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古诗两首》问题探讨
范文

《古诗两首》问题探讨(精选13篇)

《古诗两首》问题探讨 篇1

  春日

  朱 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首《春日》从诗句上看,是一首写春游的诗──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其中“胜日寻芳”,点破时令是春日,诗人的活动是春游踏青。“泗水滨”交代春游的地点。第二句“无边光景一时新”,描写春景,场景是阔大的,表明大地春回,万物复苏,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受。后二句是写“寻芳”所得。“等闲识得东风面”,诗人对东风作了人格化的描写,是说当你一旦感受到拂面的东风时,它已经给大地披上了全新的春装。“万紫千红总是春”,色彩绚烂,形象鲜明,意境宏大,是描写春光的神来之笔。它如今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并赋予了新的含意。这首诗赞美了春天的繁荣,充满了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格调健朗,令人感奋激昂。仅从字面看,也算得上是写景抒情的佳作了。

  其实朱熹写作这首诗,目的不在于咏春,写春游。而是以理学家的眼光在讲一番深刻的道理。

  诗中首句所说的“泗水”,在山东省中部,春秋时代孔子曾经在此讲学传道,教授弟子,逝世后也埋葬在这里。南宋时,北方国土已经被金人占领,朱熹不曾北上,自然不可能到“泗水滨”去“寻芳”。这里的“泗水滨”是暗指孔门,代指孔子儒学;“寻芳”则是指探求圣人之道。泗水寻芳就是到孔子那里去寻找 真理,这就是诗的主题。诗的后二句意在启发、引导人们认识到:孔子儒学的要义,一旦广为普及,被大家欣然接受,并取得新的认识,便会领略到“闻道”的乐 趣,从而给社会的各个方面带来蓬勃的生机和崭新的气象,发生巨大的变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全诗采用比兴手法,寓景以议论,寓物以说理,不是抽象地讲道理,而是带有哲理的韵味和情趣,因而此诗既具有自然审美情趣,又具有哲理审美高度。

  正如后人评论朱熹的诗作所说:“因他胸中先有许多道理,然后寻诗家言语衬托出来,此却别是一路。”也就是说,朱熹是用真正的诗歌语言来表达哲理的。

《古诗两首》问题探讨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揭示课题

  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 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3、介绍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4、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楼台”、“四百八十寺”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大致即可)

  三、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边读边思考:《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2、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3、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怀古

  1、提问: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2、学生默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意境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5、带着理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6、练习背诵古诗。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江南春》。

  3、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诗题导入

  1、背诵《江南春》。

  2、师: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诗歌。(板书诗题:春日偶成)教师简介作者程颢。[程颢(1032-1085),北宋著名儒家学者。字伯淳,号明道。河南洛阳人。少年时曾与胞弟程颐同学于当时名儒周敦颐。嘉祐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在政治下,他虽然坚决反对王安石新政,但并不成司马光等旧党官僚东山再起后对王安石集团贬逐无遗的政策。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因二程兄弟长期讲学于洛阳,故世称其学为“洛学”]

  二、自读古诗,疏通文字

  1、学生自由读《春日偶成》。(要求同前首)

  2、集体交流对诗歌的理解。

  (1) 指名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互相启发。

  (2) 边读边引导想象,逐句谈理解。

  (3) 师生小结:一、二句写景——云淡、风清、花红、柳绿,加上近午的阳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三、四句抒情——生处这宜人的春色中,诗人完全陶醉了,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三、反复品味,精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程颢怎样的心情?

  2、集体交流,通过诵读、言说表达自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3、反复练读,熟读成诵。

  四、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1、学生再读两首古诗,思考:读了这两首写春景的古诗,你想到了什么?然后交流。(提倡引用诗中原句,学以致用。)

  2、回忆自己看到的春景,开展“春游归来”赛诗会(既可背诵其它写春天的古诗,又可以自己创作。)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春日偶成》。

  2、改写《春日偶成》。(将古诗变为白话文)

  板书设计:

  江南春                                   春日偶成

  千里莺啼绿映红,                          云淡风轻近午天,

  水村山郭酒旗风。                          傍花随柳过前川。

  南朝四百八十寺,                          时人不识余心乐,

  多少楼台烟雨中。                          将谓偷闲学少年。

《古诗两首》问题探讨 篇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明透、背桶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指导学生观素描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说说

  小朋友,我们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从哪儿来的?

  二、学习古诗《锄禾》

  1、出示古诗图文:看图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解题:唐代诗人李绅写的。

  锄:锄头,这里表示动作。禾:禾苗。“锄未’是什么意思呢?

  3、讲读诗句第1句。

  (l)自读。看图:图上画了什么?

  (2)看图理解;“日当午”:太阳当头照的意思。“汗”;汗水。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去了。

  (3)这幅图以及第一句诗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朗读呢?

  (4)小结:古诗1、2两行写了农民顶着烈日在内田间辛勤劳动的情景,这是诗人所看到的。

  4、讲读第2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自己边读边想;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说一说。

  (3)指导朗读。

  (4)小结:这两行告诉我们粮食来得不容易,这是诗人所想到的。

  三、巩固诗意,练习背诵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轻声地和老师一起说。

  3、指名说。

  4.背诵表演古诗.

  5.这首《锄禾》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

  四、指导写字

  1.“禾”独体字,与“木”比较,书写时笔画舒展,字居田字格正中。

  “午”独体字,与”干”、“牛”相比较.

