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惊弓之鸟》教案(精选16篇)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大吃一惊、本事、悲惨、愈合、孤单失群、裂开”等词语,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 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
教具准备 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提纲
1、收集原来学过的成语故事。
2、读通课文,不认识的字词利用工具书解决。
第一课时
一、教师引入教学讲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有个叫更羸的人,射箭的本领特别高强,他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天上飞的一只大雁掉下来。你们相信吗?这是为什么?通过学习“惊弓之鸟”(板书)这篇课文我们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
1、自由默读课文。要求:
(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2)把每个自然段用数码标记清楚。
2、自由朗读。要求:
(1)看清句子的标点符号,试着读出说话人的语气来。
(2)把不理解的词抄写在本子上,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全文,结合正音。
(2)指名学生列举不理解的词语,并鼓励查阅工具书的同学帮助解释。
4、指导书写。
三、思考、讨论。
1、课文写到几个人物?主要写谁?为什么?(更羸、魏王两个人。主要人物是更羸,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只张弓不搭箭就使大雁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追问: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2、讨论: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
(1)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2)引导学生揣摩词语,诱发联想,进而产生逻辑推理:①大雁一般是成群地飞翔,这里却是“一只”,说明什么?②“慢慢地飞”又说明什么?为什么用“鸣”而不用“叫”?③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不做统一的要求。)
四、齐读全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课文先写更羸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拉弓,大雁就能掉下来;接着试了一下,只拉弓,不用箭,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最后更羸介绍他是怎样知道只要拉一下弓。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小黑板出示上节课学习的生字词,检查正音。
2、说一说课文的叙述顺序。
二、讲读全文
1、指名朗读1~3自然段:
要求有感情,其他同学看小黑板思考问题。
提问讨论:
⑴什么是有名的射箭能手?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学生回答:射箭经验特别丰富,技术特别好的人。这样开头使我想知道更羸是怎样一个射箭能手。
⑵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去打猎看见了什么?你怎么知道是更羸看见的?学生回答:“看见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是更羸指给魏王看的。
⑶更羸与魏王的对话,使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知道更羸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雁就会掉下来。知道魏王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以为自己听错了。
教师过渡语:更羸说的话能实现吗?请看下文。
2、指名朗读4~6自然段:
要求有感情,其他同学思考以下问题。
提问讨论:
⑴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那只大雁又是怎样掉下来的?画出关键词。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更羸:左手拿弓 右手拉弦 嘣 大雁:直往上飞 拍翅膀 掉
⑵大雁掉下后,魏王的表情怎样?“啊”这个词带有什么感情?学生回答:大吃一惊,有赞叹之情,有惊奇之情,还有莫名其妙之情。
教师过渡语:
你看到这种情景感到奇怪吗?请看下文,仔细分析就会明白。
3、默读第三部分7~9自然段:
思考后讨论以下问题:
⑴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一拉弓,就使那只大雁掉下来?从文中对话中找画后读。学生画后读:“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⑵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
①提问:这一自然段共几句话,哪些讲的是看到的听到的?哪些讲的是他分析的?学生回答:共四句。第一句话讲的是看到的、听到的。后三句讲的是他分析的。
②他是怎样一步步分析的?你觉得他的分析有道理吗?正确吗?教师导读并板书:
飞得慢──因为受过箭伤,伤口没愈合,还在作痛。
叫得惨──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学生回答:分析有道理。因为前面的事实证明了“拍了两下翅膀”说明大雁在使劲。“直掉下来”说明大雁一点也不能飞了,这与更羸说的伤口又裂开了掉下来是一致的,他的分析是正确的。
⑶找三位同学分别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全班同学共同体会文章是怎样将这段话写清楚的。
4、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悟出道理,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
从课文前后联系中我们发现,更羸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有根据的、正确的。那么你认为他是射箭能手吗?你是只佩服他不用箭只拉弓使大雁掉下来吗?(学生回答:不是)那是什么?学生回答:我佩服他会观察,同时会分析。
教师总结:
对,我们平时就要养成观察的习惯、分析的习惯,同时随着知识的增多,更要学会善于观察、善于分析。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结论趋于正确。今天,我们学习了“惊弓之鸟”请你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
学生回答:被弓箭吓怕的鸟,比喻有的人受过惊吓,遇到一点情况就害怕得了不得。
三、根据板书情况进行复述练习
要求:复述表情要自然,不要背书。可用转述方法,讲给别人听。
四、作业
将成语讲给父母听,评价反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篇2
惊弓之鸟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大吃一惊、本事、悲惨、愈合、孤单失群、裂开”等词语,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 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
教具准备 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提纲
1、收集原来学过的成语故事。
2、读通课文,不认识的字词利用工具书解决。
第一课时
一、教师引入教学讲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有个叫更羸的人,射箭的本领特别高强,他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天上飞的一只大雁掉下来。你们相信吗?这是为什么?通过学习“惊弓之鸟”(板书)这篇课文我们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
1、自由默读课文。要求:
(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2)把每个自然段用数码标记清楚。
2、自由朗读。要求:
(1)看清句子的标点符号,试着读出说话人的语气来。
(2)把不理解的词抄写在本子上,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全文,结合正音。
(2)指名学生列举不理解的词语,并鼓励查阅工具书的同学帮助解释。
4、指导书写。
三、思考、讨论。
1、课文写到几个人物?主要写谁?为什么?(更羸、魏王两个人。主要人物是更羸,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只张弓不搭箭就使大雁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追问: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2、讨论: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
(1)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2)引导学生揣摩词语,诱发联想,进而产生逻辑推理:①大雁一般是成群地飞翔,这里却是“一只”,说明什么?②“慢慢地飞”又说明什么?为什么用“鸣”而不用“叫”?③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不做统一的要求。)
四、齐读全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课文先写更羸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拉弓,大雁就能掉下来;接着试了一下,只拉弓,不用箭,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最后更羸介绍他是怎样知道只要拉一下弓。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小黑板出示上节课学习的生字词,检查正音。
2、说一说课文的叙述顺序。
二、讲读全文
1、指名朗读1~3自然段:
要求有感情,其他同学看小黑板思考问题。
提问讨论:
⑴什么是有名的射箭能手?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学生回答:射箭经验特别丰富,技术特别好的人。这样开头使我想知道更羸是怎样一个射箭能手。
⑵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去打猎看见了什么?你怎么知道是更羸看见的?学生回答:“看见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是更羸指给魏王看的。
⑶更羸与魏王的对话,使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知道更羸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雁就会掉下来。知道魏王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以为自己听错了。
教师过渡语:更羸说的话能实现吗?请看下文。
2、指名朗读4~6自然段:
要求有感情,其他同学思考以下问题。
提问讨论:
⑴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那只大雁又是怎样掉下来的?画出关键词。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更羸:左手拿弓 右手拉弦 嘣 大雁:直往上飞 拍翅膀 掉
⑵大雁掉下后,魏王的表情怎样?“啊”这个词带有什么感情?学生回答:大吃一惊,有赞叹之情,有惊奇之情,还有莫名其妙之情。
教师过渡语:
你看到这种情景感到奇怪吗?请看下文,仔细分析就会明白。
3、默读第三部分7~9自然段:
思考后讨论以下问题:
⑴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一拉弓,就使那只大雁掉下来?从文中对话中找画后读。学生画后读:“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⑵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
①提问:这一自然段共几句话,哪些讲的是看到的听到的?哪些讲的是他分析的?学生回答:共四句。第一句话讲的是看到的、听到的。后三句讲的是他分析的。
②他是怎样一步步分析的?你觉得他的分析有道理吗?正确吗?教师导读并板书:
飞得慢──因为受过箭伤,伤口没愈合,还在作痛。
叫得惨──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学生回答:分析有道理。因为前面的事实证明了“拍了两下翅膀”说明大雁在使劲。“直掉下来”说明大雁一点也不能飞了,这与更羸说的伤口又裂开了掉下来是一致的,他的分析是正确的。
⑶找三位同学分别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全班同学共同体会文章是怎样将这段话写清楚的。
4、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悟出道理,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
从课文前后联系中我们发现,更羸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有根据的、正确的。那么你认为他是射箭能手吗?你是只佩服他不用箭只拉弓使大雁掉下来吗?(学生回答:不是)那是什么?学生回答:我佩服他会观察,同时会分析。
教师总结:
对,我们平时就要养成观察的习惯、分析的习惯,同时随着知识的增多,更要学会善于观察、善于分析。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结论趋于正确。今天,我们学习了“惊弓之鸟”请你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
学生回答:被弓箭吓怕的鸟,比喻有的人受过惊吓,遇到一点情况就害怕得了不得。
三、根据板书情况进行复述练习
要求:复述表情要自然,不要背书。可用转述方法,讲给别人听。
四、作业
将成语讲给父母听,评价反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大吃一惊、本事、悲惨、愈合、孤单失群、裂开”等词语,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
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
教具准备
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导学过程
二次备课
预习提纲
1、收集原来学过的成语故事。
2、读通课文,不认识的字词利用工具书解决。
第一课时
一、教师引入教学讲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有个叫更羸的人,射箭的本领特别高强,他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天上飞的一只大雁掉下来。你们相信吗?这是为什么?通过学习“惊弓之鸟”(板书)这篇课文我们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
1、自由默读课文。要求:
(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2)把每个自然段用数码标记清楚。
2、自由朗读。要求:
(1)看清句子的标点符号,试着读出说话人的语气来。
(2)把不理解的词抄写在本子上,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全文,结合正音。
(2)指名学生列举不理解的词语,并鼓励查阅工具书的同学帮助解释。
4、指导书写。
三、思考、讨论。
1、课文写到几个人物?主要写谁?为什么?(更羸、魏王两个人。主要人物是更羸,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只张弓不搭箭就使大雁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追问: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2、讨论: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
(1)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2)引导学生揣摩词语,诱发联想,进而产生逻辑推理:①大雁一般是成群地飞翔,这里却是“一只”,说明什么?②“慢慢地飞”又说明什么?为什么用“鸣”而不用“叫”?③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不做统一的要求。)
四、齐读全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课文先写更羸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拉弓,大雁就能掉下来;接着试了一下,只拉弓,不用箭,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最后更羸介绍他是怎样知道只要拉一下弓。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小黑板出示上节课学习的生字词,检查正音。
2、说一说课文的叙述顺序。
二、讲读全文
1、指名朗读1~3自然段:
要求有感情,其他同学看小黑板思考问题。
提问讨论:
⑴什么是有名的射箭能手?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学生回答:射箭经验特别丰富,技术特别好的人。这样开头使我想知道更羸是怎样一个射箭能手。
⑵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去打猎看见了什么?你怎么知道是更羸看见的?学生回答:“看见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是更羸指给魏王看的。
⑶更羸与魏王的对话,使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知道更羸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雁就会掉下来。知道魏王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以为自己听错了。
教师过渡语:更羸说的话能实现吗?请看下文。
2、指名朗读4~6自然段:
要求有感情,其他同学思考以下问题。
提问讨论:
⑴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那只大雁又是怎样掉下来的?画出关键词。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更羸: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嘣大雁:直往上飞拍翅膀掉
