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迷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捉迷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捉迷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

  1. 认识事情发展顺序组句成段的叙述方式,初步学会按事情发展顺序理清句序;

  2. 感受李四光专心致志地进行科学研究的精神;

  3. 初步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

  教学过程 :

  1. 复习检查:

  ① 直接出示课题,读题。

  ②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一自然段,你们知道了什么?

  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李四光 研究石头 著名的地质学家

  追问:从“看看”石头的颜色、“掂掂”石头的重量就知道石头的下面有没有矿藏,这说明了什么?

  他研究起石头来,会把什么事情都忘了。课文里是忘了什么?(李四光忘记了和女儿玩捉迷藏的游戏。)

  2. 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 轻声读课文地二自然段,读后标一标,这段共有几句话。

  ② 指名按句读(提示:注意句子之间的顺序)。

  ③ 把下列句子按课文内容重新排列(出示课件)

  ( )玲玲藏在大树后面,等爸爸来找。

  ( )玲玲见爸爸没来找,就只好出来去找爸爸。

  ( )玲玲和爸爸玩捉迷藏的游戏,玩得很高兴。 

  ④ 反馈,并说说这样排的理由。

  ⑤ 小结:事情开始的情况和后来的情况不一样了,也就发生了变化,这就叫“事情发展”;(板书:事情发展)而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这就是“事情发展顺序”,如课文第二自然段。(板书:顺序)(注:以上板书也可以在④反馈中根据学生的发言适当点拨概括)

  ⑥ 学习这样的段落是有方法的,请学生读读学习提示,看看学习提示告诉我们的方法是怎样的。(理清方法:先……再……最后)

  ⑦ 能用“先……再……最后”对上面的三句话说说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生自练。

  ⑧ 指名反馈,学生评价。

  ⑨ 同桌互说。

  3. 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 过渡:看样子你们对按事情发展顺序方法已经掌握了。

  ②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自由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想这段是不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有什么根据?

  ③ 反馈

  ④ 再读读这段,想想这段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⑤ 反馈(有些难度,教师要适当点拨,并指出要简单概括)

  ⑥ 是啊!可玲玲为什么不生气了呢?(因为她看到爸爸在专心致志地研究石头。)

  ⑦ 请同学们再仔仔细细地读度第三自然段,想想这段中哪些句子写出了李四光研究石头很“专心致志”,请用“∽∽∽”划下来。

  ⑧ 反馈:只见他拿着放大镜,正在全神贯注地观察着石头呢!溪水溅湿了裤脚,他也没有发觉。

  ⑨ 请学生大声读读这两个句子,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⑩ 反馈:全神贯注的意思理解(联系上下文法;词素分析法;近义词法:聚精会神、一心一意、专心致志;看图联想法)

  指导朗读,读出“全神贯注”的语气来。

  4. 质疑课堂巩固练习:

  ①“藏啊,躲啊,躲啊,藏啊”为什么要反复?(强调李四光和他女儿玩捉迷藏玩了了很多次,即“兴高采烈”,也说明他们玩得很高兴。与后文李四光的忘神形成对比,突出了李四光对石头的研究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指导朗读)

  ②教师指着板书进行小结。

  ③用敬佩的语气好好读读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④完成一分册练习:按事情发展顺序排列。

  板书设计 :

  捉迷藏

  李四光─→研究石头─→专心致志─→著名的地质学家

  全神贯注

  按事情发展顺序

  先……再……最后◆ 

《捉迷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2

  一、活动目标:

  1、初步熟悉音乐的旋律,学习蹦跳步,动作较合拍。

  2、能创造表现花的不同造型。

  3、体验游戏活动中小兔和兔妈妈捉迷藏时的愉快情绪。

  二、活动准备:

  1、兔妈妈及小兔手偶,花园范图,录音机和音乐磁带。

  2、观察过各种造型的花并尝试模仿。

  三、活动过程:

  (一)手指谣《开小花》导入。

  (二)出示小兔手偶,讲述故事。

  今天,天气真好,小兔很高兴,她决定到花园里去玩一玩。

  1、学习随音乐做有节奏的蹦跳步。

  (1)随A段音乐节奏,小兔手偶示范跳一遍。提问:小兔是怎么跳的?

