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螳螂捕蝉》教学实录
范文

《螳螂捕蝉》教学实录(通用16篇)

《螳螂捕蝉》教学实录 篇1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螳螂捕蝉》。我们知道《螳螂捕蝉》是一则寓言,寓言首先是讲一个故事,其次是揭示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寓意。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揭示寓意的一句话。

  生: 我找的句子是: 蝉、螳螂、黄雀, 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 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师: 这句话给老师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看这句话( 大屏幕出示) 。师: 轻声读读这句话,想想蝉、螳螂和黄雀“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隐伏着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呢?。(出示表格)

  眼前的利益 隐伏的祸患 蝉 露水 螳螂捕蝉 螳螂 蝉 黄雀啄食螳螂 黄雀 螳螂 少年正瞄准它

  指名交流(边说边操作多媒体)。师:加上一点符号它们的关系就可以这么来表示(板书: 蝉← 螳螂← 黄雀)让我们再来读读生读。师:真是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啊。师:少年讲这个故事是有目的的,知道是什么目的吗?生:让吴王放弃攻打楚国。师: 你这里提到了一件事。就是———生: 吴王攻打楚国的事。师: 吴王打算攻打楚国, 大臣们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吗?从哪里看出来?学生回答。( 出示) :大臣们认为, 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 后果将不堪设想。师: “不堪设想“是什么意思?生: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师:不能想象,说明后果非常严重,我们就来设想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后果。生:其他诸侯国会乘着吴国的兵力不足,对他们偷袭,可能吴国自己也保不住了。生:可能吴国四面都是敌人,弄到灭亡的地步。

  生:即使不会亡国,吴国肯定会大伤元气了。师:是啊!国家灭亡,遭殃的是谁呀?生:遭殃的是那些的打仗的士兵。生:遭殃的是那些无家可归的人民。师:对呀!最遭殃的是那些有家不能归,四处流浪、死于非命的老百姓了。这就是“不堪设想”的后果啊!所以,有一首词写得好:“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师: 能打吗?生: 不能。师:但大臣们的规劝有用吗?又从哪里看出来?生: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 我就处死他!”(出示)师: 你怎样理解“固执”呢?生: 坚持自己的观点,听不见别人的劝告。师:那就请你把你的感受送进句子里读出来。生练读这句话。师:这可是一道死命令。同学们怎么理解这两个“死”字呢?(出示)①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②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生:处死中死表示失去生命;死命令中“死”表示不可更改。师: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各不相同,所以我们对字词的理解一定要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结合上下文去理解。师:吴王的固执使我们看见了一个专横、骄纵、凶暴的吴王,谁再来读读这句话。生读。师:这个吴王还不够厉害;好样的,读出了君王的气度;王者的霸气展露无遗。师: 就是这么一个固执的吴王却被少年的一个故事说服了。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少年呢?从文中哪些句子看出来?请同学们认真地品读2—11节, 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在文字旁边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生品读、圈划。

《螳螂捕蝉》教学实录 篇2

  《螳螂捕蝉》教学实录

  教者:通师二附  黄小君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导入课题: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成语就是其中的瑰宝。你知道哪些成语呢?

  生:闭门造句……

  师:板书课题

  生:读课题

  师:理解课题(螳螂,)

  生:理解螳螂

  二、 介绍背景,了解故事起因、结果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

  生:春秋战国时期

  师:出示地图——据图讲解——故事起因是怎么的?请大家读课文(出示:小黑块:楚国、劝阻、处死、固执、吴王)

  生:排顺序——老师调整,及时提醒

  (教师教态慈祥,用体态语言赞美学生)

  三、 学习课文,体会少年的聪慧

  师:小结学生发言。……结果这仗打成了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

  生:因为少年

  师:怎样的少年?

  生:拿着弹弓的少年——露水沾湿衣服的少年……

  师:假如你是少年,你会怎样劝阻吴王呢?

  生:(沉思默想)

  师:我们商量一下

  生:小组合作、议论纷纷

  师:我们汇报一下

  生:我们的办法是……(学生们跃跃欲试,举手者众多)

  师:这些方法如何?少年会这样劝说吗?我们看看。

  生:对刚才列举的方法进行评价。

  师:那少年如何劝说吴王的呢?我们来看课文,老师和大家一读去读课文。

  朗读课文:师生共读课文、学生朗读十分精彩、老师便引读便插入叙述、再次分角色朗读(师读白,学生分“王”和“少年”读)(学生朗读真是精彩)

  交流朗读体会:

  师:通过朗读两遍,你读出了什么?

  生:a、我读出了少年的智慧,b、我还读出了少年十分善于观察c、我读出了很有耐心d、读出了少年的爱国e、少年非常大胆,冒着生命危险为国劝说吴王

  师:这些说明少年充满着智慧(板书:充满智慧)

  师:出示:“不是……而是……”句式,要求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练习用这种句式说话或写作。

  生:朗读课文,说话交流、写作交流

  师:提醒引导

  生:a不是直接劝说吴而是……b不是……而是c、用大自然的一个食物链的故事d、不是贸然请谏国王 。

  四、 故事比较,体会少年的聪慧

  师:你们相信这个故事真的吗?

  生:相信

  师:那我们就试试讲这个故事给吴王听

  【相机出示:螳螂、蝉、黄雀的图片】

  生:看着图画表演讲述故事

  师:及时总结,看到这几幅画,假如你是其中的一个,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仿佛……

  师:纠正学生的某些问题

  师:我们来把自己的理解放在朗读中表现出来啊

  生:朗读

  师:及时总结,我们来一起读书

  生:齐读。

  师:

  【出示】树上有一只蝉在叫,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螳螂要去捕蝉,不知道黄雀在它的身后;黄雀要啄食螳螂,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

  【出示课文】花园里有一棵树,······却没顾到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师:故事中最关键的一句话是什么?师:少年为什么这样说呢?吴王听到这些话会如何?

  生:通过这段话告诉吴王:……

  师:【板书:光看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

  师:少年这样做的目的?

  生:……

  师:少年讲这个故事仅仅是表明什么关系吗?这里有三个词语,看谁能摆在恰当的图下面

  【出示:吴国、楚国、其他诸侯国的词板】

  生:到前面摆词语,教师配合划线

  师:引导学生叙述三者的关系。

  生:叙述三者的关系

  师:好,我们再来朗读课文,体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老师读白,女生读少年,男生读吴王)(此时,朗读的意境已经出来了)

  五、 总结拓展。

  师:难道少年讲这个故事就是仅仅为了叙述看到的场景吗?

  (引导学生由三者的关系过渡到少年的用意。)

  生:学生默默思考,教室里安静(此问引起学生思考)

  师:用充满期待的眼神望着孩子们。

  生:渐渐的,举手的人多起来,老师邀请有三人回答。(答案不同,但是,意思正确——有个性的理解)

  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据图总结少年的用意。

  生: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总结,还有人在用笔记录。

  师:到此,吴王会怎样?