⑵大雁掉下后,魏王的表情怎样?“啊”这个词带有什么感情?学生回答:大吃一惊,有赞叹之情,有惊奇之情,还有莫名其妙之情。
教师过渡语:
你看到这种情景感到奇怪吗?请看下文,仔细分析就会明白。
3、默读第三部分7~9自然段:
思考后讨论以下问题:
⑴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一拉弓,就使那只大雁掉下来?从文中对话中找画后读。学生画后读:“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⑵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
①提问:这一自然段共几句话,哪些讲的是看到的听到的?哪些讲的是他分析的?学生回答:共四句。第一句话讲的是看到的、听到的。后三句讲的是他分析的。
②他是怎样一步步分析的?你觉得他的分析有道理吗?正确吗?教师导读并板书:
飞得慢──因为受过箭伤,伤口没愈合,还在作痛。
叫得惨──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学生回答:分析有道理。因为前面的事实证明了“拍了两下翅膀”说明大雁在使劲。“直掉下来”说明大雁一点也不能飞了,这与更羸说的伤口又裂开了掉下来是一致的,他的分析是正确的。
⑶找三位同学分别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全班同学共同体会文章是怎样将这段话写清楚的。
4、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悟出道理,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
从课文前后联系中我们发现,更羸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有根据的、正确的。那么你认为他是射箭能手吗?你是只佩服他不用箭只拉弓使大雁掉下来吗?(学生回答:不是)那是什么?学生回答:我佩服他会观察,同时会分析。
教师总结:
对,我们平时就要养成观察的习惯、分析的习惯,同时随着知识的增多,更要学会善于观察、善于分析。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结论趋于正确。今天,我们学习了“惊弓之鸟”请你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
学生回答:被弓箭吓怕的鸟,比喻有的人受过惊吓,遇到一点情况就害怕得了不得。
三、根据板书情况进行复述练习
要求:复述表情要自然,不要背书。可用转述方法,讲给别人听。
四、作业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篇4
《惊弓之鸟》是一则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间魏国一位著名的射箭能手更羸不消搭箭,只需拉弓,便使天上飞过的一只大雁失下来的事。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从中反应出更羸善于思索,并能凭据所见所闻作出准确阐发。全文不但用字极为准确,并且在写法上也极有特点,那便是:小至更羸对大雁阐发的句子,大至整篇课文的布局摆设,都是通过倒装因果干系的句段组合来谋篇布局的,不但反应出更羸善于视察、善于思索的特点,也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内容。
2、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文本的以上解读,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出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懂得“能手”、“并不”、“直”、“大吃一惊”、“孤单失群”、“惊弓之鸟”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更羸最后说的四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3)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3、说教学重难点
通过以上分析,我把理解“惊弓之鸟”的含义作为教学的重点,“读懂更羸的话,体会更羸观察、分析的逻辑关系”作为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以下教法肯和学法:
1、启发式教学。即精心设计问题,本节课我始终让学生带着“这是一只怎样的鸟?”“更羸是个怎样的人”这两个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因为任何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价值的问题能启发儿童深刻思考,并能引导他们去提出新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认识能力,促进读写技能的发展。
2、图解文字法。课文第五自然段中的两个“直”含义不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我在教学时采用图解文字法,用箭头画出大雁飞行的路线,帮助学生理解两个“直”字的不同含义。这是引导学生把语言还原成形象的一种方式,有助于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
3、角色体验法。在第四板块的教学中,我给足时间让学生进行角色朗读,在不断的角色体验过程中,使学生的生命活力得以外化,同时也能更好地体会人物身上所蕴涵的情感因素。
在教学中,我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读读、划划、议议,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三、说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为了把预设目标落到实处,我想用两课时来完成本课教学。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
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第二课时的重要人物是通过研读1—5自然段和第9自然段,理解“惊弓之鸟”的含义,读懂更羸的话,体会更羸观察、分析的逻辑关系。
下面我着重来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本课教学共分四个板块:第一板块——提出问题,导入新课;第二板块——研读1—5自然段,明确这是一只怎样的鸟;第三板块——研读第9自然段,体会更羸观察、分析的逻辑关系;第四板块——角色朗读,深化主题。
第一板块——复现问题,导入新课
在齐读课题:惊弓之鸟后,老师引导: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留下了两个问题还没有解决,是哪两个呢呢?学生反馈,老师利用课件出示这两个问题:1)这是一只怎样的鸟?2)更羸是一个怎样的人?
【在导入环节,提出这两个问题,既是对第一课时学习内容的回顾,又能使学生自然地将更羸与这只与众不同的大雁联系在一起,为下文学习指名了方向。】
第二板块——研读1—5自然段,明确这是一只怎样的鸟
1、我让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第一个问题“这是一只怎样的鸟?”在学生充分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反馈:学生可能会说: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这是一只孤单的大雁等等。
2、我顺势追问:你从课文的哪里知道的?请你自由地读课文,把这些句子找出来。
在引导学生反馈之后,课件出示句子:“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和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3、研读第一句:“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首先引导学生自由读句,然后启发:这个句子中的哪些词告诉你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学生能够很快找出是“慢慢地飞来”和“边飞边鸣”,我相机板书这两个词。最后指导朗读,相机点评:如果学生读得很精神,很有力时,我会说:你这只大雁一点儿都不象受伤的样子;如果学生读得很到位,我会说:看来你上次一定伤得不轻。同时让全班学着他的样子读。
4、研读第二句:“和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这个句子中的两个“直”字,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也是体会更羸观察、分析的逻辑关系的第一步。我是这样突破的。
首先指名读,课件点红两个“直”,提问:这两个“直”的意思一样吗?用心读读这句话,然后用箭头画出大雁飞行的路线。
学生的答案肯定是五花八门的,只要能说出自己这样画的理由,对两个“直”的理解比较正确,都应予以肯定。同时,我会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板书,形成付板书。
上飞直
直往掉
边飞边鸣下
5、请大家把这两句连在一起读一读,仔细想一想“惊弓之鸟”应该是什么意思呢?有了这两个句子的铺垫,学生应该能够明白“惊弓之鸟”的字面意思: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于是,我又进一步启发: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类似“惊弓之鸟”这样的事情呢?估计很多学生会有这样的体验:比如,有一次手被开水烫伤了,现在看到开水就害怕;有一回被小狗咬了一口,现在很怕小狗等等。最后我总结:对呀,这个“惊弓之鸟”的成语,后来就引申为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类似的情况就惶恐不安的样子。
【阅读一篇文章,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切入点来深入阅读文本。这一板块,我以“这是一只怎样的鸟?”作为切入点,引出对两个重点句的研读,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了“惊弓之鸟”的含义。既承接了题目“惊弓之鸟”,又为下文的“更羸是一个怎样的人”埋下伏笔。用箭头画出大雁飞行的路线,帮助学生理解两个“直”字的不同含义,则是典型的图解文字的方法。这是引导学生把语言还原成形象的一种方式,有助于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
第三板块——研读第9自然段,体会更羸观察、分析的逻辑关系
过渡:那天,和魏王一起出去打猎的人一定不止更羸一个,为什么其他人都没有发现,而更羸却能发现这只大雁呢?预计学生会说:因为更羸仔细观察。(板书:仔细观察)其实,更羸不仅仔细观察,而且非常善于分析呢。(板书:善于分析)课文哪一自然段写更羸非常善于分析呢?快找出来读一读。
1、默读第九自然段,用划出更羸善于分析的句子,并引导反馈,课件出示。
这两个句子是突破本课难点的一个突破口,我是这样来教学的。
2、研读句子: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得不到帮助。
这个句子不难理解,因此我采用句式变换的方式,让学生在说话训练的过程中感受更羸善于分析的特点。
3、研读句子: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首先,我让学生自由读句子,初步感知更羸的善于分析。然后,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在组内,四个人轮流当更羸,向大家解释自己的分析推理过程,要求用上下面的句式:“一……就……”。接着请小组派代表汇报,老师相机板书:弦响—害怕—高飞—裂开—掉下来
4、朗读第九自然段,加深理解更羸是怎样分析推理的。
【《心理学》告诉我们,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这两个句子,从而感受更羸分析推理的过程,不仅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这样,把能力的训练落到了实处。】
5、听了更羸的分析,如果你是魏王,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预计学生会说:更羸你真会观察分析。
更羸,没想到你真有这样的本领。
更羸,听你这么一分析,我才知道射箭还有这么多的学问……
【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理解成语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更羸高超的射箭本领、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令人折服的分析能力,抒发对更羸的赞叹之情,领悟课文的寓意。】
第四板块——角色朗读,深化主题
1、放声朗读更羸的话,读出他的特点。
指名陈诉请示,相机点评。
2、快速欣赏课文,找出魏王的话,引导朗读,读出他的信不外,读出他的大吃一惊。
3、分脚色朗读,加深明白。
【脚色朗读可以让门生越发贴近人物心田,更好地领会人物身上所蕴涵的情绪因素。而我将这一部门放在第四板块,便是想以此让更羸在门生们心目中的形象越发光显,让他们得到更深的开辟。】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篇5
叶圣陶先生再三告诫我们:“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一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指导工作,就是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地读书。
千法万法,读是万法之大法。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如何指导学生读好书,让他们爱读书呢?教师必须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任务是在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基础上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第九自然段,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更羸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的原因,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以此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明白蕴含的道理。听这节课讲的老师是苏老师,听后我们每个人都在赞叹,就是让我们照着讲可能我们也没这能力,她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始终以“读”为本,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代替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因此感悟必须以充分地读为前提,读得不充分,就很难“有所悟”。熟则能悟,悟则能化。如:教学第九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大雁飞得慢、叫得悲惨的原因,笔者以“引读”为主,引导学生用朗读和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老师读事情的结果,学生读事情发生的原因,然后师生对换,让学生边读边想边记。通过师生对读,一呼一应,把学生带进了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境地,初步感悟这种因果关系的句式,在此基础上悟出事情发生的原因。这也避免了机械地背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更羸仔细分析、准确判断事物的能力,笔者笔者再利用“引读”,通过师生对话,心灵沟通,充分想象,感悟到更羸正确的分析判?夏芰ΑT偃纾涸诹废岸廖和跛档幕笆保笔者采用了“以点带面”的方法。先指名读,学生评?;再示范读,学生感悟;接着笔者抓住魏王“不相信”和“大吃一惊”、“奇怪”等进行现场指导读,让全班学生练习,读出魏王“不相信”和“大吃一惊”的语气;最后分角色读,读出不同的语气来。这样由点及面,以点带面,学生学习兴趣很高,达到了读中自得自悟的教学境界。读的形式多了,学生对课文也就理解了,文章的表达形式也领悟到了。通过这堂课的听,我深刻地认识到:领悟是阅读过程中的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它是读者在书中不能直接找到答案,而观点、意境蕴含在较深的情况下,靠自己或在别人的启发点拨下凭借语言文字去思索,去揣摩而获得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要经历从读到想,从想到懂,从懂到悟三个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学,哪怕是微小的领悟,都会感到莫大的兴奋,如果得到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就有更多的同学愿意动脑筋了。
这一点笔者还做得不够,课中没注意到差等生。这些人有时对某些问题不可能马上想得出来,这时候就需要加入一种媒介,不能冷落他们。否则,他们将失去信心,当旁听者。因此,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当学生对一些文章不可能立即读懂或领悟时,我们就要耐心辅导和点拨,不能放弃他们。通过点拨为思维架设“桥梁”,为领悟扫清“障碍”,解决学生想要领悟而领悟不到的潜在含义。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省编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八册第10课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读书记号理解课文内容。
2.能较熟练地运用因果关系的句式说话写话。
3.初步领会“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的喻意。
教学重点:
正确运用读书记号读懂文章,掌握因果关系句式。
教学难点:
领会更羸“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过程。
教学方法:
1.运用“引导——发现”的教学策略,即通过“激疑—引导—探索—发现”的基本流程,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规律。
2.以思维训练为核心,采取跳跃式讲读。
教具准备:
活动幻灯片一框,因为……所以……、那是因为纸片。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尝试运用读书记号理解课文内容。
1.复习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惊弓之鸟》,我们知道题目中“惊”的意思是“害怕”,“弓”的意思是“弓弦声响”,“之”的意思是“的”,“惊弓之鸟”连起来的意思是“被弓弦声吓坏了的鸟”。那么大雁是被谁的弓弦声吓坏了呢?谁能用一句话介绍更羸?
