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颐和园》 |
范文 | 《颐和园》(精选12篇) 《颐和园》 篇1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壁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约约、玩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4.了解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导入 1.在什么地方?(在北京西郊)预习了课文,记住了的哪些景点?(学生自由发言,能说几个就说几个,互相补充)。 2.用生字生词卡检查生字读音,指导读准平舌音(栽zāi,葱cōng)翘舌音(朱zhū),前鼻音(殿diàn),后鼻音(廊láng爽shuǎng葱cōng)。 4.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弄清作者游览的顺序和主要景点的方位;再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分段的根据是什么? 2.学生自学。 3.师生交流。 4.讨论分段,并指导概括段意。 明确: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对总的印象。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的赞美之情。 (三)学习词语 1.指导分段朗读 2.提出词语,讨论词义 (1)讲解词义 琉璃瓦、横槛、宫殿、画舫。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清爽:清洁,凉爽。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清楚。 举目远眺:抬头向远处看。 葱绿:(草木)青翠。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形态各异:形状各不相同。 (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哪儿吗?谁去过,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又大又美)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游览这又大又美的。 (板书:) (二)讲授新课 1.讲读第二自然段 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填空练习) “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 )。走完长廊,就到了(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 明确: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作者进了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长廊,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长廊有什么特点? 明确:又长又美 你从哪句话看出长廊的美,说一说? (1)长廊的颜色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长廊上有红有绿十分美丽。 (2)长廊的形状美,“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像一条长成卧在万寿山脚下。 (3)长廊上的画美,“每一章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国”这些画颜色各异,内容丰富,精美绚丽,堪称艺术珍品。 (4)长廓周围的风景美,“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一句写出了长廊两边鲜花盛开,五彩缤纷就像一条鲜花铺成的小路。 (5)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神清气爽”看出游人的心情十分舒畅。 3.小结:这一段描写了长廊的颜色、形状、画、花、游人的心情等几方面的美,突出了长廊的精致美观,以及那些创造者的高超技艺。 4.指导朗读 (1)谁愿意带领大家去游览一下著名的长廊,通过你的朗读,让同学们体会到长廊的美。 (2)教师评议,再指名朗读,找同学评议。 (三)讲读第三段 1.作者走完长廊,又来到了哪里? 明确:万寿山 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什么?请同学看图回答。 明确:佛香阁、排云殿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万寿山雄伟壮丽,佛香阁巍峨壮观,排云殿金碧辉煌。 (1)“耸立”指高高的直立,这个词说明了佛香阁巍峨雄伟。 (2)“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亮”表现了佛香阁的建造气势恢弘。 (3)“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体现了佛香疾的造型精巧。 (4)“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说明排云殿很多,“金碧辉煌”指宫殿十分雄伟,像一朵朵金光闪闪的云排列在佛香阁下面。 2.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万寿山的这种美? 明确:第四自然段 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1)“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万寿山很高,站在半山腰就可以看到大半景色。这里的“大半景色”指的是山前的景色,因为作者的观察点是在佛香阁前面,所以后山的景色看不到。 (2)“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很高,从半山腰望去能看到掩映在绿树中的屋顶和红红的宫墙。 (3)“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这句话也体了万寿山的高大,向前望,美丽宽阔的昆明湖变成了一面镜子,一块碧玉。 (4)“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由于山高离得很远,所以看不到看不到静静的湖面上浅浅的波纹。 (5)“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这一句更加说明了万寿山的高,站在半山能望见城里的景物。 3.指导朗读 (1)指名读,注意重点词要读出重音。例如“大半”、“静”、“绿”、“一点儿”等。 (2)教师评议,找学生练习读。 (3)齐读第三段,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4.小结:这一段描写了作者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半山腰所见的景物,突出了万寿山雄伟壮丽的特点。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来到了哪里? (四)自学第四段 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说一说昆明湖有什么特点? 1.同学自由讨论。 2.指名发言,检查自学情况,其他组的同学补充发言。 3.每组选出代表读课文,比一比,那一组读得好。 4.教师小结:这一段写了昆明湖的静和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秀美的风景画。在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哪些美景呢? 明确:智慧海、知春亭、大戏台、玉带桥、石舫…… 正像大家所说的那样,“到处有美丽的……”(学生齐读)“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5.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五)布置作业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这篇教学设计主要有两个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北京的美丽景观,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二是了解并学习本课按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颐和园》 篇2教学目标: 1、 在阅读中自主识字,了解课文中“金碧辉煌、琉璃瓦”等词语的意思,并体会“也”“几乎”的用法。 2、 默读课文,根据过渡句,了解作者游览路线及写作方法。 