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安塞腰鼓》教学设计(精选14篇)

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2至16自然段。

  2.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的气势及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3.理解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4.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的气势及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2.理解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1、师:1990年,在北京亚运会上,一场充满民族风格的腰鼓表演,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魂牵梦绕。这就是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它粗犷雄浑,动力十足,它是激荡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象征。(看视频)

  2、今天,我们来学习《安塞腰鼓》,从文字中去领略它的风采和魅力。

  (简介作者及安塞腰鼓)

  二、整体感知

  1、(看课文朗读视频) 初步感受安塞腰鼓的场面和气势。

  2、谈谈你对安塞腰鼓的感受。(可用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三、理清脉络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鼓响之前——腰鼓表演——鼓声止息)

  2、按上面的顺序将课文分三段

  第一段(1-4)     第二段(5-17)    第三段(18-20)

  四、学习第一段  鼓响之前

  1、自由读

  2、讨论:腰鼓表演开始前,你看到了什么

  背景   一片高粱地

  后生   茂腾腾  朴实  沉稳而安静

  腰鼓   呆呆地

  这时给你的感觉怎样?(静)

  3、开头的静态描写有什么好处?(为后面的文章蓄势,高粱地是边沿的背景,“那咝溜溜的南风”是助阵的声势,那“沉稳而安静”的表情显示着表演者的成竹在胸,这些都为后面热闹激烈的表演做好了铺垫)

  4、齐读第一段

  五、初学第二段

  1、浏览第二段(5-17),有一句话在其中出现了多次,在文中找出来。(“好一个安塞腰鼓!”)

  2、四句“好一个安塞腰鼓!”分别是说安塞腰鼓“好”在哪里?

  (讨论后板书:场面、声响、后生、舞姿)

  3、划分层次,小组分别读一读相关句段。

  六、作业: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14. 安塞腰鼓

  场面

  好!    声响

  后生

  舞姿

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2

  谈话:陕西以北叫什么?陕北民歌听过吗?想不想听?

  想

  不行。万一有来自陕北的老师,一听就知道不标准的。

  谁来用学校的阳光用语来问一问来听课的老师。

  学校问

  没有来自陕北的老师,那老师来唱。

  有人笑了,为什么笑?有点害羞?为什么害羞?

  听不懂

  我要拉你手,我要亲你的口。陕北人跟我们不一样,没我们婉约,他们豪放

  继续学习《安塞腰鼓》

  读题目

  出示:闹腾腾。什么意思?

  热闹

  闹腾腾的后生什么意思?谁来说

  一群活力十足的后生

  没有敲鼓之前的后生是什么样的

  沉稳而安静。出示

  一齐读第一节。他们一旦打起腰鼓来又是什么样的?

  读文中的句子

  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什么是发狠了?

  为什么要发狠了

  读,再读

  为什么忘情了,没命了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连命都不要了,这就是没命了

  忘情了?

  在弹琴时太投入了就是忘情了

  一齐读这句话。

  读第六小节,看小伙子们敲起腰鼓来是怎么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你从哪儿体会到?

  百十个……石头

  乱石飞溅是一种怎样的场面?

  世贸大厦爆炸

  海啸

  你还从什么地方体会到?

  骤雨一样……

  出示句子

  这是一个什么句子?

  排比句

  齐读

  能不能从这五句中选一句来读一读,想一想头脑中出现了什么景象?

  选第一句

  读一读

  什么是骤雨?有什么特点?

  夏天的大雨

  下得大来得猛节奏快破坏力强

  这腰鼓就你骤雨一样

  还有谁?

  选第二句

  读

  读得好,读出了猛烈

  流苏什么意思?

  速度快

  还有什么特点?

  又快又强,读

  像旋风一样

  说明流苏的力量很大

  谁?

  第三句

  脚步很灵活。活泼,充满了热情节奏感

  读

  还有?

  读

  瞳仁什么意思?

  眼珠子,说眼珠子像火花一样

  你觉得这群后生怎样?

  小伙子

  最后一句话谁来说

  读了这句话感觉到像猛虎在打斗

  怎样?

  活力十足,十分威风,读好这句话

  读

  这群后生就是这样来敲打腰鼓,这该是一幅多么动人的场景啊。想不想看看?

  想

  出示插图,师范读,音乐配读

  同学们都被惊呆了,想不想像老师一样来发狠地没命地忘情地来读一读/

  齐读,音乐插图

  黄土高原上嘣出多么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啊?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什么地方?

  好在陕北豪放的物质

  百十个人一起不容易

  怎能不发出赞叹呢/读:好一个安塞腰鼓

  作者看到这个场面。怎能不发出这样的赞叹呢?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写作者也发出了赞叹?读,用笔画出来

  谁来说?

  第八小节十一节十四节

  读十一节

  读十四节

  十六节

  刚才作者被场面感染发出了好一个安塞腰鼓,九十两节又发出赞叹,这里又是为什么发出赞叹呢?

  因为安塞发出响声印在心里,所以要发出赞叹

  这感受真切吗?

  是

  让大家听这鼓声,大家的感受应该更真切了

  听了鼓声,谈谈此时此刻的感受

  听了呼吸急促

  对我心里有极大的震憾

  给我一种豪迈的感觉

  把这种感受放在心里,通过朗读告诉大家

  读“百十个……

  我们的心也变成了牛皮鼓

  听到这样的腰鼓声,怎能不发出赞叹。

  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什么地方?

  这些人让我们的心灵融合在一起。我们的心灵被震憾了

  第十四小节,作者又发出了赞叹,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

  多了一个黄土高原,

  这又是为什么呢?不急着回答,读十一十二十三节,从这几节中去找答案

  读

  这两节读通了吧?读懂了吗?

  读

  有一个词出现了三次,代表着不同的意思,能读出来吗?

  第一个看出什么?

  有力

  第二三个?

  急速,速度快

  幅度大

  读

  这群后生,不仅力量大,速度快而且幅度大,是别的地方是没有的,所以读:它震憾……

  找一找这段话中有个字出现了三次,代表不同的意思?找到没有?

  它

  它指什么呢?

  声音

  震憾人心的声音,还有呢?

  后生们的

  后生们的活力、野性、

  还有?

  整个场面

  读这段话,读好这三个搏击,三个它

  读

  读到这里我们每个同学都是那么激动。问:为什么黄土高原上的后生能敲出这鼓声?为什么安塞腰鼓能如此地震憾我们的心情?

  因为他们是元气淋漓的后生

  读一下这句话

  他好像还没读出来

  老师读这句

  课前同学们查找了一些资料,拿出来,四人小组讨论一下,看能不能找到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每组选个代表读一读

  老师这儿也有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视频,配说明文字,老师读《黄西华《眷恋黄土地》》

  谈谈感受

  只有黄土高原上的人才有这样的激情

  黄土高原上的人与众不同

  黄土高原上的人必然有那种豪放活力十足

  为什么能震憾我们的心灵?

  我们生活在城市里,心情压抑,黄土高原上的人的豪放让我们释放了这种压抑

  我们炎黄子孙,这种音乐对我们有震憾

  这种音乐感染了我们

  黄河是我们民族的摇篮,孕育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

  看了这舞蹈,这种自强不息不屈不挠战天斗地的民族精神

  小结

  看板书

  出示视频

  如果用一句话来结束这堂课,你想说什么?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西北汉子

  好一群后生

  好一个中华文化

  带这种感受,去感受这中华文化,热爱这中华文化

  板书:        壮阔豪放火烈

  14 安塞腰鼓  震憾人的心灵

  热爱中华文化

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文因其独特的句式特点而极具音乐美,同时还有丰富的画面美,以及充塞于全文的力量美。本设计旨在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文章之美,并掌握基本的朗读方法。

  教学步骤 :

  一、齐读、正音

  1.首先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齐读全文。

  2.纠正学生误读的字音。

  二、读出音乐美

  1.学生自我评议刚才齐读课文时所存在的问题。

  2.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带。要求学生带着刚才评议的问题去听,并根据录音在文中作一些标记,如节奏、重音等。

  3.对比评议:将自己的朗诵与录音带中的朗诵进行比较,发现他人长处。

  朗读指导: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接下来就是要读准节奏。要读准节奏,必须注意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还要分析课文的句式特点:本文以短句为主,因而节奏较快:读准节奏以后还要注意语音的轻重,这样才会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

  4.分节朗读,学习重点:节奏、重音。

  5.齐读全文,注意音准、节奏、重音。

  6.跟读:跟录音带齐读全文。

  7.学生自由朗读。

  三、读出画面美

  朗读指导:朗读水平若要向高层次发展,必须深钻课文,才能身临其境,进而读出文章的画面美。

  1.寻找本文主体画面的构成因素。

  黄土高原(厚实、大气)、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热情、充满力量)、腰鼓(灵动而热烈的陕北打击乐器)。