2.铺垫导法:第一自然段中,哪一句话具体说明更羸是射箭能手?学生自由读第1自然段,教师顺势引导——不动笔墨不读书,重点词句加——,不懂词句加——?(符号板书)
3.朗读体会:谁来读读这句话,我想应该读出更羸的气魄。
4.设疑争论:
①你们有没有发现,刚才读的这个句子中有一个字用错了?
②学生回答,说明理由。
③讨论可以怎样改?
④讨论是否真要改?
二.“引导—发现”之一,明白“嘣”置大雁于死地。
1.设疑:既然大雁不是射下来的,那么课文中哪一个字置大雁于死地?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圈出这个字(板书:嘣)
2.讨论:为什么说“嘣”置大雁于死地?齐读第4
自然段。
3.演示: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学生划出相应的句子。
4.理解:理解“忙”、“直”的含义,齐读句子。
三.引导—发现”之二,明白课文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1.质疑:“大雁忙上飞”是什么原因?“直掉下来”又是什么原因?
2.引导:①引导学生读最后一节,边读边划。
②学生汇报。③刚才你们读的句子是最后一自然的最后两句,齐读这两句话。
3.发现:我们把刚才学的总结一下——
因为大雁听到“嘣”的一声响,所以—(板书:心里害怕)
因为心里害怕,所以—(板书:忙往上飞)
因为拼命往上飞,所以—(板书:伤口裂开)
因为伤口裂开了,所以—(板书:直掉下来)
4.训练:
①出示卡片因为…..所以……,自由练说,开小火车说。
②出示卡片那是因为,自由练说,指名说。
四.“引导—发现”之三,明白更羸“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过程。
1.假设:从这个因果关系中,我们发现置大雁于死地的是“嘣”,现在我们假设如果你跟魏王去打猎,你也拉得动这张弓,也那么“嘣”的来一下,这只大雁会不会掉下来?
2.设疑:看来更羸并不高明,还称什么射箭能手?那么更羸的本事又高在何处呢?
3.引导发现:引导学生读课文第6自然段。汇报,(板书:受过箭伤的鸟)
4.再质疑:更羸是根据什么作出这一判断的呢?(板书:判断)
5.再引导:飞得慢,叫得悲惨,这是更羸所看到的现象,也就是说他所观察到的。(板书:观察)
6.再质疑:看到这样的现象,更羸会怎么想?
7.再引导:引导学生读第8自然段,再完成作业本4(1)、(2),一生上台完成板书。同时,巩固“孤单”、“愈合”的含义。
8.归纳:①这“伤口没有愈合”、“孤单失群”是更羸——(板书:分析)②教师加上箭头,学生讨论更羸的本事究竟高在何处?③朗读最后一节,读出分析的语气,采用一人读一句方法。
9.朗读体会:推荐班中学生与老师对读。教师故意出错,把更羸说的第二句话改成“当然”,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体会更羸注意身份、谦虚、有礼。
五.“引导—发现”之四,初步明白“惊弓之鸟”的喻意。
1.设疑:读了课文之后,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和大家讨论一下,究竟是谁害死了这只大雁?
2.讨论:四人小组。
3.汇报:
4.总结:大雁自己吓死了自己。我们不要犯“惊弓之鸟”的错误,遇到紧急的情况要冷静,别自己吓自己,要想出自己救自己的办法。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
今天执教了《惊弓之鸟》,回过头来反思一下,这堂课有不少得失之处。
先来谈谈收获。首先,今天学生的表现非常棒,完全入境了,尽情地与文本展开了对话。当我向边飞边鸣的大雁采访时,“雁小姐,你为什么飞得这么慢呢?”徐宁馨悲伤地说:“我上次被一支箭射中了,伤口还没有愈合,每扇动一下翅膀都痛彻心扉。”我深情的说:“是啊,怪不得你飞得如此缓慢!”“雁先生,你叫的声音为什么如此凄惨呢?”另一生:“因为我与同伴失散了,孤零零的,我多么需要同伴的帮助啊!”“我边飞边鸣,希望有同伴能听见,来帮帮我,可是这么长时间了,还是每人来帮我!”我适时评价:“此时,你又孤独,又害怕,多可怜啊!你还想什么呢?”“我担心着会不会又有一支箭射上来,这下我可要完了!”“下次再听到弦响,我可要快点飞高些!”学生完全把自己当作了大雁,想大雁之所想,悲大雁直所悲,充分展现了孩子们独特的感悟,同时也理解了更羸的分析,在随后的理解更羸的两句话,用因果句练习说话时水到渠成。
教材在更羸的分析之后戛然而止,魏王听了之后会有什么反应呢?这成为了教材的留白之处,运用这个空白,让学生说说魏王可能还会说些什么。学生思考了片刻后,精彩的点评此起彼伏,纷纷借魏王之口谈出了自己的体会。“更羸,你真不愧是我们魏国的射箭能手!”“更羸,你不但有精湛的射箭技术,还善于观察、分析。我要封你做大将军”(真是慧眼识英才)“更羸,你真是名不虚传啊!”(已经佩服的五体投地了)“更羸,你是我们魏国的骄傲!”……学生们积极性完全调动了起来,讲起来滔滔不绝。
其次,我抓住“更羸是古时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深思探究,为什么说更羸是射箭能手?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中,寻求答案。在为什么说是“嘣”置大雁于死地的讨论中,引导学生分析更羸分析的一段话,明白课文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在质疑把大雁吓下来的本领人人都有,更羸的本事到底高明在何处的问题探究中,引导学生再次与文本进行对话,明白更羸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过程,层层深入,跌宕回环,一次又一次地设疑,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绽放思维的火花,揭示成语蕴涵的寓意,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但在上课中,竟然由于紧张,时不时忘了下一个教学步骤,而不得不时时拿着教案上课,犹如那只惊弓之鸟,心理素质如此脆弱,是我课前所为料及的,致使对学生的回答不能做到全神倾听,适时作出恰当评价,更好地调控课堂。看来,还得多加锻炼,多上公开课。
其次,在课外拓展上,所选用的《战国策》中关于“惊弓之鸟”的片断,为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而选用古文段落。由于学生看不懂,而效果低下。
此时,突然想起窦桂梅老师主题阅读的教学理念,何不由此生发,让学生收集成语,分层阅读呢?如:以弓箭为线索:《杯弓蛇影》、《一箭双雕》、《百发百中》、《箭在弦上》;以射箭能手为线索:《后羿射日》、《纪昌学射》、《百发百中》;以成语的出处为线索:《战国策-楚策》。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篇7
小学语文第八册《惊弓之鸟》一开始,在请同学自由通读课文之后,我照例又抛出这样的问题大背景:“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把天上飞的大雁射了下来,你佩服不佩服更羸?”
这个问题,把大家的注意力都引到了各自的课本之中去了。大家开始默默地读起自己的书来了。
经过约五分钟左右,教室里开始陆陆续续地举起了小手。
有的说:“我以为更羸的本领显示在了他能仔细观察,能从一只在常人眼里看来是极普通的大雁中看出它飞得慢,叫的声音也很悲惨。”
有的说:“我以为更羸的本事还显示在了他能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情况,经过严密的推测,最终知道这不但是一只受过箭伤,伤口还没愈合的大雁,而且是一只离开同伴,孤单失群的大雁。”还有的说:“我以为更羸的本领更显示在了他熟知大雁的心理,知道它听到弦响,心里定会十分地害怕,定会拼命地往高处飞。这样一用力,伤口就拉开了,便从高空中掉了下来。”课上到这个份上,我便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自己的书本上。在自由朗读了几分钟后,我顺势地回到了刚才的话题:“你们现在还佩服不佩服更羸?”经过一段时间的沉默后,大家开始纷纷发言:有的说:“我佩服更羸,佩服他仔细观察的能力。我平时就缺少这种观察能力,对一些常见的事物发现不了新的东西,所以写文章时,写出来的东西也很平淡。以后我要向更羸学习。”有的说:“我佩服更羸,佩服他能进行科学地推测。如果是我,即使看到了这只大雁,也并不能知道它受过箭伤,孤单失群。”有的说:“我佩服更羸,佩服他的谦虚与实事求是。如文中的‘我可以试一下’、‘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这些地方都可以知道更羸很谦虚,并不把自己吹得十分地神奇与了不起。”…………
尽管下课的铃声早已响过,但同学们好像并没有听到,依然沉浸在一片愉悦之中……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篇8
《惊弓之鸟》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6册第28课。这是一则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手更赢不用搭箭,居需拉弓,便使天上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下来的事。从中反映出更羸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并能根据所见所闻做出正确分析。全文共九个自然段。先讲述了更赢射大雁的经过和结果;接着讲述了更赢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因此可以按内容的不同把文章分成两个部分。也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三段来理解。教学中为了突出重难点,采用分两部分的方式比较合适。第一部分是文章的前五自然段。文章首先便交代更赢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接下来的四个自然段较为具体地讲到了事情的经过和结果。如文中所述,更赢见“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便断言他“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这种技艺非亲眼所见,谁人会信。难怪魏王会“信不过”自己的耳朵,认为是自己听错了,但随之而来的情形便足以印证了令魏王难以置信的话。“更赢并不取箭,”这句话原本毋需用一个“并”字也能讲通,但通过一个“并”字,却很好地强调了“不取箭”的事实。但闻“嘣”的一声弦响,只见“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同样是一个“直”字却准确地描绘出前后两种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写大雁一个劲儿往高处飞,飞得急;后者是写大雁一点儿也不能飞了,掉得快。读文至此,我们定会拍案叫绝。第二部分是文章的后四个自然段。这部分内容以更羸与魏王对话的形式出现,尤以更赢所揭示的不用搭箭能射下大雁的原因为重。前文中更羸只拉弓射雁的事实着实令魏王“大吃一惊”,由前面的“是吗?”“你有这样的本事?”两个怀疑到近乎不相信自己耳朵的问句到“啊!“真有这样的本事!”两个惊
讶到近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的惊叹句便很有力的说明了这一点。课文并未就此点明其中的道理,而是在魏王惊叹之余,写到了更羸令魏王觉得“更加奇怪”的一番话:“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只受过箭伤的鸟。”这里,我们应该注意更羸话前的提示词语“笑笑”两字可不简单,因为这笑中包含着更羸对眼前事实的最清晰的认识。然而这其中的玄机却是我们和魏王所不知道的。这话语连同这话语前不可思议的神情对刚亲眼目睹完让人不可想象的只弯弓取鸟场面的魏王来说,当然更是觉得奇上加奇了,不是吗?“你怎么知道的?”魏王的疑问也是我们读到这里的疑问,当把这些不可思议的疑问推向高潮的当口,让更羸用诸语道破天机,应当说是作者有意安置的精妙之笔。更羸的这段话总共有四句。第—句说的是他看到和听到的情况。看到的是——“它飞得慢”;听到的是——“叫的声音很悲惨”。第二句说他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进行分析:从:飞得慢”知道“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从“叫得悲惨”知道“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这两个倒装的因果关系句有力地强调了“飞得慢”和“叫得悲惨”的原因。而这些原因正是更赢由所见大雁飞的情形分析所得。第三、四句是他进——步的分析、推理和最终所得出的结论。倒装因果关系的句段组合是这篇课文在写作上突出的——个特点,小至更羸对大雁分析的句子,大至整篇课文的结构安排,不仅反映出更羸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特点,也有力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内容。
本篇文章位于本册教材的第八组,在训练重点上由逐步“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的训练进而训练学生“把一段话写清楚”。教学时,应抓住课文的重点段,首先在弄懂自然段的
意思上下功夫,再在此基础上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针对本册教材的具体情况,大纲要求教学中让学生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的词句,学习分析自然段,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是怎样用词造句、连句成段的。针对大纲对本册教材的要求和课文自身的训练重点,对于本课的教学我拟定以下的教学目标:思想教育方面: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更羸能不用箭
只拉弓射下大雁的原因,懂得对事物要仔细观察,并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判断,才能把事情做成做好。培养能力方面:通过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进行读懂自然段意思的训练,并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基础知识训练方面: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能手”、“‘本事”、“大吃一惊”、“孤单失群”等词语的意思,并懂得“惊弓之鸟”这一成语的意思,练习复述课文:培养非智力因素方面:养成认真读文、勤观察、善思考的习惯。这篇课文主要通过更羸只需拉弓,不必取箭即可射下大雁的故事,反映他遇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而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的话集中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拟定为教学重点,而对于更羸观察、思维的过程及准确的判断是学生不易理解的,教学中将其作为难点来处理。
《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是关系到培养读写能力和发展智力的一种发展性阅读。发展性阅读是一种“双向”心理过程。首先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读一篇文章,先要让学生感知文字,从字词到句,从句子到段落,从段落到全篇,逐步读懂。发展性阅读的“双向”过程是安排阅读教学程序的重要依据。结合《惊弓之鸟》一文的具体情况,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法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在教学中的具体操作程序是这样安排的:
在第一课时中,首先揭示课题,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这个成语故事的大致内容,借助拼音,读准生字,通过并结合上下文内容初步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记叙的内容,按老师的提示:射落大雁,道出原因,将课文分成两个部分。第二课时首先在第一课时揭示课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意安排了揭示分析课题导入新课的环节。由故事演绎而来的“惊弓之鸟”是一个成语,课文对更羸善射的技艺集中体现在对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准确分析和推理上,以上这些不宜过早出现,因此适当地变换形式,以几个浅显的小问题切入,有利于学生渐入佳境。我是这样做的:在进一步揭示课题时,学生明确故事里的这只鸟是只怎样的鸟?以此唤起学生对大雁这种候鸟的生活习性的再认识,为下文讲更羸如何只拉弓射雁略作铺垫。故事里讲到了哪些人?主要讲谁?这一问题旨在让学生在下面的学习中立足于了解文章的中心人物更赢的特点。在本节课新授伊始,提出这两个问题,即是对第一课时学习内容的回顾,又能使学生在明确问题答案的基础上自然地将更羸与这只与众不同的大雁联系在一起,为下文的学习设置一个寓有形于无意的思维环境。