  生:恍然大悟。……

  师: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吴王会对大臣们怎样解释这一新决定呢?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师:那,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该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我们四人小组来分角色自己表演一下。等会儿我们邀请几个同学来表演这个场景。

  生:讨论,热烈——如何表演,在位置上尝试表演

  师:巡视,指点,发现

  生: 津津有味的表演着。

  师:选择表演者组成临时表演小组表演。哪些是国王?哪些是少年?哪些是大臣?……

  要请学生到讲台前表演。

  生:表演。(少年展示心声)……(表演者,津津有味;观看者其乐陶陶,还有人不自觉的小声附和着)

  师:提示,大家为吴王的转变而鼓掌。

  师: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什么?

  生:齐述“蝗掷捕蝉”这个寓言故事的意思。

  师:如今“螳螂捕蝉”这个含义深刻的寓言故事已成为人们经常运用的成语,通常写成“蝗掷捕蝉,黄雀在后”。

  六、 布置作业:

  师:1、课后,同学们可以读读这些成语,感受中的智慧。

  【出示】

  才高八斗  博古通今  汗牛充栋  学富五车

  满腹经纶  矜愚饰智  老马识途  料事如神 妙笔生花

  师:2、 将《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

《螳螂捕蝉》教学实录 篇3

  教学过程:

  一、导入,感受故事起因激发兴趣。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齐读课题)春秋时期,吴国的吴王准备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但吴王不听劝阻并下了个死命令。大臣们为何反对?吴王又下了什么死命令呢?请打开课本,自己读第一小节。(学生读完后交流。)

  师:其他诸侯国乘吴国出兵之机攻打吴国,就是——“乘虚而入”(齐读),后果将——“不堪设想”面临国破家亡的危险呀!吴王根本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书上用了一个词,说吴王——“固执”

  (引读:吴王固执地说“……”)

  二、感知并复述故事“螳螂捕蝉”。

  师:可有一个侍奉吴王的少年寻找机会给吴王讲了“螳螂捕蝉”的故事,就让固执的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想听“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吗?请你们边听边看边想后,也来讲讲这个故事。

  师边讲述边板书: 黄雀 → 螳螂捕蝉

  ↑

  少年

  生:(同桌相互讲述“螳螂捕蝉”的故事)

  (让学生同桌相互复述故事,做到了让学生人人开口说话。)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这一故事概括地讲给大家听?

  生①:故事主要讲了蝉边叫边喝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它的身后;螳螂要去捕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的身后,黄雀要去啄食螳螂,却不知“我”在它身后。

  师:概括得真简练。

  生②:肥头肥脑的蝉美滋滋地喝着露水,可没顾到身后有只螳螂想吃它;螳螂舞着小镰刀要去抓蝉,可没顾到身后有只黄雀想吃它;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可没顾到身后有位少年拿着弹弓在瞄准它。

  三、理解课文

  师:和文章的表达有所不同,富有创新!少年通过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诉吴王什么道理呢?请在文中找出直接说明的一句话。

  生:是这句话: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齐读)

  师:它们“眼前的利益“是什么?“隐伏的祸患”又是什么呢?出示:

  眼前的利益隐伏的祸患

  蝉

  螳螂

  黄雀

  生:(自学课文后分小小组讨论)

  师:读懂了吗?能说说你们是怎样理解这些问题的?

  生:蝉眼前的利益是露水,隐伏的祸患是螳螂要捕食它。螳螂眼前的利益是蝉,隐伏的祸患是黄雀要啄食它。黄雀眼前的利益是螳螂,隐伏的祸患是少年拿着弹弓要打它。

  师:“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从哪里看出来它们专注于眼前的利益,它们可能是怎样想的呢?请你们找出描写它们的语句好好读读,身临其境地去体会一下他们各自的想法。

  (生交流时选取其中一个来说,并把它的想法通过朗读声反映出来。指名读——齐读)

  生①:蝉可能会想:今天的露水真甜哪,我真有口福。(读)

  生②:螳螂可能会这样想:蝉又大又肥,今天我可以美美地吃顿早餐了。(读)

  生③:黄雀可能会这么想:哼,等螳螂捕了蝉,我再吃它,来个一举两得。(读)

  师:谁有本事把这个故事连起来,把它们的想法都通过你的朗读体现出来?(指名读——齐读)

  师:大家的想象真丰富!面对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的蝉、螳螂和黄雀,你想对其中的一个说些什么呢?

  生①:蝉啊,快走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你保住了性命,今后清甜的露水有你喝的!

  生③:螳螂螳螂,别捕蝉了,你身后有黄雀呢!如果再不离开,性命就难保哇!

  生④:黄雀,你别太得意了,你身后的少年正用弹弓在瞄准你呢!你要大难临头了!

  生⑤:蝉、螳螂、黄雀,你们一定要看看身后是否隐伏着祸患。要记住,自然界中可是弱肉强食的啊!

  (萨特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因此,我们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不要去刻意追求“标准答案”,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本课时教学中,充分体现老师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张扬。围绕你想对蝉、螳螂、黄雀它们说些什么等发散性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做到了让学生个个动脑,让学生各抒己见。对学生的体悟,只要是合理的,教师都给予肯定。)

  师:你们说得都很合理。看来你们已经领悟了其中的道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一个成语,它的意思就是——“……”(齐读)

  师:同学们已经领悟了“螳螂捕蝉”这一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吴王明白了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①:吴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是从“你讲得太有道理了”看出来的。

  生②:从“恍然大悟”也可以看出。“恍然大悟”就是一下子明白的意思。

  师:吴王明白了什么?能联系第一小节讲具体吗?

  生③:“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是结果。从这一结果中,也可以看出吴王已经明白道理了。

  师:同学们结合课文,理解得很全面。

  四、分析人物特点,返顾课文

  师:少年达到了劝说吴王的目的,但是吴王为什么没有处死他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的2-12小节,回顾当时的情景,深入体会一下。

  (学生交流)

《螳螂捕蝉》教学实录 篇4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和动物有关系(板书:螳螂捕蝉),请同学们读课题。

  螳螂捕蝉也是一个成语,我们在使用的时候通常还会在后面加上几个字——

  (生:黄雀在后)

  2.完整地说。

  (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二、初读感知,把握大意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课件出示默读问题)

  2.好,哪位同学结合投影上的提示来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件出示提示)

  随机抽取学生回答。

  3.谁讲的故事?讲给谁听?目的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少年、吴王)

  三、角色体验,读文明理

  (一)自由读文,小组讨论

  1.哪位同学能快速地把课文中少年给吴王讲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找出来,读给我们听一听。

  2.这就是少年给吴王讲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看看有没有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或是你从中发现了什么,然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出示课件)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

  (二)角色体验,加深理解

  1.根据同学们的发言,我们发现:其实它们三位把头往回一调,完全可以看到身后的危险,这灾难就是可以避免的,但它们为什么不调头呢?我来找三位同学替它们回答。

  (1)蝉啊,蝉!你为什么没把头往后调一下,看看身后的危险呀?