  2.分析全文画面的构成。

  以打击腰鼓的不同过程为主,穿插一些想象的画面(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等)、陕北农民的生活画面、黄土高原与江南的对比画面等。

  3.播放腰鼓表演的录像片段。

  4.自由朗读,力求进入课文情景,读出文中的画面美。

  5.教师示范。

  6.全班齐读。在节奏、重音的基础上,力求读出画面美。

  四、读出力量美

  1.讨论:本文的主旨。让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各抒己见。尽管本文的主旨不是很容易达到统一,但有些因素却是很明朗的:表现了腰鼓这种民间舞蹈的震撼力,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蓬勃的生命力量。此外,作者仿佛还向我们暗示了西北这块土地所蕴涵的潜力。

  2.播放配乐朗诵带,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力量美。

  3.学生诵读。力求读出本文所特有的阳刚之美。

  五、积累

  1.将自己喜欢的句、段摘录下来。

  2.在摘录的句、段中再作选择,力求背诵下来。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本文的句式和修辞都可以给学生提供许多学习的范例。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并教给学生一些积累的方法,并学会做品析式的.积累。

  教学步骤 :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正音。通过朗读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解决音准问题。

  2.听配乐朗诵(或教师范读),把握节奏和语音的轻重。

  3.自由朗读,练习节奏和语音的轻重。

  4.齐读全文,在节奏和语音轻重的基础上,力求读出本文的阳刚之美。

  二、局部雕琢,品味语言

  1.分组研读课文,找出本文在句式和修辞方面的特点。

  本文短句多、感叹句多、排比句多。这些特点皆因特殊的写作对象所决定,因为安塞腰鼓充满了力量之美,能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有条件的话,可以播放一段腰鼓表演的录像,对学生理解课文会有所帮助。

  2.语言品析。从句式和修辞的角度各找一处自己最喜欢的例句,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多让一些学生发言,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若学生品析有困难,教师可作一些示范。语言品析应在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范围内进行,不要随意拔高。

  三、分类积累,巩固品析

  按照前面学习的品析方法,将课文中有代表性的句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摘抄,并力所能及地写一点赏析的文字。可从以下方面去摘录:

  美词(含新词汇)、词语排比、句子排比、段落排比、比喻句、对比句、叠词句等。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读写互动是本设计的特点。在写作实践中,学生可以感知为文之不易,从而刺激理解课文的热情;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一定的方法,再进行类似题材的写作,学生的作文质量必然会有所突破。

  教学步骤 :

  一、看录像写作文(课前不作任何预习)

  播放一段腰鼓表演的录像(最好是在黄土高原上表演的),然后让学生进行课堂写作。要求:尽量再现看到的画面;有适当的想象的画面;15--20分钟完成;300字左右。

  二、对比研读

  1.学生展示自己的现场作文。

  2.听《安塞腰鼓》的配乐朗诵,默读课文。

  3.仔细阅读课文,将自己的作文与刘成章的《安塞腰鼓》进行比较。

  4.畅谈比较结果。

  三、晶《安塞腰鼓》之美

  语言美(音乐美)、画面美、力量美等。

  四、延伸写作

  播放一段其他类型的精彩的舞蹈录像,让学生根据所看录像进行写作,注意借鉴《安塞腰鼓》中的一些写法。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

  {三国演义)第五回(节选)椤贯中

  王匡将军马列成阵势,勒马门旗下看时,见吕布出阵:头戴三又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果然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王匡回头问曰:谁敢出战?后面一将,纵马挺抢而出。匡视之,乃河内名将方悦。两马相交,无五合,被吕布一戟刺于马下,挺戟直冲过来。匡军大败,四散奔走。布东西冲杀,如入无人之境。幸得乔瑁、袁遗两军皆至,来救王匡,吕布方退。三路诸侯,各折了些人马,退三十里下寨。随后五路军马都至,一处商议,言吕布英雄,无人可敌。

  正虑间,小校报来:吕布搦战。八路诸侯,一齐上马。军分八队,布在高冈。遥望吕布一簇军马,绣旗招飑,先来冲阵。上党太守张杨部将穆顺,出马挺枪迎战,被吕布手起一戟,刺于马下。众大惊。北海太守孔融部将武安国,使铁锤飞马而出。吕布挥戟拍马来迎。战到十余合,一戟砍断安国手腕,弃锤于地而走。八路军兵齐出,救了武安国。吕布退回去了。众诸侯回寨商议。曹操曰:吕布英勇无敌,可会十八路诸侯,共议良策。若擒了吕布,董卓易诛耳。

  正议间,吕布复引兵搦战。八路诸侯齐出。公孙瓒挥槊亲战吕布。战不数合,瓒败走。吕布纵赤兔马赶来。那马日行千里,飞走如风。看看赶上,布举画戟望瓒后心便刺。傍边一将,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蛇矛,飞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飞抖擞精神,酣战吕布。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杀。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刘玄德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也来助战。这三个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八路人马,都看得呆了。吕布架隔遮拦不定,看着玄德面上,虚刺一戟,玄德急闪。吕布荡开阵角,倒拖画戟,飞马便回。三个那里肯舍,拍马赶来。八路军兵,喊声大震,一齐掩杀。吕布军马望关上奔走;玄德、关、张随后赶来

  使用建议:选文与《安塞腰鼓》

  皆展示了一个大的场面,但突现的人物却不同。课文学习完毕,可将本段文字作课外阅读材料,与课文进行对比阅读。同样是展现男人的豪气与力量,吕布是纵赤兔举画戟独步天下,陕北后生们则是踏黄土击腰鼓威震山河。试比较两文写法上的异同。

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感受文章语言的气势,发现句式以及用词上的特点。

  2.初步懂得民间艺术形式与其地方特点息息相关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习方式:

  朗读、默读、圈划、讨论、看短片等。

  课文说明:

  《安塞腰鼓》以充满激情的笔墨向人们描写了独具地域特色和浓厚生命 意韵的安塞腰鼓队的演奏唱面,这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安塞腰鼓,既是单纯地在作为人类生命力量的一个载体、一种象征;其自身又是人类生命力量的 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还充满历史感和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观看短片,在具体情景中感受安塞腰鼓的气 势。

  许多人都从电视媒体上看到过安塞腰鼓表演,上课伊始,放映不到两分钟的录像。在 具体情景中感受腰鼓队那奔放的舞姿,激越的声音,磅礴的气势,明快的节奏,汇成一股撼人心魄的力量。

  交流:安塞腰鼓有什么特点?

  二、整体感知: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 气势。

  朗读课文,用一两个词语分别概括自己的感受。

  交流:文章语言有什么特点?

  三、研读课文:结合具体语句探究本文语言特 点。

  小组探究,然后班级交流: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探究本文语 言的特点。

  1.本文感叹句很多,有15个自然段是用感叹句结尾的。

  2.文章多用短句来表现安塞腰鼓的特点。如 “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打腰鼓的人与腰鼓的浑然一体,他们都是沸腾着生命的;“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无不铿锵激昂。

  3.本文多次运用比喻的手法,例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 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组句子从多个角度描写腰鼓、打腰鼓的人。这些喻体总的 形象特征表现为有活力、有激情、有强烈的节奏等。

  4.本文大量运用排比,不仅有排比句,还有排比段,有的交错出现, 有的一连许多句。再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这一段,依次描摹了腰鼓队的舞姿、雨点般的鼓点,翻飞的装饰物——流苏,跃动的脚步,飞扬的眼神。这几幅 画面犹如一组快速闪动的电影镜头,眼花缭乱,心魄颤动,让人来不及细细观看品味,只有被动地感受,被它强烈震慑,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

  5.连续运用几组反义词,产生对比鲜明的效果。如:“这腰鼓,使冰 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闲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三组反义词鲜明地突出了腰鼓给这里带来的热情与活力。

  四、探究决定语言表达的关键原因。

  1.理解文章中腰鼓与黄土高原的关系。

  2.初步懂得文章的语言表达风格等是为作者的需要服务的。

  苍凉悠远的西北、厚重的黄土高原是孕育出安塞腰鼓的地理文化环境。西北汉子性格 刚烈质朴,处事干脆利索,不拖泥带水。西北人的这种生活态度是安塞腰鼓这种艺术形式产生的人的因素;在此时此地,人和鼓一体,艺术和生命同在。

  作者选择这样节奏鲜明强烈、意象雄浑等的表达形式正是为了表现安塞腰鼓的豪迈、 奔放、激烈,西北汉子生命中奔腾的力量,以及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五、拓展深化:

  主题探究学习,围绕一 种民间艺术,收集整理相关材料,进行适当调查或访谈,撰写知识卡片或者小报告。

  这一环节可以看学生的情况确定研究小组成员人数与搭配,以及作业的篇幅、完成时 间等。

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从三个维度出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掌握排比、反复修辞及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并综合运用其他语言品味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重点、难点