  “粒”左窄右宽。

  “辛”、“苦”:这两个字都有一长横,要写得稳而长。

  2、师范写‘禾、粒、辛、苦”

  3、生描红、临写。

  教学后记:学生懂得了粮食来之不易,学会要爱惜粮食。

  第二课时

  一、 课前说说:

  我们吃的粮食来之不易,平时要怎么样做?

  二、指导看图

  问:这幅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三、讲读诗句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粟:小米。泛指谷拉.

  子:这里读第三声,也指谷粒.

  2、体会“春——秋”、“种——收”、“一粒粟——万颗子”的对比,感受农民一年到头的辛劳和取得丰收的不易.(指导朗读)

  3、联系词句,学会扩展成语,积累成语.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精耕细作、千仓万箱

  4、可是面对一片丰收,农民为什么会出像诗句中的悲惨象呢?

  5、学习“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海:普天下,全中国。无闲田:没有丢弃不种的田地。

  犹饿死:还是饿死了。

  6、指导朗读.

  体会“无闲田”与‘犹饿死”的强烈对比,让学生感受遍地丰收景象与农民怕死荒野这两幅图,在心中激起“为什么”的疑问。

  7、此时此刻,你们想说什么?想问什么?

  8、小结:农民在黑暗的社会里受到剥削阶级的残酷剥削,过着悲惨的生活。

  四.巩固诗意,指导背诵

  五、指导写字

  1、收:左窄右宽.

  夫:注意撇捺的舒展与平稳。

  闲:“门字框”要写得舒展些.

  2、师范写,生描红,仿写。

  教学后记:学生对旧社会的农民的悲惨生活,懂得粮食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要爱惜粮食,不吃剩一粒米饭。

《古诗两首》问题探讨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4个生字,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正确、流利的朗读、背诵两首诗。

  3、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激发学生拥有诗意情怀。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诗”,请学生吟诵自己喜欢的诗。

  二、读通两首诗。

  1、我们的祖国是个诗的国度。今天,我们再来读两首古诗。

  2、出示两首诗,读准生字,读通诗句。

  三、读出诗的节奏。

  1、自由读诗,两首诗诗不一样的,读读,读出不一样的节奏。

  相机渗透:七绝五绝七律五律的相关知识。

  2、渐渐读出两首诗的节奏。

  四、读出诗中的画面。

  1、古人说“诗中有画”,你能读出诗中的画吗?

  (相机介绍王维、苏轼)

  2、读出《元日》中的画面

  1)元日是指?理解“元”(三元: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拓展:“元日”“元旦”

  2)学生自由读诗,读出什么画面?

  a 放爆竹b 饮屠苏c 换桃符d 曈曈日……

  理解:除饮屠苏的风俗及意义桃符——春联的变化过程

  品:“曈曈”叠词的运用“桃符”的压缩省略,交换使用。

  3)想象画面,配乐朗读《元日》。

  3、读出《江雪》中的画面。

  1)自由读,想象画面,说说看到的画面。

  重点:大雪老翁独钓

  2)理解:绝灭孤独

  3)体会诗句的对仗美。

  五、读出诗中的情感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体会到诗中的情感吗?

  2、自由读,体会。

  3、交流:《元日》的喜庆,诗人的快乐……

  《江雪》的凄清、老翁的孤傲、不屈……

  4、两首诗都写冬天,为什么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出示两首诗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读懂其中原因。

  5、小结:这就是“诗言情,诗言志”啊!

  6、朗读两首诗。

  六、诗化生活。

  1、诗人得志时写诗,失意时写诗,明白了道理时写诗,有了小情趣,小感悟……都写诗。

  2、找找课本中的诗,读一读,背一背自己喜欢的诗。

  3、读泰戈尔等著名诗人的现代诗。

  4、读读老师、同学自己写的诗。

  5、寄语:

  让我们读诗!

  让我们拥有诗意的情怀与生活!

  让我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古诗两首》问题探讨 篇5

  教材分析:

  本文有两首古诗。一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前者抓住瀑布的动态,用夸张的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磅礴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后者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浣花溪的风物景色与幽雅的环境,表现了诗人重归草堂暂留蜀地的喜悦,同地也表现了他对重游故地的向往和盼望回乡的心情。

  学情分析:

  这两首古诗语言琅琅上口,便于记诵,也可能多数同学已会背,但诗意不一定理解,教师必须在教学时进行点拨,之后让学生去读悟,去体会,去感受,去理解,最后让他们串讲诗意。要求不宜过高,不搞字字落实,只要能说出诗即可。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3个生字的音。

  2、通过读、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再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教师点拨)

  围绕:烟:指云雾。紫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

  生:产生。

  生紫烟: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它活生生地画出了看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

  讨论:遥看:

  川:水道、河流。

  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

  (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落)

  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抓住:生、挂、飞、落)

  6、诵读诗文,背诵诗文。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指导书写

  “遥”、“瀑”写得左窄右宽。

  “疑”:右上方是“匕”,不是“厶”。

  练习用钢笔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生字的音。

  2、通过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轻声自由读诗句,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行诗句。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的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儿”的四周,诗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随手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图框起来)

  是谁透过窗框在观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观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习背诵。

  6、指导书写。

  “鹂”左右结构,“鹭”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五、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背诵课文。

