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看病》教学杂谈

《学会看病》教学杂谈(精选17篇)

《学会看病》教学杂谈 篇1

  【浙江省温州市广场路小学 陈 鸯】

  〖以五年级上册教材为例谈略读课文的教学·思想的拓展〗

  深刻性使学生对这一主题思想有了更为透彻深刻的理解。第九册第六单元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 “糟糕透了”》和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两篇略读课文更是将母爱的不同境界展现在我们眼前,那样的慈母心肠,那种的冷漠之爱,无不是母亲内心情感的深刻表露。学生在文本的学习中,如何引领学生对爱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更好地体会爱的深沉与丰厚,尤为重要。

  《学会看病》我则采用重点突破法:

  在略读课文中,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方法上并不排斥精读。寻找适当的突破口,在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

  《学会看病》这篇课文我们可以直接去抓母亲心理活动变化的词语组织教学。

  如“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她到底是不是最狠心的母亲?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寻找母亲的几处心理活动,感受母亲的犹豫、担心、焦急。

  从而体会母亲到底给予我的是什么?是她那深深的爱。

  进而深度追问“路线图”所代表的含义。学生明白虽然孩子生病了,母亲独自让他上医院看病有点狠心,但牵挂的心流露的却是深深的爱,都是为了培养其自理能力,为他的将来着想。

  【浙江省宁波市老庙小学 陈佳美】

  〖“读”之“心”体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片段a:

  以“读”悟文,在三节课中以海小贺敏老师的《学会看病》最为精道!在交流课文较为难懂的几个词语时,老师巧妙地在最后安排了“拖沓”、“打蔫儿”,并通过提问让学生明确这位母亲让发烧的儿子独自前往医院看病的事。这时,老师说──

  “在母亲作出决定前,她和儿子有一段对话,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

  提出指示后,教师巧妙地给自己定位──讲述者,以驾御内容和课堂。母亲和儿子的角色已定,本可开始朗读,老师潜心铺垫一句──

  “其他同学请认真听,我们读的时候还需要你们帮忙!”

  角色朗读开始了,老师时而变化引语,时而加入提问,时而重温字词。在读到“儿子沙哑着嗓子说”时,教师插入引语“听了这话,我”(学生接着读)

  “我的心立刻变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

  “作为母亲,是多么不愿意……?谁说?”师问道。

  “作为母亲,是多么不愿意自己的儿子受到伤害啊!”

  “作为母亲,是多么不愿意在这个时候让儿子单独面对疾病啊!”

  “作为母亲,是多么不愿意儿子像秋天打蔫儿的茄子啊!”

  学生的回答已入佳境!

  师接:“是呀,所以妈妈的心立刻软了!齐读──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

  此时,从学生的朗读中我们已分明嗅出学生已体会到母亲细腻的内心世界。然而老师并不罢休,接着提问──

  “我发现,这么短短的句子中用到三个‘孩子’,罗嗦吗?”

  生:“不,我觉得三个‘孩子’反而刻画出了妈妈的不舍得!”

  生:“我从这三个‘孩子’深深体会到了妈妈对儿子的爱!”

  师:说的有理,再读句子!

  三次读句子,每次的感情都不同,犹如登山观景,爬得越高,欣赏到的风景就越多,经历艰辛而得到体会就更加深刻!

  片段b:

  教师巧妙地将课文铺垫部分以读带过,轻松而深刻,为下文高潮的迭起埋下伏笔!

  生读完句子,教师提纲挈领──下面文章用三个自然段写了儿子走后,妈妈内心的细腻感受,读接下来三个自然段,哪些地方让你感受深刻?

  生读完后开始交流──

  生:我对‘我想我一定是世界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有感受。

  师:哦?

  生:“雪上加霜”字面上的意思是,雪已经够冷了,还在上面加上霜,那就更冷了。这里是说儿子已经生病发烧了,而妈妈不但不陪他看医生,却让生病的儿子自己去,就是雪上加霜!

  一语中的!

  师:恩,明白了这个词语,再读句子。

  生读完,教师又用插入引语的方式让学生读悟以下两个句子,并且通过对本段句子的理解返回上句,通过个别读,齐读的方式再悟母亲的懊悔。

  这样一个个高潮迭起的精彩片段构成了完美的课堂,学生在读中、在老师循循善诱的提问中走进课文,走进妈妈的内心世界,带着同样细腻而专注的心品尝母爱的味道,感知人间最伟大、最无私、最刚强的母性光辉!

《学会看病》教学杂谈 篇2

  1、充分地自读课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自读,把课文读准读通,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学生自学后,可以通过检查和提出疑难问题的方式进行反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采取两种方式解决:同学间互相解决;留待深入阅读时理解。

  2、深入理解和感悟: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按照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边读书边勾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然后交流。交流点拨要点:“决定让儿子独自看病──犹豫、后悔、担心、自责、勇气又回到心里”是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可让学生找到母亲在这一过程中相应的语言和心理描写,感受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

  3、朗读训练到位:

  体会母亲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是重要的手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应穿插在学生交流感悟体验之中。教师要注重点拨、小结、,“推波助澜”,激发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

  4、自己的切身体验:

  学完课文,可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或者联系自己的类似经历。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

《学会看病》教学杂谈 篇3

  《学会看病》这篇略读课文,是继前三篇体现“父母之爱”课文的又一篇佳作,也是对“父母之爱”这个单元主题的另一种不同形式的爱的补充——看似残忍的做出让生病的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的决定背后却是凝聚了母亲对儿子的浓浓的爱。下面就简单说说我这堂课的设计意图——

  一、教学目标力求“简明”

  略读课文的教学,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单元,不同的课文,既有共性的保底目标,又有个性化的发展性目标。这个目标的确立,就得依据学段教学目标、单元目标、课文人文内涵与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去确定。第三学段的阅读能力的培养的重点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揣摩叙述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关注第六单元的单元导语,我们也发现,本单元的单元阅读训练点是: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而《学会看病》这篇课文的训练点也不难确定,课前的阅读提示中有所指示:阅读课文,找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因此,我们把本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识文中的11个生字,理解“雪上加霜、按图索骥、聊胜于无”等词意。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写法,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深深的特殊的爱。

