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写景散文》久闻阳羡溪山好
范文

    善卷之奇,奇在下洞和水洞。下洞洞身狭长,长约180 米,宽18米,高22米。洞外有一个6 米多高的石陡坎。每当大雨过后,急流飞瀑直泻悬崖壑底,奔放澎湃,声若雷动,“千涛万浪上边来,倒挂银河笑口开,收入先生肠腑里,荡为湖海郁为雷”。自上洞梯口至下洞,105级石阶盘旋而下,途中的“波涛门、风雷门、金鼓门、万马门”四道门却是听瀑的好地方:先是轻波细涛的柔媚,渐若风雷隐作之激越,继则金鼓齐鸣的铿锵,终如万马奔腾之雄壮。山路虽崎岖,但大自然创作的天籁神韵却给人以乐趣和力量。恰似牧笛悠扬,奔突喧虺的瀑声引人进入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眼前展现的是一派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如果说上洞像一座天然的动物园,下洞则完全是走进了植物世界,空气中也仿佛充满了绿色的芬芳。

    与后洞相连的水洞,又名龙洞,原是一条极古老的地下溪河。长120米,最宽处6米,最深处4.5米,水面距顶只有2米左右。其中水关”是水洞岩层最低处,船行到此,游人需俯首侧身才能通过。从“壑心”乘船,须经“水关”、“地鳌门”、“三湾”三个接近九十度的大湾才能出洞。轻舟一叶,荡漾其间,船行洞中,时暗时明,奇妙之处尽在“壁堵疑无路,水迥别有天”。洞顶不时有水滴下,似一首永不停息的 “滴水协奏曲”,偶尔有几颗冰凉的“仙水”滴落在游人的颈项,引起一声惊叫,几多欢笑。善卷洞中划船也与众不同,船工手中的木桨,不是在水中划行,却总是向岩石上撑,“船在水中行,浆朝天上撑”,“朝天撑船”果然自成特色。导游念叨着清人谢方连的《善卷小水洞》诗:“石晴闻雨滴,窦冷欲生风,只恐弹琴久,潭深起白龙”,天光也渐渐漏入了幽暗的峡谷,直至崖壁上出现了梁代书法家陶宏景所题“豁然开朗”四个苍劲大字,天地也终于豁然开朗。

    舍舟登岸,适逢阳春三月,桃花盛开,青松翠柏,沿绿荫小溪行,如入桃花源。后洞西南,有一座古老的碑亭,中立一碑,高二米,上刻“碧鲜庵”三字,系唐代司空李蠙所书。碧鲜庵为东晋上虞女子祝英台读书处,庵旁有“晋祝英台琴剑冢”,西南有“英台阁”、“三生堂”、“碧藓园”“蝴蝶轩”等古迹。明万历《宜兴县志》载:“祝英台读书处,号碧藓庵。俗传英台本女子,幼与梁山伯共学,后化为蝶。”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即传说中梁祝化蝶的那一天),千百对蝴蝶在青山花丛中比翼双飞,其间有一对硕大的蝴蝶于中午时分出现,据传是梁祝的精灵所化,双双飞舞,最后绕亭三匝,飞向碧鲜庵后隐去。古人有诗纪之:“清阴寂寞云松路,蝴蝶双飞芳草间。”“蝴蝶凝山魄,花开想玉颜。”“蝴蝶满园飞不见,碧藓空有读书坛”。许有毂①诗:故宅荒云感废兴,祝英台去锁空陵。年年洞口碧桃发,蝴蝶满园归未曾”。

    梁山伯、祝英台凄婉哀绝的爱情故事,留下了千古未泯的哀怨,后人怜之,洒下一掬掬的同情和叹惜,因此而形成了历久不衰的“梁祝文化”。与传统的《梁祝》不同,虽然上虞祝英台、会稽梁山伯的原籍未变,宜兴版的“梁祝”把读书之处却从杭州移到了阳羡山中的祝陵村,实在蹊巧得令人摸不着头脑。宜兴“梁祝热”的兴起当然不是现代人的心血来潮:明朝万历《宜兴县志》古迹志说:“祝陵在善权山,其岩有巨石刻,云:祝英台读书处,号碧藓庵。”清·邵金彪《祝英台小传》云:“祝英台小字九娘,上虞富家女,生无兄弟,才貌双绝,父母欲为择偶,英台曰,儿当出外游学,得贤士事之耳。因易男装改称九官。遇会稽梁山伯亦游学,遂与偕至义兴善权山之碧鲜岩,筑庵读书同居同宿三年,而梁不知为女子。”史书上其实并没有肯定的记载,但“俗传”二字让多少事坠入了似是而非的模棱两可之中,后来的人信以为真,于是以讹传论。但世间总不乏寻根究源之人,清人吴骞就对此提出过异议:“俗传英台本女子,幼与梁山伯共学,后化为蝶,事类于诞。然考《寺志》,齐武帝以英台故宅创建,又似有其人,特恐非女子耳。骞尝疑祝英台当亦尔时一重臣,死即葬宅旁,而墓或逾制,故称曰陵。碧鲜庵乃其平日读书之地,世以与妆化蝶者,名氏偶符,遂相牵合,所谓俗语不实,流为丹青者欤。”但不管怎么说,传说总是传说,那用意也无非是唤起人们对对梁祝的同情。邓拓在1960年游览善卷洞时,也为祝英台琴剑冢写下了赞扬的诗篇:“普天儿女哭英台,泪尽相思百代哀。琴剑沉埋心不死,千年封建化尘埃”。宜兴兴起的这股“梁祝文化”热,多少也为宜兴这一片美丽的山川添彩加秀。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22:0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