  (我看你是只想露水不要命呐!)

  (2)螳螂,你为什么没调头看看身后的危险呀?

  (好吃吗?还没吃到就……惨喽!)

  (3)黄雀,你为什么没把头转一转哪?

  (吃到螳螂了吗?现在后悔了吗?来不及了!)

  2.从这三位的回答我们明白了,蝉一心贪恋露水却不知道(身后的螳螂),螳螂一心想捕蝉却不知道(身后的黄雀),黄雀一心想啄食螳螂却不知道(少年正拿着弹弓瞄准它呢)。(依次板书)

  3.谁能同时面对它们三位用一句话告别一下。看看文中哪句话最合适?谁来读这句话,真的让它们听到,你是在告诫它们。先自己练习一下。

  (三)领悟寓意,创新复述

  1.少年对吴王所讲的这番话,吴王听懂了吗?从哪儿看出来?请齐读。(出示课件)

  2.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呀?还有哪些词语也含有突然明白的意思呢?

  学生自由回答。

  3.老师这里也准备了几个,同学们读一读,积累积累。它们都是表示一下子明白过来的词语。

  4.吴王恍然大悟,他到底悟出了什么呀?他做了一个什么决定?

  奇怪了!少年这番话并没有提到攻打楚国的事呀,为什么吴王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呢?这两件事儿有什么联系呢?

  原来吴王攻楚就像螳螂捕蝉一样: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吴王攻楚,诸侯在后。(板书:攻楚,诸侯)

  5.少年说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现在看来它不但有意思,而且还特别的有……

  谁能把少年所讲的这个既有意思又有(意义、哲理、道理、寓意)的故事绘声绘声地讲好它呢?我刚才说的是什么好?讲好!自己练习一下,同桌之间互相讲一讲。

  6.哪位同学当一下少年,给我们这些好奇的吴王讲讲这个故事呢?(课件出示插图)

《螳螂捕蝉》教学实录 篇5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螳螂捕蝉)认读“螳螂”两字后齐读课题。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一个古代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阻了国王攻打邻国的事。那么,“螳螂捕蝉”是怎么回事?它为什么能国说服国王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2、检查下列词语的理解:“不堪设想、乘虚而入、自由自在、恍然大悟”。

  (1)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2)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3)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理解词义。

  指名说,集体讨论。

  乘虚而入:趁着空隙或趁人没有防备时进入。

  不堪设想:堪:能够。不能想像将会再成怎样坏的结局。

  自由自在:不受约束。

  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3、针对前面对课文质疑的几个问题,指名发言,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写这个故事的起因的是哪些自然段,写经过、结果的是哪些自然段。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组成小组相互讨论交流。

  起因(1):吴王决定要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

  经过(2-11):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劝说吴王。

  结果(12):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分段熟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导书写生字

《螳螂捕蝉》教学实录 篇6

  语文课堂中的思想教育其实就蕴含在对课文的理解中,对课文的朗读中,蕴含在学生的答题中。

  不难看出,学生在语文训练的同时已受到课文中人物形象的感染。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这里得到了统一。在课堂结束前,我设计了这一教学环节,通过让学生发挥集体智慧,小组内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小组间互相取长补短,良性竞争,从而培养了彼此的合作意识。

  整堂课,学生没有接受别人的现成的答案,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扎扎实实地探究文本,积累知识,丰富情感,表现出较强的探究意识。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螳螂捕蝉》教学实录 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机智品质,并懂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的道理。

  3.复述课文中的寓言故事。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机智品质,并懂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的道理。

  一 、复习

  1、同学们,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螳螂捕蝉 (齐读,板书课题)

  2、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吴王要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那么,大臣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3、可是吴王却很固执,谁来读读吴王的话?

  出示: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指名读。

  4、就是这位固执的吴王,听了少年的一番话,却——出示“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那么这位少年到底说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仔细学习课文。

  二、精读感悟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迅速浏览课文第二部分,看看少年到底说了什么?(少年说了一个故事)

  2、交流:少年讲了一个故事让吴王懂得了道理。 谁来把这个故事讲一讲。

  出示这个故事

  ①故事中对于蝉、螳螂、黄雀的动作、神态描写得非常形象,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抓住相关的词语体会一下,相信你会深有感受。

  ②交流:

  “蝉”: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从这几个词语你能体会到蝉的心情怎样?练读

  “螳螂”: “拱”、“举”;螳螂心里怎样想,练读体会。

  “黄雀”:“伸长”,黄雀心里怎样想,练读体会。

  ③现在,你觉得这个故事有意思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板书:蝉  螳螂  黄雀)

  那么,蝉、螳螂、黄雀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隐伏的祸患又是什么呢?

  试着完成表格

  眼前的利益

  隐伏的祸患

  蝉

  螳螂

  黄雀

  (4)师小结:其实少年讲的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寓言故事: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同学们都知道每个寓言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个发人深省的道理。那么这个寓言故事也不例外,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看不到身后隐伏着的祸患,是非常危险的!)

  (5)我们听了这个故事都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吴王听了以后,明白了吗?

  ——明白了。

  从哪里看出?——恍然大悟。

  (出示):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6)“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吴王一下子明白了什么道理呢?引导学生交流

  (吴王听了少年的故事,知道了自己就像是故事中的蝉、螳螂与黄雀一样,只考虑到眼前的利益,没有顾及到身后的隐患,如果自己执意攻打楚国的话将会被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那后果将是自己的国家被其他的诸侯国所灭。)

  相机请学生上台板书。(诸侯国——→吴王——→楚国)

  3、所以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1)课文学到这儿,同学们,你觉得这个少年是怎样的一个人?你对这少年产生了怎样的情感?(佩服)佩服少年的什么?(用一个故事让吴王自己明白道理,主动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

  (2)他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呢?细读课文第二部分,找出相关的词句细心体会,我相信咱们对他一定会有更深的认识。

  交流要求:先把自己所找的语句读出来,然后说说自己的体会。

  “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可是吴王已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交流:

  1、这位少年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因为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了,不允许别人来劝阻,他还要去劝说,说明他真有勇气。(勇气可嘉)

  2、从这里还能看出少年非常关心国家大事,如果不为自己的国家着想,他就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劝说吴王了。(为国分忧、十分爱国)

  “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交流:  