  二、教学内容有所“取舍”

  略读课的教学应当主张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学设计上应当摒弃过度的设计,从大问题、大背景入手,显现出简约、粗线条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自主阅读开辟大块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必须对材进行一番整合、取舍,达到突出重点、长文短教、一课一得,才能在有效的时空里消化大篇幅的阅读量,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学会看病》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母亲的心理活动以及语言来体现母亲对儿子的那份爱的。如果“鱼和熊掌兼得”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就以扎实的语言训练为目标,把描写母亲的心理活动的句子作为“精处理”来研读,通过抓住重点词句的理解读懂母亲“坚决、犹豫、后悔、担心、自责、勇敢”的心理变化过程,进而感受母亲对儿子的特殊的爱。而对于母亲与儿子的那段对话,是作为“略处理”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只要理解体会到母亲做出这个决定是因为看到了儿子极其依赖自己,这是对孩子负责的一种爱即可。在研读心理活动的句子中,重点是体会母亲“后悔”以及“担心”“自责”的心理。体会到“后悔”的心情,主要通过理解母亲后悔的原因,从而感受到母亲内心的那份痛楚。体会母亲“担心”的心理活动,主要抓住比喻句“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的研读来体会。从艰涩一词体会时间的漫长,写出了时间对于此刻的母亲来说就是煎熬。抓住“忐忑不安”体会母亲此时的着急、担忧的心情。抓住一个“坠”字,体会此时此刻母亲的心情就像沙子落入心房一下越积越多,越来越沉重,越来越疼痛。此处,抓住母亲的心理空白点,设计了小练笔。通过写话练习再次体现此文抓住人物心理表达情感的特点,更能体会到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的“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

  三、教学过程追求“粗放”

  本堂课的设计主要安排了三个板块:第一板块是“检查预习,整体感知”;第二板块是“研究心理,感知母爱”;第三板块是“学文对比,感知写法”;第四板块是“推荐书籍,激发读书欲望”。第一版块的设计省略了初读课文环节直接进入检查预习阶段以及课文主要内容的梳理,主要是关注了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进而针对课前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教学设计,体现了我们教研室徐老师一直提倡的“关注学情,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如所选的词义理解“按图索骥”“聊胜于无”这两个词语有一半以上的同学提出了疑问,这就是在字词教学中需要解决的。第二板块教学中,我努力放手,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抓住两个重点句为突破口进行研究,从字里行间去体会母亲的感情变化,从而感受母亲对儿子的深情。第三板块通过对比学文,体会毕淑敏的写作特色——心理活动极其生动、细腻,从心里活动的描写中更能体现母亲对儿子的独特的爱。第四板块通过推荐阅读实现内容上的拓展。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意外,导致我手足无措,这正体现了我教学智慧的不足,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

《学会看病》教学杂谈 篇4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的基本教学理念,“自主学习”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式。学生在已有知识、技能、道德情感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适当点播,进一步理解和感悟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

  【教材分析】

  本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磨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母亲看似“冷漠”的言行,是为了尽到做母亲的责任,对孩子的未来负责,通过让儿子学习找医生看病,磨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本文从母亲尽责的独特视角,反映了母爱的广袤深远。选编这篇课文,一是引导让学生全面认识母爱,一是激励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磨练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从生活自理的角度,为人生奠基。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激发独自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激发独自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情感。

  2、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母爱,激励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磨练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作家毕淑敏的资料,阅读有关独立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文章。

  【教学准备】

  《学会看病》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你觉得妈妈爱你吗?你是从哪些事情上感受到的?

  2、当你生病的时候,妈妈是怎样做的?可有一个妈妈,却和你们的妈妈做的都不一样。当她知道儿子生病时,她是怎样做的呢?她为什么这样做呢?难道她不爱自己的孩子吗?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

  从身边日常的生活和感受入手,调集孩子潜在的道德情感,把孩子带入了浓浓的母爱氛围中,从而创设一个学习本课的最佳情境。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旨

  1、请你们带着上述问题默读课文,然后来说说你的看法。

  2、你觉得这种爱是一种怎样的爱?

  【设计意图】

  默读训练是阅读训练重要的一部分,默读可以培养孩子边读边思考的能力,让孩子有思想沉淀的过程。从整体把握课文的主旨,也是学生阅读文章的首要任务。

  三、深化理解,体会情感

  1、正因为这份母爱的非同寻常,所以老师非常想把《学会看病》拍成一部小小的电视剧,让课文中的文字变成一幅幅画面。现在请你当导演兼摄像师,你准备选取哪些场面?可以和同桌讨论讨论,然后我们来一起交流。

  (学生讨论准备,而后交流)

  2、你准备选取哪些场面?(根据学生回答以母亲和儿子两个角度来梳理场面,免得学生重复回答,并给每个场面取一个小标题,写于黑板上,为后面环节做铺垫。)

  3、如果这部电视剧我们要拿到母亲节去放映,那么你觉得在你的电视剧里头最重要的是哪些场面?为什么?(在黑板上勾取:逼问 等待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和主旨)

  4、好,接下来我们就来重点拍摄这几个场面。老师想请你们来当演员。

  (一)母亲让儿子自己上医院时母子间的对话

  (1)我们先来试试镜吧!要不你们先准备一下,自己选择一个角色来读读这些台词,也可以和同学合作分角色朗读。

  (2)谁先来试试镜?(学生分角色朗读)

  (3)初次当演员,这样已经不容易了。他们演的好在哪里,鼓励他们一下。

  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的呢?