  (2)在教师带领下,幼儿随A段音乐节奏用手指在腿上练习小兔跳。

  (3)在教师带领下,幼儿随A段音乐在座位上用双脚脚尖轻轻点地练习蹦跳步。

  (4)在教师带领下,幼儿随音乐学习兔跳动作并将手指竖起保持兔耳朵的造型。(练习两遍)

  2、用身体动作表现花的不同造型。

  小兔在外面玩的很久了,兔妈妈很生气,就到外面来找她,她怕妈妈找到她,就和妈妈玩起了捉迷藏,躲到花园里变成了一朵小花。

  (1)幼儿摆花的不同造型。提问:小兔可以变成什么样的花不会被妈妈发现呢?我们一起来变变看好吗?

  (2)个别幼儿示范动作,全体幼儿模仿。

  (3)随音乐,幼儿自由创编花的不同造型。

  3、游戏《小兔捉迷藏》

  (1)在故事情节:去花园――捉迷藏――回家的引导下,了解动作的顺序:兔跳――做花的造型――兔跳。

  (2)听音乐分角色做游戏,教师(扮演兔妈妈):“妈妈来了!”幼儿(扮演小兔)听B段音乐做花的造型静止不动。

  (3)分角色,游戏若干遍。

《捉迷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3

  活动分析:

  中班的小朋友已经对各种昆虫比较感兴趣了,可是见到的也只是在菜园地里最常见的那几种,许多别的孩子们都没见过,通过展示相似于各种植物的昆虫,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幼儿在以后生活中的探索发现和观察能力。

  活动目标:

  1、了解螳螂、枯叶蝶等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2、产生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本领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挂图一副(画面有蝴蝶、蟋蟀、瓢虫、蜻蜓、螳螂、枯叶蝶、木枝虫等昆虫)。

  2、幼儿用书第三册第四页。

  3、幼儿、家长收集关于动物自我保护的图片、图书等资料。

  活动流程:

  1、寻找昆虫。

  (1)出示挂图,请幼儿仔细观察画面,找一找发现了哪些昆虫。

  (2)引导幼儿寻找不容易发现的昆虫,如:花螳螂、枯叶蝶、木枝虫。

  2、请幼儿讨论:为什么有些昆虫不容易被发现?

  3、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的本领。

  (1)请幼儿欣赏科学小知识《捉迷藏的昆虫》。

  (2)提问:小鸟为什么找不到花螳螂、枯叶蝶、木枝虫?

  (3)阅读幼儿第三册第四页,仔细观察花螳螂、枯叶蝶、木枝虫。

  4、游戏《捉迷藏》

  教师和幼儿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请幼儿相处好办法不容易让别人发现自己。提醒幼儿躲藏是注意安全。

  活动延伸:

  将相关图片、图书等资料投放在发现区,让幼儿继续了解动物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捉迷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4

  设计意图:散文诗《捉迷藏》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黑夜、太阳、颜色等比拟成一群可爱的娃娃在玩游戏。根据我们班幼儿的认知水平,我在让他们感受散文的优美外,还设计了部分内容仿编。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想象,发展其发散性思维、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

  1、理解散文诗内容,学习用“躲在XX里”的句式进行仿编。

  2、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大胆想象,发展其发散性思维。

  3、引导幼儿细心倾听,体验散文诗所蕴涵的美感。学习词:静悄悄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2、油画棒,纸。

  活动过程:

  一、出示太阳和各种颜色,引导幼儿想象他们是怎么玩捉迷藏的。

  今天,太阳要带一群颜色宝宝玩捉迷藏的游戏,你猜他们会怎么玩?

  二、结合课件完整欣赏并学习散文诗。

  (一)欣赏第一遍。

  1、师:刚才小朋友们帮太阳宝宝想了很多捉迷藏的玩法,现在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到底是怎样捉迷藏的?

  2、欣赏后提问:

  (1)散文诗里谁和谁在捉迷藏?他们怎样玩的?

  (2)颜色宝宝都躲到哪里去了?为什么要躲到那里去?

  (3)颜色宝宝们是怎样去躲的?学习词:静悄悄

  (二)欣赏散文诗第二遍。

  1、师:这首散文诗可真有趣,我们再来听一听。

  2、欣赏后提问:

  (1)黑夜用手帕把太阳的眼睛蒙起来是什么时候?(晚上)

  (2)黑夜解开手帕,太阳睁开眼睛又是什么时候?(白天)

  (3)你喜欢这首诗歌吗?为什么?