  1、从这里能看出,少年劝阻吴王的决心已下,说明他很有勇气。因为他的衣裳和鞋子都被露水打湿了,一连转了三个早晨,还在等待吴王的到来,可见他的决心确实很大。(坚定决心)

  2、露水打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说明他起得很早,不怕吃苦;一转就是三个早晨,说明他有足够的耐心;而且他还毫不介意,说明他一心只想劝阻吴王,其他的什么都没放在心上。(不怕吃苦、大局为重)

  3、这位少年拿着弹弓在花园里转,并不是来打鸟,真正的意图是要劝说吴王。这说明他已经想好了劝说吴王办法,他已经胸有成竹了。(胸有成竹)

  “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少年确实是足智多谋。他表面上说是打鸟,好像很悠闲的样子,我觉得这是他故意不让吴王发现他的用意,因为前面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不允许别人来劝他。

  他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他说“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这样,就把吴王给吸引过来了。因为既然是挺有意思的事,肯定人人都想听,吴王当然不会例外的。(故意卖个关子,把吴王的好奇心给吊起来。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确实高明!)

  4、指导朗读:那么,吴王和少年的对话,你觉得应该怎么读?(课件出示)

  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小组内读一读。

  生自由练读

  小组展示

  三、人物对比、欣赏少年

  1、吴王攻打楚国可能会带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不堪设想的后果,大臣们和少年都看出来了。,也都进行了劝阻,但前者没有成功,而后者却如愿以偿。这是为什么呢?

  2、少年侍卫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一点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更委婉一些,称得上是——智劝、巧劝。可见,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智谋。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回头来看课文,这位少年巧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最终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2.你从中能得到什么收获呢?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课件出示)

  (从少年身上、吴王身上,从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故事中受到的启发)

《螳螂捕蝉》教学实录 篇8

  一、教材简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吴王不听劝阻,执意要出兵攻打楚国,一位少年便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从而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这篇课文的故事性很强,故事中套着故事,是一篇学生爱读并能从中受到启发的好文章。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么一篇通俗易懂的课文通过自读并从中明理并不难,但学生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形势缺乏了解,所以借“螳螂捕蝉”的故事使学生与课文中的吴王一起恍然大悟,成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再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学生提出的有关要求,我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禀”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4、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感悟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其中目标1、2是教学的重点,目标3、4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设计

  为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通过两课时完成教学目标,并准备了春秋诸侯争霸图、螳螂捕蝉的画面以及文中的有关语段,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目的是优化本课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首先,板书课题后,我先引导学生谈谈对螳螂、蝉的了解,并相机出示图片,随后引导学生质疑,从而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接着,我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想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一个故事。随后我组织学生交流课文内容,相机指导学生进一步读好有关段落随机板书:

  准备攻楚不听劝阻

  讲述故事劝说吴王

  恍然大悟打消念头

  通过这一环节,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同时帮助学生有效地梳理了课文层次。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再次对课文质疑,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课文的兴趣,并从中遴选出直指课文重点的问题,为下节课的学习作好铺垫。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重点谈)

  一、复习导入,再次感知

  上课伊始,我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故事内容并指名交流,使学生再次感知课文内容,为进一步学习作准备。

  二、研读课文,读中感悟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环节,我将组织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引导他们展开想象,从而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具体分以下几个步骤:

  (一)读悟第一段,了解故事起因

  在学生交流了课文内容之后,我顺势出示课文第一段,让学生读读想想然后交流从中知道了些什么?在交流中相机引导学生理解大臣们的顾虑,抓住“乘虚而入”“不堪设想”,借助春秋诸侯争霸图了解当时的形势,并通过引导学生模拟读吴王的话体会吴王的执迷不悟。

  (二)研读2——11节,感悟故事寓意。

  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内容,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开放的学习环境,以“少年是怎样劝说吴王的”为题,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读读想想并在感受最深处写上一两句。读完以后还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各自的收获。

  在此基础上,我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畅谈各自收获,只要尊重对文本的理解即给予一定的肯定。其中我重点引导学生读好少年给吴王讲述的“螳螂捕蝉”的故事,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揣摩蝉、螳螂、黄雀的内心活动,一方面借助媒体的直观演示,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身后隐伏着祸患”这一故事寓意。

  相机板书:

  只顾眼前利益

  忽视身后隐患

  (三)引读12节,明白其中道理

  在学生对“螳螂捕蝉”的故事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以后,我用引读的方式带学生进入课文最后一段,这一段与开头首尾呼应,是揭示寓意的关键之处。为此,我及时引导学生前后联系,精读并开展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先想想吴王“恍然大悟”,他到底明白了什么?并组织学生将所感所悟写下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会及时抓住学生发言中的亮点进行点拨、引导、深化,使学生的认识不断走向丰满。这一过程,不仅使学生明白了课文所揭示的道理,而且丰富了学生个性化的语言,也为阅读与学生的写作训练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联结点。

  三、实践练习,积累深化

  在本课的结尾阶段,我将布置学生再次走进文本,选择文中最感兴趣的一个人物画一个脸谱,并用一段文字加以介绍,以深化学生的认识,使他们的语言得到积累。

  附板书:

  螳螂捕蝉

  (喝着露水)蝉

  只顾眼前利益

  (捕蝉)螳螂忽视身后隐患

  (啄食螳螂)黄雀

  少年

《螳螂捕蝉》教学实录 篇9

  教学设计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31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学情分析:

  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

  设计理念: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一是突出了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二是体现了合作式学习,学生对故事的复述、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小组的形式进行;三是倡导了个性化学习,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表现课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作繁琐的分析,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合作者和激励者。

  教学目标:

  1、情意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 谈话导入

  教师导语:上节课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学习了《螳螂捕蝉》的故事,我们初读了课文(教师板书:初读),我想同学们一定有不少收获,能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吗?

  过程预设:

  *学生从字词掌握、朗读情况、课文内容等方面进行学习心得交流。

  预设理念:

  *重点让学生练说课文主要内容。

  *重点检查学生对大臣劝说和少年劝说(螳螂捕蝉的故事)的朗读情况。(出示小黑板)

  预设理念:

  二、            揭示目标 激疑深入

  导语:学习贵在生疑呀,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读书能读出疑问这也是同学们的收获,上节课同学们读出了很多疑问,有的是“小疑”已经解决,还有哪些疑问没解决的?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师生共同梳理疑问

  (为什么大臣的劝说不成功,而少年却能让吴王改变主意?……)

  *揭示本课教学目标

  教师导语: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            重点突破 深入研读

  导语:对!少年通过《螳螂捕蝉》的故事使吴王改变了初衷,他想告诉吴王一个什么道理呢?你能从文中找出他直接说明的那句话吗?