  3、抄写词语。

《古诗两首》问题探讨 篇6

  课堂实录 由于本课堂实录属于现场记录,不准确或不完整之处还请大家多多原谅。 课前谈话:能用武汉话介绍一下武汉吗?能用古语说一说,表达对客人的欢迎吗? 师:这节课咱们来学习两首古诗。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先请大家自己读一读古诗。在读一遍的时候,要注意借助字典和书上的注释把字音读准确,读第二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古诗读通顺。 生自读古诗。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谁能读得比他好? 生: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读得怎么样?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生再读。 师:诗里有许多多音字,你怎么提醒大家? 生:朝,早晨的时候读zhao,在指示方向的时候,读chao。 师:对。 生:舍。 师:什么意思? 生:酒店。 师:能像这两位同学这样字正腔圆地读一读这首古诗吗? 生齐读。 师:我们刚才知道古诗的正确读音,但仅仅知道读音行不行?还要明白什么?以往大家有什么好办法? 生1:问老师。 生2:看注释。 师:下面,请大家再读一读这两首古诗,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自己思考一下,还不能解决可以问问老师和同学。 生读。 师:谁来讲讲古诗的意思? 生:渭城朝雨浥轻尘,就是……, 师:你能告诉我你是用什么方法吗? 生:看注释。 师:后面两句谁来说? 生:后面两句是写他们…… 师:你说得很好,请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古诗的意境。 师:看来,想象是理解古诗的好办法。你能再读一读这首古诗吗?其他同学听她读,注意想象画面,看看自己能感受到什么? 一生读。 师:谁来说一说? 生:我仿佛看到王维一杯又一杯地喝酒,我感觉他们是很好的朋友。 生:我感受到他们之间的友情很深。 师:大家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他们之间的情谊很深厚? 生:我从“劝”字能够感受到他们之间的情谊。 师:如果让你读,你怎么读? 生读。 生:我还从第一句中的朝雨中体会到他们之间的情谊深厚,雨水就像是王维的眼泪。 师:你怎么读? 生读。 师:今天,劝君更尽一杯酒,又是怎样的一杯的酒啊!读书我们劝慰的语气? 生读。 师:这还是一杯怎样的酒? 生:挽留的酒。 师:读出挽留的语气。 生读。 师:可是此时,分别就在眼前。过去的安西有多远,看地图,老师讲安西的位置。有三千多里,当时的交通工具要走大半年,你又有怎样的感受? 生答。 师:想到朋友就要远去边关…… 那就读出来吧! 生再读。 (播放图片(杨柳依依)、音乐。) 师:这难舍难分的情…… 是什么又勾起了他们的伤感? 生:是窗外的小雨。 师:你为什么这么想? 生答。 师:就在分别的今天,尽管是那青青的杨柳,却留不住朋友的脚步。把书端起来,让我们再次感受朋友间离别的情谊吧! 生再读。 师:我们通过对诗意的领会,感受到诗人的那份感情。让我们试着背诵古诗,好吗? 生齐背古诗。 师: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就写在咱们武汉的长江边。请大家一起读一读课题。 师: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提示“孟”、“鹤”、“陵”的写法。 师:刚才我们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从知音、明意到悟情,学习的道路我们已经共同铺就。你想达到哪个高度?(悟情)武汉的孩子真了不起,那就利用我们刚才的方法自学古诗。注意圈画出生字词,用你的笔的诗旁写下你的感受。 生自学,教师巡导。 师:学完了你就坐正。谁成功地站到了第一个台阶上? 生举手。 师:你来读一读。 生读。 师:读得怎么样? 师:很好,谁能读得像他这么好?(许多学生举手)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真好。谁已经迈上了第二个台阶,说说古诗的意思? 师:谁还没有发过言?来,请你。 一生说意思。 师:说得真好。谁还会说? 另一生再说诗意。 师:谁能帮帮她,什么叫孤帆? 生:孤帆有两层意思…… 师: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生:天际流。 师:谁能理解。 生:就是水天相接的地方。 师:还有哪个词不理解? 生:唯见。 生:唯见就是只见的意思。 生:广陵是什么意思? 生:广陵是一个地名。 生:远影。 生:远影就是远远的影子。 师:对比我们刚才学习的两首古诗,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有关送别的诗。 生:都是唐代诗人写的。 师:还发现什么? 师:古诗的作者都是送行,而且都有一个尽字。在第一首诗中是消失的意思;在第二首诗中是喝完的意思。 师:你真了不起,叫什么名字?(生答)很了不起,你已经能够领会古诗的感情。 生:共同点是他们都是好朋友。 师:第一首诗作者是以酒相送,那李白送孟浩然是以什么相送? 生:目光相送。 师:送了多久? 师:一个看字,……我们能够体会到他们之间的深情。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回头再望黄鹤楼,烟花三月的黄鹤楼还是那么美吗? 生:不美。 师:你为什么摇头? 生:友人已经走了,再美的景色有什么用呢? 师:说得好。把书端起来,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回顾我们刚刚学习的两首古诗,无论是……、还是…… 但他们有一点的相同的—— 生齐:难舍难分的情谊。 师:正是有情,这首诗才会代代传诵。四十分钟是短暂的,你们想怎样送老师? 生1:我这里有杯酒,祝我们和马老师的友情天长地久。 生2:我想以画相送…… 生3:我想以诗相送——微笑着来,正如您微笑着去…… …… 齐唱长亭外。 下课。  