  这篇文章语言很有特色,所以我把这堂课的重点确定为:品味语言,感受恢宏气势。

  学生要把感性的文字上升为理性的思考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把这堂课的难点确定为:通过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过程

  一、听读,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生思考:这是一个___的安塞腰鼓(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基调就有直接的感知,并为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起了很好的榜样作用,同时通过问题的思考,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用文中的词语回答更是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二、美读,赏析品味

  1、通过听读,学生已经知道了这是个壮阔、豪放、火烈的腰鼓,师提问这篇文章应该用什么样的基调来朗读?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总结是豪迈、激昂的基调。接着就请学生带着这种基调,放声、纵情地朗读这篇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怎样来写出这壮阔、豪放、火烈的.腰鼓的?要求: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提示:可从修辞、句式、字词、结构、写法等考虑。

  (这个环节我只设计了一个能牵动全文的的主问题,通过这个问题简化教学头绪,更好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避免传统教学中的碎问碎答,一问到底的弊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以下几个句子: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改成“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飞扬的流苏像旋风一样;蹦跳的脚步像乱蛙一样;闪射的瞳仁像火花一样;强健的风姿像斗虎一样。”效果有何不一样?(原句是短句,使语言铿锵,节奏急促,气势强劲;原句喻体提前,起强调作用,突出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2.“……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这几个句子采用反复的修辞,使文章形成回环往复的气势,在结构上又是文章层次的分界点,能使文章脉络清晰,同时推动文章情节和感情达到高潮。)

  3.“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这句话采用排比的修辞使文章气势恢弘,雄浑有力,表现出安塞腰鼓气吞山河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指导学生品读这段话时可采用想象法,让学生想象“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的情景,从而让学生体会打腰鼓时的场景。

  指导学生朗读时可采用两重读,即把学生分成三大组,当第一组的同学读到第一句话最后两个字的时候第二组的同学开始读第二句,当第二组的同学读到第二句的末两个字的时候第三组的同学开始读第三句,这样就能产生此起彼伏的效果,犹如一个个念头在脑海浮现。

  (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个别读、齐读、两重读、叠加读等不同的朗读方法,并综合运用句式比较法、字词替换法等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让学生掌握排比、反复、短句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气势非凡,从而使学生明白安塞腰鼓的内容与语言相一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圈点勾画法。我在这里只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真正体现了新课标中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只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个环节具有很强的不可预见性。)

  三、默读,探究主题

  1.默读后,请生回答作者借安塞腰鼓想要表达什么?

  (文章的主题可以多角度去理解,如:“歌颂阳刚之美”;“歌颂民族艺术”;“表现西北人想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愿望”……)

  2.那么这篇文章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交流后师打出自己对此文的感悟:

  人,活得要有一股劲!

  这劲,是生命力,是上进心,是坚忍不拔的意志,是不屈不挠的精神!

  学习上,要有一股猛劲;

  事业上,要有一股牛劲!

  有劲的生活,才是最有希望的生活!

  四、延伸课外,创意展示

  一起来看新浪网上的一则消息:

  “安塞腰鼓”将成注册保护品牌。

  闻名国内外的腰鼓之乡安塞县,近日向有关部门申报注册“安塞腰鼓”的知识产权。

  届时,“安塞腰鼓”将成为安塞县新的经济产业。安塞县是全国有名的文化大县,安塞腰鼓更是闻名天下。全县有5万多农民会打腰鼓,有20xx多农民靠外出打腰鼓赚了钱,年创收入百万余元。为了将这项民间产业做强,安塞县政府投资将腰鼓这项艺术在国际互联网上滚动宣传,提高知名度。目前该县已准备好有关材料,近日内将上北京申报注册知识产权。

  (看后)为了提高安塞腰鼓的知名度,能成功注册知识产权,请同学们为“安塞腰鼓”拟一则广告词为其做宣传,如果你的创意被采纳,我想,安塞县文化局将会发给你请柬,特邀你亲临黄土高原,现场观看安塞腰鼓的表演。要求运用排比、反复等修辞。(先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再把本小组内最有实力的一则作品在全班交流。)

  五.作业设计

  1、收集有关描写声音的文字。

  2、调查一下本地具有特色、具有文化内涵的民间艺术,写一篇文章。(选做,体现作业的层次性。)

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6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第二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课文是反映精神文化生活的,共有两篇讲读课文,三篇阅读课文。

  《安塞腰鼓》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澎湃激扬的活力。

  新课标在实施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本文充分展示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宣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上的影响是深远的。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是学生学习、感悟的好素材。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阅读感悟能力,但有些感悟层次尚浅,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点拨、培养,特别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是很紧密的文章,学习起来更是有一定难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朗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能力目标:立足课文,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文章的形式美与内在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开放课堂,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的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来表现我们中华民族的阳刚之美的。

  教学流程:

  一、动画导入,激发兴趣

  1、欣赏安塞腰鼓的表演,说说看后的感觉或者让你想起了些什么?

  2、简介安塞腰鼓

  3、简介作家刘成章及其作品

  二、初涉文本,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说说这是怎样的安塞腰鼓。用“——的安塞腰鼓”对其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课文中的内容,让学生自主研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2、四人小组分工朗读,右上角的学生担任组长,边读边寻找文章的美点。读完后在组内用“我觉得这篇课文很美,美在——”的句式叙述出来,再推选同学准备全班交流。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学习。比如,课文的第二部分是从四个方面来描绘安塞腰鼓的,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最喜欢的来学习,一切以学生为主。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主要是采用"朗读"策略,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解决文章的重、难点。侧重实现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

  1、指导学生采取"替换式品读",目的是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所谓替换式品读,就是将文章中的典型的句子形式变为别的形式再读,比较、品味其中的美。)

  如将文中的排比句改写成内容相同,但形式一般的句子,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体味。

  2、指导学生采取"评点式品读",目的是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学生可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要求用"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可从字、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评点,体会作者对语言的锤炼。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给予评价,并引导学生学会认真倾听,对同学的回答进行一定的点评。

  四、拓展延伸,内化语言

  1、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读背背

  2、欣赏舞蹈《千手观音》,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试着用上排比、反复等修辞。

  五、总结升华,布置作业

  1、学生总结:说说自己的收获

  2、教师总结,提出要求,布置作业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我努力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品味语言,开展研究性阅读,以较好地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实践新课标的理念。

  1、突显主体地位,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任务是引导、点拨、扶助,尽量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创造条件。比如,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我们南方的学生来说,大都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对课文的理解可能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的内驱力和积极性。

  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发现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成功,并及时给予鼓励和欣赏,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与喜悦,能更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如朗读课文,学生感情不到位时,可以鼓励说:“你读得很认真,如果能把自己内心的感受也读出来,肯定能更好,不信,你再试试!”当需要学生齐读时,又可以鼓励:“老师始终相信,集体的力量大于个人,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感受其神奇的魅力。”我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的成功而快乐,为他们的困惑而出谋划策,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有了安全宽松的学习氛围,学习效率也就事半功倍了。

  2、化烦为简,构建简明的教学主线

  课堂上的时间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定量,烦琐的提问应答,冗长的情节分析,会失落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学时,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变“烦琐”为:“简易”,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去读去练,有更广阔的空间去思去想,有更大的学习能动性和自主性。《安塞腰鼓》一文,我设计了两个中心问题:(1)作者向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安塞腰鼓?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目的是让学生初读课文时,紧扣课文语言,说说对安塞腰鼓的初步感受。(2)你觉得这篇课文美吗?美在哪儿?目的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感受课文。这两个问题串成一条比较简明的教学主线,从而支起整个教学框架,给学生以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还课堂的主动权于学生。

  3、板块化软性设计,体现教学弹性

  板块是指在一篇课文中比较集中而又相对独立的大部件。软性设计是指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并不一定是按事先的教学设计而一成不变的执行的,而是充分考虑到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多变性,根据课堂的实际进展,及时反馈、调整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过程的现场生成。

  《安塞腰鼓》的第二部分(主体部分)分别是从“宏伟的场面、雄壮的鼓声、击鼓的后生、奇丽的舞姿”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这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好一个安塞腰鼓”。每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理解能力,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板块研读,而且选择同一板块的学生可以一起学习研讨,取长补短,形成自己的感悟。交流时,也不一定要按照课文的先后顺序依次交流。学生对哪个板块最感兴趣、感悟最深,就先交流哪个,一切以学生为主,体现教学设计的弹性。