在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时,我采用的是按顺序讲读的方法,抓重点词句理解更羸是怎样观察和怎样做的。首先让学生默读这五个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每个自然段讲什么?而“弄懂自然段的意思”是前一组课文的训练重点,让学生默读课文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在学生默读后,提出问题:第一自然段介绍了哪些内容?这一自然段虽然只有一句话,但交代了更羸是什么时候、什么国家、什么身份的人。在让学生理解“有名的
射箭能手”时,我引导学生从理解“能手”到理解“射箭能手”,再理解“有名的射箭能手”。“能手”是说有着某种专长而社会地位一般的人,“射箭能手”是说射箭的技艺不同一般且仅此而已,加上“有名”两字可看出更羸善射已是家喻户晓,以至下文说到魏王要他陪自己打猎,这样一步步地获得明确的概念,有助于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各讲些什么呢?让学生分清句子的意思,重点理解第二句,提出“这只大雁有什么特殊的地方?”的问题,引导学生抓住“一只”、“慢慢”等词语认识事物的表象。大雁喜群飞而徙,“一只”说明它掉队了或是有其它意外情况。“慢慢”是说飞得慢而吃力。在学生了解了大雁的特殊之处后,让学生相机体会三个句子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先讲“去打猎”,再讲“雁飞来”,后讲“指雁说”,这几个意思是一步一步讲的',能看到现象已是不易,看到就说理见自信。再通过指名朗读加深对句意的认识,注意人物说话时的语气,重点读好上面提到的一些词语。对三、四自然段的学习先指名朗读,要求学生朗读时注意魏王说话的语气,通过对“信不过自己的耳朵”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更羸对魏王所说的话让人感到奇怪。因为这是从来也未曾听说过的。“你有这样的本事?”让学生体会魏王言语中对更赢有神奇般的本领感到极其怀疑。在学生对魏王的这种情况有了更深的理解后,再让学生带着体会到的这种感情来朗读,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结合指导朗读,要学生注意其中标点符号的作用以及为什么要这样使用、这样表达。课文的第五自然段也只有一个句子,先让学生读一读,看这一个句子中讲了几层意思,引导学生从前后联系中发现其中的两层意思:弦响、雁落,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这一自然段中对语言文字的训练,我是这样安排的,引导学生思考:“更羸并不取箭”这句话中不用“并”也能讲通顺,现在用上“并”起了什么作用?让学生领会作者用“并”是加强语气,强调更赢不取箭只拉弓就射下大雁,从容自若,成竹在胸。而后出示字幕:“……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用红笔在其中两个“直”上加点,让学生理解这两个“直”在不同的句子里,有着不同的意思。“直往上飞”是说大雁听到弦响一个劲儿往上飞,飞得急;“直掉下来”是说大雁一点儿也不能飞了,掉得快。这样,教师在学生还理解不深的关键词语上,画龙点睛地做些指点,启发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从而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懂得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通过揣摩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在此节有更深入的体会后,让学生通过加重关键词语气的朗读来更好地体验这种感受。在学生朗读后,出示能直观反映这段内容的课文插图的投影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更赢的动作,更赢和魏王的不同神态。采用这种直观的电教手段,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要求学生轻声读全文的第一部分、边读边想:这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旨在让学生在分析自然段的基础上,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这也体现着大纲的要求。在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时,我采用抓重点段辅以练习,讲练结合的方法。安排几组练习突破重、难点,理解更羸是怎样分析推理的。首先要求学生默读这部分课文,思考这四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你认为哪一段是重要的?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更赢所说的原因,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内容。这部分内容是以对话形式出现的,而且对话人的表情较为丰富,因此在初步感知内容后,要学生分角色来朗读课文,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注意把魏王“大吃一惊”的句子与第一部分中对更赢的话表示怀疑的句子作比较,“以理解”大吃一惊”的意思,进而体会更赢的话感到“更加奇怪”的原因,理解更羸“笑笑”的意思是因为事情的发生全在他的意料之中,在逐步对内容有更深理解的同时,再用感情朗读来表达,并加以评议,从而沟通了从认识到理解的桥梁,也为更好地揭示中心段落打下基础。
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段,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出示这一自然段内容的投影字幕,指名朗读这段话,看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各写了什么?在引导学生回答出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要学生判断这其中那些是更羸看到的和听到的?联系前文中“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一句想一想,句中只有一个“鸣”,更羸怎么知道它的声音很悲惨?引导学生结合大雁的生活习性进而体会出更赢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第一句讲他看到和听到的现象,第二句还是说现象吗?‘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在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对现象产生原因的分析部分,先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意思理解“愈合”和生孤单失群”的意思,还要让学生注意到这两个并列关系句式的句子结构,因为这一句是对前一句现象的分析,侧重交代的则是原因,于是在这里,我还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让学生用这种句式来说一说强调原话,以加深对这一内容的理解。(可出示字幕投影片)“大雁飞得慢,因;叫得悲惨,因为,”让学生当堂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哪些是观察到的,哪些是经过分析得出的,认识到任何分析、推测都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深入理解这两句的基础上使学生懂得更赢根据看到的、听到现象进行了分析,得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的判断。然后重点讨论:更羸又是怎样进一步分析的呢?仍出示训练题目:“大雁拼命往高处飞,因掉了下来,因为。”使学生能模仿前面学过的句式自己独立思考、分析,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抓住两组相同的关联词“一……就……”结合更羸前面的分析,即可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不用箭只拉弓便可使大雁掉下来这一严密的推理过程。《心理学》告诉我们,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这两个分析推理的过程,不仅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这样,把能力的训练落在了实处。最后要求学生在齐读后概括课文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至此,本课时的板书已经形成,板书的内容正体现着更羸从观察到分析、推理和实际情况的全过程。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此,要求学生根据板书来说一说更羸是怎么知道不用箭只拉弓就能把大雁射下来的,在这里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因为“……”的句式说出: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射下雁,是因为大雁受过箭伤。通过这个说话练习,既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又对学生进行分析推理的思维训练,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总结全文时,先让学生朗读全文,想一想文章前一部分写了什么?后一部分写了什么?作为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总体回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揭示“惊弓之乌”这个成语的意思,并通过举例来说明对这个成语的理解。此处,还可让学生思考:如果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分段,可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内容。这样,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分段,概括段意的能力。最后,让学生练习复述这个成语故事。作业是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并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重要环节。针对这则成语故事的具体内容并结合课后练习的要求,在新授课后我布置学生在课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这个基础上继续练习复述课文内容,这里提醒学生注意复述与背诵的区别,引导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话,用讲故事的语气进行复述。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惊弓之鸟》一文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更羸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准确分析、严密推理到情况的落实,从中可以发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途径,并能用较为清晰的思路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懂得“能手”“并不”“直”“大吃一惊”“孤单失群”“惊弓之鸟”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更羸最后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3、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学懂更羸说的话,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
教学难点: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联系全文内容体会更羸分析判断的合理与正确性为重点。根据魏王由“不信”到“吃惊”“奇怪”的态度变化,使学生明确,把观察、思考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的思维方法是正确的,是值得学习
教具准备:cai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文题,范读全文(或听课文录音)。
1.导语: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两则寓言故事,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新课是一则成语故事——《惊弓之鸟》。这则故事的内容特别新奇有趣,会使大家领悟出更多的东西,尤其能启发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作出正确判断。现在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
2.有表情地范读或放配乐录音。
二、指导自学。
1.自由默读课文。要求:
(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2)读通每个句子,注意在长句中用“/”标出句中的停顿。
(3)标出每个自然。
2.自由朗读。要求:
(1)看清句子的标点符号,试着读出说话人的语气来。
(2)把不理解的词抄写在本子上,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全文,结合正音。
“魏国”的魏读作wèi。“更羸”人名,读作gēngléi。“嘣”象声词,后鼻音,读作bēng。“悲惨”的惨,平舌音,读cǎn。“愈合”的愈,整体音节,读作yù。“拼命”的拼,前鼻音,读作pīn。
2.指名学生列举不理解的词语,并鼓励查阅工具书的同学帮助解释。
3.出示幻灯或小黑板:
(1)指导学生巩固生字(辨形、正音)。
(2)熟读并理解词意。
4.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
能手:具有某种技能,对某项工作、运动特别熟练的人。文中指更羸善长射箭。
本事:就是本领的意思。
悲惨:处境和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
愈合:伤口长好。
拼命:不顾及性命,文中指大雁尽最大力量往高处飞。大吃一惊:因出乎意料而非常惊奇。
四、思考、讨论。
1.课文写到几个人物?主要写谁?为什么?(更羸、魏王两个人。主要人物是更羸,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只张弓不搭箭就使大雁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追问: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2.讨论: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
(1)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2)引导学生揣摩词语,诱发联想,进而产生逻辑推理:①大雁一般是成群地飞翔,这里却是“一只”,说明什么?②“慢慢地飞”又说明什么?为什么用“鸣”而不用“叫”?③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不做统一的要求。)
五、齐读全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课文先写更羸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拉弓,大雁就能掉下来;接着试了一下,只拉弓,不用箭,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最后更羸介绍他是怎样知道只要拉一下弓,大雁就能掉下来的。这样先叙写故事的梗概,再揭示事情的原因,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六、作业。
朗读全文并抄写课后题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课文《惊弓之鸟》。(板书课题)
(2)“惊弓之鸟”什么意思,同学们明白吗?(释题:“惊”从它的偏旁你知道什么?“弓”指弓箭,“之”是“的”的意思,)谁能说说“惊弓之鸟”的意思?