  古诗两首   

  [个人简历] 马智华,女,1976年出生,中共党员,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小学高级教师。曾获得黑龙江省教学能手、大庆市优秀教师、大庆市“星星火炬”奖章等称号。 9年来,扎根一线,逐步形成了真实、扎实的教学风格。《滥竽充数》在黑龙江省创新教育课堂教学大赛中获壹等奖。《海滨小城》在黑龙江省首届优秀实验课评比中获壹等奖。《新型玻璃》在全省基础教育新课程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获壹等奖。05年在大庆市小学课堂教学综合素质大赛中获得壹等奖。 先后为国家级新课程骨干培训班、大庆市课改教师培训、大庆市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成果展示会等活动作研究课或讲座。有多篇论文、教学设计、经验交流在《中国教育学刊》《大庆教育报》等刊物中发表,《荷花》《威尼斯的小艇》二课被黑龙江人民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 参与的各级实验课题,成果显著,先后获得黑龙江省创新教育优秀实验教师、黑龙江省小学生自由作文实验先进工作者等称号。现任大庆市小学语文兼职教研员。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 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古诗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以“情”为切入点,通过“寄情酒更浓、触景情更深、事世难料情难舍”层层推进的诵读来帮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方法的传授、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正确书写“陵”字。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背诵古诗。 2.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阶梯引领,逐层悟情。 1.晓诗音。 学习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送元二使安西》。 学情调查:哪些同学课前接触过这首诗。会读的同学想一想怎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借助注释把它读正确。   学生自由读诗。(老师板书课题) 指名读。   预设: (1)读准多音字“舍”“朝”“更”。 (2)题目的正确朗读是教学的难点,可引导学生在弄懂题目的意思之后,再正确朗读。 齐读古诗,检测学习效果。 2.明诗意。 (1)我们学古诗仅仅会读还是不够的,(板书:知诗音)还要-----(板书:明诗意)   (2)怎样才能弄懂诗的意思?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预设: 朗读品悟;了解诗人;串词连句法;读诗文、想画面,结合注解。 (3)同桌之间试着来说说《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的意思 预设:“浥”“更尽”“新”的理解。 3.悟诗情。 (1)寄情酒更浓。 过渡:通过你的讲解,一幅朋友送别图在我们的脑海中展现。元二与王维到底是怎样的一对朋友呢?再次默读古诗,想一想,:你是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预设: 抓“劝” “更” “尽”等字的理解,感受好朋友送别时的情景。 抓“酒”中所蕴含的情感,感情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千古名句来体会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触景情更深。 过渡: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透过窗子,向外望去,这种难舍难分的情绪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师:配乐读诗)是什么又勾起了他们离别的伤感? 预设: 抓“雨”“柳”,等景物来感受朋友间离别的愁绪是越来越浓。 配乐读全诗来感悟此景让老朋友更加的难分难舍。 (3)世事难料情难舍。 过渡: 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车马已经备好,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时间呀,你能走得慢一些吗,安西呀,你能离我近一些吗?这可能吗?安西有多远? 预设: 出示《元二出使安西图》来感受渭城与安西之间的距离。 对比古今的交通工具,来体会古人离别容易相聚难。 介绍背景:王维在元二走后的几年后便去逝,此次的告别竟成了绝别。 (板书:悟诗情)是啊!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谁记下了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请站起来,让我们一起背诵读这首古诗,铭记这份的送别的情意吧! (巧搭“音”“意”“情”学习阶梯。通过借酒抒情,借景叙情,背景升情三大环节,使学生融入文本,感悟诗情,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二、方法运用,自主解读。 1.在我国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造成离别容易相会难,所以描写送别的诗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首投影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上一首诗的学习,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应该---( )师生总结学法 3.同桌之间运用方法合作学习。: 4.汇报: (1)读准音。 (2)明诗意。指名汇报、学生质疑、师生答疑。 5.对比学习悟诗情:请同学们再读一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联系我们刚才学习的《送元二使安西》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预设:都是写送别,都是送好朋友(故人),都有景物的描写。 王维借雨、柳、酒抒发了对元二依依不舍之情,李白送好友孟浩然又有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呢? 多元理解“黄鹤楼”“烟花三月”感情朗读体会离别的悲伤。 理解“孤帆” “尽” “唯” 感情朗读体会李白送孟浩然时的依依不舍。 6.能不能把这首千古佳诗记在心中!师生共同背诵。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一种能力或者习惯,不靠学习者自己运用心力去实践,去尝试,是无论怎样也难以养成的。”以上环节旨在引领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前进。构建一个实践性的语文课堂。) 三、拓展延伸,多元抒怀。 1.你还了解哪些描写送别的诗。 2.总结:不论是以酒相送的酣畅淋漓、以目相送的默默无语、说到底都是因为朋友之间有一份( )他们都是在(以情相送) 因为有了情,这些文字才被人们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才被称为民族的瑰宝啊! 3.今天我们共渡了四十分钟, 马老师马上就要离开你们,想不想送送我呢?你想怎样送呢? 4.老师与学生话别,共勉。 (此环节强调知识的拓展与能力的迁移。巧抓真实送别情境,为学生的多元表达搭建平台。使师生在浓浓的送别气氛中,再次享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实现了语文学科本位的回归。) 板书设计: 20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李白 王维 悟诗情 目 酒 明诗意 情 知诗音

《古诗两首》问题探讨 篇7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二

  宁夏灵州 万淑琴

  教材: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人教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②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

  3、情感目标:

  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抒发的强烈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学习准备:

  搜集有关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资料。

  学习方法:

  读中感知、感悟、体会。

  学习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开课

  老师渲染氛围:今天老师的心情非常沉重,因为有一首诗深深的打动了我的心。这首诗就是我国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在临终时留给儿子的遗言。学生在老师渲染的氛围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学习第一首《示儿》