  (4)所以我们在念台词的时候千万不要忽略了旁白,旁白为我们提供了演的依据。再仔细揣摩一下旁白,我们能演得更好。谁再来试一试?(让学生明白朗读并不是毫无根据的。)

  (5)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孩子?(生说)难怪母亲的意志产生了动摇,在儿子走出家门的一刹那,她的勇气几乎消失殆尽,于是在家苦苦等待的一幕出现了。

  (二)等待儿子看病归来中的内心煎熬

  (1)师:你们选择的这第二个重点场面很独特,这三个自然段全都是母亲在家里的心理活动。作为演员,你们还要学会揣摩人物的心理。你能体会到母亲的复杂心情吗?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母亲的后悔,内心的疼痛,对自己的深深谴责)

  出示重点句子:

  ★时间艰涩的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虽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缩成一团。

  a、理解“艰涩”的词意。

  b、时间的流动有快慢之分吗?那为什么这里要用上“艰涩”?

  c、理解“忐忑不安”的词意。

  d、母亲的担心有很多,她一会儿想(   ),一会儿想(   ),一会儿想(   ),还会想(    )……(通过内心补白,体会母亲的爱子情深。)

  所以母亲觉得——(齐读打★句子)

  所以母亲想——(出示)

  ★假如事情重来一遍,我再也不让他独自去看病了。这一刻,我只要他在我身边!(指导朗读)

  (3)那如何把母亲的这种心理活动表演出来呢?

  (4)母亲在家度日如年,但她始终没有出去找儿子,尽管她是如此的后悔、自责、担心,这真的是一位了不起的母亲。?

  (三)儿子看病归来的情景

  (1)看病归来的儿子还是那个充满依赖感的孩子吗?他有了什么变化?

  (2)是什么让儿子发生了变化?(深沉的母爱,负责任的母爱)所以儿子胜利归来的情景应该重点拍摄吗?

  (3)请你把一个变得骄傲、自信的儿子通过朗读展现出来吧!

  4、看着你们导演得这么好,我也很想试一试。能不能我们一起来设计结尾?(出示设计方案——以母子间的独白结尾)

  母: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一张路线图”仅仅指的是看病的路线图吗?(泛指面对生活、面对困难种种应对的办法,指生存的能力,生活的能力。)

  你觉得儿子会说些什么呢?(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真实地交谈,教师一定要做好正面的积极的引导。如:认识母爱,感谢母亲,在生活中要处处注意磨练自己,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设计意图】

  生活化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电视剧是现今孩子接触最多的媒体,也是他们非常感兴趣的事物。创作电视剧对他们无疑是有挑战性的,更是具有趣味性的,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整个环节中,通过读、演、说、论、悟,形成知、情、行的统一。同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和个性张扬,充分尊重孩子而又积极引导,形成快乐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师生双方都容易进入最佳的教学状态。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放手其实是对你未来的负责,那你的父母给你学会自强自立的机会了吗?

  2、父母不愿放手,或许是因为你没有表示出你要独立的勇气和自信。如果你想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就大声地对爸爸妈妈说——出示诗歌《请求》(自由读,大声齐读)

  请 求

  妈妈,请放开你

  春天一样温暖的手,

  让我独个儿在坎坷的路上,

  磕磕碰碰向前走。       

  别担心我会跌跤,

  即使摔破细嫩的皮肉,

  我也不会拉着你的衣角哭泣,

  在风雨里浑身发抖。

  妈妈,请你相信,

  我不是一只胆小的狗。

  在一次次摔跤之后,

  我才能肩挑泰山走过九十九条沟。

  妈妈,亲爱的妈妈,

  请松开你慈爱的手,

  让我踩着坚实的土地,

  跟困难与胜利交朋友。    

  3、今天请你把这篇课文带回家,读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设计意图】

  在课内引入有关诗文,体现了语文课堂的开放性,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和思维空间。通过朗读诗歌,既可以表达对母亲的热爱,有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教育。

  【板书设计】

  爱

  母亲      磨炼      儿子

  【设计意图】

  母亲让儿子学会独自看病,其目的是锻炼儿子独立生活的能力,最终的目的是让儿子学会生活。而在这一过程中时时所体现代,让我们所感受到的,就是广袤深远的母爱。

《学会看病》教学杂谈 篇5

  我执教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标版第九册第二十课《学会看病》结合教学设计,现说课如下: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课文以独特的视角,反映母爱的广袤深远本课教学目的在于两方面:一是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母爱,二是激励学生在生活时处处注意磨练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1.学习目标

  结合课前预习,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自读自悟和深入阅读,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感受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激发学生独自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情感。

  2.教学重难点

  理解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感受母亲特殊的浓浓的爱子深情。

  二、说理念

  这篇文章感人至深,教学设计时我重在立足文本,挖掘文本资源,依托语言文字,通过多元的解读,激情的朗读,以学生为主体,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与生命体验,通过以“说”与“读”、“读”与“悟”、“读”与“写”的结合,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流程

  本课的教学,我是按以下五个环节设计的

  1.激情谈话,学法引导,导入新课

  2、字词反馈、借词释文

  3、.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4.品悟母爱内心,感悟母爱真情

  5.拓展延伸,升华情感,渗透学法

  四、说教法

  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语中培养语感,在语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的教学原则,针对单元目标和五年级学生的特点,本课时的教学方法有如下三种:

  情境渲染法:如开始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学中教师激情的点拨和总结;以及播放配乐等,这些情境的渲染对学生学习文本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朗读体会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有助于突破教材的重难点

  五、说学法

  整堂课上,学生通过品词析句和多种形式的朗读,完全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在书声琅琅中,在汇报交流中,真切感受到了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也体现了精彩纷呈的课堂生成

  六、说板书

  在设计板书时,我主要抓住文中的主要人物,针对学生的体会感悟进行板书,表达本课的中心。

《学会看病》教学杂谈 篇6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依赖性较强,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学习本课,不但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母爱,而且要激励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磨练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与生命体验,通过以“说”与“读”、“读”与“悟”的结合,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重,难点:

  自主阅读课文,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母亲感情变化,感受特殊的母爱方式,激发学生独立面队生活,磨练意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说“母爱”

  1.欣赏《懂你》。

  同学们,你们知道满文军的这首歌要献给谁的吗?(献给母亲的歌)

  2.叙说“母爱”。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都曾经有过这样的体会,请大家把你知道的或你亲身体验到的有关“母爱”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一听。(可引导学生从电视电影、课外阅读、自身经历等方面去说

  3.导入新课。

  母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当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二、阅读课文,懂“母爱”

  1.一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通。(自读课文时,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默读、朗读、速读……然后让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或与同学讨论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2)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采取两种方式解决:同学间互相解决,留待深入阅读时理解。)

  2.二读课文。

  (1)按要求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

  (2)把画出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的感情变化。

  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

  (3)深入理解感悟:(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句子)

  “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母亲内心矛盾,爱子之心昭然若揭)

  “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深深自责,足见爱子之切)

  “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度日如年”的感觉只因母子情深)

  “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磨练的是“意志”,体现的是“至爱”)

  “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责任。”(负责任的爱是真爱)

  3.三读课文。

  母爱是广袤深远的,母爱的表达也是异彩纷呈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好好体会母亲的感情。(读好描写母亲语言、心理等句子是重点,读出感情的变化是关键)

  三、联系实际,赞“母爱”

  1.教师引导。

  “母爱”的主题是永恒的,是共同的。但每个人从母亲那里感受到的“爱”是各不一样的,能不能把你自己感受到的母爱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呢?可以写首诗,可以唱支歌,可以说几句话,也可以制作一份小礼物……

  2.独自准备。

  3.交流共享。

  四、拓展延伸,谢“母爱”

  今天,我们通过阅读课文,走进了作者的心灵,她告诉我们母亲如何给予儿女“爱”;同时我们也走近了母亲的世界,她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被爱是同样的沉重。“学会看病”不仅是我们自己独立生活能力的提高,也是对“母爱”的报答。母亲对儿女的爱的表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同样我们对“母爱”的报答也不要千篇一律。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时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它!

  五.作业超市:

  1.摘抄课文中的成语,其中有叠词的成语,再照样子写出三个成语.

  2.选择关联词语填空.

  与其......不如......既然......就......即使......也......

  虽然......但是......

  (1)我是母亲,应该及早地教会他看病.

  (2)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3)我们已经有效地控制了"流感",不能掉以轻心.

  (4)在这边死等着,想办法自己趟过去.

《学会看病》教学杂谈 篇7

  一、对句子的理解

  1、“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

  2、“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饱受着担心与痛苦的折磨,所以说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

  3、“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责任。”

  这段话讲的是母亲这样做的目的,即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学会生活。“口授一张路线图”,文中指告诉儿子看病的程序。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作为父母,应该对孩子“口授”更多的“路线图”,并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生存的能力,这是父母的责任。

  二、对词语的理解

  打蔫:本文指精神萎靡不振。

  残忍:本文是狠心的意思。

  喋喋不休:说话没完没了。

  艰涩:本文是艰难缓慢的意思。

  雪上加霜:比喻由于另外的原因使祸事加深。

  按图索骥: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求好马。本文是说照样子做。

  忐忑不安:心神不定,心中不安。

  毫无疑义:一点不怀疑。

《学会看病》教学杂谈 篇8

  学情分析

  针对目前农村中小学出现的留守儿童现象,正面引导学生的亲情关系。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感受母亲浓浓的爱子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一)学完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儿子写的一首小诗,母亲和父亲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深深的爱。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面对生病的儿子,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二)板书课文题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出示自学要求。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借助字典扫清生字障碍,把课文读准读通。

  2、借助字典、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标出自然段序号,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生自主学习。

  (三)回报交流成果。

  1、读课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词语:根据学生提出的不懂词语,同学互相帮助理解,教师给于指导。

  3、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课文,体会母亲的情感变化

  (一)出示自学提示。

  1、面对生病的孩子,母亲是怎样做的。

  2、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体会母亲情感有什么变化。

  4、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学会看病》教学杂谈 篇9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写法,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激发独自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情感。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作家毕淑敏的资料,阅读有关独立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文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生病的时候,是自己一个人去医院看病还是由父母陪同你一起去医院呢?(学生回答)有这样一位母亲,在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却忍心让他独自一人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为什么这样做呢?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一定会找到答案。

  2、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各自用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遇到注音的字多读几遍。

  2、开火车检查注音的生词。

  3、再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想一想母亲的感情变化过程。

  三、研读探究,体会母爱

  1、全班讨论:

  从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中,你体会到母亲怎样的感情,读一读这些句子,读出这种情感。其主要为:

  ⑴ 鼓起勇气,劝说儿子独自看病,有意让儿子锻炼。

  ⑵ 有些后悔。

  ⑶ 看着儿子学会看病,勇气再起。

  2、小组合作,互相读读自己最感动的句子或自然段。

  3、全班赛读:

  小组代表将自己最感动的地方读给大家听,互相比一比,评一评。

  四、角色朗读,感受母爱

  1、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2、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倾诉体会,升华情感

  1、说说读后的体会:

  读了课文,请选择一个合适的对象,把你想要说的话说出来:

  ⑴ 文中的母亲

  ⑵ 文中的儿子

  ⑶ 自己的父母

  ⑷ 自己的同学或小伙伴等。

  2、写一写:

  将自己学了课文后的体会,用最简洁的话写下来。

《学会看病》教学杂谈 篇10

  教学目标: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打蔫儿、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艰涩,忐忑不安”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点、难点:抓住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母亲的情感变化,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回想一下,当你生病的时候,妈妈是怎么照顾你的?