(3)了解了课题的意思,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故事中的鸟是一只怎样的鸟?它为什么害怕弓箭?它害怕到什么样的程度?)
(4)同学们,是谁有这样的本事,了解到那只鸟连听到弓箭的声音都害怕呢?
(教师将学生的质疑归纳,用几个“?”在黑板上标出)
二、深入学习课文,自读自悟。
检查提问:通过自己读和听同学读课文,你弄懂了什么?
1、弄懂:那是一只怎样的鸟?
那是一只受了箭伤的大雁。你从课文的哪里知道的?
①“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②“更羸笑笑说:‘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大雁是一种候鸟,每到秋天就从北方飞到南方去,春天又从北方飞回南方。同学们看,雁字是这样写的(边写边板书),字理分析“雁”:“厂”是它的声旁,古时候读作“han”,里面的“隹”指鸟,单人旁指鸟飞时能排成人字形。可不要写成燕子的“燕”。
2、读了课文,你还懂得了什么?
(1)“惊弓之鸟”其实是指害怕弓弦响的大雁。从哪里看出那只鸟害怕弓弦响?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第5自然段。)
(2)朗读前指导:读课文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得有感情,能读出感情来,就不仅证明你理解了,而且说明你学得相当不错了。怎样读的得有感情呢?要学会“过电影”,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自由读第五自然段,说说你读的时候,脑子里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什么?还听到什么声音?
(3)这一段有两个“直”,意思一样吗?
出示句子:只听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大雁边飞边鸣的情形为“→”“直往上飞”:↗
↑;“直掉下来”:↘↓。)(让学生理解,“直往上飞”的“直”是一个劲的意思,应这样表示↗,“直往下掉”的“直”是垂直的意思,应这样表示:↓)
(4)该怎么读?语速要快稍快,紧张一点。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
指名读,强调两个“直”字。生用手势配合表演。全班同学边读句子边演示。
(5)看到这样的情形,魏王大吃一惊,同学们自由朗读6-8自然段。
①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大吃一惊”的意思。与“惊弓之鸟”的“惊”相比较,联系第八自然段,了解“惊”是非常奇怪的意思。
告诉学生,联系上下文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
②感情朗读课文,读出魏王奇怪的语气。(强调“啊!”读“á”,抓住“啊”“大吃一惊”“更加”等词语。)
3、更羸为什么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而且迅速作出判断,不用射箭,只要拉一下弓弦,就能使大雁落下来?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
学习课文第九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九自然段,思考课后思考、练习的第2题。
实物投影仪出示:想想更羸说的话,哪些讲的是他看到的听到的?哪些是他的分析?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分析的?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检查自学情况。
①哪些是更羸听到和看到的?他观察到什么?板书:观察:飞得慢叫得惨
字理学习“惨”。(从竖心旁分析字义),注意读准平舌音。
②哪些句子讲的是他的分析?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分析的?
板书:分析:箭伤作痛孤单失群
学习生字;愈(古时候愈是有个病字头的,是指病好了。课文中的“愈合”指伤口长好了。)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孤单失群”的意思:这里的“失”可以用上文中的哪一个词来理解?(“离开”)“群”字呢?(“同伴”)看字形能不能说出它的意思?(形声字,形旁是羊字旁,羊喜欢成群地在一起。)
③根据这样的分析,更羸断定这是一只怎样的鸟?(受过箭伤的孤单失群的鸟。)
④因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所以,更羸又做了怎样的分析,要怎样做就能使这只大雁掉下来?
伤口裂开
往高处飞 ↗ ∣
心里害怕 ↗ ∣
板书: 听到弦响 ↗ ↓
掉了下来
谁能用“...是因为....”的句式说说更羸分析思考的过程?(先分说,后总说。)
⑤更羸得出结论,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这只大雁掉下来。板书:不用箭只拉弦事实证明更羸的判断是正确的,更羸创造了奇迹。
⑥教师引读,然后让学生朗读、背诵第九自然段。
4、更羸是个什么人?怎么有这样的本事,知道那只大雁那么害怕弓箭,甚至听到弓箭的声音就会掉下来呢?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评议:谁读得好?好在哪里?(强调了“有名”和“能手”)理解“能手”的意思:对某一项技术、某一种工作特别熟练,干得特别出色的人,称作“能手”。织布技术特别熟练的人,我们称他为—“织布能手”,种菜特别出色的人就称为“种菜能手”。射箭技术很高明的人就称为“射箭能手”。 “有名”的“射箭能手”说明更羸不是一般的射箭能手,他射箭的技术特别高明、射箭的经验特别丰富,因而大家都知道他。你们能不能想象一下,他的箭法怎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百步穿杨、箭无虚发、百发百中)
(2)是不是因为更羸射箭射得特别准,所以才大雁落下来的呢?是因为他有丰富的经验,善于观察周围的现象,而且能对观察到的进行认真、深入地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魏王听了更羸的话,还后会对更羸说什么?
三、复述课文。
1、同学们能不能看着课题和板书讲这个成语故事。(同桌练说—指名说)
2、能不能先说更羸是观察分析的,然后再说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要求学生变换顺序说一说)
3、这个成语中的鸟字可以换成人字吗?大家想想比喻怎样的人?他遇到类似的情况怎么样?
板书设计: 10、惊弓之鸟
更羸 观察:飞得慢 叫得惨
射箭 伤口裂开
能手 思考:箭伤作痛 孤单失群 往高处飞 ↗ │
心里害怕 ↗ ↓
结果:不用箭 只拉弓 听到弦响 ↗ 掉了下来
教学反思:
《惊弓之鸟》是一则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手更羸不用搭箭,只需拉弓,便使天上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下来的事。从中反映出更蠃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并能根据所见所闻做出正确的分析。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更羸能不用箭只拉弓射下大雁的原因,懂得对事物要仔细观察,并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判断,才能把事情做成做好。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一段话,应作为教学的重点,可通过这一段的学习进行理解语言文字和正确思维方法的训练。
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段,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1、 指名朗读这段话,看看这一自然段更羸说了几句话?
2、 其中哪些是更羸看到的和听到的?
联系前文中“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一句想一想,句中只有一个“鸣”,更羸怎么知道它的声音很悲惨?
引导学生结合大雁的生活习性进而体会出更赢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3、第二句还是说更羸看到和听到的吗?为什么?(小小组讨论)
(1)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在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结合句子意思理解“愈合”和生孤单失群”的意思。
(2)读了这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交流)
(3)出示练习 “大雁飞得慢,是因为;叫得悲惨,是因为( )。”让学生用这种句式来说一说强调原话,以加深对这一内容的理解。
说说哪些是观察到的,哪些是经过分析得出的?
(4)再读这句话,现在你又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这两句的基础上,认识到任何分析、推测都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的,使学生懂得更赢根据看到的、听到现象进行了分析,得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的判断。
5、小小组重点讨论:更羸又是怎样进一步分析的呢?
出示训练题目:“大雁拼命往高处飞,因为( ),所以掉了下来。”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交流。
6、说到底这只大雁不是射下来的,而是被更羸用弓弦声――吓下来的。所以我们要继续推理探究一个问题:为什么这只受过箭伤的大雁听到弦响,心里会如此的害怕?
7、分小小组研究、交流;
可提示:这只受过箭伤的大雁前一次听到弦响与它受到箭伤什么关系?
8、师小结:大雁前一次听到弦响之后,离弦而出的箭就射中了它,害得它孤单失群、受尽痛苦;而这次它又遇到了相类似的情况(板书:遇到类似情况)――弦又响了,以为又会被箭射中,所以心里会如此的害怕,拼命往上飞,结果伤口裂开掉了下来,成了一只惊弓之鸟。(板书:惊弓之鸟)
9、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像这种“惊弓之鸟”的现象?
《心理学》告诉我们,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这两个分析推理的过程,不仅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这样,把能力的训练落在了实处。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我教得收放自如,学生学得很有兴趣,课堂气氛活跃。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1. 会认5个生字,学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盘缠、硬要”等词语。
2. 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3. 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
1. 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 寓言有什么特点?
(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
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 “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
(相当于 “篇”)
4. 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
二、学习生字:
1. 读音:“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juàn”,它的另外一个读音是“quān”。
“窟窿”的 “窿”本音是lóng,在“窟窿”这个词里读轻声。
2. 加偏旁的方法记字:
“屈”— “窟”、“隆”—“窿”,“窿”的右下部分,不要少写一笔。
3. “缠”是翘舌音,右边容易写成“厘”要注意。
“叼”字右旁的笔顺是先写横折竖钩,后写一提,不要写成“撇”。“悔”的左边是“忄”,不要写成“十”,它的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两点写成竖。
4. 书写
三、学习课文
《亡羊补牢》
1. 亡羊补牢:你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吗?
亡:丢失。 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2. 羊为什么会丢失?为什么要修羊圈呢?
读课文,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3. 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 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5. 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6. 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就是这个道理。
《南辕北辙》
1. 解释题目:通过图理解。
2. 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 从前有一个人坐着马车在路上飞跑。他的朋友看见了他,对他说什么?(什么样的语气?)
4. 楚国在南边,这个人为什么往北走?他的理由是什么?请你在书上画一画。
这个人能到楚国吗?(出示最后一段话。)
5. 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走。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盘缠带的越多,走的越远,就越到不了楚国。
6. 分角色朗读课文,想想两个人在说话时语气是什么样的?(一个自以为是,满不在乎;一个不断发问,满腹不解。)
7. 面对那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8. 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9. 通过学习本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我们要听别人的劝告。
如果别人说的对,我们就要听别人的劝告。
10. 体会寓意:
通过学习知道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标的。
如果自己做错了事情,朋友给你指出来,你就要及时的改过来,不要太固执了。
做事情之前要想清楚,如果方向错了,就永远不会把事情做好。
《惊弓之鸟》
[教学目标]
1. 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等词语,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 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 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要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
难点: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
一、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故事《惊弓之鸟》。
1. 初读课文:
2. 请你小声读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二、学习生字:
1. “更”是多音字,在课文里读gēng,不要读成gèng。
2. 弦,读xián,不要读成xuán,笔画是8画。
3. “愈”读“yù”,不要读成“yuè”。
4. “惨”是平舌音,不是翘舌音。
5. “魏”是17画,第14画是从“田”字里面通下来一撇。第16画是“撇折”。
6. “雁”字,“厂”字里边是两个单人旁。
7. 指导书写:魏、弦、惨
三、学习课文:
1. 请你小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更羸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一次他和魏王到郊外打猎,这时飞过一只大雁,这只大雁什么样?请你读读书,在书上画一画。
3. 看到大雁,更羸是怎样说的?
4. 真的有这样奇怪的事情吗?魏王听了怎样说?用什么样的语气?(疑惑,不敢相信)
5. 更羸又是怎样做的?那只大雁怎样?
6. (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7. 这句话中两个“直”字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同样是一个“直”字却准确地描绘出前后两种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写大雁一个劲儿往高处飞,飞得急;后者是写大雁一点儿也不能飞了,掉得快。)
8. 这时,魏王怎样说的?更羸真的有这样的本事吗?
9. 更羸是怎样判断出这是一只受伤的鸟的?为什么其他的人没有发现鸟受伤?说明什么?
10. 填空:更羸的本事可真大,他不仅( ),而且( )。
11. 更羸的本事不在于能不用箭,只拉弓射下大雁,而是他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使学生体会到更羸比一般人高出一筹的是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并且果断地作出判断。
12. 学习了这个成语故事,你知道“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了吗?(被弓箭吓怕过,一听到弦响就十分害怕的鸟。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受过惊吓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就特别害怕的人,说这种人成了“惊弓之鸟”)
13. 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呢?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一、我会组词:
狼( ) 悔( ) 偶( ) 雁( )
很( ) 诲( ) 寓( ) 燕( )
二、我会填:
三、我明白:
照样子,把下面的句子换成问句。
例:星期六是妈妈的休息日。
星期六是妈妈的休息日吗?