  1、自学。

  ①自由轻声读几遍诗句,思考能读懂诗中哪个词语或诗句。

  ②再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读诗,看又能读懂哪些内容。

  比如:a、可以结合文中注释,抓住重点词去读诗。

  b、也可以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资料去读诗。

  C、更可以同桌商量着去读诗。

  ……

  2、汇报。

  告诉老师你读懂了那些内容。

  ①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点拔读诗方法。

  ②结合学生的体会指导朗读。

  3、探究:

  ①引导再读诗句,质疑。

  ②分小组讨论,探究疑点。

  ③学生交流小组学习情况,教师相机指导、小结。

  板书:

  不见 示儿 九州同 告知

  4、小结:是呵!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胜利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呵!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呢?同学们,谁愿意用你自己体会到的感情来诵读这首诗。

  ①学生结合自己体会到的情感练习有感情朗读。

  ②背诵诗句。

  过渡:我国有许多这样伟大的爱国诗人,在唐代就有一位被称为“诗圣”的爱国诗人杜甫,他一生忧国忧民,在听到祖国重归统一时,欣喜若狂,写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投影显示诗)

  三、学习第二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读诗:

  自由多读多体会,如果发现有不明白的词句可以问同桌、前后排同学或老师。

  2、学诗: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进一步学习这首欢快的诗。

  比如:a、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练习表演读,加上适当的动作去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b、爱讲故事的同学可以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与自己的体会练习描绘诗句的情景。

  c、擅长表演的同学可以找伙伴合作,去练习表演。

  d、如果还有更好的学习方法自然都可以试一试。

  3、悟诗:

  分别展示学习方法、结果、体会。

  4、诵诗:

  ①放声自由朗读。

  ②带上愉快的心情背诗。

  四、总结。

  1、建议学生通读两首诗,去探究两首诗的异同。体会两位诗人抒发感情之同,表达方式不同,一悲一喜。

  2、教师及时肯定,强调学习重、难点。

  五、结课。

  陆游流传至今的诗就有9千多首,杜甫流传下来的也约1千4百多首,除了我们学过的,同学们下课后,还可以再去搜集、阅读、品味、欣赏;另外建议我们班委可以设计一次《古诗朗颂会》或《古诗书法比赛》;比一比,看谁搜集的诗多;朗读的最有感情,书法最漂亮。有兴趣吗?

  附:板书设计 

  不见 示儿 九州同 告知

《古诗两首》问题探讨 篇8

  一、识字写字

  1、在语境中整体认读:

  第一步:通读课文,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圈画出不认识或觉得容易读错的字。

  第二步: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认读生字。提倡学生自主认读,教师注意纠正。

  2、调动生活体验识字:

  第一步:调动生活体验,获得字音形象。如,“家里来了客人”的“客”,体育课上“原地踏步”的“踏”。

  第二步:由口语上升到书面语。即将学生平时生活中听到或看到的词汇转换成课文中的文字,降低识字难度,加强意义识记。如,无可奈何、如何、何奶奶;泪汪汪、汪老师、一叶小舟、风雨同舟;踏青。

  第三步:创设生活情境,利用课文语境,综合运用生字词。教师可以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利用课文出现的语言文字,进行口语交际或书面交流。如,根据“赠”的意义说几句话;描述你见过的或想象到的“潭”的情景。

  3、指导写字:

  在认读和写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识字、写字的规律。如,各-客;河-何。本课要求写的字较少,可以逐个指导。“舟”字的笔顺是:“乘、客”二字的撇捺要伸展开。“客”字的宝盖儿不要写得太宽。“音”字的第二横应当写长一些,突出主笔。书写“何”字右边的“可”字时,横要长些,“口”尽量向左,竖钩的起笔处不要写在横的末端。

  二、朗读感悟

  古诗因时代久远,语言精炼,表达简洁,意蕴深长,学生的领悟是有限的。学生对古诗的主题思想、感情、意境、韵味的感悟,需要日后来咀嚼,需要人生阅历来丰富。我们不必逐字逐句地进行串讲和赏析。

  1、感悟诗歌情境,合理指导朗读:

  《回乡偶书》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的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首行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朗读时,可以把语速放慢一点。

  次行“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的乡土之情。朗读时,可以突出语音语调的变化。“无改”读得昂扬一点,“衰”读得起伏一些。

  三、四行“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彩,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朗读时,可以读出儿童般的天真浪漫来。

  《赠汪伦》这首诗前一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乎意料之外,朗读时出要读出意外的语气来。

  后一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深情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作者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

  2、教学时可以突出下面几点:

  ⑴ 突出范读:

  教师用自己的感情朗读来感染学生,感动学生,为学生提供可资借鉴和模仿的“声音形象”。

  ⑵ 创设情境:

  情境一: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身边,请你想象一下,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你当时看到的、听到的,和想象中的一样吗?

  情境二:你在一位好朋友家玩,离开的时候,好朋友非常舍不得你走,送了好远的路才分手,这时,你最想说什么话呢?

  ⑶ 品味语言:

  示例一:“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笑”能不能改为“请问客从何处来”?

  示例二:“忽闻岸上踏歌声”中的“忽”字能否换成“才”可“又”?