3、 正确的朗读课文,感受北京颐和园的美丽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 学习课文介绍景点的方法,说或写一个自己喜欢的景点。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过渡句,了解作者游览路线及写作方法。 学生准备: 搜集关于颐和园的资料 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 媒体出示、感受园林美景。 1、 谈话导入:我们的祖国风景如画,有许多名胜古迹,北京的颐和园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6课。 2、 板书课题 指导书写“颐” 3、 齐读课题 4、 播放媒体,感受美景。用一句话来说说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二、 整体感知,了解游览路线。 1、 过渡: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作者整个游览过程经过了哪些地方呢?轻声读课文,把表示地名的词注上记号。 交流 板书:长廊 万寿山 佛香阁 排云殿 昆明湖 十七孔桥 2、 再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么介绍自己的游览路线的呢?划出文中有关的语句。 (1)交流(媒体出示过渡句) (2)作者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都用了一句句子连接起来,这些句子写得很有顺序,看了让人一目了然。 (3)引读过渡句 3、语言训练:谁能看着板书说是或作者的游览线路? 师小结:作者就是按照一定的游览线路向我们介绍他所看到的景点的。 板书:按照一定的游览线路 三、 突破重点,掌握游记写法。 1、 学习第2~~5节,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 (1) 默读第2~~5节,讨论:作者怎样把这些景点介绍清楚的? (2) 交流 长廊:作者先写长廊里横槛上的画,再写长廊两旁的花木。 引读:进了颐和园的大门…… 中间的长廊怎么样?…… 长廊的两旁又是怎样的呢?…… 万寿山脚下:作者是从上往下看,先介绍上面的佛香阁,再介绍下面的排云殿。 引读: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上面是……下面是…… 佛香阁前:作者登上万寿山,先向下看,再看正前方,最后向东远眺。 引读: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正前面……向东远眺呢?…… 昆明湖:先写两岸,再写湖中心,最后写湖上最有特色的石桥。 引读: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边,两岸有什么?…… 湖中心呢?……湖上最有特色的要数十七孔桥了…… (3) 师小结:不同的景点,作者用了不同的方位顺序来写的。 板书:按方位顺序介绍 2、 再读句子,感受景点的特点。 (1) 过渡:作者又是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写出这些景点的特点的呢?再读句子,找出你喜欢的景点加以说明。 (2) 交流,随机出示重点句子。 ①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a、 看图感知“700多米”。 b、 出示横槛上的画,理解“横槛”,朗读。 c、 小结:长廊的特点就是长和彩画多。 ②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a、 出示图片,理解“琉璃瓦”。 b、 读句子。 ③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快碧玉。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a、 体会比喻的作用。 b、 理解“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的意思。 c、 指导朗读。 ④ 这座石桥有17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小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a、“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为什么要用“也”? 联系前文,出示句子: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b、指导朗读。 (3)小结:作者抓住了每一处景点的特点把具有独特魅力的颐和园展现在我们面前。 板书:抓住景点特点 四、 总结全文,运用写作方法。 1、 总结:学了课文,我们知道写好游记要注意:按照一定游览路线,按方位顺序、抓住景点特点来突出事物的特点。 2、 写作练习:按方位顺序、抓住景点特点向大家介绍我们的校园。 板书设计: 长廊 佛香阁 按一定游览路线 16、颐和园 万寿山 排云殿 按方位顺序 昆明湖 十七孔桥 抓住景点特点 教学效果反馈: 课文是一篇游记,所以了解课文线索是至关重要的。我让学生通读课文之后,找出文中表示地名的词语,再划出过渡句,引读这些句子,体会过渡句在全文中的重要作用,借此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 不同的景点采用不同的方位顺序来描写,也是本课的一大特点。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找出表示方位的词语,将每部分景物与作者之间的位置了解清楚,学习如何写景。 《颐和园》 篇3教学目标 学会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读7个生字。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体会顿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背诵第7自然段。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以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 1、体会连段成篇的方法. 2、了解颐和园景物特点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1 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读7个生字。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体会同为游记但《记》与《颐和园》的写作顺序不同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学生在颐和园中照的照片,说一说你们去过颐和园中的哪些景点。 新授 (一)学习生字 1.默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本课要求会认和会写的生字 两个同学互相读这些生字,要求读准字音 2.生字从课文中走了出来,出示会认的生字,你们认识吗? 找同学读 全班齐读 回忆课文中所组的词语 全班齐读词语 3.出示会写的生字 分成小组利用部首查字法,把这些生字注上拼音 小组内读这些生字,把字音读正确 读课文中的词语 4.记住生字字形 自己看生字,找到易写错的地方 同学互相交流 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说一说怎样写才能漂亮 自己练写生字 全班进行交流 5.这些生字你们都认识了,能把课文读得更加熟练吗? 自己练习朗读课文 请同学读课文 全班齐读课文 6.课文中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还不理解,画下来 查阅汉语词典,掌握词语的意思 请同学交流这些词语的意思,说一说他们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 1.自己小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什么?把每一个自然段的内容进行批注 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订正 再读全文,思考《记》与《颐和园》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小组内交流,请同学发言。 2.你们在读书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提出来。 认为能够解决的同学之间相互解决 最后提出解决不了的 三、巩固 朗读课文 作业 1.读课文 2.写生字词语 作业 收集有关的资料 课后小结:帮助学生比较了《记》与《颐和园》的写法的不同,并且进行了分段,还给学生补充了一篇按照游览顺序记叙《颐和园》的例文,学生更是对写作的顺序一目了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体会顿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背诵第7自然段。