  4、以读为本,读悟结合,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语文是有声的艺术,不只是死寂的字符。学语文就要朗读,对于文章中的情趣,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味。朗读是理解、感悟、积累语言的前提。《安塞腰鼓》是一篇气势恢弘的散文诗,对这样的文章,首要的就是要指导学生朗读,从诵读中体会它的气势,实现整体感悟。对一些精美的语句,可采取“替换式品读”、“评点式品读”,从而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意蕴美、情味美。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与反复,每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出现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内涵、新的情景,这些需要在一次次的朗读中产生共鸣,得到提升,从而达到“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

  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本着体现教学的重点、难点,清晰、美观、提纲挈领的反映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课是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连串的短语使文章的节奏相当紧凑,像波涛一样,一浪接一浪,对生命与力量的赞美,由此特征,倾泻而出欲止不能。基于这个特点本次课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品味铿锵语句,传达的勃发的生命激情,品味音乐西性的复叠,咏叹出的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2:教材的地位、作用

  《安塞腰鼓》是浙江省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今后学生阅读、欣赏、审美鉴赏打下基础。本课同时通过学习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理解其对文章表达的作用,并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学习排比、叠句手法,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c、情感目标: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体会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此教学目标 是根据本单元的内容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制定的。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朗读课文,学习排比手法及作用;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难点:理解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即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设想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按照新课标的解说,语文教育的特点是人文性、实践性和民族性。人文性主要凸现人类对存在意义的思考,对真善美永恒的 追求和对自由、自觉、超越的意向与价值取向。实践性是实现课程理念转变的突出特点,实践的内容和对象,不只限于教材,还应包含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在内的自主亲历探索与创新,注重听说读写思能力的综合训练等。民族性则包含了汉字书写、语法结构、思想文化、表述形式等特点。语文教育的三大特点,应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因此,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作为本课的基本任务,发挥语文课堂具有的形象性、情意性、动态性等特点,把握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流动的过程,有机渗透生命情感的教育,使学生个性得到生动活泼的展示。在教学中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设计原则:主动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协作性原则、体验性原则,而设计教学方案。在教学中从多维度、多层次为学生设置情境,重视学生的从文字中体会美好的的意境,培养欣赏能力,并且从美好的意境中感悟人生,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合作讨论对人生的看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方法

  基于本课的特点,以声感人是主线。教学设计思路为:先从声像体验安塞腰鼓的魅力,再朗读进一步从文字上品味作者创造的意境,然后思考讨论从中领悟的对生命力和人生的认识并拓展训练。因此,本文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为:创设情境、诵读指导、品味语句、讨论合作等,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其中于以诵读、赏析、讨论为重。课型为赏析合作式。

  真正的诗歌是需要反复咏唱的,这是《诗经》以来的传统。反复和排比是制造节律、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的必要手段在里,每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出现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内涵、新的情景。对学习《安塞腰鼓》而言,不断地诵读必定能带来精神的愉悦。

  “安塞腰鼓”所表达的内涵是无比丰富的,但“诗无尽解”,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因而要指导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其中所渲泄的激情和生命力,每个人从中有所发现有所认识。通过讨论合作,表述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在作者笔下,把形式与内容,客体与主体,真正地无间的统一了。多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也没有冗长繁复的段落,一言两语即自成起迄。大量地运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样:既有句内的排比,更多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又能连段而下,交错互出。不独直接地描写这腰鼓释放的磅礴能量,也从人的感觉、人的联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围环境的回响上,多方位地渲染着它的奇特效应。自始至终采用行进的、动态的描写,不作静止的形容,并使那人体的动作与腰鼓的声响,在共时态中互激互溶,合二而一,从艺术上组成一个表现着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体。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之颂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这些不通过细细品品味哪能感受理解?

  四、学法指导

  1、  指导学生从朗读中感受音美、形美、意美。相反更深的感悟,能更准确掌握朗读的语速、停顿、重音,更能传情达意。

  2、  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

  五、教学过程 

  1、  导语 设计

  简介安塞的位置,出示腰鼓图片简介。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下面请看……

  安塞:县名。在陕西省北部、延河上游。县人民政府驻真武洞镇。(《辞海》1989缩印本,1126页)

  腰鼓:击乐器。古今形制不同。今之腰鼓,框用木制,长形,两端小而腰较粗,双面蒙皮,用于民间腰鼓舞,奏时用绸带系鼓,缚在舞者腰间,双手各执鼓槌,交替击奏,并伴有舞蹈动作,初盛行于陕北革命根据地,建国后流行全国。(《辞海》1989缩印本,1715页)

  2、(播放3~4分钟的腰鼓舞片段)

  提问:请同学来描绘一下刚才所看到的表演;你想到了什么?

  刚才,大家从声响、画面感受到腰鼓的恢宏气势和铿锵激越,下面让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从刘成章的文字中体味激情的腰鼓。请班里朗读最好的一位同学来读课文的一部分。

  3、刚才**同学读得怎么样?下面我们播放课文的录音听听。(播放课文录音)

  4、我们比较下刚才两种朗读有什么不同之处?哪一种好?好在哪里?

  5、刚才的课文录音中节奏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引出课文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三部分。

  (第一段:从开头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第二段:从“但是”到“成了茫茫一片”。第三段:从“当它冥然而止的时候”到完。)

  6、大家喜欢安塞腰鼓吗?大家喜欢作者的描绘吗?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并说出理由。分组讨论3分钟,各小组代表发言。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出那个部分,然后说出好在哪里。

  主要内容有以下方面:

  写表演前的情况?从背景写:是一片高粱地、丝溜溜的南风。从人物写:是蓝腾腾的后生。从性格写:是朴实的。从神情写:是沉稳而安静的。从腰鼓写:是呆呆的、不曾响。为下文写腰鼓表演蓄势。

  舞姿特点?壮阔、豪放、火烈。先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再用比喻从舞蹈的后生的舞姿写,如强震起的石头的狂舞。再用排比、连续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急促的鼓点像骤雨,飞扬的流苏像旋风,蹦跳的脚步像乱蛙,闪射的瞳仁像火花,强健的风姿像斗虎。运用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具体。运用排比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宏、雄浑有力,用来描写安塞腰鼓很适当。

  “这腰鼓”这一段用反义词?空气(冰冷一燥热),阳光(恬静一飞溅),世界(困倦一亢奋)用反义词对比强烈,写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句话理解?这里写出了陕北高原人们的性格特征,是粗矿、豪迈、开放的。

  文章第二段的第三层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

  先写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的、急速的、大起大落的搏击着,使人感到震撼、烧灼、威逼。使人鲜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使人感受到陕北农民的那种取之人的甚少,奉献给人的甚多的精神。写出作者心灵深处的感悟。

  “黄土高原啊”这一段:写只有黄土高原这么深厚的土层,才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才能有这么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里打不得这样的腰鼓。”这里用比喻说明江南人性格柔弱,只能唱一些江南小调,打不得这样气势澎湃的腰鼓。

  第二段的第四层总结上面的三层的意思。从力量、声响、光影的变幻、艺术的享受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给人蓬勃的想象力。从安塞腰鼓沉重的响声写给人心灵的净化。从后生们生命中喷发出来的力量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震撼。

  倒数第四段中的“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因为这几个词的排列按一定的顺序。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中心到四周。

  “当它更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受,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会感到特别的静。其次,这里用静来反衬闹,可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声”。鸡声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一定会带动生命的奔腾升华,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正是希望所在。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的作用。

  (l)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2)句与匈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3)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对于未说出的,教师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补充。

  7、一起朗读课文,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8、问:你从文中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磅礴,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高昂激越,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9、拓展训练:描绘一个场面,比赛、集市、演出、劳动等等。

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8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4课《安塞腰鼓》。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茂腾腾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了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痛快、思索和追求。

  文章语言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在内容和形式上取得了完美的统一。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显得铿锵激昂,同时还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间的排比,交错出现,一个接一个,使内容表达得更加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排比句、感叹句对表达感情,增强语势的作用。

  (2)感受本文所抒发的生命律动的。

  (3)领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训练朗读能力,体会文章的气势。

  (5)培养捕捉关键语句的能力,锻炼理解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多媒体演示法、审美欣赏法、多种形式朗读法等。

  3、情感价值态度观目标:

  (1)朗读品味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美。

  (2)感悟用语言表现声音的艺术美,感受音乐壮美的一面,领悟生命力量的伟大。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教学难点]

  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教学突破]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这是一篇气势恢弘的散文诗,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铿锵激越,对于这样的文章,一要指导学生多诵读,从朗读中体味它的气势,实现整体感悟,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二是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包孕的情感的深意。启发学生自己发现文章的内容美、形式美,通过讨论,揣摩句子含义,实现语言文字的内化。整个过程以“朗读”一线贯穿,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设计理念]