星期六是不是妈妈的休息日?
1. 赵小明是实验学校的三好学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小红的语文期中考试成绩很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练习:
外祖父是我尊敬的一位长辈。他身材不高,貌不惊人。虽然他很喜欢我,但我却总觉得他有些古板。
外祖父工作十分认真。他开办了“翻译社”。他认真翻译、认真校对,每天总要工作到深夜。有一次,一个工厂送来几份资料要求尽快翻译,准备和外商谈判。他接到后,不分昼夜地干了起来。由于坐的时间长,连脚都浮肿了。最后终于圆满地翻译完了那些资料,为与外商谈判争得了主动权。还有一次,为一个工厂向一项外资贷款的大型建设工程写好了外文投标文件,使这个工厂在众多的强手面前中标,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这些事,使我改变了对外祖父的看法。我更亲近他了,越来越尊敬他了。
1. 找出第二自然段的重点句,用 画出。再概括出这段的主要内容。
2. 教学设计>文章通过 和 写出了外祖父工作十分认真。
3. 我对外祖父态度的变化:开始我觉得他 ,后来使我越来越 他。
【试题答案】
一、我会组词:
狼(大灰狼 ) 悔(后悔 ) 偶(偶像 ) 雁(大雁 )
很(很多 ) 诲(诲人不倦) 寓(寓言 ) 燕(燕子 )
二、我会填:
三、我明白:
照样子,把下面的句子换成问句。
例:星期六是妈妈的休息日。
星期六是妈妈的休息日吗?
星期六是不是妈妈的休息日?
1. 赵小明是实验学校的三好学生。
赵小明是实验学校的三好学生吗?
赵小明是不是实验学校的三好学生?
2. 小红的语文期中考试成绩很好。
小红的语文期中考试成绩很好吗?
小红的语文期中考试成绩是不是很好?
四、阅读练习:
外祖父是我尊敬的一位长辈。他身材不高,貌不惊人。虽然他很喜欢我,但我却总觉得他有些古板。
外祖父工作十分认真。他开办了“翻译社”。他认真翻译、认真校对,每天总要工作到深夜。有一次,一个工厂送来几份资料要求尽快翻译,准备和外商谈判。他接到后,不分昼夜地干了起来。由于坐的时间长,连脚都浮肿了。最后终于圆满地翻译完了那些资料,为与外商谈判争得了主动权。还有一次,为一个工厂向一项外资贷款的大型建设工程写好了外文投标文件,使这个工厂在众多的强手面前中标,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这些事,使我改变了对外祖父的看法。我更亲近他了,越来越尊敬他了。
1. 找出第二自然段的重点句,用 画出。再概括出这段的主要内容。
祖父工作十分认真。
2. 教学设计>文章通过为一个工厂翻译资料,为与外商谈判争得了主动权和翻译投标文件,为国家赢得荣誉写出了外祖父工作十分认真。
3. 我对外祖父态度的变化:开始我觉得他古板,后来使我越来越尊敬他。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篇11
一、导入(2分钟)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惊弓之鸟》,(出示课件)请齐读课题。谁知道题中的鸟指什么鸟?(大雁)
你知道哪些大雁的生活习性?(候鸟、群居生活)
对,大雁喜欢过群居生活,它们成群结队地居住在水边,成群结队地展翅高飞,可我们课文中的大雁只有一只哦,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来看看课文吧!
二、学文(28分钟)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句子读通顺,较长的句子多读几遍。看看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充分地说)
生汇报:我知道更羸不用箭就使大雁掉下来。
师:不用箭就能使大雁掉下来,真是太神奇了,到底怎么回事呢?我们赶快读读课文吧。(指名读1—4自然段,思考:从1—4自然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汇报:
1、生: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师:射箭能手是指什么?
2、生: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飞来,边飞边鸣。
师(出示课件):请一名同学读,其余学生闭眼想象,你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情景?(指名答)
师:请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好吗?(指名读、全班学读)
3、生:我知道更羸说不用箭就能使大雁掉下来。
师:你从哪知道的?(生读更羸的话)
读得好:你读得真好,让老师看到了一个自信的更羸。
读得不好:更累得花中用了只要……就……说明更羸说这话还是挺有把握的,读时要自信些。(个别读两人,分男女读)
师:更羸说这话,你信吗?
生:信:因为它是有名的射箭能手。
不信:太不可思议了。
师:不信的不止你们,连魏王也信不过自己的耳朵,谁来当当魏王,读他的话。
读得好:你读得真棒,带上表情后真像个小演员。
读得不好:你读得很流利,如果带上表情读就更好了。
师:面对魏王的不相信,更羸是怎么说的呢?
生:请让我试一下。(2人读,齐读)
师:从这句话中,你觉得更羸怎么样?(谦虚、有礼)
师:一个是信不过自己的耳朵,一个又是如此自信,真是太有意思了,我们再来读读它们的对话吧。分角色读男:更累,女:魏王
师:读得好,读到这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他成功了没有?
师:让我们来看看。(出示图)生:成功了。
师:你从图上那看出他成功了?
师:课文怎样写的呢?找找看(出示课件)这是一个长句,请一位同学读读,其余同学想想他讲了几个意思。(指名答)
师:你觉得那些词用得好。
生:直往上飞:拼命使劲
师:听到弦响,大雁为什么要往上飞?(害怕)你能把他读出来吗?
生:直掉下来:笔直
师:读得不错,如果带上动作效果会更好,你们练练。想读的都可以读读。
师:魏王听了有什么反应?
生:大吃一惊。
师:请你做做大吃一惊的表情,带表情读魏王的话。
师:如果你就是魏王,你会怎样想?
生:他是怎么知道的呢?
师:你想解开心中的疑团吗?(想)快到课文中找找吧!
师:那个自然段告诉我们更羸不用箭就能使大雁悼下来?
生:9自然段。
师:1、(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一段。
2、讨论:更羸是怎样一步步推断出不用箭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呢?
生汇报:
师:相机板书飞得慢叫声悲惨
师:更羸观察多仔细呀!他怎么能听出大雁的叫声很悲惨?
生:因为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
师:更羸真是名副其实呀!更羸说的第一句话是他看到的和听到的,也就是他观察的现象,(板:观察)后面的内容也是他观察到的吗?
生:想到的。
师:也就是他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的分析。(板:分析)
师:他怎样分析的呢?
生汇报:师:相机板书受过箭伤孤单失群
师:害怕掉下来结论
师:从更羸的`话中,我们了解到更羸观察很仔细,又对观察的现象认真分析,得出了结论,事实证明更羸的判断是正确的。再请一名同学读读这一段,感受一下更羸的智慧吧。
师:请同学们齐读,边读边记,呆会我们做个填空题。
生做填空题,
师:故事读完了,谁来说说惊弓之鸟的意思?
生:一只受过伤的大雁听到拉弓的声音,就吓得从空中掉下来。
师:你真了不起,惊弓之鸟的意思你已经弄懂了,(出示课件)生齐读,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一种人,因受过惊吓,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就特别害怕,说这种人成了惊弓之鸟,你们在电视、电影、故事书中见过这种人吗?
生答(两人)
师:说的对,有人受过一次打击,下次就害怕得不得了,这种人必定胆小怕事,是不可取的。
三、表演读(9分钟)
师:喜欢这个成语故事吗?我们来分角色表演好吗?(好)那你们先找自己的伙伴练一练吧!
生:表演
四、拓展(1分钟)
师: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惯用的词语或短句,几乎每个成语都有它的来源或典故,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多看成语故事书,多积累成语、运用成语。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篇12
《惊弓之鸟》一课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是出自《战国策.楚策论》的一则成语故事。
这则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手更赢不用搭箭,只需拉弓,便使天上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下来的故事。从中反映出更羸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并能根据所见所闻作出正确分析。
这则成语故事语言生动、形象鲜明。通过人物对话推进情节发展,以更羸为主线,以魏王为辅线,并用因果倒置的叙述方式突出更羸善于观察和分析的品质。
l 学生情况:
三年级下学期学生正处在第二学段起步一年,学生的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理解能力不是很强,但是学生对故事比较感兴趣。这篇课文有利于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采用因果倒置的叙述方式,设置了一个更羸是如何虚发落雁的悬念。但是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悬念已经不能当作秘密来讲了。
课文内容主要是更羸的分析、推理,而三年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因此从教材和学生这两头着眼,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对于更羸观察、思维的过程及准确的判断是学生不易理解的。
l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关键词句品读朗读感悟读悟结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懂得“能手”“并不”“直”“大吃一惊”“孤单失群”“惊弓之鸟”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更羸最后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3、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学懂更羸说的话,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
教学难点:
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联系全文内容体会更羸分析判断的合理与正确性为重点。根据魏王由“不信”到“吃惊”“奇怪”的态度变化,使学生明确,把观察、思考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的思维方法是正确的,是值得学习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文题,范读全文(或听课文录音)。
2.有表情地范读或放配乐录音。
二、指导自学。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
(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认识。
(2)把每个自然段用数码标记清楚。
2、自由朗读。要求:(课件出示)
(1)看清句子的标点符号,试着读出说话人的语气来。
(2)把不理解的词抄写在本子上,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分段朗读全文,结合正音。
“魏国”的魏读作wèi。“更羸”人名,读作gēngléi。“嘣”象声词,后鼻音,读作bēng。“悲惨”的惨,平舌音,读cǎn。“愈合”的愈,整体音节,读作yù。“拼命”的拼,前鼻音,读作pīn。
2.指名学生列举不理解的词语,并鼓励查阅工具书的同学帮助解释。
3.出示幻灯或小黑板:
(1)指导学生巩固生字(辨形、正音)。
(2)熟读并理解词意。
4.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学生能理解的尽量让学生说,不理解的可以放到课文中理解。
能手:具有某种技能,对某项工作、运动特别熟练的人。文中指更羸善长射箭。
本事:就是本领的意思。
悲惨:处境和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
愈合:伤口长好。
拼命:不顾及性命,文中指大雁尽最大力量往高处飞。
大吃一惊:因出乎意料而非常惊奇。
四、思考、讨论。
1.课文中写了几个人物?主要写谁?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的?(更羸、魏王两个人。主要人物是更羸,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只张弓不搭箭就使大雁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追问: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2.讨论: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
(1)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2)引导学生揣摩词语,诱发联想,进而产生逻辑推理:
①大雁一般是成群地飞翔,这里却是“一只”,说明什么?
②“慢慢地飞”又说明什么?为什么用“鸣”而不用“叫”?
③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不做统一的要求。)
五、齐读全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课文先写更羸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拉弓,大雁就能掉下来;接着试了一下,只拉弓,不用箭,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最后更羸介绍他是怎样知道只要拉一下弓,大雁就能掉下来的。这样先叙写故事的梗概,再揭示事情的原因,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六、作业。
朗读全文并抄写课后题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惊弓之鸟》。(板书课题)
(2)“惊弓之鸟”什么意思,同学们明白吗?(释题:“惊”从它的偏旁你知道什么?“弓”指弓箭,“之”是“的”的意思,)谁能说说“惊弓之鸟”的意思?
(3)了解了课题的意思,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故事中的鸟是一只怎样的鸟?它为什么害怕弓箭的声音?它害怕到什么样的程度?)
教师将学生的质疑归纳,用几个“?”在黑板上标出 二、深入学习课文,自读自悟。
检查提问:通过自己读和听同学读课文,你弄懂了什么?
1、弄懂:那是一只怎样的鸟?
