、词语的意思和预习提示,体会课文的语言。

  (4)理解这一部分和写藤野先生的关系,讨论第3段的作用。

  4.继续进行理解性阅读,师生共同活动,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一层。

  (1)学生快速阅读第二部分,划分层次。

  (2)指名学生朗读第二部分第一层。

  (3)讨论为什么到现在还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处地名。

  (4)结合有关词语和预习提示的理解,讨论如下问题:

  ①仙台的生活条件怎样?鲁迅对此抱什么态度?

  ②仙台医专的职员和先生对鲁迅的态度怎样?表现在什么地方?

  ③鲁迅是怎样理解学校对他的“优待”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解?

  (5)讨论这一层和写藤野先生的关系。

  (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主要进行了理解性整体感知,明确了按照见到先生的缘由——和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对先生的怀念这样的叙事线索。

  学过本节课后,着重加深对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崇敬之情。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继续进行理解性阅读,理解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二、三、四层。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怀念的顺序来记叙的。课文还有一条内在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1.检查复习。

  (1)默写有关拼音和词语,指名学生回答词解。

  (2)提问有关副词的作用。

  (3)提问上节课的作用。

  2.师生共同活动,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二层。

  (1)学生默读这一层。

  (2)讨论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写与藤野先生相识的,写与蘑野先生相处又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例。

  (3)结合有关词语和预习提示的理解,讨论写与藤野先生相识时的目睹、耳闻,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四件事,分别从哪些方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3.师生共同活动,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

  (1)指名学生朗读这一层。

  (2)讨论这一层写了哪两件事。

  (3)结合有关词语和预习提示的理解,讨论这两件事各侧重给了鲁迅什么刺激,作者的语言中包含了哪些感情,作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

  (4)讨论这一层和写藤野先生的关系。

  4.师生共同活动,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四层。

  (1)教师范读这一层。

  (2)结合有关词语和预习提示的理解,讨论这一层所表现的藤野先生的感情。

  5小结归纳课文的第二部分。

  (四)总结、扩展

  本部分是课文的主体部分,叙述了自己在仙台与先生的交往,着重交待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这也是告别先生的原因。这是鲁迅思想上的一次巨大飞跃,也是他战斗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继续进行理解性阅读,理解课文第三部分;总结归纳全文。

  (二)整体感知

  本部分主要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把与先生的深情厚谊与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统一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政治斗争结合在一起,从而总结了全篇,深化了中心,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三)教学过程 

  1.师生共同活动,分析课文的第三部分。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轻声跟读这一部分。

  (2)讨论这一层的各段所写的内容。

  (3)结合有关词语和句子,体会这一部分语言中所包含的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赞颂之情,理解作者是怎样高度评价藤野先生的,作者把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化为哪些具体行动,课文的

  结尾对深化中心意思有什么作用。

  (4)师生齐谨第37段。

  (5)小结第三部分。

  2.总结归纳全文。

  3.讨论课后练习一。

  4.诵读第37段,争取能够背诵。

  (四)总结、扩展

  课文的语言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文章写的是作者终身难忘的“伟大的”人,记的是震动作者灵魂的典型的事,因此,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入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感情。

  课后写一篇记叙文,介绍你的一位长辈的经历,动笔之前,要向这位长辈和熟悉他的人了解情况,对材料要精心剪裁;要运用概括介绍和具体叙述相结合的方法,使读者既能了解他的概况,又能具体了解他的主要经历。

  八、作业 布置

  第一课时:

  1.诵读课文。

  2.整理笔记,注意“无非”“实在”“大概”“居然”等副词的作用。

  3.抄写有关拼音的词解。

  第二课时:1.复习课文,整理笔记

  2.预习课文第三部分。

  第三课时:1.整理笔记和有关练习题。

  2.背诵第”段。

  3.预习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