  语文的特点在于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它除了教给你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你的语文素养。它会给你启迪,给你智慧,陶冶你的情操,让你感受到美。《安塞腰鼓》是一篇美文,美文应美读,好文章只有用心诵读,才能品味出内在的美。学习这一课,我想主要通过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突出对文本诵读的要求。读法多种多样,听读、范读、齐读、读中品味。同时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停顿、升降的指导。在朗读中,学生通过形象生动、铿锵激越的语言,让学生理解安塞腰鼓所表现的对于冲破束缚与阻碍的渴望,领会作者对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赞颂。

  [教学准备]

  1、让学生查阅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了解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查阅工具书,

  掌握生字词。

  2、将相关的图片资料和音像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

  3、腰鼓。

  [授课类型]

  讲读课

  [教学课时]

  2课时

  [授课时间]

  2007年8月3日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2、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生命中奔腾的力量和阳刚之美。

  3、理解排比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及排比句的作用,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腰鼓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手指课件中的地图)这里是我们祖国广袤的大地中的一小部分,它叫安塞,位于黄土高原上,延安以北,素有“腰鼓之乡”的美誉。俗语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厚重的土地,简朴的窑洞,咆哮的黄河,养育了朴实豪放的陕北人。而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更是粗犷、雄浑、动力十足,被称为“中华第一鼓”。瞧,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打着富有节奏的鼓点,迈着富有特色的舞步向我们走来了。

  2、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3、同学们,欣赏了这精彩的表演场面,你对安塞腰鼓有了怎样的认识?你

  的心中必然会有所触动,此时你的内心洋溢着怎样的情感?生交流评议。

  4、过渡语:这惊心动魄的场面,这酣畅淋漓、富有动感的艺术,要形象地描绘出来,确实不易。那么,如何用无声无色的文字把它写的有声有色有气势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共同来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所写的——《安塞腰鼓》(齐读课题)。让我们看看作者是用怎样的妙笔,将这一民间艺术的奇葩展现出来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听读,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2、学生对老师的朗读做出评价。

  3、学生试着像老师一样,自由地、大声地朗读全文。

  4、此时,你对安塞腰鼓又有了怎样的认识?(出示:这是     的安塞腰鼓。)可以在安塞腰鼓前加一个词来概括安塞腰鼓给你的感觉。(如“亢奋”、“豪迈”、“惊心动魄”、“震撼”、“火烈”、“壮阔”、“磅礴”……)

  5、让我们读准同学们所说的这些词语。

  (出示词语:)

  狂舞 火烈 亢奋 晦暗 羁绊 碰撞 搏击 烧灼 奔突 辐射 淋漓 震撼 恬静 颤栗 磅礴 豪迈 惊心动魄        

  相机理解词语意思,通过查词典、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式理解:亢奋、羁绊、豪迈等词。

  相机个人读、齐读,读准:亢奋、晦暗、羁绊、淋漓、颤栗、惊心动魄等词。

  6、默读全文,思考:文中关键句是哪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指名多读,读出“好一个”。

  三、品读课文,赏析探究:

  1、“好一个安塞腰鼓”中的“好”体现在哪儿?再读课文,用“好在……,你看(听)……”的句式说一说。指导反复朗读:指名读、比读、齐读……

  如:①好在蓄势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好在有火烈的舞蹈场面。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③好在鼓声的巨大力量。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④好在有茂腾腾的击鼓后生。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⑤好在变幻的舞姿。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2、提问:这样“好”的安塞腰鼓使你联想到什么?用一、两个词写下自己的感受再谈一谈。(这样的感悟对于学生来说有难度,学生自由谈,点到即可。)

  如:①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这股力量,有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

  ②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

  ③歌颂阳刚之美,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了一种独特的美。

  ④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不必患得患失。

  3、品味语言:

  (1)真是“好一个安塞腰鼓”!安塞腰鼓如此气势恢宏,还离不开作者酣畅淋漓、富有动感的精彩的语言描述。请同学们画一画自己认为精彩的词或句,用“我喜欢 ……”这个词或句子,“因为…… ”的句式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老师先举一例:我喜欢“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这个句子,因为句子中的反义词用得好,在强烈的对比中,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句子还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增强了节奏感,充满了旋律美。

  (2)学生自读品悟。

  (3)交流,教师作适当的指导、归纳:

  ①句式上:

  作者多用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

  ②修辞上: 大量运用排比。

  a、有句内的排比,如: a.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b.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b、有句与句的排比,如: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c、有段与段的排比,如: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体会排比句的作用:排比句的大量使用,使语句汪洋恣肆,表现出安塞腰鼓气吞山河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4、小结: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为了表现生命挣脱束缚、冲破羁绊、撞开闭塞的雄浑粗犷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之颂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

  5、配乐朗读,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四、引思设疑、布置作业:

  1、如此的安塞腰鼓,如此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面对贫困闭塞的黄土高原,作者有着高度的赞美,作者到底想通过安塞腰鼓来表现什么?赞美什么?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安塞腰鼓》。

  2、作业(迁移练习):

  (1)积累词语,收集文中好字好词。

  (2)背诵你认为精彩的语句,并摘抄笔记本上。

  (3)模仿课文的排比句,仿写句子。

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9

  【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主题。

  2、指导学生朗读,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3、理解排比等修辞手法及在本文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

  品味语言,感受安塞腰鼓蕴含的生命力量。

  【学习难点】

  课文主题

  【学习课时】

  2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激趣,营造氛围

  屏幕上出现黄土高原画图,吸引学生注意力。

  同学们你们爱家乡──秀山么?了解她特有的文化想象──花灯么?其实,在中国这片古老而神奇的黄土地上,也有她独特的文化现象──我们自己的摇滚和劲舞。它就是融摇滚和劲舞为一体的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安塞腰鼓。有人形容: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熊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

  下面请同学们观赏一段安塞腰鼓的表演,看看上面的形容是否恰当(播放视频)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写什么?)

  1、师生合作朗读课文:1段~12段播放音频;13段~21段学生齐读;22段~29段个别学生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概括内容──本文描写了:表演安塞腰鼓的场景。

  写出了:宏伟的场面,磅礴的气势,狂放的动作,生命的能量。

  三、精读文段,体会意蕴、写法(怎么写)

  1、把握朗读要领:

  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朗读才能读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要领:带着热烈的情绪,较快的语速,高昂的语调,把握重音,以跳跃性的节奏朗读。

  2、体会写法(以第六自然段为例):

  教师示例: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通过排比、比喻,层层递进,突出安塞腰鼓带给人心灵上的震撼力(发狠、忘情、没命)和视觉上的冲击力(骤雨、旋风、乱蛙、火花、斗虎)人鼓合一──显示出高原生命的火烈。其中运用短句,营造了激越的气氛:

  ⑴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喻、排比、反复、拟人。

  排比: 句子内部的排比、句与句的排比、段与段的排比。

  句子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句与句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使用时,有单独使用的,也有与其他修辞手法综合运用的。

  反复: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本文中反复常常是与排比结合起来运用。

  ⑵短句叠词的运用:营造激越的气氛和节奏

  ⑶了解语言特点:气势充沛 节奏铿锵 感情强烈

  3、品味语言(生动美、意蕴深):

  “我就是我,我的感悟与众不同”

  请用“好一个 安塞腰鼓,你看(听) ”的句式表达出来。

  示例一: 好一个鼓声激越的安塞腰鼓,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作用:运用反复,渲染了气氛,强调安塞腰鼓铿锵激越的声势,鼓声已深入到观众的心里。

  示例二: 好一个舞姿变幻的安塞腰鼓,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作用:通过排比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舞姿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学生领悟:好一群敲击安塞腰鼓的后生,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作用:通过排比,从不同方面:力度、速度、幅度,赞美后生磅礴的激和力量

  四、理解主旨(为什么写)

  1、你认为作者借安塞腰鼓主要想歌颂什么?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歌颂黄土地上的阳刚之美,歌颂承载这一生命的黄土地,歌颂黄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歌颂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2、西北现在好象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歌颂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西北汉子呢?(17自然段)

  过渡:“安塞腰鼓”既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

  这一切都与陕北古老的历史有关。自古以来陕北就是边关要地,秦始皇派大将军蒙恬率军30万镇守陕北、筑长城,防止匈奴入侵;到北宋的文臣武将,(韩琦、范仲淹、沈括)来此领导抵御西夏人入侵的战争,再到明朝时期九镇之一的“延绥镇”长城,安塞腰鼓既是古代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的号角,也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尽管时过境迁,但这种激和力量却深深地根植于陕北这块古老的土地上;20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中央进驻延安13年,以及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延安精神”走向全国,在某种意义上,“安塞腰鼓”所释放出的能量,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

  第十七自然段──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此句是说也许有人认为,黄土地上的农民已经被岁月的风霜、土地的贫瘠、生活的贫困折磨得丧失了生气。没想到竟能爆发出如此巨大的能量.因为他们有韧性和坚强,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因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并没有因为生活的贫困和封闭而丧失希望,他们有韧性和坚强,生命中奔突的能量终有一天会喷发的。那么这片土地就是有希望的!我们的民族是有希望的!所以作者要竭力歌颂这片土地。

  是啊,我们的民族显然经历了太多的痛苦和磨难,太多的束缚和挫折,但我们总能神奇般地重新崛起,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祖国、走进了一个令人振奋和自豪的新时代,只要我们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大胆创新,勇于开拓,我们就一定能够再造辉煌。

  读完这篇激飞扬的散文,我们对安塞腰鼓有了新的认识,从心中对黄土高原上的人们油然而生敬意,让我们带着敬意,带着激再读课文。

  结束语:这节课就要结束了,但安塞腰鼓的隆隆鼓声还回响在我们耳边,那一群茂腾腾后生的英姿浮现在我们眼前,生命的火花已绽放在我们心底!好一个安塞腰鼓!