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以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 1、体会连段成篇的方法. 2、了解颐和园景物特点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她,构思巧妙,建筑精致,全国各地有名的园林都能在此看到影子,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园内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之中。她,就是北京的颐和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细细游赏这个美丽的大公园。 二、新授 1.认真默读每一个自然段,思考:这段写了哪里?景物有什么特点? 自由选择最喜欢的一处景点,结合课外资料,变文中语句为自己的语言向大家介绍。要求突出景物的特点;语言简练。 2.学习并背诵第7自然段。 自由默读,思考:这段是围绕着哪一句话写的?介绍了哪些景点?各有什么特点? 放到全文中体会与其他景点的描写有什么不同? 师引读,生接读,引导背诵,体会特点。 独立背诵。 3.出示两个句子比较,体会逗号和句号的用法不同。 帮助学生进行总结用法的不同,练习朗读这样的句子 三、巩固 以竞赛的形式训练词语积累。 课后小结:文章语言优美,内容十分容易理解,因此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请学生多读书的方面上,采用了品读,学生在反复的读书中,能够感受景色的壮丽与优美。 《颐和园》 篇4教学目标 : 1.认识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壁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约约、玩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4.了解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 (一)检查预习导入 1.在什么地方?(在北京西郊)预习了课文,记住了的哪些景点?(学生自由发言,能说几个就说几个,互相补充)。 2.用生字生词卡检查生字读音,指导读准平舌音(栽zāi,葱cōng)翘舌音(朱zhū),前鼻音(殿diàn),后鼻音(廊láng爽shuǎng葱cōng)。 4.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弄清作者游览的顺序和主要景点的方位;再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分段的根据是什么? 2.学生自学。 3.师生交流。 4.讨论分段,并指导概括段意。 明确: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对总的印象。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的赞美之情。 (三)学习词语 1.指导分段朗读 2.提出词语,讨论词义 (1)讲解词义 琉璃瓦、横槛、宫殿、画舫。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清爽:清洁,凉爽。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清楚。 举目远眺:抬头向远处看。 葱绿:(草木)青翠。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形态各异:形状各不相同。 (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哪儿吗?谁去过,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又大又美)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游览这又大又美的。 (板书:) (二)讲授新课 1.讲读第二自然段 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填空练习) “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 )。走完长廊,就到了(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 明确: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作者进了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长廊,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长廊有什么特点? 明确:又长又美 你从哪句话看出长廊的美,说一说? (1)长廊的颜色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长廊上有红有绿十分美丽。 (2)长廊的形状美,“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像一条长成卧在万寿山脚下。 (3)长廊上的画美,“每一章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国”这些画颜色各异,内容丰富,精美绚丽,堪称艺术珍品。 (4)长廓周围的风景美,“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一句写出了长廊两边鲜花盛开,五彩缤纷就像一条鲜花铺成的小路。 (5)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神清气爽”看出游人的心情十分舒畅。 3.小结:这一段描写了长廊的颜色、形状、画、花、游人的心情等几方面的美,突出了长廊的精致美观,以及那些创造者的高超技艺。 4.指导朗读 (1)谁愿意带领大家去游览一下著名的长廊,通过你的朗读,让同学们体会到长廊的美。 (2)教师评议,再指名朗读,找同学评议。 (三)讲读第三段 1.作者走完长廊,又来到了哪里? 明确:万寿山 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什么?请同学看图回答。 明确:佛香阁、排云殿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万寿山雄伟壮丽,佛香阁巍峨壮观,排云殿金碧辉煌。 (1)“耸立”指高高的直立,这个词说明了佛香阁巍峨雄伟。 (2)“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亮”表现了佛香阁的建造气势恢弘。 (3)“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体现了佛香疾的造型精巧。 (4)“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说明排云殿很多,“金碧辉煌”指宫殿十分雄伟,像一朵朵金光闪闪的云排列在佛香阁下面。 2.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万寿山的这种美? 明确:第四自然段 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1)“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万寿山很高,站在半山腰就可以看到大半景色。这里的“大半景色”指的是山前的景色,因为作者的观察点是在佛香阁前面,所以后山的景色看不到。 (2)“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很高,从半山腰望去能看到掩映在绿树中的屋顶和红红的宫墙。 (3)“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这句话也体了万寿山的高大,向前望,美丽宽阔的昆明湖变成了一面镜子,一块碧玉。 (4)“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由于山高离得很远,所以看不到看不到静静的湖面上浅浅的波纹。 (5)“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这一句更加说明了万寿山的高,站在半山能望见城里的景物。 3.指导朗读 (1)指名读,注意重点词要读出重音。例如“大半”、“静”、“绿”、“一点儿”等。 (2)教师评议,找学生练习读。 (3)齐读第三段,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4.小结:这一段描写了作者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半山腰所见的景物,突出了万寿山雄伟壮丽的特点。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来到了哪里? (四)自学第四段 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说一说昆明湖有什么特点? 1.同学自由讨论。 2.指名发言,检查自学情况,其他组的同学补充发言。 3.每组选出代表读课文,比一比,那一组读得好。 