那是一只受了箭伤的大雁。你从课文的哪里知道的?
①“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②“更羸笑笑说:‘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大雁是一种候鸟,每到秋天就从北方飞到南方去,春天又从北方飞回南方。同学们看,雁字是这样写的(边写边板书),字理分析“雁”:“厂”是它的声旁,古时候读作“han”,里面的“隹”指鸟,单人旁指鸟飞时能排成人字形。可不要写成燕子的“燕”。
2、读了课文,你还懂得了什么?
(1)“惊弓之鸟”其实是指害怕弓弦响的大雁。
从哪里看出那只鸟害怕弓弦响?
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第5自然段。)
(2)朗读前指导:读课文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得有感情,能读出感情来,就不仅证明你理解了,而且说明你学得相当不错了。怎样读的得有感情呢?要学会“过电影”,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自由读第五自然段,说说你读的时候,脑子里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什么?还听到什么声音?
(3)这一段有两个“直”,意思一样吗?
出示句子:只听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大雁边飞边鸣的情形为“→”“直往上飞”:↗↑;“直掉下来”:↘↓。)(让学生理解,“直往上飞”的“直”是一个劲的意思,应这样表示↗,“直往下掉”的“直”是垂直的意思,应这样表示:↓)
(4)该怎么读?语速要快稍快,紧张一点。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
指名读,强调两个“直”字。生用手势配合表演。全班同学边读句子边演示。
(5)看到这样的情形,魏王大吃一惊,同学们自由朗读6-8自然段。
①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大吃一惊”的意思。与“惊弓之鸟”的“惊”相比较,联系第八自然段,了解“惊”是非常奇怪的意思。
告诉学生,联系上下文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
②感情朗读课文,读出魏王奇怪的语气。(强调“啊!”读“á”,抓住“啊”“大吃一惊”“更加”等词语。)
3、更羸为什么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而且迅速作出判断,不用射箭,只要拉一下弓弦,就能使大雁落下来?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
学习课文第九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九自然段,思考课后思考、练习的第2题。
实物投影仪出示:想想更羸说的话,哪些讲的是他看到的听到的?哪些是他的分析?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分析的?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检查自学情况。
①哪些是更羸听到和看到的?他观察到什么?
板书:观察:飞得慢叫得惨
学习“惨”。(从竖心旁分析字义),注意读准平舌音。
②哪些句子讲的是他的分析?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分析的?
板书:分析:箭伤作痛孤单失群
学习生字;愈(古时候愈是有个病字头的,是指病好了。课文中的“愈合”指伤口长好了。)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孤单失群”的意思:这里的“失”可以用上文中的哪一个词来理解?(“离开”)“群”字呢?(“同伴”)看字形能不能说出它的意思?(形声字,形旁是羊字旁,羊喜欢成群地在一起。)
③根据这样的分析,更羸断定这是一只怎样的鸟?(受过箭伤的孤单失群的鸟。)
④因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所以,更羸又做了怎样的分析,要怎样做就能使这只大雁掉下来?
伤口裂开
往高处飞 ↗ ∣
心里害怕 ↗ ∣
板书: 听到弦响 ↗ ↓
掉了下来
谁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更羸分析思考的过程?(先分说,后总说。)
⑤更羸得出结论,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这只大雁掉下来。板书:不用箭只拉弦事实证明更羸的判断是正确的,更羸创造了奇迹。
⑥教师引读,然后让学生朗读、背诵第九自然段。
4、更羸是个什么人?怎么有这样的本事,知道那只大雁那么害怕弓箭,甚至听到弓箭的声音就会掉下来呢?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评议:谁读得好?好在哪里?(强调了“有名”和“能手”)理解“能手”的意思:对某一项技术、某一种工作特别熟练,干得特别出色的人,称作“能手”。织布技术特别熟练的人,我们称他为—“织布能手”,种菜特别出色的人就称为“种菜能手”。射箭技术很高明的人就称为“射箭能手”。“有名”的“射箭能手”说明更羸不是一般的射箭能手,他射箭的技术特别高明、射箭的经验特别丰富,因而大家都知道他。你们能不能想象一下,他的箭法怎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百步穿杨、箭无虚发、百发百中)
(2)是不是因为更羸射箭射得特别准,所以才大雁落下来的呢?是因为他有丰富的经验,善于观察周围的现象,而且能对观察到的进行认真、深入地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魏王听了更羸的话,还后会对更羸说什么?
三、复述课文。
1、同学们能不能看着课题和板书讲这个成语故事。(同桌练说—指名说)
2、能不能先说更羸是观察分析的,然后再说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要求学生变换顺序说一说)
3、这个成语中的鸟字可以换成人字吗?大家想想比喻怎样的人?他遇到类似的情况怎么样?
板书设计: 18、惊弓之鸟
伤口裂开
往高处飞 ↗ ∣
心里害怕 ↗ ∣
听到弦响 ↗ ↓
掉了下来
五、拓展延伸
1、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惊弓之鸟”的事情吗?
2、说几个“惊弓之鸟”的近义词。
六、作业:把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篇13
【教材理解】:这篇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叫更羸,他观察了天上飞的一只大雁后,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使大雁掉了下来。原来这是一只受过箭伤、孤单失群的雁,一听到弦响就吓得从天上掉下来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因此得名,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这则成语故事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全文共九个自然段,按照先果后因的顺序展开叙述,先写更羸提出不用箭,只需拉弓就能使大雁掉下来;然后写更羸试了一下,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最后以环环相扣的说理,分析推断虚发雁落的原因,是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推理文章。
【设计理念】:选编《惊弓之鸟》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兴趣和习惯。教学的重点是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要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两年多的阅读学习训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对成语故事接触的比较早,也比较感兴趣,读的主动性较强。《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寓意浅显易懂,在教学中教师主要加强认识因果关系复句及朗读的训练,从而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先果后因”关系的句式。
3、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惊弓之鸟”的本意,知道它的比喻意,通过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4、抓重点词句,感情朗读,分角色读、想象等手段,体验感悟文章内容。
5、让学生受到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善于思考的启示。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知道大雁掉下来的原因,了解为什么更羸一拉弓,大雁就掉下来了?
2、更羸说的不用箭,只拉弓,就能让大雁从天上掉下来的原因的一段话。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体验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了解更羸:
1、配合课文插图:图中骑着白马手拿弓箭的人叫更羸,他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2、出示第一段: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老师有疑问了?什么叫能手呢?我们先来看看“能”的意思。CAI出示,在能手这个词语当中,“能”是什么意思呢?
能手”的“能”就是有才干的意思。
那能手就是有才干的(人)。
文中写更羸是(射箭)能手,就是指在射箭方面有才干的人。
那我们通常把画画画得很棒的人叫(画画能手),很会下棋的人叫(下棋能手)。
T:懂得学以致用,真了不起。我们从射箭能手这个词知道了更羸在射箭方面非常厉害,在这个句子中,还有哪个词语让你知道更羸了不起呢?
S:有名
T:“有名”的近义词?生快速回答:有名——著名、出名
师小结:原来在这么短小的一句话中有这么多信息,带上对词语的理解,齐读这句。
3、通过这句话,我们对更羸有了这么多了解。这节课,我们要学的一个成语就跟更羸有关,这个成语就是惊弓之鸟(板书课题:惊弓之鸟)。相信大家读了这个故事,一定会揭开他成为有名射箭能手的奥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我们已经进行了预习,下面老师就来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
2.出示词语课件
惊弓之鸟 魏国 射箭 打猎 大雁 拉弦 大吃一惊 悲惨 愈合 孤单失群 裂开
(2)出示
本事(事读轻生):本领。
大吃一惊:因出乎意料而非常惊奇。
愈合:理解愈合指伤口长好。
悲惨:处境和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
孤单失群:形容孤单、无所依靠的人(或动物),不能与伙伴合群。
过渡:解决了词语,同学们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更好。
自由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个别学生的发言、补充,总结出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古时候魏国的射箭能手更羸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能使大雁掉下来的故事。
同学们概括的十分准确,故事的主要人物除了更羸还有谁?他与更羸之间是什么关系?用两个字概括出来。(引导学生认识更羸
与魏王之间的君臣关系。学生如果不能概括,教师可用学生熟知的同桌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进行引导。)
三、学习课文,品读感悟
1、品读更羸拉弓前和魏王的对话。
(1)这个故事是围绕魏王和更羸这对君臣的对话展开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1-4自然段,找一找更羸拉弓前他们君臣有着怎样的对话?找出来读一读,
(2)指名读
更羸看到大雁后做出了怎样的判断?更羸是信口雌黄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他胸有成竹?(只要、就)所以我们在读这句话时要读出肯定的语气。
你能用只要就说一句话吗?(指名)
(3)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能把大雁射下来,同学们,你们相信吗?魏王相信吗?魏王是怎么说的?哪个词说明魏王不相信?谁再来读读魏王的话?
(3)反馈:通过指读,引读,范读,渲染情绪引导学生读出更羸的自信和魏王的怀疑(品读1~3自然段)。
(4)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
更羸成功了没有?你从哪里看出他成功了?
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
这句话中有两个直字,意思相同吗?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也就不同了,这就是一词多义,比如打水,打电话。
3、品读更羸拉弓后他们君臣的对话。
看到这个情景,魏王的反应怎样?更羸又是如何回答的?
这时他们君臣又有一段对话,从这里你又能体会到什么?自己先试着读读,看看应该怎样读?谁来读一读?
反馈。理解“大吃一惊”一词。“大吃一惊”什么意思?会是怎样的表情?魏王看了大吃一惊,这时他心里是怎样想的?带着这种表情和想法读一读。更羸又是怎样的表情呢?笑笑说明了什么?(事情的发生全在他的意料之中)更羸到底是怎样判断出来的?自由读课文最后一段,小组合作完成习题。
小组展示交流
看到、听到、分析、结论。
4、理解最后一段,体会前果后因式的因果关系句式和更羸的推理过程。
课件出示“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这两句话前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出示:因果——先果后因
下面由老师引读因果句式,同学接读。
师引读:之所以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
师引读: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叫得悲惨)。
师引读: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飞得慢)
师引读:叫得悲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小结:小结:我们在表述因果关系的句子时,可以先说原因,再说结果。常用的句式就是因为……,所以……。而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句子,你发现了什么?它是先说结果,再说原因。通过朗读,我们理解了更羸说的这句话两组分句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从这段话中你能体会到更羸是一个怎样的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5、这篇课文以对话的形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现在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当时的心理,最好加上动作和表情。
三、揭示寓意。
1、学完课文,你认为这只大雁是更羸射下来的吗?它是怎样掉下来的?人们把听到弦响害怕的鸟叫做惊弓之鸟。我们生活中,有一些人,也像这只大雁一样,曾经受过伤害,后来一遇到惊吓就害怕,我们也可以说他们是惊弓之鸟。
3、《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流传了20xx多年可谓家喻户晓,更羸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能使大雁掉下来,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四、拓展延伸。
因为这个成语故事有许多积极的意义,所以才流传了千百年,像《惊弓之鸟》这么好听有趣又有意义的成语故事还有很多,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一个成语故事,看看你们从这个故事中又得到了什么启发?