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课是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连串的短语使文章的节奏相当紧凑,像波涛一样,一浪接一浪,对生命与力量的赞美,由此特征,倾泻而出欲止不能。基于这个特点本次课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品味铿锵语句,传达的勃发的生命激情,品味音乐西性的复叠,咏叹出的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2:教材的地位、作用

  《安塞腰鼓》是浙江省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今后学生阅读、欣赏、审美鉴赏打下基础。本课同时通过学习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理解其对文章表达的作用,并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学习排比、叠句手法,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c、情感目标: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体会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此教学目标 是根据本单元的内容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制定的。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朗读课文,学习排比手法及作用;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难点:理解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即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设想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按照新课标的解说,语文教育的特点是人文性、实践性和民族性。人文性主要凸现人类对存在意义的思考,对真善美永恒的 追求和对自由、自觉、超越的意向与价值取向。实践性是实现课程理念转变的突出特点,实践的内容和对象,不只限于教材,还应包含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在内的自主亲历探索与创新,注重听说读写思能力的综合训练等。民族性则包含了汉字书写、语法结构、思想文化、表述形式等特点。语文教育的三大特点,应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因此,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作为本课的基本任务,发挥语文课堂具有的形象性、情意性、动态性等特点,把握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流动的过程,有机渗透生命情感的教育,使学生个性得到生动活泼的展示。在教学中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设计原则:主动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协作性原则、体验性原则,而设计教学方案。在教学中从多维度、多层次为学生设置情境,重视学生的从文字中体会美好的的意境,培养欣赏能力,并且从美好的意境中感悟人生,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合作讨论对人生的看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方法

  基于本课的特点,以声感人是主线。教学设计思路为:先从声像体验安塞腰鼓的魅力,再朗读进一步从文字上品味作者创造的意境,然后思考讨论从中领悟的对生命力和人生的认识并拓展训练。因此,本文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为:创设情境、诵读指导、品味语句、讨论合作等,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其中于以诵读、赏析、讨论为重。课型为赏析合作式。

  真正的诗歌是需要反复咏唱的,这是《诗经》以来的传统。反复和排比是制造节律、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的必要手段在里,每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出现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内涵、新的情景。对学习《安塞腰鼓》而言,不断地诵读必定能带来精神的愉悦。

  “安塞腰鼓”所表达的内涵是无比丰富的,但“诗无尽解”,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因而要指导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其中所渲泄的激情和生命力,每个人从中有所发现有所认识。通过讨论合作,表述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在作者笔下,把形式与内容,客体与主体,真正地无间的统一了。多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也没有冗长繁复的段落,一言两语即自成起迄。大量地运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样:既有句内的排比,更多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又能连段而下,交错互出。不独直接地描写这腰鼓释放的磅礴能量,也从人的感觉、人的联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围环境的回响上,多方位地渲染着它的奇特效应。自始至终采用行进的、动态的描写,不作静止的形容,并使那人体的动作与腰鼓的声响,在共时态中互激互溶,合二而一,从艺术上组成一个表现着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体。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之颂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这些不通过细细品品味哪能感受理解?

  四、学法指导

  1、  指导学生从朗读中感受音美、形美、意美。相反更深的感悟,能更准确掌握朗读的语速、停顿、重音,更能传情达意。

  2、  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

  五、教学过程 

  1、  导语 设计

  简介安塞的位置,出示腰鼓图片简介。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下面请看……

  安塞:县名。在陕西省北部、延河上游。县人民政府驻真武洞镇。(《辞海》1989缩印本,1126页)

  腰鼓:击乐器。古今形制不同。今之腰鼓,框用木制,长形,两端小而腰较粗,双面蒙皮,用于民间腰鼓舞,奏时用绸带系鼓,缚在舞者腰间,双手各执鼓槌,交替击奏,并伴有舞蹈动作,初盛行于陕北革命根据地,建国后流行全国。(《辞海》1989缩印本,1715页)

  2、(播放3~4分钟的腰鼓舞片段)

  提问:请同学来描绘一下刚才所看到的表演;你想到了什么?

  刚才,大家从声响、画面感受到腰鼓的恢宏气势和铿锵激越,下面让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从刘成章的文字中体味激情的腰鼓。请班里朗读最好的一位同学来读课文的一部分。

  3、刚才**同学读得怎么样?下面我们播放课文的录音听听。(播放课文录音)

  4、我们比较下刚才两种朗读有什么不同之处?哪一种好?好在哪里?

  5、刚才的课文录音中节奏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引出课文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三部分。

  (第一段:从开头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第二段:从“但是”到“成了茫茫一片”。第三段:从“当它冥然而止的时候”到完。)

  6、大家喜欢安塞腰鼓吗?大家喜欢作者的描绘吗?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并说出理由。分组讨论3分钟,各小组代表发言。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出那个部分,然后说出好在哪里。

  主要内容有以下方面:

  写表演前的情况?从背景写:是一片高粱地、丝溜溜的南风。从人物写:是蓝腾腾的后生。从性格写:是朴实的。从神情写:是沉稳而安静的。从腰鼓写:是呆呆的、不曾响。为下文写腰鼓表演蓄势。

  舞姿特点?壮阔、豪放、火烈。先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再用比喻从舞蹈的后生的舞姿写,如强震起的石头的狂舞。再用排比、连续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急促的鼓点像骤雨,飞扬的流苏像旋风,蹦跳的脚步像乱蛙,闪射的瞳仁像火花,强健的风姿像斗虎。运用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具体。运用排比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宏、雄浑有力,用来描写安塞腰鼓很适当。

  “这腰鼓”这一段用反义词?空气(冰冷一燥热),阳光(恬静一飞溅),世界(困倦一亢奋)用反义词对比强烈,写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句话理解?这里写出了陕北高原人们的性格特征,是粗矿、豪迈、开放的。

  文章第二段的第三层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

  先写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的、急速的、大起大落的搏击着,使人感到震撼、烧灼、威逼。使人鲜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使人感受到陕北农民的那种取之人的甚少,奉献给人的甚多的精神。写出作者心灵深处的感悟。

  “黄土高原啊”这一段:写只有黄土高原这么深厚的土层,才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才能有这么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里打不得这样的腰鼓。”这里用比喻说明江南人性格柔弱,只能唱一些江南小调,打不得这样气势澎湃的腰鼓。

  第二段的第四层总结上面的三层的意思。从力量、声响、光影的变幻、艺术的享受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给人蓬勃的想象力。从安塞腰鼓沉重的响声写给人心灵的净化。从后生们生命中喷发出来的力量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震撼。

  倒数第四段中的“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因为这几个词的排列按一定的顺序。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中心到四周。

  “当它更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受,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会感到特别的静。其次,这里用静来反衬闹,可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声”。鸡声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一定会带动生命的奔腾升华,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正是希望所在。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的作用。

  (l)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2)句与匈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3)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对于未说出的,教师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补充。

  7、一起朗读课文,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8、问:你从文中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磅礴,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高昂激越,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9、拓展训练:描绘一个场面,比赛、集市、演出、劳动等等。

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11

  每个人都要自己的梦想,我的梦想是我的学生因为上我的课而感到是一种幸福,那三尺讲台是我梦想的舞台,那里寄托了我所有的感情。年少的时候轻狂,无所畏惧,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什么都想尝试,什么都敢尝试,豪情满怀的我就像那安塞的腰鼓一样隆隆的在课堂上演绎者自己的梦想。