  (三)教师小结并学习朗诵散文诗。

  师:这首散文诗可真好听,把黑夜和太阳说成是两个可爱的小朋友在玩捉迷藏的游戏,

《捉迷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5

  活动目标:

  1.能发现不规则线条画里的几何形状,寻找出不同的小鱼图形,并能根据已有经验进行添画。

  2.能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体验图形变化的乐趣。

  3.根据色彩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4.体验想象创造各种图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黑板,示范用线条画1张(内含三角形、圆形、半圆形、长方形),装饰好的不同形状和不同装饰方法的小鱼范例4条。

  2.线条画5大张(内含三角形、圆形、半圆形、长方形、椭圆形、梯形),黑色勾线笔人手1支,水彩笔若干。

  活动过程:

  1.出示线条画范例,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师:这是一张神奇的线条画,在画里藏着许多秘密呢,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师:再仔细看看,线条画里还有和它一样的形状吗?线条画里有其他的形状吗?

  教学建议:在幼儿发现一种图形后,引导幼儿继续寻找相同的图形,进行归类;鼓励幼儿在线条画中寻找和发现不同的几何图形。

  2.游戏导入,示范寻找和添画出鱼的图形。

  (1)师:再告诉你们一个秘密,许多调皮的小鱼就躲在这些形状里,跟我们玩捉迷藏游戏呢,你找到它们了吗?

  (2)教师示范在其中一张线条画中添画出小鱼外形。

  ①师:老师已经找到一条小鱼了,想不想看看它躲在哪儿?(教师示范找一条长方形的小鱼,添画出小鱼的眼睛、嘴巴、鳍、尾巴)

  ②师:形的小鱼找到了,刚才老师添画了什么,就变成了小鱼了?

  (3)幼儿尝试寻找不同的形状,添画小鱼外形。

  ①师:其他形状里也藏着很多小鱼呢,谁找到了?试试把它们画出来吧。(请两名幼儿在线条画中指出小鱼,添画眼睛、嘴巴、鳍、尾巴)

  ②小结:线条画里藏着圆形的小鱼、三角形的小鱼、长方形的小鱼、半圆形的小鱼。

  教学建议:在教师示范添画小鱼外形时,如果有幼儿提出他已找到小鱼,则请幼儿来示范添画,教师可在一旁提示要添画完整,可用“哪里是小鱼的头”、“小鱼的眼睛在哪里”、“看看小鱼还少了什么”等进行提示。请幼儿来尝试寻找和添画时,提醒幼儿寻找与范例不一样的图形小鱼,两名幼儿可同时添画不同形状的小鱼,这样节约其他幼儿等待的时间,又给幼儿多种形状的小鱼外形的感受。

  (4)出示装饰好的小鱼,贴在相应的图形上。

  师:我也找到了几条小鱼,你们瞧,这是圆形的点点鱼、三角形的波浪鱼、长方形的斜线鱼、半圆形的小花鱼,它们都穿上漂亮的衣服啦。

  教学建议:装饰好的小鱼尽量选择小图形,因为大多数幼儿在示范时喜欢找大的图形,这样装饰好的小鱼贴在相应图形上,就不会遮住幼儿之前的范例,能较好地尊重和展示幼儿的创意。

  3.幼儿操作,寻找和添画鱼的外形。

  (1)师:你们想不想找小鱼?在桌上的线条画里还藏着许多各种形状的小鱼,里面还有跟黑板上不一样的图形呢,找到小鱼后就帮小鱼画出头、眼睛、鳍、尾巴,还可以给它穿上漂亮的衣服,我们赶紧去找一条吧。

  (2)幼儿操作,教师提醒幼儿要添画完整的鱼,画得快的幼儿可用水彩笔添画鱼身花纹。留意找到不同图形的小朋友的作品。

  教学建议:幼儿操作的线条画比范例多了梯形和椭圆形的图形,给幼儿更多挑战和迁移经验的机会。重点引导幼儿寻找小鱼图形,并添画完整,鼓励幼儿寻找多条不同形状的小鱼。

  4.拼图欣赏,分享图形变化的小鱼。

  (1)拼图游戏。

  与幼儿一起将操作桌子拼起来,使画面变成大拼图。

  (2)分享交流。

  师:线条画里藏着的各种形状的小鱼被我们找出来了,谁找到了跟黑板上不一样形状的小鱼?有趣的图形能变出有趣的小鱼,你最喜欢哪条小鱼?