  ⑷ 诵读积累。要求当堂熟读背诵。

  三、实践活动

  举行诵读表演:将这两首诗改编成简单的情景剧,排练演出。改编、排练、布景、表演等都由学生自主完成。

  四、资料袋

  1、注释:

  踏歌:古代的一种边歌边舞的艺术形式。舞蹈时成群结队,连臂踏脚,配以轻微的手臂动作。现在,苗、瑶、纳西等民族还有这种舞蹈。到这些地方参观游览时,一般都会有这种表演,游客也可以参与其中,现学现跳。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多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衰:疏落。

  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2、典故:《十里桃花,万家酒店》

  汪伦非常敬佩大诗人李白的才华,特别想请李白到他家住一段时间,但是又不知道怎样才能请到李白。李白这个人不怕皇帝、不怕官、不爱钱,一生喜欢的就是游山玩水、喝酒、写诗。汪伦根据李白的个性特点,写了一封请帖送到李白手里,上面写着“太白先生:这里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不妨择日光临寒舍共赏桃花,共谋一醉。”

  李白一看“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八个字,眼睛都瞪大了。心想,世上竟有这样的地方?便应邀来到汪伦家。

  到了汪伦家之后,每天,汪伦只是陪李白渴酒,向李白请教作诗的学问,带着李白在村子周围看看,连“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提都不提。李白急了,反复要求去赏“十里桃花”,去“万家酒店”。汪伦被逼得没办法,只好对李白说:“这些地方你都去了。”李白被搞得摸不着头脑。

  汪伦说:“‘十里桃花’,就是离我家十里外的山坡上的一棵桃树。‘万家酒店’就是我们天天都去喝酒的一个姓万的人开的酒店”。

  这天,李白要继续他的行程了。正当船缓缓开动的时候,汪伦来到岸边,依依不舍地给大诗人李白送行。

  李白深受感动,觉得这才是最真挚的人生友情。情动之下,一首《赠汪伦》便脱口而出。

《古诗两首》问题探讨 篇9

  【知识塔】

  一、苹果该放在哪个盘子里?

  二、我喜欢的词语花,我要多读几遍,还要涂上颜色呢!

  【聪明屋】

  一、小小模仿秀

  我会照样子用字组词,用词造句。

  例:柔 柔和 早晨的阳光很柔和。

  ☆ 林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诗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 黄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 童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我会背,我会填

  【益智园】

  读一读,背一背

  草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kū)荣(róng)。

  野火烧(shāo)不尽,

  春风吹又生。

《古诗两首》问题探讨 篇10

  课后反思:教学《古诗两首》

  我想诗词不应该重意轻韵,我主张诗词教学要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领略古诗词的情韵。

  在教学《望洞庭》《峨嵋山月歌》时,我充分发挥了图文对照的作用,帮助学生感悟诗句的意韵。

  开课,通过学生背诵李白的诗,以及教师背诵《陋室铭》引发学生对两个诗人的作品的兴趣。然后两首诗整体朗读,了解两首诗的共同之处。“秋、月、水、山”四个词两首诗中都有。这四个词给你们什么感受?“宁静和谐”

  介绍洞庭湖,看图体会诗句意思,理解哪句就说哪句。我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这几个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学生自己说说,教师整体运用散文语言,创设一种宁静和谐的情境,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同时,对诗中的比喻之处,进行点拨。

  朗读,将自己体会的洞庭秋夜读出来。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在读中进一步品味,在说中整理思绪。

  齐读后,试着背诵。理解了诗句、读得较多的孩子自然能颂。

  与《望洞庭》对应的办法用在《峨嵋山月歌》中,但是事先介绍地名。同时,为让学生理解“影入平羌江水流。”我引入了一支歌“月亮走,我也走”。这里是“船儿走,月亮也走”孤独的离乡秋夜有着月儿的相送与陪伴,才能排解点思友之情。”

  而后,讲解了古诗两大主题“写景、抒情”,引入《九月九忆山东兄弟》《静夜思》《送孟浩然之广陵》《梅花》《游园不值》等古诗,来开阔学生眼界。

  问题思索:

  古诗情韵在读时是不是应该注意轻重音的指导,与速度的点拨呢。本来怕这样匠气太重,但是没有曾经的指点,学生怎样能读出韵呢?

《古诗两首》问题探讨 篇1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深层含义。

  4、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引入,激发兴趣

  请学生回忆过去的古诗积累,检查古诗背诵。

  师:同学们刚才朗诵的这么多古诗,有的是写朋友送别,有的是写春日胜景,有的是感叹时光易逝我们理当珍惜今朝,内容丰富,包容万千。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师:人们常说一幅精美的图画,就是一首清丽的小诗。看着这一幅幅图画,你想起了哪些古诗?(《山行》—杜牧,《赠汪伦》──李白,《回乡偶书》──贺知章,《乞巧》──林杰)。指名有感情地朗诵,要注意引导把诗的韵味读出来。生诵完后师说: “这真是画中有诗呀!”

  师:回忆一下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是什么?(屏幕出示:学习古诗方法: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析诗意;想画面、入诗境;悟诗情、吟诗文)

  二、学词学句,读懂诗句,想象意境

  1、自读诗句,要求读准读通,读出诗的节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这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古代由于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印刻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一些名胜故意留出一块墙壁涂白,专供诗人们题诗发表。

  3、再读这首诗,联系课后注释,谁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⑴ 解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谁再把前两句话的意思说说:

  若学生说:横着看是连绵不断的山岭,站在侧面看就是高耸入云的山峰,老师在学生说时插问: 岭和峰有什么不同?你能把看到的岭和峰画出来吗?(请学生上台板画。)你能把岭和峰的不同读出来吗?