  生:······

  师:是啊,妈妈的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当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妈妈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是怎么想的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学会看病》这篇文章。

  板书:学会看病 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理清课文思路。

  同学们都已经预习了课文,老师先来考考大家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1、课件出示词语:按图索骥、聊胜于无、喋喋不休、雪上加霜、忐忑不安  沙漏 拖沓、打蔫儿  冷漠  艰涩 坠入  怔住  倚靠(开火车读)

  2、课文中母亲的感情的变化过程是什么样的?(残忍——心软——后悔——担心——自责——勇气回升)

  3、指生回答问题。

  三、精读课文,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的过程。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读课文,画出与母亲情感变化过程有关的语句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体会母亲的感情变化。

  (3)有感情的朗读句子。

  2、汇报:

  (1)哪些句子体现了母亲的“残忍”?

  出示句子: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也许是一种残忍。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面对里面对疾病。既然我是他的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

  “正是。”我咬着牙说,生怕自己会改变主意。

  a、读句子,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感受。

  b、有感情的朗读句子,体会母亲的决心。

  (2)哪些句子体现了母亲的心软?

  出示句子: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我拉起他滚烫的手,说:“妈妈这就领你上医院。”

  a、读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母亲此时的情感。

  b、有感情的朗读句子,体会母亲的心软。

  (3)哪些句子体现了母亲的后悔?

  出示句子: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我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点指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这样虽说可能留下不下记忆的痕迹,但来日方长,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呢?

  a、读句子,谈一谈母亲此时的情感是怎样的?

  b、 按图索骥是什么意思?

  c、 有感情的朗读句子,体会母亲的后悔心里。

  (4)哪些句子体现母亲的担心。

  出示重点句子“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a、指名读,说说你读出了什么?

  b、艰涩什么意思?沙漏是什么?忐忑不安意思?

  c、联系上下文谈谈母亲的情感。

  d、有感情的朗读句子,体会母亲的担心。

  (5)哪些句子体现了母亲的自责?

  出示句子:假如事情重来一遍,我再也不让他独自去看病了。这一刻,我只要他在我的身边!

  a、联系上下文谈谈母亲此时的情感是怎样的。

  b、    有感情的朗读句子,体会母亲的感情。

  (6)哪些句子体现了勇气又回到母亲的心里?

  出示句子:我知道应该不断的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a、读句子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b、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母亲的感情。

  小结:

  现在你知道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做了吗?找出句子读一读,(课件出示最后一段话)

  深情读最后两自然段,体会路线图还指什么,体会母亲看似“冷漠”的言行,是为了尽到做母亲的责任,对孩子的未来负责,通过让儿子学习找医生看病,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这样做是父母的责任,负责人的爱才是真爱。

  感情升华:你想对这位母亲说什么?如果你是儿子,你想对母亲说什么?

  四、写一写

  请把文中的母亲与自己的父母比较一下,在自己生病的时候有什么不同。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话想对你的父母说呢?请写下来吧,回家拿给父母看看,看后请父母也写上几句。

  板书:

  学会看病

  “残忍”----心软-----后悔-----担心-----自责----勇气回生

  尽责的爱

《学会看病》教学杂谈 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词素分析法理解“打蔫、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艰涩、忐忑不安、毫无疑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抓住人物语言、心理活动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1、抓住人物语言、心理活动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深情。

  2、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过程】

  学案

  教案

  一、学习提纲

  1、自学生字、新词,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词素分析法理解教学目标1中的词语。

  2、读通读顺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 )的事。

  3、默读课文,按“做出决定→犹豫不绝→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把课文分成五段。

  4、默读课文,勾画母亲语言、心理变化的重点句子,想一想,母亲的感情经历了( )→( )→( )→( )→( )的变化过程,文中的母亲是一个( )的母亲。

  5、讨论:

  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方式?

  二、练习提纲

  1、抄写、背诵“母亲”心理活动的重点句子5个。

  2、以“特殊的母爱”为题,依照课文的写法,写写母爱特殊的一面。

  一、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初理文章大意及行文思路

  1、生字正音:

  怔、涩、坠、沓、倚。

  2、理解词语重在交给方法,揭示规律:

  ⑴ 联系生活实际:打蔫、忐忑不安。

  ⑵ 联系上下文,词素分析法:

  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毫无疑义

  ⑶ 查工具书:残忍、艰涩。

  3、学会抓段与段的联系分段。

  二、精读探究母亲感情变化过程,体会母亲对儿子特殊的深爱

  犹豫→后悔→担心→自责→勇气回升

  (深爱儿子,磨练儿子生活自理能力。)

  三、探讨写法特点

  选材视觉独特,运用各种心理描写,反映母爱深远,磨练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为人生奠基。

  四、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学会看病》教学杂谈 篇12

  学习目标:

  1.掌握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打蔫儿、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过程:

  一、预习准备:

  1.读熟课文。

  2.回顾在生活中母亲关心自己的事一两件。(整理在笔记上)

  二、识字写字、积词用词。

  1.学法指导:读通读顺课文,找出生新词,注上拼音,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达标训练:

  (1)正确读准下列的词语,并给生字标上拼音:打蔫儿  怔住  喋喋不休  雪上加霜  按图索骥  艰涩  坠入  忐忑不安  拖沓   磨炼  冷漠  聊胜于无

  (2)文中易写错的生字是:   

  (3)注意以下字的读音:蔫 niān 骥 jì沓 tà 倚 yǐ

  (4)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注明在书上。)雪上加霜  喋喋不休  按图索骥  忐忑不安  聊胜于无

  三、初读感知

  1.学法指导:带着以下的问题,认真默读,边读边想。

  2.达标训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

  四、细读品味。

  1.学法指导:细读课文,边读书边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里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2.达标训练:

  (1)面对生病的孩子,母亲又是怎么做的呢?她为什么这样做?       