4.教师小结:这一段写了昆明湖的静和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秀美的风景画。在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哪些美景呢? 明确:智慧海、知春亭、大戏台、玉带桥、石舫…… 正像大家所说的那样,“到处有美丽的……”(学生齐读)“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5.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五)布置作业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这篇教学设计主要有两个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北京的美丽景观,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二是了解并学习本课按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颐和园》 篇5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壁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约约、玩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4.了解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导入 1.在什么地方?(在北京西郊)预习了课文,记住了的哪些景点?(学生自由发言,能说几个就说几个,互相补充)。 2.用生字生词卡检查生字读音,指导读准平舌音(栽zāi,葱cōng)翘舌音(朱zhū),前鼻音(殿diàn),后鼻音(廊láng爽shuǎng葱cōng)。 4.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弄清作者游览的顺序和主要景点的方位;再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分段的根据是什么? 2.学生自学。 3.师生交流。 4.讨论分段,并指导概括段意。 明确: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对总的印象。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的赞美之情。 (三)学习词语 1.指导分段朗读 2.提出词语,讨论词义 (1)讲解词义 琉璃瓦、横槛、宫殿、画舫。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清爽:清洁,凉爽。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清楚。 举目远眺:抬头向远处看。 葱绿:(草木)青翠。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形态各异:形状各不相同。 (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哪儿吗?谁去过,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又大又美)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游览这又大又美的。 (板书:) (二)讲授新课 1.讲读第二自然段 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填空练习) “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 )。走完长廊,就到了(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 明确: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作者进了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长廊,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长廊有什么特点? 明确:又长又美 你从哪句话看出长廊的美,说一说? (1)长廊的颜色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长廊上有红有绿十分美丽。 (2)长廊的形状美,“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像一条长成卧在万寿山脚下。 (3)长廊上的画美,“每一章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国”这些画颜色各异,内容丰富,精美绚丽,堪称艺术珍品。 (4)长廓周围的风景美,“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一句写出了长廊两边鲜花盛开,五彩缤纷就像一条鲜花铺成的小路。 (5)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神清气爽”看出游人的心情十分舒畅。 3.小结:这一段描写了长廊的颜色、形状、画、花、游人的心情等几方面的美,突出了长廊的精致美观,以及那些创造者的高超技艺。 4.指导朗读 (1)谁愿意带领大家去游览一下著名的长廊,通过你的朗读,让同学们体会到长廊的美。 (2)教师评议,再指名朗读,找同学评议。 (三)讲读第三段 1.作者走完长廊,又来到了哪里? 明确:万寿山 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什么?请同学看图回答。 明确:佛香阁、排云殿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万寿山雄伟壮丽,佛香阁巍峨壮观,排云殿金碧辉煌。 (1)“耸立”指高高的直立,这个词说明了佛香阁巍峨雄伟。 (2)“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亮”表现了佛香阁的建造气势恢弘。 (3)“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体现了佛香疾的造型精巧。 (4)“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说明排云殿很多,“金碧辉煌”指宫殿十分雄伟,像一朵朵金光闪闪的云排列在佛香阁下面。 2.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万寿山的这种美? 明确:第四自然段 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1)“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万寿山很高,站在半山腰就可以看到大半景色。这里的“大半景色”指的是山前的景色,因为作者的观察点是在佛香阁前面,所以后山的景色看不到。 (2)“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很高,从半山腰望去能看到掩映在绿树中的屋顶和红红的宫墙。 (3)“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这句话也体了万寿山的高大,向前望,美丽宽阔的昆明湖变成了一面镜子,一块碧玉。 (4)“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由于山高离得很远,所以看不到看不到静静的湖面上浅浅的波纹。 (5)“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这一句更加说明了万寿山的高,站在半山能望见城里的景物。 3.指导朗读 (1)指名读,注意重点词要读出重音。例如“大半”、“静”、“绿”、“一点儿”等。 (2)教师评议,找学生练习读。 (3)齐读第三段,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4.小结:这一段描写了作者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半山腰所见的景物,突出了万寿山雄伟壮丽的特点。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来到了哪里? (四)自学第四段 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说一说昆明湖有什么特点? 1.同学自由讨论。 2.指名发言,检查自学情况,其他组的同学补充发言。 3.每组选出代表读课文,比一比,那一组读得好。 4.教师小结:这一段写了昆明湖的静和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秀美的风景画。在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哪些美景呢? 明确:智慧海、知春亭、大戏台、玉带桥、石舫…… 正像大家所说的那样,“到处有美丽的……”(学生齐读)“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5.