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识字二·比一比》教学杂谈
范文

《识字二·比一比》教学杂谈(精选2篇)

《识字二·比一比》教学杂谈 篇1

  【江苏省无锡市荣巷中心小学 李 燕】

  〖扶差如亲〗

  工作中,我发现一年级还有这样的学生:性格粗野、情绪急燥、不遵守纪律。他的妈妈教我,他只要犯错误,就打,要不,他不听话。我知道,对这样的学生,严厉的责备和不适当的批评都会招来失败,甚至导致师生对立。我对他们的教育方法是:避开严厉的直接批评,尽量和风细雨,说服教育。有这样一件事:有一天上课,我在讲《比一比》时,我把他叫到讲台上:“请大家说说他的优点。”这时教室里一片沸腾,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说了他一大些优点。我接着把话题一转,说:“如果汤劲松有缺点,敢与老师说吗?”他们中的一个问:“老师,你不鄙视我们,我就敢说。”我笑着说:“老师怎么会那样,有错能改,是好学生。谁能无过?老师还经常犯错呢。”这时汤劲松大声说:“老师,你为什么不打我?”我笑着说:“老师为什么要打你?你有那么多优点。”他高兴的笑了。这件事,看起来很小,但教育了学生,也启发了家长。

  【福建省福州市台江第四中心小学 林琼华】

  小学生的好奇心是很强的,他们对于许多事物都感到新鲜、有趣,从而趋向于接触它们、认识它们和掌握它们。但是,他们的兴趣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低年级,由于知识的贫乏,活动的目的性差,因而,他们的兴趣往往容易受当前具体生动的形象所吸引和诱惑,总是从对事物本身的喜爱出发来认识事物。比如,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不完全是由于对学习活动的意义和结果的认识而产生的,而是对学习过程本身产生的兴趣。例如,教学中的游戏、教师讲的动人故事、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等,都能引起小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就可以多运用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在喜欢的形式良好的气氛中学习枯燥的知识。如一年级识字课中《比一比》,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农家小院。看着碧绿的禾田,闻着泥土 的芬芳,听着青蛙的鸣唱,我们 已来到了一户农民伯伯的家,轻轻推开院门,走进小院,看看院 里有什么呢?你想认识这些动物 和水果的名字吗?谁能借助图画或声音的提示读出这些词语?(课件中图片一一闪烁,图片的旁边出示相应的词语,同时配有黄牛、小鸟、鸭子的叫声。)离开图画你能读出来吗?怎 么办?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读一读。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教师富 有激情的话语,将学生带入意境之 中,增强了主体感受,调动了学生 的情感参与。

  【福建省建瓯东游中心小学 杨立】

  〖内涵上:简化过程与丰富情感〗

  识字量大了以后,识字过程务必指向简洁。对于会认的字,不必做太多过细的分析,经常听到教师这样的抱怨:天哪,这些字我每一个都认真分析过了,你看,下课一问还是不知道?我想,这原因就在于把每个字都分析透了,学生没时间去记整体的汉字了。其实,识字只有与学生已有表象、生活经验、情感发生联系,才能使这个字成为学生心灵之树上的一片绿叶,才能牢记在心。

  在识字教学中感悟文化

  汉字是一种文化,在汉字学家眼里,一个汉字就是一个美丽的文化故事,由汉字组成的汉语系统更是一个灿烂的文化宝库。因此,识字就不应该是单纯的识字,识字过程也应该是一个文化积淀的过程。课文《比一比》采取了这样的对对子形式:一个大,一个小,一头黄牛一只猫……面对这样的识字课,我们还会只进行简单的识字训练吗?在让学生认识生字的情况下,实在有太多的东西可以让学生感受,有太多的空间可以让学生发挥。“一大,一小,一头黄牛,一只猫……”这种押韵,这种和谐,是一种多么奇妙的感觉。尽管,我们并不期待孩子领悟什么,但是可以让孩子在朗读中去感受去体验。对对子这种古老的语言形式,蕴含了多少中国人的智慧,反映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通过诵读,学生获得的是春雨般的滋润,是美的熏陶。

  识字教学中文化性的扩张和丰厚,是整个语文教学文化性的根基,也是一个完全的人发展的根基。有了这样的认识,也许我们的认识会更长远一些,思考会更深刻一些,识字教学也会更丰富一些。

  【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中心小学 陈霞炯】

  〖应用多媒体,有利于化抽象为具体〗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年龄小、知识面不广,抽象思维刚刚开始发展,在课堂上,教师单纯依靠语言文字来进行抽象的讲解,学生就会感到很难理解。这时,就要求教师运用多媒体,把枯燥无味的文字变为生动有趣的画面,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直观形象中感悟知识。

  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一册的归类识字课《比一比》一文时,发现学生对于“一群”、“一堆”的理解比较难,但又很难用语言来形容和比较。于是,我就设计了 “一匹马和一群马”、“一只蜜蜂和一群蜜蜂”、“一只羊和一群羊”、“一支铅笔和一堆铅笔”、“一个西瓜和一堆西瓜”、“一棵白菜和一堆白菜”等画面,让学生直观感知“群”是数量多,聚在一起的意思,多指有生命会动的物体;“堆”是指数量多,紧紧地叠在一起,多指无生命不会动的物体。