  师:喜欢找小鱼吗?线条画里还藏着很多小鱼呢,我们把画带到班级里去,继续找小鱼吧。

  教学建议:拼图游戏时,可请幼儿帮忙一起拼桌子,让他们亲历自己的作品变成大拼图的神奇和惊喜;分享交流可用自己介绍、相互推荐、教师提示的方式讲评,结合现场情况,帮助幼儿提升创作经验。

  活动延伸:

  1.将作品展示在班级美工区墙面上,鼓励幼儿在区域活动时,继续寻找“藏在图形里的小鱼”,继续创作,让大拼图更加完满。

  2.可在美工区提供其他形状的图形纸,开展“图形变小鱼”活动,并展示孩子的作品,巩固认识多种图形,进一步分享添画和装饰的方法。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始终处于一种发现——创作——再发现——再创作的动态过程中,不断给孩子带来惊喜和挑战。孩子兴致盎然,画面充满稚趣。我发现“变化”是本次活动成功的秘诀,变化出新意,变化出神奇。

  营造变化的游戏情境。活动开始,“一张线条画,藏着秘密”,一下就激发了孩子们发现的热情;“图形里藏着小鱼”,让线条画的范例蕴藏玄机,“和小鱼捉迷藏”让孩子们的发现之旅充满趣味,操作时,孩子们不断喊出“我找到形的小鱼啦”,可见,“捉迷藏”的游戏情节已深入孩子心中;单幅画变成大拼图,让孩子们的游戏热情再次升级,不禁纷纷感叹:“哇,好大的画啊,好多的鱼啊!”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是一个游戏,不断变化的游戏,吸引着孩子们持续发现和创作。

  采取变化的引导方式。示范添画时,孩子提出了他已找到小鱼,我就请他来示范添画,改变了原先设定的教师首先示范的策略;3名示范幼儿的作品不尽相同,比如头部位置、眼睛的画法、鳍和尾巴的形状,我一一给予肯定,避免了范例给孩子造成的思维定势;变成大拼图时,几个男孩子主动帮忙移桌子,我就顺势说:“大家一起来帮忙,变出大拼图喽。”大部分的孩子都参与移桌子和拼画的过程,虽然只有短短几十秒时间,但避免了孩子的等待,而且合作亲历变化,让这一环节更有意义。

  鼓励变化的表现手法。幼儿操作时,我发现一些幼儿画的眼睛、鱼鳍和尾巴形状各异,我还发现部分幼儿装饰小鱼采用混合的方法,如点点和线条结合,平涂加上花纹等,我鼓励孩子继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添画和装饰,并在结尾点评时,与全班孩子一起分享他们的经验。

《捉迷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6

  活动目标:

  1、感受艾玛的体色和大森林的关系。

  2、获得动物体色是保护色的经验。

  3、萌发对动物的兴趣,乐意亲近小动物。

  4、增进参与环境布置的兴趣和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5、在想象创作过程中能用简单的材料装饰,体验成功的乐趣。

  活动准备:

  课件、每人一张大象图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课件,引起兴趣。

  1、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件礼物,是什么礼物呢?

  2、什么是捉迷藏?

  师:今天艾玛和小动物一起捉迷藏,你们看看艾玛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怎么玩游戏的。

  二、观看课件,分段理解故事。

  1、艾玛可能会躲在什么地方呢?小鸟找到艾玛了吗?

  2、小鸟发现了谁?它为什么一下就发现了熊猫和七星瓢虫?

  小结:原来我们发现一个秘密,这些小动物都找了一个颜色跟自己身体很接近的地方躲起来,这样就不容易被发现了。小动物们也就是利用这个本领来保护自己,躲避天敌。

  4、故事中的艾玛可以去哪些地方躲一躲?

  5、在生活当中,艾玛还可以去哪些地方躲一躲?

  三、拓展

  1、观看图片中有谁躲起来来了?他们躲的好吗?

  2、小结:原来解放军叔叔也是向动物学来的本领,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也是从动物那学到的本领,我们回去再发现发现。

  四、帮助艾玛的朋友躲起来。

  1、出示大象图片,引导幼儿观察,你喜欢哪只大象?为什么喜欢它?它们身上的颜色怎么样?