  。

  (2)边读边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并在书上注明体会。

  (3)把画出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的感情变化。母亲的感情变化是:

  (作出决定)—(     )—(      )—(      )—(勇气回升)

  (4)你从母亲的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中知道了                 ,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是                                                  。

  (5)有感情地朗读画出的句子,进一步体会母亲的感情。

  (6)选择下列场景中的一个场景写写“儿子”的心理活动:

  a、妈妈决定我独自去医院看病,(                                      )。

  b、妈妈改变主意了,要领我上医院(                                  )。

  c、我学会了看病,走在回家的路上,(                              )。

  (7)在生活中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举例说说:                    

  。

  五、质疑问难:学了这篇课文后,我有以下的问题不理解:          

  。

  六、谈论收获:学了这篇课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还有什么收获?                                                              。

《学会看病》教学杂谈 篇13

  【案例】

  我在执教《学会看病》(人教版课程标准教科书五年级下册)一文,理解“忐忑不安”时,是这样做的:

  师:忐忑不安是什么意思呢?

  生:忐忑不安是指心神不宁,心中不安的意思。

  师:你通过查词典理解了这个词语。

  生:忐忑不安是说心一上一下的,不安定。

  师:你很会思考,能从“忐忑”二字的字形上加以分析理解。让我们来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忐忑不安呢?

  生:因为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一个人去看病还没有回来。她很担心。

  生:我还从这份担心中感到了母亲对于儿子的爱。因为她爱儿子,所以才担心他。

  师:说得多好啊!如果你是这位母亲,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生:儿子啊,你到底在哪里呢?怎么还不回来呢?

  师:一位母亲正在深情地呼唤着自己的孩子。

  生:我会站在窗前,一边看着窗外,一边想:儿子啊,你快回来吧!以后我再也不让你一个人去看病了。

  生:我真是一个冷漠的母亲,你都病成这样了,我还让你一个人去医院看病。

  师:母亲为自己的言行深深地自责。

  生:我会把大门敞开,守在门口,焦急地转来转去……

  生:我的心会疼痛地缩成一团。

  生:我会觉得这个时候过起来有“度日如年”的感觉。

  师:同学们想象非常丰富,描述非常形象。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到:作者是多么深沉地爱着自己的孩子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母亲“忐忑不安”的心吧。

  【反思】

  课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以“我忐忑不安地……”为起始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观察积累写一个小片段,学生写得非常生动、形象。想不到,我通过对“忐忑不安”这个词的层层引导,竟然使学生对词语及文章的感情体会那么深。因此,我对词语教学的感受就是:理解词语,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能否念出词典的解释,还要引导学生将释词扎下根去,具体化地理解体会,然后表达出来,这样的语言训练才更落实。

  一、将释词扎下根去,能让学生将词语与形象体悟建立密切的联系

  在这里,我没有满足于学生从字典、词典等工具书上对“忐忑不安”的机械的理解,而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探求“忐忑不安”的原因,依据学生自己积累的表象勾画出母亲“忐忑不安”的形象。于是,一个个“忐忑不安”的母亲在师生的相互启发下变得越来越丰满。学生不仅在词语的工具性方面得到了理解,人文精神方面也得到了启迪。

  二、将释词扎下根去,能让学生将词语与生活感悟建立密切联系

  课后布置的作业,直接深入到学生的生活积累之中。只有将词语与学生自己的生活的所做、所见、所观察和所想的东西联系起来,才不会出现用词混乱的现象。学生通过写自己生活中的“忐忑不安”,让这个词在自己的精神领域埋下了种,扎下了根,势必会成长为学生心灵之树上生机勃勃的绿叶。而由此发展起来的语言能力,是那些简单的、机械的死记硬背所无法比拟的。

  【编辑短评】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体验来理解词语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本文教学思路正确,讲出了自己的实践体会,可供大家参考。(王贺玲)

《学会看病》教学杂谈 篇14

  一、揭示课题

  师:今天来学习一篇阅读课,在老师的帮助下,最主要的是靠大家自己来学习默读,有信心学会吗?

  生:能。

  师:真有自信。先看老师把课题补充完整。

  板书——学会看病。齐读。读准后鼻音“病”,生再读。

  (徐老师很注意字的发音,抓好学生的基本功。)

  二、初步回忆课文

  师:昨天预习课文了吗,读了几遍读通课文的?

  生:5遍。

  师:还有不一样的吗?

  生:10遍。

  师:噢,你读得真认真。回想一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生:有一个小孩子独自去看病,他妈妈独自在家等待,然后他平安无事地回来了。

  师:把起因说得再详细一些吗?是他自己去看病的吗?

  生1:他生病了,他妈妈为了鼓励他去看病,试试自己的胆量,最后学会了看病。

  师:这样便是,说得真好。初读课文之后,母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生:很关心自己的成长。(好的——爱孩子的问题。)

  生1:很爱孩子,为他以后的生活打下了预防针,让他以后独立生活。(觉得这是一位——)关爱孩子的母亲。(胆子大一点,站起来说)

  生2:我觉得是位伟大的母亲。因为她的孩子这么小就教育孩子怎么独立生活,独立看病,我觉得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伟大的母亲,还有别的吗?大胆地说。)

  生3:她是一位教子有方的母亲。因为孩子小的时候就让他独立生活独立面对困难,所以她教育的好。(请坐,又不同意见吗?)

  师:501班的同学都很会读书。你们都觉得都是这是一位关爱孩子的母亲。那具体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位爱孩子的母亲呢?我们从书本中去寻找答案。请打开书本105页,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母亲心理的句子,从中去寻找依据。

  生:默读课文。

  (从这个小片段可以看出,通过徐老师有效地引导,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

  三、交流

  师:你划了哪些句子,感受到了什么?

  生:“从他们的那一分钟起……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从这里感受到母亲是非常的自责。

  生: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开始后悔。

  师:从刚才那位同学说,从这里可以看出母亲非常的后悔,板书——后悔

  再看看这里的第一句话,已经清晰地告诉我们母亲开始后悔。那位什么要写后面两句话呢?

  生:后悔第一次没有领着他去看病。

  师:你能读书母亲的后悔吗?

  生:读。

  师:领着他一块去,会有什么好处?