《识字二·比一比》教学杂谈 篇2

  课堂应该有你而更精彩──《识字二·比一比》教学案例及反思

  【案例】

  《比一比》是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中识字(二)中的一篇识字韵文。描写的是美丽的农家小院,温馨的生活场景。一个大,一个小,一边多,一边少,是一种简单的比较,一种充满童趣的比较。

  一位老师在教学这一课的第二课时时,紧扣文章这一语言的特点进行对比朗读,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学生朗读情趣高涨。加上黄牛和猫、鸭子和鸟的表演对读,苹果和枣、杏子和桃实物比较对读,琅琅上口的韵文,仿佛依稀听到孩子在院子里诵读的清脆嗓音。

  刚一比较完了杏子和桃时,突然,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比多少刚才已经比过了呀!怎么还比一次?”霎时间,学生、老师都望着他,课堂似乎也变得很不和谐。老师微笑着说,“是呀!大小不也是比了两次吗?”那学生还是好奇地望着老师,为了能改变这一窘境,老师和蔼地说:“我们还可以一边拍手一边来读一读,来!你上来和老师合作一下。”老师欢快地和他拍着手,兴致勃勃地读着,但我能看出那位同学还是满脸的疑惑,怎么也进入不了这情境中。我想:这孩子肯定还在为这一问题疑惑不解呢!

  【反思】

  仔细推敲,《比一比》这一识字韵文除了这一种对比的语言特点外,其实第一节和第三节,第二节和第四节还有一种对称美。此时,老师假如能肯定这一学生的问题,让学生读读课文,让他们来说一说为什么,让他们自己发现这一语言的对称美,我想这样这课堂会因为有他而会更精彩!

  因为课堂教学是老师和学生共同生命的历程,我们应该用动态生成的观念来认识语文课堂教学。这里所要涉及的问题就是课堂教学生成的问题。学生总是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教学,从而使课堂教学也呈现出丰富性和多变性。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此时应根据学生的需求而生成,因势利导,以学定教,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才会因有你而精彩;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才会呈现出一片灿烂的天空。为了处理好教案预设和课堂生成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努力。

  一、拓宽阅读视野,多角度看教材

  文本在解读时,根据读者的身份不同、个人境遇不同和对生活的感悟不同,自行发现和建构文本的意义也就不同,所以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应是读本。作为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要会用两个头脑多层面地来看文本。首先应该会用学生的身份来阅读文本。一篇文章,在孩子眼里最感兴趣的会是什么?哪些是与他们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哪些是与他们情感世界相通的,引导学生拥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自己去阅读,自己学会阅读,积极主动地建构文本意义,甚至是创造文本的意义。

  再次应该是用教师的身份来阅读文本。此时,老师关注的应该是哪些是学生不会引起关注,而又应最是值得学习讨论的。在课文空白处,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感悟体会,想象说话,然后通过感情朗读来表达自己的独特体验;在课文矛盾处,启发学生去梳理,去思考;在课文余兴处引导学生品味、积累。这样进行多层面的解读,老师才能做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二、提升教学理念,观念行为同行

  其实,纵观整堂课,教师和学生民主、平等的教学观念、教学意识还是很强的,整堂课师生始终在民主平等的对话中进行的,所以,才会出现学生灵光闪现的刹那间。为了把这一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到底,教师还应有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倾听着的教育”。这一理念强调不仅要让“学生倾听教师”,更强调首先要“教师倾听学生”。教师必须学会多层次地倾听,听出学生认识的深浅,听出学生见解的新颖独特,听出学生问题的探讨价值。

  在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一位好的教师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学生经验背景中已经拥有和仍然缺乏的东西,从而判断学生理解到的深度,正是通过倾听学生,通过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通过关注学生的兴奋与疑惑,教师对自己何时参与、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做出决策。作为一个真正的倾听者的教师,必定是这样的:他应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满怀信心和期待地倾听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这样的倾听才能帮助学生搭建起学习的舞台,感受到课堂学习中挥洒智慧的乐趣。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也学会倾听,细心揣摩,深入思考。让学生也能听出这些“不和谐之音”。其实,平时这现象也常见,课堂上老师的问题刚出口,学生便急于表现自我,小手齐刷刷高高举起,还不停地喊着“我”、“我”。当老师请一名学生站起来表达时,更多的学生因未能得到自我展现的机会,有的噘起小嘴,有的唉声叹气,有的仍不甘地举着小手。至于那位发言的同学讲了什么内容,又有几位同学是在注意倾听的呢?其实,作为学习的伙伴,他们更容易对一些问题引起注意,容易产生共鸣,发现问题,再让他们之间互相展开讨论,更易奏响生命之歌。所以为了把平等、民主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进行到底,教师必须做到提升教学理念,让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同行,让“倾听着的教育”这一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尽情绽放。

  在这次教学活动中,这位老师假如自己能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捕捉这一闪光点,只要让学生分段对比着读一读,当他们自己发现这一语言特点时,那份收获是令人振奋的;假如老师能把这一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发表看法,当他们能发现这一语言特点时,那份惊喜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我想说,让我们的课堂少一些预设,多一些生成,让我们的课堂因生成而更精彩!让我们的课堂应有这样的学生而更精彩!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18:4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