  小结:原来这些大象身上的颜色都是相近色。

  2、请你们去想办法,让艾玛的朋友躲起来。

  3、展示幼儿作品。说说哪知大象藏的最好,哪知大象最容易被发现?为什么?

  活动反思:

  听到捉迷藏,孩子们可开心了,但对于怎样藏才安全?怎样藏才不容易被找到?幼儿的经验明显不足。在阅读图书环节中,幼儿能够通过画面信息,很清楚的知道艾玛躲在什么地方,并说出大象所在的位置,如大象藏在彩色树的后面等等。图画中的地方都是幼儿能直观感受的,因而幼儿比较容易理解,学习的兴趣也比较浓,课堂气氛较为活跃。故事的结局也颇有幽默感,孩子们对这个结局兴趣盎然,津津乐道。整个活动中,幼儿积极性强,但是孩子们都抢着说,想第一个公布答案,显得课堂秩序有些混乱。

《捉迷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7

  活动背景:

  每当孩子们玩到“捉迷藏”的游戏时,孩子们总是那么的高兴。而在《捉迷藏》这首儿童诗里,作者把太阳和颜色都拟人化了,把大自然中万物的颜色,说成是颜色和太阳也在玩捉迷藏的游戏,符合了幼儿的年龄特点。于是利用游戏对孩子的作用,我根据内容自己制作了《捉迷藏》的课件帮助幼儿学习这首儿童诗,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要表现方式,通过仿编等活动帮助幼儿感受大自然色的美丽,增进对大自然的热爱。

  活动目标:

  1.欣赏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要表现方法。

  2.初步学习用诗歌的结构大胆进行仿编活动。

  3.增进对大自然的热爱,感受仿编诗歌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4.让幼儿尝试叙述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5.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捉迷藏》。

  2.不同颜色(绿色、黄色、白色、蓝色、红色)的卡片每人一张。

  3.在课前带领幼儿玩捉迷藏的游戏。

  师:兰色躲在哪里呢?同上

  师:红色躲在哪里呢?同上

  3.(播放课件第三段),理解诗歌第三段的内容。

  师:颜色们都藏好后,太阳找到他们了吗?(观看课件)

  4.完整欣赏诗歌,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容。

  评析:课件生动形象的画面和富有情感的.语言把幼儿的注意力集中了。在这一环节中,我运用课件的分段学习,让幼儿逐步理解儿童诗的内容,非常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欣赏第二段时,课件把第二段的内容根据每句话分别设计了按钮,每点击一个颜色按钮,就会出现相应的内容,在活动时能根据幼儿的回答来进行验证,巩固相应的内容,并学说:X颜色躲在X里,为后面的仿编活动做铺垫。

《捉迷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8

  活动目标:

  发现动物的不同特征,体验观察的乐趣,提高幼儿观察的细致性。

  感知动物的排列,了解序列的初步知识,锻炼幼儿的`记忆力。

  活动准备:

  PPT图片

  活动过程:

  找背影

  请幼儿说说自己认识的动物。

  出示图一,请幼儿辨认图片中的动物形象。

  引导幼儿认识图片中的动物,学习用“X排第X个”来描述动物的位置。

  捉迷藏

  出示图二,找找看,谁藏起来了?(大河马)

  出示图三、四,请幼儿找一找谁又藏起来了?

  在捉迷藏游戏中,引导幼儿细致观察,帮助幼儿记忆动物的排列。

  邀请小动物

  出示图五,你能说说小动物都在哪个位置吗?

  在教师帮助下,幼儿回忆动物的排列。

  向孩子推荐图书。

  小朋友觉得今天和小动物做游戏好玩吗。其实,这些都是这本图画书上的,如果你还想和小动物们玩,就去看看这本图画书,上面还有更多好玩的呢!

《捉迷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9

  活动目标:

  1.进一步激发宝宝对色彩的兴趣,感受油水分离的特殊效果。

  2.在玩色游戏中体验与同伴共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材料柜(内有自制的海绵球,用白色蜡笔画过各种小动物的纸)稀释的各色水粉颜料、抹布设计思路:通过前几次的玩色活动,如手指点画“小花”和制作“匹萨饼”,初步激发了孩子对色彩的喜爱,而且孩子对玩色活动也产生了一定的兴趣。这几天,有小朋友一直对我说:“李老师,我们好久没玩颜料了,我想玩颜料。根据孩子的兴趣需要,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这也符合“超市”课程精神。本次活动以水粉脱色的奇特效果(即油水分离)来进一步提高对玩色的兴趣。

  重点指导:

  (一)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1.师:今天,我们班来了好多小动物要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们就藏在这张大纸上,猜猜看是哪些小动物藏了起来?(幼儿讲讲说说)

  2.师:我们一起把这些小动物请出来,好吗?