  1、学生画找重点句(“它们只顾眼前的利益……却不知道隐伏着的祸患”)

  导语:读完这句话你一定又产生了新的疑问!对,读书就是要在读的过程中不断产生疑问,这才叫“研读”。它们“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着的隐患”分别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读出答案吗?)

  2、学生感悟少年劝说话语,教师启发引导。

  启发语:蝉的心情读出来了吗?螳螂的想法表现出来了吗?黄雀的心理读出来了吗?

  3、教师点拨,学生想象

  导语:其实少年的话还没说完,如果再说,你说少年会说出什么话来?对!看来同学们都可以当吴王了!吴王明白了吗?读一读!)

  4、学生理解“恍然大悟”

  启发语:“恍然大悟”什么意思?吴王明白了什么?你能联系上文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说出来吗?写在旁边好吗?

  5、交流反馈。

  (*明白了少年的意图:自己攻打楚国就像蝉和螳螂一样是只顾眼前利益……)

  (*明白了大臣说的是对的)(相机练读第一部分)(固执、知错就改)

  (*明白了少年用心良苦呀)(相机学习第二部分相关语句)(有勇有谋)

  四、            设置补白,总结提炼

  导语:第二天早朝,吴王会怎么向大臣们解释呢?

  五、            疑问搜索

  导语:看看还有疑问了吗?这个故事真实吗?请同学们课后阅读刘向《说苑·正谏》

《螳螂捕蝉》教学实录 篇10

  之二

  作者:方明珠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得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课文的第二段是重点,而明白本课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特点及少年讲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

  教学目标 :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课前准备:

  写有词语的黑板,光盘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

  2、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语言故事?

  (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

  4、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读,正音

  劝阻瞄准毫不介意螳螂捕蝉隐伏念头不堪设想乘虚而入

  侍奉固执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诸侯得奖

  2、理解词语意思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祸患: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

  1、再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明白了什么?

  2、交流: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大臣们的意见正确、考虑周到。

  (3)吴王主观、专横。(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指导读

  4、齐读

  六、作业 

  1、描红

  2、家作:抄词、默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一、听写几组词语

  1、师:这节课先请同学们听写几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同学们仔细听,记住了再写下来,边写边想这几组词有什么联系?

  蝉悠闲自由自在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正隐伏着祸患

  2、出示词语,自己批改,全对的打“A”,错的在旁边订正,统计对错。

  二、讲故事

  1、师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不听大臣的劝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谁再来劝他,他就处死谁,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了这么一件事,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是怎样一件事。老师讲完要请同学们来讲。

  2、师出示:图(1),示范讲故事

  3、指一名同学讲

  师:故事讲完了,谁记住了能讲这个故事,可以看看我们刚才默的几组词,其他同学仔细听,等会儿请你们评一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学生评价后,再请另一位同学讲)

  4、小结,引出成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板书)

  虽然黄雀在螳螂和蝉的背后,但它也没有想到自己背后还有一个少年。所以,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所寓示的一个道理。

  三、学习课文第2——12自然段

  1、少年给吴王讲这么一个故事,那么他只是为了讲这个故事吗?(不是的,为了劝谏吴王)

  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请你仔细地读课文,想象当时他的神态、动作

  (1)自由读,

  (2)指名读,再评议

  (3)同桌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

  (4)推荐全班演一演(有什么建议)

  四、明理

  1、少年给吴王讲故事的目的达到了吗?

  2、从哪里看出来的?(恍然大悟)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说说词语的意思

  (3)吴王彻底明白了什么?联系前文想一想。

  五、总结

  1、学到这里,你对吴王有什么了解呢?

  (1)固执

  (2)知错就改

  2、小结:是啊,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一分为二,正确地看待。

  3、那你们觉得这位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机智、聪明。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听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后来,人们把它演变成了一个成语,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隐伏的祸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它,记住这个道理。

  六、作业 

  1、复述课文

  2、造句:

  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

  附板书: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恍然大悟

《螳螂捕蝉》教学实录 篇11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得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螳螂捕蝉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课文的第二段是重点,而明白本课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特点及少年讲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课前准备:

  写有词语的黑板,光盘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

  2、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语言故事?

  (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

  4、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读,正音

  劝阻瞄准毫不介意螳螂捕蝉隐伏念头不堪设想乘虚而入

  侍奉固执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诸侯得奖

  2、理解词语意思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祸患: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

  1、再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明白了什么?

  2、交流: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大臣们的意见正确、考虑周到。

  (3)吴王主观、专横。(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指导读

  4、齐读

  六、作业

  1、描红

  2、家作:抄词、默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一、听写几组词语

  1、师:这节课先请同学们听写几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同学们仔细听,记住了再写下来,边写边想这几组词有什么联系?

  蝉悠闲自由自在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正隐伏着祸患

  2、出示词语,自己批改,全对的打"A",错的在旁边订正,统计对错。

  二、讲故事

  1、师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不听大臣的劝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谁再来劝他,他就处死谁,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了这么一件事,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是怎样一件事。老师讲完要请同学们来讲。

  2、师出示:图(1),示范讲故事

  3、指一名同学讲

  师:故事讲完了,谁记住了能讲这个故事,可以看看我们刚才默的几组词,其他同学仔细听,等会儿请你们评一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学生评价后,再请另一位同学讲)

  4、小结,引出成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板书)

  虽然黄雀在螳螂和蝉的背后,但它也没有想到自己背后还有一个少年。所以,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所寓示的一个道理。

  三、学习课文第2--12自然段

  1、少年给吴王讲这么一个故事,那么他只是为了讲这个故事吗?(不是的,为了劝谏吴王)

  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请你仔细地读课文,想象当时他的神态、动作

  (1)自由读,

  (2)指名读,再评议

  (3)同桌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

  (4)推荐全班演一演(有什么建议)

  四、明理

  1、少年给吴王讲故事的目的达到了吗?

  2、从哪里看出来的?(恍然大悟)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说说词语的意思

  (3)吴王彻底明白了什么?联系前文想一想,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螳螂捕蝉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五、总结

  1、学到这里,你对吴王有什么了解呢?