  若学生说:因为站在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所站的位置不同,所以庐山的景象不同,教师引导:你用丰富的想象把我们带进了诗的意境中。是呀,位置不同看到的景象当然不同,能把你想象到的景象向大家描述一下吗?请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随机板书:横、侧、远、近、高、低、)

  ⑵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庐山到底是怎样的呢?播放(或幻灯片显示)庐山不同角度的有关图片。

  师:看了后,你有什么感受?你想说什么?(带着赞美之情再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东坡又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

  ⑶ 解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谈谈你的感悟。(热爱:把对庐山的热爱读出来。)(感叹: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师: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就更好了。

  当受到挫折遇到失败时,我们可以不唉声叹气,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当我们苦苦思索,仍理不出头绪时,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再思考,换一个方法去做事。

  三、整体诵读,品悟诗情,背诵积累

  师:这短短的28个字不仅描绘了一幅迷人的图画,还说明着一个深刻的哲理,真令人赞叹,令人敬佩。我们把它背诵积累下来,好吗?

  背诵,抄写,默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背诵《题西林壁》

  二、诵读诗句,讨论诗意

  1、指导诵读诗句:

  ⑴ 确定节奏:

  启发学生回忆《题西林壁》的节奏,迁移确定《游山西村》的节奏: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⑵ 学生个体独立朗诵。

  ⑶ 检测诵读,指名试背。

  2、师生协同一起理解诗意,学生可以借助课后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的意思:

  不要笑我们农家自酿的酒浑浊,

  在这丰收之年招待客人是杀鸡宰猪,我们热情款待。

  山一程,水一程,山山水水一程又一程,以为已走到路的尽头,没想到桃红柳绿,掩映着茅屋深深,却又是一个村庄。

  也可让学生先说3、4两句,再讲农家们的热情招待,因为本首诗本身就是以倒置的写法来表达的。

  三、想象诗境,编写故事

  1、介绍陆游,写诗背景,及山西村的位置。

  2、图片展示绍兴水乡景观,以及鉴湖的有关景致。

  (山西村在鉴湖旁)

  3、想象交流:

  诗人为何出游,沿途景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观,及诗人的欣喜之情。

  4、想象农家热情待客的所作所为,神态语言,主宾其乐融融的场景画面。尤其抓住“莫笑”、“足”,感受农人的豪爽、淳朴。

  5、想象古诗意境,编写故事。交流朗读故事。

  四、对比参读,提升认识

  1、对比读《题西林壁》、《游山西村》,交流:

  两首诗的共同点。

  (借景抒情)

  2、领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蕴含的哲理:

  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3、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教师小结】

  其实,在古诗文中,看似简简单单的诗句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的例子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多诵读古诗文,多积累,一定会发现更多精彩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古诗两首》问题探讨 篇12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两首古诗。袁枚的《所见》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杨万里的《小池》写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这两首古诗贴近学生的生活,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学习古诗,重在吟诵,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可以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培养朗读古诗的兴趣。

  2.认识“所、枚”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反复朗读,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学方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诵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多媒体课件:

  (大意是:在茂密的树林中,一个牧童骑在

  黄牛背上,唱着嘹亮的歌儿,歌声穿过树林飘向远方。树上的蝉“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忽然牧童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

  2.教师引导学生猜想:

  牧童停止歌唱,他想干什么?

  二、初读感知,正确流利

  小朋友们,有一个诗人叫袁枚,他看到这样的画面,觉得很有趣,就写了一首小诗《所见》。

  (板书课题)

  相机学习“所、枚”。

  1.教师范读,感受节奏。

  小朋友们,你们听一听,老师哪儿停顿长一些或者声音延长一些。(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试读诗歌,注意诗的节奏与音准。

  4.指名试读,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生字:捕、蝉、闭、立、童、林、黄(1)带拼音读。

  (提醒学生读好翘舌音“蝉”,后鼻音“童、黄”,前鼻音“林”。)

  (2)去拼音读。

  谁愿意当小老师?带领大家把自己读得准的字读一读。(及时表扬激励。)

  (3)游戏:我指你说。

  一个小朋友随即指大屏幕上的生字、其他小朋友齐读,要求迅速而准确。

  三、再读感悟,了解大意

  1.自由读,结合图画理解诗意。

  小朋友们,读读诗,看看图,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词就把它圈画出来。

  2.小组读,合作学习,说说诗意。把不理解的词讨论讨论;把诗的大意轮流说一说。

  3.欣赏读,结合图画,想像意境。

  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观察图画,体会诗的意境。

  四、想像画面,熟读成诵

  1.闭目想像。

  小朋友们,请把眼睛闭起来,想像画现,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着嘹亮的歌儿,歌声穿过树林飘向远方,树上的知了不停地叫着,忽然牧童停止了唱歌,注视着树上鸣叫的知了。这种情趣,你有过吗?

  2.带着这种情趣,有感情地朗读。

  3.练习有感情的背诵。

  五、识记字形,练习写字

  1.教师再次出示会拼音的生字。

  瞧,你们的好朋友又来了,还认识吗?指名读。

  2.通过形旁理解字意来帮助识字。

  (如提手旁跟手的动作有关:捕;木字旁跟树木有关:林;虫字旁跟昆虫有关:蝉)。

  3.通过猜谜引导学生识字。

  如:一户一斤米(所);骑牛写文章(牧);人才进了门(闭)

  4.读词语,造句子识字。

  如:认读:所有所以;放牧、牧草;关闭、闭路电视机等

  童———牧童———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歌。

  5、教师示范,指导书写。

  重点对学生进行指导:“林”字左边“木”字的捺变成点;“童”“黄”的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立”字下横要写长。“黄、童”笔画较多,指导学生书写时可以通过分解笔画,化难为易。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所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小朋友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袁枚的《所见》,你们会背诵吗?(齐背)

  你还会背诵哪些古诗呢?(指名背)

  2.教师及时热情表扬,导入新课。

  哇,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会背这么多的古诗。今天老师跟大家再来学习一首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小池》,你们愿意吗?