  (二)讲解示范

  1.师:我请绵球宝宝来帮忙,给它穿上好看的衣服。(蘸颜料)

  2.教师示范用绵球平涂,从纸的最上端开始涂,从一边涂到另一边,顺着一个方向来回涂,不留空。并边涂边说:“找呀找呀找呀找,小动物们快出来。”

  (三)幼儿练习

  1.鼓励幼儿边说边涂,把整张纸都涂满。

  2.指导幼儿平涂,从一边涂到另一边,顺着一个方向来回涂。

  (四)活动结束

  和好朋友说说你把谁找出来了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捉迷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理论依据

  自然界中许多动物都有利用保护色躲避敌人、保护自己的本领,而昆虫生活环境复杂,形体相对较小,在长期适应过程中形成了利用保护色保护自己的特殊本领。有关昆虫“保护色”的这个活动主要是间接经验的学习,属于典型的认知型科学活动。如何摆脱老师传授、孩子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尽可能机会让幼儿主动参与活动,是我设计活动时思考的重点。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儿童知识的获得是儿童与环境中的人和事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儿童积极参与活动,不断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活动中我以枯叶蝶等几种昆虫为桥梁,通过看看、猜猜、找找、藏藏几个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幼儿与材料、与教师、与同伴有效互动,获得有关经验,达成活动目标。

  刘占兰教授认为,在学龄前阶段,儿童的学习是前科学概念的学习,而不是准确科学概念的学习。因此,在活动中我没有刻意教给幼儿“保护色”的概念,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环节设计,让幼儿真正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保护自己的本领。另外,根据中班幼儿有意注意时间较短、思维具体形象等特点,我利用交互式白板、视频、图片等教学手段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给幼儿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机会,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游戏给幼儿间接的、虚拟的操作体验,帮助幼儿间接经验的获得和提升。

  教学策略

  1、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增加活动的直观性、趣味性和互动性。活动中交互式白板的有效运用,使幼儿的学习变得直观、有趣,增加了幼儿与材料互动的机会,激发了幼儿探究的兴趣,提升了幼儿观察、猜测、推理、判断等方面的能力。

  2、“捉迷藏”的游戏情境贯穿始终,让幼儿体验寻找、躲藏的乐趣。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创设了“小鸟找,昆虫藏”的情境,帮助幼儿理解昆虫能利用身体的形状和颜色隐藏自己的本领;运用“寻找躲藏的昆虫”和“昆虫捉迷藏”两个游戏,让幼儿在观察、操作、参与中加深对昆虫“保护色”的理解。

  3、有效的师幼互动,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和学习品质。在活动中,我设计了富有启发性的关键提问和简洁准确的,采用“反问”、“追问”等策略激发幼儿深入思考;引导幼儿通过观察、猜测、推理、判断、验证一步步得出结论,培养了幼儿良好的思维品质。通过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幼儿动手动脑,注意培养了幼儿专注、认真等良好的学习品质。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枯叶蝶、尺蠖、花螳螂等昆虫利用身体颜色和形状隐藏自己的本领。

  2、感受“保护色”的神奇,对昆虫及其“保护色”产生兴趣,萌发探究动物保护色的愿望。

  活动重点

  了解枯叶蝶、尺蠖、花螳螂等昆虫利用身体颜色和形状隐藏自己的本领。

  活动难点

  根据对昆虫“保护色”的认识,帮助昆虫隐藏在合适的地方。

  活动准备

  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件、图片、记录笔等。

  活动过程

  1.谈话调动原有经验,引发探究昆虫的兴趣。

  提问:你见过什么昆虫?在哪里见到过?

  2.寻找花园里的昆虫,初步了解“保护色”。

  找找看,花园里都有谁?

  为什么有的昆虫一下子就能找到,有的很难发现它?