  生1:可以指点他。

  生2:第二次可以照着第一次去做了。

  师:照着第一次去做了,这叫做“按图索骥”。这个词再读一遍。

  生:齐读“按图索骥”。

  (徐老师及时抓住学生自己的语言,在交流中很自然的让学生理解了“按图索骥”。)

  师:母亲有没有给儿子“按图索骥”的机会?(没有)

  师:母亲觉得自己太不一同子了,我们女孩子一起读。

  生:女孩子读。

  生:齐读。

  师:母亲还后悔什么吗?

  生:(自己的话出雪上加霜的意思)

  师:谁能像他一样用课文内容说说什么叫雪上加霜?

  生:他生病了,他妈妈是医生,没有给他看病,而且叫他一个人去看病。

  师:这就叫“雪上加霜”。

  师:谁来读出母亲的这种后悔?

  生:读。(读得真好,同学们体会特别好。)

  师:通过写后悔什么,后悔的两个原因把后悔写具体了,把母亲的心理活动写得更加细腻了,这可比写5个,10个后悔强多了,让我们再来深深地体会母亲的悔意吧。

  师读第一句生接着读。

  (徐老师简要的小结,把总分的片段描写自然地传授给了学生。)

  师:还找到了哪些句子。

  生:读(22自然段)。我感受到了时间很缓慢。

  师:从哪些词语感受到时间过得很缓慢。

  生: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回来,……说明他母亲非常后悔。

  师:从哪些句子感受到了后悔?

  生:疼痛。

  师:疼痛过吗?(有)说话看是什么样的感觉?

  生:担心儿子。

  师:担心儿子达到了心痛的程度。你能读出母亲这种心痛的感觉吗?

  生:读“虽然看病是一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师:还有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从虽然,但那里感受到了心更加地疼痛了。

  师:更加地疼痛了,你能读出心痛吗?

  生:读。(收缩成一团啊!)

  师:还有吗?

  看出:请看这句:

  “时间艰涩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收缩成一团。”

  师:从字形上来猜测一下,它是什么意思?

  生:心在一上一下,很紧张,很不安分。

  师:好的,请坐。心忽上忽下,心神不宁的。我们中国汉字真神奇,从字形上就能看出它的意思来?那谁能读出母亲的忐忑不安。谁来试试看,自己可以在下面试试。

  生:读。(让时间过得慢一点好吗?)——再读(效果非常不错)。

  (徐老师让学生学会了从字形上也能理解词语,感受到祖国汉字的神奇,在指导朗读当面也恰如其分,学生充分融入这个角色当中,效果不错。)

  师:感受到了你的忐忑不安,还有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儿子还没有回来的还中感受到的。说明这个母亲想怎么还没回来(很担心,忐忑不安。)。

  生:我觉得“坠”也可以表现母亲的忐忑不安。因为“坠”是一个动词,表现出母亲的心收缩成一团。)

  师:说得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个字前面的这个词语读什么?(沙漏)知道沙漏是什么吗?

  生:沙漏是计算时间的一个东西,放些细沙……(你的课外知识真是丰富。)

  师:不知道的同学可以看图,你觉得它的流速快吗?(慢)从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生:母亲对儿子的伤心越来越多。

  师:时间过得很慢,母亲就越忐忑不安,母亲越忐忑不安,时间越(过得慢)。作者在这里用了像沙漏这样的比喻就把母亲当时的忐忑不安写得更加形象了,更加生动了,写出了这两小时里母亲的难熬,母亲的度日如年。这时候想象一下母亲可能做什么呢?

  生1:都两个小时了,怎么还没回来,我要不要去看看他。(母亲想亲自赶去了)

  生2:赶去。

  生3:再来一次。

  生4:有没有出事。

  师:心疼得再一次读。

  师:读最后一段。

  师:还感受到什么?

  师:母亲残忍吗?让我们来读读逼问儿子的对话。老师当母亲,谁当我的儿子?

  师生对读。

  师:你觉得我刚才逼问你有点残忍吗?

  生:有一点。妈妈是医生也不给看。

  师:……省略号,当时想什么?

  生:妈妈怎那么会这样?

  生:残忍,让我独自上医院。

  生:无可奈何。

  师:母亲真的残忍吗?

  出示:孩子毕竟是孩子……

  师:母亲把心疼儿子的内心读出来吗?

  师:我的心立刻软了(20自然段)文中的儿子能感受母亲的感受吗?

  想象儿子的心理活动,看场景:

  出示:

  请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写写儿子的心理活动:

  1、妈妈决定我独自去医院看病,(                         );

  2、妈妈改变主意了,要领我上医院(                      );

  3、我学会了看病,走在回家的路上,(                     );

  ……

  (通过文本空白,让学生通过想象充分展现儿子此时的心理活动,通过儿子的心理活动的了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位母亲的心软。)

  课文最后两段,就是描写了母亲的心理——齐读。

  师: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感受,你有新的问题吗?

  生:我感受到了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学会不断地磨练自己,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一帆风顺。

  师:这里磨练自己试着谁?

  生:作者。

  师:那作者说为什么在磨练自己呢?

  生:因为他在磨练孩子的同时也在磨练自己,应该相信孩子。

  师:他在鼓励儿子独立的过程中,自己也经历着心理的锤炼,还有什么新的感受?或者有什么问题?