  (1)固执

  (2)知错就改

  2、小结:是啊,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一分为二,正确地看待。

  3、那你们觉得这位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机智、聪明。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听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后来,人们把它演变成了一个成语,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隐伏的祸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它,记住这个道理。

  六、作业

  1、复述课文

  2、造句:

  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

  附板书: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恍然大悟《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下面是我对这一课的一点感悟:

  一、重组课文,构建板块

  我个人以为,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或大胆取舍,或切换段落,或从课外补充…在课文基础上设计简明流畅的教学流程,使学生能主动、充分、自由而有创意地学习。而不是一概从头到尾,每篇课文都细细给学生"梳理一回"。

  我在教《螳螂捕蝉》这一课时,并没有"循规蹈矩"逐段教学,而是从学生阅读心理出发,根据教材本身特点,大胆地重组教学内容,一节课就那么几个教学环节,十分简洁,却又"针针见血",把教学重难点一一落实解决:1、直接由课题入手,直奔"螳螂捕蝉"的故事并进行复述;2、完整地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学生质疑后讨论一个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由此感悟到少年是智劝;3、课文表演,先练读对话,再每个人就当时情境写台词,两位学生上台做"吴王"和"少年",其他人做导演。

  整个课堂教学环节安排虽然改变了课文的"序",但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科学合理地安排了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实践活动,特别是匠心独具地把朗读、感悟、想像、复述等整合成几个生动活泼的综合的板块,使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真正地达到了以简驭繁、以一当十、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发展语言,注重创造

  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疏可走马"处自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语境动动笔。所以我特被重视让学生创造性地补充课文空白。比如课文写这位少年为了劝说吴王,拿着弹弓一连在王宫花园里转了三个早晨才觅得机会,碰到吴王。花园里此时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就让学生以写台词的形式补一补,在学生表演时做旁白用,结果学生写得十分成功。这是一位学生的练笔:清晨,朝霞映红了吴王花园。郁郁葱葱的树木、五颜六色的鲜花都被镀上了一层金黄色。几只黄雀躲在树丛里欢快地鸣叫着。这时,一位手拿弹弓的少年,正在花园的小路上徘徊。他不时地朝吴王的寝宫东张西望,似乎在等什么人,却又装出一副专心打鸟的样子。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他也浑然不知。这时…(学生开始上场表演。)

  三、自主质疑、训练思维

  老师的问题过多,对时间固定的课来说,就意味着学生疲于应付。课堂上,老师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因此,我在设计时,突出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并把探究的权利还给了学生,注意了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探究精神的培养。读完故事后,我引导学生质疑,并讨论关键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直接劝吴王,而要用讲故事的方式?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发表独立见解,主动地获取知识,并相机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再次让学生回顾全文、整体把握,感悟到少年是在智劝。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像的翅膀,这一节课下来,留个我许多的思考….

《螳螂捕蝉》教学实录 篇12

  今天看了东林居士发的帖子,我忍不住回帖。是什么样的帖子呢?东林认为,为什么非得“有感情地朗读”呢?完全可以让学生“有理解地读”。对于这一点,我也很赞同。怎样才叫做有感情地朗读呢?对于班上占多半数的中下生来说,他们努力一下,可以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但是要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要说用上课堂时间,恐怕再多花一些时间也不能达到这个目标。基于这一点,让学生思考过后,带着自己的理解来读课文,这样来得更自然更实际一些。

  现在,我渐渐地让我们课堂学习目标“透明化”。今天这节课,我们的目标就是:1、读通课文;2、自学字词;3、概括主要内容;4、体会人物形象。

  对于第1、2两个目标,由于学生课前已经做了预习,我采取了检查的方式。12节课文,开了一轮“火车”,检查面还不算大,再来一遍,大家都能读准课文了。检查字词预习情况,我先让学生听写词语,这样的方式虽然不常用,但对于了解学生字词掌握情况来说,是很有用的。接着,就听写的12个词语,选择重点词,让学生说出意思,比如:乘虚而入、不堪设想、固执、恍然大悟。

  根据前面教过的“起因——经过——结果”,让学生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什么。学生说到少年劝吴王,我教给他们一个字——“谏”,学生查一查字典,知道“谏”是旧时指规劝君主。如果要在“谏”前加一个字的话,少年是——巧谏,而大臣们是——苦谏(直谏)。

  本课的重点环节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形象。邵菲说得好,吴王野心勃勃,想吞了楚国,称霸天下。有学生说,吴王明智。我引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让他们明白吴王刚愎自用,大家一起查成语词典理解这样一个词。就这时的吴王,谁的意见都听不进,他明智吗?请读一读这儿吴王的话,可是非常霸道啊!比较下来,叶剑龙读得最投入,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有感情地朗读”吧。学生明白了,他这不是明智,而是头脑发昏,一时冲动。我说,是什么让他头脑发昏呢?生答:攻打楚国能够取胜让他失去了理智。我说,这叫利令智昏,再查一查“利令智昏”这个词语的意思。后来呢,学生说,吴王能知错就改。有人举一反三了,说:吴王这是悬崖勒马、迷途知返。

  那么少年呢,是一个怎样的人?在默读之后,学生展开了交流:机智过人、勇敢、一心为国。张传梅说,少年有坚持精神,我说:“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让大家圈出“一连”和“终于”这两个词。有孩子质疑了:这个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我说,是真的怎么样,假的`又怎么样?叶磊说,如果是真的话,说明少年关于观察。卢弘说,如果是假的话,说明少年想象力丰富,会编故事。

  对于解读文本,我同意课前教师进行必要的研读,但我又认为,这绝对不能代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课堂上,我支持把与文本对话的权利交给学生。一位网友说得好,我们想不到的,学生未必想不到。说得多精彩呀!今天这节课上学生的表现就证明了这种说法!

《螳螂捕蝉》教学实录 篇13

  教材分析:

  这是文言文,选自汉代刘向所撰的(说苑正谏).课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不要顾此失彼,要通盘谋划.

  教学目的:

  能在明确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课文意思。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构想

  本文由学生自读,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设计自由读、试读、品读、指名读、引读、男女生分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并当堂背熟全文。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

  二、读译文,了解故事的内容.

  1、默读译文,了解故事的内容.

  2、两人一组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三、逐字逐名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在每句话前标上序号,全文共七句话.

  2、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逐字逐句对照注解,译文,准备.

  (2)投影出来,学生口头完成练习:

  “其”常作(1)他,他们 (2) 那,那个,那些.

  这两种解释,下面每个“其”指的是什么.

  告其左右曰( ) 露沾其衣( ) 其上有蝉( ) 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 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 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 ) 面不顾其后之患也( ) 乃罢其兵( )

  (3)学生试讲每句话的意思.

  学生试讲,老师做必要的指点,讲解.重点理解和解释”阅读思考,练习中带点的词语.逐字弄懂第五句话,准确地译成白话.

  四、总结课文中心思想.

  1、指名详细讲述故事

  2、画出课文的中心句,理解含义。(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提问:(1)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这句话的含义是比喻目光短浅,一心力谋侵害别人,却不知道有人在背后算计他呢.(2)课文告诉我们处理问题时,应该怎样做?围绕句子含义谈感受.

  板书: 欲得其前利 不顾其后患

  3、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

  (1)学生发言

  (2)老师补充完整

  五、背诵古文

  1、自己背

  2、指名试背.