  :原来昆虫躲在与自己身体颜色很像的地方,就不容易被发现。

  3.观看视频和图片,感受“保护色”的神奇。

  (1)观看视频,简单了解枯叶蝶、尺蠖、花螳螂等几种昆虫利用颜色和形状隐藏自己的本领,初步感受“保护色”的神奇。

  枯叶蝶:这是什么?会有什么变化?——观察后教师讲解枯叶蝶的典型特征。

  尺蠖:猜猜看这里会有谁?仔细观察又有什么新发现?——观察、猜测后用图片进行验证。

  花螳螂:猜猜看,美丽的花里藏着什么小秘密?——猜测后用图片进行验证。

  :枯叶蝶藏在树叶中,尺蠖藏在树枝上,花螳螂藏在花朵里,这样藏起来真安全,小鸟根本就找不到。

  (2)出示昆虫图,请幼儿找出隐藏在各种背景中的昆虫,进一步感受保护色的神奇。

  :自然界中有些昆虫就是这么奇妙,它们能把自己巧妙地隐藏在周围的环境中,让敌人很难发现它。用这样的本领保护自己,可真了不起。

  3.幼儿操作,运用有关“保护色”的经验帮助昆虫藏起来。

  玩白板游戏:昆虫捉迷藏。请幼儿在白板上操作,根据昆虫的颜色、形状将昆虫藏在背景图中。

  4.观看视频,拓展动物保护色的经验。

  除了昆虫,自然界里有很多动物也有这样保护自己的本领,我们一起看一看。

  刚才你看到动物们是怎么隐藏自己的?它们隐藏自己的本领大不大?

  结束语:还有许多动物都有这样特殊的本领呢!回家以后可以查查资料,找找看,再来跟大家一起分享。

《捉迷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1

  活动目标:

  1.熟悉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初步唱准切分音和休止符。

  2.在歌曲情境的提示下,学习歌唱游戏的玩法。

  3.在游戏过程中能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追逃时注意安全。

  4.有感情地学唱歌曲。

  5.让幼儿知道歌曲的名称,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词内容。

  活动准备:

  1.眼罩一个

  2.幼儿围坐成圆形。

  活动过程:

  1.教师讲故事,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幼儿玩歌唱游戏的兴趣。

  (1)教师:有一只小老鼠,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他蒙上了眼睛,走进房间,东摸摸、西摸摸,摸到了小伙伴的尾巴,就又蹦又跳,开心极啦!

  (2)教师:看看我这只小老鼠是怎么找到小伙伴的哦!

  2.教师边演唱歌曲,边示范游戏玩法,幼儿观察并初步熟悉歌词内容及歌曲旋律。

  (1)教师清唱歌曲两遍,示范游戏玩法,幼儿观察。

  (2)教师第三遍演唱歌曲,示范游戏玩法,引导幼儿了解歌曲结束时的对话。

  (3)教师第四遍演唱歌曲,示范游戏玩法,引导幼儿了解结束时两个小伙伴要做亲热的动作。

  (4)教师第五遍演唱歌曲,引导幼儿了解完整的`游戏玩法。

  3.在教师的带领下,个别幼儿尝试摸小伙伴。

  4.引入猫捉老鼠的游戏情境,调动幼儿游戏的兴趣。

  (1)老师示范游戏玩法,幼儿观察。

  教师:房间里除了老鼠,还会有谁呢?

  老师继续示范玩游戏,幼儿观察。

  (2)引导幼儿用手指动作表现老鼠尾巴、猫尾巴。

  教师:如果请你用手指表现小老鼠洗洗的尾巴,可以怎么做?

  教师:怎么用手指表现小猫粗粗的尾巴呢?

  (3)在老师的带领下,幼儿尝试游戏。

  师幼共同游戏,重点引导幼儿观察教师如何摸尾巴。

  5.幼儿完整玩游戏。

《捉迷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感受李四光专心致志的进行科学研究的精神。

  2、学会本课的8个新词,能按要求写近义词。

  3、认识按事物发展顺序组句成段的叙述方式,初步学会理清按失望发展顺序连句成段的顺序。

  4、能正确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按事物发展的顺序组句成段的叙述方式,能理清它的顺序。

  难点:理解李四光研究石头的意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李四光专心致志地进行科学研究的精神。

  2、学习课文生字新词,正确地朗读课文。

  3、学习第2自然段,初步领会按事物发展顺序写的一段话。

  二、教学过程 :

  ㈠、简介李四光的生平,揭示课题

  ⒈出示李四光的图片,问:

  ①你认识他吗?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他吗?