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五)布置作业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这篇教学设计主要有两个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北京的美丽景观,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二是了解并学习本课按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颐和园》 篇6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1(2)(3)两个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2、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3、掌握背诵的方法。 4、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焕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目标1 学习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 一、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3自然段,掌握了课文的生字词的读音,理解了课后的第①个问题,用“耸立”造了句,练习背诵了第二自然段。这一节我们继续把剩下的4——6自然段学完,请同学们看看课后要求,想想还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 2.出示目标树,并板贴。 ⑴能回答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⑵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⑶掌握背诵的方法。 ⑷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前提测评 哪位同学还记得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二、三自然段。板贴在目标树的树根部:学习方法:⑴明地点。⑵看景色。⑶理解欣赏。 三、导学达标 (一)用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课文录音。 练习:①用“——”画出地点变换的句子。 ②用“~~”画出登上石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的句子。 2.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订正,并板书: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3.出示句子,并理解欣赏。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指名读。 出示从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的视频、图片。 体会颜色美:A、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一片绿色) B、一片绿色中出现了什么颜色?(黄色、绿色、朱红色) 体会形态美:A、掩映是什么意思? B、掩映一互相遮掩、互相衬托。 C、指导看图: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 指导朗读。要求掌握好:掩映、黄的、绿的、朱红的这几个词的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互相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 4、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指点名读。 出示昆明湖的视频、图片。 把昆明湖比作什么?(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静、绿) “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 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指导朗读: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 出示: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远眺是什么意思?(远眺——往远处看的意思。) 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隐隐约约”和“远眺”有什么关系? 隐隐约约与远眺有因果关系。因为远眺,所以远处的景物只能看得隐隐约约,作者用词注意前后的照应,用词是多么准确啊! 齐读句子。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导入 :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哪些景物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自然段。 出示练习: 用画出作者游览地点变换的句子。 昆明湖上主要有、等景物。 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请用“~~”画出有关句子。 自由朗读,同位讨论共同完成练习。 提问检查:①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板书: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出示句子: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齐读 出示投影十七孔桥的视频、图片。 这个句子介绍了十七孔桥的什么特点? (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思想教育: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指导朗读:读出民族自豪感。板贴:民族自豪感。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 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与开头照应) 充分利用板书,总结全文,给全文分段。 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作者主要游览了几处地方,哪些自然段是介绍同一地方的景物? 课文应分几自然段,怎样分段?请同学们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用“‖”给课文分段。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四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板书订正:1————一段 2————二段 3————三段 4、5———四段 6————五段 四、达标测评 (一)用“隐隐约约”造句。 1.理解词语: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2.齐读课文例句。 3.补充句子完整。 ①我站在白云山向西远眺,隐隐约约可以看。 ②初冬的早晨,晨雾迷漫,我走在上学的路上,隐隐约约。 ③夜幕降临,万家灯火,我站在阳台上,隐隐约约看见。 ④清晨,我走在林间的小路上,隐隐约约听到树丛中。 4、小结哪几种情况下用“隐隐约约”一词。 看远处的景物。 烟雾影响视线。 光线不足的情况下。 从远处传来的声音或传来的声音很微弱。 5、口头造句。 (二)指导背诵方法。 我们用什么方法背诵第二自然段? 板贴在目标树根部分:理清顺序,分层记忆。 第四自然段有几句话,可分层进行记忆。 根据回答归纳,第四自然段有五句话,可分四层记忆: 第1句:交待地点,总概括。 第2句:向下望。 第3、4句:向前望。 第5句:向东远眺。 自由分层练习背诵。 五、小结学习情况,布置作业 。 在造句本上,用“隐隐约约“造句。 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附全文板书: 10、颐和园 长廊:长、美、奇、 佛香阁、排云殿 万寿山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颐和园》 篇7班级 姓名 一、判断下面带点的字的正确读音。(用“√”表示) 痕迹(hén héng) 佛香阁(gé gě) 堤岸(dī tí) 横槛(kǎn jiàn) 颐和园(yí yì) 树丛(cōng cóng) 二、按要求填空。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几乎——( ) 耸立——( ) 玩赏——( ) 2.