  六、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1、老师过渡,导入:

  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新的复术形式:创造性复述,练习了两种形式(1)扩展内容;在文中啬一些情节或细节。(2)续编故事:在课文的结尾续写一些情节.这篇课文我们采用扩展内容的方法进行创造性复述.

  2、思考:

  (1)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层.

  (2)吴王开始是怎决定的?

  (3)吴一听了少孺子的话是怎么想的?又做出了怎样的决定?吴王明白了少孺子所讲的故事中的道理,考虑了攻打楚国的利弊,放弃了派攻打楚国的想法。

  3、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1)分组试讲

  (2)指名复述。

  (3)全班评议

  七、总结

  1、为什么少年劝说,吴王没把他置于死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少年?

  2、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扩写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要 瞻前顾后 通盘谋划

  不要 只顾眼前 顾此失彼

《螳螂捕蝉》教学实录 篇14

  热烈祝贺陶建忠老师在常州市村校优秀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溧阳市城南小学 陶建忠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课文:

  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吴王准备攻打楚国,大臣劝阻无效,并且下了死命令,一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住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吴王、少年的人物形象;春秋时的形势等。)(板书:吴王攻楚)

  二、 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对话部分的内容。

  少年:聪明、勇敢。

  (少年的聪明就表现在他能巧用螳螂捕蝉的故事来劝说吴王放弃攻打楚国。)

  1、出示对话部分的内容(这就是少年对吴王讲螳螂捕蝉故事的经过。)

  (1)练习分角色朗读(学习小组)

  注:由学习小组长选一个读吴王的话,选一个读少年的话,其他两个做评委。

  (2)指名分角色朗读 评价(自评,互评) (请同学先点拨点拨。)指点示范后,再指名分角色读 。(评价过程注意点拨。)

  2、出示“螳螂捕蝉”图(课件)读完螳螂捕蝉的故事,咱们再一起来看看螳螂捕蝉图。

  (1)对照这幅图,请大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同桌听听。

  (2)学生自练

  (3)指名讲故事。

  3、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对蝉、螳螂、黄雀说什么?

  蝉、螳螂、黄雀 只顾眼前利益

  不顾身后隐患 (教师板书)

  4、齐读螳螂捕蝉的段落。(媒体出示)

  5、我们明白了故事当中的道理,那吴王明白吗?(明白)哪里可见(恍然大悟)

  (1)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一下子明白过来;原来不明白)

  (2)哪里可见吴王原来不明白?(回到第一小节)

  A:吴王执意要攻打楚国,不听劝告,还下了死命令。所有的大臣都没说服吴王,这时你想对大臣说什么。(表演大臣们可能怎么劝阻。)你们说我这个吴王是个怎样的人。(固执)

  (3)就这样一个固执的吴王,怎么会由于少年的故事而改变想法呢?这是什么原因呢?看来咱们还得研究研究当时这段历史。

  (4)出示战国形势图(媒体演示):联系刚才螳螂捕蝉的故事,从这幅春秋形势图上,现在你就是吴王,你会从中明白什么?(引导学生将吴国分别比作蝉、螳螂、黄雀说话,如:我们吴国就像那螳螂,楚国就是那蝉,我们很容易能打败楚国。但我们进攻时,其他诸侯国就会像黄雀一样攻击我们。)

  (5)学生互说。

  (6)汇报(板书)(理解“不堪设想”)

  6、教师小结:吴王的确也悟到了这点,所以他是怎么对少年说的,(指名说)假如你就是吴王,你会怎么说、怎么做?为什么?(爱国)课文学到这里,吴王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作业 :

  1、请大家把螳螂捕蝉的故事相互演一演。

  2、请大家回去后把螳螂捕蝉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附板书设计 :

  螳螂捕蝉 

  只顾身后隐患 不顾眼前利益 

  吴王攻楚

《螳螂捕蝉》教学实录 篇15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吴王不听大臣们的劝告,固执地要求攻打楚国,而且下了死命令------“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这时候有个侍奉吴王的少年在王宫花园里给他讲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这位少年讲了怎样的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呢?

  二、合作学文

  (一)创说领悟: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参照课文插图画面,试讲这件挺有意思的事。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2-12节,找出文中“螳螂捕蝉”的内容;

  2、 试说故事,最好有创新。

  3、 指名说故事。从“具体、生动”这一要求来评议。(从读故事入手,让学生对“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有一个整体形象的感知。再让学生读故事、讲故事,整个课堂教学,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

  (二)研读理解

  1、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想到一个什么成语?(板书:蝉---螳螂---黄雀)少年通过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诉吴王什么呢?请在文中找出直接说明的一句话。

  (出示“蝉、螳螂、黄雀……祸患呢!”),指名读。提问: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它们没想到的“隐伏着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呢?[课件:辨一辨]自读课文9、11小节故事部分,同桌讨论。

  提问:你想对蝉、螳螂、黄雀说些什么?

  过渡:吴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诉他的道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指名读课文12节)

  2、“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板书:恍然大悟 )

  3、这个固执的吴王,怎么会由于少年的故事而改变想法呢?这是什么原因呢?看来我们还得研究一下当时的历史。出示《春秋列国图》。联系刚才螳螂捕蝉的故事,从这幅春秋形势图上,假如你是吴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会说些什么?[课件:说一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

  师:(鼓励地)这里用逗号,请讲下去。(相机板书:楚国---吴国---其它诸侯国)

  4、这些道理,是少年直接告诉吴王的吗?(不是,是吴王听了故事后自己悟到的。)少年讲这个故事的目的与大臣一样,只是劝说的方式不同,如果说大臣是直劝、力劝,那么少年就是?从文章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组讨论)(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发表独立见解,主动地获取知识,并相机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再次让学生回顾全文、整体把握,感悟到少年是在智劝。)

  (请读读课文,3—11小节。)相机指导朗读。先小组分角色自读:一人提示语,一人读吴王的话,一人读少年的话,一人当评委;然后当众读,集体评议;最后再当众分角色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这儿,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以形成良好的语感。)

  (三)合作体悟

  过渡:同样是劝说,为什么其他人的话吴王没有听,而少年的话却让他改变了主意了呢?

  1、下面,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可以相互合作,分角色读,也可以合作表演。)

  友情提醒:请注意提示语,想一想少年和吴王说话时是怎样的语气?

  当时有什么神态、动作?