【板书设计】: 20 惊弓之鸟
观察:飞得慢 叫得惨
思考:箭伤作痛 孤单失群 结果:不用箭 只拉弓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篇14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读书记号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2.学会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理解7个词语的意思。
3.了解成语故事,知道成语的比喻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正确运用读书记号。
教学难点:理解更赢为什么能不用箭把大雁"射"下来,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从成语故事中概括出成语的比喻意义。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时间: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明确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能运用读书记号预习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通读课文,学会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过程
1.了解学习本课的训练点。
这个单元我们进一步明确读书做记号的好处,并统一几种读书记号,以便今后学习。
2.默读"学习提示",思考:
①读懂了什么,用……划出。
②不懂的,用"——"标出。
(2)交流自学体会,明确:
①本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学做读书记号。
②介绍了几种常用读书记号:用"…"标出重点词句;用"——"标出疑难问题;用(1)(2)(3)……标自然段序号;用""分段。
(3)做读书记号有什么好处。
(4)小结:读书时做些读书记号,既是一种阅读方法,也是一种阅读习惯。养成这种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我们边读边思。这节课,我们要运用读书记号预习课文。
3.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间:课题中有没有不理解的词(理解的难点是"之")
(2)故事中的"鸟",是哪一种鸟(大雁)关于大雁的生活习性,你知道些什么?
4.自学课文,学做读书记号:
(1)默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标序号,用""划出不理解的词或句子。
(2)学习生字,通读课文。
(3)默读课文,按课后习题3的要求,做读书记号。
5.检查自学:
(1)出示生字词,学生相互提醒字音,形上的难点。
字音:更(多音字)、嘣(后鼻音)。
字形:比较"羸"与"赢","哺与"崩"。
提出不理解的词语,酌情处理,重点词可随文理解。
惊弓之鸟、本事悲惨、孤单失群、愈合裂开
(3)全文共几个自然段分段指名朗读并评议。
6.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谁的什么事?
讨论:课文哪部分写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哪部分写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分段。
7.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对于一些主要问题共同做好读书记号,下节课解决。
如:为什么说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更羸为什么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更羸根据什么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8.作业:
(1)抄写词语;
(2)完成部分课堂作业。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运用读书记号学习课文。
2.深入质疑,释疑,理解最后一段四句话的逻辑关系。
(二)教学过程
1.复习词语,说说哪些字容易写错。
惊弓之鸟、本事悲惨、孤单失群、愈合裂开
2.更羸魏国
回忆上节课的疑问,明确学习目标。
3.学习第一段
默读:完成课后习题2
做读书记号,讨论思考题。
理解重点句:
(1)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①这只大雁有什么特点与你们平时知道的大雁有什么不同;
②朗读指导。
(2)更赢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忙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①指导朗读;
②引导深入质疑。
(为什么一听到"嘣"的声响,忙往上飞,为什么飞了两下,就直掉下来)
4、理解"有名的射箭能手":
(1)什么叫"能手"
(2)"有名的射箭能手",说明更羸不是一般的射箭能手。他射技术特别高明,射箭的经验特别丰富,因而很多人都知道他。从哪些地方能看出。
(3)你还知道什么能手
5、学习第二段:
(1)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可遗漏第1课时的问题)
(2)带着问题自学第二段,做好读书记号。
(3)要求学生用上"因为……所以……"展开讨论。
(4)(追问)更羸的本事到底大在哪里
(他不但箭术炉火纯青,更是熟悉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规律。他能从大雁的飞行速度推断它的健康状况;大雁的声声鸣叫推断它的快乐忧伤,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大雁掉下来,不愧是有名的射箭能手)
作业:
反复朗读第8自然段,有能力的背诵。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感情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结合课文,看图想象,复述《惊弓之乌》这个成语故事。
(上限:创造性地复述。下限:按课文顺序讲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二)教学过程
1.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出更羸,魏王的不同语气。
(2)分角色朗读,讨论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从而领会重点词语的含义和人物的内心活动。
如:"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很有把握)
"你有这样的本事"(惊讶,难以置信。)
"我可以试一下。"(虽有把握,但很谦和。)
"真有这样的本事!"(吃惊,赞叹。)
2.看图复述《惊弓之乌》。
(1)这幅图画的是更羸拉弓前还是拉弓后,为什么?
(2)根据课文内容,看图展开想象,复述故事。
(自定复述目标:①在课文的基础上合理想象人物的内心活动,行为表现,还可以加头补尾;②按课文的顺序,用课文的语言说说故事的前因后果。)
3.揭示喻意。
(1)"惊弓之鸟"什么意思(被弓箭吓怕过,一听到弦响就十分害怕的鸟。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受过惊吓,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就特别害怕的人,说这种人成了惊弓之鸟。)
(2)你们在电影,电视或读到的故事中看到过这种人吗?
小结:有的人受过一次打击,下次就害怕了。这种人必定胆小怕事,经不起挫折,是不可取的。
听写词语:
惊弓之鸟、本事悲惨、孤单失群、愈合裂开、更羸、魏国
作业:
作业本4、7题。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初读课文,能较流利地朗读课文,初知课文大意。
2、认识本课10个生字,书写6个生字。
第二课时
1、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基础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书写4个生字。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
【教材分析】
《惊弓之鸟》是一则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手更羸不用搭箭,只需拉弓,便能使天边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下来的事。从中反映出更羸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并能根据所见所闻做出正确分析。本课时教师将放手让学生质疑、朗读、感悟等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来理解文章所蕴涵的深刻寓意,进而明白道理。
【背景材料】
由于本班学生平时对古代历史故事、成语故事、古代诗文等传统文化较为感兴趣,因此教学前我便布置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做好预习作业。学生在预习时遇到不明白或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做个记号,上课时勇敢、大胆地质疑。
【课堂实录】
【片段一】
师:同学们,从你们的预习作业中,老师看出来了,你们当中有
很多同学对这篇课文非常感兴趣,能告诉老师,你最想知道什么吗?
生:我想知道这只大雁为什么听到拉弓的声音就自己掉下来了呢?
生:我想知道更羸是怎么判断这只大雁受了箭伤、孤单失群?
生:为什么更羸明明知道大雁受伤了,还要去射它呢?
生:为什么魏王一开始不相信更羸说的话,后来又相信了呢?
生:……
师:老师非常高兴,经过这一、两年的学习,你们的质疑问难能力提高了。“善于思考”,我相信你们对课文的理解一定会更快、更深。
【反思】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果断地将学习的主动权抛给学生。亲切随和的话语,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的状态。从题目入手既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同时还将以往“教师问,学生答”转变为“学生问,学生答”。我始终认为,开启学生知智慧的大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比告诉他们答案更有效。
【片段二】
师:同学们,你们相信可以不用箭,只需拉弓,就能使大雁掉下来这样的事?
生:不信。
师:魏王也不相信。听了更羸的话,他有什么反映?请找出相关的句子来。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相关的句子)
师:假如你就是魏王,你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对更羸说?请允许我来当一回更羸,哪位同学愿意当一回魏王,用怀疑的语气对我说一说?
(学生直喊:“我来,我来。”师指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魏王说的话。)
师:听你读,我怎么感觉不到魏王的怀疑。
(再次指名朗读)
师:请注意,这时候魏王是用疑惑的语气在问更羸。你对事情感到不可思议的时候,你会怎么说?请你试着用疑惑的语气读给同桌听。
(学生与同桌练习读:“是吗?你有这样的本事?”)
师:哪位大王愿意再来试一试啊?
(学生朗读)
师:你读得真好。看得出你对更羸的话是半信半疑。让我们也学着他这样朗读吧。
【反思】如果说兴趣是语文教学的敲门砖,情趣则是语文教学的精神催化剂。在看到学生没能读出魏王疑惑的语气,我并不急于范读,而是用戏剧性的语言点出学生读书的不足,然后引导学生读书感悟。学生在“正确、流利”的基础声,还做到了“有感情”,看来激qing、激趣与鼓励是良好的催化剂。
【片段三】
师:大雁听到弦响直往上飞,没想到伤口裂开,又直往下掉。你能用箭号将大雁飞翔的情形表示出来。(学生个个跃跃欲试,纷纷举手想到黑板前画。)(师指一名学生到黑板前画,其余学生在书本上画。)这个学生是这样画的:师;你们赞同他的画法吗?
(学生香雨手举得高高的,说:“老师,他画错了,应该这样画。”边说边往台上跑。结果,香雨同学的画法赢得大家的一致认同。)香雨是这样画的:
师:为什么你要这么画?
香雨:因为大雁听到弦响,十分害怕,就直往上飞,这个动作是很连贯的,而且速度很快,但又因为伤口裂开所以直往下掉,此时的速度也是相当快的,所以箭号的表示应该是把这个过程连贯的表现出来才对。
【反思】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让学生用箭号画出大雁掉下来的过程,目的是想通过“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只有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去感悟领会课文的内涵,才有可能准确地再现“惊弓之鸟”。而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又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语文就必然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反思】一节课下来,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思维的火花相互碰撞所产生的巨大魅力。也许,没有课改所赋予的新的活力,新的生命,课堂上也不可能呈现出如此精彩的画面。真该感谢课改给予我,给予学生对“教”与“学”的新的诠释。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篇16
片断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深入地理解了成语故事,请大家说说题目 “ 惊弓之鸟 ” 的意思。
生1:因为大雁受过箭伤,所以听到弦响,就非常害怕。
生2:受过箭伤的大雁因为害怕弦声,从天空中掉了下来。
生3:更羸知道受了箭伤的大雁惧怕弦响,就拉响弦,大雁果然害怕得掉了下来。
生4:受过箭伤的大雁听到弦响,误以为又有箭要射向它,就害怕得拼命往高处飞。因为一使劲,伤口裂开了,大雁就掉了下来。
……
师:你的手举得那么高,是不是有话要说?
生5:我觉得 “ 惊弓之鸟 ” 这个成语有毛病(众笑),应该改为 “ 惊弦之鸟 ” ,因为那只大雁是被弦响吓坏的。(众诧)
生6:老师,同学们,我也有话要说(众笑)。我觉得应该改为 “ 惊箭之鸟 ” ,因为那只大雁听到弦声以为又有箭要射向它,才害怕得掉下来。(众诧)
师:他们说得有道理吗?
生佩服地点头答:有道理。
师:这两位同学真会动脑筋,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他们使我们的思维得到享受,请他们幸福地接受我们热烈的掌声。
(由衷的持久的掌声)
师:还有没有有话要说的同学?(众笑)
生7:有。如果是魏王拉弦,大雁会掉下来吗?
师:好问题,老师也想知道答案。同学们的意见呢?
生:(坚定地异口同声地)会。
师:是呀,如果老师当时在场,也使劲拉弦(作势), “ 嘣 ” 的一声响,大雁会掉下来吗?
生:(热烈)会。
师:老师不用箭也射下了一只大雁。老师真高兴,高兴得想讲个故事,要求同学们听完故事,给故事加个题目。
师:从前有个人被恶狗咬伤了。伤好后的一天夜里,他翻墙进一户人家偷东西,偷完东西正在翻墙出去时,突然身后响起凶猛的狗叫声。这个人大吃一惊,从墙上摔下来。后来他怎么努力也翻不出去,因为他总觉得那只恶狗就要扑上他的后背了。最后他被主人逮住时,才发现那只狗原来是被拴在柱子上。
生给故事加题目:恶狗叫贼,该死小偷,……惊狗之人……(当学生说出 “ 惊狗之人 ” 时,一阵寂静后教室里爆发出掌声--学生和听课教师)。
师引导学生比较 “ 惊弓之鸟 ” 与 “ 惊狗之人 ” 。
总评
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成语故事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传统文化的经典,湿润过多少灵魂!根据此类课文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特点,深刻的理性寓意必须被形象地具体地感知,以生活化的感性表象取代抽象的说教,以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境况(如 “ 惊狗之人 ” )启迪思维,熏陶情感,提高思想认识。如果学生只会背诵寓意以应付考试,而不懂得 “ 惊狗之人 ” 的现象,那么这样的阅读课堂是无法促进生命的成长的。
其次,很好地实践了 “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是对话的过程 ” 的理念。学生对 “ 惊弓之鸟 ” 的不同角度的理解感悟,以及 “ 惊弦之鸟 ”“ 惊箭之鸟 ” 的大胆探究,都非常成功地张扬了个性,培植了与教材对话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