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隐隐约约——( ) 远——( ) 细细——( ) 3.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长廊 ( )的栏杆 ( )的杨柳 ( )的公园 ( )的宫殿 ( )的城楼 4.在括号里填上相应的内容。 “爽”字的音序是( ),部首是( ),“爽”字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①率直、痛快;②舒服;③明朗,清亮。在“神情气爽”一词中“爽”字应取第( )种解释。在“豪爽”一词中“爽”字应取第( )种解释。 “垂”字的音序是( ),部首是( ),“垂”字共有( )笔,第四笔是( )。“垂”字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①将近;②东西的一头向下;③流传。在“倒垂”一词中“垂”字的意思是( )。在“永垂不朽”一词中“垂”的意思是( )。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再回答问题。 1.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 )绿得像( )。游船( )在湖面( )几乎( )。向东( ),( )可以望见几座( )和( )。 2.抬头一看,一座( )的三层建筑( )在半山腰上,( )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 ),就是排云殿。 在第一段话中,作者先介绍了正前面的____________以及湖面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介绍东边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这是按照由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的顺序介绍的。 在第二段话中,作者先介绍了在____________的佛香阁,又介绍了在____________的排云殿,这是按照从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的顺序介绍的。 四、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再说说这些句子是怎样描写景物特点的。 1.这条长廊有____________长,分成____________间。 2.一座____________的三层建筑____________在半山腰上,____________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3.昆明湖静得像____________、绿得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比一比,写一写。 柱( ) 堤( ) 眺( ) 赏( ) 住( ) 提( ) 跳( ) 尝( ) 六、读一读,写一写。 例: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 跑步比赛开始了,运动员快得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那散在草丛里的野花,多得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照样子,填一填,记一记。 (闪)(闪)发光 (斤)(斤)计较 (高)(高)在上 ( )( )大方 ( )( )是道 ( )( )不舍 ( )( )不乐 ( )( )有条 ( )( )不入 八、课文中写了长廊、佛香阁、昆明湖等很多景物,每处景物的特点不同,作者描写的方法也不一样。我要学习《颐和园》的写法,写一处我最喜欢的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巧填时间词:秒、日、季、年、月、时、分、周、刻。 ( )富力强 四( )常青 长年累( ) ( )而复始 分( )必争 ( )新月异 ( )不我待 ( )不容缓 ( )门别类 《颐和园》 篇8教学目标 : 1.自学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词语。 2.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3.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感受颐和园的宏伟美丽。 教学准备: 1.CAI课件、展板。 2.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出示颐和园全景图) 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教师板书课题并强调“颐”的笔顺。 二.交流资料,了解颐和园概况。 通过查阅资料,你对颐和园都有了哪些了解?指名说。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提出不懂的问题。 2.前后桌四人一组互相交流不懂的问题。 3.通过交流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如果有,板书问题。 四.自由结组,合作交流: 1.浏览课文,用“○”画出课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学生板书:仁寿殿佛香阁大戏楼长廊十七孔桥铜牛 课件出示颐和园的地图,闪烁这六个景物,使学生了解其位置。 2.自由结组: 通过读课文、查阅资料,你对哪个景物最感兴趣,根据兴趣重新结组。 要求“快、静”。然后快速选出你最信任的组长。 3.合作交流: 由组长组织活动。在组内交流查阅的资料,结合课文及资料,准备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你们喜欢的景物。 4.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1)请各组进行汇报,同时,课件出示颐和园景物的相应图片,并配以古筝音乐。 (2)小组汇报的同时,其它组认真听,听后谈谈感受,也可向这组进行提问。 (3)教师进行适时评价、点拨。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七自然段,用“——”画出课文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景物? 学生板书:谐趣园“买卖街”廓如亭知春亭 课件闪烁这四个景物在地图中的位置。 2.课件显示这四个景物的图片,教师加以声情并茂的介绍。 3.欣赏后你有什么感受?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六.课外延伸,补充资料(师生共同交流)。 1.通过查资料,你还知道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2.老师也查到了一些资料,你们想看看吗? (课件出示颐和园的一些景物图片,并加以简单介绍。) 3.学生把收集的资料贴到展板上。 4.小结:颐和园的景物真是数不胜数,各具特色,就是看上几天也看不完看不厌。 板书:…… 七.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谈感受。激发热爱首都之情,产生自豪感。 八.了解本文写作方法: 1.二至六自然段与第七自然段都是在介绍颐和园的景物,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板书:详、略。 2.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与《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有什么不同? 九.布置作业 : 1.积累词语,选择喜欢的词语抄在好词好句本上。 2.课下观看展板,交流体会。 板书设计 : 29*颐和园 仁寿殿 佛香阁 大戏楼 长廊 十七孔桥 铜牛(详) 谐趣园 “买卖街” 廓如亭 知春亭(略) …… 《颐和园》 篇9整体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从大语文观出发,本课教学设计是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吸收积累语言,从而去运用语言。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和同学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课设计的教学时间可用两课时完成。 一、直观显示,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到过北京吗?那里有天下闻名的故宫、长城、颐和园。今年暑假老师去北京旅游,在那拍了许多相片。今天,我把在颐和园拍的相片带来了。(多媒体显示,显示一张介绍一张) 2、同学们,你们想去颐和园浏览吗? 3、放映《颐和园风光》,观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初步感受颐和园的美和大。 (点评:这一教学环节做到了教材的开放,主体的开放。