  2、分小组准备后组织交流、评议。

  在别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时,你是评委,请你仔细听,认真看,用心体会,他们哪些地方读(或演)得不错,哪些地方你认为可以改进?为什么?(“螳螂捕蝉”是一个经典故事,很有文化含量,因此让学生分角色读、表演这个故事,借此发展学生语言,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学生的复述准确、流畅,而且有创新,加入了自己独特的理解,这便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感悟的表现。在训练中,学生对语言有了感悟、积累和运用,基本技能也得到了训练。)

《螳螂捕蝉》教学实录 篇16

  薛法根《螳螂捕蝉》(第二教时)教学实录

  师:先请同学们听写四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每组四个词,同学们要认真听、用心记,想想每组四个词之间有什么联系。

  (老师依次念四组词,每组只念一遍:

  (1)蝉 悠闲 自由自在

  (2)螳螂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

  (3)黄雀 伸长脖子 正要啄食

  (4)侍奉吴王的少年 拿着弹弓 瞄准)

  同学们听写得很认真,老师奖励大家一组词(学生都开心地笑了): 不堪设想 隐伏着祸患 恍然大悟

  师:现在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出示的词语,自己批阅,全对的打个“☆”。(学生对照出示的词语,进行自我批改。教师将几位同学的听写作业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出来,扼要地评点。)

  师:春秋时期,吴王不听众大臣的劝阻,执意攻打楚国。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灵机一动,对吴王讲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一听便打消了伐楚的念头。这是怎样一件事呢?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待会儿请你来讲这个故事。

  (老师边讲故事,边出示图画和刚才学生听写的五组词语。)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个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师:同学们听得很专心,相信大家把故事内容都记住了。不过,为了让大家讲得更好,老师还是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图,自己来练讲一遍,尽可能地用上刚才听写的几组词语。(学生大声地练讲故事。)

  师:现在谁愿意来讲这个故事?(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生: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趴在高高的枝干上,悠闲地唱着歌,自由自在地吮吸着甘露……

  师:(惊喜地)你们听出些什么来了吗?

  生:她加上了一些词,听起来更生动了。

  师:对!用上了“唱歌、吮吸甘露”,故事就更动听了。看来,你很有文学细胞。(众笑)

  生:然而蝉万万没想到死亡正向它*近。一只螳螂正拱着身子,悄悄地举起前爪,要去捕蝉……

  师:真是太紧张啦!好听!(众笑)

  生:那螳螂也没想到有只黄雀正站在它的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满心欢喜地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个侍奉吴王的少年正站在它身后……

  师:你们听出什么来了吗?

  生:少年应该站在树下,而不是黄雀的背后。

  师:你听得真仔细!能站在黄雀背后的是超人。(众大笑)

  生:却不知道有个侍奉吴王的少年早已在树下看得一清二楚,拿着弹弓,正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根本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师:故事听完了。谁来评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

  生:她讲得很流利、很生动。特别是加上一些描写,听起来更有紧张感。(师指指听写的词语。)

  生:她还能将听写过的几组词语都恰当地用在故事里了。

  师:(上前握住那位同学的手)非常感谢你!你让我们享受了一个美妙的故事。(生鼓掌)谁还愿意让大家享受一番?

  生:(讲得也很生动,略。)

  师:这个故事就叫——

  生:(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师:那位少年是怎么利用这个故事劝说吴王的呢?让我们再来完整地读一读这个故事。

  (教师让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后指名朗读。学生读得极有感情。略)

  师:故事的结尾说吴王恍然大悟,这“恍然大悟”怎么理解?

  生:就是一下子全明白过来的意思。

  师:吴王一下子想到了什么他就全明白了?他又明白了什么?请你联系上文想一想。(生不约而同地读第一节。)

  生:吴王从这个故事一下子想到了自己要攻打楚国的事。他明白了自己就像那蝉、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的利益,而没想到攻打楚国所隐伏的祸患。

  师:(鼓励地)这里用逗号,请讲下去。

  生:如果其他诸位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师:(接话)国破家亡啊!

  生:吴王明白了大臣们的劝说是有道理的,心里一定很后悔,就自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我觉得吴王还是一个明君。

  师:明白事理、改正错误的大王还是个好大王嘛!(众笑)

  师:写到这儿,你还有什么问题?

  生:少年所讲的事在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吴王怎么就相信了呢?

  生:吴王没有听大臣们的劝告,为什么会听那个少年的话?

  师:这两个问题提得都很有道理。但是只要认真读读课文的第三小节和最后两段话,你就会明白的。老师现在想到这么一个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呢?

  生: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谁再劝说就杀谁。少年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这个故事,用意就是劝说吴王,吴王一定不会听的。

  生:那样做会使吴王觉得很没面子,一生气会把少年杀掉的。

  生:如果在大臣们面前讲这个故事,吴王一定不会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以为是少年编出来的,就不会想到故事中的道理。

  生:那少年在花园里一连站了三天,为的就是等吴王。少年装出打鸟的样子,是让吴王相信(螳螂捕蝉)这件事是真的、不起疑心。这样,少年就可以通过讲这个故事,让吴王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

  师:少年表面上是讲趣事,实际上是——

  生: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

  生:暗示攻打楚国隐伏的祸患。

  师:所以,少年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一点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

  生:(纷纷抢答)智劝、巧劝。

  师: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我们可以看出这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把这个智慧少年演出来,有兴趣吗?(生议论纷纷,跃跃欲试。)那好,先请同学们两人一组,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吴王,练台词。(读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在练台词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下人物的表情、语言和动作。(学生纷纷演练起来。)

  师:(请两位同学上台)你们两个是演员,谁是导演?

  生:老师。

  师:今天请大家当导演(生兴奋地笑),给这两位演员导一导表演的动作、说话的语气,好吗?

  生:少年在禀报大王时,要做这样的动作。(生演低头、下跪、抱拳的禀报姿势。)

  师:你还挺专业的嘛!(众笑)(对演少年的同学)你来学一学。

  生:吴王夸奖时可以翘起大拇指,恍然大悟时可以捋一捋胡子,装作思考的样子。(生边说边演,生鼓掌。)

  师:又导又演,名副其实的导演!

  生:少年在讲故事时可以指着一棵树讲,这样更逼真。

  生:(略)

  师:现在让这两位同学到一边去练一练。我们还得准备准备。演戏要有个旁白,也就是画外音,把那些在舞台上没法布置出来、演出来的景呀、物呀作一个旁白,来一点说明。吴王花园早晨的情景怎么样呢?文中没写,现在就请各位导演即兴写一段话,谁写得快、写得好,就用谁的。(生纷纷动笔写。)

  (老师选择其中一位同学来作旁白,开始表演。)

  生:清晨,朝霞映红了吴王花园。郁郁葱葱的树木、五颜六色的鲜花都被镀上了一层金黄色。几只黄雀躲在树丛里欢快地鸣叫着。这时,一位手拿弹弓的少年,正在花园的小路上徘徊。他不时地朝吴王的寝宫东张西望,似乎在等什么人,却又装出一付专心打鸟的样子。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他也浑然不知。这时……(学生开始上场表演。略)

  师:看了你们的表演,我想中国电影拿奥斯卡金像奖的日子真的不远了!(众大笑)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6:45:03