  不是所有的梦想都是美妙的,当我以无知者无畏的精神走上讲台演绎《安塞腰鼓》的时候,它却当头一棒让我清醒的看到了那个浅薄、浮躁的我。那节课上的无滋无味,看似华丽的导入,自我陶醉式的朗读,活生生割裂的分析,把一篇荡气回肠的《安塞腰鼓》弄的支离破碎,加上不太精彩的调拨,学生在紧张中度过了35分,常舒一口气后逃离了现场。记得当时老关亲切的安慰我说:“不错,比在学校强多了。”那一刻,我羞愧的无地自容。此后,我消沉好长一段时间,觉得自己很失败,甚至质疑过自己是不是不该做一个语文老师。那段灰暗的日子里,我自己舔着伤口,常常反思自己。潦草的笔记,压抑不住的烦躁,最喜欢的书早以蒙上了灰尘,课堂那不用麦克就可以响彻走廊铿锵有力激情饱满的声音不在,而取代的是焦躁嘶哑低沉毫无情感的低语。

  做不到像徐志摩那样的潇洒,挥一挥衣袖转身离去,因为讲台是我的职业,也是我的事业,我引以为豪的梦想。离去还是继续?混日子还是奋发图强?像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恍惚的我,走路会撞到柱子,吃饭的时候会愣神。偶然又翻开那我最喜欢诗集。汪国真的诗句蓦地跳将出来: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这不曾是我最喜欢的诗句吗?为什么现在的我如此不堪,曾经校歌的誓言忘记了吗?-----我们是年轻的师范生,努力学习园丁本领本领,不忘人民嘱托,牢记党的叮咛,干撒满腔青春血,换来延边桃李红、不能就这样放弃,我倔强的昂起头。慢慢长夜有了我翻看案例的背影,精彩纷呈的假日里有我奋笔疾书的寂寞。看着累加的笔记,心里莫名的喜悦,近了,更近了,头脑由混浊渐渐的清晰。

  当我的声音又变得洪亮,狂魔乱舞的草体,变成端端正的楷体,我的心透亮了,少了点浮躁,多了点沉稳。

  如果我在讲《安塞腰鼓》,我会怎样讲?我会和学生一起以课桌为鼓,双手为锤,和着那铿锵的节奏亲身体验一下什么叫激情四射,酣畅淋漓。我会让学生用语言在现那鼓点隆声震天,感受激荡的生命和冲破束缚磅礴的力量。我会让学生逐层拨去语言的.外衣,深入语言的深处体会安塞腰鼓所承载的生命的,赤裸裸、霸道、蛮横,但是它会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而不必计较功名利禄,不必患得患失,不必苍白憔悴,让人“遗落了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让学生感受内在的思想必须依赖外在的形式表现。学生会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掌握知识的情感,从而唤起对知识的兴趣,学生因认识世界,而认识自我,从而喜欢语文。

  厚积薄发是彻悟后我最大的收获。要给学生一杯水以不是一桶水那么简单。也许我要学习的更多,所以我必须弯下腰勤勉的学习,再学习。因为我的安塞腰鼓,是我的梦。

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12

  教与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亢奋、晦暗、羁绊、冗杂、叹为观止”等词语。

  (2)、体会排比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恢弘的气势,理解其中包孕的情感和深意。

  (2)、品析关键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散文是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颂,是对民族魂魄的礼赞,感受其中生命的律动和力量,丰富文化素养。

  教与学重点:

  1、反复诵读,体味文章的韵律和气势。

  2、品味语句,体会语言的节奏美和诗意美。

  教与学难点:

  多角度理解本文的主旨。

  教与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散文。文章气势恢弘,词语简洁有力,句子铿锵激越。学习本文以朗读一线贯穿,以充分诵读中体会它的情势,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

  2、联想想象法。本文是对生命、力量的礼赞,有着雄浑奇伟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并通过多媒手段的辅助,加深对安塞腰鼓场面的理解,深入把握作品的思想意义。

  3、研讨法。对课文有关生命和力量的主旨的理解,鼓励学生多角度扩展理解,如从历史和现实角度研讨。

  课前准备:

  预习全文,掌握积累文章字词。利用图书馆,网络查阅有关作者刘成章,黄土高原风情,安塞腰鼓的历史资料、图片,进行整篇成文,拓展学习空间,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伴奏》

  古老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风沙满天。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它是一片贫瘠落后的土地,然而在那里却产生了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安塞腰鼓。俗语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这一切均与陕北古老的历史有关。陕北高原自古以来就是边关要道,连接中原农业民族和草原游牧民族。秦始皇时期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镇守陕北,防止匈奴内侵;北宋时期的范仲淹、沈括等也曾来到陕北领导抵御西夏人入侵的战争……可以说,安塞腰鼓既是古代激励边关将士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它气势磅礴,充满激情与力量,是生命的舞蹈与狂欢……

  今天,我们将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看看那群“朴实”“沉稳”的陕北汉子,他们用安塞腰鼓向世人诉说什么?

  (随导语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安塞腰鼓的图片

  (多媒体展示):安塞腰鼓影片

  2、走近作者刘成章。(多媒体展示)安塞腰鼓的课题,作者介绍。

  刘成章,生于1937年,陕西延安市人,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散文集《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安塞腰鼓》写于1986年,它是一曲陕北人生命、活力的火烈颂歌,是一首黄土高原沉实、厚重内蕴的诗性礼赞。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结合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

  2、听课文范读,思考:听了老师范读后,请你说说整篇文章给你内心的感受是什么?请用一个词语概括。(震撼)

  3、学生和乐自读,体会意绪与语气节奏。思考: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法指导:听朗读时要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鼓声起之前,沉稳、期待,中速不乏力量;中间主体部分,激越、昂扬、饱满、迸发,快中有层次;鼓声落,读书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稍慢。

  4、学生集体朗读,揣摩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

  温馨提示:集体朗读模仿合唱和交响乐的形式。课文1至4段和28至30段可安排1名语感较好的同学诵读;9、10、11段可由3人分别朗读,25、26、27段也按9、10、11段的形式处理;13、17、22、24段由男同学齐声读。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1、本文大量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请学生默读全文,勾画出使用排比和反复的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2、学生诵读所勾画的语句。

  3、请学生就课文的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用“______好,好在______”的句式简要评述文章美点。

  学法指导:学生自主批注,小组内合作探究,然后班上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中去发现,去品味,去表达,进一步通过品味读,领悟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与文字之美。

  师适时引导学生重点品读18节,27节。总结表达强烈的感情,可以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增强语势;还可以运用短句,节奏鲜明。

  4、请学生分组品读,根据文中描述用“______的安塞腰鼓”的形式,对安塞腰鼓进行概述、评价,空缺处可填词、短语、句子。

  教师示例:“源于古老厚实的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填写内容突出安塞腰鼓的地域风情)

  (三)重点赏读,质疑探究

  1、结合课后研讨和练习第二题分析。

  A、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

  B、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

  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

  C、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为什么“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D、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为什么听到这样的“鸡啼”?)

  2、教师提问,学生合作探究后回答。

  (1)有关文章的主旨,有多种见解。联系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

  (2)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

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13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课是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连串的短语使文章的节奏相当紧凑,像波涛一样,一浪接一浪,对生命与力量的赞美,由此特征,倾泻而出欲止不能。基于这个特点本次课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品味铿锵语句,传达的勃发的生命激情,品味音乐西性的复叠,咏叹出的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2:教材的地位、作用

  《安塞腰鼓》是浙江省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今后学生阅读、欣赏、审美鉴赏打下基础。本课同时通过学习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理解其对文章表达的作用,并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学习排比、叠句手法,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c、情感目标: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体会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此教学目标 是根据本单元的内容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制定的。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朗读课文,学习排比手法及作用;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难点:理解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即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设想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按照新课标的解说,语文教育的特点是人文性、实践性和民族性。人文性主要凸现人类对存在意义的思考,对真善美永恒的 追求和对自由、自觉、超越的意向与价值取向。实践性是实现课程理念转变的突出特点,实践的内容和对象,不只限于教材,还应包含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在内的自主亲历探索与创新,注重听说读写思能力的综合训练等。民族性则包含了汉字书写、语法结构、思想文化、表述形式等特点。语文教育的三大特点,应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因此,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作为本课的基本任务,发挥语文课堂具有的形象性、情意性、动态性等特点,把握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流动的过程,有机渗透生命情感的教育,使学生个性得到生动活泼的展示。在教学中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设计原则:主动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协作性原则、体验性原则,而设计教学方案。在教学中从多维度、多层次为学生设置情境,重视学生的从文字中体会美好的的意境,培养欣赏能力,并且从美好的意境中感悟人生,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合作讨论对人生的看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方法

  基于本课的特点,以声感人是主线。教学设计思路为:先从声像体验安塞腰鼓的魅力,再朗读进一步从文字上品味作者创造的意境,然后思考讨论从中领悟的对生命力和人生的认识并拓展训练。因此,本文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为:创设情境、诵读指导、品味语句、讨论合作等,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其中于以诵读、赏析、讨论为重。课型为赏析合作式。

  真正的诗歌是需要反复咏唱的,这是《诗经》以来的传统。反复和排比是制造节律、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的必要手段在里,每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出现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内涵、新的情景。对学习《安塞腰鼓》而言,不断地诵读必定能带来精神的愉悦。

  “安塞腰鼓”所表达的内涵是无比丰富的,但“诗无尽解”,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因而要指导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其中所渲泄的激情和生命力,每个人从中有所发现有所认识。通过讨论合作,表述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在作者笔下,把形式与内容,客体与主体,真正地无间的统一了。多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也没有冗长繁复的段落,一言两语即自成起迄。大量地运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样:既有句内的排比,更多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又能连段而下,交错互出。不独直接地描写这腰鼓释放的磅礴能量,也从人的感觉、人的联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围环境的回响上,多方位地渲染着它的奇特效应。自始至终采用行进的、动态的描写,不作静止的形容,并使那人体的动作与腰鼓的声响,在共时态中互激互溶,合二而一,从艺术上组成一个表现着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体。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之颂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这些不通过细细品品味哪能感受理解?