充分地运用了与本课教学有关的材料,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你认为好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了解文章介绍了颐和园哪些景点。可在书中画出来。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作适当的点拨。 3、交流所画的景点(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 4、同学们,初读课文,你觉得文中所介绍的颐和园如何呢?引导学生再一次认识到颐和园的美、大。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请同学再读课文,并把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每段开头的句子画下来,然后同位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2、指名回答: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四、品味语句,体会美景。 在以下的教学中,抓住描写各景点的优美词句,带领学生朗读,品味,在读中感悟。 1、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5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多媒体展示长廊画面,结合朗读,让生体会到长廊的长,以及感悟到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2、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先让学生理解“掩映”的词义,然后结合第三自然段的语句“八角宝塔形”“耸立”“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金碧辉煌”,认识到佛香阁、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和颐和园建筑的特点。 3、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指导学生朗读时语调舒缓,饱含情感。让学生在朗读品味中体会昆明湖的静、绿。 同学们,你在哪里见过这样的景色:是家乡的小溪,水塘或是公园里的人工湖?引导学生回想,把课文和生活联系在一起。 4、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结合十七孔桥录像片断,认识十七孔桥特点和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五、画图说话,感悟升华。 1、让生根据文章内容,画出颐和园的简单面貌图,找两个画画较好的同学上黑板画(老师可进行指导)。 2、根据课文内容,可随意补充,为自己所画各景点配导游解说词。 3、小组内,转换角色,以导游角色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所画的各景点。 4、让刚才上黑板画画的同学作导游介绍景点。 5、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点评:本环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通过朗读、画图、说话,让学生越来越深地体验到颐和园的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干,自豪感也越来越强,这时再去感情朗读,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体会。) 6、自选一段,感情朗读,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 六、课外拓展,练习写作。 1、带领学生到矿公园游览。 2、模仿《颐和园》,进行小练笔。 (点评:走出课堂,进行社会实践,由学习到实践,再回到学习,加强了语文实践,形成了良性循环。) 总评: 本课设计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让学生在感中悟,悟中画、悟中写、悟中说,形成良好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很好地感受到颐和园的美,熟悉作者的叙述顺序,为走出课堂打下了基础。 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大,激发了学习兴趣。为学生读中悟奠定了基础。通过两次的读书,使学生有了整体的感知,随后抓住重点句子,指导朗读感悟,突出了重点,尤其是“画图说话,感悟升华”环节,充分体现了《标准》的综合性学习精神,让学生通过画、写、说、演,合作学习,再加上走出课堂,实地参观,进行写作,真正做到了《标准》要求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资料提供者: 《颐和园》 篇10之六 授课人:王倩 一、导入 。 二、整体感知。 1、扫除阅读障碍。 2、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 3、课文重点描写了哪些景物: 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 4、理清思路: 游览顺序(地点转换的顺序): 大门大殿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 5、分小组,试着画出公园全景图。 (熟悉课文内容和描叙顺序) 6、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讲总的印象:“北京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第二段(2 ~5):介绍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6):总结全文,赞叹颐和园景色之美。 文章结构:总—分—总 三、细读课文,讨论问题: 1、颐和园的长廊有什么特点? ①长②美 2、登上万寿山,能看到怎样的景色? ①山上,佛香阁、排云殿 ②山下,昆明湖 3、昆明湖上有哪些景物?十七孔桥是怎样的? 四、联系全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 本文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五、总结。 以《颐和园》为例,学习怎样作文: ㈠写什么?(审题) 确定中心:“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㈡怎么想?(选材) 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 ㈢怎么写?(组材) 1、按游览的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重点介绍(有详有略) 3、首尾照应。 《颐和园》 篇11第2课 瑰丽的夏宫——颐和园 教学目标 识记颐和园的建筑过程,主要景区构成,功能分类 理解颐和园的兴废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 理解 “前朝后寝”的景区布局体现了“国重于家”的理念德和园是“京剧的摇篮 教学重点 1、理解颐和园的修建历史 2、理解颐和园的布局结构和主要特点;认识颐和园所体现出来的中国古代高超的园林建筑技术和中国特色的古典园林建筑风格。[来源:高考资源网] 3、感受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精美和颐和园的恢宏气势,树立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古代建筑的保护意识。[来源:] 教学难点 颐和园在造园艺术上的突出成就 教学设计 导入:展示颐和园游览路线图,可以导游的身份来开始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身临其境 一、“宛自天成“的皇家园林 1、颐和园的特点、历史地位、修建历史 (1)提问1请同学们阅读第一、第二自然段,然后给颐和园设计一份简历。 教师展示:出示一份有关某人的简历,学生作为参照来做,完成后展示 姓名:颐和园 曾用名:清漪园 别名:夏宫 年龄:约250岁 住址:北京西郊 身体大小:约290多公顷 特征: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整座园林集中建筑精华,并将各种不同风格的园林和谐的组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博物馆[来源:] 简历:(1)清乾隆工程开始。 (2)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 (3)慈禧重建(1888)[来源:高考资源网] (4)甲午战争再遭洗劫。 (5)新中国迎来新生。1948年 荣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 世界文化遗产(1998) (2)提问2乾隆为什么修建清漪园?