  师:母亲仅仅让儿子学会看病吗?一起说(生说)。他不仅给儿子看病的路线图,而且学会独立面对生活。因为路是要靠自己走出来的。这真是一位用心良苦地母亲。知道这位母亲是谁吗?(出示作者照片)另外还可以去阅读《孩子,我什么打你》,相信大家对这位母亲有更深的认识。这节课就上到这儿。

  听了这堂课,感触很深。徐老师的语言自然精炼,无论字词方面还是朗读方面,让学生学习的恰到好处。

  一、抓基础

  如徐老师能及时地校正学会看病的“病”是后鼻音;“通过写后悔什么,后悔的两个原因把后悔写具体了,把母亲的心理活动写得更加细腻了,这可比写5个,10个后悔强多了,让我们再来深深地体会母亲的悔意吧。”一个简单的小结,把总分的片段描写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语言表达上学到了新的写法,通过这个有效地小结,以致为后来的儿子心理活动的片段描写买下了基础,学生也会仿照着写了。

  师读第一句生接着读。

  二、重体验

  如对“按图索骥”的理解和“雪上加霜”,学生在自己的感受当中,其实自己已经理解了这些词的含义,徐老师及时地点拨,学生很容易理解了。

  三、抓空白

  如请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写写儿子的心理活动:

  1、妈妈决定我独自去医院看病,(                         );

  2、妈妈改变主意了,要领我上医院(                      );

  3、我学会了看病,走在回家的路上,(                     );

  徐老师让学生通过想象儿子的心理活动,学生更加体验到这位母亲当时心软的心情。

《学会看病》教学杂谈 篇15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激发独自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最近学过的几篇课文里所包含着的浓浓的父母之爱深深地打动着我们.我想用一首小诗来表达内心的感受,会背的同学可以轻轻跟老师一起背:《妈妈的爱》.

  (背完后)是啊,妈妈的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当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妈妈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文章.(板书:学会看病,齐读课题)

  二, 交流成果,初步感知

  检查交流预习成果.

  (1)用卡片认读十二个生字;

  (2)读课文中生字所组的词语;

  (3)说说自己是怎么预习的,或者说说预习后知道了什么.

  三, 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各自用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1)说说你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3)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话要说.(可以是对母亲的敬佩,可以是对文中儿子的赞扬,可以是对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的看法等等.)

  四, 再读课文,体会母爱

  1.各自再读课文,说说从文中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中,自己知道了什么;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两句话.

  2.小组合作,交流各自阅读所得.

  3.全班讨论.(1)你从母亲的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 (交流中读有关语句.)(2 )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交流后就读有关句子.)

  五, 分角色朗读,体会母爱感情变化

  1.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

  2.全班交流.指名几组分角色朗读朗读课文.

  3.说说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六, 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总结: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可以是对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敬佩,可以对儿子独立面对生活的称赞,可以是每个孩子都有巨大潜能等等.)

  2.拓展:(1)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类似的母爱或父爱吗 (2)你看见过独自面对生活,自觉磨炼自己意志的孩子吗 或你读过哪些这样的故事

《学会看病》教学杂谈 篇16

  1、下列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大蔫(niān)怔(zhēn)住喋喋(dié)不休 b、艰涩(shè)忐忑(tè)拖沓(tà) c、倚(yǐ)*沙漏(lòu)瞬(shùn)间 d、坠(zuì)落谴(qiǎn)责磨炼(niàn)

  2、加偏旁组字词语写下来:

  正:__(   )__(   )__(   )

  奇:__(   )__(   )__(   )

  土:__(   )__(   )__(   )

  少:__(   )__(   )__(   )

  3、写出下列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雪上加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图索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忐忑不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聊胜于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孩子,不要埋怨我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⑴ 你觉得“我”作为母亲这样做是冷漠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路线图”在课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文中有多处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选三句抄一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会看病》教学杂谈 篇17

  《学会看病》是一篇略读文章,文章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磨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林彬老师在教学这篇文章时,充分引导学生体会母亲对儿子那种独特的爱。这节课,给我的总体感觉是:思路清晰;教学朴实、扎实;能引导学生巧妙地概括文章大意。

  下面我就这节课,进行一个简单的评析。

  1、整堂课思路清晰、板块明确。

  在教学这堂课时,林老师紧抓母亲的“狠心”与“不狠心”两条线。通过学生找句子,充分交流,体会母亲的狠心,如:“‘正是。’我咬着牙说,生怕自己会改变主意;母亲逼问我的话:‘假如我不在家呢?’‘假如……你找不到我呢?’‘假如你最终也找不到你爸呢?’……”通过体会重点词语,交流感受,朗读表达,将学生的情绪一点点提升,一步步引入,让学生体会母亲对生病的儿子的要求确实很高,难怪她自己都认为“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不过,我可以知道林老师之所以要拉出“狠心”这条线,正是为母亲“不狠心”所服务的。所以,她将文章的重点放在体会母亲的“不狠心”上,同样运用找、谈、读的方法,步步深入,充分交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体会,感受母亲无限牵挂儿子,那种忐忑不安的心情,从而看出其实她非常疼爱儿子。最后,林老师又由“狠心”到“不狠心”提升到第三板块母爱,让学生感受到母亲希望磨练儿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体现她独特的母爱。因此,林老师在教学时,条理相当清晰、思路相当清楚、板块相当明确。

  2、词语教学很扎实。

  本堂课,林老师的一个亮点是:能把对词语的理解放入课文。通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让文章解释词语。如:对“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的理解时,林老师摆脱了以往学生看着词语解释来解释词语的方式,鼓励学生找句子解释。“从哪些方面看到母亲忐忑不安?”从而,将母亲复杂的内心、焦急与犹豫不决的心情用书本语言表达,让学生很好地体会到了母亲当时确实非常忐忑不安。这样的词语学习非常实在,相当扎实!

  3、能引导学生巧妙地概括文章大意。

  高年级的学生需要掌握概括文章大意的能力。林老师在本堂课中,教给了学生一种很好的方法。一篇这么长的略读课文,让学生准确地概括出大意是有一定难度的。不过,林老师在此处做得很巧妙,她用一个问题来引导:面对生病的儿子母亲怎么做的?这中间,她请了两三位学生,要求学生将句子说完整,其实也是让全体学生再次明确本文的主要内容,为之后深入教学做好铺垫。

  可以说,林老师这堂课上得是比较成功的。不过,也存在一点美中不足。我们知道本文的重点是在体会母亲的“不狠心”,可惜的是林老师在“狠心”上花的时间略多,使“不狠心”的教学略显仓促,以至小练笔也缺少时间,这可能是本文的一个遗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