  ②你是怎么知道的?

  ⒉揭题。

  学习生字“藏”。“藏”的笔画比较多,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吗?

  ㈡、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的主要的内容,学习字词。

  1、自己读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什么?”

  2、读生字并组词。

  3、你觉得哪个生字比较难写难记?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4、把自己认为难写的生字写几遍。

  5、在课文中划出生字词,读一读,教师投影新词,让学生合上书,读给同桌的同学听。

  6、你懂哪个词的意思,可以直接把意思说出来或出道题考考同学。

  7、提出还不懂的词语,想办法弄懂。

  ㈢、学习第2自然段

  1、自己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李四光和他的女儿在捉迷藏是,开始怎么样?后来又怎样?

  2、汇报交流:(开始他们完得真高兴,后来爸爸不见了。)

  3、课文哪几句写他们玩得高兴?

  4、指导朗读这几个句子。

  5、课文哪几句写爸爸不见了?

  6、再次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7、小结:这段话是按捉迷藏这件事”开始怎么样,后来怎么样?”的顺序来写的,像这样的顺序,就是“事情的发展顺序”。

  ㈣、根据“单元学习提示”落实训练重点。

  1、自读“单元学习提示”,想想:什么是事情发展的顺序?怎样来学习按这种顺序写的一短话?

  2、汇报交流。

  3、巩固迁移训练。

  ▲读下面一段话,想一想,按什么顺序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课外活动时,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没有鼻子的人头像,并准备了一个纸板鼻子,叫我们蒙上眼睛给贴上。同学们按顺序一个一个蒙上眼睛,手拿着“鼻子”去贴,有的同学把鼻子贴到了下巴上,有的把鼻子贴到了头顶上,还有的同学把鼻子贴到了耳朵上。教室里不时传来一阵阵哄笑声。最后一位同学上去贴,正好把鼻子贴正。游戏在一片欢笑声中结束。

  ①指名读要求。

  ②按要求指导自学。

  ③指导交流自学情况。

  ④教师强调学习方法。(略)

  ㈤、课堂小结

  ①完成作业 :作业 本上第六题。

  ②读下面一段话,按一定顺序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标上序号。

  我坐在餐桌前,开始吃妈妈为我准备的早餐。

  早晨,我迅速起床,叠好被子。

  吃完早餐,我背上书包,高高兴兴的上学去。

  我到卫生间去洗脸、刷牙、梳头。

  板书设计 :

  13、捉迷藏

  先写玩得很高兴 事情

  后写爸爸不见了 发展

  最后写玲玲去找爸爸 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能结合课文具体了解李四光、介绍李四光,并激发学生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2、学习课文把一句话写具体的方法。

  3、能写出“发觉、专心致志、”的近义词。

  ▲教学过程 :

  ㈠、复习

  1、认读生字、词卡

  2、你课外对李四光又有什么新的了解?能介绍给大家听吗?(及时表扬自己课外查找资料的同学)

  师:我们学习的途径很多,课内外结合能帮助我们学得更好。请读读第一小节,看看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有关李四光哪些方面?

  ㈡、学习第一小节。

  1、读一读,介绍了哪几方面?(李四光是地质学家、对石头有研究、搞研究很专心)

  2、重点读懂第二句话:

  ①“可”能换成什么词?

  ②从哪里看出他对石头有研究?

  ③你能用“只要……就……”说话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你认为哪几个词在语气上要注意的,自己处理一下。

  4、你能把自己课外了解的,和这三方面内容结合在一起介绍给大家听吗?

  ㈢、学习第三小节

  师:李四光研究起石头来,会把什么事情都忘了,这一次他又把什么事忘了?

  ★1、读读第三小节,说说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大面积训练并板书)

  (玲玲找不到爸爸,很不高兴——找到了爸爸——爸爸正在专心致志地研究石头——玲玲不生气了)

  2、你能给“专心致志”换个近义词吗?李四光的专心致志表现在哪里?(学生自由看图、看文说)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㈣、小结: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完成课后第四题)

  2、师:学了课文,你有哪些收获?(大面积训练说话)

  ㈤、课堂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 本》上的作业 。

  板书设计 :

  13、捉迷藏

  著名的地质学家

  李四光 对石头可有研究

  ★研究石头会把什么事都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