慈禧太后为什么能两次重修?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1、乾隆和慈禧时期整个中国的状况 2、引导回顾学习过的近代史有关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来分析, 3、使牢记历史教训,落后带来挨打。 二、政治活动区和居住区的主要景物 教学建议: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增加直观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展示有关图片,并补充一些有趣味性的知识。讲解要有取舍,不能面面俱到 建议选择以下作为重点景区介绍:政治活动区:仁寿殿;居住区:玉澜堂和德和园。 建议讲述以下两个内容:①1898戊戌变法:光绪在仁寿殿召见康有为,在玉澜堂召见袁世凯,变法失败被囚禁在玉澜堂。 ②国粹京剧,说一说京剧形成于何时?是如何崛起的? 18世纪末,为给乾隆帝祝寿,安徽的徽班进京。道光年间,湖北的汉调流传入京,同徽班合作,徽汉两调逐步融合,到19世纪中期,形成京剧。同治、光绪年间,京剧发展成为唱腔优美、行当齐全的剧种,成为在全国影响最大的一个剧种。原因:①唱腔、表演、念白、武打等方面超过了以往各个剧种,吸引了观众。②清朝统治者和达官贵人们也喜爱京剧,贵族官僚不断把戏班招到家中演唱,都促进了京剧的发展。[来源:高考资源网] 三、游览区的迷人景色 教学建议:展示有关教学图片并适当补充史料,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史料的能力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填写表格中的“主要景观“: 景区 主要景观 特征 万寿山前山。 长廊佛香阁与智慧海 华丽宏伟 昆明湖 西堤十七孔桥文昌阁清晏舫 辽阔 后山后湖景区 四大部洲苏州街谐趣园 优雅恬静 教学建议:重点选择整个昆明湖景区来分析,作为案例,学生以此作为参照,分析另两处 景区的特征 出示乾隆的《万寿山昆明湖记》 问题:乾隆自述扩建昆明湖的主要目的和后果十什么? 主要目的是为了兴修水利,后果是昆明湖的深度和广度比以来增加两倍,并和城里的护城河相通。护城河的水量充沛,利于漕运,也增加了西郊的灌溉面积。其次 乾隆为母亲祝寿,修成寿桃型湖泊。 出示昆明湖的景观图片, 问题:总结昆明湖景观的特色? 具有杭州西湖风格,江南园林的景色,还有西洋风格的建筑;传统的造园手法“借景”,即借园外之景为园中之景。 小结:陈毅《颐和园划船》 问题:概括出颐和园具备哪些历史价值?[来源:高考资源网] 是建筑史上的宏伟剧作;是园林艺术上的百科大全;是个人工水库 七、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明清宫殿、皇家园林、陵墓体现了( c ) ①皇权至尊 ②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礼制 ③封建王朝的蒸蒸日上 ④我国劳动人民的辛勤和智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 颐和园是近代历史的见证,晚清史上许多重大事件或发生在在颐和园,或决策于颐和园。请阅读下列关于颐和园的介绍:[来源:高考资源网] 姓名:颐和园 曾用名:清漪园 别名:夏宫 年龄:约250岁[来源:高考资源网] 住址:北京西郊 身体大小:约290多公顷 特征: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整座园林集中建筑精华,并将各种不同风格的园林和谐的组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博物馆 简历: (1)清乾隆工程开始。 (2)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 (3)慈禧重建(1888) (4)甲午战争再遭洗劫。慈禧再次修复 (5)新中国迎来新生。1948年 荣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 世界文化遗产(1998) (1)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颐和园是近代中国历史的见证。” [来源:高考资源网] 材料二 图一 慈禧太后画像 图二 德和园 (2)图一和图二有什么关系?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京剧形成于何时?它是如何崛起的? 3、颐和园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清代皇家园林。颐和园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在于其既是集历代皇家园林之大成者,又在建筑设计上荟萃了南北私家园林之精华,因而被称为中国古典园林之首。 材料一 颐和园全景图 (1)结合上图指出颐和园政治活动区的组成及其特点。 材料二 图一 颐和园风景 图二 苏州街 图三 谐趣园[来源:] 结合以上三图说明颐和园在建筑上如何融入江南私家园林的风格? 材料三 啊!颐和园的精致十分灿烂, 建筑师可以到这儿研究建筑工程, 庭院艺术在这儿找到百科大全。 可以说在这园子的建造完全是为了消遣,你看它早就是供应北京城的大水库, 也灌溉京西郊区一大片稻田。 哪一处都贯穿着人民的智慧玉血汗, 也苦费了科学钻研! 这也许是叶赫那拉氏一生所干的唯一好事。 她并没有意识稻她从覆灭的海军中。 下一座宏伟而美丽的大花园。 ——陈毅《颐和园划船》 (3)读完这首诗,请你概括出颐和园具备哪些历史价值? [来源:高考资源网][来源:高考资源网] (4)请根据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描述或评价,说出颐和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主要理由。 参考答案:1、c 2、(1)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工程开始,那时清王朝正值盛世时期,疆土广阔,政局稳定,国力强盛,是一个强大的东方帝国,有了大建园林的条件。时光流转,颐和园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一样受到摧残: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清漪园和圆明园一起,被英法联军焚毁;慈禧太后在甲午战争前后挪用海军军费重修清漪园,改名为颐和园;19xx年八国联军又洗动了颐和园;19xx年之后,颐和园成为慈禧太后“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媚外外交场所;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又经历了北洋军阀、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统治,园林荒芜,建筑残破。1948年12月,好她先于北京城获得新生,从此开始了崭新的历史篇章。 3、(1)颐和园政治活动区以仁寿殿为中心,包括两侧的配殿和仁寿门处的南北房群。其建筑的特点体现了皇家园林占地面积大、建筑物多堂皇壮丽、风格雍容华贵等特点。 (2)昆明湖中,有一道长堤把水面一分为二,湖水、岛屿和堤岸景物交相辉映,呈现典型的杭州西湖风格;苏州街,依照江南水镇遍设店铺,建成一条买卖街,呈现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格;谐趣园,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楼台水榭,呈现江南园林的风格。 (3)颐和园是建筑史上的宏伟剧作;是园林艺术上的百科大全;有利于水利灌溉,是个人工水库。 (4)颐和园被列入名录的主要理由:一方面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艺术地融为一体,反映了文化与自然应融为一体的思想。另一方面,包容了我国北方、江南和西部不同地区的园林风格,是中国风景园林的杰作,代表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和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颐和园》 篇12一、组词 郞( )堤( )栏( )昆( ) 廊( )提( )烂( )困( ) 二、填空 ( )的柱子 ( )的栏杆 ( )的公园 ( )的宫殿 ( )的杨柳 ( )的堤岸 ( )的树丛 ( )的长廊 ( )的画 ( )的琉璃瓦 ( )的城楼 ( )的景色 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1、文中用具体数字来说明长廊的_________特点。 2、“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不但说明画_____,而且体现了我 国_________和________。 3、作者为了写出长廊的美,主要写画和花,用“________”“……”分别划出相关的句子。 4、文中哪个词可看出游人的心情舒畅?__________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