  四、学法指导

  1、  指导学生从朗读中感受音美、形美、意美。相反更深的感悟,能更准确掌握朗读的语速、停顿、重音,更能传情达意。

  2、  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

  五、教学过程 

  1、  导语 设计

  简介安塞的位置,出示腰鼓图片简介。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下面请看……

  安塞:县名。在陕西省北部、延河上游。县人民政府驻真武洞镇。(《辞海》1989缩印本,1126页)

  腰鼓:击乐器。古今形制不同。今之腰鼓,框用木制,长形,两端小而腰较粗,双面蒙皮,用于民间腰鼓舞,奏时用绸带系鼓,缚在舞者腰间,双手各执鼓槌,交替击奏,并伴有舞蹈动作,初盛行于陕北革命根据地,建国后流行全国。(《辞海》1989缩印本,1715页)

  2、(播放3~4分钟的腰鼓舞片段)

  提问:请同学来描绘一下刚才所看到的表演;你想到了什么?

  刚才,大家从声响、画面感受到腰鼓的恢宏气势和铿锵激越,下面让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从刘成章的文字中体味激情的腰鼓。请班里朗读最好的一位同学来读课文的一部分。

  3、刚才**同学读得怎么样?下面我们播放课文的录音听听。(播放课文录音)

  4、我们比较下刚才两种朗读有什么不同之处?哪一种好?好在哪里?

  5、刚才的课文录音中节奏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引出课文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三部分。

  (第一段:从开头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第二段:从“但是”到“成了茫茫一片”。第三段:从“当它冥然而止的时候”到完。)

  6、大家喜欢安塞腰鼓吗?大家喜欢作者的描绘吗?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并说出理由。分组讨论3分钟,各小组代表发言。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出那个部分,然后说出好在哪里。

  主要内容有以下方面:

  写表演前的情况?从背景写:是一片高粱地、丝溜溜的南风。从人物写:是蓝腾腾的后生。从性格写:是朴实的。从神情写:是沉稳而安静的。从腰鼓写:是呆呆的、不曾响。为下文写腰鼓表演蓄势。

  舞姿特点?壮阔、豪放、火烈。先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再用比喻从舞蹈的后生的舞姿写,如强震起的石头的狂舞。再用排比、连续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急促的鼓点像骤雨,飞扬的流苏像旋风,蹦跳的脚步像乱蛙,闪射的瞳仁像火花,强健的风姿像斗虎。运用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具体。运用排比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宏、雄浑有力,用来描写安塞腰鼓很适当。

  “这腰鼓”这一段用反义词?空气(冰冷一燥热),阳光(恬静一飞溅),世界(困倦一亢奋)用反义词对比强烈,写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句话理解?这里写出了陕北高原人们的性格特征,是粗矿、豪迈、开放的。

  文章第二段的第三层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

  先写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的、急速的、大起大落的搏击着,使人感到震撼、烧灼、威逼。使人鲜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使人感受到陕北农民的那种取之人的甚少,奉献给人的甚多的精神。写出作者心灵深处的感悟。

  “黄土高原啊”这一段:写只有黄土高原这么深厚的土层,才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才能有这么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里打不得这样的腰鼓。”这里用比喻说明江南人性格柔弱,只能唱一些江南小调,打不得这样气势澎湃的腰鼓。

  第二段的第四层总结上面的三层的意思。从力量、声响、光影的变幻、艺术的享受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给人蓬勃的想象力。从安塞腰鼓沉重的响声写给人心灵的净化。从后生们生命中喷发出来的力量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震撼。

  倒数第四段中的“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因为这几个词的排列按一定的顺序。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中心到四周。

  “当它更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受,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会感到特别的静。其次,这里用静来反衬闹,可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声”。鸡声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一定会带动生命的奔腾升华,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正是希望所在。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的作用。

  (l)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2)句与匈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3)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对于未说出的,教师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补充。

  7、一起朗读课文,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8、问:你从文中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磅礴,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高昂激越,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9、拓展训练:描绘一个场面,比赛、集市、演出、劳动等等。

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1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

  2、能够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并把它们运用到平常的写作当中去。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二、学法引导: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三、教学重难点

  本文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但文中更多的是重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通过联系生活,加深对生命的思考认识即教学的重点。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读能感受到语言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腰鼓表演中的生命律动。

  2揣摩法:对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关键语句,应当仔细揣摩品味。

  五、媒体设计

  1、腰鼓表演片段。

  2、课件。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流程

  课前,我播放了一段关于安塞腰鼓的视频,让学生感受雄浑壮阔的场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大家所看到的就是壮阔的安塞腰鼓,请同学们端起书,齐读课文,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份激情吧!

  1、学生齐读课文。

  2、请学生从字音、停顿等方面,对自己的朗读进行点评。

  (二)探求新知

  1、请同学们,用我感受到了——的安塞腰鼓,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2、课文中,作者多次运用相同的句子来反复赞美安塞腰鼓,同学们找一找,看是哪一句?”

  明确:

  好一个安塞腰鼓!(13节)

  好一个安塞腰鼓!(17节)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22节)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24节)

  3、这些句子反复出现,除了抒情的需要以外,还点示了课文的层次,使得课文结构清晰,请自由朗读课文7—24节,用//划分层次,并且在每一个层次中,寻找一个词语,作为这个层次描写的主要内容。”并分男女两组,派代表上黑板板书。

  明确:舞蹈、响声、后生、舞姿

  3、品析文章中语言美。

  作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展示安塞腰鼓的美,试用美,你看(听)。”句式来说。并说说这些句子为什么美?例句:蓄势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4、主旨探究

  (1)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资料表明:黄土高原是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

  (2)安塞腰鼓有什么内涵?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上生命的激昂和宣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三)小结:

  1、排比反复旋律美

  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和反复,形式上力求多样,富有变化。排比又有句内的、句之间的、段之间的。(请找出例子)

  2、短句短语激昂美

  3、节奏明快雄浑美

  (四)反思提升

  我们要进行一个演读活动,要求读出气势,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我给同学们发了一份演读稿讲义,大家推荐男领由于越同学担任,女领由单昕哲同学担任,花三分钟左右熟悉了各自角色需要演读的内容。

  演读开始:

  (男领)看!——

  (女领)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众合)好一个安塞腰鼓!

  (男女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男合)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女合)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男合)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女合)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众合)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男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众合)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女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众合)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女合)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男合)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众合)好一个安塞腰鼓!

  (男女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众合)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男女领)好一个黄土高原!

  (众四步轮读)好一个安塞腰鼓!

  (五)作业。

  1、将精彩的语句抄在积累本上。

  2、完成活页和试题优化。

  八、板书设计

  1—4:(安静)的腰鼓

  安塞鼓5—27:(隆隆)的腰鼓5—13:宏伟的场面14—17:雄壮的(响声)

  18—22:击鼓的(后生)

  23—27:奇丽的(舞姿)

  寂静28—30:的腰鼓

  九、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我不去讲,学生自己看书能回答的问题,我不回答。同时,我也十分注意情境的创设,先在课前播放安塞腰鼓的视频,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让学生在感性性对安塞腰鼓有所了解。此外,本节课,我还重视学生的读。有全班齐读,有男女生分角色读,有领读,更有对文本深入理解的回读。

  当然,任何一节课都不是完美的,在本节课上,还存在着不少缺点需要我今后改进的:

  1、教学的目标的确立,还有不明确的地方,对教学内容的安排也有与教学目标不符的地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有待提高。

  2、播放的视频,没有经过严格的筛选,视频还不够典型。而且播放的顺序还可以更灵活一点。如放在品析语言后面。

  3、学生的参与度还不够,对个别学生的提问次数过少,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无论如何,这一次研究课,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宝贵的成长财富,我都会好好的总结,认真的反思,以便于我今后的教学之路能有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