  (出示古诗)

  二、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1.教师范读,感受节奏。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试读诗歌。

  四人一小组,请小组长安排好读的顺序,其他组员听一听,评一评节奏与音准。

  4.指明试读,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池、惜、阴、晴、柔、露

  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些字吗?

  (1)带拼音读

  读准翘舌音“池”,前鼻音“阴”,后鼻音“晴”,边音“露”。

  (2)去拼音读

  谁能像老师一样带领大家准确地读一读这些生字。

  (3)游戏:找朋友

  老师把写有生字的卡片发给小朋友。如:师:“阴”字在哪里?快来和我做朋友。

  生:“阴”字在这里,我来和你做朋友。

  三、再读感悟,了解大意

  1.自由读,结合图画理解诗意。

  (1)播放多媒体课件:

  泉水悄然从泉眼里流出,浓密的树阴倒映在清清的池水里,嫩绿的小荷叶露出尖尖的小角,一群群蜻蜓飞来立在它的上头。

  (2)小朋友们,读读诗,想想画面。

  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用笔圈出不理解的字词。

  2.小组读,合作学习说说诗意。

  四人一小组,把不理解的词讨论讨论,把诗的大意轮流说一说。

  3.欣赏读,结合图画,想像意境。

  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观察图画,体会诗的意境。

  四、想像画面,熟读成诵

  1.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像。

  初夏的早晨,阳光灿烂,我们来到一个幽静的小池边,只见水池中已经长出了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荷叶还没有完全展开,只是露出一个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动,池水非常清澈,倒映着浓密的树阴。这时候,飞来几只蜻蜓,有一只飞累了,落在尖尖的荷叶上休息。如果你就是那只蜻蜓,面对这样的景象,你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2.带着这种感情朗读。

  3.练习有感情地背诵。

  五、识记字形,练习写字

  1.教师再次出示去拼音的生字,指名读。

  2.联系前面的课文,熟字带生字,如:蜻———晴(同声旁);怪———惜(同偏旁);阳———阴(反义字)

  3.创造性识字,如:柔

  (把矛放在树上。)

  4.读词语,造句子识字。

  如认读:可惜、爱惜;晴空、晴天;柔和、柔软

  池———池塘  池塘里开满了荷花。

  露———露珠  露珠在荷叶上跳舞。

  六、总结全文

  小朋友们,这两天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揭题: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问题探讨 篇13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包括两首抒发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古诗。一首是陆游的《示儿》,这是诗人临终前的诗,相当于遗嘱。另一首是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在梓州,听到胜利的消息后,写下这首诗。

  学情分析:

  教学这两首诗,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讲讲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例如《示儿》,可以让学生先说说,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诗句、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再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让学生说一说,杜甫高兴的原因是什么,从哪些诗句和词语中看出杜甫的高兴。

  教学目的: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3、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  新课

  前一个单元我们曾学过《七步诗》、《长歌行》、《出塞》,每一首诗都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感情。诗人写的诗里表达爱国情感的不少,今天我们就学习两首。一首是陆游写的《示儿》,这是临终前写的,表达了对祖国统一的渴望;另一首是杜甫写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了对祖国重新获得统一的欢乐心情。

  二、范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

  三、学生自读。

  四、学习第一首诗《示儿》。

  1、作者简介。

  2、借助注释自学这首诗。

  3、检查自学的效果。

  (1)说说诗句“死去元知万事空”。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就什么都没有了。

  (2)“但悲不见九洲同”。但,相当于“只”。九洲:指全国。同,指统一。诗句的意思是: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3)“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的军队。定,指平定,这里指收复的意思。中原,被金兵占领的地区。诗句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

  (4)“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祭祀祖宗。无,这里同“勿”。乃翁,你的父亲,这里指陆游自己。诗句的意思是:家祭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的感情。)

  (6)指导朗读。

  五、巩固练习

  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并背诵。

  2、预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第二课时

  一、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作者简介。

  2、借助注释自学这首诗。

  3、检查自学的效果。说说这首诗每一句的意思。

  (1)“剑外忽传受蓟北。”剑外,指剑门关以外。蓟北,指现在的河北省北部,是安史叛军的巢穴。这首诗句的意思是: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剑外传扬。

  (2)“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为高兴极了而流泪。这诗句的意思是:刚刚听到这个喜讯,眼泪就洒满衣裳。

  (3)“却看妻子愁何在”。却看,是再看。妻子,这里指老婆孩子。这诗句的意思是:再看看老婆孩子,哪里还有一丝的忧伤。

  (4)“漫卷诗书喜欲狂”。漫卷,指胡乱卷起。这诗句的意思是: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5)“白日放歌须纵酒”。放歌,指放声歌唱。纵酒,指纵情饮酒。这诗句的意思是:在大白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

  (6)“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诗句的意思是: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7)“即从巴峡穿巫峡”。即,就。巴峡,四川境内的一段山峡。巫峡,三峡之一。这诗句的意思是: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

  (8)“便下襄阳向洛阳”。襄阳,在现在的湖南省。洛阳,在现在的河南省,杜甫有田园在这里。这诗句的意思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向洛阳。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的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获得统一而欣喜若狂的思想感情,这是诗人爱国热情的自然流露。)

  4、指导朗读。

  二、总结课文

  这两首诗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三、巩固练习

  1、有感情的朗读这两首古诗。

  2、练习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13:4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